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卫将军
左武卫将军
关注数: 184
粉丝数: 931
发帖数: 21,058
关注贴吧数: 18
【提问】讨论下黑尔会向欧洲传播那哪些工业、军事技术及理念?
关于鱼雷引信 想请教个问题: 鱼雷的引信一般是哪种的? 有没有近炸引信的鱼雷,就是鱼雷即便没有接触到目标也能在目标附近一定距离上爆炸,水下的超压直接损坏军舰的船体。。。
大明版蒸汽战舰
大家都来谈谈一晚上几次? 可能是年龄渐涨了,毕竟30好几的人了,总感觉越来越力不从心。 以前年轻的时候每晚上5次是至少的,现在么,三次不能再多了。。。 生活压力大,每天奔波,抽烟喝酒应酬,整天跟上了发条似的,没心思精力去“运动”了,偶尔性致来了也时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各位30多的吧友是个什么情况
我想问问情况 我想问问情况,回老家一阵子有时不能上网,今天一看妈呀几十个回复,但是越看越不对劲,为何我发以前发的技术贴都被挖出来了,挖出来就算了,还全是某些小号骂别人的话,兄弟很惶恐啊,,究竟是咋个回事啊?
【求架空模拟SPS舰船】:关于1880--1902年之间 锅炉与动力:1880年法国的水管锅炉开始起步,但是实用性不如更加当时发展成熟的火管锅炉,直到1890年代才应用于军舰。 1885年帕森斯设计蒸汽轮机,同样技术发展不成熟,1897年应用于小型军舰,而1902年才用于万吨邮轮,1906年才用于大型战列舰。且由于没有减速齿轮机组,优势并不比当时技术十分成熟的三涨四缸式蒸汽机优秀,尤其是中低速巡航时,往复式蒸汽机更节省燃料。 火炮:1885年速射炮开始研制,1887年首款4.7寸速射炮开始入役。而更大口径的8寸级别的速射化则要等到1894年左右,10寸级别的则要1900年。12寸级别的超大口径炮,整个19世纪最后10年虽然也在缓慢发展,但是射速一直没有很大提高,早期的1.5分钟每发逐渐发展到0.75发,1900前后发展到1.2发/分; 大口径炮的射速考验着炮塔的设计能力和扬弹机材料强度的技术进步。 装甲:1775--1890年间,都是钢面铁甲或者镍钢装甲,90年后大量使用哈维镍钢表面渗碳硬化装甲,随后克虏伯式的镍钢表面渗碳硬化装甲(克虏伯钢)性能更好一点,1893年克虏伯公司在镍钢基础上增加铬元素,并且使用同样的工艺渗碳、表面硬化处理,开发出了顶级的克虏伯渗碳硬化装甲(KC装甲)。此后的几十年,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是基于这种工艺进行改进。 ------------------ 1880--1890年间是穹甲巡洋舰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型的穹甲防巡直到1900年前的几年也在大量建造。 穹甲巡的出现基于1880年代火炮射速慢,被命中几率低的缘故,所以那时的军舰都倾向于大口径炮,道理很简单,因为射速本来就慢、命中率本来就低下,所以尽可能增加火炮杀伤威力达到一击必死的目的。 但是1887年出现的管退式速射炮使得火炮设计速度提高了几倍(4.7寸速射炮10-12发/分,测试时高达17发/分;6寸速射炮射速6发/分,测试时高达8发/分钟;1894年8英寸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射速3发/分,而此前同等级别的火炮射速不过1发/分钟,210级别的只有2.5-3发/分),相同的时间内投射两更大!命中数更多,就算命中率与此前火炮持平,也可以依靠恐怖的投射量来堆砌命中数量。 清国早期订购的致远之类的就是这种,面对早期的慢射速火炮还应付的来,但是面对新生代的速射炮,就悲剧了。 同样以1890年代的奥林匹亚为例,奥舰作为美国新生代的巡洋舰算是不错的,但是在欧洲列强眼里只能算二流军舰,当时新生的主流是装甲巡洋舰。 奥舰接近6000吨的巨大吨位,却只是穹甲防护巡洋舰,也就是说没有水线装甲带,这样面对当时的4.7寸和6寸速射炮,水线处18--23mm的匀质造船钢被会迅速打成筛子而进水,首尾进水的结果就是沉首或者沉尾,侧弦进水的结果就是横摇甚至翻沉(日俄海战也是如此,当时没有一艘军舰是被12寸巨炮击穿装甲带而沉没的,都是被击穿次要装甲进水翻沉或者被洗甲板、重伤后减速然后被鱼雷击沉的)。也就是说穹甲巡洋舰面对速射炮是毫无反抗之力的。 甲午海战清国的几艘穹甲巡洋舰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之所以没有沉没一艘军舰与清国没有装备大量速射炮有直接原因。 速射炮大量装备后的结果就是此前无水线防护的穹甲巡洋舰会被密集的速射炮弹命中水线而大量进水,导致船体横摇甚至翻沉。 所以当速射炮出现后,法国和意大利(可以嘲笑面条国的军力,但是不要轻视当时意大利的舰船设计,该国可以说在舰船设计领域可谓首屈一指的,第一艘成熟的装巡加里波第、第一艘全中型主炮的无畏舰设计理念、第一艘三联装炮塔都是该国引领了设计理念的潮流)已经着手设计带有水线装甲带的“装甲盒式”装甲巡洋舰:即水线带装甲+传统穹甲+水平装甲+前后堵隔形成一个严密的装甲盒,厚重的水线新式渗碳硬化合金装甲可以挡住敌人的炮弹,即便水线被击穿也由后面的穹甲挡住。大面积的侧面防护甲板直接延伸到上甲板,可以挡住速射炮密集的火力射击。而位于装甲炮廓保护的速射炮群可以发射密集的炮弹窒息对手。 日俄海战期间,日本的8艘装巡也充当了绝对的主力。 所以,就奥舰来说,装甲防护设计理念早就已经落伍了,这可能与美国当时的孤立政策有关,内战之后美国没有跟上军舰设计发展的潮流,但是同时也避免了走当时1870--1890年代那段军舰设计的曲折之路。所以美国90年代初以后的军舰设计还是稍显稚嫩,从印第安纳级战列舰那样的钢腰带战舰便可一窥全貌。 不知道是否美日两国国运如此,日本在甲午战争面对的对手是几乎无速射炮的龟速舰队,军舰的火力搭配严重不协调。美国远东舰队面对的同样也是实力弱小的西班牙远东舰队。 穹甲巡洋舰没有被真正的速射炮屠杀过的战例! 以至于英国搞出了埃德加、大白象这样的防护巡洋舰。。。
【提问】:关于前无畏舰的副炮弹药 1、前无畏舰的炮廓式副炮的弹药是怎么供应的? 2、副炮弹药是不是需要专门的副炮弹药库,一般在什么地方?副炮弹药的提升是不是有专门的扬弹机构? 3、前无畏舰的副炮炮塔化以后弹药又是怎么供应的?是不是每个副炮塔弹药的提升都有自己专门的扬弹机构? 4、前无畏舰的副炮炮廓、炮塔装甲各有多大厚度?
【提问】:关于前无畏舰的副炮弹药 1、前无畏舰的炮廓式副炮的弹药是怎么供应的? 2、副炮弹药是不是需要专门的副炮弹药库,一般在什么地方?副炮弹药的提升是不是有专门的扬弹机构? 3、前无畏舰的副炮炮塔化以后弹药又是怎么供应的?是不是每个副炮塔弹药的提升都有自己专门的扬弹机构? 4、前无畏舰的副炮炮廓、炮塔装甲各有多大厚度?
古代火炮 军武次位面好像没有做过古代前装滑膛炮的专题吧?
关于近炸引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究竟有多强的威力?阿登战役将德军爽的不要不要的。还有,二战时期最小口径的VT是啥口径,更小口径的电子引信需要啥技术?比如说瑞典现代的57炮或者米帝的30大毒蛇?
吧里撕逼太狠了 我就想捞点干货,但是满眼都是各种黑黑、各种喷、搞得我有时不得不黑不得不喷,感觉不是正统学问交流的平台,我管理的吧我绝对不允许烂七八糟的广告、新闻、政治贴搞的乌烟瘴气。请问除了此吧还有没有其他比较硬的论坛、贴吧啥的?
【技术提问】:关于漆包线和发电机 1、关于漆包线,据我所知在所有的电机无论是发电机还是电动机都需要这东西,我比较好奇的是十九世纪的发电机和电动机漆包线是用的什么材料? 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想问问。 据考,关于漆包线的历史: 1、1875年,美国人亨利取得了第一个绝缘漆和纤维专利。美国GE公司在1902年制成醋酸纤维漆包线;1909年制成油性漆包线;1925年制成聚乙烯醇缩甲醛线;1938年发明了缩醛漆包线;1954年发明了聚酯漆包线。 2、日本在1939年开发了玻璃漆包线;1954年制成了硅酮漆包线。德国在1940年制成了聚氨酯漆包线。 3、美国道奇公司在1951年发明了自粘性漆包线;1963年制成了复合漆包线。 4、美国杜邦公司在1957年发明了丙烯酸漆包线;1961年制成聚酯亚胺漆包线和聚酰亚胺漆包线;1964年制成聚酰胺-酰亚胺漆包线。 5、上海电缆研究所在1966年制成聚酰亚胺漆包线;1970年制成聚酰胺-酰亚胺漆包线。 那么19世纪的爱迪生发电机实用的是哪种漆包线? 2、关于发电机这台发电机是个教学用具,总重1.1吨、长1.42公尺、宽0.83公尺、高1.45公尺。它的主要组成元件,包括磁铁、铁刷、线圈等。过去它是成大电机系课堂上的教材,是培育国内电力相关人才的工具,不仅陪伴成大电机系师生走过教学的成长轨跡,更见证了台湾的电力发展史。 可以看得出它还是相当原始,但是设计构造却一点不含糊,由于只有一对磁极,而为了增大主磁极的磁通量,磁极上被绕了N多的线圈。电枢铁芯使用的是低碳钢(甭跟我说神马硅钢,就是爱迪生点亮纽约的发电机用的也是低碳钢片)。电枢绕组的绕线方式,不明; 这发电机看起来就是一个傻大黑粗。 关于历史上直流、交流之争就不说了,这里提到一下: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的名为“巨无霸”的发电机重量21吨,功率10万千瓦,为6000个16瓦的照明电灯提供电力,不过输电范围局限在2公里以内,因为超过这个范围电损很大; 在19世纪80年代就能有10万千瓦的发电机,不得不感叹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 感觉临高制造发电机因该不是很困难吧?虽说不必要制造10万乃至几十万千瓦的发电机,哪怕几万或者几千千瓦的也可以啊,沿河岸水力发电用来驱动直流电动机或者发展电解工业来制取稀有贵金属应该是可以的吧?
技术党哪里去了 吧里的肉包实在太多了,满眼都是白肉,吃不完
工业化硝田生产 硝田法应该就是堆肥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古代人不知道硝化细菌在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不妨碍古代人根据这个原理集硝。 而工业生产一般要考虑到生产原材料、生产工艺(配方、流程、环境、监控、物资链的进行)、生产设备等等。 生物硝田法制造硝酸钾,其目的无外乎要得到两种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钾离子自不必说,稻田秸秆、玉米秸秆、豆类植物秸秆燃烧后可以得到大量的钾离子(三钾盐)。 这里比较关键的事硝酸根离子: 抛去天然的硝酸盐矿石,可以直接从自然界或者通过置换反应得到外,硝酸根离子也可以通过生物细菌---硝化细菌得到。 一般农田里都有大量的腐殖细菌和各种菌类,别看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但是确实生命力最顽强的生物! 硝化细菌也是这种。 一般农田施加的氮肥(包括尿素)都是铵根离子形式,由于铵根离子带正电荷一般会与黏土等有机物功能团的负电荷结合,但是,铵根离子很容易被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转化成硝酸根离子,由于硝酸根离子表现为负电荷,所以不能被土壤吸收,使得土壤产生“毒性”,或者更甚一步由于水涝或者强降雨等条件下硝酸根离子被异氧细菌(比如说厌氧)通过反硝化转化成氮气或者氧化氮,加剧水土流失。 ----------------- 要想大规模的实现人为可控的利用硝化细菌得到想要的产物,其实不是不可以。首先要从硝化细菌的微生物特性说起,才能对症下药。 先介绍一下硝化细菌在分解铵根离子时起到的作用 再说硝化细菌之前,先要搞明白一件事:首先先说说分解有机物,这个粗重的体力劳动可不是娇贵的硝化细菌能完成的,他是靠其它净水细菌完成的。在水生态循环系统中,若无其它异营性细菌存在,水中将到处充斥未被细菌分解的有机物,以养鱼为例,此种自我污染的水族环境一样使鱼儿无法生存其中。因此,它们常被视为是水质自净作用的先锋部队,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硝化细菌。这类细菌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环境,它们几乎无所不在,而繁殖速度相当惊人,大部份的异营性净水细菌,在理想的环境只需几十秒钟即可自行增殖一倍,一般只需二十几分钟即能增殖一倍。第一步: 动物或者鱼类的粪便排泄物和未吃过的食物将会转变为氨(俗称阿摩尼亚);那是因为在这些东西里需要氧的细菌(净水细菌)会令蛋白质分裂。而氨是有毒的。 第二步: 生存于氧气中的硝化细菌(亚硝酸菌),能把氨会转变为亚硝酸盐(NO2);亚硝酸盐虽然含较少的毒素,但仍对鱼类有致命的毒害。 第三步: 亚硝酸盐及后又被第二种硝化细菌(硝酸菌)转变为硝酸盐(NO3);而这硝酸盐几乎是无毒的。但突然或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硝酸盐里是有害的。但幸运地,硝酸盐的浓度是可以靠更换鱼缸的水来降低。 第四步: 硝酸盐及后会被不依附氧气而生存的细菌(厌氧性细菌)变为氮气而升华,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氮化合物循环」。 接下来就是重点:硝化细菌,俗称A菌( nitrifying ) 是一种好气性细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并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们包括形态互异类型的一种杆菌、球菌或螺旋菌。属于自营性细菌的一类,包括两种完全不同代谢群:亚硝酸菌属 (nitrosomonas ) 及硝酸菌属 (nitrobacter )。 亚硝酸菌属细菌一般被称为「铵之氧化者」,因其所维生的唯一食物来源是铵,铵和氧化合所生成的化学能足以使其生存。什么是铵?这须要解释一下。其实铵是一种氨气 ( nh3 ) 溶于水中所生成的阳离子 ( nh4+ ),因为它在化学上的行为就好象是一种金属离子,故命名为「铵」。气体的氨具有刺鼻的臭味,而离子态的铵则无特别的气味,故很容易加以辨认。 在有空气存在时,铵可被亚硝酸菌属细菌吸收利用。它们将其氢原子氧化成水,用氧取代之,所以铵变成水及溶于水中的氧化氮,后者化学家称为「亚硝酸」,其反应式如下: 2NH3+3O2→2HNO2+2H2O+158kcal(660kJ) 藉由氧将铵氧化为亚硝酸 ( no2- ) 可以产生能量,亚硝酸菌可利用该能量从二氧化碳或碱度 ( 如 co32- 或 hco3- ) 中制造有机物,所以这类细菌根本不需要有机物就能生存及繁衍。 硝酸菌属细菌一般被称为「亚硝酸之氧化者」,因其所维生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亚硝酸,亚硝酸和氧化合所生成的化学能足以使其生存,而且生成硝酸为氮循环的终产物,其反应式如下: HNO2 +1/2 O2 = HNO3, -⊿G = 18kcal 硝酸菌可利用此反应所产生之能量,用于合成自己所需之有机物,故这类细菌同样不需要摄取有机物也能生存及增殖。 铵先被亚硝酸菌氧化成亚硝酸,随后生成的亚硝酸又被硝酸菌氧化成硝酸的反应被化学家称为「硝化反应」。这个反应系由两种不同的细菌所进行的,须密切配合,才不致使反应的中间物 no2- 滞留累积于水中。 ------------- 介绍完了硝化细菌的特性,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得到足够多的硝酸根离子就需要足够多的铵根离子和硝化细菌的数量。 原料就不多说了,下面着重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足量的硝化细菌。 从生态观点来说,我们是无法防止氨的产生的(腐败物),相反如果要想生成足够多的硝酸根,就需要更多的铵根离子(铵态氮),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设法提高硝化细菌的数量来消耗大量的氨。因为硝化细菌是消耗氨的克星,只要这类细菌的数量足够,它们就会很自然地消耗掉每天自产的氨,使氨不会在水中被大量的累积下来,成为水产养殖或者堆肥的隐形杀手。 至于我们应如何做才能提高硝化细菌的数量呢?从理论的角度而论,为硝化细菌塑造一个理想的繁殖场所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怎么说呢?原来硝化细菌在繁衍过程中,有附着于固定物外表的倾向,若能在环境中安置若干多表面积的固定物供其附着,它就能迅速地附着在这些固定物的表面上,并开始增殖。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多提供比表面积大的颗粒附着环境。 硝化细菌的存活条件:硝化细菌的存活需要水分,还需要很高的氧气,所以只能生活在生化棉、生化球、玻璃环、陶瓷环等各种有微孔的滤材中。只有同时满足了水分与氧气的供应,它们才能存活。硝化细菌最适宜在在弱碱性的水中生活,在温度达到25度左右时生长繁殖最快。它的繁殖不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么说吧, 另外,必须提到的是亚硝酸菌对近紫外线的可见光非常敏感,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对细菌产生致命的伤害。所以,如果要想认为可控制造硝酸根离子,光照不能强烈。 ================ 基于以上硝化细菌的特性,我们就可以从原理上针对性的设定生产工艺流程: 1、建造一个硝池,底层一定要用用水泥或者砖砌,砖底部要用石灰或者三合土夯实,并且四周也用砖砌起来,形成一个深池子。池子的内部要用膨松的黏土和细沙混合铺底,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适当的混入一些弱碱性的灰分。(因为硝化细菌不能再酸性环境下存活)最好是定期松土以保证土质透气性; 2、池子的上面要大概顶棚,且不能透光,这点一定要注意。《东宁记》里面的硝田用的透光玻璃板那是肯定不成的,那可要了亚硝酸菌的亲命了,亚硝酸菌对近紫外线的可见光非常敏感,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对细菌产生致命的伤害。 3、温控装置,最好能根据外部环境的温度能够适时地调节池子内的温度,保证常温25度左右,因为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硝化细菌种群的细胞分裂繁殖造成影响。最好在池子周围的内壁上安装空心管状的铸铁暖气片,这暖气片内可以通入流动的温水,保证池内温度。 4、空气流动,在池子边上加装风管或者风扇加速气流流动的速度,保证足够的供氧量,便于硝化细菌繁殖。同时也抑制厌氧细菌的存活繁殖(硝酸盐再经厌氧细菌分解还原为氮,形成一个完整的氮循环过程,我们的目的是停止这一步,只需要硝酸盐) 5、给水装置,硝田顶部可以设计水塔等引水管道,可由水塔+管道淋浴喷头定期供水保证土壤湿润。 6、给料装置,原料:鱼虾等捣烂在自然环境下腐烂、人畜粪尿等,加水稀释经由专门的管道喷洒在膨松的黏土细沙中。 此外,硝化细菌种群可以预先在一块试验田中培养,培养以后将旧硝田挖来的富菌土分散在规模硝田中继续培养,这样能缩短种群形成规模的时间。 总的来讲,需要注意的就是几点: 1)、原料需要大量人畜粪尿或者富含氮元素的腐烂的鱼虾,需要注意的事这些东西是在净水细菌的作用下完成的。其目的就是产生大量的铵。 2)、之后铵的分解是靠硝化细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其生存环境一定、且必须要保证弱碱、合适温度(25度)、富氧、湿润、且比表面积大的颗粒中附着。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3)、同某些细菌一样,紫外线甚至强可见光对于硝化细菌有致命的威胁,所以,不能见光,否则的话“见光死”。 4)、可以定期在膨松的土质上撒入一些草木灰(主要是碳酸钾,另外有少量的硫酸钾),这样最后刮硝土以后可以直接得到硝酸钾。 值得一说的是,得到的硝酸钾肯定是不纯的,从硝土中提取硝酸钾,主要原理是利用草木灰中的钾离子取代硝土中的钠离子,从而生成硝酸钾。另外,草木灰里的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跟硝土里的钙、镁离子结合,生成难溶性的盐而沉淀,从而去掉钙、镁等杂质。主要反应式是 Ca(NO3)2+K2SO4=2KNO3+CaSO4↓ Ca(NO3)2+K2CO3=2KNO3+CaCO3↓ Mg(NO3)2+K2CO3=2KNO3+MgCO3↓ 硝土本身也含有硝酸钾,最后利用各种盐溶解度的差异,控制温度和浓度,使硝酸钾从混合液中结晶出来。 至于之后的净化、结晶提纯等工序,看官们都知道的。。。
求教:重巡架空设计 硬性要求: 火力: 主炮:三座三联装9门210mmL55(英美标准)主炮。 副炮:8座双联装130mmL60高平两用炮。 防空炮:85mmL60炮或者40mm四联博福斯+23mm机炮若干。 排水量:标准15000左右。 航速要求能达到最大34节,续航力15节10000海里。不带鱼雷,需要2--3架飞机; 笔者不知道这么设计各个部位的装甲才能达到最优。 有人提到说水下线型比如球鼻艏、方形船尾等都能提高航速。
求问:穿甲弹引信 一战和二战时期的穿甲弹引信是什么类型的?各有什么区别? 对付薄装甲和后装甲是否需要不同的引信?
【技术】:关于铝粉设备。。。 突然想起来,500废当初有没有带铝粉生产设备? 要知道铝粉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可是极为广泛的,铝粉广泛应用于国防、化工、冶金、建材等行业,尤其是高质量的微细球形铝粉以其活性铝含量高、粒度均匀等优点而倍受青睐。 可以说没有铝粉很多东西都得卡壳。。。 尤其是炸药和冶金、建筑行业用的铝粉简直是海量啊。 炸药添加铝粉可以极大的提高爆炸威力。。。 以下是百度: 金属铝粉工业化生产很久以前就有,早期的生产方式是捣冲法,把铝碎屑放在捣冲机的凹槽内,捣杵在机械带动下连续冲打凹槽内的铝屑,具有延展性的铝在冲击下逐渐变成薄片并且破碎,在铝变得非常微薄细小后进行筛选,取出合乎要求的铝粉作为产品。捣冲法的生产效率很低,产品质量不易掌握,而且生产过程中粉尘很多,非常容易起火和爆炸。 1894年,德国Hamtag用球磨机生产铝粉,在球磨机内放入钢球、铝屑和润滑剂,利用飞动的钢球击碎铝屑之后成为鳞片状铝粉,在球磨机内和管道里充满惰性气体,这种方法仍然沿用,被称之为“干法生产”。 1910年,美国J.Hall发明了在球磨机内加入石油溶剂代替惰性气体,生产的铝粉与溶剂混成浆状,成为浆状铝粉颜料。这种方法设备简单,工艺安全,产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很快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现代绝大多数铝粉颜料都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也称之为“湿法”。 临高应该搞一搞了。。。
吓我一跳,对临高的怨念很深啊
【技术】后装滑膛炮
【技术】:关于书中的“铁模铸炮法”神器 明代能不能搞出或者是鸦片战争时铁模?铁模有无技术难度?内模水冷技术有无技术难度? 一些小说中涉及到虐心的技术没有不提高以上领先时代的技术的,铁模铸炮和内模水冷技术都泛滥了,反正这是思路问题,是神器。。。 真的是这样么?? 笔者就分析一番: ----------------------- 1、铁模技术就本身的硬件并不难搞,铸铁的或者铸钢的都可以,无非就是个承载容器,起到的作用除了固定炮模外就是散热作用比较好。 铁模的好处是方便整合,不像泥模铸炮那样必须靠时间来等待阴干。 这些硬件明代完全可以实现。 但是铁模的也有缺点,从金属铸造学和金相学的角度来看,铁模的散热太快,使得生铁液在冷却时存在过冷度较大的问题,铁液中的渗碳体来不及析出(石墨化来不及进行)石墨就已经凝固,因此铁中的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即是白口铁。 当然由于铁液在凝固过程中过冷度较大,因此表层的金属结晶微粒比较致密,身管较为光滑; 铁模的唯一好处就是加快了生产速率,不用像泥模铸炮那样等待几个月的时间。这点在龚振麟的铁模中显得尤为突出,但是铁模铸炮的产品白口化非常严重,由于冷却速度太快,虽然比较光滑,但是生成的几乎都是白口铁,导致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为了增加抗拉强度只能用数量来堆砌质量,也就是增加壁厚来解决。 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中新铸造的火炮几乎都是白口铁!从金相学的角度分析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铁模铸炮说起来都被国人捧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是铸造行业的神器,其实这种技术并不是多么了不起,起码在汉代、两晋和宋代都有出土的用来铸造农具的铁范模具,龚振麟不过是拿来铸炮而已。 这种末时代的技术和刚兴起的新兴机械加工技术相比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说“我大清”比欧洲蛮夷领先几十年云云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满足自己的意淫心罢了,欧洲当时主要依靠的还是机械加工技术,以及后来的大型金属锻造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后来无数的大口径舰炮都是这么制造的)。 欧洲当时用的是蒸汽机鼓风(还未使用热鼓风技术),铁液的温度较高,所以生铁液中的硅含量也较高(硅石促进石墨化的重要元素)。并且用砂模铸造实心铁柱,砂模的透气性较好铁液表面不易产生气孔,而热传导系数又比铁模小的多,因此铁液有充分的时间从高温逐渐冷却进而析出石墨,这样形成优质的灰口铸铁。灰口铸铁的韧性要比白口铁好得多,而且石墨化的组织更便于金属切削加工。 欧洲当时的造炮最高技术流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用砂模铸造实心灰口铁柱,然后用超长钻头进行钻孔,之后车去外表面疏松区,然后进行扩孔、镗孔等工序。欧洲的铸炮技术严格说来是机械加工技术为主,这与手工业时代的满清的主要技术铸造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虽然外形都差不多,都是前装滑膛炮; 2、内模水冷技术在米帝内战时期出现的,这种技术的关键:一是铸造材料技术的发展。二是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 铸造材料技术:我们知道生铁液在冷却速度快的时候容易白口化,但是这是相对硅含量不太高的时候的金相反应。如果硅含量再高的话生铁液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生铁液不受冷却速度影响始终灰口化。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结果,需要的条件很多,首先高炉的温度要足够高,最好是有热鼓风技术将高炉的温度提升到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极限,1830年以后尼尔森的热鼓风技术已经实现了这一点。这样铁液中硅的含量较高,冷却时石墨化较为突出。 其次是鼓风量,蒸汽机为高炉注入的强大动力源是根本性的技术保证; 再次,生铁精炼反射炉。这种炉子能够对生铁液进行二次熔炼,去除铁液中的杂质,使得铁液更为纯净(这种技术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英国海军所用的大炮都是这种方法生产的,没有一门炸膛的,而同时期的法国人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连炮手们都对他们的大炮深恶痛绝。--《技术史》); 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这个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个需要的软件技术参数较多,其实水冷技术的本质就是控制炮管内外表面的相对冷却速度。以往的铸造型炮管由于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的多,导致外层先冷却而内层后冷却,尤其是内层最后冷却时受到应力较大容易开裂。 而内模水冷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在铸造超大口径身管的时候(当时的技术对于13--15英寸炮管的机械加工成本太高昂而且大型铸造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内外表面积差更大,内膜水冷技术能够保证内外表面冷却均衡甚至内层先冷却而外层后冷却,有点类似于身管自紧技术。 尤其是铸造超大口径炮的时候,铁模具也是需要预热乃至持续加温的,罗德曼当年铸造的13英寸的大家伙就是通过外部加温模具来保证铁液凝固和偏析时的金相组织的。这起码需要严格的测算温度和金相的关系; 但是这技术原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却不容易,比如首先水流速度和温度变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19世纪后半期人们已经比较系统测量了各种液体介质水、油等和金属介质铁、铜、铅等的比热容,并且也发展了相应的热力学和相关的方程式。人们可以通过科学计算的方式具体的量化水的流速与温度变化的具体参数; 在当时19世纪60年代欧美近代热力学发展和比较先进的测控条件下,罗德曼还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数据体系,一直很好奇那么明代时期的穿越者怎么实现这种量化??? 难道是穿越之前建立了这种古老技术的数据库?还是拷贝了美国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的馆藏资料?? --------- 还有热鼓风技术,可以采用金属热风管技术或者建造蓄热室技术。东岸可以轻松实现,但是内幕水冷技术就太难了。 这个难不是说硬件设备的困难,而是各种参数的具体量化,如果没有建立比较科学规范的测量体系和热力学体系,就不容易搞定。 当然如果通过大量实验实地论证也是可以的,就是时间上长一些而已,危险多一些而已,耗费大一些而已。 大概有个十来年估计能搞定。 题外话:像那些其他小说里的提出一个内模水冷技术概念立刻就能大规模使用,那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扯淡了!! 任何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没有相应软硬件基础哪是那么好实现的???
【脑洞】硬帆战舰 渣画功。。。 大概的东西就是这么个玩意。。。 主桅杆是两根,悬挂硬帆,舰艏是斜拉三角帆,舰艉是斜桁纵帆+上桁三角帆。 炮门数量什么的请无视吧。。。
威海军的军旗征集 本楼设计的旗帜: -------------------------------------------暂时的设计,正在构思改进。 铁血龙旗。 上下黑底色,中间是赤红底色,象征铁与血。 红色的底色上有条金色腾龙,象征着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至于红黑间的白边暂时还没想好,我觉得海军可以考虑蓝边。
【技术科普】:炮弹的引信装置 7寸榴霰弹镇楼!!
【军备】架空:威海军的后膛炮 佛郎机炮可以说是早期的后膛炮,不过致命的弱点首先就是承压不够,子铳承压要想提高射程就得加大壁厚,这样不利于大口径化。再就是闭气不严、刚性的子铳没办法向现代弹壳那样能够弹性形变来密封炮膛。 所以,为了解决这两点问题,兄弟设计了这种后膛炮。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类似于活塞原理,不过活塞可以被固定。
【技术】《铁》剧的克虏伯大炮细节描写 昨天刚播出的《铁》剧,蛋疼的剧情就不说了,细节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槽点也不少,但是确实是少有的良心剧,对克虏伯炮的细节描写还是头一次。大炮镇楼
【科普】夏普斯1859式步枪(sharps rifle 1859)的闭锁结构原理 夏普斯1859--63步枪可以说是后装纸壳弹步枪里的佼佼者了,主要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威力强大; 闭气结构还算的上是优秀,米帝窝里斗时这枪是作为狙击枪使用的; 有没有大神能详细分析一下这枪的闭气原理、、、 总感觉这枪仅仅靠端面闭气应该不会那么严密,不像是卡曼尔莱德步枪的软金属缩口闭气结构那样出色; 作为单发后装纸壳弹线膛枪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 这枪的特点:后装、外置火帽、击锤击发、纸壳弹。 优点:弹药的生产不超出当时米尼步枪弹的水平,基本上手工都可以生产,战时作为联邦制式步枪对于后勤的要求低了很多。 精度也很高,加上瞄准镜可作为狙击枪。 威力大,一枪撂倒一头野牛都是可以的,别说揍人了。 缺点:射速上比不上当时的明星斯宾塞、温彻斯特等连珠枪。但是后两者都需要专业的工厂生产配套子弹,否则的话枪就是废物。
【军舰架空】继立春级之后-----龙扬级战列舰诞生 建造背景 在剿灭郑芝龙之后的几年里,临高虽然隐隐然已经跻身东亚海军霸主的地位,但在新的威胁出现后----以黑尔穿越者为首的“时空恐怖分子”(临高档案编号SS-N--901,P51记载)在明末的时空扰动原因,对西班牙的殖民地马尼拉进行了黑科技技术升级,发明出了能够发射锥形爆破弹的150mm前装线膛炮这一原本在19世纪中期以后才应有的技术,其相对风帆战舰无与伦比的穿透力和破坏力(哪怕对手是临高的立春级机帆战舰)。 正是临高潜在的对手——黑尔以及马尼拉海防要塞,对临高的海上利益(其实是临高垂涎吕宋岛的矿产资源)构成严重威胁。1630年代中期,临高开始设计建造航速15节,装备8门155毫米主炮的龙扬级战列舰。 1630年代初期的临高海军,只有一艘立春级的旧式战舰,排水量在不足2千吨左右。该级舰具有“较高”的航速和“适中”的装甲(相对当时的风帆战舰),但所装的130毫米口径主炮的威力,不但无法与马尼拉要塞对抗,与黑尔同时期研制装备的150mm前装线膛炮对抗也颇为勉强。于是,临高从30年代中期开始,设计和建造新型战列舰——龙扬级战列舰。以保持临高海军在整个东亚海洋上的绝对优势。
临高工业党能否打得过远东国际贸易公司? 远东国际的运输舰上能否装备122榴弹炮和130加农炮? 远东国际的空军怎么破?
黑尔怎么不造硝化甘油 如题,水冷法制造硝化甘油,用于制造地雷和火箭弹
《1639红军在澳洲》,吓尿了、、、、 500废们还在海南窝着,看伦家1639红军在澳洲,我擦了。。。
聚焦:工业党VS单穿人士 火炮镇楼。。。 以前发过的,电脑里有存稿。。。
纸壳弹时代的绝世好枪------kammerlader
临高能否搞出压缩空气动力鱼雷? 如题
小说中被神话的“铁模铸炮法”神器 明代能不能搞出或者是鸦片战争时铁模?铁模有无技术难度?内模水冷技术有无技术难度? 一些小说中涉及到虐心的技术没有不提高以上领先时代的技术的,铁模铸炮和内模水冷技术都泛滥了,反正这是思路问题,是神器。。。 真的是这样么?? 笔者就分析一番: ----------------------- 1、铁模技术就本身的硬件并不难搞,铸铁的或者铸钢的都可以,无非就是个承载容器,起到的作用除了固定炮模外就是散热作用比较好。 铁模的好处是方便整合,不像泥模铸炮那样必须靠时间来等待阴干。 这些硬件明代完全可以实现。 但是铁模的也有缺点,从金属铸造学和金相学的角度来看,铁模的散热太快,使得生铁液在冷却时存在过冷度较大的问题,铁液中的渗碳体来不及析出(石墨化来不及进行)石墨就已经凝固,因此铁中的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即是白口铁。 当然由于铁液在凝固过程中过冷度较大,因此表层的金属结晶微粒比较致密,身管较为光滑; 铁模的唯一好处就是加快了生产速率,不用像泥模铸炮那样等待几个月的时间。这点在龚振麟的铁模中显得尤为突出,但是铁模铸炮的产品白口化非常严重,由于冷却速度太快,虽然比较光滑,但是生成的几乎都是白口铁,导致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为了增加抗拉强度只能用数量来堆砌质量,也就是增加壁厚来解决。 据统计,在鸦片战争中新铸造的火炮几乎都是白口铁!从金相学的角度分析这也是不无道理的。 铁模铸炮说起来都被国人捧到了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是铸造行业的神器,其实这种技术并不是多么了不起,起码在汉代、两晋和宋代都有出土的用来铸造农具的铁范模具,龚振麟不过是拿来铸炮而已。 这种末时代的技术和刚兴起的新兴机械加工技术相比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说“我大清”比欧洲蛮夷领先几十年云云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满足自己的意淫心罢了,欧洲当时主要依靠的还是机械加工技术,以及后来的大型金属锻造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后来无数的大口径舰炮都是这么制造的)。 欧洲当时用的是蒸汽机鼓风(还未使用热鼓风技术),铁液的温度较高,所以生铁液中的硅含量也较高(硅石促进石墨化的重要元素)。并且用砂模铸造实心铁柱,砂模的透气性较好铁液表面不易产生气孔,而热传导系数又比铁模小的多,因此铁液有充分的时间从高温逐渐冷却进而析出石墨,这样形成优质的灰口铸铁。灰口铸铁的韧性要比白口铁好得多,而且石墨化的组织更便于金属切削加工。 欧洲当时的造炮最高技术流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用砂模铸造实心灰口铁柱,然后用超长钻头进行钻孔,之后车去外表面疏松区,然后进行扩孔、镗孔等工序。欧洲的铸炮技术严格说来是机械加工技术为主,这与手工业时代的满清的主要技术铸造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虽然外形都差不多,都是前装滑膛炮; 2、内模水冷技术在米帝内战时期出现的,这种技术的关键:一是铸造材料技术的发展。二是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 铸造材料技术:我们知道生铁液在冷却速度快的时候容易白口化,但是这是相对硅含量不太高的时候的金相反应。如果硅含量再高的话生铁液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生铁液不受冷却速度影响始终灰口化。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结果,需要的条件很多,首先高炉的温度要足够高,最好是有热鼓风技术将高炉的温度提升到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极限,1830年以后尼尔森的热鼓风技术已经实现了这一点。这样铁液中硅的含量较高,冷却时石墨化较为突出。 其次是鼓风量,蒸汽机为高炉注入的强大动力源是根本性的技术保证; 再次,生铁精炼反射炉。这种炉子能够对生铁液进行二次熔炼,去除铁液中的杂质,使得铁液更为纯净(这种技术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出现,英国海军所用的大炮都是这种方法生产的,没有一门炸膛的,而同时期的法国人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连炮手们都对他们的大炮深恶痛绝。--《技术史》); 水冷却速度参数的具体控制:这个需要的软件技术参数较多,其实水冷技术的本质就是控制炮管内外表面的相对冷却速度。以往的铸造型炮管由于外表面积比内表面积大的多,导致外层先冷却而内层后冷却,尤其是内层最后冷却时受到应力较大容易开裂。 而内模水冷技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尤其是在铸造超大口径身管的时候(当时的技术对于13--15英寸炮管的机械加工成本太高昂而且大型铸造技术也是一种考验)内外表面积差更大,内膜水冷技术能够保证内外表面冷却均衡甚至内层先冷却而外层后冷却,有点类似于身管自紧技术。 但是这技术原理说起来简单,但是具体实施的时候却不容易,比如首先水流速度和温度变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19世纪后半期人们已经比较系统测量了各种液体介质水、油等和金属介质铁、铜、铅等的比热容,并且也发展了相应的热力学和相关的方程式。人们可以通过科学计算的方式具体的量化水的流速与温度变化的具体参数; 在当时近代热力学发展和比较先进的测控条件下,罗德曼还是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才建立起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数据体系,那么明代怎么实现这种量化??? --------- 还有热鼓风技术明代也没有出现,可以采用金属热风管技术或者建造蓄热室技术。但是内幕水冷技术就太难了。 这个难不是说硬件设备的困难,而是各种参数的具体量化,如果没有建立比较科学规范的测量体系和热力学体系,就不容易搞定。 当然如果通过大量实验实地论证也是可以的,就是时间上长一些而已,危险多一些而已,耗费大一些而已。 大概有个二三十年估计能搞定。 像那些小说里的提出一个内模水冷技术概念立刻就能大规模使用,那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扯淡了!! 任何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没有相应软硬件基础哪是那么好实现的???
【技术】关于黑尔的金手指 最新章节提到:黑尔这小子能给滑膛炮拉膛线、造个雷汞火帽并不奇怪,但是还能造 带触发引信的开花弹???? 这确实有点逆天了。。。 膛线的原理并不复杂,给大炮拉膛线也不是什么天顶星科技,可能比较难的就是如何得到一根内径参数一致的直膛管,镗床能做到的可能是使得炮管内壁更加光滑,但是如果保证内表面直线度这玩意却是实打实的高科技。镗刀的材质及耐磨性能、刀杆的刚度和强度、镗床齿轮的啮合精度等等这些都会对镗制作业的精度有很大的影响。 至于雷汞火帽,雷汞对于汞和硝酸的纯度要求较高(虽然硝酸的浓度不是要求很高,酒精的浓度比较苛刻),普通的矿石蒸馏制取硫酸,然后与硝石共热制取硝酸是不可取的,过多的杂质在反应过程中会有很大 的干扰,而且危险多多。 黑尔如果搞个小铅室用燃烧纯硫磺和纯硝石的方法倒是能得到纯度不错的硫酸,之后硫酸蒸馏提高浓度,与硝石共热制取硝酸(用浓硫酸脱水),可以得到质量上乘的硝酸。当然量也算可以,用来制作雷汞这样用量不多的东西足够挥霍了。 铜帽这玩意更简单,弄个手动的冲压机足够; 至于雷汞与铜容易反应生成更敏感的雷酸铜的问题,这个可以将铜帽事先在蜂蜡中浸泡,晾干后再涂上雷汞,点滴蜂蜡封口就可以了。 纯雷汞火帽早期经常出现自爆的现象就是因为生成更敏感的雷酸铜的原因,英国士兵当年没少被这玩意折腾,不少士兵被烧伤就是这不稳定的火帽惹的祸,当然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蜂蜡处理即可; 当然后来出现的雷汞、氯酸钾、三硫化二锑、阿拉伯虫胶系列的安全配方那是以后的事了,相信黑尔也不会搞这么复杂的高端玩意,有个雷汞就不错了! 触发引信,这玩意原理虽然简单吗,但是制造起来确实要人亲命,引信属于典型的小型精密机械装置,这玩意在手工时代生产,真得开开金手指。
临高什么时候制造烟雾弹? 黄磷烟雾弹。。。
【资料:苦味酸】:技术党的福利 克虏伯大炮镇楼!! ----------------------- 以下是主题内容,吧主如果觉得有碍于冥族河蟹,可以删除。。。
黑尔去哪了。。。。。。 整天看这些恶心的宫斗,头都快炸了。。。 吹牛,你的节操呢 我是崇尚机械文明的工业党。 高耸林立的烟囱昭示着工业巨兽的喘息,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是工业巨兽的血管,各种动力机的工作是工业巨兽的心脏,蒸汽火车在咆哮,蒸汽战舰在迎风破浪,布国威于四方,在我心中对于钢铁和机械的热爱更甚于美女!!
好久不关注临高了。。。。。。 好久关注临高了,恶心的宫斗还没完吗? 啥时候开始技术更新啊。。。
关于GUN的视频,你们看过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U5NDE3MDk2.html%3Ffrom%3Dy1.2-1-91.3.10-1.1-1-1-9&urlrefer=34c27710d1edda6bdf6ead90c96e6f6c 视频: 美籍华人开枪店 美国的枪支管制真的这么开放???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还能买长枪,自动步枪,2000块???
菊花残的感觉是啥样? 如题,捅菊花的感觉是哪样?有人试过吗?可以谈谈感受好有个心理准备。。。
战列舰的火控雷达 那个时代就是条约时代以后,有真正的炮瞄雷达吗? 总感觉这玩意不是特别靠谱,30公里的距离上能仅仅通过炮瞄雷达锁定目标精准射击??
有做这个的吗?冲孔防滑建筑踏板 客户要求的,有规格和材质要求; 能做的留言
【技术】:讨论一下火帽底火药的难度 雷汞、氯酸钾黑尔能搞出来吧? 硝酸制取雷汞不需要发烟硝酸的浓度级别; 硝酸可以用硫酸和硝石法; 硫酸可以用铅室法(胆矾法那个纯度很让人发疯、、、),古代条件下硫磺可以提纯、硝石可以提纯、铅室不难造,得到的硫酸纯度还算可以; 酒精这玩意不知道古代能否得到浓度较高的 至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步骤,这个如果没有动手操作过的只能通过实验来确定了。 不过流通的冷水降温是必须的。 而且雷汞的量需求很小的,这是唯一实验室规模可以“量产”的; 氯酸钾,这东西要制取也不难,主要是反应步骤很多,电化学方法制取的话会简单很多,还是那句话,简单的方法设备上需要的很高端。 而且一直找不到雷汞与铜火帽接触后可以放置多长时间,话说雷酸金属盐很敏感的,比如雷酸铜、、、
大家来讨论下最合适的中式战舰 1、龙骨,主要承受船体的纵向弯曲力矩,这个不用说,相当于人的脊柱; 中式的龙骨一般与西方的那种两头翘的重型龙骨不一样。 西方龙骨的巨型战舰后来都是拼接龙骨,不知道中式的大型船只怎么解决的,找不到具体的图纸; 据说有的还用旁龙骨?? 2、壳体,中式的战舰一般没有针对火炮射击平台这一理念设计建造,所以普遍的壳体不够厚,明末和清末时代倒是有些战船被改装成火炮发射平台(注意是专门建造的作战用的专业战舰,打酱油的不算)。 宋代出土的泉州大古船三重船壳也就6寸厚度,明代晚期的据说大型福船最厚处高达“尺厚”,西方早期的战列舰一般都有20英寸厚度,18世纪后期战列舰的船壳厚度更是超过一米(连壳带肋46英寸),“老铁壳”宪法号重护卫舰都有56公分的厚度; 3、肋骨,由于没有对侧弦炮那样的强后坐力的迫切需求,一般的中式船只甚至都没有肋骨的,有肋骨的也数量不多,西方的船只尤其是作战舰只那肋骨真是密密麻麻。 4、水密隔舱,这种先进设计理念也算是毁誉参半吧。尤其是用在古代船只上,纯木质的船只虽然用水密舱增强了横向强度,并且极大提高了抗沉性,但是细分的隔舱使得压仓物和货物的移动极为不方便,一般用作货船还是很优异的,但是作为战舰来讲这种设计显得有些繁琐;西方的战舰一般是通过增加肋骨数量和加厚船壳来提高船底强度的,思路很简单,与其搞复杂的分舱还不如直接加厚船板(当然早期的西方可能也没发明水密隔舱),无数次的风帆海战表明真正被炮弹击沉的船只数量极为微小,绝大多数船只的沉没倒是由于暴风、巨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尤其是深海上舱底破损了有无水密舱都是一样的沉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相反厚重的船底倒是保险性更高一些。 至于近海触礁,厚重船底也能提供更多的保护,除非是对于水文条件不了解,如果有海图的话除非是领航员太愚蠢了。。。 战舰考虑的更多的是实战中的综合效用,而非是其中某一项性能必须顶尖; 5、船帆,这个网上的讨论基本定型。硬帆效率高,而且操作灵活,但是适合中小船只却不适合大型战舰。软帆效率低但是绝对帆面积大适合大型战舰; 6、舵控系统。18世纪之前所有的船都是舵杆控制,17世纪晚期出现了初级的舵轮控制系统,而后发展起来的比较成熟的Pollard舵控系统则更为灵活省力,而中式的船只一直到19世纪中期都没有开发出这种哪怕最简单的省力舵控系统; ---------------------- 诚邀朋友结合以上方面的作出相应的改进,来适合中式的专业作战舰只; @突击战列舰 @flyottoman
【技术】榴霰弹该出了吧? 面对黑尔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工业口的压力山大丫、、、、 爆武器,爆科技的时代应该要到来了。 黑尔就是元老院里那帮子战争狂人们的老朋友啊,亲; 榴霰弹该出了吧???榴霰弹的效果演示(英雄连游戏):
雪山飞狐能否打得过火枪?? 如题,雪山飞狐武艺高强,能飞檐走壁能踏雪无痕,但是能否干的过火枪??? 18世界乾隆时期,英国的战列舰在全球游荡,1776年北美洲的泥腿子、乞丐、农夫们建立了一个十三州殖民地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就连华盛顿也差点死在弗格森的后装线膛枪口(200米有效射程)下,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后者最终却死在肯塔基来复枪400码射程之外; 而当时英国人打遍全球的红夷龙虾兵使用的还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褐贝斯; 当时的褐贝斯燧发枪射程300码,有效射程100码,初速1000英尺每秒,出口动能1500焦耳以上; 现代杀伤实验表明击倒人体需要78焦耳的能量,穿刺致命大概80多焦耳,咱胡斐大侠内力深厚,抗打击能力加倍160焦耳; 80米外燧发枪弹丸的动能就算只剩下一般也有七八百焦耳,所以我觉得胡斐大哥有点玄、、、
【穿越明末】这样制造的单面上半身胸板甲性能如何?? 材料 1、高炉炼铁,炼出白口铁。白口铁直接注入罐车,然后在铁水里面撒入石灰和萤石粉去除硅硫磷(现代炼钢技术的生铁预处理技术); 2、预处理过后的铁水注入反射炉进行搅炼,获得硫磷含量极低的熟铁;或者罐车中的预处理过的低硫磷铁水直接冷却成白口铸铁; 3、反射炉坩埚炼钢:类似于亨茨曼坩埚炼钢法(亨茨曼的坩埚使用的是石墨粘土坩埚,所以产品是高碳钢),铸铁热风管技术预热空气将冶炼温度提高,用白云石焦油坩埚将打碎的熟铁和生铁碎片以及石灰萤石粉等辅料放入其中冶炼出匀质中碳钢; 加工 将钢水浇铸成钢锭,冷却后再次加热用大型锻造机械锻打(用16--17世纪欧洲锻造铁锚的家伙改装)成片状,得到大概形状; 之后是热处理环节: 1、正火(或者退火),其目的是在于使晶粒细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匀化,去除材料的内应力; 2、调质,将片状的板甲内层涂上调好的泥浆后加热油淬(或者用三硝水淬火)之后冷却再次加热保温一段时间空冷或者油冷; 装饰 去除泥封,洗净后酸洗去除氧化皮,水洗净晾干; 法兰处理,增强抗腐蚀性; 内层粘上一层3--4mm厚度的牛皮,防止冬天温度冷的不敢穿; -------------------- 综合算下来这板甲的面积大概37x47公分,厚度3.5左右(胸脊处4mm),重量4.75公斤左右,算上牛皮重量应该在5.5公斤; 这胸甲只用来防护前面,后面不防护,这样的制造的胸甲能否防御满清的弓箭或者强弩和马刀???
临高的炸药 兰度的同人转正了,后续的情节基本上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按照后续同人的脉络来看,黑尔已经搞出了硝化淀粉,这可是猛炸药级别的,比TNT还猛的家伙,500废物的炮弹装药现在还在围绕着高密度黑火药转圈圈,虽然说理论上苦味酸已经能少量的生产,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 现在的问题是黑尔将来有可能使用猛炸药,马尼拉种植的大量的番薯来收集提纯淀粉,手工工场也在大量的制备硫酸、收购硝石,虽然说是手工工场作业方式,效率和规模比不得蒸汽动力机械的规模化量产,但是应该说黑尔的猛炸药囤积还是有一定的产量的; 抠门著称的企划院是不是还打算使用高密度黑火药(还是反正够用能碾压对手就成??)这种大路货,还是从买女仆的预算手中抠出一点点来建个炸药工业流水线??? 除非吹牛大将兰度的后续同人给篡改一番搞成黑尔还是使用黑火药,否则的话我认为现在应该是启动新式炸药工业生产的方案了。 请元老院慎之、、、
360手机卫士(云端备份)今天救了我 前天手机给弄丢了,用别的手机打我的丢失手机后被人接听后还给奚落了一顿!! 现代人的素质真TM无语了、、、 我的手机倒是可以丢但里面的通讯录和客户资料确是重中之重,伤不起啊; 虽然一些常用的联系人号码还隐约记得一些,但是不全,记录本上也没有记全面;猛然间想起来我半个月前以前曾经云端备份过通讯录资料和短信资料(当时也是觉得好奇,本来还担心服务器不保险),没想到现在排上了大用场。 原来注册的是手机号码备份的云端数据,后来新手机直接用原来的号码登陆云端直接恢复备份数据,完美成功!! 现在想起来真的好悬啊、、、 后来仔细研究了这款软件,真后悔没有将手机防盗功能开启,里面有个删除丢失手机数据的功能(远程删除),要是这个功能开启了,丢失手机的资料一概删除就好了,不留后患; 不知道捡到我手机的那个挨千刀的混蛋会不会用我的手机上的通讯录和资料做坏事、、、 个人绝非是为了为360打广告,主要是告诫朋友们手机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遗失,尤其是元老们手机里如果有一些自拍和“隐秘资料”什么的一旦被泄露、勒索敲诈啥的,现在想想就后怕、、、为保险起见,多留一个心眼多一份保险,终归是好的;
向360手机卫士(云端备份)致谢!! 前天手机给弄丢了,用别的手机打我的丢失手机后被人接听后还给奚落了一顿!! 现代人的素质真是无语了、、、 我的手机倒是可以丢但里面的客户资料确是重中之重,伤不起啊; 虽然一些常用的联系人号码还记得一些,但是不全。记录本上也没有记全面,猛然间想起来我半个月前以前曾经云端备份过通讯录资料和短信资料(当时也是觉得好奇,本来还担心服务器不保险),没想到现在排上了大用场。 原来注册的是手机号码备份的云端数据,后来新手机直接用号码登陆云端直接恢复数据,完美成功!! 现在想起来真的好悬啊、、、 后来仔细研究了这款软件,真后悔没有将手机防盗功能开启,里面有个删除丢失手机数据的功能(远程删除),要是这个功能开启了,丢失手机的资料一概删除就好了,不留后患; 不知道捡到我手机的那个挨千刀的混蛋会不会用我的手机上的通讯录和资料做坏事、、、 个人绝非是为了为360打广告,主要是告诫朋友们手机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遗失,为保险起见,多留一个心眼多一份保险,终归是好的;
看了《敢死队3》节操碎了一地、、、 满怀希望的看了一边《敢死队3》,还以为李连杰能够有出彩的表现,尼玛总共出厂不到两分钟,或许还没一分钟、、、 最恐怖的是李连杰最后跟“州长”(施瓦辛格)搞起了断背山、、、
技术:一些聊天闲扯(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35.5cm Krupp gun in 1880镇楼 话说1880年克虏伯就有这炮了,为啥不给定远镇远,抠门!!!
这怎么回事啊,快崩溃了、、、 亲们,我电脑今天不知道怎么蹦出这个来,关闭了提醒都不管用; 我特么就没收藏过任何一个帖子啊,搞得我JJ都蔫了、、、、
崇祯为什么不南迁,非要君王死社稷? 如题、、、、、
肉包党应战宣言!!! 起来饥寒交迫的吧友! 起来全吧爱肉包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节操而斗争! 技术党打个落花流水, 肉包党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临高吧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肉包党君临天下就一定能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广告党三分天下也一定能实现!! ----------------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 也不靠临高吧主。 要创造肉包党的自由, 全靠我们自己!! 肉包党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技术同人文去死!!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多肉包帖才能成功!! 是谁活跃临高吧世界? 是我们众肉包党。 一切归肉包党所有, 哪能容得同人党?!!! 最可恨那些技术和同人, 要把我们赶尽杀绝! 一旦把他们挤出临高, 粉嫩的肉包照遍全吧!!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肉包党君临天下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酱油党三分天下也一定能实现!! --------------------- 压迫的贴吧,空洞的吧规, 繁文缛节榨吧友; 同人文没有任何义务, 肉包党权利是句空话; 受监视的“平等’呻吟已久, 平等需要新的吧规,它说: “平等,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肉包党君临天下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政帖党三分天下也一定能实现!
临高的步枪膛线? 如题,500废物是用的什么拉膛线?以500废物的德性没有现代高级精密机床膛线怎么破?
求教:关于战列舰副炮和防空配置 1、大和级:初建时配备了4座12门3年式60倍径三联装155毫米舰炮作为其副炮,2座分别位于中心线上层建筑两侧,另外两座则呈背负式分别位于2号主炮塔和后部3号主炮塔之后。这样就可以保证有3座9门副炮瞄准同一舷方向。 大和级后期为增强防空能力,改装时127高炮的总数上升至12座24门。 小口径高炮著名的96式60倍径25毫米高炮,最终大和号在冲绳战沉前的数量高达162门! 2、依阿华级:副炮采用MK12型38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炮。10座双联装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两舷。 近距离对空方面,还安装有40mm博福斯和20mm厄利孔式机炮,数量各舰略有差别,一般在140-150门之间。 俾斯麦级: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12座单管20毫米高炮(提尔皮茨号为18座四联装、6座单管20毫米高炮)。 --------------------- 日德两国都使用6寸级别的副炮,日本的155理论上也能防空发射三式对空弹,但是性能差强人意,后来的改装是撤掉了两舷侧炮塔,只留下了两座中线炮塔; 而德国的150更是不具备防空能力; 三国中口径防空炮起主要防空能力的主要还是105--127级别的高平两用炮。 而德国的105级别炮数量过少、、、 感觉战列舰上面6寸炮基本就是摆设,要射速没射速,要防护没防护,对付重巡之类的还不给力,对付轻巡和驱逐舰之类的5英寸炮也能胜任。 所以感觉老美的副炮配置还是比较科学的、、、、 ---------------- 那当时有没有性能出色的6寸级别的高平两用炮,技术难度在哪?? 米帝的得梅因级“203机关枪”那个死变态竟然能够达到10发每分钟,按说6寸级别的应该不在话下啊、、、 是因为VT信管才导致203大口径炮防空威力强大的原因么?
军伍次位面:第十九期---海权美利坚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zM1OTMxMTI0.html&urlrefer=198445d18dea56cdccc07239f9fa67c4 不错的片子
有知道安平专门做氟碳漆热处理工艺的厂家么? RT 兄弟最近接到个客户,问的是就是要求氟碳漆热处理工艺,这个以前没听说过,在网上查了一下,属于高新技术,问了几家厂家都不知道这个。 有的说是电泳的,仔细查了下好像不对头,应该和氟碳漆喷涂工艺不一样,一个是水溶性电化学,一个喷涂高温热处理,不是一回事。 不知道安平有没有这样的厂家?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