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缘1984
普洱茶缘1984
关注数: 289
粉丝数: 359
发帖数: 9,086
关注贴吧数: 18
上2图,证明我来过。
2020年了,喝个2017年的全生晒小青柑。记得在小青吧发的 2020年了,喝个2017年的全生晒小青柑。 记得在小青吧发的第一个帖子,就是2017年做的全生晒小青柑。当时也是萌新,就是喜欢,就自己做了。现在看来,那些柑晒的还不错。 前面四个图,是2017年的小青柑现在的样子,从颜色来看,应该叫“小黄柑”。后面两图,是2018年的样子。这颜色变化,有意思。
许久没发帖了,今天有空,来一贴。秀个骚操作。如何? 许久没发帖了,今天有空,来一贴。秀个骚操作。 如何?
一图流。2018年全生晒小青柑,其特点:1.小。平时大多数时 一图流。 2018年全生晒小青柑,其特点:1.小。平时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人喝,大了真的浪费了。这种小的,一个可以10来泡,接近800-1000毫升的水,一个人喝,刚好。2.香味好。泡到汤色 很淡了,香味依然有。甚至听说有人继续加点熟茶再泡来喝的。节省点的话,这样也不是不可以。
全生晒小青柑,喝一个
进来,时间比较多,各种试茶,试喝各种茶。喝来喝去,也难喝到满意的。刚刚就喝了一泡“昔归”,喝一口,倒了。感觉浪费水了。跟几十块的台地茶一样,居然还卖那么贵。 赶紧泡个全生晒小青柑喝喝。亲手制作,存放了也有半年多了,香味已经比较好了。有个问题就是,随着喝茶水平的提高,感觉里面的熟茶,还是有点不够好。今年再慢慢找新的熟茶。
喝个老茶。很少喝老茶,只因入门时间太短,还没弄明白老茶到底是 喝个老茶。 很少喝老茶,只因入门时间太短,还没弄明白老茶到底是怎样的。以前喝的老茶,大多数都是蹭的,不买。 今日一喝这个老茶,发现自己以前喝的老茶,好像都不那么好。看来,喝任何茶,还是一开始就喝正宗的比较好。这样才能建立对一个茶的口感认知。
发几个普洱茶的图。吧里藏龙卧虎,应该有知道这是什么
喝点“稀罕”货 这茶,怎么个稀罕呢? 今年的标准的台地茶,没有掺一片古树,大树,小树,乔木,生态茶,纯料台地。 不要看汤色,也不要看叶底,看,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段时间,都是忙于试喝生茶,熟茶和白茶,十来天没喝小青柑了。大晚上,走一个。
发个生茶。又到了生茶上市的时候了。古树,台地,乔木,大树,中 发个生茶。 又到了生茶上市的时候了。古树,台地,乔木,大树,中树,小树,生态,混采,名词概念太多,弄得人云里雾里。不管那么多,就是喝。 不管哪里的茶,也不管什么树龄,喝到一定程度,都会有自己的一点判断。好喝还是不好喝,也许一次判断不出来,多喝两次,总会知道好还是不好。
白天没时间喝茶,晚上喝个小青柑。
泡一个封盖的半生晒小青柑喝喝。杀青不那么重,居然表面还能刮出 泡一个封盖的半生晒小青柑喝喝。 杀青不那么重,居然表面还能刮出点油,也是奇怪了。没泡之前,香味很淡。一泡水,香味出来了,闻着还蛮舒服。 周边戳4个孔,慢注水,让汤色慢慢析出。把茶喝完了,也不会有茶叶从柑壳里露出来,挺好。
喝泡生茶。小青柑好喝,总不能天天喝。偶尔也要喝点别的,调节一 喝泡生茶。 小青柑好喝,总不能天天喝。偶尔也要喝点别的,调节一下胃口。 喝泡2018年布朗山古树茶,就剩一点点散茶了,叶底有些碎了。味道倒是没变。 喝完了,就等今年的新茶出来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初八了,很多行业已经开工了。柑树在经过接近2 又是一年春来到。 初八了,很多行业已经开工了。柑树在经过接近2个月的修整,已经开始发芽了。再有5个月,今年的小青柑,又要上市了。 泡个小青柑,给这一年一个好的开始。
一点特别的茶。 今天偶尔听到妈说家里还有点外婆曾经做 一点特别的茶。 今天偶尔听到妈说家里还有点外婆曾经做的茶,有点不可思议,马上要她拿来看了一下,茶叶一直保存在塑料袋里。看到那个塑料袋,就知道有十几年了,那是当地一个制衣厂的袋子,2000年初在本地很出名,现在这个厂都倒闭了。闻了一下,几乎没什么味道了,应该还可以喝。 于是泡来喝。茶没问题,感觉应该是晒干的。想必外婆当年也不知道什么制茶工艺。外婆去世已经快15,也没法问她这茶到底怎么做的。茶,不是什么好茶,就是灌木类的茶树。以前自己家里也有。做的茶,也谈不上什么好味道。只是现在这点茶,已经是个纪念了。当时也能喝,喝的是回忆了。
看到吧里有人晒生茶大红柑,我也模仿一下,用老生晒,泡点陈皮喝喝。味道确实可以。有这2个东西的,可以尝试一下。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小青柑,里面依然用的是熟茶。从等级来看,宫廷熟茶依然占据主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用其它级别的熟茶,比如特级,一级。特级和一级熟茶,条索还不是很粗,还能塞进小青柑里面。现代的三级熟茶已经没法塞进去了,太粗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趋势?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 1、宫廷不够用。这几年小青柑太火热,导致宫廷热卖,已经到了无法跟上小青柑产量的地步。很多宫廷刚发酵好,还没来得及陈放,就被卖出去做小青柑了。这样的茶,会好喝吗?有很大的疑问。 2、成本。宫廷热卖,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然而特级一级熟茶,价格还是相对偏低。当然,这个相对偏低,是针对同一批熟茶而言。不能拿5年陈的特级熟茶和刚发酵好的宫廷熟普对比价格。现在厂家都追求效益,哪个便宜,肯定用哪个。没道理放着更便宜的不用,而去买贵的。但是,现实中的卖家,又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用的特级一级熟茶,都说自己家的小青柑用的是宫廷。为什么呢?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用便宜的茶呗,从而能卖更高的价格。
半年多没来茶吧报道了,吧里也是翻天覆地变化。领导层都换了。刚 半年多没来茶吧报道了,吧里也是翻天覆地变化。领导层都换了。 刚上来就看到有人问小青柑,看到回帖里有某龙老茶的小青柑,文案和照片相当漂亮,忽悠小白,没问题。然后回复了,被怼了。说我故意吐槽别人品牌,还说自己会辨别。会自己辨别的人,还会来茶吧发帖问?是想钓鱼,还是真的来问小青柑的。在别的吧,用各种小号自问自答,已经见得太多了。 再后来就看到“文革砖”,又忍不住吐槽。朋友圈也看到有人卖文革砖。还蹭毛主席的热度,底线到底在哪里? 这些做茶的,做假茶卖给不懂的人。不懂的人,喝着美滋滋,有人告诉他,这个茶是假的,喝的人还不高兴了。喝吧,应该也喝不死人。回帖的人里,不止我一个人说文革砖是假货的。 在茶吧,发帖不多,回帖不少,也混到11级了。这半年还没怎么来。这一来又“惹事”了。再次隐身吧。茶吧群,没事还是可以说几句的。那里比这里还是和谐很多。 大佬送的蘑菇沱,镇楼
这么好的天气,晒皮最合适了。来自本吧某大咖的西甲圈枝柑。就问你们靓不靓。
开皮,晒柑。
喝茶。大泽柑,勐海茶,跨越1800公里,结合到一起。 喝茶。 大泽柑,勐海茶,跨越1800公里,结合到一起。
摘柑,开皮,晒柑
天气好,晒几个二红柑,顺便晒几块青皮和二红皮三年后再喝。
吧里清一色小青柑的图,来点不一样的吧。布朗山大台地,生茶。现 吧里清一色小青柑的图,来点不一样的吧。 布朗山大台地,生茶。 现在不是很多人都说自己小青柑里面的熟茶是布朗山的熟茶。我这个也算和小青柑沾点边了
一晚上,喝两个小青柑。一个茶底是熟茶,另一个是白茶。熟茶就是常规操作,出汤也快。白茶就有点难泡,前几泡都是闷,第四泡5泡才吸够水沉底,不然不值飘着。柑壳上戳了8个孔,出味依然比较慢。味道自然也是比较独特,茶味盖过了柑味。
半生晒小青柑,特级熟茶茶底,喝起来貌似也还可以。
国庆节,晒柑了。现在的柑都很大了,找了一点小的鲜果,不容易。 国庆节,晒柑了。 现在的柑都很大了,找了一点小的鲜果,不容易。 趁着国庆大太阳。别人在外堵车,我在家晒柑。
睡前来一帖,对比喝喝小青柑。加工工艺不同,导致味道上的差异比 睡前来一帖,对比喝喝小青柑。 加工工艺不同,导致味道上的差异比较大。个人还是觉得全生晒好喝一些,就是全生晒需要时间去慢慢陈化。而半生晒做好就能喝。 柑的图片已经发了,留一个谜给大家猜一下两个柑的产地?猜对的有奖
白茶喝起来 直播了,直播了,喝点白茶
最近喝了很多小青柑,陈皮,但没有发帖。今天喝点好的,发个帖,纪念一下。 先说说茶吧。2012年发酵的,毛茶是南糯山的乔木春茶,而且不像其它熟茶那样会筛分,这个没有筛分,只把一些无法解块的茶头筛走了,另外一些碎茶也筛走。由于发酵过程中的翻堆原因,茶叶条索保持的相对完整。发酵了几个月,比某些大品牌的拼配生茶的条索还好。 再说说陈皮。巧合,居然也是2012年的,新会梅江驳枝陈皮。算得上是陈皮里最好的之一了。加上又是陈年,药香味明显。美中不足的是陈皮被虫咬过,但也侧面证明了皮没有人工添加什么添加剂。陈皮照片忘记拍了,颜色确实挺深的。 再说说泡的方法。熟茶称6克,陈皮3克,盖碗泡,盖碗容量120毫升。陈皮先洗干净,然后放烧水壶里,跟水一起烧开,水量大约1000毫升。我用的水是ro反渗透膜过滤的,杂质几乎为0,专业点叫纯水。烧开水,直接沸水洗茶一遍,茶水里漂着满满的陈皮香。好喝。这个梅江陈皮,虽然产地很好但毕竟年份没到,比不上之前喝过的10多年的新会二线三线产区的陈皮。
阅品牌or代工,有感。 首先声明,本人非新会种柑的国内,亦非云南卖熟茶的,也不做小青柑,卖小青柑。现在纯路人的角度,发表一下对这篇文章的一点看法。说的对,鼓个掌,说的不对,请指出,大家一起学习。 品牌or作坊,这个帖子有意思。不否认品牌的价值,毕竟经营维护一个品牌不容易。放在全国范围来看,食品行业家家都有证,有证就食品安全了?非也。三鹿奶粉,到今年刚好10年了,怎么解释?最近的长生疫苗,制造企业啊,又怎么解释?每年315曝光的食品企业,哪个没有证? 小作坊,鱼目混珠,有很多没有良心的,也有很多有良心的。不能一杆子打死。但凡精品,都是出自于“小作坊”,产量不大,专注于精品。汽车行业里的最高端产品,都是出自于这类“小作坊”,比如奔驰的AMG,小改装厂出生。瑞典的柯尼塞格,年产量,你可以去查下,相对比大众的产量,柯尼塞格连大众的零头的零头的零头的零头,都达不到。红酒行业里,最好的也是出自“小作坊”,别否认。我不信1855年评级的时候,那些列级名庄都是大企业了。 有理说理,有事说事。那个立了碑的西甲柑园,已经证明是假的了。说白了。那个视频就是拍给不懂的经销商看的。那块天马柑园,是不是你所谓的那个“v+”品牌的,还是未知数。就算是,那块柑园并不大,产量有限,绝对不足以支撑你那个品牌的年产量。摘果的场面很震撼,不就是摘小青柑吗?搞得跟过年一样隆重。你们这么隆重的搞,也没看到把小青柑的价格搞上去。我觉得这是企业的造势,不造势,又怎么能让你们这些经销商相信呢?不想去深挖你那个小青柑的品牌,挖出来对你没好处。搞不好就是某个你所谓的“小作坊”代工的。 别动不动说人方舟子,我虽然对他不感冒,但某些方面,方舟子还是不错的。咱就说道理。你说,重新定义小青柑?怎么定义?把它做成奢侈品吗?往低了说,就是一个初级农产品,加工工艺也不复杂,如何去重新定义?搞柑树无土栽培吗?真空包装吗?低温冷冻干燥技术? 想到真空包装,就好笑。普洱茶的历史上,就没有真空密封包装的说法。现在故宫还有两个普洱茶,包装纸都没有。普洱茶是粗茶,没那么娇贵。不用密封,也不用真空。至于细菌,肯定会有,有多少呢?到目前为止,请问有没有人因为喝普洱茶被毒死?当然,你会说到湿仓普洱茶,说到方舟子也说过的黄曲霉素。这个怎么说呢?普洱茶本身并不会产生黄曲霉素,因为普洱茶并没有黄曲霉素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倒是你吃的大米,食用油,赶紧拿去化验一下,说不定黄曲霉素就超标了。至于柑,也一样,晒陈皮,保存陈皮,历史上也没有真空保存的说法。不信你问问你们厂家的人,他们肯定是这么说的。 有时间,去云南茶山走走,呼吸下新鲜空气,接触下那里的茶农,了解一下普洱茶。也可以来新会走走,看看,北方没有柑树,正好来看看柑树长什么样子的。顺便参观下别人的小青柑加工工厂。自己品牌的工厂,你们代理商去看的时候,都是事先被安排好了,就像领导来视察一样,我觉得你这一生里肯定经历过这样的被检查的情况。一有人来检查,工作认真,工作环境也是前所未有的干净。人一走,又恢复了原样。 不否认的是,你对小青柑卫生情况的评论,是对的。食品吗,吃到肚子里的,首先得保证卫生安全,其次才是营养,口感等方面。但仅从卫生安全方面,就否定了一切小作坊,不可取。 不管做什么食品,不管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一切还得看做食品的人的良心。中国很多著名小吃,都是路边摊,我敢肯定很多摊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你吃吗?你买任何食物,都会问有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然后在吃之前都拿去化验一下确定没问题了再吃吗?很显然,你肯定做不到。 潜心学习,卖好你的小青柑。别忽悠你的客户有白霜的小青柑才是好的小青柑。 最后,贴张图,某品牌的天马柑园
刚喝了拼配的生普,再来泡三无熟普吧。很多人对三无熟普,好像有很大的看法。我也不是来为三无熟茶辩解什么。这玩意,自己知道就好,说出来了,别人反而觉得我是不是有什么目的了。 这茶是用2012年的南糯山大台地春茶发酵的。到现在也有6年了。没有筛分,只筛了茶碎,捡出茶头。之前一直对熟茶没什么兴趣,也喝过朋友发酵的古树熟茶,也没有觉得多么惊艳,可能是古树熟茶太新了吧,堆味没散。这款熟茶,喝着觉得挺顺口的。 120毫升盖碗,6克熟茶。由于是散茶,也不用翘了,也不用醒茶,直接泡。方便又快捷。 有时候生普和其它拼配茶喝的多了,熟普还是可以喝喝的
蹭来的茶样,就发帖在茶样吧。今年没花一分钱买古树茶,要喝古树茶就靠厚脸皮去蹭。也蹭了不少。加上乔木小树,这茶样今年喝不完了。然而到了明年3月,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蹭茶,美哉乐哉。 今天喝的是今年的布朗山古树茶,具体哪个寨子的,就不说了。可以肯定不是班章和老曼娥。古树毕竟是古树,跟之前喝的布朗山乔木来比,乔木茶就得扔了。之前喝的那个布朗山乔木茶,自己也不喜欢。感觉南糯山的乔木更好一些。 此款布朗山,比不上之前喝过的今年的拔玛古树茶。从我了解的价格来看,拔玛要贵一倍多。对比一下价格,这茶还是值得的。虽然不买,但喝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有个底。
很久没发帖了。每到学期末,都是很忙。喝茶的时间倒是有,但只是喝茶,不发贴。 今日收到一吧友寄给我的“冰岛”。这个吧友在打折的时候买的,克价1.5,真心不便宜了。 迫不及待泡了喝,没觉得有冰糖甜,但茶汤却是不苦不涩,没有觉得惊艳,也没有觉得不好喝。中规中矩的茶吧。之前喝过这个吧友给的同品牌百年乔木,喝起来差不多也是这个风格。这个价格,再便宜一半,就合适了。
喝泡拼配茶。2017年布朗山的乔木谷花茶,也就是秋茶。一直以 喝泡拼配茶。 2017年布朗山的乔木谷花茶,也就是秋茶。一直以来,都是不想喝秋茶的。觉得没什么味道。有时候其它的茶喝的多了,总想换个味道,于是看到了这个秋茶,喝一泡吧。拼配的还可以,不苦不涩。可能也跟秋茶的苦涩味比较低有关系。 茶汤就不晒了,晒个叶底吧。大家都来看看。
端午节,喝个熟茶。平时喝熟茶的机会并不多。以前是一直喝生茶的,现在也慢慢开始尝试熟茶拼配了。 今天喝的是一款2012年南糯山乔木茶发酵的熟茶。分拣了茶头,筛分了茶碎,基本上保留了刚发酵好的条索状态。因此特意晒晒茶底。生茶茶底晒的多了。只要是毛茶,条索都可以保持的很漂亮。但凡厂家的熟茶,茶底都是碎渣渣,很少能看到完整叶子(大厂很多生茶也是找不到完整叶子,据说是为了拼配后口感更好,把叶子弄碎了,混合更均匀,这其实有点扯蛋,为台地茶雨水茶和谷花茶拼配找个借口而已)。 茶汤是第一泡,两张图片是同一杯茶汤,拍的时候开了闪光灯。这叶底,比好多压饼的生茶的叶底都完整。就是叶底毕竟发酵过,想把茶叶摊开,比较难,太软了,稍微用点力就烂了。发酵的时候,水泡过茶叶,里面的纤维组织都被破坏了,没有那么生茶叶子那种韧性了。照片凑合看,不是专业拍照,也没有美工,毕竟不是搞淘宝的,不会那些玩意。
熬夜看了世界杯,毛子给力,进了5个球。而且最后两个球还特别精彩。不枉熬夜看球了。 上午喝个小青柑吧。自己做的,虽然不好看,好在还能喝。特意挑了个最小的,迷你型。夏天不是怎么想喝小青柑,主要是拿来调剂一下胃口。
熟茶拼配,美滋滋。繁忙的周末终于过去了,吃了饭,喝泡拼配的熟 熟茶拼配,美滋滋。 繁忙的周末终于过去了,吃了饭,喝泡拼配的熟茶。陈年三级熟茶拼配陈年宫廷,再泡点陈皮水,用来泡茶,陈皮味盖了熟普那个堆味,茶汤只闻到陈皮香味。老婆平时不怎么喝茶,我说这个好喝,她就喝了一杯,说好大的药味。我也是醉了。很大的陈皮药味倒是真的,这样的陈皮才好,搭配老熟茶,几杯下肚,后背都是汗。不是茶气,是实在太热了
边备课,边喝茶。自己拼配的茶,这次这个喝着还行。前两天搞了个拼配,喝的郁闷,没喝两口就倒了。 上次踩楼的奖品到了,一箱干脆面,可以吃好久了。以后晚上饿了可以吃面了
下雨了,一个人,简单一泡茶。
玩贴吧快一年了,从不参与各种抢楼游戏。今晚一个吧友@我,于是就点进来看了一下。居然抢楼还没结束,就试着回了几个661,居然中了,感谢各种TV,感谢茶样吧,感谢吧主。按惯例,还是发一张茶的图片吧。正在喝的,紫娟熟茶的茶汤。
刚关注了茶样吧,发一帖吧。正好是一个拼配的新茶。昨晚和一个做 刚关注了茶样吧,发一帖吧。正好是一个拼配的新茶。 昨晚和一个做茶的老哥聊到快一点钟,学习了很多,也更多的了解了普洱茶的知识,真是收益良多。早上送了小孩上幼儿园,就回家自己鼓捣拼配茶。克称好像出了点问题,某个茶加多了一点,不过,从实际冲泡的效果来看,也还能喝。 传统的纯料茶,喝的也不少了,当然也还有很多山头的茶没喝过,但不着急,我没有集邮的习惯,能喝的到就喝到,喝不到也无所谓。最近多尝试自己拼配吧。虽然对茶的性质不是那么了解,但瞎折腾是没有门槛的,谁都可以去做。 今天暂且就发这个拼配的。以后还会有更多乱七八糟的拼配的。
中午茶。前几天有个吧友回帖说纯料没技术,拼配才是王道。确实, 中午茶。 前几天有个吧友回帖说纯料没技术,拼配才是王道。确实,纯料的历史,也不过十几年。以前的普洱茶都是拼配的。现在大厂,也是在走拼配的路线。一来,拼配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像某升,用几百块的章三台地拼出老班章,卖价10000多,这利润堪比卖白粉。二来,拼配茶的后期转化,确实比纯料好。纯料的口味单一,经过几年的转化,滋味依然是单一,没有层次感。最好是拼配的古树茶,后期滋味会更好。本来没有存茶习惯的我,也打算也存几饼古树拼配茶用来以后喝。最理想的是自己找到所需要的茶,按照一定比例拼配好,然后再送去加工厂压饼。这样做,也更有纪念意义。 今天拼配一下昨天和今天上午喝的茶,1:1拼配糯香生普和月光白。味道上,比起今天上午喝的纯月光白,这个拼配多了一丝苦味,糯香生普的苦味。香味,糯香味和月光白那类似晒红的香味,混合起来,闻着也很舒服。茶汤味道,不是生普,不是月光白,好似开启另一扇门一样,喝的是另一种茶。拼配的比例再调整一下,看看哪个比例的拼配更好喝
试试昨天收到的月光白。以前一直没喝过,充满了向往。今天一喝,还真实觉得不错。茶叶外形真的丑,干茶香味和茶汤香味都类似晒红,汤色没有红茶那么深,但口感跟红茶也是很相似。毫无苦涩感,昨晚喝的糯香味生普,还有点苦味。 跟给我茶样的老哥聊了一下这个茶。这位老哥也是在贴吧认识的,碰巧是老乡,曾经在勐海的时候,本来可以通过朋友认识的,但却没有认识。没想到在贴吧碰到,相互一交流,原来彼此之间就有认识的人,也真的是缘分。 边喝茶,边看东部决赛。感觉老詹今年太不容易了。抢七硬是一秒钟都没歇,整个赛季也没有轮休,摸爬滚打15个赛季了,还能保持这样,真是铁人。不知道联盟曾经的铁人卡尔马龙,季后赛有没有打满全场的时候。明天火勇抢七,希望我火能三军用命,进入总决赛。
勐海来的茶,还带着勐海的空气清香。一袋月光白,一袋特别的生普。 朋友说生普是带糯香味的,糯香味的熟普喝过,糯香味的生普,还是第一次听说。闻干茶,有特别的味道,跟普通的生普完全不同,跟添加了糯米草的熟茶也不同。颜色上都显得比普通生茶深一些。 看条索,这茶应该是雨水茶或者尾春茶做的,条索特别大,7.5克的投茶量,超过盖碗很多了。几泡下去,茶香味,少了新生普那种青草味,代替的是淡淡的糯香。茶叶的味道,苦涩味极低,甜味特别好。具体加工工艺是怎样的,还得去问问。之前问他,叫我喝了以后再说。总的来说,味道是区别于传统生普的。喝了一泡,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闻了冷杯香,糯香味比较明显。冷茶汤的甜度,是真的不错,超过之前喝过的任何生茶。 明天可以试试月光白了。以前还没喝过白茶。听朋友说,用来做月光白的鲜叶还不错,味道应该是值得期待的。
喝茶,看球。明天又要上课了,今天上午休息,泡个茶,看看球,发 喝茶,看球。 明天又要上课了,今天上午休息,泡个茶,看看球,发个帖子。茶每天都喝,帖子发的少了。 上次弄了点紫娟茶发酵的熟茶,竹筐离地发酵,堆味依然有,但是比较小。虽然说是2017年才发酵的,但喝起来却让我觉得很舒服。紫娟生茶,想必喝过的肯定不会忘记那个奇怪的苦涩味,即使发酵了,苦味依然在,不过小了很多。这个熟茶,味道上区别于之前喝过的任何熟茶(不管什么级别,不管什么年份)。看来,熟茶也可以找到一个经常能喝的了。 上几张紫娟生茶和熟茶的对比图。前三张是熟茶,后四张是生茶。 我火看来这场天王山之战会赢,下一场就去金州把比赛收了吧
出去学习几天,没喝茶。住的酒店,就在广州永泰茶城的楼上,当时想着去哪个店蹭点普洱茶喝喝,于是没有带茶去。闲来无事,就在茶城逛,茶城不大,40-50家店,都做批发,而且几乎是各种茶都卖,很少有专业只卖一种茶的。每家都卖普洱茶,摆在架子上,煞是好看。各种大牌,小牌,私人茶,茶农茶,林林总总。各家店门口瞄一下,无论是店老板还是老板娘,都是一副恨不得把我拉进店里宰几刀的眼神和表情,看的都怕。因此也没有去任何一家店蹭茶,白白饿了三天没喝茶。 就在店门口瞄,也看到不少店堂而皇之地把三爬的老班章摆在显眼的位置。本人视力没问题,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那三个章的三爬老班章。这三爬都进去号子里多少年了,江湖上却依然有他的茶在卖,他也确实不容易啊。可能喝普洱茶的,不知道三爬这个人的,应该不多。 周末了,又要忙了。喝泡大台地,睡觉了。
说说存茶的问题春末夏初,南方各地都是阴雨连绵的,普洱茶的存放 说说存茶的问题 春末夏初,南方各地都是阴雨连绵的,普洱茶的存放是个大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储方法和存放地方,这里我只说我自己的存放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本人居住在广东,常年高温高湿。图一显示的是今天的空气湿度。图二是我放置于客厅的一个工艺茶饼。用碎边角料压的,买来纯粹是为了验证普洱茶发霉的问题。图片上可以看到茶饼表面已经有轻微发霉了。图三,可以看到挨得很近的同一个柜子上,放了一个茶塔。茶塔没有发霉,可以看图四的近距离照片。柜子放在客厅,平时都是打开门,南北通透的。这边一年365天有330天左右都是刮南风的,而南风来自于海上,湿度就不用我说了。 房间里放了一些茶。看图五,散装宫廷,就放在纸箱里,几个月了,没有密封,现在也没有发霉。小袋子里是一点宫廷的茶样,袋子口也是没有密封的,刚看了,也没有发霉。图六就是最近常喝的今年的春茶,袋子口依然没有密封。当然,密封好可能更好。昨天有在另一个帖子里和吧友交流,有个吧友就说袋子不封口,茶香味会散掉。这里要说明的是,袋子口没密封,但不是大打开,袋子口一卷,里面的茶叶跟外界空气的接触,也是很少的了,不用担心会发霉和跑香味。这散茶我拿到也快一个月了,香味未曾有减弱。 图七是一些熟茶茶饼,就这样放着,反正也没管。之前打开看过,没有发霉。摸一下外包装纸,不润。图八是一些整提的茶,离墙基地放在书柜上,没有用袋子装着密封好。当然,保险起见,放到纸箱里封好口,是最好的。我给别人也是这么说的,但我自己就是这样整提放在那里。其实只要茶饼在包装的时候,里面是干透的,就没有太多担心。想想,外面的笋壳,有很强的隔绝水分的能力,里面又还有一层包装纸,不会那么容易发霉。再退一步说,茶叶也要吸收一定的水分才会发霉。如果你们当地连续下雨几个月,每天的空气湿度都超过80%,那就好好密封吧。广东这里的天气,只要不是下雨,空气湿度也不会超过80%。夏天这里几乎每天会下午,但下完就会出太阳,空气湿度不会持续高于80%,但有时会达到90%以上。 其实要说存茶,还是原产地最好。勐海和中山基本上属于同纬度,但勐海海拔高,处于内陆,而中山靠近海,海拔只有5-10米的样子。去年在勐海,就发现打开的袋装瓜子,不密封,半个月也不会润。要是在中山,隔夜都会润了。一个星期足够瓜子发霉坏掉了。所以,在勐海看到朋友的茶仓,散提的茶都是一提提放在地上或架子上。 本帖就是列举出自己存放茶的现状,没有想证明什么。大家各自有什么存茶的方法,欢迎交流。
今年偶然看到一个帖子里说的一个红茶的新泡法,晚上下班后,就来试试。 图一的老陈皮,一个新会种小青柑的果农朋友自己存的,真正的陈皮,跟市面上那种人工加速陈化的陈皮不一样。 图二是古树晒红。其它的红茶也是可以的,但我没有。投茶5.4克,盖碗120毫升。 用这块陈皮来煮水。烧水量是1000毫升。然后泡茶就是正常的程序。秒出汤。汤色颜色不深,但茶汤厚度很好。没有了红茶那明显的花蜜香和薯香,也偶尔能闻到陈皮淡淡的药香,两者的香味相混合,互相都冲淡了。 图四和图六,是同一杯陈皮泡出来的水,汤色和新生普差不多。图三和图五就是陈皮水泡出来的滇红茶。 听那个人说,用小种泡出来的味道可能更好。各位吧友不妨也试试。
巴达山的春茶,喝一泡。昨天就收到了。本来想喝的,后来却喝昔归 巴达山的春茶,喝一泡。 昨天就收到了。本来想喝的,后来却喝昔归了。只能今天才来喝巴达山。 没有太多的文字可介绍,形容不出什么香味。整个茶味道,比起布朗山的来说,苦涩味都低很多。即使闷泡,也不担心喝起来很苦涩。作为高端口粮,妥妥的。
假装在喝昔归古树 在装茶样,突然发现昔归的散茶里有些粗老的叶子。昔归本来就不好看,要是还有粗老的叶子,那不是更难看。于是就挑了一会,弄了一泡大叶子老叶子昔归,假装是昔归古树茶。 有两片叶子是真的大。喝普洱茶一年多了,这是到目前为止,喝到的最大的叶子了。去年在勐海县城周边一个小山坡上,看到一片25厘米左右的普洱茶叶子。有图有真相。那是一棵从根部被砍断的茶树,上面就长了两根树枝,树枝上叶子也不多。一整棵树的营养,全被这几片茶叶吸收了,所以长的特别大。相邻的没有砍掉的茶树的叶子,明显就是正常大小。 这昔归的粗枝老叶,喝起来也不苦。投茶量7.5克,泡的方法和平时一样。我对于茶叶的香味,不知道该怎样描述。整体来说,还对我的胃口。
本吧人还不多,而且很多也是熟面孔,那就适合讲讲故事。有个老家 本吧人还不多,而且很多也是熟面孔,那就适合讲讲故事。 有个老家的朋友,在勐海做生意(不是茶商)也好几年了,一直没学会喝茶,他自己也没兴趣喝。按理说,身处在一个到处充满茶香的县城,怎么都会被同化,可他在那里待了6年了,依然对普洱茶没有兴趣。没兴趣,并不代表他一点茶都不喝。去别人家里,就算不喜欢喝,意思意思喝一两杯也是在所难免。所以,他也练就了一个本事,那就是喝一口,就知道这个茶好喝还是不好喝。平时,他只去一个朋友那里喝老班章和布朗山古树茶,茶是好茶,也只是喝几杯。而去到另一个做低端茶的朋友那里,他基本上不喝,喝也只是象征性的喝一杯,绝不会喝第二杯,他说不好喝。我觉得他这是嘴喝刁了,只能喝好茶了。不过身处在一个这样的地方,什么样的好茶都有。有资格去挑。去年我在勐海的时候,乔木,台地小树茶也是不喝的。有古树茶喝,为什么还要喝其它的?至于什么黄片,看都不想看一眼。 故事告一段落,拿几个高大上的图片镇楼。知道的人一看就懂。
吧主说没事可以发点三无茶的开汤帖。三无茶是哪里的茶,全凭发帖 吧主说没事可以发点三无茶的开汤帖。 三无茶是哪里的茶,全凭发帖人一个人说,基本上没有人可以从正面或侧面去证明这个茶到底是哪里的茶。不过,一般人还是有原则的,自己喝茶的时候,总不会骗自己吧。今天发帖喝的是老曼娥,我怎么也不会骗自己喝的是老班章。 这个老曼娥,是2014年的茶,散茶存放,没压饼的,属于老曼娥的苦茶。去年朋友给的一点茶样,喝完这泡,就剩一泡。干茶闻起来,已经闻不到新茶的清香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也没法描述的味道(因为年份茶接触的少)。烧开水,泡着喝,喝起来的味道才是最重要的。投茶7.7克,120毫升盖碗,其实是有点做死了。曾经这个茶水比喝过这个老曼娥,苦的不行。这有段时间没喝了,不妨再试试老曼娥的苦。 散茶转化的比紧压茶快的多。汤色明显泛黄,甚至有那么点熟茶的气味。关于茶汤的味道,本人没有太多的文字去描述,不是写文案的,也没那个文笔。入口觉得苦之外,其它味道基本上难以感觉到。4年了,还这么苦,老曼娥的苦,名不虚传。以前泡其它生普,有时候会闷泡一下,老曼娥的茶,不敢再闷泡了。以前闷泡过一次,那个苦,只能自己去想象了。 最后说说茶底和茶汤,用华为和苹果手机,拍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苹果手机更能展现本身的颜色,图4和图5是苹果手机拍摄。图2和图3是华为手机拍摄,颜色就深一些。茶汤是同一杯,第三泡的茶汤。 喝了几分钟,边打字的时候,能感觉到丝丝回甘,喉咙很舒服。好吧,等下去闷泡一下,看看能不能喝的下。
来新吧总是会有些兴奋。白天刚收到一些茶样,晚上就泡来喝喝看。章朗的乔木春茶。乍一看,就一个章字,还以为是老班章的茶。乔木茶,适合做口粮。叶底找不到大的叶子,基本上春茶都是这样。还没等叶子长大就采下来了。香味比较一般,回甘还好,比较快。
好久没有在普洱茶相关的吧里发帖了。玩贴吧也不到一年,然而机智的我,玩了几个月某吧,就看穿了里面的道道。 去年接触的普洱茶,7月份注册的贴吧,那时还是蛮有热情的,去某吧发帖,心想着第一次发帖,怎么也得发点重量级的吧,结果就泡了去年的老班章发上去了。因为是新人,记得是被一些人轻视了,小小的怼了下。可以理解,希望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在这里发帖,不会被怼的那么惨。 想说的很多,一下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了,以后慢慢说。照例发几张茶图镇楼。茶汤是同一杯茶,不同的打光角度,拍出的颜色有点差异。 最后希望新吧有新气象!
生普喝多了,还是得喝喝熟普调剂一下。自制的小青柑,喝着放心。因为做的时候,天气不好,老是下雨,不得不晒一下再烘一下,反复几次才做好。结果导致柑皮成了黑褐色。不过,还好味道并没有变差。
自己做的小青柑,各位厂家的老板,看看怎样
去年和贴吧里一个朋友有过交流,问了他怎么做柚子茶。刚过完年,自己用一个柚子也做了一些。今天第一次喝。 柚子皮在新鲜的时候闻的很舒服,但这晒干了以后的味道完全不是那样了。估计是存储时间短,和普洱茶的融合还不是很好,因此喝起来还能闻到很明显的熟茶味。我个人不喜欢这个味道,总希望柚子皮的味道能盖过熟茶味,就像小青柑那样。 再放一段时间再喝吧,也许味道融合了,就好喝一些了
晚上闲来无事,做死泡一个新玩意。小青柑的柑壳,和生普一起泡着喝。用的是2014年的老曼娥台地茶。小青柑是新会的。 泡了喝,茶汤能明显闻到两个味道,一是小青柑柑壳里挥发油的味道,二是生普的味道。喝起来也是这两个味道。不能融合在一起。完全没有小青柑+熟普的那种感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