你湿热
你湿热
关注数: 34
粉丝数: 288
发帖数: 10,840
关注贴吧数: 35
老三国对东汉末年的气候环境还原的不错
老三国对东汉末年的气候环境还原的不错
楚国冰鉴里的冰从何而来?那时候气候温暖到有大象犀牛
古代南方地区如何防止皮甲发霉?
中蒙联合考古队揭开蒙古境内最大匈奴“三连城”身世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蒙古国境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匈奴“三连城”可能是《史记》等中国汉代文献中记载的匈奴祭祀、会盟之地。中国社会科学院16日在北京宣布,中蒙联合考古队上述考古成果获得2017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国外考古新发现”奖。 该发现也是中蒙两国13年考古合作的一个“里程碑”,对研究匈奴史、汉匈关系史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社科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评价:“这是中国学者把自身发掘古代城址的意识和经验,持之以恒地应用在匈奴考古上结出的硕果。” “三连城”是一种少见的匈奴城址模式,方形单体城址间东西相邻、结构相同。中蒙联合考古队发掘的和日门塔拉城址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境内,丰饶的草原环绕,南临塔米尔河,东临鄂尔浑河。 中方执行领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宋国栋说,联合考古发掘从2014年开始,去年重点对中城的中心台基进行全面发掘。从目前情况看,它可能存在由大型柱子构成的柱网结构,或为回廊式结构的大型礼制性建筑台基。 “它跟同时期汉地常见的台基在形制、结构上有很大差别,顶部结构也不是很清楚。”他解释说,整个台基呈正南北方向,红土堆筑的台体像个覆斗,边长35.8米,距现在的地表高2.75米。在中心台基和南部一些小台基之间,还有长踏道相连。 “这是很多匈奴城址常见的建筑组合形式,但如何准确地还原,还存在困难。”宋国栋说。目前,内城的地面上下都没有找到生活、生产的痕迹,“基本排除了用于居住、生活的可能性。” 匈奴,是国际史学界最关注的一个“谜”:他们以强悍之姿在公元前3世纪横行亚欧大陆,又在公元2世纪西迁,铁蹄远至欧洲,却在公元5世纪左右沉寂。对中蒙两国来说,匈奴曾深远地影响过历史进程,是双方历史文化渊源的特殊“见证者”。 对于和日门塔拉遗址来说,蒙古国考古学界过去对其功用争论不休。通过此次联合考古,双方学界达成共识:它是一座匈奴城址,具浓厚的礼制性特征;它可能就是《史记》《汉书》等中国汉代文献记载的“龙祠”类城址的一种或者某一处,主要定期用来举行礼仪、祭祀、会盟等活动。 考古学家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碳十四测年及城内采集的少量陶片,判断“三连城”的年代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匈奴时期,但精确的始建年代和废弃时间尚无法进一步判定。
对《复活的军团》的疑问 里面说秦国拥有标准化生产的概念,还有工匠个人负责制。一开始觉得很有道理,后来看了很多其他诸侯国的兵器形制也很标准,也有物勒工名,质量也不错,并非秦国独有。
东周各诸侯国的文化形态取决于王族还是平民? 有的诸侯国王族与平民的葬俗、纹饰风格明显不同
先秦时煮人的鼎是什么样子?最大的后母戊鼎都放不下一个成年人 先秦时煮人的鼎是什么样子?最大的后母戊鼎都放不下一个成年人
为何甘肃礼县秦公大墓的墓主人都是直肢葬? 2号墓为中字形,呈东西向,全长88米,有东西两条墓道。墓室内设置二层台,东、北、南三面的二层台上,殉葬有七人,均为直肢葬。在西侧墓道中,埋葬十二个殉人,均为屈肢葬,多为青少年。墓主尸骸已朽,根据痕迹判断,葬式为仰身直肢,头朝西。 3号墓也是中字形,呈东西向,全长115米,墓道结构与2号墓相同,西墓道呈台阶状,填土中埋着七名殉人。墓室呈斗状,北侧二层台上,现存一名殉人。墓主尸骸已朽,根据痕迹判断,葬式为仰身直肢,头朝西,胸部和颈部残留有大量散乱的琥珀珠。
船舶排开水的体积如何求得,船舶如何确定排水量? 排水量=F浮=ρ液gV排
亚洲四小虎为何衰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滨)
亚洲四小虎为何衰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
为什么春秋宋国一点没有殷商后人的样子?那么迂腐?
一幅照图终结讨论,耗费18.5亿和3000亿相比哪个合算? 专家估算,渤海湾客滚运输耗油量仅占公路运输耗油量的四分之一,渤海湾客滚运输每年可节约燃油约十六万吨。同时,渤海湾客滚运输可大大缓解公路压力,减少公路事故。
我发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都爱吃辣椒
看了这图才明白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为什么要走对马海峡
为什么点金表盘现在很少应用?多适合女性
中国东部北上广构成铁三角,西部的铁三角是西、成、武吧?
女式小芝麻链断了,有修的地方吗?
赵国兵器为何出现在辽宁、吉林? 1996年2月,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一枚极具神秘色彩的青铜戈,被专家认定为“蔺相如铜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与战国名相蔺相如相关的文物,是一件稀世珍宝。 这件铜戈,援部上扬,中部起脊前锋呈弧尖状,内有刃。铜戈一面有两行铭文,共16个字,刻划十分清晰。由于六国文字各异,故铜戈上的铭文目前仍有字未被准确辨识。吉林大学考古所的林沄、吴振武先生对铜器铭文进行了研究,确定铭文为:“*年丞 (蔺)相女(如),邦左囗鹿智,冶阳。”两行铭文中间的穿孔下有一“肖”(赵)字。从戈铭上看,“*年”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 文献记载,该年恰值蔺相如参与渑池之会迫秦王击缶而被拜为上卿之年。据了解,战国时期,青铜器属贵重器物,该器物是典型的王室用器,由赵惠文王亲赐给蔺相如的至宝。它并非普通兵器,而是一种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蔺相如铜戈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国内蔺相如相关文物迄今无传世的空白,而且对赵国当时的武器监造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资料,其意义十分重要。 专家认为,蔺相如铜戈很可能与蔺相如智战秦昭王“完璧归赵”的故事有关。从蔺相如铜戈铸造的年代、镌刻的文字内容分析,很可能是赵惠文王对蔺相如的奖赏之物。据长白县文化学者尹乐祝介绍,蔺相如铜戈并非一件祖传文物,它是在1981年6月,长白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农民车学信在村后山坡的石头缝中捡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刻有铭文的珍贵兵器,如何流落到吉林边境长白县?这已经成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这洋流画的对吗?
旅顺清风小镇海战公园
燕齐的求仙文化与楚国的巫文化哪个迷信色彩更重?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