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shy
幻影旅人归
关注数: 173
粉丝数: 224
发帖数: 16,236
关注贴吧数: 46
佛言:人有二十难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 富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 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 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 被辱不瞋难 有势不临难 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 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 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 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 善解方便难
https://tieba.baidu.com/p/6841910132 https://tieba.baidu.com/p/6841910132
https://tieba.baidu.com/p/6841910132 https://tieba.baidu.com/p/6841910132
https://tieba.baidu.com/p/6841910132 https://tieba.baidu.com/p/6841910132
至高无上:大圆满法的实修 至高无上:大圆满法的实修窍诀! 敦珠法王 (2017-10-21 21:35:21)敦珠仁波切讲述大圆满的修持 第一步,先将三业之身及语不动,安静下来。 第二步,将心松弛下来,不起善恶取舍之分别心,进入没有希冀,没有疑虑之境,坦然而住,当下赤裸明空之明觉自然生起。 所谓了知胜义自性之“见”者:以心之本体与胜义自性,本无二致。把心内之一切人为及有限制性之相摒除后,自性自然显现,就有如赤裸露的自生根本智。这种智能非文字或譬喻所可描述;而且在轮回不灭,在涅盘不增;不生不灭;非有亦非非有,离边而平等持。简单来说,这种智慧无生及无相,其本性是空的,清净的,广大的及无处不遍的。因为空性本身之光明遍照,使轮回涅盘之境,同时显现,就好像太阳及其光线一般;然其本质乃根本智,并非空而无物,广大而又自然完成也。 故这觉性之显体与空性,本是不可分割,亦为三身之主体,和原始之本性;故洞察这觉性乃大圆满见之入门。正如莲花生大士所云:“远离一切知性上的理解,所显露之法身,即为一切法之自性”,这正如握持普贤王如来之心要于掌中。 把一切内心之错误见解及怀疑断除后,而真实地去体会此种内心的“见”便是“修”。除此以外,一切有目的之修,乃思维造作之妄相!我们都应断除。 但不要对这种觉性执着,而要舒徐地任由五识活动,听其自然。不要对某一事物或题目,作妄想而入定,因为如此乃是人为的观想而已。自己的注意力.不能一刻分散。如你对这种觉性,刻意地去思维,亦只不过成为妄念而已,故心不要散乱。 意念起时,任由其生灭,不要试图去阻碍或追随之。你也许会问:“那么我们应怎办才对?”——是无论意念怎样生起,你必须要住于自然,有如观佛殿一般,不产生种种理解上的分别。虽然意境不断出现,如你能住于任运中而不执着,则一切显现及思念,皆变成光明空性之根本智。思想浅薄的人.定会对深奥的学说,生出迷惑。所以当我们了知那些出生胜义谛理的思维时,我们只能说:“当过去的思维已过,而将来之思维又未生起时,在这段空间之中,不是有一种“当下”的感觉,一种清澈,赤裸裸而觉悟的本性出现吗?这种信性又何尝有丝毫之改变?这不就是悟之本性吗?” 但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这阶段里的。我们不是察觉到一个思维突然的涌现吗?这便是觉性的显现了。但若你不能在这个思维涌现时,立刻了别其本性,则这思维将会流为一般的妄念,这乃所谓“幻觉的流转”也,亦为生死流转之本。如当思维生起之时,了别其意义,而不加以作意的话,一切生起的思维!皆可同时从法性中解脱。这本身便是“且却”见修合一的主要部份。 如嘉饶多杰所说:“在清净信念,及心境中生起的觉性,其立刻的了悟,便有如从大海中。找到一颗珍珠一样;这乃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法身。”你应精进地昼夜不忘去了别观察这种觉性,不要任由虚无的空性,停留在意念之内,而须把一切带回入觉性之中才对。 如何把“修”配合于“行”、及如何去了别修持: 修定时之过患:定中昏沉时,必须把觉性提起:定中感到散乱时,则要放宽一切意识。但上述所说的不能作意强行去做。最重要的乃清楚了别心智的体性。无论在何时何地——如食、睡、行、坐、入定及出定;所有何种意念生起时——无论是快乐的、痛苦的、抑或是染污的,对自己的心智体性不要存有希望或疑问,拒绝或接受等,亦不要试图去降服它。 在觉醒的过程中,发现“我又徘徊在妄念中了。”在这一刹那间,千万不要打断这念头,亦不要后悔徘徊在妄想中等等;你所需的乃是住于此清晰的念头里,而继续去了别此自然的境界,这就本身而言,是足够的了。 谚语有云:“不要摒弃思维!而应将之视为法身之本性。”但是除非你能清澈地了别清净法身的境界,否则不能随便将思维认为“这便是法身了。”或住于一片空白的宁静境界中,误为法身,这会流于不定形的恶取空境。故此意念最初生起时!只须对之加以注视,而不须分辨及思考,实应不加以理会,而住于自觉为意念之“了知者”上,有如老年人看着小孩玩耍一样。 在这境界中继续下去,则你会达到一个空无一物的境界,而停滞下来。当这境界突然被破坏时,一刹那间!一个超越意识的,赤裸裸的、新鲜的、活泼泼的、高超的智慧,便自然生起。在修行定境中,你也许会经历到乐、明及无念的境界。但你一定不能有丝毫的自满、执着、希望或怀疑;否则,这样一定会对修行有障碍。其最重要的仍是一心不乱的修持。 当你不断修行至相当时候,以精进及热诚信心之故,经验会转变为证悟,而觉性便能赤裸裸地显现。这就好像把盖头之布除下一般的感到舒畅。这种见性之境界,非为肉眼所能见的。此后一切意念都成定境,一切所能动与静皆能同时解脱。 最初,由于了别意念之本性而解脱,有如遇到相熟朋友。进一步的话,意念的自然解脱,像是一条蛇,能自己脱皮而解脱。最后就意念的解脱,不着善或恶,一切三毒,有如盗贼进入一所空屋。这三个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 莲花生大士所说:“虽然我的见地,犹如上天之高,但在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却要比大麦面粉还要细微。”故不可粗心大意,而应要小心地从因果规律,作出行动。更要严守甚至最微细的三昧耶戒及誓句,如此将会令你不受污染及堕落。所有密呪乘(金刚乘)的三昧耶戒,都被纳入于上师身、语、意之三昧耶戒中。如果当你在刹那间,只想到上师是一个普通人,则你的成就便会遥遥无期了。你当然会问为甚么?正如古人所云:“所有修持金刚乘的行者,成就是由上师而来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除非你自心内在的证量,已达到圆满境界,否则的话,对别人宣示证量,便是一大过失;最好还是守口如瓶。更其次,不要自夸曾闭关多少年月,而应该老实修行!直至了结此生为止。不要轻视世俗谛因果关系上所得的资粮;相反地,若只是如口头禅地说“一切皆空”!则只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当死到临头之时,你应该把你所拥有的一切,加以布施,不能执着,(甚至于小如一支针的财物)。在将死之刹那,大修行者会感觉愉快,中等的修行者亦不会有疑虑,而普通的修行者也不会觉得后悔。当你了悟死时的光明,能不断照耀昼夜,则决不会有中阴的出现;死亡只不过是把这个色身加以破坏而已。不然的话,如果你自己认为有把握在中阴境界中获得解脱,则你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再不然的话,根据你在生前修习有数及纯熟的迁识法(颇哇)在那时加以实行,则你自然便能到达你所选择的佛国士去。而在那里,只要你仍不断专心修行的话,你便决定可以成佛的!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我发表了一篇视频贴,大伙来看看吧~
AAAAAAAAA https://tieba.baidu.com/p/6622003845?pid=131551117190&cid=0&red_tag=1726911884#131551117190
这句话连续念三年,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改变! 宗萨钦哲仁波切:这句话连续念三年,你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会改变! 如果你能记得“一切都是梦,一切都是幻相”,那么即使只是假装这么认为,即使并非由衷相信,也会具有极大的利益。你可以每天念诵、思惟:“我眼睛所见只是一场梦,只是我的幻觉,只是我自己的投射。” 也许早上做一次,中午做一次,晚上做一次。倘若想要更盛大地进行,你可以面向菩提迦耶,礼拜三次,同时作此思惟。 如果对你有帮助,你甚至可以铺开一张小地毯,结各种具有异国情调的手印,那也行,只要你思维“一切都是梦”,并且随即自问:“是谁在思惟一切皆幻?” 如果每天好好地做,两三年之后,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会改变。 就像成人不会再为海浪冲走沙堡而哭泣,以往经常惹你生气的事物或许也不会再让你那么生气,那就已经是相当好的成就了,胜于头上有个光圈,光圈毫无用处,你要光圈做什么? 尤其是你需要隐姓埋名的时候,带着光圈四处走动没什么帮助,而改变后的心态却很有用,人们会注意到你变得十分稳重。 还有额外的好处:你会变成一个好的领导者、好的经理、好的配偶,不过这些是额外的好处,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更远大的愿景:证悟实相。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心想事成的秘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tv.sohu.com%2Fv%2FdXMvMTM3ODEyMjYvNTI2OTM3MzAuc2h0bWw%3D.html&urlrefer=dc9954494c0fe6d1b3c650ec91d4e207
(转载)为什么古人修行成就的那么多? 弘法利生这个工作是难度最大、最漫长的一个。而且经常面临着新入门的佛弟子,那善知识就需要不断地重复讲同质化的内容。… 以前进门早的,经常听闻佛法的人,可能早就听懂明白了。… 所以,这样重复地讲,可能就会有人不耐烦了,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那佛当年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佛的弟子,常随众,每天都听,早就明白了,但是新来的人没有听过啊,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所以佛又重新给讲解一遍。… 佛不断重复地讲,那些老弟子,常随众不断重复地听,温故知新,就经常有新的领悟,最后把佛讲的道理彻底领悟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了。… 所以佛当年弘法利生的时候,经常跟着佛的人,到最后的时候,最差都能证得阿罗汉果!… 那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耐烦了?贡高我慢,没有恒心没有毅力。问题出在哪里?道德、德行上,没有做到尊师重道。 德和行为什么放在一起呢?没有德,相应的行为就不会产生。… 古人非常注重德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所以,古人一旦拜了师父,这一生对师父都非常恭敬尊重。… 古人把师父、把圣贤的话依教奉行去做到了,他们不忘初发心,目标和动机很正确,所以很快就能有结果。… 而我们现在修行一直没有结果,不受益,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所以要去反思改过啊。… 师父讲的道理可能大家都明白,有的人就觉得:师父讲这句话,从年头讲到年尾。… 但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做到。… 我们现在的人社会阅历高,见识广,财富多,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甚至知道得更多,只是落实到生活中去做的时候,没有人提醒你,你忘却了,不知道用。… 如果做不到,就一文不值了呀,就像你家里放了很多宝贝,你忘记了,穷得流落街头,所以必须得有一个知道宝贝的人来告诉你,这时候你才恍然大悟,拿出你家的宝贝,从此以后再也不贫穷了,变成富翁了。
慧灯之光一 11-5、因果不虚 因果不虚 一、修习因果不虚的意义 外四加行的最后一个加行是因果不虚,其中讲的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为什么要在外加行里讲呢? 前面讲的六道轮回的痛苦,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还是造物主之类创造的?是什么因缘使它产生的呢?第一,它不是无因无缘,第二,它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而是因果的关系产生了这样的六道轮回。 此因果又是什么?因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所有法都离不开因果。外器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缘,没有一个是无因无缘的;有情世界,即众生的身口意,也是有因有缘,所以从广义讲,一切法都是因果。 从狭义的角度讲,因果是什么呢?行善得快乐,造恶得痛苦,就是狭义的因果。 这里讲的是狭义因果,即十善十不善。十善是善业;十不善就是罪业,由这样的善业和罪业便产生了六道轮回,所以我们要讲因果。
https://tieba.baidu.com/p/6394270316 https://tieba.baidu.com/p/6394270316
修行的两个阶段 修行的两个阶段 修行的两个阶段(一) 隆波帕默尊者 开示于2013年7月21日 大家吉祥如意! 隆波上个月没有来讲法,我们有两个月未见了。如果用心地修行两个月,是会有很大收获的。两个月足够长了,有些人七天或是七个月就已经见法(开悟)。 隆波没有来,不是由于偷懒,而是去了其他地方工作。先是到美国讲法,从美国回来又去了苏林府。出家人的惯例是在结夏安居之前,一定要去顶礼自己的剃度师,这样万一有做错之处,师父可以指示。去了之后,师父让我在苏林寺讲法。回来没几天,又去了中国,星期五刚从中国回来,星期天一早就来到了这里。 隆波没有来,却并未偷懒,问题是,隆波的弟子们在这段时间有没有偷懒呢? 在美国讲法时,看到那里的人的进步。大约三十年前,隆波也去过美国,当时,那里只有禅定、紧盯以及宁静,根本不知道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的方法。如今隆波天天讲法,法谈CD分发很多,知道如何发展觉性与开发智慧的人越来越多,到哪里都能够看到醒来的人。那种醒来的状态是开发智慧的起点! 开发智慧并不是多么奥妙与复杂的事,其实就是学习自己——学习与了解身与心。 一般人都会忘记身与心,能够觉知身和心的人太少了。隆波以前说过:“世间根本找不到觉知自己的人。太难发现了!”有些寺庙只有师父可以,有些地方则一个也没有;可以觉知自己的居士就更难找到。然而及至今日,能够觉知自己的人已经多到无可计数。 这次在美国,隆波发现已经越过“觉知自己”的阶段而到达“四界、五蕴分离”阶段的禅修者是非常多的。到了中国之后感到更加震撼,事实上,隆波去中国的兴趣多过去美国,因为去美国是教泰国人,去中国则是教中国人。中国人不会泰文,没有机会学习佛法。 我们到中国的时候,他们正在禅修。第一天,主办者请我们和禅修者见面。他们看着我们,我们看着他们!噢……一片漆黑(笑)。所以就只是让他们顶礼完,便回了房间,因为还未到时间与他们互动,是第二天早上才去讲法的。 隆波曾经跟阿姜啊说:“这样能够教导吗?为什么一片漆黑?到处都是紧绷的心,到处都是一味地紧盯与专注、一个劲儿地紧盯与专注。”结果没有教导多久,他们就醒来了。因为有些人是有旧货的,有过去的波罗密,只要稍一点拨就行,其醒来的光芒几乎照亮了整个禅堂!第二天,他们就已经开始分离四界、五蕴。到了最后一天,也就是第三天,他们已经掌握了修行的要领。 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分享说,他们在不停的寻找,学习道教、学习各种学说,最后总觉得不够深刻。自从听到隆波的教导,才发现佛陀的教法真是深邃奥妙,并且可以体会与实践。听到这些分享,让人觉得非常欣慰。这可以当成是额外的收获,让隆波有机会培养更多的新佛教徒来供养佛陀。愿此功德与福报,回向给在座的每一位!(居士们齐声:善哉!) 教导他们并不难,一开始就是阐明修行的两个阶段。
播放电影原理介绍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他们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憨山大师全面论修行 憨山大师全面论修行 如今做工夫,先要刬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虑;即此一念,本自无生。现前种种境界都是幻妄不实,唯是真心中所现影子。如此勘破,就于妄念起灭处一觑觑定,看他起向何处起、灭向何处灭。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当下冰消瓦解;切不可随他流转,亦不可相续,永嘉谓要断相续心者此也。盖虚妄浮心本无根绪,切不可当作实事。横在胸中,起时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则随他使作,如水上葫芦。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边,单单的的提此一念,如横空宝剑,任他是佛是魔,一齐斩绝,如斩乱丝,赤力力挨拶将去。所谓直心正念真如,正念者无念也,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发心,要谛信唯心法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多少佛法只是解说得此八个字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圣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两路。一切善恶因果除此心外无片事可得。盖吾人妙性天然,本不属悟,又何可迷。如今说迷,只是不了自心本无一物,不达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碍,故说为迷。一向专以妄想生灭心,当以为真,故于六尘境缘、种种幻化,认以为实。如今发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著。全要将从前知解尽情脱去,一点知见巧法用不著,只是将自己现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中所现浮光幻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观一切音声如风过树,观一切境界似云浮空,都是变幻不实的事。不独从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虑、一切爱根种子、习气烦恼,都是虚浮幻化不实的。如此深观,凡一念起决定就要勘他个下落,切不可轻易放过,亦不可被他瞒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别扯玄妙知见巧法来逗凑,全没交涉!就是说做工夫也是不得已,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古人说参禅提话头都是不得已。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尘劳中极易得力。虽是易得力,不过如敲门瓦子一般,终是要抛却,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如今用此做工夫,须要信得及、靠得定、咬得住,决不可犹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嫌不玄妙,者些思算都是障碍。先要说破,临时不生疑虑。至若工夫做得力处,外境不入,唯有心内烦恼无状横起:或欲念横发,或心生烦闷,或起种种障碍,以致心疲力倦,无可柰何。此乃八识中含藏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现出来,此处最要分晓。先要识得破、透得过,决不可被他笼罩,决不可随他调弄,决不可当作实事。但只抖擞精神、奋发勇猛、提起本参话头,就在此等念头起处一直捱追将去,我者里元无此事,问渠向何处来?毕竟是甚么?决定要见个下落。如此一拶将去,只教神鬼皆泣、灭迹潜踪,务要赶尽杀绝,不留寸丝,如此著力自然得见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则一切妄念一时脱谢,如空华影落、阳焰波澄。过此一番便得无量轻安无量自在。此乃初心得力处,不为玄妙。及乎轻安自在又不可生欢喜心,若生欢喜心则欢喜魔附心,又多一种障矣。至若藏识中习气爱根种子坚固深潜,话头用力不得处、观心照不及处,自己下手不得,须礼佛诵经忏悔,又要密持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诸密咒皆佛之金刚心印,吾人用之如执金刚宝杵,摧碎一切物,物遇如微尘。从上佛祖心印秘诀皆不出此,故曰:十方如来持此咒心得成无上正等正觉。然佛则明言,祖师门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此须日有定课,久久纯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应耳。 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落知见,于一切境缘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融,触途成滞,多作障碍。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参也。若证悟者,从自己心中朴实做将去,逼拶到水穷山尽处,忽然一念顿歇,彻了自心,如十字街头见亲爷一般,更无可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人,此乃真参实悟。然后即以悟处融会心境,净除现业流,识妄想情虑皆镕成一味真心,此证悟也。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遣。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以此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 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著其心,将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粗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将心待悟。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故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穷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冶红炉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勒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见,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虑。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较计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采,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其次决定信自心是佛。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遍,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儿戏灯影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滚,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性实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过,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著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韝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已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答郑昆岩中丞 来自:修行窍诀海
贤劫七佛传法偈 贤劫七佛传法偈——— 毗婆尸佛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 尸弃佛 起诸善业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毗舍浮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拘留孙佛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 迦叶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 释迦牟尼佛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般若波罗蜜多等佛经的分类 般若波罗蜜多等佛经的分类 佛经有三种:第一种,是佛陀自己亲口说的佛经,《般若摄颂》就属于此类佛经;第二种,是佛陀加被的佛经,也就是经佛陀加持以后由别人说出来的佛经。《心经》就属于加被教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难启白”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这些词句都不是佛说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这些都是佛陀允许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在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待,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佛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但却是佛陀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佛经”。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经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将手伸出放在一个人的头上,那个人立即就证悟了很多境界,并说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论,这就属于身体的加被经教;第二种,是佛语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诉周围的某人,你要去说什么什么法,虽然那个人以前没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语言,立即当下证悟,同时又说出很多前所未证的佛法理论;第三种,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经》就属于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释迦牟尼佛入定以后,身旁的舍利子就询问观自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应当如何去修。舍利子发问的动机,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力量,是禅定当中的释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询问的,所以被称为“意加被经”。这三种佛法的来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属于佛经。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一次,一个时常与佛陀作对的魔王前来作障,文殊菩萨以禅定之力加持魔王,令其坐在狮子宝座上说法。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从魔王的口中,居然说出了“消灭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这也是佛菩萨所加持的佛经,后人也将其列入了佛经。如今,在藏、汉文的《大藏经》中,都有这段佛经的内容。虽然这段佛经既不是佛说的,也不是菩萨或者阿罗汉说的,而是魔王说的,但魔王是因为被加持才说出这段内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经。 无论加被的也好,开许的也罢,所有的佛经,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佛的加被,谁也不能自己说出这些深广妙法。无论产生的因缘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
对初学者的教诲 麦彭仁波切 造 慈诚罗珠 恭译 对初学者的教诲 麦彭仁波切 造 慈诚罗珠 恭译 呜呼! 轮回诸事无实义,无常浮动如电戏, 何时死亡无定日,必死缩短长计议。 修持上师之教言,静处抉择心本性。 心如闪电似风云,思维一切众念染, 详加观察无基根,有如阳焰本性空, 空而现乎现而空,自心原状自然住, 若修稳固见心性。于师强信得加持, 积资净障生悟心,故当精勤而修持。 应个别初学者“需修行教诲”之请求, 麦彭巴撰此学处。愿吉祥!善哉!善哉!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远离了一切戏论,所以空性的本体既没有色,也没有受、想、行、识。 既然空中没有这些,为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有的呢?这些都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而言的。所谓“世俗”,也就是指虚幻;而“谛”字,又表示真实。这种“虚幻的真实”表示什么呢?这就表示,虽然从物质本体的角度来说是虚幻的,但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却是真实不虚,而不是虚幻的。 这些虚幻物质对我们的作用,也和真实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们有了执着,随之便有了对境。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对境与执着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些实为虚假,却仿佛真实的作用。然而,这一切都只能在虚幻、无明的状态下存在。当我们还被无明统治的时候,才会产生这些现象。在我们脱离了虚幻世界以后,一切都是空性。在空性当中,根本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 这就像电脑显示屏或电视机荧光屏上面所显示的完整图像一样,虽然从远处看来,是一个人的脸部、手臂,一座山或者一条河等等,但实际上却只是由一些红、黄、绿等颜色的荧光点所组成的而已,除了这些光点以外,并没有什么人、山、水等等。 一开始,我们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到这些,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切身地感觉到佛陀所说的这一切。 很多人都见过,在西藏一些神山的岩石上,有很多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留下的脚印、手印等等。这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留下的呢?在平时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当修行人的内证力量非常强大的时候,外境就会被看得很淡,当外境淡化到一定程度之际,修行人就会有一些感受:我可以随随便便地穿过这堵墙壁,可以轻轻松松地从这栋高楼上跳下去却安然无恙,可以被火烧、被水淹而不会有任何痛苦……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就像是在梦中一样,虽然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象,但如果知道自己在做梦,则即使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从梦中的十楼跳下去,就很有可能会梦见自己摔得双腿残废,甚至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同样,那些修行人有些时候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在那时,他们就有可能在岩石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在这个人的心里,绝对不能有任何“我能不能在这个石头上留下脚印”的分别念,一旦产生这样的怀疑,这种念头就会覆盖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即使是再伟大的高僧大德,踩在岩石上,也只会像普通人一样,而不可能留下什么脚印。 关于这些现象,在史书当中也有很多记载,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真实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为的“手印”、“脚印”,或者牵强附会地将一些山洞中自然形成的图形,误认为是某些神迹的可能。很多去过溶洞的人都看到过,有些看起来像是佛像的石头,实际上却是洞中岩石上长期滴水,水中的石灰质所形成的石笋、石钟乳,所以,任何事物都既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有智慧的人应该能分清其中的真假虚实。 尽管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手印”、“脚印”却是有凭有据、实际存在的,这些不胜枚举的事实,也是外境为虚幻的有力旁证。 当然,即使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堵墙壁是虚幻的,但纵然使尽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现在也不可能穿过这堵墙壁。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但如果我们用手去摸带电的电线,就肯定会有触电的感觉。 为什么这些外境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真实,而那些修行人却能轻易地把外境改来改去呢?因为我们心里还没有太大的修行力量,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还是坚固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办法去改变它;修行人不但知道了这些道理,而且他们的修行也十分到位了,因而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外境,改变一切。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有那么多可以改变外境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不齐心协力地把这个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呢? 虽然修行人可以改变世界,但他所改变的,只是在他自己境界中的改变。不过,有些时候修行人所改变的外境别人也可以看得见,就像前面所说的手印、脚印等等。在这些证悟者的境界当中,世界的确是虚幻的,像做梦一样,他们对外境也不会有什么执着,因而可以随意改变。 我们不是在说神话,这些都是普通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就像对一个四、五百年前的普通人描述现代科技所能做到的事情,他也会认为这一切都是荒诞不经的牛皮,但即使是现在的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这些是真实无疑的,因为这些科技成果,已经普遍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利用。 同样,对没有什么修行的凡夫,讲证悟的境界、菩萨的十地、佛陀的智慧、禅定的感受,也就像对几百年前的人讲量子力学、高能物理、现代科技一样,很难理解,即使翻来覆去地用中观的逻辑思维方法去推理半天,他也是将信将疑。但在他们自己通过修行开悟了以后,就谁也不会否认确凿无疑的事实了,因为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悟到这一切了。 参考:慧灯之光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有痛苦? (转) 为什么善良的人还会有痛苦? 我曾经向一位德行极高的师父请教:“为什么像我这样善良的人还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好好的呢?” 师父很慈悲地看着我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我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的!” 师父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你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说:"我的痛苦很多!我有时感到自己的工资收入很低,住房也不够宽敞,经常有'生存危机感',因此心里常常感到不痛快,并希望尽快能够改变这种现状;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居然也能腰缠万贯,我感到不服气;像我这样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每月就这么一点收入,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的家人有时不听我的劝告,我感到不舒服……"就这样,我向师父述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师父点点头,不停地微笑,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目前的收入足够可以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也有房屋住,根本不会流落街头,只是面积小了一点而已,你完全可以不必为这些感到痛苦的。可是,因为你内心对金钱和住房有贪求心,所以就有苦。这种贪求心就是恶心,如果你已经将内心的这种贪求恶心去除了,你就根本不会因为这些而痛苦。” “社会上一些根本没有文化的人发财了,你感到不服气,这是嫉妒心,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认为自己有了文化,就应该有高的收入,这是傲慢心,傲慢心也是恶心;认为有文化就应当有高收入,这是愚痴心,因为有文化根本不是富裕的因,前世布施才是今世有钱的原因。愚痴心也是一种恶心!” “你的家人不听你的劝告,你感到不舒服,这是没有包容心。虽然是你的家人,他们却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为什么非要强求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和你自己一致呢?不包容就会心量狭隘,心量狭隘也是一种恶心!” 将内心的恶彻底去除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师父继续微笑着说:“贪求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傲慢心也好,愚痴心也好,心量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因为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所以你就有和这些恶相对应的痛苦存在。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的收入和住房!你应当想想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也有钱,其实也只是没有饿死和冻死。你应当看到,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发了财,你应当为他们高兴才对,要希望他们能够具有更多的财富、拥有更多的安乐才对。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善人!而你现在的心是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自己就不高兴,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恶的心,要坚决去除!要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超过别人,就自以为了不起,这是傲慢心。常言说‘傲慢高山,不生德水’,人一旦有了傲慢就会对自己的不足熟视无睹,因此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种种恶,从而改过迁善。所以,傲慢者自己堵塞了自己的進步之门。此外,傲慢者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有自卑感。一个人只有从自己内心深处培养起虚怀若谷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永远将自己放在谦卑的位置,内心才会感到充实和安乐。” 懂得万事万物的因果 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 “前世布施才是今世富裕的真正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凡夫不识因果,将‘种瓜’认为是‘得豆’的因,将‘种豆’认作是‘得瓜’的因,这是愚昧的表现。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万事万物的因因果果,才能内心明亮,知道如何取舍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语言,唯其如此,才能从光明走向光明,从安乐走向安乐。”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随便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师父说完这些话,继续用慈悲而柔和的眼光看着我。我久久无言,两行热泪从我的眼中流出。我原来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很善良的人,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恶人!因为我内心有种种恶,所以我才有种种苦。如果我的内心无恶,我怎么会有苦呢?感谢师父,要不是师父的教导,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内心的恶!
佛法修行中的“十大魔军” 菩萨道里面,特别强调“忍”的力量——超过持戒、精进、禅定一切力量。能忍之人就是大丈夫。 这个忍分为两种:一种是“众生忍”,一切众生骂我,打我,诽谤我什么,如如不动——你不跟他计较;一种是“法忍”,就是法上的——饥渴、寒热啊,等等这些,也能够忍。 那一般讲忍,就是面对魔军。有的是来自外面的魔军;有的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魔军,就是我们的烦恼结使。 你看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百万魔军过来,佛就告诉魔王波旬,“你这个魔军啊......”魔军一般能够发出十支队伍,这十支队伍是挺有意思的,我们来辨别一下这些魔军。 “欲为汝初军”,魔军发的第一支队伍——最大的部队,就是:欲——淫欲,是魔派出的第一支主力部队。我们一面对欲望就打了败仗,堕在负处,就成了俘虏;那你面对魔军,你首先就败了。 “忧愁为第二”,忧愁也是魔军呀——为第二支队伍。 “饥渴第三军”,饥渴是魔军的第三军。如果我们忍受不了饥渴——饥渴起盗心,你就会偷人家,抢人家,这就堕到了负处啦。 “渴爱为第四”,这种对爱欲的需求像干渴一般,让你坐立不安,非要去满足不可。 “第五睡眠军”,所以一天到晚我们就昏昏欲睡。睡眠——也就是被魔军控制了。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做到不睡,但至少要做到控制睡眠的时间。如果我们像社会上养生一样,要睡八、九个小时,对修道人来说,那可能就有问题了,被魔军控制了!孔子对宰予——他的学生,看到他昼寝了,都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怖为为第六军”,这种害怕、恐怖、畏惧是第六军。 “疑悔为第七军”,怀疑、后悔就是第七军。所以当我们升起极重的对善法之怀疑和后悔的时候,我们就被魔军控制了。 “瞋恚为第八军”,瞋恨的心——动不动发火的心,这都是魔军。 “第九利养军”,就是你追求名闻利养,喜欢这些知名度,喜欢搞那些虚的东西——摆架子、搭架子,这都是被魔所控制。 “第十军自高,轻慢出家人”,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骄慢,轻蔑出家人。 佛法修行中的“十大魔军” 我们想一想,如果面对魔军的这十支队伍,我们能不能打胜仗?很有可能我们都打败仗啊!一打败仗,这个魔王波旬就很高兴了:“你没有逃脱我的魔手——魔掌心哪!你还是魔子魔孙啊!”所以三界不容易出得去。
祖师的传记本身是一种最好的典范 https://tieba.baidu.com/p/6121217961
祖师的传记本身是一种最好的典范,明确地示范了如何实践大圆满前 祖师的传记本身是一种最好的典范,明确地示范了如何实践大圆满前行和正行一切次第的修证。我们学后会得到很多宝贵的教导,能够确立一生修行的方向和次第修证的志愿。而且能作为一面明镜,时时对照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又时时效仿祖师的行持,这对于我们的修持有很深的加持。 摘自益西彭措堪布译讲《普贤上师言教》 《晋美林巴祖师自传》第一部分:如意树果实 首先讲讲本法近代开宗祖师大持明者晋美林巴的传记。在纽西堪布的《大圆满传承源流》中这样写到: 那时候在卫藏实修光明大圆满的教法中,掺杂了一些伺察意,所以天竺大成就者蒋华西宁大师、赤松德赞法王和遍知龙钦巴等的智慧幻身特意降生世间,这便是雪域所有伏藏师和成就者的大自在王——仁增·晋美林巴。当时,大圆满法快要出问题,寻思者用自己伺察、杂乱的想法掺杂在里面,就会使大圆满法变质,因此就有他老人家的应运出世。他是雪域所有伏藏师和得道者的自在王,是一个成就顶峰的表现。下面按照尊者写的自传来讲解。他自己写了广传《如意树果实》和两部支分传记——《空行密语》和《水月舞者》。首先我们出示自传的内容,然后作相应的讲解。尊者这样说: 先谈谈我这一世父亲方面的情况。我祖父是瑜伽自在者米拉日巴金刚发愿力下秋吉竹巴法脉中的一个行者,他和遍知龙钦巴大师是亲戚,住在我诞生处——尤日地方不远的上方。我祖父名叫至尊愿妙,他秉性贤善,天性淳厚,常常修十法行,持诵密咒,修行上比别人有成就。(先谈到了他的祖父,他属于米拉日巴发愿力下的秋吉竹巴法脉里的一个行者。他和龙钦巴是亲戚,秉性非常贤善。他天性就是这样,不是造作伪装的。一生中常常行持十法行,都是在闻法、思维、修习、讽诵等当中度过,而且持诵密咒真言,修行上比别人更有成就。)我祖父年轻时,正值敏林大师德达林巴开展事业特别深广的时期。当时,德达林巴观察我祖父的种姓等后,安排他作为大圆满光明界、光明洲等几个寺院的上师,后来才生了我父亲。(祖父年轻的时候,处在伏藏王德达林巴大师的事业十分兴盛广大的时期。当时,伏藏王观察了祖父的种姓等以后,觉得这个人非常有功德,就安排他做大圆满光明界、光明洲等好几个寺院的上师,但他属于在家的瑜伽行者。)我母亲是属于后藏名叫奴氏族的家族(历史上,努·桑吉益西就属于这个家族,他是把密宗经、续、窍诀三种传承集于一身的一位大德)。我母亲的种姓在七世中,出现过很多比丘扎旺和修行者称珠南宗等的清净善知识。(这是讲到母亲方面的种姓很好,七世当中出了很多出家的比丘、行者等清净的善知识,是一个在累世当中信奉三宝,出很多行者、善知识等的家族。) 我的诞生地,如莲师在广传中所授记的:上方有持金刚心要自宗的僧团,那里有层石堆叠的山峦,下方有奇异的降天塔,是在这中间的一个村子里诞生的。诞生的时间是藏历土鸡年(西元1730年)12月18日的早晨。我想,这是由于我前世承事过三宝,而且有余留的发愿力和清净业力的缘故,才受生在这个家族。一般说,受生在世间有福德、有权势的贵族家庭,大多数是前世行善时没有以方便摄持的结果。龙树菩萨也是见到生在这种家族中享有福报,会造各种杀生等恼害众生的业,这就成了来世堕恶趣的很猛的因,这样看到后,龙树菩萨发愿:不要受生在这种家族里。 (这是尊者对于今生生在这个家族里的看法。他想:这决定是我前世承事过三宝,而且有剩下来的发愿和清净的业力,以这种力量牵引着我生在这个还不错的家族里。因为这个家族出了很多修行人,也不算特别有权有势,也不算贫穷,属于非常适合修行的种姓。通常来讲,受生在世间有权有势、大富大贵的家族里非常不好。为什么会生在这种家族呢?这是因为他前世做很多善法,但没有用方便摄持,也就是不具足三殊胜,前面没有发心,后面没有回向,中间也不是住在无缘中。这样的话,他就会希求来世有权有势等。这是一种世俗希求的心,结果就会现前那样的果报。假如行善时一直以菩提心摄持,根本不求自身的利益,都是为着将来成佛利益众生,以这种发心驱使,最终又用普贤行愿来发愿回向,中间不住世间的心态,或者更高的不住相而行,那绝对不会受生在这样的家里。这种人过去行善非常努力,所以他的福业力很大,这一世就生在富贵家族中。而这种情况叫做“三世冤”。第一世修很多善,第二世就有福报生在富贵家里。这时候因为他有权势、钱财等,为着吃喝玩乐、地位、名誉等会造很多业。比如有钱,就经常为了吃肉杀很多生。或者用权力来欺诈、剥削别人,造很多损害众生的业。这些业都是仗着这一世的福报和力量才做的。这样造业以后,就集下了来世堕三恶趣的很猛的因。所以龙树菩萨说:我不要生在这种家里。) 但如果生在特别贫贱的家族,也会过得很苦,很难受,成了怜悯的对象,这也难以集聚值遇正法的因缘。(另一方面,如果生在非常贫贱、困苦的家庭,那会一直受着业力的逼迫,身心、家庭、环境、地位等方方面面都很困苦。这时候连衣食问题都解决不了,更没办法集聚遇到正法的因缘。也就是,生存的压力逼得他整天像牛马一样去谋生,去服苦役,没有很多自由。或者说连肚子都填不饱,哪里有心思去修法呢?)所以,没有落到苦乐两边,生在了没有修法违缘的家族中,而且有善缘,又入了佛道,大多数像所需的饮食等条件也全都具足,这是由我的宿世善缘所感。(尊者说,这样看来,我这一生受生的家族没有落在极苦极乐两个极端上,属于中等。而且这个家庭累世信仰三宝,出很多修行人。所以我生在这个家里没有修法的违缘。而且有很多善缘。能入在佛道里,大多数修道的资具,像是饮食、衣服等都具备,不用愁。这确实是我宿世的善缘所感。) 我的舅舅和哥哥都做了喇嘛。小的时候,我想跟他们一起去大乐山修道。那时在“希日巴瓦达”寺院,有十个在家人想来出家,正往这边过来,途中一个人死了,九个人过来了。大家都说:“要来出家,还死了一个人,缘起很不好。”这事触动了我的心,“这么无常,要及早出家修行”。(这是尊者讲到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善根。家里舅舅和哥哥做了喇嘛,小时候就想:他们都做了喇嘛,这样很好,我也要跟他们一起去大乐山修法,一定要入法道的门。当时一个童真的心灵,非常希求能入到法道里,一生一世以修行度过。这就是善根萌发的相。又讲到那时出了一件事。在名叫“希日巴瓦达”的寺院里,当时有十个在家人想过来出家,结果在路上一个人死了。他们过来时,大家就说:“本来要出家的,中间却死了一个人,这缘起很不好。”当时他听到这个事,心里很有触动。心想:已经发了心要出家,但在路上就死了,没出成。是这么无常,根本不是按照人的想像就能办到,所以一定要及早出家修行。不要拖到后面再去修行,再去出家,也许根本没有后面,明天死不死都不知道。他一听到这事,就触发了无常心,非常急,想一定要赶紧出家。)而且在我小时候,思维还不成熟的阶段,见了穿僧衣的喇嘛就很羡慕,着急地把头上的发髻散开来,想快点剃掉。(我们一再强调,真正要修法成就,一开始就要有出离的德相。尊者非常小的时候,一看到穿僧衣的喇嘛,因为僧衣表示出家相,从三有中超出的相,所以就迫不及待地把头上的发髻散开来,想赶紧剃掉,不能再等了,不能在这个世间待了。但有些人可能到了三四十岁还一点这种心情都没有,所以前行很重要,这个心不修出来就不具德相,要修无上大法就很欠缺。) 逐渐地集聚了这些因缘后,到我6岁的时候,就和九个人去到秘密殊胜吉祥山上的光明大乘洲(寺院名),想入正法。珠古阿旺洛宗班玛剪了我头上的发髻,舍掉了在家相,正式受了一切善聚宝的依处——居士戒。而且,以佛教的殊胜表相——三世间难以获得的大仙幢相庄严了自身。出生后,我很快遇到了正法,在自身上实现了这一点。(这时候终于如愿满足了。他确实有一种爱出家的心,在他很小很小,可能就几岁的时候,就一心这样向往,因缘就不断地积聚。到了6岁的时候,这次真的有机会了,他跟九个人一起到了光明大乘洲寺院里想入正法。这就是皈依心。当时,一位珠古剪了他头上的发髻舍掉了在家相,而且正式受了居士戒。这是一切善聚宝的所依,意思是无数善法的初步的所依,有了居士戒后,就可以逐渐地在这上建起无数的善法。而且很幸运,这时候已经能以天、人、龙三世间难以得到的大仙幢相庄严自己,这是佛教的殊胜表相。“大仙幢相”指穿着法衣,表示三世佛的胜利幢相。也就是在生死界得到胜利,或者从四魔中得到胜利。“幢”表示胜利,“大仙”指佛。) 实际上,在我做小孩还没能力思维的六到十三岁之间,我天天都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到了13岁,长辈对我说:“你还在跟小孩玩呀?该成熟一点了。”那时起,我就想:虽然我对各宗派了解得不多,但我对前译自宗金刚乘的密法却有很大欢喜心,总的对于三宝所依的形相有殊胜的信心,特别对于莲师,仅仅见到形相、听到名字或心里忆念,信心和恭敬心就极大地增长。(这是讲当时他6岁到13岁,还不太懂事,不晓得怎么对未来思维的阶段,天天都在玩耍中度过。一直到13岁,那时长辈说:“都13岁的人了,还跟小孩玩?”这时候,他才开始考虑未来的前途。他想:我对佛教里的各个宗派了解得不是很多,但对前译自宗金刚乘的密法有很大的向往。自己凡是遇到三宝所依,比如佛像、经书、僧人等,都有殊胜的信心。意思是,见到佛像时会非常恭敬地顶戴,见到经书特别欢喜,见到出家相也特别有清净心,而且特别向往,这都是清净信的表现。尤其对于莲师特别有信心,只要见到莲师像,听到莲师的名字,心里一想到莲师,信心、恭敬就会极大地增长,这都是大善根的相。这就启发我们如何来修好前行,具足这些德相。这些德相缺一不可,没有它怎么能一生成就呢?我们光说尊者是无上的成就,那你看看他从小表现出什么德相?反观我们自身又如何?这都是我们学习传记时,一定要发心随学的地方。) 在我20岁以前,每年至少一次做一个同样的梦。在梦里,整个世间界没有一点剩下,次第次第地都在被焚烧,我带着一些人一直跑到了一由旬之外。(这是讲20岁以前,每年都会做同一个梦,至少一次。什么梦呢?整个世间界没有一点剩余,全部被大火次第次第地烧着。然后,他带着一些人一直跑到一由旬之外。这个梦相表示三界无时不被苦苦、坏苦、行苦的苦火所烧,没有一时停歇。换言之,世间里的一切万法,全都落在苦当中,没有一点乐的自性。这是他已经起了真实出离心的相。他带着一些人一直跑到一由旬之外,这表示将作为大导师引导众生出离三界火宅。)特别是小时候就想:心是怎样一种存在呢?自己也寻思寻思,总也参不透,也就放下了。有一次心里不满足,就问一些大人,他们说:“肚子里有的这个,就是心啦!”我按他们所说,再去思维,也知道他们讲得不对。平时我是这样找心的。(尊者对于“心的本性如何”一直有一种寻求,这就是在探求生命的本源或者万法的本源。他小时候就起了这样的疑情,他怀疑,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自己想来想去,到底是怎么样子?还是参不透,也就放在一边。有一次他心里不满足,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行,于是去问一些大人。他们说:肚子里装的这个就是心,还有什么别的?那时他按大人说的再去想,但知道他们讲的不对。尊者确实是有很多明显的善根的相。)那段时间,要么是黎明,要么是早晨,当我睡得很轻或刚醒来的时候,一听到寺院吹海螺的声音,以此为因缘,心前就显现海螺的相和现起大海宽广无边的境相。(在触到一些因缘时,尊者宿世的修证就会现出。当时他住在寺院里,藏地的寺院通常以吹海螺来叫大家起床,有时候是黎明,有时候是清晨,在睡得很轻或者刚醒来时,一听到海螺声,他马上就现出了海螺的相,以及大海无边宽广的境相。这些都是神通力的表现。) 到我学唱念等法事的时候,以宿世业力,我所遇到的老师多数都很严厉粗暴,几乎没有一天不挨打。到了夜晚入梦乡时,心情才欢喜一点。所以对于童年,我几乎想不到有什么快乐,但也出现了很多净罪相。以此为因缘,心里出现了难忍的厌离和苦的状况。(这是讲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一些念经、讽诵等法行。以宿世的业力,遇到的老师都特别严厉粗暴。那时候不像现在,都是经常挨打挨骂,只要不听话、不守规矩就要打,而且打得很厉害。到了夜晚入梦的时候,心情才欢喜一点。因为白天感觉处处会挨打,所以对于童年想不到有什么快乐。但也出现了很多净罪的相,这确实也是消业障。以这些因缘,心里出现了难以忍受的厌离,感觉轮回都是苦的,就想从中出离。) 那时候,我经过了一段无想的状况,此生的显现如梦一样消失,以宿世的一些习气,南瞻部洲中的金刚座数数地在我心前显现。一段段时间过后,显现在恒河的对岸那边,有块像房子那么大的石头,上面有个印度僧人,上身穿着黄色的法衣,正在修明禁行。他是在护持,做这些行为。这是当时想起来的事。(很小的时候,在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的念头、想法,今生的显现像梦醒一样全都没了。这时以宿世的习气,在定中现了印度金刚座的相。过了一段时间,又现出在大恒河对岸那边,出现了一块像房子那么大的巨石。有一位穿着黄色僧衣的印度僧人,正坐在那块石头上修持明禁行。这可能是尊者前世的情景,意思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些宿命通,这就是《普贤行愿品》说的,在一切生中都知道宿命。那时唤起了他对宿世的回忆。)另外,当别人讨论殊胜的生圆次第法义时,或者念诵仪轨时,自己心里就特别欢喜。甚至见到别人这么做的时候,自己的心情就彻底变掉了。(这些都是善根的相。生圆次第是密教法义,别人谈论,或者念诵法的仪轨时,他只要耳朵一听,心里就非常欢喜,这就是至心好乐的相。他不是欢喜别的,唯一是欢喜法,甚至听到念仪轨的声音,或者别人讨论法义,都有一种情不自禁的踊跃、想趣入的心。甚至眼睛看到别人这么做,心境就一下子彻底变掉了。通过这些就要知道,皈依修得好的话,确实会有很大的净罪、增福和获得无量功德的作用,这都是心来发生这些功德的。不要以为只是修一修欢喜,每天在这上串习,好像没什么作用。从尊者的传记里就看出,他会对于法时时有至心的好乐,特别想学、想求。甚至看到别人作法行的形相时,那种欢喜、清净的状态都会使自己的心完全变掉。可见,三宝的加持和善根力发动的情况是多么殊胜!) 特别是在见到、听到有情断命根的时候,猎人做杀生的行为,心里只是忆念一下,就特别悲痛。心想:这些众生现在就从这样的苦中脱离该有多好!我有能救一切众生性命的能力该有多好!(这就是尊者悲心的自然流露。见到或者听到有情要断命根,心里想一下就特别悲痛。众生受这样的苦,如果现在就能立即从这个苦里脱离多好!我有能够救一切众生性命的能力多好!尊者是这样的心。这都是不加造作,是天性使然。悲心串习得好,已经成了天性,所以一触到马上就出来。不是说还很麻木,还要多想一想、念一念,或者一点也起不来。这都是善根力量不足的表现。) 到了像秋天,杀生日子到来的时候,心里一想起会做特别可怕的杀生业,遭杀的众生太苦了,无造作的悲心自然就涌现,直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有。(尊者写自传的时候说:我从小就是这样。按藏地的风俗,春夏季是不杀生的,到了秋天会做杀生的业。所以,随着这个日子一天天临近,他心里好难受,一想到这么悲惨的事快要来了,人们要做那么可怕的杀生恶业,而且那些众生一个个都要挨宰,断掉命根,那是多么可怜!当时,尊者那种天性的慈悲自然就涌现出来了。从小到大,一直有这样的心。每一次碰到众生遭遇被杀的苦,悲心就无法遏制地油然生起。这就是缘苦生悲,我们这一生要好好地串习悲心。大圣者很小的时候就向我们表现应如何起悲心,我们一定要随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这条修心的路。)所以想,这个悲心,以念文句来修十万遍四无量心,和这些造作的情况相比,这是非造作的,非常猛利、有力量、自然发起的悲心,这是有价值的。这是我传记中很好的一段。(尊者谈到,我们修悲心,常常是念念四无量的文句,修上十万遍。有时候有口无心,有时候通过造作的方式起一点点。但是,他当时的悲心不是造作起来的,而是一见到,就出于天性,非常猛利、具力量、自然涌现的悲心,这就非常真实。所以尊者说:这是我传记中很好的一段。) 另外,虽然入了正法之门也是好的缘份,但是生逢浊世,在一般的僧团中很少有大善知识,又有一些恶友,跟一般的凡夫和喜欢愦闹者相处,以这种方式过下去,裹在自性愚痴的衣服中,陷入烦恼的泥潭,以爱的镣铐紧缚,与萨迦耶见的山接触,纯粹是这样的状况。要从中获得修行是很难的,因此我从心里想彻底舍离一切事。(这是当时尊者在寺院里的想法。他说:虽然我已经入了正法门,这算得上是好的缘份,但是处在这样五浊增盛的时期,在一般的僧团里很少有大善知识,而且旁边总会有一些恶友,一直跟一般的凡夫和喜欢愦闹者待在一起,这样过下去的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在杂染的世间,人们的内心都充满了烦恼和恶见,会互相感染,很少有清净的修行。跟凡夫和喜欢热闹的人接触,无非是一直包裹在自性愚痴的衣服里。人们都是我、我、我,然后追求世间的名利享受,无非是吃喝玩乐,都是一些身口意的杂染业。彼此相处时,会起很多贪嗔、散乱、竞争等的烦恼,会陷在这种泥潭里。再说,跟人接触时会生爱的贪染。时时都跟萨迦耶见的山接触,不断地增长我见。纯粹是这种状况,再没别的。当时尊者能一眼看清这个世间,所以他当时就知道,这样子很难修行,所以一定要远离。他在心里发愿:我要彻底远离一切事。这样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修行一开始要出离,而且要坚决地出离,否则难以成道。这都要依次第进行,没有出离心哪来菩提心?又怎么会有无二慧呢?所以,一开始要具足真正的出离心,一心想要出离烦恼和苦的泥潭,专心地来成办道业。他当时有一种想彻底舍掉一切世间事的心,这就是噶当派行者经常强调的要舍弃今世。无非是要使心念念转入法,所以必须要有出离心,才可能让心转入法道。否则的话,就像刚才尊者说的,完全是那种情况。有些人还以此高谈什么,其实每天接触的无非就是我见,然后被爱的镣铐紧紧地缚住。和人、事、物接触,喜欢愦闹、享受、散乱,不断地陷入烦恼的泥潭中。然后被愚痴性的衣服包住,自己时时都陷入非常愚蒙,糊里糊涂的状态。这样,全都是往生死里走的因缘,哪里来的修行?当时他非常确定地看到苦和集的现相,所以发愿彻底离开一切世间琐事来修行。) 正如怙主龙树菩萨所说:“大地是情与无情的所依,同样地,戒是一切功德的所依。”当时我对修行特别有愿力。要坚固圣教的根本,就务必要珍爱戒学,这也是入金刚乘道的途径。于是,我从阿阇黎和数位具戒比丘处受了沙弥戒。(这是讲他发了彻底舍离一切事的心以后,就一心想修行。而修行的第一步是持戒。他想:就像龙树菩萨说的,所有能动的动物,不能动的矿物、植物等,都依止大地才能存在。同样,戒是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的所依,或者说增上生善趣和决定胜解脱所有功德的所依。有了戒才能出现功德。当时他特别想修行,又想到要使圣教的根本得以坚固,务必要珍爱戒律学处。就像佛在经上讲的,毗尼住世,我法住世。人们有了持戒的功德,圣教就能安住世间。所以,戒是圣教安住的根本。他想到这一点,知道对于别解脱戒的学处要特别珍惜爱护,它是功德的基础,而且守持别解脱戒是进入金刚乘道的必经之路,于是就在阿阇黎和数位具戒比丘那里受了沙弥戒。)怙主世亲菩萨说:“首先住戒,具足闻思,由此趣入修行中。”虽然以无罪垢的戒学作为圆满的所依后,圣教的自体是教和证的自性,对此修学就能成就菩提而解脱,因此为成就闻思修三慧,照理来说,对于各方面都要趣入学习,但我在25岁以前,只是在相应法行的讽诵和唱念仪轨上,跟着大家做了一点。此外系统地闻思教典等,这些都空缺了,是这样过的日子。在这段时期,没有老师,只是自己看一些佛典而已。
三轮体空不住相 这个才是布施的最高境界!腾讯佛学本源法师2017-06-26 14:31分享3评论收藏行布施得大功德 (资料图) 文/本源法师 你想要成佛,那你首先就要发心做菩萨,你要做菩萨,就应该像菩萨一样不执着于六尘之相而行布施。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不住相布施,这在《金刚经》里面说出了菩萨道行布施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三轮体空的精神。什么是三轮体空呢?我们在这个地方和大众简单的介绍一下。 第一个是施空。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能布施的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他是一个假象的假我,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就是我们在行布施时不应该抱有希望通过布施给我们带来福报的心,也就是说没有希望得到回报的这种心,只谈耕耘不谈收获。 比如我们去做慈善,我们不要抱有目的性去做,做了以后也不希望对方将来能够报答我们,这样才是真正的财施。那三轮体空第一个就是教我们不要执着于是“我”在布施,因为“我”也是一个假象。 第二个是受空。即是对接受布施的对象,我们也不应该生起执著心,因为我们所布施的这个对象也是四大五蕴和合的假象,也是空无自性了不可得。只有这样的布施,我们才能生起平等心,也不会生起轻慢心。比如有一个贫困的孩子,他经过你的救济而长大成人有所成就,如果他对你没报恩之心,你就会对他生起轻慢心和嗔恨心,乃至于会说道:“有什么了不起啊,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当初不是我帮你,你也不会有今天”,这是我们普通大众的心理。 乃至于在行布施的时候,凡夫也会有选择性的去做,看到自己喜欢的或是有缘的他就愿意去捐,没有缘的或者不喜欢的他就不愿意捐。大众有机缘去看看《八大人觉经》,在经文里面讲:“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是一律平等的,不管是跟你有缘的人还是没有缘的人,也不论是曾经伤害你的人或是对你好的人,乃至于他是一个五逆十恶之人,你都是一样的去布施,没有分别。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空相,都不可以执着,一执着就会落入烦恼之中。 我们看第三个是施物空。就是指我们所布施的那些财物,它从本体上来讲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都空无自性,所以我们对财物也不要生起悭贪之心,更不会因为物品捐了以后就生起懊悔之心。我们有时候在捐款的时候,一时的善念去行布施,等事后遇到其他的因缘,就会对自己曾经所捐的财物生起懊悔之心,我怎么捐了那么多?在内心里面就会生起懊悔的心。 所以关照我们所施的财物其实也是一个假象,它也是因缘所生法,空不可得。我们看捐的人是空的,受捐的对象也是空的,所捐的财物也是空的,三者皆不可得,这就叫三轮体空。三轮体空的布施心契入性德,是最为清静,最为平等的,也是布施的最高境界。我们有些初发心的菩萨还是很执着,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佛陀既然让我们不住相而行布施,我们什么都不执着,三轮体空去布施,这个因地空了,那将来在果地还能不能得到功德? 我们看佛陀在《金刚经》中是怎么说的,“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住六尘之相布施,就是以我们前面所讲的三轮体空的精神去行布施,我们所得到的福德那是不可思量,无有边际的。所以你去行三轮体空的布施,那就是契入佛性的最高境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鱿鱼铲: 回复 shy18357377602 : 您好像对这个吧和这些修行和积累资粮的事情上瘾了,有时间的话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上瘾的问题禁言 | 删除 | 2019-3-7 23:52回复—— shy18357377602: 回复 鱿鱼铲 :顶礼,弟子惭愧删除 | 2019-3-8 07:38回复 ————————— 古德说:「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 若不把功夫在平时用好,达到定慧等持,道力具足之地,当面对真正的生死大事时,那里能够当家作主,来去自在?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南无阿弥陀佛
修四外加行,培养出离心
这才是不能邪淫的真正原因!(转)
学佛无难,但观自在
净慧老和尚:学佛必读《地藏经》《楞严经》《法华经》
众生越是丑恶,便越是自己未孝未利益他们的最好证明
僧问大随禅师(沩山灵佑禅师法嗣):“大千坏时,法身坏不坏?”
《解脱歌》浅释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虚云老和尚开示
忍辱
佛言:人有二十难
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有何不同
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二十九年八月在汉藏教理院暑期训练班讲
净土宗 (佛法修证心要)节选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贡嘎仁波切之智慧法语集
略论明心见性
永明寿禅师垂诫
嘎玛仁波切:神通抵不过业力,业力抵不过愿力
《憨山老人梦游集》
因果、无常、空性~~达真堪布
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修法法本~~六个要点
慧灯之光一 10、怎样抉择外境是心的现象?
六中阴
初祖文集
此处我们要观察的,就是心的本性。 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
此处我们要观察的,就是心的本性。 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
此处我们要观察的,就是心的本性。 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
此处我们要观察的,就是心的本性。 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
憨山大师为您通身吐露
憨山大师为您通身吐露
嘎玛仁波切:轮回中的一切,全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无常、梦幻、涅槃。。。(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