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_900 奔驰_900
关注数: 0 粉丝数: 1 发帖数: 1,177 关注贴吧数: 1
·千万不要当着老外的面大说中文 一天在超市里买东西,看见一个黑人,我就对旁边的朋友说:“看,老黑,真黑。”结果他看了看我说:“就你白。”      大学时,一次我们同学几个去上选修课,做好之后,   前排来了一个非洲哥哥,剧黑。我一同学顺口而出   :“真他妈黑”,不想老外回头就是一句:“真他妈黄”   我们当场暴倒      两个女人和一个外国男子一起坐电梯,一个女的见到那个老外的胸毛很长就对另外一个说,你看着老外的胸毛好性感啊。谁知那老外突然回答说:谢谢!      有一次我和朋友坐直落式电梯时旁边站一个非洲的女人,我想起一个歇后语叫朋友答:非洲女人的奶子,朋友想半天没答上来,旁边传来“波黑“2字,我恨不找个缝钻进去!      记得有一个表弟跟我说,他在北京西站上班的时候,有一外地同事。指着一个黑人大声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嚷道:“快看,那个黑人黑的可真解气!”   就见黑人挥气拳头,用比那个同事更标准的普通话威胁道:“小子,欠揍是不是?”   表弟同事顿时气绝~      恩,这事我也经历过,偶和偶女朋友在旱冰场玩,我女朋友屡屡摔倒,我就说:“猪啊,你看那边的外国美女,比你高多了,划得多好。”结果她划过来,“谢谢帅哥夸奖。”晕,我急忙用英语说了一句:“not at all.“      上次在五道口吃饭,排队拿菜的时候听到一堆老外讲西班牙语,就随口跟我朋友说,语言学院西班牙学生还挺多的嘛!   结果一老外回头说“我不是西班牙的,我是哥伦比亚的,分辨不出南美口音和西班牙口音,说明你的听力还没过关。”   之后就着盘子大摇大摆的走了,留下我和我朋友傻在那。。。。。      有次俺爹爬长城,走着走着看见一高大白人坐在台阶上。俺爹跟周围人说:“看那个老外没劲爬啦。”   那白人说:“我歇会不行么?”      有一次我在小区的露天摊子那吃砂锅,挥汗如雨,如痴如醉,旁边正好是南大的教工宿舍楼,结果一中国籍年轻女子拖着一小黑鬼,大约5岁从我身旁走过,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我,口水滴滴的样子,最后突然用标准的南京话冒出来一句,“妈,我要吃沙锅!”我一口粉丝差点没喷出来.      曾经在广州地铁,看见一家外国人,妈妈带着个女儿,那小女孩长得好漂亮啊,跟个洋娃娃似的。然后旁边有个大叔用标准English问:where are you from?   小女孩很淡漠的、不耐烦的回了一句:美国。      一个周末去北京想拉上同学作伴,她犯懒不肯跟我去,只好一个人上路。在城铁上,旁边坐一颇有“姿色”外国GG,于是打同学电话气她说:“你就不跟我来吧,叫你抱憾终身!告诉你,坐我旁边的外国GG侧面酷似布拉德皮特,养眼啊~~~”   电话放下发现那GG冲我乐,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发烧。外国GG还就真的冲我来了一句:小姐,你的侧面也很漂亮!…… 对面坐着的一对情侣当场笑倒,我恨不得跳车。      那天去逛夜市,一个很帅的西方男子在一个卖毛绒玩具的小摊子前拿着一个娃娃看了很久,我当时在他身边也在挑东西,他拿的那个娃娃是个头很大,身子很小的娃娃,然后他忽然说了一句中文: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你有雨伞,我有大头~~~~~~~~~   然后他就掏钱把娃娃买下来笑咪咪的走了,   然后我就在旁边石化了...............      我是济南的,一次我爸爸的同事几个去美国出差,到超市买东西,用济南话讨论,这是旁边有个美国人过来用标准的济南话说:“你们是济南的?!”同事们暴汗,聊了会,原来这老外是以前战争时期留在中国的美国人后代,同事问他:“那你英文怎么样啊?”   老外一拍大腿道:“英语太他妈难学了!!”
春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