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wxx shawxx
关注数: 17 粉丝数: 83 发帖数: 1,515 关注贴吧数: 40
【翻译】村上春树:一辈子做一只井底之蛙- - 爱丁堡国际书展答《卫报》读者问 1、“用第三人称写作让我不舒服:好像在俯视人物” 从1979年写第一部小说开始,我每部用的都是第一人称。我试过几次第三人称,结果花了20年才写出第一部,《海边的卡夫卡》——而且每次都觉得不舒服,好像是在俯视。我想和我的人物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叫民主! 2、“年轻时我想做一个安静的人,过安静的生活” 冈田亨(《奇鸟行状录》主人公)是我的英雄,年轻时我曾想像他那样。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人,过安静的生活。可是再也不可能那么安静了!人生真是奇怪。 3、“我喜欢熨衣服,还替我妻子熨!” 我写一部小说要花一两年——每天都写……会很累!我必须打开窗呼吸新鲜空气。我(在一本书里)另开一条故事线是为了自娱自乐——我希望读者也能获得娱乐!而且我用的是第一人称,所以我需要别的东西(来发展这些故事情节):信,或者某个人的故事。 4、“我不喜欢写暴力和性虐待——但为了故事不得不写” 写(《奇鸟行状录》)的时候吓死我了!所有译者都跟我抱怨说太吓人了。但是写的时候要可怕得多!可我不得不写。暴力和性虐待对故事是一种刺激。我不喜欢写,但为了故事不得不写。 5、“我毕生的梦想就是待在井底” 我毕生的梦想就是待在井底。那会是美梦成真。我觉得写小说很有趣儿,你可以无所不能!所以我就想:我可以坐在井底,独自一人……妙极了! 6、(关于译本)“你可以放心!” 我可以读英文书,读不了法文、俄文、德文的……每次一个英译本完成,他们都会把稿子寄给我。我读着挺好!但我不知道下次会怎样!我的观点是我喜欢的就是好译文。所以你可以放心!如果发现错误,我会给译者打电话。一本书也许会有三四处吧。 7、“(每天)写作时我完全不清楚会发生什么” 开始动笔时,我完全不清楚会发生什么。比如《奇鸟行状录》,我的第一个念头是鸟的叫声,因为我在我家后院听到过一种鸟叫。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那种叫声,但是后来再也没有听过。我觉得它预示着什么,所以我想写它。第二个念头是煮意大利面条——都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我正在煮意面,有人来电话。所以我就从这两样入手。我持续写了两年。这很有趣儿!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每天都是。我起床,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然后对自己说:“今天会发生什么?”这很有趣儿! 8、“我的想象力是一种动物,我所做的就是养活它” 我对井很着迷,还有象、冰箱、猫、熨衣服。我也解释不清。 9、“我的生活充满了奇怪的巧合” 狄更斯的书充满了巧合,雷蒙德·钱德勒的也是:菲利普·马洛在天使之城遭遇死尸无数。这是不现实的——哪怕是在洛杉矶!但是没人抱怨,因为不这样故事怎么能发生?这是我的观点。而且我的现实生活中也发生着太多巧合,在我人生的很多关头都发生过奇怪的巧合。 10、(当小说家)“不通勤,无会议,没老板” (无须多言,你懂的。) 11、“虚构小说时我需要音乐” (小说里的音乐)自然而然就来了。虚构小说时我需要某种悦耳的东西,歌曲自动就来了。我从音乐里学到了太多东西——和谐、节奏、即兴创作。节奏对我很重要——你需要它来抓住读者,好继续写下去。通常我边写边听音乐,书里提到的歌曲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12、“我没打算写悲伤的人物” (为何笔下众多人物看起来那么悲伤?)真的?(冈田亨对他的婚姻肯定就很伤心……)每个人都是!我没打算写悲伤的人物。
【-Bale-翻译】Christian Bale:“管好自己就行”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he-talks.com%2Finterviews%2Fchristian-bale%2F&urlrefer=e79ca5d81880b6ec4abce934efaa465bBale先生,您拍过的最有意思的电影是哪部? 那得说非Werner Herzog的《重见天日》(Rescue Dawn)莫属。我们干的那些事儿,别人看见都说:“哥们儿,你们在作死!这是在干吗?冒着被咬的危险真的去抓一条野生的蛇!”多美好的时光啊。那些疯狂的直升机飞行员在泰国的丛林里飞得那么低,把树顶都削掉了。那真是我的美好时光啊,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一种享受。 这么说危险对您有吸引力? 我喜欢能够挑战一下儿极限。我发现很多电影简直是在一种令人失望的无菌环境里拍摄的。实际上离摄影棚越远会越好。离得越远,你越不会把电影拍成是对别的电影的回应。你不会去做比较,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冒自己的险,交自己的差。比如当我真的感到开始进入某些美好而危险的处境。危险与否是相对于你的身心素质而言——反正我很享受。如果我预先知道将来要合作的不是些志趣相投、有闯劲儿的人,那我会感到很无聊。 所以您更喜欢接独立影片而不是大片儿? 遇到大制作我会犹豫,因为那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对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结果产生影响。制作越小,为投资紧张的人就越少,那么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左右电影的人也会越少。所以遇到大制作我一般会更谨慎地评估。你必须试着算出你能得到几分。 哪怕只是塑造一个小角色,您也会更加投入。 没错儿,而且不会有人管你叫电影明星之类的。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人们是开始拿一些被认为是“电影明星”专属的角色找我,可我只是想塑造一个人物。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电影明星,也一点儿不想做电影明星。 但您确实是一个电影明星…… 我不想做,因为我不喜欢成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我无法忍受,除非我在演戏——那我可以做任何事儿,我不在乎。但是作为我自己,生活中我喜欢非常低调。我有非常欣赏的演员,但我对电影史知道得不多,不能算是一个影迷。我只是觉得角色无论大小都是表演工作啊,所以听到人们说“你现在是个电影明星了”,我非常惊讶。我真不是那块儿料。 那促使您接一部大制作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有我我喜欢的情感。当我第一次读剧本时就确定里面有一些我可以尝试、愿意记住的感觉——不是在片场社交的时候,是在我自己有空的时候。我非常享受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别人。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小我就到处搬家,见过不同的人,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和环境,我都会试着非常快地融入。我一直很享受把自己想象成别人的乐趣。我总是那样做。此时此刻我就在想象成为一个记者。根本停不下来。正是这种魔力让我保持前进的动力和兴趣。 您母亲曾是位舞蹈演员,您父亲曾是位飞行员。他们的职业是否影响过您的职业生涯? 我父亲对待生活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他不是那种传统型,这让我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疯狂的人物时可以比较淡定。他的座右铭是:无聊有罪。哪怕你搞砸了,至少你在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他就一直是那样。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您在13岁时被Steven Spielberg选中成为《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的主演。这对您决定成为一个演员产生过多大影响? 正相反,他一度让我觉得“我再也不想演戏了”。不是冲他个人,我们共度过美妙的时光。只是我不会推荐任何人在那个年纪去经历那些。你是个少年。你应该是默默无闻的。我不赞成让那么小的孩子从事这种成年人的职业。即使你觉得有乐趣,最终还是会背上超出你的年龄的责任。所以那段儿经历一度让我不想当演员了,有很长一段儿时间,我拍戏都有些心不在焉,直到好几年后才慢慢恢复了元气。 那是什么促使您最终决定成为一个全心全意的演员? 做有创造性的事儿就像坐过山车:进展顺利时你会享受这个过程,到了制高点你就一心想继续做下去。可是如果做得一点儿都不称心,和所有人合作得都不好——你就只会想赶紧完成,好去找点儿别的事儿做。 做导演在您的兴趣范围内吗? 经常有导演说我应该自己导戏,因为我问的问题是他们在问的,却不是他们期待从一个演员嘴里说出来的。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和腰疼的区别是很大的。我觉得我做导演的最大障碍恐怕会是我不大合群。我喜欢管好自己就行。 基本上是导演的反义词…… 是,我不知道要操那么多人的心我能坚持多久。一个导演跟我形容过他拍电影就像握着一支油漆刷的一端,刷子有两条街区那么长,摄影机在另一端,剧组每个演职人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它,他则在试图把它拽回正确的方向。我不知道我是否会喜欢这种工作。我更喜欢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翻译】Christian Bale:“管好自己就行”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the-talks.com%2Finterviews%2Fchristian-bale%2F&urlrefer=e79ca5d81880b6ec4abce934efaa465bBale先生,您拍过的最有意思的电影是哪部? 那得说非Werner Herzog的《重见天日》(Rescue Dawn)莫属。我们干的那些事儿,别人看见都说:“哥们儿,你们在作死!这是在干吗?冒着被咬的危险真的去抓一条野生的蛇!”多美好的时光啊。那些疯狂的直升机飞行员在泰国的丛林里飞得那么低,把树顶都削掉了。那真是我的美好时光啊,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一种享受。 这么说危险对您有吸引力? 我喜欢能够挑战一下儿极限。我发现很多电影简直是在一种令人失望的无菌环境里拍摄的。实际上离摄影棚越远会越好。离得越远,你越不会把电影拍成是对别的电影的回应。你不会去做比较,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冒自己的险,交自己的差。比如当我真的感到开始进入某些美好而危险的处境。危险与否是相对于你的身心素质而言——反正我很享受。如果我预先知道将来要合作的不是些志趣相投、有闯劲儿的人,那我会感到很无聊。 所以您更喜欢接独立影片而不是大片儿? 遇到大制作我会犹豫,因为那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对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结果产生影响。制作越小,为投资紧张的人就越少,那么试图以自己的意志左右电影的人也会越少。所以遇到大制作我一般会更谨慎地评估。你必须试着算出你能得到几分。 哪怕只是塑造一个小角色,您也会更加投入。 没错儿,而且不会有人管你叫电影明星之类的。那根本不是我想要的。人们是开始拿一些被认为是“电影明星”专属的角色找我,可我只是想塑造一个人物。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电影明星,也一点儿不想做电影明星。 但您确实是一个电影明星…… 我不想做,因为我不喜欢成为关注的焦点。事实上我无法忍受,除非我在演戏——那我可以做任何事儿,我不在乎。但是作为我自己,生活中我喜欢非常低调。我有非常欣赏的演员,但我对电影史知道得不多,不能算是一个影迷。我只是觉得角色无论大小都是表演工作啊,所以听到人们说“你现在是个电影明星了”,我非常惊讶。我真不是那块儿料。 那促使您接一部大制作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有我我喜欢的情感。当我第一次读剧本时就确定里面有一些我可以尝试、愿意记住的感觉——不是在片场社交的时候,是在我自己有空的时候。我非常享受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别人。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小我就到处搬家,见过不同的人,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和环境,我都会试着非常快地融入。我一直很享受把自己想象成别人的乐趣。我总是那样做。此时此刻我就在想象成为一个记者。根本停不下来。正是这种魔力让我保持前进的动力和兴趣。 您母亲曾是位舞蹈演员,您父亲曾是位飞行员。他们的职业是否影响过您的职业生涯? 我父亲对待生活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他不是那种传统型,这让我在职业生涯中遇到各种疯狂的人物时可以比较淡定。他的座右铭是:无聊有罪。哪怕你搞砸了,至少你在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他就一直是那样。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您在13岁时被Steven Spielberg选中成为《太阳帝国》(Empire of the Sun)的主演。这对您决定成为一个演员产生过多大影响? 正相反,他一度让我觉得“我再也不想演戏了”。不是冲他个人,我们共度过美妙的时光。只是我不会推荐任何人在那个年纪去经历那些。你是个少年。你应该是默默无闻的。我不赞成让那么小的孩子从事这种成年人的职业。即使你觉得有乐趣,最终还是会背上超出你的年龄的责任。所以那段儿经历一度让我不想当演员了,有很长一段儿时间,我拍戏都有些心不在焉,直到好几年后才慢慢恢复了元气。 那是什么促使您最终决定成为一个全心全意的演员? 做有创造性的事儿就像坐过山车:进展顺利时你会享受这个过程,到了制高点你就一心想继续做下去。可是如果做得一点儿都不称心,和所有人合作得都不好——你就只会想赶紧完成,好去找点儿别的事儿做。 做导演在您的兴趣范围内吗? 经常有导演说我应该自己导戏,因为我问的问题是他们在问的,却不是他们期待从一个演员嘴里说出来的。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和腰疼的区别是很大的。我觉得我做导演的最大障碍恐怕会是我不大合群。我喜欢管好自己就行。 基本上是导演的反义词…… 是,我不知道要操那么多人的心我能坚持多久。一个导演跟我形容过他拍电影就像握着一支油漆刷的一端,刷子有两条街区那么长,摄影机在另一端,剧组每个演职人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它,他则在试图把它拽回正确的方向。我不知道我是否会喜欢这种工作。我更喜欢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与舞台谈一场痴迷的爱——访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朱媛媛 采访时间:2013年2月1日17:30 采访地点: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后台化装间 “俄国森林中有一种叫做‘聋鸟’的飞禽,这种鸟在发现配偶的时候,耳朵就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追寻着配偶,大声叫唤。由于聋,叫的声音特别大,猎人很容易发现它,把它打死。大多数‘聋鸟’,总是因为痴迷的爱,死在猎人的枪口下。”——摘自《狂飙》 追求表演的真诚 2001年春天,一股青春的“狂飙”,从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席卷至首都剧场,在莘莘学子和文艺青年心中久久激荡——这便是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狂飙》。这出戏以田汉与四位红颜知己的情感片段为线索,在“戏中戏”的虚实穿插中勾勒出一位戏剧之林的“聋鸟”追求而彷徨、激情而痛苦的跌宕人生。 “小时候我身体不好,娘觉得孩子不好养,叫我做了和尚。9岁那年,我去表妹家玩,看见她那双眼睛,在半黑的屋子里面,晶亮亮忽闪忽闪地……回家就跟娘说我不干了。就这么着……我一步跨进了红尘。”12年后,昔日那个扎着小辫、一笑就露出虎牙的娇憨“表妹”正坐在化装间镜子前,一边为两小时后的又一场话剧演出做着准备,一边竟能将当年“寿昌”的台词信口拈来。 “提到田汉,一般第一反应就是国歌的词作者,”在《狂飙》中饰演田汉的表妹,也是第一任妻子易漱瑜的朱媛媛回忆道,“但是一说国歌词作者,一般又会觉得这个人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作家。其实田汉是一个热血青年,一生做了很多非常激进,跟所谓国歌词作者的身份极不相符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排练场里摆了很多田汉的照片,那些照片照得太酷了!穿着高吊裤、小西装,打着小领结,头发全都竖着,是一个非常另类的男青年的感觉。我们学戏剧的都知道田汉是中国戏剧的一个开拓者,但是一般观众对他的作品可能不是很了解,所以田沁鑫在戏里就通过灯箱和‘戏中戏’展现了田汉的很多作品。” 瑜和寿昌的一段“戏中戏”就选自田汉的剧本《乡愁》,而“文明戏”充满喜感的表演令观众对二人的两小无猜和表妹的不幸早逝更多了一份唏嘘。朱媛媛说,为了模仿老电影里的说话腔调,她一天之内连看了《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几部老电影。“那时候的普通话带点儿上海味又带点儿东北味,加上那个时期演员独有的一种说话的节奏和胶片的失真,很怪。真的要模仿,要在舞台上展现并不容易,说不好就像卖羊肉串的……好在我模仿力比较强,看完电影第二天,到了排练场一张嘴,把他们全都笑疯了。田沁鑫当时就说:‘哎哟宝贝儿,你学得太像了,就是这个!’”说到这儿,刚刚还在惟妙惟肖地“卖羊肉串”的朱媛媛忽然正色道:“看那些老电影的时候我有一点感触特别深,那时候的演员说话的腔调特别重,拿腔拿调地,但是你在看完影片后却觉得他们无比真诚、朴实,透着自然;相反,现在的演员表演好像特别自然,特别生活,可是却透着假。”这是否是一个悖论或许有待证明,但听起来毫无违和感至少说明它非常接近观众的一种直观感受。 《狂飙》带有实验性的舞台呈现在当时引起过争议,放到今天来看,更有诸多的不成熟,多年来未曾复排便是一种佐证。不过,在当年的观众和参与者眼中,这部戏自有其难以复制之处。“那一台演员,从男主演辛柏青到四个女主演,我、陶虹、师春玲、袁泉,正好是中戏93、94、95、96级一个班一个,都是大学毕业刚到剧院不久;‘八个男青年’也全是从各大艺术院校毕业的实打实的科班生。那时候演戏还没有什么舞台经验,也没有什么技巧,大家都还不是非常成熟的舞台剧演员,但是那份热情、纯真和纯朴,是现在找都找不回来的。只有在当时当刻才会焕发出那样一种青春的激情,就像主题曲《海上花》唱的那样。”
【采访】排练场,表演的课堂——访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邢佳栋 采访 / 肖 潇 采访时间:2011年8月17日10:30 采访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阜安西路上岛咖啡 “演《纪念碑》赶上我上四年学” 《国话研究》:您是什么时候进的中央实验话剧院? 邢佳栋:1999年。 《国》:《纪念碑》是您进剧院以后第一次在话剧中演主角吧? 邢:对,是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演话剧。 《国》:而且是斯特科这么一个心理复杂的人物,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 邢:之前没怎么正儿八经地演过话剧,就是一个最大的困难啊。没正儿八经地演过话剧的人,对话剧舞台表演的理解跟有经验的人完全不同,所以我等于说是重新学习。 《国》:那拿到剧本以后是怎么准备的? 邢: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懵着做的,就像一个表演爱好者一样。(笑) 《国》:到了排练场呢? 邢:一开始我们就是坐在那儿对词,一场一场地对——因为这个戏的台词量特别大嘛——在这种对话和交流当中,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该怎么去表达,一点儿一点儿地抠。这个戏的时代、国度、背景啊,跟我们的距离都比较远,但最远的还不是这些,是人物的心理。其实说远也不远,说远是因为不是我们经常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和心理,但是这个戏本身的矛盾冲突就非常极致,这种极致的东西在我们每一个人心底里都有,所以又是最近的,否则这个戏不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我们挖掘人物的手段就是对词——对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记住词——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排练方式。 排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一定是通过人们心灵的撞击、灵魂的探讨来进行的。语言之间的交流,有点儿像中间隔着个板,我不看你都没关系,因为我一定会通过我的语言把内在的东西传递出去,但不仅仅是把词说出来——你是否在那里接收、你听进去多少,这就不是浮表的东西了,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就像学唱戏,一句话,甚至就一个字——后面有很多弯儿嘛——这个弯儿就得学半个月。为什么呢?这个弯儿,从音乐的角度很容易就拐了,但是什么是味道?就是从技术层面传递出来的内在气质和情感表达,就在这些弯儿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里,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是需要严格的分寸的,但又是传递着情感的。在表演中,技术性是特别重要,但是真正的情感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可我一开始对这些东西的理解都没有,一脑门子混沌,我惟独有的就是对我所做的事情的一点点的兴趣和爱好。所以我说我像一个表演爱好者,完全是懵的,是在排练的过程当中一点儿一点儿理清楚的。 《国》:是排练到了某一天突然,还是站到台上以后才觉得自己这个人物立住了? 邢:刚才为什么说到在排练场坐着对词呢?对词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词,很简单,自己在家就可以记,但是到了排练场,如果演员之间没有搭上钩,就变成自己演自己的了,最后观众看到舞台上的这两个人一定不是鲜活的,因为他们的交流不是来自现场。这种搭钩不是说没准备就上去搭,那种是即兴的东西,有是有,但是如果不经过前面的深度挖掘,你搭的钩很浅,没什么意思,因为在演出的时候,你是无法在现场进行深度挖掘的,只能是靠前期排练的过程,那是一个锤炼的过程。艺术品是要经过锤炼才可以摆给观众看的,不是非常浮表地在家里随便捏一捏就拿出来的,除非是大师,因为他这个人就经过了锤炼,他随便捏一捏的东西就已经是经过锤炼捏出来的了。可我不是,我是懵的,那还不得使劲“锤”啊,使劲锤炼还不一定能怎么样呢。查导(查明哲导演)就是使劲“锤”我(笑),那是特别有好处的。我一直都觉得,排这个戏的过程啊,从表演上讲,赶上我上四年学。无论是从台词、形体、节奏、分寸、交流,各方面都是一种锤炼。所以就是上了台我也没有完全觉得立住了,仅仅就是我没想那么多。 《国》:作为扮演者,您觉得对人的生命都不在乎的斯特科为什么对那只兔子那么在意? 邢:那只兔子是一种鲜活、纯净的生命的象征,斯特科跟兔子在一起的时候很童真。其实斯特科也是受害者——作为一个客观的观众来看——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每个人心里原本都是圆满的,没有缺失的。为什么呈现出来各种不同的状况呢?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的圆满被遮住,被污染了。就像我们说到脏衣服,是“脏”加“衣服”,所谓洗衣服,并不是把“衣服”洗没了,是把“脏”洗没了,“衣服”跟“脏”是两个东西。每个人本身其实都是圆满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原因导致的污染把这种圆满盖住了,有的人盖住了一部分,有的人全部盖住了,盖住多少,每个人都不同。
“交通警察”系列创作秘辛档案——《天使之耳》附录 本书是在十年前发表的。由于这都是一些在周刊小说刊载的作品,所以真正执笔写作的时间,其实还要更早几年。到了现在,竟然还有人愿意重新出版这种书,连我都不得不说——真是世事难料呢。 相较之下,我比较记得当时的事。由于当时处于不管写很么都卖不好、不会受人称赞的状态,所以我反而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挑战了各式各样的领域。甚至还会一头热地寻找题材,而不好好去思考故事的构思。 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车子。我过去曾经在汽车零件公司担任工程师,所以和一般人比起来,我比较懂车子。然而,我却发现自己还没有利用这个题材写过小说。 说到车子,我想到的就是交通事故。我待的公司,是那种会严格追查员工的交通事故的公司。要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是也合情合理。毕竟会出车祸的员工做出来的商品,是无法制造出“安全”的形象的。 在职场会议的时候,经常会报告出最近那些员工发生了车祸。报告中不会说出员工的本名,不过由于会公开职场,所以那些员工还是会受到相当严厉的对待。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会附上图解说明哪一条路上发生了什么状况。各个职场便基于这些资料,讨论驾驶人的行为有何疏失。因为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我记得与会的每一个人都很认真。 在写本系列的时候,当时的经验可说是发挥了很大的功效。另外,在执笔之前,我曾经对自己发誓,那就是“再怎么挤不出想法,也绝对不写肇事逃逸”。我想在本书中写的,是不管什么人都有可能“肇事”,因为我觉得“逃逸”绝对不是一个人该有的行为。如果还有机会的话,我再来写写后者吧。 我第一篇写的是《分隔岛》。这个构思的基础是孩提时代,在我家附近发生的事故。一辆货车撞上了斑马线旁的墙壁。母亲告诉乐单纯的以为“事故=汽车的错”的我一件事。如果在这里写出内容的话,本作品的结局就会曝光了,不过我还是将母亲小声说出来的话写在这里吧——“那个太太是惯犯喔!” 在写完《天使之耳》的时候,我确信这个系列一定会成功。契机就在于负责处理交通事故的员警告诉我:在十字路口发生的事故,如果缺乏目击者证词,最难解出真相。虽然,我必须调查红绿灯的构造等平常不会想到的东西,不过一想到只有自己知道故事的结尾,我的眼前就浮现了读者惊讶的脸,这让我觉得很高兴。 各位有没有因为前方慢吞吞的车子而感到火大的时候呢?如果那辆车上面贴着新手的标志,各位会不会起了玩心、想要吓吓对方呢?有人一握住方向盘,人格就会随之改变。所以车子也有可能变成凶器。意识到其中危险性的,就是《危险的新手》。 路边停车恐怕是最多人犯过的违规行为吧。因为有很多时候都无法取缔,驾驶人的犯罪意识也很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还有人会自我辩护说:“即使我把车子停在这里,也不会造成别人的困扰。”然而实际上,路边停车真的是个大麻烦,有时候甚至会关乎人命。所以,我就写了《请通过》。关于这部作品,有位读者在网路留言板上写:“那名主角太奇怪了,那种人一定也会在路边停车。”这名读者因为主角对路边停车的愤怒而感到生气,真是让人受不了耶。 一个烟屁股被人从车窗扔出来,这是经常可见的光景。人好像就只喜欢自己的周围干净,别人的空间怎么样都无所谓。马路边真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弃置物。以前,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的时候,曾经被前方车辆飞出来的“某个东西”打中过。那个时候只是车子的挡风玻璃裂开而已,不过一想到如果车窗是打开的,那个东西从窗户飞进来的话会怎么样,就让我觉得毛骨悚然。真的,请各位《别乱丢》。 《镜中》是一篇有趣的小品。本书似乎在某个因马拉松而出名的化学制造商田径队中形成了话题。据说在本作品中登场的三名女性跑者的角色设定,和那个田径队里面的三个人一样。由于写作品的时间在先,所以我并不是以她们为蓝本写的,真的只是巧合而已。 不过,这似乎让对方觉得有种亲切感,因此,那个田径队上的队员经常看我的书。那三个人中的其中一个,就是高桥尚子。① 这么回首一看,我不禁要感叹,当时的自己对于工作真的很认真。论小说技巧,应该比现在还好吧……不过我写作时的热忱,还是和那个时候一样,没有改变。 在习惯写小说的现今,经历大失败的危险性或许会更高吧。对了,人们不是常说吗?和贴着新手标志的时候比起来,当人觉得自己习惯开车的时候,发生车祸的几率更高。 请各位开车小心……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 东野圭吾 译注①:曾红极一时的马拉松选手。不仅三度刷新日本国内女子马拉松纪录,更于二〇〇〇年雪梨奥运夺下女子马拉松的金牌,并在二〇〇一年突破了世界纪录。
【北京DNA】Every day is Mayday 黑暗中,被蓝色星光包围之下,我顶着刺在背后的目光,心里一遍遍地说:叫我坐着看五月天?不,可,能。也许是在这不大不小的道德压力下,当“每个孤单天亮 我都一个人唱 默默的让这旋律 和我心交响 就算会有一天 没人与我合唱 至少在我的心中 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的歌声响起时,我突然哽咽失声了,从没想过会在想要消灭一切不快乐的五月天面前流泪,可是差一点儿放声大哭,只好紧咬嘴唇儿让眼泪静静流下,重新跟上大家的节奏。当然不是因为一点点如芒刺背,仅仅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尚未也不能崩坏的地方。熊一直说后青春期里最喜欢这首,那晚她在递给我纸巾后得意地说,是不是特别特别喜欢这首了? 下午4点就到了工体,有史以来最早,果然遇到一些奇事。下了地铁去坐公交的路上,遭遇两个便衣大叔在自行车道上把一个试图逃跑的人摁趴在地双手铐在背后,当时我们擦肩而过,异口同声:“好帅啊!”(这只是对以上缉捕动作的本能反应,请不要跟我谈政治讲人权什么的谢谢)熊还yy地说慢一步就被又被抓为人质的危险了…… 之后大量时间和其他歌迷一样,流连于门口儿的小摊儿间,熊极不淡定地买了一堆东西,如愿以偿地再次将自己打扮成数次被人误认为卖荧光棒的人士行列。有人散传单,写着在第一次谢幕时唱垃圾车,还注上了拼音。我们还花了点儿时间练习,虽然我根本就记不住吧……可惜不出所料,现场完全没人响应,呼唤返场的统一口号自然还是“五,月,天”……
9.18老友记记录 原帖多图实在是累死了没劲儿一张张再发一遍了- -:http://tieba.baidu.com/f?kz=647119318 去年十一,我曾经试图去传说中的mao看一场演出,结果很失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儿来着,管得挺严的好像取消了一些演出什么的,mao似乎也受到影响?反正本来看上去就很阴森恐怖的大门儿不能开,我和小表都是头一次去,到得早还没什么人,被从门儿里钻出来的人带进边儿上什么烤鸭店(如今好像已经关了),好像是从旁门进去。这么诡异,把战战兢兢的我俩给吓退了……将近一年后的昨晚,我又一个人去了,骑车老远就看见门口好多人,我就放心了,这次说什么也得进去瞧瞧- -。  小小的场地,进去得早果然好,我第一次站第一排,虽然很偏吧。剩下就是等了,一个小时我就靠着栏杆儿站着睡……拜感冒药所赐,眼皮都睁不开,心说完了今儿看不好了。也不知道怎么熬过去的,终于有人上台了,我真是强打精神。我好像就站在一个音箱什么的前面,可就那么巨大的声音还是挡不住我两眼放空……(不过音响效果好像没星光好,没有那种心脏被共振地好像要跳出胸膛的难受感。)  暖场的dish的第一首歌我完全在适应听觉,微微张开嘴免得自己聋了,然后和睡意斗争。第二首开始觉得这个乐队挺好听的啊,而且看上去有点儿紧张,倒挺可爱的。我花了很长时间琢磨那个主唱为什么这么眼熟,最后也没想出来他像谁……不知不觉我开始有精神了……  我是没有熊“裸看”汪峰演出的精神,总还是要做点儿准备的,所以之前特意听了听以前没听过的旅行团,可是觉得不太适合我,主要是唱腔。也可能是我当时一边儿听一边儿在做沉闷又费脑子的事儿,老觉得为什么他就不能唱痛快点儿……可是现场就完全不同了,要不是我对听过的歌有印象,估计会以为有两个旅行团- -。summer holiday现场版太好听了!他们是活动开了的dish,一点儿不拘谨,尤其那个貌似张震岳动作像罗大佑的键盘太欢乐了。(话说现在的乐队小青年儿一个赛一个瘦啊,小身板儿跟他们手里薄薄的电吉他似的……)  上半场结束以后好像走了一点儿人,反正我周围的站局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总之没有刚才那么舒服,所以下半场我干脆钻进栏杆儿了……空间大果然比较爽,虽然还是偏。“内个”,一紧张就“内个”的彭坦真的是湖北人吗?为什么一嘴京片子……亲切哪。彭坦真爱笑啊,边唱边笑,当然不是笑场那种,就是觉得他由衷爱笑……挺孩子气的,很可爱。歌迷也特逗,经常冒出不着四六的话,笑死。感觉上半场特有范儿,下半场更平民,这种搭配还挺赞的。那什么,他唱完等待说话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要唱南方了,我惟独就想录这首的,可还是毫无预警地没赶上,谁让这歌没前奏呢……所以我就从第二段儿开始录的,而且为了不让自己的声音干扰,都只动嘴不出声地跟唱,眼含热泪- -。没想到悲剧了,回家洗漱完毕躺床上看照片儿,批量删拍得不清楚的,结果就手欠地把那段儿录像给删了!等我反应过来已经晚了5555……  第一次印象果然比较深吧,开场我两眼放空的时候脑子里莫名冒出的都是第一次去星光的画面,好像过了几个月以后才觉得看过lacrimosa好像做梦一样。第一次去mao,相当完美(好喜欢>.<),想必以后我也会有机会在别的场合不可思议地想起昨晚吧。
9.18老友记记录 去年十一,我曾经试图去传说中的mao看一场演出,结果很失败。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儿来着,管得挺严的好像取消了一些演出什么的,mao似乎也受到影响?反正本来看上去就很阴森恐怖的大门儿不能开,我和小表都是头一次去,到得早还没什么人,被从门儿里钻出来的人带进边儿上什么烤鸭店(如今好像已经关了),好像是从旁门进去。这么诡异,把战战兢兢的我俩给吓退了……将近一年后的昨晚,我又一个人去了,骑车老远就看见门口好多人,我就放心了,这次说什么也得进去瞧瞧- -。 小小的场地,进去得早果然好,我第一次站第一排,虽然很偏吧。剩下就是等了,一个小时我就靠着栏杆儿站着睡……拜感冒药所赐,眼皮都睁不开,心说完了今儿看不好了。也不知道怎么熬过去的,终于有人上台了,我真是强打精神。我好像就站在一个音箱什么的前面,可就那么巨大的声音还是挡不住我两眼放空……(不过音响效果好像没星光好,没有那种心脏被共振地好像要跳出胸膛的难受感。) 暖场的dish的第一首歌我完全在适应听觉,微微张开嘴免得自己聋了,然后和睡意斗争。第二首开始觉得这个乐队挺好听的啊,而且看上去有点儿紧张,倒挺可爱的。我花了很长时间琢磨那个主唱为什么这么眼熟,最后也没想出来他像谁……不知不觉我开始有精神了…… 我是没有熊“裸看”汪峰演出的精神,总还是要做点儿准备的,所以之前特意听了听以前没听过的旅行团,可是觉得不太适合我,主要是唱腔。也可能是我当时一边儿听一边儿在做沉闷又费脑子的事儿,老觉得为什么他就不能唱痛快点儿……可是现场就完全不同了,要不是我对听过的歌有印象,估计会以为有两个旅行团- -。summer holiday现场版太好听了!他们是活动开了的dish,一点儿不拘谨,尤其那个貌似张震岳动作像罗大佑的键盘太欢乐了。(话说现在的乐队小青年儿一个赛一个瘦啊,小身板儿跟他们手里薄薄的电吉他似的……) 上半场结束以后好像走了一点儿人,反正我周围的站局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总之没有刚才那么舒服,所以下半场我干脆钻进栏杆儿了……空间大果然比较爽,虽然还是偏。“内个”,一紧张就“内个”的彭坦真的是湖北人吗?为什么一嘴京片子……亲切哪。彭坦真爱笑啊,边唱边笑,当然不是笑场那种,就是觉得他由衷爱笑……挺孩子气的,很可爱。歌迷也特逗,经常冒出不着四六的话,笑死。感觉上半场特有范儿,下半场更平民,这种搭配还挺赞的。那什么,他唱完等待说话的时候我就预感到要唱南方了,我惟独就想录这首的,可还是毫无预警地没赶上,谁让这歌没前奏呢……所以我就从第二段儿开始录的,而且为了不让自己的声音干扰,都只动嘴不出声地跟唱,眼含热泪- -。没想到悲剧了,回家洗漱完毕躺床上看照片儿,批量删拍得不清楚的,结果就手欠地把那段儿录像给删了!等我反应过来已经晚了5555…… 第一次印象果然比较深吧,开场我两眼放空的时候脑子里莫名冒出的都是第一次去星光的画面,好像过了几个月以后才觉得看过lacrimosa好像做梦一样。第一次去mao,相当完美(好喜欢>.<),想必以后我也会有机会在别的场合不可思议地想起昨晚吧。
与众不同 NBA最好的球队从各种来源汲取能量。小牛的招牌巨星Dirk Nowitzki在一次次跳投后握紧拳头,日耳曼人扳起脸也凶相毕露。第六人Jerry Stackhouse在场下是个绅士,场上却随时变身暴徒;(当地时间)1月9日在犹他的比赛为证,他因和爵士教练Jerry Sloan交恶迟到技术犯规,后又被吹恶意犯规,自动被逐出场。“(爵士)打的是伪激烈的比赛,”Stackhouse赛后说,“懦弱的篮球。”小牛教练Avery Johnson嗓门大态度强硬,最擅长在手舞足蹈——挥动手臂的形象介于传教士和交响乐指挥之间。虽然球队老板、网络亿万富翁本赛季安静了许多,并发誓(开玩笑吧,肯定是假装的)遵守“David Stern大学”校规,但你还是总有机会看到Mark Cuban出来搅局的。不过,小牛最稳定的能量源是Josh Howard。这名6-7的小前锋左胸前纹着他外祖母家在北卡罗来纳州温斯顿-塞伦的街道地址,那是他长大的地方。这个朴素的纹身下面跳动着一颗渴望的心。Howard——虽然是Wake Forest的ACC年度最佳球员、全美最佳第一阵容成员,却只是2003年第一轮最后一位新秀——就是强硬的Johnson手下的小牛的缩影。“没有Dirk,我们显然不会达到今天的水平。”Johnson说起Nowitzki,后者在去年的MVP投票中排名第三,本赛季场均24.8分。“但Josh是我们的活力我们的发动机。如果他没有全速前进——大部分时候他做到了——我们会停摆的。”Nowitzki说,“Josh总有一种态度,我会是个伟大的球员。他做什么我都不会感到惊讶。”Howard的表现反映在2006年NBA总决赛球队本赛季的差距上。卫冕冠军热队的战绩(17-19)在羸弱的东部仅排第八。相反,在总决赛2-4饮恨的小牛却深化了阵容和决心,还得到了一个又进步了的多面手、26岁的Howard。他谨记着Johnson季前给他的定的充满挑战性的目标:场均18分8篮板6助攻4抢断。这些数据如果达到将几乎都是他职业生涯最高。“这只是个标准,”Johnson说,“是Josh赛后看数据单时要想的东西。”Howard想了,特别是抢断(场均1.23),因为防守一直是他的名片儿。在小牛做新秀时,他必须和Nowitzki、Michael Finley、Antawn Jamison和Antoine Walker这样的进攻型球员竞争上场时间。“我上场的惟一方式是,”他说,“防守和抢篮板。”确实,Howard也接近了Johnson定的篮板目标,场均7.1。它可能是联盟篮板最好的SF,特别是前场的,场均2.0。队友口中的J-Ho(如果体育界有哪个昵称需要废除,就是这个)的助攻目标还没达到,不过别忘了,小牛首发阵容中有两名能控球的后卫(Devin Harris和Jason Terry),还有个经常自己创造投篮机会的巨星(Nowitzki)。“助攻是最难的一个。”场均仅1.9助攻的Howard说,“但我们的想法是当我吸引包夹时能分球出去。这是我在设法做到的。”最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得分,从去年的场均15.6分涨到19.0分。他甚至超过了Terry成为Nowitzki之后小牛的第二大威胁。尽管西部盛产前锋,多功能性还是使Howard成了全明星候选。“我一点儿没注意谁是全明星谁不是,”Sloan说,“但我知道Howard能用六种不同的方式打败你,这意味着他非常非常好。”Howard不是Johnson用目标挑战的惟一球员。教练给了Harris一张西部首发PG名单儿,告诉Harris他要他做最好的防守者。(Harris把名单儿贴在美航中心更衣室自己的柜子上。)Johnson告诉球队他要更关注球探报告和对手行情。“我必须承认以前我没怎么想过这些,”有一天会成为全联盟防守佼佼者的Howard说,“但他们现在真的起作用了。”同时,篮球事务总裁兼总经理Donn Nelson更换了替补阵容,签来自由摇摆人、在湖人有三枚戒指的Devean George和防守型后卫、前小牛球员Greg Buckner,从步行者换来6-10、能抢篮板能投三分的前锋Austin Croshere。把这些加起来,你就明白为什么小牛取得NBA最好的31-8的战绩了。目前他们领先太阳(28-8)1.5个胜场,且两次交手均取胜;领先马刺3.5个胜场,且三次交手两次取胜。但小牛要走好最后一步——夺冠——Howard的爆发是关键。
球星力量 (当地时间)周四到达美航中心(BS Kerr搞错小牛主场名字,写成了美航球馆)后,每个媒体人都拿到一张传单,名叫“为什么J-Ho必须去”。我的第一反应是小牛P.R.(公共关系)部要废除Josh Howard的昵称。(那我会立刻投票的,NBA还有更糟的昵称吗?)(Kerr是不是活腻了?)但传单上的东西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满篇都是关于为什么Howard应该去下月的全明星赛的争论,包括数据、和联盟其他球员的比较和Howard在进入联盟的前三年迅速窜升位球星的美妙故事。如果P.R.的人等当晚小牛对湖人的比赛结束,他们可能就会决定撕掉这张传单了。因为Howard的表现太稳定,统治力太有效率了,以至媒体在离开球馆时都奇怪他怎么能不是全明星。Howard得到29分11篮板(4前)5助攻2抢断1盖帽,小牛114-95获胜。哦,他还是害Kobe Bryant当晚18中8还有6失误的小牛球员之一。这种典型的全面表现通常被冠以Kidd、James、Bryant或Wade的名字,却也是小牛球迷期待的。Howard本赛季的表现简直就是NBA发展方向的缩影。四年前,他可能被定义为“中间人”——介于后卫和前锋之间。换句话说,打4号位他太矮,打2号位他控球又不够好,打3号位他的投篮又不稳定。否则你怎么解释Wake Forest的ACC年度最佳球员只是2003年第29顺位新秀?现在,随着快速球风在联盟兴起,一维球员出局了,多面手来了。如果你能防三个位置——就像Howard这样——你就是有价值的商品。除此之外,如果你还能外线投篮,控球推进,用速度拼抢前场篮板,你就是一个全明星。这些就是Howard靠努力和耐心开发外线能力的证明。他刚到小牛时,知道自己上场的惟一机会就是抢篮板和防守,所以他做到了。但是他从没忘记提高自己的进攻能力,因为他决心证明自己本可以在一些顺位比他高的球员前被选中,如Zoran Planinic、Troy Bell、Travis Outlaw、Ndudi Ebi和Zarko Cabarkapa等。(想想还有哪些人在为当年让Howard溜走而自残?)Howard的贡献得到了回报,他现在是Dirk Nowitzki之后小牛的二号选择。他可能也是NBA最多面的防守者,能防从Bryant到LeBron James到Steve Nash到Chris Bosh的任何人。(Kerr也太夸张了吧,糖衣炮弹。)Howard的巨大贡献帮小牛成了联盟最灵活最有统治力的球队,33-8的战绩也是NBA最好的。Nowitzki显然会锁定全明星席位,但像小牛这么好的球队只有一名球员去拉斯维加斯是不是太滑稽了?Howard绝对配得上此行,无奈在深不见底的西部,他很可能落选了。他在投票中排在前锋第九位,所以只能靠教练的选择了。问题是在这个位置他有太多对手了。Tim Duncan和Kevin Garnett靠球迷投票就能入选,但他们之后还有一堆前锋:Nowitzki、Carmelo Anthony、Shawn Marion、Elton Brand、Carlos Boozer、Zach Randolph和Ron Artest。几名应该入选的球员不得不在这场抢座位游戏中出局。如果Howard落选了,他还有最后的机会,那就是要有人代替YM。YM靠投票锁定了首发中锋的位置,但他因为膝伤将不能上场。这意味着David Stern要选一个人代替YM。如果Howard在那之前还没入选,总裁应该把这个名额给他。他是NBA最好的球队的第二好的球员,他应该去。我都明白,不需要P.R.活动的提醒。http://blog.sina.com.cn/u/55c03f3e010007kv
[翻译]约什·霍华德的故事 译者:Sill 迈克尔·皮特鲁斯(谁?)、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哈?)和卡洛斯·戴尔菲诺(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他们都以比约什·霍华德更高的选秀位在2003年被NBA球队选中。而当约什正成长为联盟中最有活力的双面手时,那几个(和他场上位置相同的)家伙……嗯……事实上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哪儿。2004-05赛季之初,达拉斯小牛队有意把这位前ACC最有价值球员和全美最佳放到板凳上,但很快就改变了计划。约什迅速成长为这支球队不可或缺的防守型球员,而防守正是小牛最大的弱点。下面就是约什·霍华德的故事。 成长篇 1980年4月28日,约书亚·杰伊·霍华德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小镇温斯顿-塞伦。约什不是个健康的婴儿,他的双腿天生畸形,向内侧弯得很厉害。医生建议约什的母亲南希·亨德森通过手术对她儿子的腿进行矫正,这样他今后才能正常成长。南希同意了,而手术也很成功。 南希是一位单身母亲,她在约什的外祖父母约翰尼·杰伊和海伦·霍华德以及其他亲戚的帮助下抚养儿子。约什的父亲凯文·罗宾逊在儿子还是婴儿时就离家出走了。约什直到11岁才有了第一次和父亲说话的机会——他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但是在那之后,这个孩子就再也不想和他的父亲扯上什么关系了。 尽管约什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但有一点却得感谢他:篮球天赋。凯文年轻时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篮球好手,约什似乎从他那儿继承了对篮球的感觉。 约什的外祖母海伦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对篮球的兴趣。海伦在科纳斯维尔格伦高中做看门人,同时每周一次到镇北为一位律师做女仆。约什经常陪外祖母去做兼职,每次都要从威克森林大学门前经过。那时约什并不知道威克森林是什么,他甚至还支持它的对手球队北卡和杜克。那些年他一直以为那个校园是一座森林,直到威克有了蒂姆·邓肯,约什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南希和海伦很重视约什的教育问题。尽管他的篮球技能已经开始展现,她们仍要求他拿到奖学金,因为不管以后打不打球,他都得上大学,这是没商量的。 约什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都高,而且从来不缺乏活力。你能在他家附近看到他在球场上表演。可个子越来越高的他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他有技能,但有时也显得笨拙,因此也就没人认为他以后真能打篮球。 但是约什热爱篮球,1994年,他到科纳斯维尔格伦上学,被选入了校队。当他的朋友们得知他要试训时都挤对他,但是在看过他的表现以后他们都被镇住了。教练拿破仑·克劳德看到了约什的朋友们没有看到的:这个孩子身体素质好,渴望胜利,性格安静,而且非常热爱篮球。克劳德的球队随时愿意为这样的孩子留一席之地。南希和海伦为约什感到骄傲,她们知道克劳德手下有二十多个学生拿到过篮球专业的奖学金。 到了二年级,约什作为前锋和中锋开始不断进步。那时他已经差不多有现在的6英尺7英寸高了,身体越来越强壮。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努力训练,已经能够像队中其他前场球员一样很好地控球了。同时,他变速和跳跃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不时有让人惊讶的表现。抢下篮板后爆扣对他是家常便饭,在进攻中突然干拔也是常有。只要还有垂直的空间,他就能把球塞进篮筐。 和所有二年级生一样,约什也有为难的时候,不稳定是他的缺点。可是他在场上场下的放松状态让教练克劳德和队友们感到惊讶,他总是很冷静和沉着。约什对待压力的态度也影响了球队:不要担心我们的对手,打好我们的比赛并且享受快乐。 约什在三年级继续进步,成为了格伦最好的球员。那一年,他场均24分、14篮板和6盖帽,命中率高达70%。这样的表现引起了附近几所大学的注意,包括克莱姆森、东卡和北卡格林斯博罗分校。它们以及其他一些大学在约什四年级时对他进行了考察,而他当年也表现优异,场均27.3分,并且保持了篮板和防守的优势。约什参加了1997-98赛季的卡罗来纳州全明星赛,这项赛事云集了南北卡罗来纳州顶尖的四年级生。约什在比赛中大放异彩并获得了MVP的荣誉。
[翻译]约什·霍华德的故事 译者:Sill 迈克尔·皮特鲁斯(谁?)、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哈?)和卡洛斯·戴尔菲诺(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他们都以比约什·霍华德更高的选秀位在2003年被NBA球队选中。而当约什正成长为联盟中最有活力的双面手时,那几个(和他场上位置相同的)家伙……嗯……事实上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他们在哪儿。2004-05赛季之初,达拉斯小牛队有意把这位前ACC最有价值球员和全美最佳放到板凳上,但很快就改变了计划。约什迅速成长为这支球队不可或缺的防守型球员,而防守正是小牛最大的弱点。下面就是约什·霍华德的故事。 成长篇 1980年4月28日,约书亚·杰伊·霍华德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小镇温斯顿-塞伦。约什不是个健康的婴儿,他的双腿天生畸形,向内侧弯得很厉害。医生建议约什的母亲南希·亨德森通过手术对她儿子的腿进行矫正,这样他今后才能正常成长。南希同意了,而手术也很成功。 南希是一位单身母亲,她在约什的外祖父母约翰尼·杰伊和海伦·霍华德以及其他亲戚的帮助下抚养儿子。约什的父亲凯文·罗宾逊在儿子还是婴儿时就离家出走了。约什直到11岁才有了第一次和父亲说话的机会——他接到了父亲的电话,但是在那之后,这个孩子就再也不想和他的父亲扯上什么关系了。 尽管约什不喜欢自己的父亲,但有一点却得感谢他:篮球天赋。凯文年轻时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篮球好手,约什似乎从他那儿继承了对篮球的感觉。 约什的外祖母海伦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他对篮球的兴趣。海伦在科纳斯维尔格伦高中做看门人,同时每周一次到镇北为一位律师做女仆。约什经常陪外祖母去做兼职,每次都要从威克森林大学门前经过。那时约什并不知道威克森林是什么,他甚至还支持它的对手球队北卡和杜克。那些年他一直以为那个校园是一座森林,直到威克有了蒂姆·邓肯,约什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南希和海伦很重视约什的教育问题。尽管他的篮球技能已经开始展现,她们仍要求他拿到奖学金,因为不管以后打不打球,他都得上大学,这是没商量的。 约什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都高,而且从来不缺乏活力。你能在他家附近看到他在球场上表演。可个子越来越高的他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他有技能,但有时也显得笨拙,因此也就没人认为他以后真能打篮球。 但是约什热爱篮球,1994年,他到科纳斯维尔格伦上学,被选入了校队。当他的朋友们得知他要试训时都挤对他,但是在看过他的表现以后他们都被镇住了。教练拿破仑·克劳德看到了约什的朋友们没有看到的:这个孩子身体素质好,渴望胜利,性格安静,而且非常热爱篮球。克劳德的球队随时愿意为这样的孩子留一席之地。南希和海伦为约什感到骄傲,她们知道克劳德手下有二十多个学生拿到过篮球专业的奖学金。 到了二年级,约什作为前锋和中锋开始不断进步。那时他已经差不多有现在的6英尺7英寸高了,身体越来越强壮。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努力训练,已经能够像队中其他前场球员一样很好地控球了。同时,他变速和跳跃的能力也日益突出,不时有让人惊讶的表现。抢下篮板后爆扣对他是家常便饭,在进攻中突然干拔也是常有。只要还有垂直的空间,他就能把球塞进篮筐。 和所有二年级生一样,约什也有为难的时候,不稳定是他的缺点。可是他在场上场下的放松状态让教练克劳德和队友们感到惊讶,他总是很冷静和沉着。约什对待压力的态度也影响了球队:不要担心我们的对手,打好我们的比赛并且享受快乐。 约什在三年级继续进步,成为了格伦最好的球员。那一年,他场均24分、14篮板和6盖帽,命中率高达70%。这样的表现引起了附近几所大学的注意,包括克莱姆森、东卡和北卡格林斯博罗分校。它们以及其他一些大学在约什四年级时对他进行了考察,而他当年也表现优异,场均27.3分,并且保持了篮板和防守的优势。约什参加了1997-98赛季的卡罗来纳州全明星赛,这项赛事云集了南北卡罗来纳州顶尖的四年级生。约什在比赛中大放异彩并获得了MVP的荣誉。 这样看来,他无疑要被某所大学录取了?错。约什对做学问可没那么热心,他是一个C+学生。对待上课他自有一套选择,喜欢的就学得好,不喜欢的就扔在一边儿了。在格伦他迷上了文学,最喜欢的戏剧是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不幸的是,约什对考试不在行,他第一次参加美国高考(SATs)得了77050分,没达到NCAA第一分区(Division I)学校的分数线,那些对他感兴趣的大学开始犹豫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