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卫将军 左武卫将军
关注数: 184 粉丝数: 931 发帖数: 21,058 关注贴吧数: 18
风帆时代的加农炮射速 转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bs.napolun.com%2Fthread-37618-1-1.html&urlrefer=005368c460999bb8dbc3f887d8a9ea52 1588年无敌舰队之役中的英国战舰:每小时1-1.5发——每40-60分钟一发; 第一次英荷战争中的英国战舰:每半小时2发——每15分钟一发; 1739年,70炮舰HMS Hampton Court在25分钟内以一舷火炮发射400次,约每2分钟一发,被视为当时战舰射速的极限; 1756年,74炮舰Guerrier在三个半小时中发射659次,每炮约每小时5.5发——每11分钟一发; 1782年圣徒岛之战中的另一艘法国战舰,在六个小时的战斗中发射了1300轮,每炮约每小时6发——每10分钟一发。 以上前两条出自时人回忆,后者出自对档案数据的整理,即以发射弹药数量除以一舷火炮的数量。数据出自Brian Tunstall与Nicolas Rodger的相关著作。虽然实际战斗中未必会使用全部一舷舰炮射击(中远程交战中,首尾楼以杀伤人员为目的的轻炮几无用场),但清楚的事实是,风帆时代的加农炮射速,较一般通常的想象,要迟缓得多。不过,如果了解当时操纵火炮、运送弹药全以人力的艰苦,这一点是并不难理解的。 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无敌舰队之役中的英军已使用四轮炮车,可以实现战场上较为便利的再装填。但John F. Guilmartin指出,这种想象并没有任何文献证据;按照时人对海军战术与舰炮发射的描述,其情形显然并非如此,再装填仍需从战斗中撤离。战场再装填逐渐实现,大致要到1620至1630年代,因为直至1617年的战斗训令仍要求发射一轮后撤离战场。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持续射速保持着大致稳定、稳中有升的趋势。 对风帆时代火炮射速的另一种观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皇家海军拥有傲人的高射速。这一观点事实最直接的证据来自时人对科林伍德在战舰无畏号上所进行的炮术训练的描述。兹引材料如下: the crew of which had been so constantly practised in the exercise of the great guns, under his daily superintendence, that few ships' companies could equal them in rapidity and precision of firing. He was accustomed to tell them, that if they could fire three well-directed broadsides in five minutes no vessel could resist them; and, from constant practice, they were enabled to do so in three minutes and a half. 即,持续训练的船员能在三分半内以全侧舷火炮发射3轮。但结合语境,这则材料中的射速更为可能的指涉是19世纪初近战战术所强调的近距离接敌后的短时间爆发射速(类似于前文第三条),而非战列线炮击中能够在数小时中持续保持的稳定射速。Rodger亦指出,所谓三分钟射击两轮的通常说法,正是指近距离接敌后的爆发射速。当然,由于皇家海军较为普遍地采用了近战战术并以之取胜,对其高射速的描述自然变得广为流传且引人注目。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是风帆时代火炮射击能够在较长时段内保持的持续射速,需要注意。 --------------------- 关于最后一点,还要补充的是风帆时代的火炮击发流程。一些海军史著与文艺作品常用"侧舷齐射"(broadside salvo)来描绘风帆战舰的战斗。但这并非真实——按照当时舰炮的正常射击流程,火炮由水手填弹,再由作为技术军官的专业炮手(gunner)瞄准击发,以保障中远距离上的射击准度。一舷的半段炮甲板(12-16门)配备一名炮手,轮流击发本组火炮,击发后的火炮由炮组水手轮流填弹。远程射击受风浪影响,专业炮手操作亦不免效率低下。若交战距离近到无需专人瞄准,水手便可以自行开火。因此,除了近距离接战时指挥官下令水兵自由射击,所谓的侧舷齐射根本没有出现的可能,只能是中远距离上由炮手操炮击发的零散而持续的射击。 而英国海军近战战术的攻击方式正是以近距离的水兵操炮自由射击。由于不倚仗少数专业炮手来发射,的确可以在短时间达到常规炮击所不能企及的高射速。英国在18世纪后期的卡隆炮、燧发器等发明更增大了这一优势。但这种高速射击必需以下前提条件:1-近距离自由射击法;2-对水兵自行操炮的良好训练;3-较短的快速炮击时间,因为即便训练良好的水手,其体能并不能维持这种爆发射速。而在传统型的常规炮击作战中,这种优势应是相当有限的。 --------------- 从1665年英国海军的作战训令以及大同盟战争时期法国舰队作战的文献记述来看,炮击的流程大概是这样: 1-双方舰队接近,但按照训令,有所谓“进入火绳枪射程前,禁止射击”一说。因此在战列线接近过程中双方都会较为克制。17世纪海战的交战距离总的看都比较近,或者说当时专业化程度不很高的海军往往不大希望进行远程炮战,那都是浪费炮弹。但刻意保持距离以达成某种战术目的是另一回事,后者也是很常见的。两种都存在于当时的文献当中,大概是两种不同的战术取向,需要因地制宜的看待。 2-炮击开始。有可能是指挥官下达炮击开始的命令,但更常见的是距离拉近后某些舰长会忍不住开火,其战列线前后方的战舰往往误以为这是战斗开始的信号,或者被攻击的对手开始回击,使得更多战舰开始射击,最后全面交战。这一阶段炮击速度是最快的。 3-炮击持续一段时间后,速度就会开始放慢,且因硝烟弥漫造成战场视野的遮蔽,进而导致瞄准的困难。如果天公不作美,风弱到不能吹散烟雾,双方常常会在战斗中停止炮击,利用战斗间隙整军再战。 总的来看,按照上面的四条资料,我认为10-15分钟一发的平均射速是比较合适的。这样的战斗流程和当时的武备特性并不支持更快的射击。
前装滑膛炮时代的爆破弹、榴霰弹木质时间信管设计完成!!!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信管就是18世纪后期出现一直使用到南北战争时期的木质锥形信管的变形,本质上几乎一模一样,同样也是靠剪短长度来确定时间; 早期的信管都是直接一根锥形管凑事; 兄弟结合那个时代的加工技术适当改进了以下几点: 1、多了一个引信外体安装螺纹,这样安装更可靠、坚固,不至于炮弹飞出去有被甩出去的可能性; 2、增加防水机构;里面有一个金属块,中间细通孔,上部是弧形所以不容易进水(弧形上部的区域也是半高压区就是以防万一进水),底部锥形便于收集燃气射流,使燃气高压通过小孔排出外面; 简要解释一下:防水块下面的空间会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空间逐步增大,压力增加会逐渐减小,为了防止万一引信进水熄灭引信,因此这个防水块很有必要,他能提高引信的起暴率。即便是水进入防水块上层空间,也由于顶部的弧形不容易存水,而且中间的小孔气压较高所以不容易渗进正在燃烧的延时药柱;如果没有这个机构,那引信如果进入水中就可能使水直接与燃烧的延时药柱接触熄灭引信; ---------------------- 使用也非常方面,先确定敌我之间距离,从炮术手册查找到相应的飞行时间,然后剪短信管到规定的刻度就成,然后旋入炮弹既可以发射了; 这引信全是木质材料,除了防水块是金属铜以外; 而且加工容易,最难的可能是螺纹,但是在火绳枪时代就有螺纹密封技术了,所以这个不存在加工难度,而且还是木质的更容易加工; 至于相配合的弹体内螺纹么,自己去想办法!或攻丝或者车螺纹或者开发一台专用机床就专门给弹体攻螺纹也成,啥都靠我我还不累死了、、、 ############################# 这里说一下锥形信管的火药要求: 1黑火药的特性尤其是装填时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粒度也有影响; 一般来讲颗粒越小的火药粒子比表面积较大,燃速也越快,而颗粒较大的火药粒子燃速也越慢; 当然这个是有限度的,微积分的观点来看,颗粒无限小就是药粉级别了,无限大就是火药块了; 所以一般的黑火药粒在小米粒大小的燃速较快,大米粒的可能适合做发射药,花生豆大的没准就适合大口径长管重炮; 当然也有配方的区别。 正常情况下黑火药的装填密度在小于1.7---1.8(视情况而定)时燃速较大,但是在1.8以上燃速趋于稳定,2.0以上的压缩火药燃速很慢,也很稳定; 延时药管的火药压装一般是采用独特的慢燃配方+压制成密度较高的硬质火药柱,这样的燃速非常稳定,而且一旦点燃会放出大量气体不易熄灭; 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后的密封性金属延时信管要有排气孔的原因,因为如果即便是密度较高的黑火药柱燃烧如果高温燃气来不及泄放也会使剩余的药柱燃速急剧增加,导致定时不准却; 排气孔也不能太大,太大的话如果引信掉入水中就容易被水压大于火药燃气压力而导致熄灭; 一般的经验来讲排气孔大小的要求是保证燃烧时的燃气压力大于外界气压并保证如水一定深度而不至于进水,这样引信如水以后也能正常燃烧并起爆; 《撒哈拉奇兵》开头有这样的信管使用场景,好多爆炸球形弹如水就熄灭了,很显然是早期原始的大开口信管如水被浇灭了; --------------------------- 另外还有就是木质信管的材质不能是白杨木这样的软质木料,一定要选择密度较大的坚实木料,很少有人注意到木材的处理,一般的小说也没看到过; 木质信管的木材一定要纹理致密,还要经过耐火处理。一般来讲,延时黑火药在木管中燃烧的由于时间很长温度很高,而当木材遇100℃高温时,木材中的水分开始蒸发;温度达180℃时,可燃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甲醇以及高燃点的焦油成分等开始分解产生; 250℃以上时木材热解急剧进行,可燃气体大量放出,就能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着火燃烧;400~500℃时,木材成分完全分解,燃烧更为炽烈。燃烧产生的温度最高可达900~1100℃。木材燃烧时,表层逐渐炭化形成导热性比木材低(约为木材导热系数的1/3~1/2)的炭化层。 当炭化层达到足够的厚度并保持完整时,即成为绝热层,能有效地限制热量向内部传递的速度,使木材具有良好的耐燃烧性。 木材的耐火处理就是利用木材这一特性,再采取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措施,使之与燃烧源或氧气隔绝,就完全可能使木材不燃、难燃或阻滞火焰的传播,从而取得阻燃效果。 先用醋液,之后再用明矾溶液浸泡木材,可以增强其抗燃性; 也可以考虑现代灭火器原理用明矾溶液浸泡后再用小苏打溶液浸泡,这样木材内能形成抗燃性好的氢氧化铝; 或者,用碳酸镁处理木材,欧洲的风帆战列舰上的耐火帆布也是用菱镁矿里的碳酸镁处理过的; ----------------------- 可以考虑全封闭排气孔式的木质信管,排气孔可以兼做引燃火药的传火孔,既然排气孔小就多开几个(4个最好)在侧面也能保证炮弹飞行时不至于迎面面对巨大的风压,还能提高炮弹出膛时的引燃率,这样的信管即使是雨天也能保证正常使用; ################
陈主任的开花弹(榴霰弹)木质信管设计完成!!! 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信管就是18世纪后期出现一直使用到南北战争时期的木质锥形信管的变形,本质上几乎一模一样,同样也是靠剪短长度来确定时间; 早期的信管都是直接一根锥形管凑事; 兄弟结合那个时代的加工技术适当改进了以下几点: 1、多了一个引信外体安装螺纹,这样安装更可靠、坚固,不至于炮弹飞出去有被甩出去的可能性; 2、增加防水机构;里面有一个金属块,中间细通孔,上部是弧形所以不容易进水(弧形上部的区域也是半高压区就是以防万一进水),底部锥形便于收集燃气射流,使燃气高压通过小孔排出外面; 简要解释一下:防水块下面的空间会随着燃烧时间的延长空间逐步增大,压力增加会逐渐减小,为了防止万一引信进水熄灭引信,因此这个防水块很有必要,他能提高引信的起暴率。即便是水进入防水块上层空间,也由于顶部的弧形不容易存水,而且中间的小孔气压较高所以不容易渗进正在燃烧的延时药柱;如果没有这个机构,那引信如果进入水中就可能使水直接与燃烧的延时药柱接触熄灭引信; ---------------------- 使用也非常方面,先确定敌我之间距离,从炮术手册查找到相应的飞行时间,然后剪短信管到规定的刻度就成,然后旋入炮弹既可以发射了; 这引信全是木质材料,除了防水块是金属铜以外; 而且加工容易,最难的可能是螺纹,但是在火绳枪时代就有螺纹密封技术了,所以这个不存在加工难度,而且还是木质的更容易加工; 至于相配合的弹体内螺纹么,自己去想办法!或攻丝或者车螺纹或者开发一台专用机床就专门给弹体攻螺纹也成,啥都靠我我还不累死了、、、 ############################# 这里说一下锥形信管的火药要求: 1黑火药的特性尤其是装填时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粒度也有影响; 一般来讲颗粒越小的火药粒子比表面积较大,燃速也越快,而颗粒较大的火药粒子燃速也越慢; 当然这个是有限度的,微积分的观点来看,颗粒无限小就是药粉级别了,无限大就是火药块了; 所以一般的黑火药粒在小米粒大小的燃速较快,大米粒的可能适合做发射药,花生豆大的没准就适合大口径长管重炮; 当然也有配方的区别。 正常情况下黑火药的装填密度在小于1.7---1.8(视情况而定)时燃速较大,但是在1.8以上燃速趋于稳定,2.0以上的压缩火药燃速很慢,也很稳定; 延时药管的火药压装一般是采用独特的慢燃配方+压制成密度较高的硬质火药柱,这样的燃速非常稳定,而且一旦点燃会放出大量气体不易熄灭; 这也是为什么19世纪后的密封性金属延时信管要有排气孔的原因,因为如果即便是密度较高的黑火药柱燃烧如果高温燃气来不及泄放也会使剩余的药柱燃速急剧增加,导致定时不准却; 排气孔也不能太大,太大的话如果引信掉入水中就容易被水压大于火药燃气压力而导致熄灭; 一般的经验来讲排气孔大小的要求是保证燃烧时的燃气压力大于外界气压并保证如水一定深度而不至于进水,这样引信如水以后也能正常燃烧并起爆; 《撒哈拉奇兵》开头有这样的信管使用场景,好多爆炸球形弹如水就熄灭了,很显然是早期原始的大开口信管如水被浇灭了; --------------------------- 另外还有就是木质信管的材质不能是白杨木这样的软质木料,一定要选择密度较大的坚实木料,很少有人注意到木材的处理,一般的小说也没看到过; 木质信管的木材一定要纹理致密,还要经过耐火处理。一般来讲,延时黑火药在木管中燃烧的由于时间很长温度很高,而当木材遇100℃高温时,木材中的水分开始蒸发;温度达180℃时,可燃气体如一氧化碳、甲烷、甲醇以及高燃点的焦油成分等开始分解产生; 250℃以上时木材热解急剧进行,可燃气体大量放出,就能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着火燃烧;400~500℃时,木材成分完全分解,燃烧更为炽烈。燃烧产生的温度最高可达900~1100℃。木材燃烧时,表层逐渐炭化形成导热性比木材低(约为木材导热系数的1/3~1/2)的炭化层。 当炭化层达到足够的厚度并保持完整时,即成为绝热层,能有效地限制热量向内部传递的速度,使木材具有良好的耐燃烧性。 木材的耐火处理就是利用木材这一特性,再采取适当的物理或化学措施,使之与燃烧源或氧气隔绝,就完全可能使木材不燃、难燃或阻滞火焰的传播,从而取得阻燃效果。 先用醋液,之后再用明矾溶液浸泡木材,可以增强其抗燃性; 也可以考虑现代灭火器原理用明矾溶液浸泡后再用小苏打溶液浸泡,这样木材内能形成抗燃性好的氢氧化铝; 或者,用碳酸镁处理木材,欧洲的风帆战列舰上的耐火帆布也是用菱镁矿里的碳酸镁处理过的; ----------------------- 我建议陈主任的工人们,可以开发这样的木质信管。真正的保密之处不是信管本身(当然如果鞑子能了解木材阻燃技术),而是药剂的制造工艺,这个涉及到原料提纯、配方、压装工艺,以及装配要领等,就是鞑子捡到也没用; 令,可以考虑全封闭排气孔式的木质信管,排气孔可以兼做引燃火药的传火孔,既然排气孔小就多开几个(4个最好)在侧面也能保证炮弹飞行时不至于迎面面对巨大的风压,还能提高炮弹出膛时的引燃率,这样的信管即使是雨天也能保证正常使用;
皂化甘油提纯 手工皂,采用最原始最简单的制皂工艺,不需要多么先进的技术,但是它却不过时,用现代人的眼光和生活理念来看,它还有很多优点,首先是环保,其次没有化学添加,而且还很灵活,不仅是样式灵活,制作方法多样,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肤质,来调配出不同种类脂肪酸含量的肥皂.手工皂带给人们另一种清洁体验,给肌肤带来了健康,也给制皂者带来了乐趣,那是一种无论多忙,多累也不愿放弃的爱好. 手工皂还有一个特点,富含甘油,它是天然的保湿成分,单纯的甘油和纯水调配使用也能达到很好的保湿效果.一本老书里介绍了提取甘油的方法,是50年代的书,所以整个过程并不太复杂难懂,其实手工皂体验的是那份手做的快乐,一般规模不大,没有人会去提炼甘油,摘录下来,只作为一般了解. 皂化反应的生成物为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形成的混合物.为了使肥皂和甘油充分分离,需要继续加热搅拌,并向混合物中慢慢加入盐粒,高级脂肪酸钠会从混合溶液中析出,这个加入盐使肥皂析出的过程就是盐析.静置一段时间溶液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高级脂肪酸钠,下层是甘油和盐等的混合液,下层溶液经过分离提纯便可以得到甘油. 操作方法 一 酸性处理 (1)取出盐析后的肥皂废液,冷却静置1-2个小时,捞出液面的肥皂泡沫 (2)当废液温度在70度左右时,徐徐加入硫酸或者盐酸,经常搅拌,废液由深褐色变成棕色时,暂停加酸 (3)取液在试管内用滤纸过滤,滤液呈淡黄色,用酚酞溶液滴入无红色或者试纸检验,PH 在5-6时候,停止加酸,并捞取表面的黑脂肪 (4)已经加硫酸中和的废液,加入适量的硫酸铝或者明矾到废液内(废液温度在60度-70度),使其自然溶完后搅拌均匀,防止泡沫外渗. (5)硫酸铝或明矾加入后,废液由淡黄色变为无色,生成白浊的悬浮物,取清夜在试管内用滤纸过滤,并以20%的硫酸铝或明矾溶液滴入到试管中,一点点加入,直到式样不生混浊的沉淀为适度,然后搅拌均匀静置澄清,再用细布过滤,不能使滤渣漏过布眼,影响甘油质量. 备注:原材料耗用量 废液1400斤 加工业硫酸10斤左右,硫酸铝10斤左右 二 碱性处理 (1)废液经酸性处理滤净后,可徐徐加入烧碱液,一面注入,一面充分的搅拌均匀,使废液中过量的酸被中和为盐类.并与过量的明矾结合生成淡灰绿色的沉淀. (2)当废液由淡黄色转变成淡灰绿色时,暂停加碱液,充分搅拌,继续加碱液,直到废液PH 值为9-10时为适当.使其静置澄清,再经细布过滤,不使滤渣漏过布眼,以免蒸发浓缩时易起泡沫. 备注:碱约为废液的0.10%,这步过滤较慢,可采取静置沉清的办法. 三 加热蒸发 (1)将已经碱性处理滤清的废液放入容器中加热蒸发,一面浓缩,一面补充新的废液,勿使蒸锅枯干而造成焦黑, 废液浓缩到盐的饱和浓度时(约在温度105度-110度),开始结盐,随时将盐捞出,勿使盐结积锅底影响传热,且焦盐会影响粗甘油的色泽和气味.浓缩锅中放置浅口盘一只,接受粗甘油煮沸翻动时的结盐,可以减少锅底结盐,这样捞取方便. (2) 浓缩粗甘油须控制粗甘油出锅沸点,保证粗甘油纯度接近正常 粗甘油沸点 粗甘油纯度 温度118-120 纯度50%左右 温度120-125 纯度60%左右 温度125-130 纯度70%左右 (3)浓缩完毕的粗甘油取出降冷,沉清结晶盐,然后装桶封闭 废液经过酸性处理和碱性处理后,得到淡黄色的澄清液,再经浓缩(130度)得到粗制甘油,纯度正常,无焦味,不发黑,透明,无悬浮物,可供工厂直接投入蒸馏. 资料来源<<土法制造肥皂和甘油的先进经验>> 轻工业出版社
本将军隆重推荐:伊集院信管(瞬发)———不需要弹簧哦 以前发过这个帖子,但是被删除了,看着不错,厚颜再发一次;望懂技术的大神们品评、、、 这个图片是从战列舰论坛里突击步枪兄弟那里扒拉来的,看到这个信管,突然想起了一直困扰500废物们的该死的弹簧问题; 不多说,上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帝国的伊集院信管:这个伊集院信管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部分就是一个偏心子和带螺纹的击针; 原理呢,就是炮弹出膛后高速旋转,而击针座底部端面和引信底部的堵螺上端面都是带波纹的摩擦面(类似于两个钢锉接触面),所以击针及击针座会与引信一起高速旋转,而偏心子由于质心不在中轴线,在引信体旋转时会慢上一些,这样使得击针及击针座与偏心子的转速不一致形成相对转速差,而这个转速差使得偏心子会沿着击针体上的螺纹旋转直到与击针座相接处被停止,此时完全解锁; 当炮弹碰触目标时,在击针座和偏心子(此时成为一个整体)的大质量惯性力下,击针会撞击雷管起爆; 这个引信的优点就是非常灵敏,由于没有阻爬弹簧,所以碰到任何松软的目标都十分有可能爆炸,据日本人的记载说是碰到绳索以及水面都会爆炸! 而且这引信还有一个安全距离,就是炮弹出膛后一段时间使得偏心子与击针中轴线有一段垂直(以图示方向为基准)位移后才能解锁,而平时的保养运输也非常简单,安全; 可优点也是缺点,就是太过于灵敏,使得该引信不适合对付大厚度装甲目标;当然这个可以进行适当的小小改进,没什么难度; 另外就是由于偏心子的存在,微观上讲,多少会对炮弹绕中轴线的高速旋转产生一定的扰动,尤其是炮弹出炮口到引信解锁这一段距离和时间内;当然引信的偏心子转动产生的扰动影响相对于大口径的炮弹质量转动惯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后来随着交战距离的增加,也是由于引信偏心的这种原因,日本海陆军都换装了更好的同轴引信; 尤其是在临高位面,这根本不是缺点,这个位面还没有2000米以外的敌人威胁,这个距离上不怎么受影响; 最主要的是,这个引信不需要弹簧啊(激动的内牛满面、、、),而且结构件比较少,构造也简单;非常适合临高现阶段的情况; 仔细分析一下,可能最难的就是 1、那几处螺纹(螺纹在我国机械的历史上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好像有人说直到火绳枪的引入中国才逐渐开始认识螺纹的巨大作用),但这在临高不是难点,最普通的机床也能胜任,包括归化民; 2、偏心子与击针体之间的螺纹匹配问题,就是缠角?和螺距的确定,这个决定着炮弹的安全距离,当然这个也和炮弹的初速,也就是药包发射量和炮管膛线有关; 安全距离太小了不好,最怕的就是出膛后遇见软目标就炸了;安全距离太大了,对付近处目标炮弹中的时引信还没解锁,也不好; 米国的标准一般是安全距离要大于100米,这需要计算和实验;
明末穿越大聚会 台湾基隆、桃园有张伟(大汉龙腾):我大汉军秉承先秦遗风,铁血汉军准备三路出击势必扫平天下! 不想台湾中部有尹峰(龙之海上帝国)捷足先登台中:我尹船主还没发话,哪轮到你张伟聒噪! 不想,海盗出身的邓浩楠(海上马车夫)已经掌握了明政府的实权,建立了海上马车夫的强大舰队:切,我的太平洋舰队和飞艇空军还没动呢、、、 海南有500废物(临高启明)虎视眈眈,文德嗣、席亚洲、林深河等一帮工业党人在埋头种田:我们工业党就是要倚靠绝对的工业文明优势对本时空的土著进行赤裸裸的碾压! 不想另一组500人文德嗣、解席、林深河、庞雨也被卷入了进来(迷失在一六二九),两帮人打起了口水仗,都说对方造假、、、 另外又准备的500人中的领导阶层文德嗣、肖子山等(续航1628)也在准备开发海南、、、 在海南一个叫五源谷的不起眼地方也有五个现代来客(一六二二),天才发明家史工已经进入电炉炼钢时代,秦明韬携王霸之姿“明则服众,韬可谋国”欲扫平宇内、、、 而山东除了有李孟(顺明)不甘落后,还有韩煜(逐鼎大明)也来凑热闹,还有精于算计的陈主任的文登营(晚明)等各大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宣化王斗(明末边军一小兵)带领瞬乡军打得鞑子抱头鼠窜,进关欲分一杯羹、、、 老谋深算的赵谦(奉天承运)也不甘示弱,西虎营的士兵枕戈待旦,想要重建大宋皇朝、、、 魂穿的王朴(铁血大明),自从偷袭盛京斩了皇太极后,一路跟闯军名匠李岩斗智斗力,羽翼逐渐丰满、、、 斯通黄(窃明)携长生军三大营精锐平安奢之乱之余威,也在埋头发展、、、 除此以外,海外南北美洲也是烽烟四起: 美洲的一帮子人赵宏宇等穿越人士(崛起美洲1620)正在美洲开拓探索、、、 而另一个时空的熊天赐(殖民美利坚)----一个现代流氓头子和十三位大明军人,强悍地挺进美洲这片处女地,完成一部壮烈的曲线救国史!想要统一美洲大陆、、、 马乾祖等人(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经略南美、、、 邵北(迷航一六四二)等人霸占了澳洲大陆、、、 ********************* 崇祯直挠头:擦,明末咋就这么忙呢、、、、
技术:关于霍尔步枪连续射击问题 “相比之下,使用纸壳弹的弹管式步枪的射速可7~10发/分。采用质量较高的颗粒黑火药的话,霍尔步枪甚至可以连续发射三十发以上无需清理弹膛。这点较之于米尼步枪也有优势。” ------------------- 根据兄弟玩土枪的经验,一分钟最快也就2--3发撑死了,连续三、四分钟的发射枪管尾部就已经很烫了; 霍尔步枪使用的是类似于弗朗机的子铳架构,如果高达7~10发/分,而且连续射击三十发的话,先不说黑火药残渣的问题(做工再好的黑火药也是有残渣的,更何况连续高强度30发的射击!),就说这子铳的温度肯定飙升到一个离谱的高度,发红到不至于,但烫的人手不敢碰是肯定的,而且火药也有自燃的危险; 这个可不是后来出现的整体式弹壳子弹,热量可以由弹壳带走大部分;霍尔步枪发射的热量大部分可是直接由活动式子铳承受的,温度的急剧升高导致活动弹镗的安全性堪忧,因此,兄弟认为这射速有水分!! 而且,射速高了,就会导致活弹镗温度升高,进而影响弹镗体积变化导致增大!也会进一步影响步枪性能,甚至出现弹镗卡壳!! --------------------------- 建议:弹镗底部换成有限可更换式的螺纹连接底座,每个士兵带4--5个备用弹镗管,一旦子铳温度升高就更换备用的子铳,旋上底座即可; 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速射火力和增加安全性; 以上仅是兄弟的建议,望工业口的同志们讨论!
致元老院:本位面黑尔能造出的武器装备之论证报告(警惕)!! 在单穿的条件下,最大的软肋就是工业基础或者工业体系; 在有好的设计指导、高明的工匠条件下许多近代的武器其实是能够实现的,但是也仅仅是能够实现,仅此而已; 毕竟近代尤其是19世纪的武器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单兵火器先后经历了前装燧发滑膛枪、前装击发滑膛枪、前装击发线膛枪、后装击针单发步枪(纸壳弹)、栓动步枪、连珠枪等等。 那个时期的好多武器在制造上并没有太复杂的结构;就技术条件来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便是有超前的思路没有相应的工业基础,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做个御用火枪和做千百万支列装部队的制式武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要只是在技术上实现,这个完全不难,但要想量产,这个量就涉及到大规模的工业化;有人说滑膛枪时代不也是上千万只的步枪在服役,怎么没看到工业化? 这个是人们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燧发枪时代也是有工业化的,只不过是手工业工业化时代,依靠大量的人力和机械辅助当然也能实现火枪的量产;但是,我们应该能够注意到一点:燧发枪时代的枪管口径和枪弹游隙根本不统一,枪支坏了不能使用相同的备件只能原厂返修或者找工匠打磨修配;这就是手工业时代的弊端,有限的解决了量的问题,但是质量一致性的问题却解决不了;质量的问题涉及到加工精度,而精度的提高(包括机床、零部件、产品)尤其是在量产时人类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才将加工精度由1mm提高到 0.1mm,这中间有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诸如材料、加工、装配、测量以及工具和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普及)等等; 燧发枪时代仅仅是解决了量的问题,但大规模量产质量一致、均一性较高、精度较高的线膛枪则必须经由机械化为主力的工业化机器来实现!人力为主的手工业加工诚然能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但是手工业加工有其不确定性,精度的一致性得不到根本的保证;但是机械化则能实现这一点,前提是机械化的加工精度要能达到手工业单件生产的精度,而一旦机械化加工的精度能够达到这一点(19世纪中期),就能海量的生产精度相当质量一致性的工业品,这远不是人力手工业所能抗衡的; 临高废物们装备的 米尼枪可以说是代表了一个工业化的时代,一个精度的时代;脱离了这个工业化前提,要想实现大规模高精度量产一致性的武器就是痴人说梦! 下面我们说说黑尔天才发明家(姑且套入这个称呼角色吧)在明末那个有限的手工业基础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武器:
军火贸易真是暴利啊 《大清淮军》里提到的:一发炮弹30两银子?什么炮弹这么贵啊?篇中说由于成本太高随后清国开始自行建厂生产; 苏州洋炮局诞生于1863年大清同治二年冬天,设在苏州原太平天国纳王府即现在的十全街南园宾馆内。专门制造现代枪炮,之后又在上海开办了三座洋炮局,也就是炸弹局或者炮局; 1860年代以前清朝的白银购买力,中国与列强协定税则在1843年初制定的时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时候,用以计算税率和据以缴纳关税的那种特殊银两——海关两,实际上对英镑是保持每两六先令八便士或是三两一镑的确定价值,这实际上是中国白银(库银)与英镑的一个固定汇率制。 实际上清朝购买镇远致远两舰的时候就是八十年代初每艘162万两白银,折合43万英镑,已经接近4:1了。当时1英镑差不多20马克。 到了1900年代白银的贬值差不多10:1了; 1860年之前的火炮线膛化也才刚刚开始,当时的阿姆斯特朗炮这样的尖端武器也才装备英国,也因为成本高、技术保密没有普及,更不会卖给清国吧! 照这么说当时的一发炮弹起码得10英镑的价格,这也太贵了吧? 滑膛炮的球形开花弹应该远低于这个价格; 价格高除非是技术程度较高的炮弹,诸如开花弹之类的,但当时线膛炮在中国也刚刚开始出现,即便是前装线膛炮的炮弹的价格也不应该这么离谱吧?
中国冶铁史---所谓古代灰口铁 铁碳二元平衡相图,告诉我们,按平衡结晶原理共晶合金中的碳原子有充分的动力条件,有足够的时间,集聚形成石墨,不幸的是形成了含碳6.67%的渗碳体,而不是含碳100%的石墨,结晶结果是常温组织为含有渗碳体的莱氏体组织,叫白口铸铁。 有些考古学者提出古代铸铁采用保温铸型的方法获得灰口铸铁,显然是不成立的。木炭铸铁含碳接近共晶成分,含碳4.3%,其它元素含量很低可以怱略不计,简化为铁碳二元合金。在冷却速度无限缓慢的条件下,平衡结晶共晶成分的铁碳二元合金获得的是白口铁,铸型保温是达不到平衡结晶条件的,即使达到了也是白口铁。铁碳二元合金在液态到固态结晶过程中形不成石墨相。要形成石墨相那就是铁碳平衡相图有问题。这就证明古代铸铁结晶后只能是白口铁,不会有带有石墨相的麻口铁、灰口铁出现。 第二张相图是铁碳双重相图。核心是渗碳体可以分解成铁和石墨,试验结果推算在720度分解过程需要几年时间;在自然条件下室温条件下2000年也分解不成石墨和铁,假如能够分解,我们的考古学家就不会发现汉代冶铁遗址中有白口铁,在千年埋藏过程中应该全部分解成含有石墨的灰口铁才对;只有在接近固相线的900~950度条件下,保温两个星期才能产生石墨化过程,白口铁中的渗碳体开始分解形核长大成团絮状石墨。古代铸铁遗址中的麻口铁、灰口铁、可锻铸铁、球墨铸铁都是石墨化退火得到的。麻口铁是退火不充分的白口铁,有一部分渗碳体已经分解成石墨宏观断口呈灰色的麻点,而另一部分渗碳体还没有分解,仍然呈白色。灰口铁是渗碳体完全分解成石墨断口呈灰色。考古学者没有显微组织说明,一般只有宏观断口的表述,白口、麻口、灰口。 汉代就有可锻铸铁是合乎情理的,白口铸铁石墨化退火,汉代叫柔化处理。后来又有学者发表论文说汉代有球墨铸铁铸铁,这也是有可能的。木炭生铁含硅量低,干扰元素少,相对于现代可锻铸铁的团絮状石墨,石墨化退火后石墨形态比较圆整,呈球状,对石墨球偏振光检测有锥状组织,或叫放射状石墨结构都是有可能的。 请注意,在铁碳二元合金中加入石墨粉进行孕育,提高异质形核促进石墨化效果不大,可以认为用石墨粉对白口铸铁铁水进行石墨化孕育没有效果。 铁碳平衡相图中共晶成分的合金结晶组织为莱氏体组织是白口铁,这一点每个学生都知道。铁碳双重相图中渗碳体是亚稳定系,能分解出稳定系的石墨,这也都知道,但什么铁,什么时候适合平衡相图,什么时候适合双重相图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所以才产生一些误读。主要原因是教科书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清楚,每一种相图的应用条件,造成学生们错误的理解为在铁碳双重相图中,冷却速度快按亚稳定状态结晶为渗碳体,冷却速度慢按稳定状态结晶。铁碳双重相图只适用于固态白口铁中的渗碳体可以分解成石墨和铁,这才是我要说明的重点问题。 第三张相图是铁碳硅三元相图。我们人为的把铁碳硅三元相图分成1%硅,2%硅,3%硅三个成分的三张相图。1%硅白口倾向大,试验结果是无论冷却速度快慢都是白口,也就是说冷却速度对含硅量小于1%的铁碳硅铸铁的影响是不大的;含硅大于3%的铁碳硅三元合金,试验结果是无论冷却速度快慢都是灰口铁,冷却速度影响也是不大的;只有含硅量在1%~3%之间,平均含硅量在2%左右时,冷却速度快按亚稳定系结晶,是渗碳体组织,白口铁,冷却速度慢按稳定系结晶在液态就形成石墨,是石墨加珠光体组织,灰口铁。三角试片是最有力的证明。 这样的结果,锁定含硅量在1~3%之间是现代铸铁化学成分的选择范围,一般倾向于2%左右的含硅量。 当铁碳合金中有硅以后,才有可能直接在液态析出石墨。由于硅的形核作用铁水中产生异质形核质点,碳以石墨形式结晶。铁水中形成片状石墨与奥氏体共同生长的结晶过程,共析温度以下,奥氏体完全转变成珠光体。铸铁的常温组织为片状石墨加珠光体。宏观断口从强度较低的石墨处断开,大量石墨片覆盖珠光体基体,呈灰色,称灰口铸铁。 如果有人发现汉代冶铁遗址中有片状石墨的灰铸铁,就证明汉代出现灰口铸铁,并且不是石墨化退火灰口铁,而是铁水中直接析出石墨,这种可能有吗? 高炉炼铁的含硅量取决于熔炼温度。焦炭为燃料的高炉温度达到1800°C时,铁水含硅量为3%,1500度时,含硅为1%,1400度时,含硅为0.5%。以木炭为燃料的的炼铁炉,按阳城犁镜生铁熔炼温度1200度,含硅量0.02%,是白口铁。生铁中含硅大于1%,叫铸造生铁,小于1%,叫炼钢生铁。古代炼铁炉以木炭为燃料高炉温低于1300度,生铁水含硅量大于1%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必然是白口铁。 公元1700年以前,还没有发明焦炭炼铁,木炭炼铁温度低不会有含硅量超过1%的生铁。《天工开物》中介绍焦炭炼铁,即使明朝使用焦炭炼铁的小高炉,也会因为人力鼓风,水排鼓风,鼓风强度不够,炉温也达不到1500度。1700~1800年间,1709年达比发明焦炭炼铁,之后人们采用蒸汽机鼓风,高炉温度有可能达到1500度,从而出现含硅1%的生铁。然而,1722年发明白芯可锻铸铁,1826年发明黑芯可锻铸铁,在这一百年间仍以白口铁退火工艺生产当时认为高强度铸铁,含硅量高低对铸铁性能影响还没有被认识。 1858年命名硅铁,1875年在高炉中炼出10~18%硅铁。1885年英国冶金学家特纳发现硅对铸铁性能影响,含硅小于1%,白口倾向大,硬度高机械加工性能差,含硅大于3%,硬度低但强度也低都不适用,只有含硅量2%左右的铸铁,才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1899年用电炉冶炼出50%的硅铁。1920年,为了提高铸铁的强度,同时不影响机械加工性能,开始采用硅铁对冲天炉熔炼的铸铁铁水进行孕育。1947年在寻找良好孕育剂的过程中,发明了球墨铸铁。 据资料记载,1936年,我国用高炉直接炼出灰口生铁,也就是适合用于铸造的生铁。1950年,在重庆用试生产电炉硅铁,期间从苏联引进铸铁孕育技术,灰口铸铁开始直接用于铸件的生产。1967年制定普通灰铸铁件标准976—67。1978年制定球墨铸铁件标准1348—78。 硅是现代铸铁的标志。在1885年英国冶金学家特纳发现硅对铸铁性能影响之前,称为古代铸铁以白口铁石墨化退火生产铸铁件为主,之后以灰口铁直接生产铸铁件为主。
讨论:张准的米尼弹 米尼弹药系统要求的精度是很高的,虽说是枪弹间隙配合,但也是相对的(1853年式恩菲尔德步枪的游隙是0.01英寸)。 当时的线膛枪有两种形制:一种是扩张性弹丸,一种是压缩式弹丸;前者是以恩菲尔德步枪为代表,后者是以发射罗伦兹压缩式弹丸的步枪为代表,压缩式弹丸比扩张式弹丸具有更好的效果,弹道也更为低伸。但是要求的游隙也更小; 可见当时的机械加工水平到了相当的高度,就连当时俄国毛子的工业水平都还不能自己生产米尼枪弹,所以作坊式的生产充其量也只是能够生产,仅此而已; 不具备大规模均一性、高质量量产的机械大工业条件,根本没办法大规模生产标准化米尼步枪; 任何一种武器的装备,尤其是热兵器,已经与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息息相关; 有了能够生产米尼步枪的工业化条件,那么已经说明此时整个社会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了,有这样的条件生产后膛单发步枪甚至是简单的弹仓式步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米尼步枪弹虽然在当时只是一个思路问题,但是背后依靠的却是整体的工业化水平; 思路再好,技术上达不到也是白搭; 不要说古代手工业怎么怎么发达云云,再发达的手工业也比不上大工业的效率;而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就是资源和效率的比拼; 就米尼弹丸来讲,即使使用高精度模具冲压的产品高度标准化,但是也未必都符合手工生产的枪管,但是一旦确定了适合生产枪管的机械化设备,那就是大批量高标准生产; 手工业你并不能保证所生产的每一支枪管是相同的,也就是公差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尽管甚至每一只都是精品; 但是工业化生产的不一定都是精品,但是机械化可以保证它大批量高效率出产的枪管有着高度的均一性和标准化; 这就是工业化的威力,大规模、高效率、标准化; 这也是为什么米尼步枪一经出现英法普瑞等国在一两年内就能将滑膛枪改线膛枪并大规模列装,因为当时的各国的机械加工工业水准已经达到了这个精度,(但是俄国毛子直到1860年后才能生产),而且米尼步枪装备了不到20年就销声匿迹,迅速被后膛单发步枪或者连珠步枪取代; 这些眼花缭乱的武器更新背后所倚靠的正是工业革命的智慧结晶:新式炼铁炼钢方法保证钢铁产量,机械师锻造设备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均一性,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加工机床、先进的精密测量工具进行检测进行质量控制、、、 正是机械化的工业化大生产才使得米尼步枪在保证精度和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批量列装部队;反观《刺明》,以那个猪蹩脚的手工作坊实力竟然大规模量产高标准米尼步枪。。。。 远的不说,就以明末那糟糕是机加工水平,就算是有了米尼弹的思路,也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准来生产; 这也是好多穿越技术类的硬伤,一到古代就是米尼枪大行其道,殊不知,米尼枪背后需要的技术水准有多高。。。。。。 还是那句话,有能生产米尼步枪的工业化条件,那么生产后膛单发步枪、简单的弹仓式步枪设置是加特林机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关于铁甲舰时代的撞角战术 19世纪后五十年是个技术爆炸的时代,舰船方面的更新换代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自1849年始,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它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到19世纪70年代,“蹂躏号”纯蒸汽战舰服役时,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至1890年代“君权”级全钢制战列舰的诞生,这短短的四十年时间里,人类走完了从木帆船向全钢制军舰的过渡。 海战思想在那个时代还不是很成熟,因为舰船的更新变的太快了,老式的风帆战列舰的侧弦齐射战列线战术在新的武器技术(装甲、动力推进、线膛炮和开花弹)面前变的已经落伍; 技术决定战术,新式的军舰层出不穷,也带来了战术上的变革,以前风帆战列舰时代人们又现成的战术思想范本可以去研究去参考,各个国家的战术也都半斤八两;但是蒸汽铁甲舰一经出现,这种战列线齐射战术就过时了,各个国家由于对新技术的应用也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各种军舰的设计也是五花八门;米国内战时的旋转炮塔为战术的革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威力重炮的影响在军舰上显得尤为明显。其后各国出现了蚊炮艇、浅水重炮舰、铁甲堡舰甚至还有俄罗斯人变态的圆盘军舰!后来蒸汽机的效率提高又出现了带撞角的快速撞击巡洋舰、穹甲舰等等; 在没有任何前任的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世界各列强只得参考当时所能仅有的海战进行技术推演并设计新的军舰。 发生于1866年的利萨海战中“意大利国王”号被奥地利的撞角军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击沉让人们看到了曙光,撞角战术在那个蒸汽动力不成熟导致军舰航速并不快的年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这场世界首次以蒸汽为动力的铁甲舰之间的战斗引人注目。世界各国的海军都深入细致地在战术、武备和舰船结构等方面研究了这场战斗。血淋淋的经验就是最有利的证据,各国无不趋之如骛加大对撞角战术的研究和依此设计新的舰船; 可惜世界在变化,随着技术的提高,新的高速蒸汽动力军舰不断出现,火炮的射程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过去的撞角战术也逐渐不适应于现代海战需要,但变革和保守也同时在军舰设计上上演着; 变革派认为航速的提高使得海战中撞角战术变的已经不可能(但保留撞角),而侧弦齐射则能发挥最大限度的火力输出;以此为代表的就是强调侧弦齐射的阿姆斯特朗型巡洋舰; 保守派认为航速的提高更有利于撞击战术的发挥,这些从军舰武备上就能看出来,都是主炮火力尽量分配舰艏方向;超勇、扬威、致远等都是当时这种思想的产物;本来撞角战术变的岌岌可危,但是1894年甲午海战中邓公的那一句振聋发聩的“撞沉吉野”响彻世界,使得保守派又狗血的占了上风; 其实若说飞剪船艏,早期的英国“勇士号”就是,只不过当时的技术变化太快,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一直到1905年的划时代战列舰“无畏号”出现时,依旧安装着撞角;当时的无畏号可是高达21节高速巡航的战列舰,装备着10门305mm45倍径远程火炮! 可见传统的思量力量是多么强大! 无畏号此前的设计建造经验或许参考了人类历史上全蒸汽现代军舰的大规模海战甲午黄海海战,在交战时一两千米的交战或许使撞击变得有可能,但是无畏号建成时则正值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此时的交战距离在1.5米光学测距仪和火炮瞄准仪等简易射控条件下已经加大到了6000米,此时的撞击已经变的完全不可能了,此后撞角也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
资料科普:Frigate的起源:从桨帆船到巡航舰 关于frigate一词最早起源于何时,具体已不可考究。173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的《海军词典》(Dictionnaire de la Marine)认为,这一词最早源于地中海沿岸,指的是一种船身狭长、同时装有帆装索具和桨的桨船(galley),或者说,桨帆船。比起普通桨船,这种船只的船舷较高,划桨甲板位于露天甲板之下,在侧舷开有孔,将大桨伸出。对于它为什么被称为frigate,最为可能的原因是它们拥有更好的航海性能,能比一般桨船航行得更快。在生物学上也能找到对这一观点的证据:军舰鸟(Frigatebird)的名称据说最早就出现在法国的地中海沿岸,称之为Frégate。17世纪的法国桨船。桨船适于在无风的地中海行驶,但人手多,干舷低,续航力差,往往加装索具。更致命的问题在于无法装备大量重型火炮。 在此之后,这一词逐渐演变为帆船的一种。16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将航海性较好、适于在北海航行、能抵御风暴的商船称为frigate。在1588年抗击西班牙无敌舰队入侵时,德雷克便征用了一些这种船只,登记在他的舰队表格里。比起此时克拉克(carrack)或盖伦(galleon)船型的战舰(man of war),frigate上的船员可要舒服得多了。由于是商船设计,它的内部空间很大,航行极为稳定。而此时的战舰则已开始装备多层炮甲板,重心较高,而索具又相对简单,因此糟糕的海况或暴风对于它们实在是一场灾难(最明显的例子无过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遭遇)。15世纪的克拉克帆船。其主要特征是高耸的、从首柱开始的首楼。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发现新大陆。盖伦帆船。较克拉克船型,其船身较长,首楼位置偏后且较低,与舰体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帆的利用效率,速度较快,取代克拉克成为日后战舰(man of war)的普遍船型。 16世纪末,在诺森伯兰公爵罗伯特·达德雷(Robert Dudley)主掌海军时,已将frigate列入英国海军的七种舰型之一(同时我们还能在其中发现galizabra,这种西班牙人发明的重型快速远洋战舰于我看来更类似19世纪前期的frigate)。甚至,frigate已经开始作为特意设计战舰出现。这确实有些偶然原因:诺森伯兰公爵在上任后向王国提出了自己的海军发展计划,但只有部分被采纳,于是十分不甘。1594年,罗伯特便干脆在南安普顿建造了一艘类似于自己构想的、缩小版的远洋战舰,将之归类于frigate。这艘300吨30炮战舰装备有一层炮甲板,而且都是轻型火炮,但对航海性能要求极高,不同于当时的其他战舰。罗伯特在设计时要求它能穿过两大洋的广阔水域航行到印度,而事实上它也完全做到了这一点。因此,荷兰人的《海军词典》认为将具有狭长的舰身、火炮、单层甲板的战舰称为frigate是英国人的首创。 16世纪末的与17世纪的商船,拥有高干舷与较大内部空间,没有影响航行性的多层炮甲板,适于航行在北海上。虽然诺森伯兰公爵的舰队里出现了专门设计的frigate,但多数还是由商船改建的。 不过这种偶然性质的登场必然只是昙花一现。到1604年,詹姆士一世的舰队表格上只剩下一个相关的词语“a French frigate”,仅仅15吨重。到1633年,查理一世的舰队又出现了60吨、3门火炮的2艘小船。这种快速小船是为查理一世巡视海军专门建造的,而不是作战。 在这一时期,frigate的发展主轴来到了法国。一直到17世纪中期,法国人都将能出海的较小帆船泛称为Frégate。在我查阅黎塞留1627年围攻拉罗谢尔要塞时,看到有说法国一大堆frégate被白金汉公爵一把火烧掉,诧异无比,因为那还是在黎塞留重建海军前,法国海军一无所有。后来仔细一查,发现多是十几吨到几十吨的小帆船,也多不是战船。对于最早的法国制造的Frégate(我是指军舰),路易十四亲政前期的财政大臣富勒(Fuller)写道:“当白金汉公爵在敦刻尔克建造一批frégate时,我们从那第一次弄到了它的模型与图纸”。当然,富勒笔下的并不是当时英国人意义上的远洋战舰frigate,实际是两艘20多门火炮的小型战舰。从白金汉公爵在海军的任职时间推断,这应该是发生在1619到1636年间的事,而从法国海军复兴、大规模向外学习的角度看,则可缩小到1628到1636年。
战史资料:舰队!!   1759年11月20日,在布列塔尼的基伯龙湾,英国军舰在海军上将爱德华·霍克的率领下,包围了一支试图入侵苏格兰的法国舰队,并不顾每小时45英里的风速,拉起满帆向入侵者发动进攻。   在过去三个世纪的西方海战中,大型战舰(主力舰)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们采用重炮作为主要武器,在战斗时通常排成一线,以使自己的大炮能偏舷齐放。1916年的蒸汽时代中,在日德兰角逐的舰队与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中的帆船战舰并没有多大区别,有着相同的战争地点和几乎同样的舰队排列。   很难确定这种盛行不衰的战术是从何时出现的。如对“什么时候首次将火药大炮有效运用于海上”的问题,就没有确定的答案。一些留传下来的中国青铜铸或铁铸的海上战炮,可以追溯到14世纪,但它们的体积都较小。1372年铸造的一门炮上这样镌道:   隶属于中国海军防务部。第42号,碗形炮口,重26斤,于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时,由帝国铸造署监造。  彼德·芒迪在1637年时曾率英国船只,试图找出一条从珍珠河直抵坎顿的航路,这是他在途中遇到的一艘中国战船,尽管体积庞大,粉饰精美,建有双层载炮甲板和炮孔,但只载有一些小炮。芒迪和他的船员们更惧怕的是中国战船的其他本领:如配置的火药、发射岩石的炮组、用来捕抓船桅和索具的铁钩,以及水底隐藏的抓钩等。抓钩是当敌船经过时用来抓取其锚链的。   “42”这个数字证明在明朝第一个皇帝统治期间(洪武,公元1368~1398年),就已经存在一个固定的海军铸炮程序了。但长度只有1英尺2英寸,重量只有35磅的武器,只能对人具有杀伤力,却不能击沉船只。即使在17世纪,中国海战用的平底帆船也只配置对人有杀伤力的武器。1637年,英国旅行家彼德·芒迪勾画了一只他在坎顿城外看到的中国大型战船(左图)。在船的舷侧都开有“门”(炮孔),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炮均是每门只有4到5英担(1/20吨)重的铁铸小炮,大约1英寸的口径,能发射重约一磅的炮弹,这样的武器对其他船只构不成任何结构上的损坏。芒迪认为平底帆船不能承载更重的大炮,因为它们是木制的,很不结实。 火药和单甲板平底船 -------------------   关于重炮用于战船的最早记载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欧洲。写于1400年的让·罗萨尔的“百年战争”编年史中,提到大约50年前,一些西班牙战船上载运了“用于防守的一切必需之物”,例如“弓弩,铁炮和加农炮”(加农炮是一种能从较远距离发射较小炮弹的大炮)。在适当时期,这种军备变成了典范。一个世纪后,根据勃艮第公爵的军备处记录,公爵舰队里的每艘单甲板平底船上都载有(至少在理论上)5门4米长的重炮,“每门均能发射直径4英寸的(石)弹”,而且“每门均被配给了适用于一切大炮的三个药室”,同时两门轻炮也配备了固定的药室。   单甲板平底船长而浅,主要靠桨推动,它作为主要战船,已在欧洲水域服役了几个世纪。但是重炮的引进突然带来极大的设计变化,舰首的金属撞角让位给特殊的大炮平台,船首中心放有一门重炮,两侧有一些轻炮护卫。1506年时,最大的西班牙战舰上载有一门作为中舷主炮的重达4吨的铁炮,及2门大约2吨重的轻炮,和一门刚超过1吨的小炮。这些炮发射的都是石弹,但到了16世纪30年代,发射金属弹体的铜炮就代替了它们。这种一门中舷主炮、两侧由两门到4门其他重炮和一些具有杀伤力的轻炮护翼的排列法成了定规范例。船载的中舷主炮无疑是海上最有威力的火药武器,尽管其主要炮弹重50磅,16世纪中期一些威尼斯人的战船也装有60磅(7英寸直径),甚至100磅和200磅重的炮弹。军界的火炮试射计划的详细记录和当时的一些史书暗示出:这些大炮的有效射程高达1000码,最大射程为2英里。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一种甚至更有威力的由桨推动的战船——快船出现了,它由帆桨同时驱动,承载8门或8门以上的重炮(分布在船尾和船头之间),并适当布置了足够的轻炮。1588年,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同行的原阿波利斯战船“圣诺伦佐号”,就号称装有15门大炮,其中包括10门火炮和加农炮。
科普:浆帆战舰的没落...... 十六世纪,随着风帆时代的到来,划桨战舰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1571年的勒班托之战可以说是划桨战舰最后的辉煌——尽管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舰队的溃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统帅被击毙后的群龙无首,但威尼斯的巨型划桨战舰在这场战役中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即便如此,相比已经崭露头角的新式风帆战舰,划桨战舰还是明显地落后了——它们船体较窄,吃水较浅,排水量明显小于同时代的风帆战舰;并且受船型制约无法携带足够数量的火炮——根据当时的资料来看,普通的划桨战舰只能携带5-10门轻型火炮(全部置于船首的炮楼上),即使是当时形体最大的威尼斯巨型划桨战舰,其载炮量也不过在30门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十七世纪之后,划桨战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经过改进的部分船型仍然在诸如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等海域服役。那么,在风帆战舰盛行的风帆时代它们是凭何未被淘汰并与其强大的竞争对手去争取生存空间的呢?勒班多海战双方对峙情形勒班多海战地中海浆帆战舰联军战船——单层桨座快船在这里我们不妨把划桨战舰和风帆战舰做一个横向比较,看看两者在外观配置上有哪些区别。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划桨战舰的特征:船身细长,长宽比较大(一般为6-9:1);只有一层甲板,船舷较矮,水线上设有划桨窗口;两舷设置划桨手,每侧有15-30支桨;甲板上通常不设置火炮(少数例外如威尼斯巨型划桨战舰,在每侧甲板设有5-8门火炮),一般只在首尾楼(多为首楼,有相当一部分划桨战舰没有尾楼)上设置少量火炮;船体结构简单,强度差,吃水较浅,且多为平底船。风帆战舰的特征则与其恰恰相反:船身肥硕,长宽比较小(一般为3-5:1);甲板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不超过四层),船舷较高,船身上开有炮眼;每层甲板上均设置一定数量的火炮;船体结构复杂,强度高,吃水较深,船底多为圆弧形。由此可见划桨战舰与风帆战舰的外形特征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相对于风帆战舰来说,划桨战舰的缺陷显而易见——不仅在船体空间上不如风帆战舰,而且由于配备有相当数量的划桨手,使得船上额定船员反而要多于风帆战舰,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问题——续航力低下。不仅仅如此,在有限的空间里堆积过多的人员会导致船上卫生条件变得更差,从而使战斗力被进一步削弱。此外,由于船上的空间大部分都被划桨手所占据,火炮得不到足够的空间去安置,致使划桨战舰的火炮携带量相当之低,前文已经提到过,最大的划桨战舰也只不过能携带30门左右的火炮——这样低的载炮量在十八世纪仅仅相当于风帆战舰中低级别的五,六级战舰,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护卫舰或者更小型的一些战舰。与其相对,风帆战舰最多则可以携带130门火炮( 西班牙巨型战列舰“至圣三位一体”号,也是唯一的四层甲板战舰)!火力上的差距一目了然。 尽管划桨战舰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并非完全不堪使用。与大型风帆战舰相比,划桨战舰虽然在火力,续航力和航速上被制压,但船身却更灵活,尤其是在海上风平浪静的情况下,能充分发挥机动性上的优势。并且较浅的吃水和平底的设计使其比风帆战舰更适应在浅水近滩作战——这也是为什么直到十九世纪风帆时代终结时它仍然被使用的原因。事实上在整个风帆时代地中海的各国海军,诸如法国,西班牙,威尼斯,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划桨战舰。地中海多礁和较浅的海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型风帆战舰的使用。在此以法国地中海划桨战舰舰队旗舰“拉雷勒”号(La Reale)为例,简要介绍一下这型划桨战舰的一些性能和使用情况。
求教:达尔格伦酒瓶炮是用什么材质铸造的? 罗德曼铸炮法在美国曾风行一时,以其铸造的大口径铸铁炮闻名于世; 达尔格伦炮早期采用酒瓶型火炮,其后也采用罗德曼铸炮法铸造出15到20英寸的超大口径滑膛巨炮,一直服役到了19世纪80年代!达尔格伦炮可以说是前装滑膛炮时代的巅峰,可见达尔格伦炮之优良; 一般的文献里都说达尔格伦炮是铸铁铸造的,那么兄弟一直搞不明白的是:达尔格伦炮是用哪种铸铁铸造的,是白口铁么?还是灰口铁?还是可锻铸铁?反正总不能是球墨铸铁吧? 先说白口铁:白口铁性脆,硬度极高,不易切削; 灰口铁:质较软,热时容易流动,铸造性能好,也较耐磨。但是强度及延展性极差。唯一的优点是由于石墨质软并有润滑作用,因而这种生铁具有良好的切削、耐磨和铸造性能。但是,由于有片状石墨的存在,也降低了它的抗拉强度; 可锻铸铁:可锻铸铁是白口铸铁通过石墨化退火处理得到的一种高强韧铸铁。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和冲击韧度,可以部分代替碳钢。它与灰口铸铁相比,可锻铸铁有较好的强度和塑性,特别是低温冲击性能较好,耐磨性和减振性优于普通碳素钢。这种铸铁因具有-定的塑性和韧性,所以俗称玛钢、马铁,又叫展性铸铁或韧性铸铁。 很显然这种可锻铸铁是经过后期处理才能得到,不是一次性铸造能得到的;小一些的火炮比如卡龙炮等短身管轻型火炮可以用白口铁铸造、石墨化退火处理成展性铸铁、内膛切削加工等完成,但是要制造15英寸以上的超大口径巨炮貌似不太可能吧? 球墨铸铁:球墨铸铁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强度铸铁材料,其综合性能接近于钢,大规模生产19世纪60年代时还没这种技术; 综上,个人倾向于灰口铁;
关于罗德曼铸铁炮的疑问 有哪位兄台能给兄弟详细解释一下罗德曼铸炮法呀? 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加快铸炮速度并降低废品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提升炮管寿命。这就是让炮管由里往外冷却,称之为内模可控冷却技术,或者内模水冷技术。   一般铸好的红热炮管在静置时的自然冷却,是由外往内,原因一是炮管外表面面积比内管大,其二是外面空气流通比内部快,这样自然外层比里层冷的快。但是如果能同时让炮管里层冷却,甚至使之比外层先冷下来,不但可以提升整根炮管的冷却速度,更可以提高炮管性能。   一种说法是里层冷却固定后,当外层逐渐冷却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关系,炮管外层冷却时,就会箍住内层,往里面产生一个向内的应力。另一种说法是,炮管由内往外冷却,则同样由于热胀冷缩,炮管壁靠里的部份密度会较高,靠外则较低,可增加内管壁的强度。无论哪种原因结果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仅炮管的寿命大幅度提升,大口径火炮的废品率也就十分低;   这是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人罗德曼在南北战争时期发明的,故又称罗德曼法。当时据称一举将炮管寿命提升五倍之多。而其方法本身非常简单:大家都知道,水的比热容要比空气大得多,因此水冷比气冷也快的多,要让里层比外层先冷却,那就往炮管内灌水用水来冷却炮管就行了。   当然,若是真的直接往红热炮管内注水,结果只会让炮管破裂;实际上的方法是,把铸造炮管时,用来作炮管内模的模具换成空心的,中间加上冷却水管道,然后往里面注冷却水就行了。当然这冷却水管道必须要作成可循环样式来保证内膜温度稳定,譬如采用U型管模式从里面开始注水,这样持续循环冷却。   这基本上和CPU的水冷是一个概念。唯一的问题是,冷却速度(也就是水循环速度)是有讲究的,太快冷却的话内管还是会破裂,必须有适当的速度进行才行。但是这完全可以慢慢实验(罗德曼从提出理论到实验论证出科学合理的技术参数用了10年时间),当然这种技术完全是概念问题,都是基于当时的材料铸铁和机加工水平;   更重要的是,此法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并使铸造大口径火炮成为可能。原因就在于,这种“内模水冷技术”可以大幅降低火炮尤其是大口径火炮铸造时的废品率。   很少人知道,19世纪中期以前,不管东方或西方,火炮铸造的废品率其实是相当高的。这种情况在明末引进西方火炮制造技术时就知道了。《火攻挈要》中记载,由于当时铸造的品质尚不十分稳定,即使是在欧洲,“铸十铳能得二、三铳可用者,便称高手”。也就是说,废品率高达70~80%以上。这样火炮的成本自然也就降不下来。   而造成此时火炮铸造废品率如此之高的原因,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炮管内外的冷却速度差距问题。而且炮管的口径越大,炮管壁也越厚,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距也越明显,由于这冷却速度的差距,许多材质不好,不够均匀的炮管,就会在冷却时因为热胀冷缩而在火炮身管产生裂痕。而身管出现裂痕的炮管,自然就是废品了。   情况还不只如此,由于炮管内外冷却速度的差异,有些裂痕外表上是看不见的,而是在管壁金属内部。所以当时造好的火炮,均需作第一次试放。就是在炮管内填满火药但不装炮弹,释放一次,以管壁无裂痕者为合格。如果管壁有内伤,这一放就会裂开来,可以立刻淘汰了。   而内模水冷技术,可以保证内外管冷却速度相同,或者经过实验与调整,将速度差异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下,如此身管就不会产生内伤了。这一来立刻把废品率降低到个位数百分比,甚至降低到零,从而使造一门炮的价格大幅下降。而炮本身也因为比较结实没有暗伤,因此平均寿命提升五倍。   此外,在铸造超大口径炮时,由于口径越大,则内外冷却速度差距就越大。因此在自然冷却的时代,口径越大的炮铸造时的废品率也就越高,重量与价格因此也就越高——不成正比,几乎是指数性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以上,就是几乎百分之百的失败率了,而罗德曼的“内模水冷技术”却解决了这个问题。 ----------------------- 有个疑问:罗德曼铸炮法用的材料是铸铁,铸铁分好多种,那么罗德曼法铸造的大炮是用的白口铁吗?还是灰口铁? 还有之后用这种方法制造的达尔格伦大炮是用的那种铸铁材质?白口还是灰口? 要知道达尔格伦巨炮可是服役到了19世纪80年代!! =============== 求高手解惑,兄弟不甚感激!!
17世纪的纵火船及其作战方式 索莱湾海战中遭到荷兰纵火船袭击的英军后卫旗舰、100炮一级战舰皇家詹姆士号。该舰被纵火船完全摧毁。 纵火船(fire ship / brûlots)是18世纪以前海战中常见的作战舰艇。在18世纪之前,战舰火力(包括16、17世纪的舰炮)尚不足以击沉敌军的大型舰只,舰队指挥官们需要威力足以摧毁敌舰的辅助武器配合舰炮取得战果。这种武器便是纵火船。以下介绍的乃是17世纪海战中的纵火船及其作战方式。 纵火船是一种自毁式武器,它是通过在敌舰附近自燃、进而点燃敌舰的方式进行作战的。一旦攻击得手,它能迅速烧毁巨大的战舰,可称是古代海战中的人操鱼雷。但它也有自己的弱点。 其一,这种攻击方式颇为复杂:首先需要以良好的航行技能接近敌人,以抓钩钩住敌舰,全员乘划艇离舰,在最后时刻点燃船上的引火物。1588年无敌舰队之役中,英军曾顺着风潮放出点燃的纵火船袭击西班牙舰队,但这种业已点燃的纵火船完全无法操纵,起到的只有打乱阵列的作用。如果希望烧毁敌舰,便只能采用上述的复杂步骤。 其二,纵火船上满载火药及引火物,完全无法承受战舰的炮击,只能在混战中从火炮盲区接敌,或在炮战大局已定时给予最后一击。复杂的攻击方法和脆弱的船体使得纵火船水手成了17世纪海军中最危险、风险最高的群体。随着战列舰火炮数量的与日俱增,火炮的威力逐渐加强,尤其是在战列舰群组成的战列线面前,强大而密集的火力使的纵火船脆弱的船体在火炮的射程外就被轻而易举的摧毁,纵火船也在海战中的生存与行动愈发艰难,终于在18世纪从战场上消失了。(尽管纵火船仍在个别战例出场,如土耳其、中国、俄国等……) 下图是一艘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纵火船。此时的纵火船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从此图中亦可得见其作战特点。以下便以围绕此图进行介绍。从舰尾的纹饰及其火炮数量看来,这应该是由一艘由旧式的巡航舰改装而成的纵火船。专门建造的法国纵火船多为200至300吨的轻便小船,搭载10门左右的轻型火炮(多为8磅以下加农炮)作为自卫武器。又因为这是一种寿命较短的自毁式武器,船匠并不会为之设计华丽的首尾纹饰。 纵火船需要极佳的航海性能接近敌舰,因此也装备了较完备的帆具,其船员多在40至50人左右才能满足作战需求。而如图中这艘载炮较多、帆具更加复杂的船只,其船员也就更多了。为了及时撤出船员,纵火船自备有足以容纳全员的舰载划艇,能够迅速地降到海面。 图中展现了纵火船最为重要的两处特征。其一乃是最后两门舷炮间的船舷门,这便是在钩住敌舰后船员离舰的出口。这样的开口两舷各一,船员由此从船只内部直接登上划艇,避免从舰面撤离可能受到的枪炮杀伤。其二乃是小划艇上第三名乘员右手上方的方形小开口(需点击放大图片才能看清),撤退完毕的船员正是从这个小口点燃导向火药和引火物的引线的。 以上便是对17世纪纵火船的简单介绍。由此亦可知彼时海战的艰苦困难,远非看似简单的“战列线”战法所能道尽。皇家太阳号的毁灭。(可见搭乘小艇撤退的纵火船船员)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