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黄昏 伊斯坦布尔黄昏
对于信仰与荣誉的追求产生圣城,占领圣城就有了拥有理想的天国王朝,所以每个人都追求过天国王朝,如果你视它为一切,那它就是一切。
关注数: 4 粉丝数: 588 发帖数: 13,646 关注贴吧数: 36
商榷道德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之二 《发现老子》作者杨润根先生语: 世界之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我感觉到我很难描述它,如果人们说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描述它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描述的东西一定不是我所说的那个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世界之道。关于世界之道的认识,即世界的真理,也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我感觉到我很难表述它,如果人们说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表述它的话,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他们所表述的东西一定不是我所说的那个关于世界之道的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就是世界的内容。我们认识到这世界的形式是万物得以形成的模本,它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通过认识它,人们可以知道世界万物为什么具有这么多种类的深邃奥妙;世界的内容作为世界万物的原料,它也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通过认识它,人们可以知道世界万物为什么具有这么多数量的终极原因。普遍无限、绝对永恒的世界形式和普遍无限、绝对永恒的世界内容,它们都包含于世界之道的本质之中,并具有各自不同的的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特性。正因为它们的特征是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所以把它们两者都包含于其中的世界之道的本质也就更加深邃难测、微妙难识了。人们一旦认识了这更加深邃难测、微妙难识的世界之道的本质,也就打开了认识世界万物由此产生、存在、运动、发展和进化的全部奥秘的大门。 我之商榷说: 世界之道不可能普遍无限与绝对永恒,因为宇宙本身存在就是有时限的,怎么可能无所依存的大道能够存在于宇宙之外呢?其实,大道离开了人类的主观体验之外,恐怕连个名字也流传不下来的。只是老子凭借自己个人修为的某种体验无限抽象地夸大描述出了这个无所不在,同时又是万物之母的大道。似乎只要把话说得没有人能够再加上半句的时候才能显示哲学家(老子)的能耐有多大了。听相声时有人说过,(我)上嘴唇顶着天,下嘴唇挨着地。大道就是如此。 对于这种无限广大、无所不包的,又无影无踪国、不可捉摸的形态。它也只能以本质的形式出现,因为它没有表象可循。世界上的一切好的东西,都由大道体现,一切不好的东西,都是逆天行事的结果。不知道“道法自然”的意思是什么?是好的自然为道,坏的自然为不道吗?可是,什么是好的呢?什么又是坏的呢?南京大屠杀本来就是人神共愤的事情,可是有些日本人却说那是战争本应有的正常行为。本来应该是件不人道的事情,却被日本人看成了正常行为。道的标准又如何体现呢? 世界本质到底是什么?我想,一个道字是解释不清楚的,当然用一个道字去概括也未尝不可。因为谁也不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只要你认为那是世界的本质,都可以包括在“道”这一个字底下。但那究竟是不是世界的本质,无关紧要。所以,道(字)根本无法作为宇宙的本原能解释清楚宇宙的一切的。
商榷道德经(第一章 天地之始)之一 道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编著蒋信柏教授语: 通过言辞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够叫得出来的相名,就不是永恒的相名。天地万物未成形的样子,是天地万物的元始;万物本源的命名,是孕育万物之源。所以常常从毫无目的、无拘无束、尚未成形的状态,来考察“道”无名无形的玄妙;常常从有目的的、受约束、受局限的状态,来考察它有名有形之处的客观真实。妙和徼这两个概念,本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共同称为大道变化。变化来变化去,这是洞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 我之商榷说: 道在有形中,不存在;于无形中,可存在。可否存在,则源于个体之精神,与整体无关。在宇宙中,有形之物质是以整体形态存在于世的。而精神世界则以个体感受为前提的,故此,精神世界是纯粹的个体形态的表现。故,整体的物质世界无道可言,即“道在有形中,不存在”;精神世界纯粹以个体感受为前提,只能感同身受,不可相互触摸,即“道于无形中,可存在”(不一定就存在,因人而异,存在的程度也会千差万别)。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