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舞♂骑士 啥说切哦哦哦
分享普洱日常
关注数: 4 粉丝数: 2,463 发帖数: 13,379 关注贴吧数: 11
关于下关和合沱引发的思考(四) 普洱阶级论 本打算继续探讨中期茶问题,但是通过整理这几天吧里水贴带来的欢乐,以及一些吧里老茶客的感悟,我觉得有些观点非常棒,值得我们这些新人去学习,去借鉴。于是我决定插播一期番外篇,作为大家集中讨论的话题。 首先第一个话题,老生常谈,我们喝普洱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话题在闭关修炼的黄老邪文章——普洱江湖,文章里面的那位大学教授回答的就非常到位!大体归结三个词:投资、社交还是品饮,所以说喝茶的目的要明确。仔细研究这三个方面,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首先你要喝得懂,才能作为社交去沟通。同样,投资的前提也是你要或多或少掌握一些投资方向,虽然大益金融市场乱象,但是经过这一年多的一折腾,还不是一样大浪淘沙,剩下的还是有核心价值的东西,归结到底,还是要看口感和预期。所以,品饮一定是首要的。 其次是第二个话题,喝茶是为了解渴,那普洱是这样吗?这个我认为两方面去看!第一方面,普洱与其他茶类不同,尤其是中老期茶,非常注重冲泡技巧,同样一款老茶,不同水平的茶艺师冲泡出来的,滋味会差别很大,最大感受就是去年喝的大益南糯,不会泡的,涩到你咂舌。所以,很多中老期茶没法像其他茶类或者普洱新茶一样,在外或者办公室,大杯冲泡就喝,去解渴,很显然,这不现实。第二方面,能够用来解渴的普洱茶也有,比如下关春尖散茶,山头纯料茶等大部分散新茶。此外,大家可以发现,用保温壶闷甲沱、万碎砖一类,也可以,这个也是解渴,只不过冲泡手法变成了闷,用高温把老茶的滋味闷出来,我也喜欢这个办法。综上两方面,大部分普洱茶想解渴,确实有些繁琐。插一句,新工艺的新茶,倒是大杯冲泡,绿茶味浓浓,可以试试,哈哈。 最后比较尖锐的话题,喝普洱要分三六九等吗?这个疑问我引用苏东坡于佛印那段典故,也就是郭德纲相声那段经典台词,你们看回答的恰当不。 苏东坡与好友佛印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大师,你看我的样子如何?, 佛印说:“在我眼中,居士乃我佛如来金身。”接着佛印问苏东坡:“居士,你看我的样子又如何?佛印胖胖堆堆,苏东坡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日:“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苏东坡回家后,得意地把这事告诉他妹妹苏小妹,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一个人心里有佛,他看别的东西都是佛。一个人心里装着牛粪,什么东西在他眼中都是牛粪。”
关于下关和合沱引发的思考(三) 转化的困惑 在前两期中,我们通过几个不同角度的探讨,可以初步总结出几个要点:一、不同仓储条件下,茶的滋味表达会有明显不同,甚至仓储差别非常大的,茶喝起来都变成两个茶。二、通过醒茶,中期茶的滋味程度会有显著提高。三、除湿仓以外,大部分广仓茶,都可以进行退仓。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转化的途径。 之前跟西安一位茶商聊过,这哥们前些年一直在芳村买卖大益,后来回乡加盟了一个品牌继续做普洱生意。当然,这不是他主要想尝试的,这哥们在西安建了一个仓库,专门研究存茶。在聊天中他表示,一款普洱茶,可以初期在广东专业仓存放上数年时间,待初步转化后,放回西北地区仓库,进行退仓转化,以达到汤、味皆佳的平衡点。 他之前说的这些,对于我这种普洱茶新手而言,最初并没有什么触动,权当趣闻一听。可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喝茶感受,我是愈发的感慨退仓醒茶的妙不可言。 就在前两天,我向一个买过茶的深圳茶商请教他们的存茶仓储环境,他表示仓储温度为常温,换句话就是不去主动控制温度,湿度则控制在65。不吹不黑,他们的仓储环境下存放出来的茶,是我目前喝到的,顶尖的转化水平。 按照这个标准去复刻仓储环境,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本地,去模拟呢? 之前我个人瞎捣鼓过一段时间的仓库,用的是一个未使用过的车库进行模拟,温度也是室温23度左右,湿度就偏低了,也就40上下,这还是用了加湿器,在库房一侧开了两个隔栅窗,安装了简易换气扇,结果还没用满三年,就趁高价给卖了…… 但通过那段时间的转化感受,我认为转化效果很不理想!归结原因,还是湿度太低。所以,存茶的湿度,很重要。 所以从实际使用角度出发,北方地区直接存茶成本确实很高,从头来不太现实。那么之前西安哥们的办法,我认为北方茶友们的确可以借鉴。 未完待续……给主播点个关注,关注主播不迷路!
关于下关和合沱引发的思考(二) 醒仓的困惑 这个困惑来源于去年年初还是前年年末(反正差不离儿)在马家广东某下关知名店铺购入的05甲沱,这个茶当时喝起来,整体感受并不好,滋味混杂沉闷,喉咙也有明显刺激感,同时涩感也不低,后来陆续喝了几次,基本都没啥区别,于是扔在了一旁纸箱里躺诗…… 说下大前提,本人所在位置,常年温度保持在20度以上,湿度年均在30左右,比较干燥,若不采取适当的储茶方法,是不适合存茶的。 这个茶之所以被我放弃,也是出于此,撬过的残沱,被我随意放在随手抓来的甲沱纸盒里,扔在了纸箱的一个角落,就这么时间一转眼来到了现在,距购买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前两天心血来潮,拿过来喝了一下,您猜怎么着?那叫一个地道!👍(跑错片场了) 茶盒打开后,陈化后的下关味瞬间爆表,很香,真的很香,大家要注意,这个沱茶之前的仓储并不理想,打开后醒了一段时间也是没什么好味道出来的,这个仓储即便在广东那里,也是混的比较差的仓储。然而经过一年时间的放置,当初显露不出的香气全部表达出来,确实有点意外。 在品饮表现上,也不能说完全惊艳吧,辩证着看,首先口感肯定是要比当初好上太多了,陈香、烟香以及梅子韵都比较到位,涩感弱了很多,表现的几乎与标准大仓出来的一个味道。 当然,之所以说这个茶早期仓储是有缺陷的,也恰恰表现在了品饮方面,在优秀的味道表达的同时,夹杂一股闷杂味,刺激着喉咙,但也要比当初低了很多。 以上从这个沱茶的一系列变化上,可以真实的感受到退仓带来的极大好处,与未进行退仓前品饮愉悦度等方面要高出50%以上的功力。但是,也不难发现,退仓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湿仓茶,即使经过了退仓,也依旧会出现刺激性、锁喉等问题。 基于以上变化表现,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宝宝们,小红心小礼物刷一刷,把赞点起来!一会主播给你们来一段后背摇。
关于下关和合沱引发的几点思考(一) 德合信定制品,主角分别为广仓2006.07批次、重庆仓2007.01批次,相信大家也能猜到重庆这个店,当然,这不是重点…… 从生产日期上大致判断,用的料子应为同一年份~2006年,当然,从叶底表现看,0701批次的沱茶叶底有茶果出现,表示拼配的秋料更多一些,当然,这也不是重点…… 从仓储表现上看,广东仓回来静置醒茶几天后,打开油蜡纸,沱面比较发红,味道以陈香为主,无任何杂味,仓储品相都及格。重庆仓回来同样静置了几天,打开盒子尚未剥纸,浓郁的下关烟味就十分明显,油蜡纸打开后,沱面深绿乌黑,细闻呈烟蜜香,陈香不显。这是在静态方面的差别。 从品饮表现上看,广仓0607批次,洗茶冲泡后,滋味浓酽醇厚,陈香舒适,无苦涩感,饮后喉韵明显,回甜生津,下关的老味表达出色,且无烟味。重庆仓0701批次,冲泡后,滋味以花蜜香为主,烟味比较轻,不算突出,汤感也较为浓滑柔顺,但类似于新茶的涩感较为明显,陈化的陈香味道不显。 做个总结啊,今天点的这几个菜呢(跑错片场了) 简单总结下,常规广仓下,和合沱表现的更以醇厚饱满的汤质取胜,突出老茶韵味,并且富有梅子韵,整体平和易饮。重庆仓下,和合沱的表现更倾向于表达高香特点,香气经十余年转化,依旧十分高扬,然而整体苦涩度偏高,对于喝惯广仓的老茶友而言,是很难接受的。 于是,通过二者的对比,衍生出我对仓储的一系列困惑和思考,并在接下来的帖子中,与大家一起探讨,一起实践探索。
2021年末,口粮茶推荐 深夜福利,直播间的哥哥姐姐们,诈一波! 口粮标准没法确定,有人饮甲沱定义口粮,有人饮大益定义口粮,这个不要去定义,也别纠结,说到底,适合我的,未必适合你! 这次的推荐的标准是,这一年喝下来的价格适中的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茶品。 首先是一款生茶——2021今大福大福青饼,这个茶很便宜,出来后一路跌跌不休,现在200都不到,这个茶喝起来,口感香香甜甜,苦涩度也比较低,主要回甘度很不错,对有现饮需求的茶友非常友好,作为招待茶或者一款日常饮品,还是很推荐的。但是这个茶也有缺点,主要是不耐泡,掉水比较快,这个需求还要自己去衡量。其实类似的还有一款八八方砖,风格很像,都是那种花蜜香高扬类型,但是八八方砖一个是克价相对较高,另一个是品控不太好,上次喝出三弯……这个茶掉水也快,很相似。 其次是一款熟茶——大益金针白莲,熟茶中的yyds,但是我更建议大家,买新茶,自己去存醒两年,或者干脆买提前两年的货,新茶的燥气会降低一些。这个茶也不贵,新茶的话大致170上下,基本上大家也都能消费得起。还有一款呢,价格就相对较高一些了——1801早春乔木熟,这个口感体验足够饱满立体富有层次,是一款好茶,价格大致在400上下吧,喜欢的可以买回来直接喝,至于牛熟,我没买的原因也是在于一个是太新了,熟茶就算涨价,他的每年上扬幅度也是有限,我不会囤它,毕竟自己熟茶的消耗量也小,再一个原因就是大益行情下,价格水分太大,没必要高价去买,这个跟早春的存量是不一样的。 最后本打算也推荐一款中期茶了,可是中期茶由于批次、仓储、真假等因素,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所以没法推荐了。懂的朋友都知道,同一款茶,不同仓储环境下转化出来的茶,价格可以相差数十倍以上。所以就不做推荐了。干净又卫生啊,兄弟们
2021年末,口粮茶推荐 深夜福利,直播间的哥哥姐姐们,诈一波! 口粮标准没法确定,有人饮甲沱定义口粮,有人饮大益定义口粮,这个不要去定义,也别纠结,说到底,适合我的,未必适合你! 这次的推荐的标准是,这一年喝下来的价格适中的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茶品。 首先是一款生茶——2021今大福大福青饼,这个茶很便宜,出来后一路跌跌不休,现在200都不到,这个茶喝起来,口感香香甜甜,苦涩度也比较低,主要回甘度很不错,对有现饮需求的茶友非常友好,作为招待茶或者一款日常饮品,还是很推荐的。但是这个茶也有缺点,主要是不耐泡,掉水比较快,这个需求还要自己去衡量。其实类似的还有一款八八方砖,风格很像,都是那种花蜜香高扬类型,但是八八方砖一个是克价相对较高,另一个是品控不太好,上次喝出三弯……这个茶掉水也快,很相似。 其次是一款熟茶——大益金针白莲,熟茶中的yyds,但是我更建议大家,买新茶,自己去存醒两年,或者干脆买提前两年的货,新茶的燥气会降低一些。这个茶也不贵,新茶的话大致170上下,基本上大家也都能消费得起。还有一款呢,价格就相对较高一些了——1801早春乔木熟,这个口感体验足够饱满立体富有层次,是一款好茶,价格大致在400上下吧,喜欢的可以买回来直接喝,至于牛熟,我没买的原因也是在于一个是太新了,熟茶就算涨价,他的每年上扬幅度也是有限,我不会囤它,毕竟自己熟茶的消耗量也小,再一个原因就是大益行情下,价格水分太大,没必要高价去买,这个跟早春的存量是不一样的。 最后本打算也推荐一款中期茶了,可是中期茶由于批次、仓储、真假等因素,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所以没法推荐了。懂的朋友都知道,同一款茶,不同仓储环境下转化出来的茶,价格可以相差数十倍以上。所以就不做推荐了。干净又卫生啊,兄弟们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