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第一剑 塞北第一剑
dang
关注数: 402 粉丝数: 704 发帖数: 77,497 关注贴吧数: 16
路过易县紫荆关 从易县太行水镇往涞水的野三坡行驶,半路上要路过紫荆关icon。爬山和到达紫荆关时我们意外地看到还有宣化的路标,记得是230多公里。没有高速路的时候,易县到宣化可能有两条路,一条是经涞源、蔚县到宣化,这个可以肯定;另一条可能是经涿鹿县到宣化,要是有的话这一条应该更近。 明朝,涞源和易县都归宣府镇管辖,紫荆关应该属于宣府镇南路。宣府镇分东路、西路、中路、南路,都是通往京城的关口要道,防御的重点,都有重兵把守。 爬上山顶稍下一点,就是紫荆关。有人还专门来旅游,我们过路既然到了跟前,不能不下车观看一会儿。 紫荆关是长城“内三关”之一,另两关是居庸关和倒马关。紫荆关建在易县的紫荆岭上,始建于战国时期,历史够久远。在这里发生战争140多次,三国的马援曾镇守紫荆关城,现在的长城和城墙遗存多为明朝建筑。 紫荆关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icon(公路边立石上写着六十六渡,大概是拒马河从房山十渡数起到这里是六十六渡),城南是黄土岗。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紫荆关文物保存不太好,据说旧时紫荆关城有三道城门,我们只看到一道,破败迹象明显,城门上边的“紫荆关”三个大字风吹雨淋快看不见了也没人管,有点凄凉的感觉。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好好加以保护才好。
千古之谜——延庆古崖居 5月13日,我们在延庆游览了玉渡山风景区之后,下午又参观了延庆古崖居。 这地方我在2019年秋冬之交去过一次,这次去看到有些新变化:一是停车场修宽阔了;二是从售票厅到景区的路铺好了;三是路边小溪整修一新。为旅游增加了方便条件和舒适环境。更令人称道的是,为60周岁以上的游客免费。 山底还有比较大的洞室,可能是供不便爬山的老年人住的,队友们笑称为“养老院”。 古崖居洞内有火炕、灯台、储藏室、门、窗、灶、壁厨、烟道等生活设施。除了人居住的还有马厩,里边有槽子。 马厩的位置都靠下。说是马厩,队友们说也不像,因为空间太小太低,高头大马根本进不去,要不就是小马,要不就是小毛驴,大毛驴都放不下。 中间位置有一大点的单体居室。分上下两层,由8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组成,下层正中为主室,并且凿出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是整个古崖居规格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建筑,应该是古崖居的核心建筑。可能是部落首领或族长的住所,平时居住,开会时就当会议室。一个牌子上写着“奚王府”,我看也是瞎秋写的,当地人称“官堂子”倒是有点道理。 山底沟里有口枯井,这应该是古崖居村落的水源。没有水没法生存,取水太远不便于生活。所以,一定会选择一个附近有水的地方。 据说在81年于古崖居村落里发现了碾子。为当时的粮食加工器具。 那么,延庆古崖居是什么时候开凿的?有什么用途?延庆县志(后改区)没有记载,宣府镇或宣化府志也没有记载(过去,延庆曾长期归宣化管辖)。所以,这就成为千古之谜。 “砖家”们有很多说法,有“屯兵说”、有“匪住说”、有“屯粮说”、有“躲避战乱说”、还有“躲避瘟疫说”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定论。 zui有影响的说法是,唐朝晚期,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奚族,背叛了契丹,有一部分来到了妫州(延庆、怀来、涿鹿一带),仿照汉族房屋形式凿出的崖居。在此居住了30年,被契丹发现,强迫他们返回了东北。后来,元、明、清其他人也住过。这也不过是个推测而已。 我认为,在坚硬的崖壁上能凿出如此规模的居室,起码我国进入铁器时代了;历史没有记载,说明书写还不方便,没有发明毛笔和纸张,还处在刻字时代。这个时代是秦朝之前、西周之后的东周,即:战国时期。 延庆在历史上汉胡杂居,战乱不断,还有山戎居住过。延庆本土人为躲避战乱,于战国时期在这个十分隐蔽的地方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凿出的避难所。他们平时生活在家园,生乱之后就临时躲在这里。 这是我胡乱琢磨的,不足为信。朋友,可以谈谈您的看法。 不管什么年代什么人开凿的,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正如胡考进老战友生动描绘的那样: 倚海坨峰,瞰官厅湖,布崖居群。观数百岩室,背风向阳,参差有致,方圆规矩,整体通连,势险奇正似行云。阅史藉,几时何人建?成千古谜。 初夏攀登寨门,赏沿途景色叹奇神。想中华祖先,古建璀璨。万里长城,京杭运河,褒斜栈道,敦煌高窟,举世无双数佳珍。细思忖,创罕见奇迹,劳动人民!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