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广仪ZY
颜广仪ZY
关注数: 105
粉丝数: 658
发帖数: 4,261
关注贴吧数: 32
眼中流泪 迎风冷泪听根原,腊月寻桑不等闲, 若得梢头不落叶,煎汤频洗自然安。
鱼脐疮 鱼脐疮毒为难治,火内飞矾地上摊, 寒食面糊才粘贴,生肌退肿即时安。
伤寒咳嗽 伤寒咳嗽夜无眠,细碾明矾末一钱, 半夏橘皮姜共煮,煎汤调下化粘涎。
暑月伤热 途中大暑最堪怜,急取车轮土五钱, 盏内澄清汤服尽,身轻体健即安然。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见痰休治痰!
发一例疗效惊人的病案 曹春华:女,48岁,崇州,身体偏瘦,患全身关节疼痛四个月,手指肿大麻木夜间更胜,失眠,医院检查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时好时坏,并引发胃部胀痛,转求中医治疗,我根据情况开了补气血除风湿的药,服了四付,病人说:“老师您要想想办法,我确实疼的很,吃了四付只减轻了一点点,好恼火。”作为医生听到这个话也很纠结,病人无效是让我也是很难受。我心下一横,看来必须用猛药才能起效。于是对她说:“我给您来付霸道的,先捡一副,但是药要贵些。”她说:“贵些没得事,只要我不痛就对了。”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古人用词如此洗练而传神,将之论述足可写成长篇大论。
薏苡的故事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钓手休整完毕,前来相会新老朋友 希望通过大家的热心交流,把本吧办成中医类首屈一指的贴吧!
慢性病的调治过程 陈太婆,成都,2011.10.15右寸关涩,左寸关动涩,心累.气紧,舌苔燥,舌质老,手指麻木,面色萎黄,下午疲倦,爱起夜,小便多,病已十多年。今年下肢发烧,一烧便引起头昏痛。医院诊断“冠心病”,“高血压”。中医诊断:脾肾气虚,心阳不振,肾阴虚,气血瘀。治疗:炙甘草汤加三七.川芎六剂。
学医应该学到治病的本领 而不是学习吹牛的本领!
胆结石医案 刘萍,女,23岁2011.9.12来诊:昨天因腹痛住院,检查为胆结石,有十多个结石最大0.8公分,小者0.3公分,医院要求摘除胆囊,家属不同意,于是转服中药。刻诊:脉弦数,眼白发黄,现右边肋胁痛,腰胀。立法:疏肝理气,化石排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甘草.茵陈.滑石.金钱草.鸡内金.虎杖.木瓜.木香.黄荆子。
发一例让我自己也感到惊叹的病案 曹春华:女,48岁,崇州,身体偏瘦,患全身关节疼痛四个月,手指肿大麻木夜间更胜,失眠,医院检查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时好时坏,并引发胃部胀痛,转求中医治疗,我根据情况开了补气血除风湿的药,服了四付,病人说:“老师您要想想办法,我确实疼的很,吃了四付只减轻了一点点,好恼火。”作为医生听到这个话也很纠结,病人无效是让我也是很难受。我心下一横,看来必须用猛药才能起效。于是对她说:“我给您来付霸道的,先捡一副,但是药要贵些。”她说:“贵些没得事,只要我不痛就对了。”
——〔清〕周学海——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陆九芝——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清〕喻昌——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清〕宝辉——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金〕张子和——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辨痰治杂症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近代〕张锡纯 ——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清〕唐容川——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明〕汪石山——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清〕王旭高——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李用粹——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现代〕明坚——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清〕程钟龄——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明〕张景岳——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清〕吴鞠通—— 汗也者,合阳气、**蒸化而出者也。
——〔清〕章虚谷——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近代〕曹炳章——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清〕俞根初——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周杓元——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明〕周慎斋 ——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眩晕病机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清〕陈修园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明〕李中梓——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朱丹溪〈格致余论〉——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金匮翼 ——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气聚则塞,气散则通。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气。
——程杏轩《医述;药略》——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岳美中——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药物方剂——医家的倚天剑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辨证要点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病机——知机则愈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汉·张机《伤寒论》)
病因——治病求本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神气血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医术学习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医德医风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天人合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读中医书的诀窍 中医的书籍浩如烟海,一辈子读不完。作为一个立志成为中医临床家的学生,一定要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治病经验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积累;另一个是间接经验,靠从书本中获得。古人把著书立说看得很神圣,大部分流传下来的书是比较可靠的,经验总结也很实在;尤其是当代许多著名老中医写了很多经验总结的著作和医案医话,这些都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宝贵源泉。
肩周炎 用鲜嫩的桑树枝,多少均可,切碎,拌一点酒用锅炒黄色后,加水熬水眼,早晚各服一杯,见效连服。
灰指甲怎么治 将紫皮大蒜捣烂如泥,再加少许白矾涂在灰指甲上。不要抹的太厚。然后用塑料布将指甲封好。塑料布透光封闭效果好只需七八天,觉得有涨的感觉就好了。
掉头发、起头皮 大白菜根去泥洗净切片放锃锅内加两久水煮开后加醋精洗头,连洗七八天,可使头发柔顺,光亮,头皮很快消失。头发一根不掉。
手脚麻木 浸泡好的黑木耳、桃仁、蜂蜜各120克,共捣如泥,放碗内蒸热,分4天吃完永不麻木,孕妇禁用。
腋下狐臭 米醋100克,茴香粉5克。调和匀涂擦腑下数次狐臭立即消失。
肩周炎、腰腿痛、坐骨、腰脱 将土元(上憋子)七个焙成灰,黄酒七两,共放一瓶内泡七天七夜,每晚七时喝七钱黄酒,并用拳头用力调皮打患处七七四下九下,病重者多服几疗程可痊愈。
粗皮肤变嫩 每口晚上用一个鸡蛋清擦脸,一小时后用清水洗掉,如能经常擦,皮肤越来越嫩。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