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抖雲 筋抖雲
地球不用转动,因为有筋斗云!
关注数: 773 粉丝数: 357 发帖数: 11,948 关注贴吧数: 11
中国乳制品奶业标准全球最低! 今夏(2010年)发生的“毒奶粉屡次复出江湖”已告一段落,“进口奶源激素门”等事件似乎也尘埃落定,但公众对于奶源安全的关注却丝毫没有降温。 奶源环节一有风吹草动,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之痛的乳品消费市场便立竿见影。不过,业内率先发起“奶源革命”的光明却丝毫未起波澜。市场数据显示,9月份光明单月销售额突破9.1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国庆长假期间高端产品更是全线飘红。分析人士认为,正是基于光明多年来一直坚持“扎根品质、奶源领先”的经营原则,在“奶源标准化”方面始终持守精耕细作,并以此博得了消费者的持续信任。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乳制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与两年前相比,中国现有奶源结构虽有了些许改善,但企业自建规模奶牛场比例依然较小,仅为10%-15%,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约为25%,而散户养殖仍然高达60%以上。 “除了散户养殖风险之外,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奶站并没有改变其中间商的身份,原料乳质量安全仍然存在隐患。”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表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将争取用3年时间,使企业原料乳中的自有奶源(自办牧场、控股牧场、合作牧场)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实现把奶站作为企业第一车间来管理,用两年时间将奶站收归企业所有,或由企业直接经营,彻底消除收奶的中间环节;全面改变目前按数量计价的收奶办法,实施以乳固体、质量综合计价的新办法。 这一政策导向得到了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的高度认同。“光明乳业一向认为,公司快速发展一定要和奶源发展同步,而奶源建设一定配套先行。”他认为,如果奶源不能得到保障,宁可不建新工厂,不扩大生产规模,也不能以此为代价伤害消费者的利益。 相关资料显示,除了借助新西兰控股公司Synlait控制的海外奶源之外,当前光明国内奶源结构主要由规模牧场、承包租赁的养殖小区组成,管控奶牛多达31.5万多头,其中自建规模牧场26家、控股或合作规模牧场520家,其余是租赁养殖小区和自建奶站集中挤奶。此前,光明自2003年开始在上海拒收散奶,2008年9月底已实现全国100%拒收散奶;2006年实现全部产品100%无抗生素残留检出,同年开始局部推行涵盖乳蛋白、乳脂肪、冰点、体细胞和细菌数、抗生素、黄曲霉毒素、亚硝酸盐的生奶“八大指标计价体系”工程,在按质论价方面率先与国际接轨。 郭本恒强调,无论是自建牧场、合资合作牧场还是奶牛租赁小区,管理经营权、质量决定权一定是掌握在光明的手里,由公司统一提供冻精、饲料、牧业机械、养殖技术、检测标准和牧场管理等全程服务。从去年年初开始,光明旗下的自有牧场全都施行公司全球独创的“牧场千分”标准,以此推进公司新一轮“奶源升级”计划。此前光明牧场之前产出的生奶品质已经与国际接轨,远远超出新国标《生乳》规定的各项指标,如今品质有了更为出色的提升。而支撑“牧场千分”标准渐入佳境的背后,是光明荷斯坦牧业与国际接轨的养殖科技和管理技术。据了解,光明“牧场千分”标准将率先在公司的自有牧场施行,时机成熟时就会扩展到合作牧场,再推进到承包租赁的养殖小区。 宋昆冈近期撰文指出,近几年来,不少乳制品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ISO、GMP、HACCP等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并通过资质认证,但其中有些企业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些先进管理方式的作用和意义,而是将其作为摆设,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没有在实际管理中严格执行。 “承诺到就必须要做到。光明承诺产品100%无抗生素残留检出、承诺100%拒收散奶,就是在销售旺季也同样坚决兑现。弄虚作假也许可以得到不少好处,但马脚终究会被揭穿的。”郭本恒认为,“保障乳品安全最关键的是要杜绝‘面子工程’。光明参与各种模式奶源的监管,这样每一个环节都是可控的,才敢说自己的奶源好、好在哪里,也才有条件推行光明的‘牧场千分’标准,才能让‘工厂千分’标准落到实处,光明不设示范牧场,我们低头做的是所有的牧场执行统一的标准,牧场之间的硬件环境也许有些差异,但管理标准绝不能有差异,真正确保消费者喝到更优质的安心好奶。” 在不少乳品厂商们背后竞相压低采购和生产成本的背景下,光明依然坚持为自己的承诺不惜付出巨大代价。 “光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奶源环节的基础科技、养殖技术、管理技术的研发集成,致力于国际化标准的推进。虽然这些幕后的投入不能被消费者看见,也不一定能在短期内有明显成效,但我们相信这些努力都不会白费。”诉说着光明“奶源之恋”的郭本恒透露了自己的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中国人不再被‘海外奶源’的卖点吸引,而是被国内优质奶源所吸引。” 在郭本恒看来,这个梦想并非永远无法企及的乌托邦:根据规划,时机成熟之际光明将会把“牧场千分”标准及管理模式与业界共享,让中国更多的牧场能够受益。” 另一方面,肩负光明“奶源梦工厂”职责的荷斯坦牧业公司也正在以市场化的方式耕种着这个期待,目前已与近千家规模牧场取得联系,和几百个规模牧场建立了业务往来,争取把光明最好的牧业管理经验推广到全国50%左右的百头以上规模牧场。”
中国乳业生产决定消费何等可悲 素有中国乳业“大炮”之称的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说,在2010年以前,我国牛奶的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50万个,而蛋白质是每百克2.95克。2010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结果,95%的意见要求提高奶品质量标准,但是没有被采纳。而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则认为,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72%奶牛和72%牛奶都是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出发,照顾最大多数奶农的利益。      回顾奶业历史上的是是非非,早已可见这个行业的种种“自降标准,自我矮化”现象。2006年8月5日《法制晚报》曾报道,在《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发布25周年之际,卫生部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活动原定9家母乳代用品公司签署行业自律书,最终只有6家企业签了字;2006年11月1日《京华时报》曾报道,根据奶业“禁鲜令”,巴氏低温杀菌奶的外包装上,将禁止使用“鲜奶”标识。然而,这个旨在规范乳品市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禁鲜令”,却经历三次延期的尴尬。如果调整牛奶质量标准“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的说法属实,那无疑又是一次只顾及落后生产经营的“国情”、不顾及消费者利益的博弈,以奶业巨头的强势话语权胜出而告一段落。      三聚氰胺,因附着在原奶“散户饲养,散户生产”的国情上,泛滥成灾。风波之后,我们本指望奶业巨头们能够依靠品牌的统驭力量,或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改变奶源的“一盘散沙”现状,或提升收奶环节的检测标准,促使奶农提高产品质量。可是几年下来,中国奶业依然将立足点建立在“照顾奶农利益”的基点上,以“中国奶业标准全球最低”的残酷事实,顽固维护着生产经营者依托“低成本”建立起来的共同利益,惟独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这是何等可悲的一件事!      中国乳品市场从来没有停止过因缺少规范而导致的大小争议,也为消费者带来了防不胜防的安全隐患。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奶业竞争并不很充分,几大奶业巨头的话语权还很强势;有关部门局限于自身的执法难度,对法规的执行效果信心不足……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提出,乳品市场及产业,已到了彻底转换监管和发展思路的关键时期。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