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7D244馃惥 -
关注数: 4 粉丝数: 6 发帖数: 799 关注贴吧数: 2
重阳节•关爱老人:上海白发老人的“嘉年华” 用弯弯的钓钩钓起一条红色的“小鱼”,或者将高尔夫球推进一米开外的球洞中。游戏区旁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每有人在游戏中胜出,就会引来周围一片笑闹声和羡慕的啧啧声。 21日,上海静安公园俨然成了“嘉年华”。但特别的是,兴奋的参与者们不是天真的孩童,不是热情的青年,而是每一张笑脸上都布满了深深皱纹的老人。 这个充满童趣的老年嘉年华主题活动,是上海在第17个敬老日到来之际,献给250万老人的特殊礼物。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接近19%。从1988年开始,上海将每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定为敬老日。在此前后,政府、社区都会举行一系列活动,以表达这个城市对老年人群体的尊重和关心。 近年来,随着老年照料、护理和医疗等服务体系的完善,敬老日的主题逐渐由为各种形式的为老服务转向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这次嘉年华主题活动上,除了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而设计的一系列形式活泼、参与性强的游戏外,还特意安排了6台由老年人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 由12位老人组成的静安区老伙伴舞蹈队,成了嘉年华活动上的“明星”。他们表演的《欢乐秧歌》和《欢天喜地》,赢得了现场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担任领舞的李秀英阿姨已年过七旬,满头白发显得特别抢眼。李阿姨说,以前忙着在家做家务、带孙子,很少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两年前孙子上学了,她才参加了舞蹈队,原本就有舞蹈基础的她成了队里的“主心骨”。“现在我们舞蹈队每周排练两次,还经常参加演出,”李阿姨说,真没想到晚年生活会变得这么丰富多彩。 承办此次活动的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竺亚透露,这个主题活动借鉴了“嘉年华”的组织方式,将在为期一年的时间中在各区巡回举行。预计参与活动的老人总数将达到80万人。(潘清) 新华网 2004年10月22日
“苦肉计”伤了老人心    新闻晚报摄影报道    住进敬老院近2个月的王阿婆,曾经用头撞墙表示对儿孙的思念,也曾央求记者:“快点帮我找儿子!”可是,一个多月来仍然没有见到儿孙的踪影。大年初一,在有关部门的劝说下,90岁的王阿婆终于见到了子孙,她说:“我要回家。”但是儿子还是把她一个人留在了敬老院。    王阿婆靠在王院长身上,喘息着告诉记者,她有个儿子,还有孙子、孙女。但是,强迁前的那天晚上,儿孙们都搬走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在床上。第二天工作人员找不到她的儿孙,只好将她送到了市政敬老院。    王院长说,去年12月19日上午,王阿婆被政府部门送来时,除了枕头、被子和身上穿的衣服外,连条毛巾都没有。当时,老人在敬老院找不到儿子,就一头朝墙上撞去,幸好护理人员眼疾手快,避免了祸事。因为老人的心脏和上呼吸道不好,敬老院把老人安排在一个单间,派了两个护工和两名医生24小时轮流护理。    敬老院的徐经理说,12月22日晚上,老人的儿子终于出现在敬老院,却没有接走老人的意思,并说,如果动迁组不解决房屋问题,他不会轻易接走老人,既然政府管了,就让政府管到底吧。王院长一再要求他为老人送一些日用品,他只在第二天送去一只热水袋后却不再出现。虽然敬老院为老人置办了新衣服和日用品,可是老人仍然思念儿孙,整天唠叨不停,激动的情绪十分让人担忧。    昨天,徐经理告诉记者,大年三十,杨浦区建委和有关部门找到老人的子孙,劝说他们将老人接回家过年。年初一,老人见子孙提着水果来到敬老院看望,高兴地又说又笑,可是,儿孙还是没有把她接回家过年。    老人的儿子说:“老人原本是我的姑妈,三四十年前,她带着我从老家来到上海做生意,因为她没有孩子,我们就像亲母子一样,我叫她妈妈,她把我当作儿子。解决完房子的事,我自然会把老人接走。”    大年初一过后,老人又开始发呆,她不明白:为什么别的老人都可以回家过年,自己却要在这里忍受离开亲人的痛苦?她不停地说:“我要回家!”
应对空巢老年人家庭问题的对策建议 北京市老龄问题研究中心 陈谊 郭南方 陈功 吴晓甜 10/12/2005 14:47:36   一、认识  正确看待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充分认识分析老年空巢家庭的特征和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明确社会帮扶策略和思路,确定帮扶重点,首先必须澄清如下认识:  1、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是社会经济进步和现代人口结构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北京市老年空巢家庭规模和比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不断增加,客观上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高龄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丧偶和独居老年人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使得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成为可能。主观上是由于观念的转变,老年人和子女趋向于独立生活,追求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所致。  2、老年空巢家庭中存在困难家庭,但是老年空巢家庭不等于问题家庭,空巢老年人也不等于问题老年人。  “空巢家庭”并不必然导致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空巢老年人家庭。特别是占空巢家庭2/3的夫妇户,他们具有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较强的生活独立性,对子女的依赖性较小,生活状况好于其他的老年人,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把空巢老年人视为弱势群体。  3、老年空巢家庭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要关注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在对空巢老年人的特征及养老需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独居老年人在经济支持、健康医疗、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比夫妇同居老年人更为严峻。即使在许多空巢老年人总体看来有优势的方面,诸如年龄构成较轻、文化程度较高、经济收入水平较高等,独居老年人的境况也不容乐观,独居老年人相对于其他老年人明显处于劣势。  4、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的功能出现了削弱和转移,老年人养老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层次提高,对社会服务的要求增多,而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不能够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问题就集中反映在对社会化养老服务要求比较高的空巢老年人身上。老年空巢家庭和空巢老年人问题是否突出是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水平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5、在对空巢老年人的帮扶上要始终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从两方面着手解决空巢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一是引导市场,逐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维护空巢老年人家庭的独立,尽可能延长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时间,以减轻社会养老的负担;二是发动社会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源,重点帮扶独居空巢老年人。   二、对策  由于空巢老年人家庭的增多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空巢老年人独立意愿的体现,因此,各级政府要在维护空巢老年人家庭独立的同时,在为空巢老年人家庭养老提供支持上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和社会一起,共同提高空巢老年人实现独立生活的能力。  1、稳定并逐步提高空巢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增强空巢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力。  (1)保证老年人正常的收入来源,实现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社会分配机制中充分考虑到老年人能够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保证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稳步上升。  (2)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履行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给予老年人必要的经济支持。  (3)建立老年人财产的合法转移途径,尤其是老年人拥有的住房等不动产能够通过抵押、租借等方式转化为老年人可支配收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来源。  2、提供健康和医疗支持,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空巢老年人生命质量。  (1)积极发展老年医疗保健事业,结合医疗体制改革,真正把医疗工作的重点转向预防为主,在卫生资源分配上向公共卫生倾斜,做到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
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辅贤 出处:中国社会工作网 [摘 要] 中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根据老年需求,借鉴世界上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已成为我国老年社会福利工作的当务之急。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是举办养老、敬老、托老福利机构;设立老人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开设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建立老年活动中心;设立老年婚介所;开办老年学校;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等。目前我国社区的养老助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甚远,存在观念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等现状和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迫切性;走社会化的道路;走产业化的道路;走专业化的道路;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需求 社区养老助老 取向 问题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有哪些特殊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怎样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一、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靠社区居家养老是趋势 www.xawb.com 2005-06-16   本报讯(记者魏敏实习生李连章)2000年底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人。虽然民政部门采取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对有特殊困难的老人进行生活补助,但这只能是经济上的,至于老人们尤其是空巢老人在精神、心理和健康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昨天,记者专门采访了西安市老龄委。   西安市老龄人口92万   “目前我市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有92万人,老龄人口占到了西安市总人口的1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的空巢现象还会逐渐增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昨天,西安市老龄委权益处田处长告诉记者。   面对我市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有关部门为了活跃老年人的生活,排解老年人的孤独感以及精神压力,经常为老年人组织活动,开办的老年大学这几年一直很受老年人的欢迎。作为老年人,首先要自己想得开,如果能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结识更多的同龄朋友,这样自己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许多心理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多数老人拒绝老年公寓   空巢老人的逐年增多,也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加快了老年公寓的发展。而记者在环城公园采访的近20位老人中,仅有两位老人表示愿意选择去老年公寓度晚年。   一位70多岁的刘老太太说,“我在那个家属院都住了几十年了,周围的环境很熟悉,买菜、坐车,不管干啥都很方便,一下楼都是老熟人,老姐妹们在一起可以聊天、打牌、锻炼身体。要是换一个地方或到敬老院去,肯定对那儿的环境不适应。”还有一位唐老爷子则说,“我才不去敬老院,虽说儿女都在外地,平时很少回来,可他们给我请了个保姆,我自己住着多舒服。要是去那儿住,还让别人误以为儿女对我不孝顺,让人看笑话。”   对此,田处长也说,他们常接触的一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可一提到让他们去老年公寓养老,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是拒绝。   “居家养老”是大势所趋   对于空巢老人来说,敬老院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可多数老年人却持拒绝态度,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来满足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又能尊重他们的传统观念呢?   对此,田处长指出:早在七八年前,国家就提出“居家养老”的办法,就是由社区提供医疗、保姆等各种服务,使选择在家养老的老年人的医疗、精神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得到照料。由于目前社区各项服务及设施建设还不健全,因此,社区现在还无法满足这些老年人的正常需求。但是这种依靠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最终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目前这种社区各项功能不健全的状况下,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就更需要社会的关爱。
面对"未富先老" 如何解决"老有所养" 郑斯林   西方国家是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先富后老”;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未富先老”。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将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压力。   2004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首次做到全年当期无拖欠,取得自1998年以来的最好成绩。这也是第一次使养老金全都发放到退休职工手里。中央财政去年拿出了474亿来补贴这项发放资金,各级地方财政也拿了很多钱。我们这个管理机构已经深入到每一个社区,每一条街道,每个老人都被登记在册。   但是,必须正视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障覆盖面低、保障方式单一等问题,200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5亿,占总人口的11%,今后还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 2050年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9.8%以上。我国目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同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的特点。西方国家是先实现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先富后老”;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老龄化就提前到来,“未富先老”。   特别是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在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负担系数(即每一个缴费的职工所负担的离退休人员数量),从1984年的0.185提高到2003年的0.331,增长了近80%。预计到本世纪2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这就给养老保障制度带来压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农村城镇化形势的发展,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显然不能完全适应老龄化的发展,这就需要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解决“老有所养”。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由于没有支付改革成本,目前养老基金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依然实行混账管理。为确保发放,各地不得不动用、透支个人账户基金,形成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部分积累的制度设计未能实现。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空账积累的数额将越来越大,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使养老保障基金的支付能力失去保障。   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低。按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保障方式单一。由于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发展滞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农村的养老保障仍在探索中,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凸显出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可改进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和管理模式,实行现收现付与基金积累的相互补充;鼓励企业建立年金,个人参加商业性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将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退休时间的早晚与待遇水平直接挂钩;加强老年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培育和发展老年产业,将退休人员纳入社区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探索农村养老保障办法,研究制定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政策
关注人口老龄化 .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每12个人中约有一位是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0.68万人,占 全区总人口的8.66%。   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0-14岁少年儿童比重在30%以 下,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在7%以上,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老少比在 30%以上的社会结构,为老年型结构。按此标准,1964年,我区人口 的年龄结构属于年轻型,1982年我区人口类型步入成年型,1990年, 我区迈入老龄社会门槛,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12%。到 2000年,我区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比1990年上升1.54个百分点,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此次普查还发现,我区老年人口比1990年增长了43.83%,年均 递增3.61%,老年人口的增长幅度是总人口增长幅度的2.4倍。在全 区原31个镇乡中,老年人口系数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有25个乡镇,并 以南片乡镇为主,最高的是原云石乡,老年人口系数为13.9%,最低 的是宁围和原城厢镇,依次为5.5%和6.4%,乡镇间老龄化水平差 异大。全区的老年人口队伍中,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到2000年,80岁 以上的老龄人已由1990年的11500人增加到16172人,百岁老人也比 1990年增加了14位。  据专业人士分析,影响我区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计 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使得近30年来每年新生 儿人口猛增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 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有了很大改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使得 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预测到2010年,我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将达到12%,2025年将达到16%。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随着老年人口 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社会负担、经济承受 能力、农村养老、劳动力老化等问题也日益显示出来,因此,营造一 个敬老、尊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健全落实老年人口工作的管理机构, 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兴办老年事业,设立老年疾病专门医疗机 构等一系列能推动老年人口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的措施,应当成为各级 组织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老年人大量增加所带来的银色消费,也 应成为生产者和经营者大力开发的一个潜在市场。
孝子进来看 转贴 媳妇说:“煮淡一点你就嫌没有味道,现在煮咸 一点你却说咽不下。你究竟怎想怎么样?” 母亲一见儿子回来,二话不说便把饭菜往嘴里 送。 她怒瞪他一眼。他试了一口,马上吐出来, 儿子 说:“我不是说过了吗,妈有病不能吃太咸!” “那好!妈是你的,以后由你来煮!”媳妇怒气 冲冲地回房。 儿子无奈地轻叹一声,然后对母亲说:“妈,别 吃了,我去煮个面给?” “仔,你是不是有话想跟妈说,是就说好了,别 憋在心里!” “妈,公司下个月升我职,我会很忙,至于老 婆,她说很想出来工作,所以……” 母亲马上意识到儿子的意思:“仔,不要送妈去 老人院。”声音似乎在哀求。 儿子沉默片刻,他是在寻找更好的理由。 “妈, 其实老人院并没有甚么不好?知道老婆一但工 作,一定没有时间好好服侍。老人院有吃有住有 人服侍照顾, 不是比在家里好得多吗?” “可是,阿财叔他……” 洗了澡,草草吃了一碗方便面,儿子便到书房 去。他茫然地伫立于窗前,有些犹豫不决。母亲 年轻便守寡,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供他出国 读书。但她从不用年轻时的牺牲当作要胁他孝顺 的筹码,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胁他!真的要让母 亲住老人院吗?他问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难道是你妈 吗?”阿财叔的儿子总是这样提醒他。 “你妈都这么老了,好命的话可以活多几年,为 何不趁这几年好好孝顺她呢?树欲静而风不息, 子欲养而亲不在啊!”亲戚总是这样劝他。 儿子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会改变初衷。 晚,太阳收敛起灼热的金光,躲在山后憩息。一 间建在郊外山岗的一座贵族老人院。 是的,钱用得越多,儿子才心安理得。当儿子领 着母亲步入大厅时,崭新的电视机,42英寸的荧 幕正播放着一部喜剧,但观众一点笑声也没有。 几个衣着一样,发型一样的老妪歪歪斜斜地坐在 发沙上,神情呆滞而落寞。有个老人在自言自 语,有个正缓缓弯下腰,想去捡掉在地上的一块 饼干吃。 儿子知道母亲喜欢光亮,所以为她选了 一间阳光充足的房间。从窗口望出去,树荫下, 一片芳草如茵。几名护士推着坐在轮椅的老者在 夕阳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静得令人心酸。纵是夕 阳无限好,毕竟已到了黄昏,他心中低低叹息。 “妈,我……我要走了!”母亲只能点头。他走 时,母亲频频挥手,她张着没有牙的嘴,苍白干 燥的咀唇在嗫嚅着,一副欲语还休的样子。儿子 这才注意到母亲银灰色的头发,深陷的眼窝以及 打着细褶的皱脸。母亲,真的老了! 他霍然记起一则儿时旧事。那年他才6岁,母亲有 事回乡,不便携他同行,于是把他寄住在阿财叔 家几天。母亲临走时,他惊恐地抱着母亲的腿不 肯放,伤心大声号哭道:“妈妈不要丢下我!妈 妈不要走!” 最后母亲没有丢下他。他连忙离开 房间,顺手把门关上,不敢回头,深恐那记忆像 鬼魅似地追缠而来。 他回到家,妻子与岳母正疯狂的把母亲房里的一 切扔个不亦乐乎。身高3英寸的奖杯——那是他小 学作文比赛《我的母亲》第1名的胜利品!华英字 典——那是母亲整个月省吃省用所买给他的第1份 生日礼物!还有母亲临睡前要擦的风湿油,没有 他为她擦,带去老人院又有甚么意义呢? “够了,别再扔了!”儿子怒吼道。 “这么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么放得下我的东 西。” 岳母没好气地说。 “就是嘛!你赶快把你妈那张烂床给抬出去,我 明天要为我妈添张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现在儿子眼前,那是母亲带他 到动物园和游乐园拍的照片。 “它们是我妈的财产,一样也不能丢!” “你这算甚态度?对我妈这么大声,我要你向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