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缘1984 普洱茶缘1984
关注数: 289 粉丝数: 359 发帖数: 9,086 关注贴吧数: 18
阅品牌or代工,有感。 首先声明,本人非新会种柑的国内,亦非云南卖熟茶的,也不做小青柑,卖小青柑。现在纯路人的角度,发表一下对这篇文章的一点看法。说的对,鼓个掌,说的不对,请指出,大家一起学习。 品牌or作坊,这个帖子有意思。不否认品牌的价值,毕竟经营维护一个品牌不容易。放在全国范围来看,食品行业家家都有证,有证就食品安全了?非也。三鹿奶粉,到今年刚好10年了,怎么解释?最近的长生疫苗,制造企业啊,又怎么解释?每年315曝光的食品企业,哪个没有证? 小作坊,鱼目混珠,有很多没有良心的,也有很多有良心的。不能一杆子打死。但凡精品,都是出自于“小作坊”,产量不大,专注于精品。汽车行业里的最高端产品,都是出自于这类“小作坊”,比如奔驰的AMG,小改装厂出生。瑞典的柯尼塞格,年产量,你可以去查下,相对比大众的产量,柯尼塞格连大众的零头的零头的零头的零头,都达不到。红酒行业里,最好的也是出自“小作坊”,别否认。我不信1855年评级的时候,那些列级名庄都是大企业了。 有理说理,有事说事。那个立了碑的西甲柑园,已经证明是假的了。说白了。那个视频就是拍给不懂的经销商看的。那块天马柑园,是不是你所谓的那个“v+”品牌的,还是未知数。就算是,那块柑园并不大,产量有限,绝对不足以支撑你那个品牌的年产量。摘果的场面很震撼,不就是摘小青柑吗?搞得跟过年一样隆重。你们这么隆重的搞,也没看到把小青柑的价格搞上去。我觉得这是企业的造势,不造势,又怎么能让你们这些经销商相信呢?不想去深挖你那个小青柑的品牌,挖出来对你没好处。搞不好就是某个你所谓的“小作坊”代工的。 别动不动说人方舟子,我虽然对他不感冒,但某些方面,方舟子还是不错的。咱就说道理。你说,重新定义小青柑?怎么定义?把它做成奢侈品吗?往低了说,就是一个初级农产品,加工工艺也不复杂,如何去重新定义?搞柑树无土栽培吗?真空包装吗?低温冷冻干燥技术? 想到真空包装,就好笑。普洱茶的历史上,就没有真空密封包装的说法。现在故宫还有两个普洱茶,包装纸都没有。普洱茶是粗茶,没那么娇贵。不用密封,也不用真空。至于细菌,肯定会有,有多少呢?到目前为止,请问有没有人因为喝普洱茶被毒死?当然,你会说到湿仓普洱茶,说到方舟子也说过的黄曲霉素。这个怎么说呢?普洱茶本身并不会产生黄曲霉素,因为普洱茶并没有黄曲霉素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倒是你吃的大米,食用油,赶紧拿去化验一下,说不定黄曲霉素就超标了。至于柑,也一样,晒陈皮,保存陈皮,历史上也没有真空保存的说法。不信你问问你们厂家的人,他们肯定是这么说的。 有时间,去云南茶山走走,呼吸下新鲜空气,接触下那里的茶农,了解一下普洱茶。也可以来新会走走,看看,北方没有柑树,正好来看看柑树长什么样子的。顺便参观下别人的小青柑加工工厂。自己品牌的工厂,你们代理商去看的时候,都是事先被安排好了,就像领导来视察一样,我觉得你这一生里肯定经历过这样的被检查的情况。一有人来检查,工作认真,工作环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干净。人一走,又恢复了原样。 不否认的是,你对小青柑卫生情况的评论,是对的。食品吗,吃到肚子里的,首先得保证卫生安全,其次才是营养,口感等方面。但仅从卫生安全方面,就否定了一切小作坊,不可取。 不管做什么食品,不管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一切还得看做食品的人的良心。中国很多著名小吃,都是路边摊,我敢肯定很多摊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你吃吗?你买任何食物,都会问有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然后在吃之前都拿去化验一下确定没问题了再吃吗?很显然,你肯定做不到。 潜心学习,卖好你的小青柑。别忽悠你的客户有白霜的小青柑才是好的小青柑。 最后,贴张图,某品牌的天马柑园
说说存茶的问题春末夏初,南方各地都是阴雨连绵的,普洱茶的存放 说说存茶的问题 春末夏初,南方各地都是阴雨连绵的,普洱茶的存放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储方法和存放地方,这里我只说我自己的存放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本人居住在广东,常年高温高湿。图一显示的是今天的空气湿度。图二是我放置于客厅的一个工艺茶饼。用碎边角料压的,买来纯粹是为了验证普洱茶发霉的问题。图片上可以看到茶饼表面已经有轻微发霉了。图三,可以看到挨得很近的同一个柜子上,放了一个茶塔。茶塔没有发霉,可以看图四的近距离照片。柜子放在客厅,平时都是打开门,南北通透的。这边一年365天有330天左右都是刮南风的,而南风来自于海上,湿度就不用我说了。 房间里放了一些茶。看图五,散装宫廷,就放在纸箱里,几个月了,没有密封,现在也没有发霉。小袋子里是一点宫廷的茶样,袋子口也是没有密封的,刚看了,也没有发霉。图六就是最近常喝的今年的春茶,袋子口依然没有密封。当然,密封好可能更好。昨天有在另一个帖子里和吧友交流,有个吧友就说袋子不封口,茶香味会散掉。这里要说明的是,袋子口没密封,但不是大打开,袋子口一卷,里面的茶叶跟外界空气的接触,也是很少的了,不用担心会发霉和跑香味。这散茶我拿到也快一个月了,香味未曾有减弱。 图七是一些熟茶茶饼,就这样放着,反正也没管。之前打开看过,没有发霉。摸一下外包装纸,不润。图八是一些整提的茶,离墙基地放在书柜上,没有用袋子装着密封好。当然,保险起见,放到纸箱里封好口,是最好的。我给别人也是这么说的,但我自己就是这样整提放在那里。其实只要茶饼在包装的时候,里面是干透的,就没有太多担心。想想,外面的笋壳,有很强的隔绝水分的能力,里面又还有一层包装纸,不会那么容易发霉。再退一步说,茶叶也要吸收一定的水分才会发霉。如果你们当地连续下雨几个月,每天的空气湿度都超过80%,那就好好密封吧。广东这里的天气,只要不是下雨,空气湿度也不会超过80%。夏天这里几乎每天会下午,但下完就会出太阳,空气湿度不会持续高于80%,但有时会达到90%以上。 其实要说存茶,还是原产地最好。勐海和中山基本上属于同纬度,但勐海海拔高,处于内陆,而中山靠近海,海拔只有5-10米的样子。去年在勐海,就发现打开的袋装瓜子,不密封,半个月也不会润。要是在中山,隔夜都会润了。一个星期足够瓜子发霉坏掉了。所以,在勐海看到朋友的茶仓,散提的茶都是一提提放在地上或架子上。 本帖就是列举出自己存放茶的现状,没有想证明什么。大家各自有什么存茶的方法,欢迎交流。
吧主说没事可以发点三无茶的开汤帖。三无茶是哪里的茶,全凭发帖 吧主说没事可以发点三无茶的开汤帖。 三无茶是哪里的茶,全凭发帖人一个人说,基本上没有人可以从正面或侧面去证明这个茶到底是哪里的茶。不过,一般人还是有原则的,自己喝茶的时候,总不会骗自己吧。今天发帖喝的是老曼娥,我怎么也不会骗自己喝的是老班章。 这个老曼娥,是2014年的茶,散茶存放,没压饼的,属于老曼娥的苦茶。去年朋友给的一点茶样,喝完这泡,就剩一泡。干茶闻起来,已经闻不到新茶的清香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也没法描述的味道(因为年份茶接触的少)。烧开水,泡着喝,喝起来的味道才是最重要的。投茶7.7克,120毫升盖碗,其实是有点做死了。曾经这个茶水比喝过这个老曼娥,苦的不行。这有段时间没喝了,不妨再试试老曼娥的苦。 散茶转化的比紧压茶快的多。汤色明显泛黄,甚至有那么点熟茶的气味。关于茶汤的味道,本人没有太多的文字去描述,不是写文案的,也没那个文笔。入口觉得苦之外,其它味道基本上难以感觉到。4年了,还这么苦,老曼娥的苦,名不虚传。以前泡其它生普,有时候会闷泡一下,老曼娥的茶,不敢再闷泡了。以前闷泡过一次,那个苦,只能自己去想象了。 最后说说茶底和茶汤,用华为和苹果手机,拍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苹果手机更能展现本身的颜色,图4和图5是苹果手机拍摄。图2和图3是华为手机拍摄,颜色就深一些。茶汤是同一杯,第三泡的茶汤。 喝了几分钟,边打字的时候,能感觉到丝丝回甘,喉咙很舒服。好吧,等下去闷泡一下,看看能不能喝的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