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keyhou1 monkeyhou1
关注数: 81 粉丝数: 108 发帖数: 10,933 关注贴吧数: 9
铁观音的叶底 安溪农家苑铁观音解释关于 铁观音 的叶底一直都存在很多争议,多数人认为叶底完整性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叶底完整为佳、反之为次,但这与实际技术情况并不符合。 根据制法,目前 铁观音 可以分为轻发酵和中发酵两类,轻发酵工艺当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该工艺的特点是容易形成青、鲜、酸的口味,铁观音独有之兰花香也更容易体现,卖价较高,在利益驱使下,茶农几乎都朝向轻发酵工艺转变。 轻发酵茶 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茶水青绿、宛如绿豆汤,而非传统的金黄色,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将茶叶边缘的红边去掉、人为造成叶面的破损,所以,轻发酵茶的叶底肯定都会非常碎,而这是由正常工序产生的结果,并非质量不佳。 相较之下,传统的中发酵制法保留绿叶红镶边的特征,茶汤为金黄琥珀色泽,并不要求将红边去掉,因此叶面的完整性保留得很好,视觉观感似乎更胜一筹。 换句话说: 轻发酵铁观音叶底 必然碎,而中发酵传统观音叶底完整性好——那么,为什么市场上的铁观音叶底几乎没有完整的呢?原因在于中发酵茶几乎成为历史,空调的流行不可避免将 铁观音 引向轻发酵工艺,要觅得叶底完整的茶相当困难。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叶底完整性与 铁观音茶 的品质没有关系,只能代表不同的技术趋向而已。 但这并不是说叶底就不重要了,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叶底看出该产品的制造工艺和所能达到的等级。
专家探讨什么是“铁观音茶韵”(俗称“音韵”) 闲情听茶‘琴心茶韵’在 探讨什么是“铁观音茶韵”(俗称“音韵”)之前,如果先了解什么是“韵”?就基本上明白了“音韵”的意思,因此还会明白一些其他各种各样茶所说的“韵”,如武夷岩茶的“岩韵”,午子绿茶的“幽韵”,普洱茶的“陈韵”等。 ­ 所谓‘韵’从泛义来讲是指人、特定的物所展现出来的神态气质或风格,是质的最高境界,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或意境。” ­ 这个定义有些抽象,那么我们先来说说“风韵犹存”这个成语的含义,这两个“韵”字其实意思一样。我也没去查词典,不能说出它的确切含义,但是我们可能会对此有以下的理解: ­ “是说一个女人有吸引人的地方,受到人们的喜欢。” ­ “可能是说一个女人的身材不错或脸蛋好看。” ­ “如果说一个女人风韵犹存,是说这个女人‘性感’吧。” ­ “除了外表的,我想也包含了这个女人好的方面的性情或神态,如“温柔体贴、妩媚动人、声音好听等。” “应该是女人吸引人的特别气质。” ­ 以上说的都不错,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就是“女人味”,女人好的方面的特质,这些好的特质包含外表的(物质的)或精神的。 ­ 把上面的“女人”改成“铁观音”,“音韵”的含义一下子就明白了,既“铁观音味,铁观音好的方面特质,这些好的特质包含物质的或精神的。” ­ 在现实中,人们对“音韵”比较大众的认同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是深层次的茶叶文化的探讨或是说到精神方面的,那通常“音韵”的意思最简单的就是“铁观音味”。这里的“味”指气味,因为铁观音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所味。 ­
五项评茶法 五项评茶法是我国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即将审评内容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经干、湿评后得出结论。 在每一项审评内容中,均包含诸多审评因素:如外形需评定嫩度、形态、整碎、净度等,汤色需评颜色、亮度和清浊度,香气包括香型、高低、纯异和持久性;滋味评定因素有纯异、浓淡、醉涩、厚弱、甘苦及鲜爽感等;叶底需评嫩度、色泽、匀度等每个因素的不同表现,均有专用的评茶术语予以表达。 五项评茶法要求审评人员视、嗅、味觉器官并用,外形成内质审评兼重。在运用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在多只茶审评时,工作强度难度较大,因此不仅需要评茶人员训练有素,审评中也形成侧重和主次之分,即不同项目间和同一项目不同因素间,重点把握对品质影响大和对品质表现起主要作用的项目(因素),并考虑相互的影响,作出综合评定。 五项评茶法的计分,一般是依据不同茶类的饮用价值体现,通过划分不同的审评项目品质(评分)系数,进行加权计分。就单个项目品质系数比较而言,外形所占比值最大,但小于内质各项比值之和。采用加权计分,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品质侧重,也保障了综合评定的准确性,排除了各个审评项目单独计分的弊端。 五项评茶法主要运用在农业系统的茶叶质量检验和品质评比中,在科研机构中也多有针对性地运用。 干评外形 1) 嫩度 2) 条索 3) 整碎 4) 色泽 5) 净度嫩度:是外形审评项目的重点,嫩度好的茶叶,应符合该茶类规格外形的要求,条索紧结重实,芽毫显露,完整饱满。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是区别商品茶种类和等级的依据。各种茶都有其一定的外形特点。一般长条形茶评比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评比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评比是否符合规格,平整光滑程度等。整碎:是指茶叶的匀整程度,优质的茶叶要保持茶叶的自然形态,精制茶要看筛档是否匀称,面张茶是否平伏。色泽:是反映茶叶表面的颜色、色的深浅程度,以及光线在茶叶表现的反射光亮度。各种茶叶有其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原则上叶底的色泽仍然要求均匀、鲜艳明亮才好。净度:是指茶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净度好的茶叶不含任何夹杂物。 湿评内质 1) 香气 2) 汤色 3) 滋味 4) 叶底 5) 余味 6) 回甘 7) 看渣 8) 完整性 9) 嫩度 10) 弹性 11) 叶面展开度 12) 齐一程度 13) 走水状态 14) 发酵程度 15) 焙火程度香气:是茶叶冲泡后随水蒸气挥发出来的气味。由于茶类、产地、季节、加工方法的不同,就会形成与这些条件相应的香气。如红茶的甜香、绿茶的清香、白茶的毫香、乌龙茶的果香或花香,黑茶的陈醇香、高山茶的嫩香、祁门红茶的砂糖香、黄大茶和武夷岩茶的火香等。审评香气除辨别香型外,主要比较香气的纯异、高低、长短。纯异指香气与茶叶应有的香气是否一致,是否夹杂其它异味;高低可用浓、鲜、清、纯、平、粗来区分;长短指香气的持久性。汤色:是茶叶形成的各种色素,溶解于沸水中而反映出来的色泽,汤色随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加工方法、栽培条件、贮藏等而变化,但各类茶有其一定的色度要求,如绿茶的黄绿明亮、红茶的红艳明亮、乌龙茶的橙黄明亮、白茶的浅黄明亮等。审评汤色时,主要抓住色度、亮度、清浊度三方面。滋味:是审评茶师的口感反应。评茶时首先要区别滋味是否纯正,一般纯正的滋味可以分为浓淡、强弱、鲜爽、醇和几种。不纯正滋味有苦涩、粗青、异味。好的茶叶浓而鲜爽,刺激性强,或者富有收敛性。叶底:是冲泡后剩下的茶渣。评定方法是以芽与嫩叶含量的比例和叶质的老嫩度来衡量。芽或嫩叶的含量与鲜叶等级密切相关,一般好的茶叶叶底,嫩芽叶含量多,质地柔软,色泽明亮均匀一致。好茶叶的叶底表现明亮、细嫩、厚实、稍卷;差的叶底表现暗、粗老、单薄、摊张等。余味:茶汤一进口就产生强烈的印象,茶汤喝下去一段时间之后仍留有印象,这种印象就叫「余味」。不好的茶汤叫做「无味」,好的茶汤则「余味无穷」。 回甘:也称为「喉韵」。收敛性和刺激性渐渐消失以后,唾液就慢慢的分泌出来,然后感到喉头清爽甘美,这就是「回甘」,回甘强而持久表示品质良好。 看渣:就是看冲泡之后的「茶渣」,也就是看「叶底」。到了这个时候,茶叶品质的好坏可说一览无遗了。看渣时,必须注意几件事,以下分别说明。 完整性:叶底的形状以叶形完整为佳,断裂不完整的叶片太多,都不会太好,由叶底的断面可看出是手采或机采。另外,芽尖是否碎断,也关系成茶品质。 嫩度:茶叶泡开以后就会恢复鲜叶的原状,这时用视觉观察,或用手捏捏看就可明白茶叶的老嫩了。老的茶叶摸起来比较刺手,嫩的茶叶比较柔软。 弹性:用手捏捏难,弹性强的叶底,原则上是幼嫩肥厚的茶菁所制,而且制茶过程没有失误。弹性佳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有活性。茶菁如果粗老或制造不当就会没有弹性。 叶面展开度:属于揉捻紧结的茶,应该是冲泡之后慢慢展开来,而不是一下子就展开,如此可耐多次冲泡,品质较好。但是如果冲泡之后叶面不展开的也不好,极有可能是焙坏了的茶,茶中的养分会消失很多,这时可观察是否有炒焦茶菁或焙焦茶叶的情形。 齐一程度:是否有新旧茶,或其它因素的混杂,可从叶底看得很清楚。新茶鲜艳有光泽,而旧茶会较变成黄褐色或暗褐色,没有光泽。又如颜色比较接近的茶类之混杂,如白毫乌龙混入红茶,又,不同品种、不同制法……的茶混在一起都会影响茶叶的齐一程度。原则上均匀整齐为佳,但是如果有特殊风味要求的并堆是被允许的,不能视为不好的茶。 走水状态:茶菁在萎凋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将叶中的水分经由水孔散发出去,这个情形就叫做「走水」,走水良好的话,叶底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半透明的状态,颜色鲜艳,红茶会红而明亮,包种茶则淡绿透明,绿茶则全叶呈淡绿色。 发酵程度:随着发酵程度的不同,叶底也会从淡绿、咸菜绿、褐绿到橘红、深红等不同色彩,发酵越重,颜色越红。 焙火程度:随着焙火的轻重,叶底颜色会从浅到深到暗,从绿、褐绿、一直到黑褐色,焙火越重,颜色会越深越暗。
普洱茶二十个茶区【转载】 云南地形气候环境特殊,高纬度、高海拔,低纬度、低海拔的一致性,加上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复杂,其主要表现特点为:①区域性差异分明,垂直变化十分明显。②年温差小、曰温差大。③雨量充沛、旱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这样条件下,加上部分茶种与生长形态不同,各茶山茶菁茶质有明显不同特质。若以相同茶种、生长形态、制程等相同客观条件下,云南茶区出现“北苦南涩”、“东柔西刚”的特质。 本文所介绍各茶区茶质特色,多数以手工制作之栽培野生茶、野放茶为主。在正常制程、春茶、一心一叶与一心二叶的状况下,所评鉴出的茶质特色。因涉及笔者个人口感好恶,所陈述之观感仅供读者参考,并非绝对标准。 1、曼撒茶山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简介:位于勐腊县易武乡东北,离易武镇内约20公里,与老挝交界。茶区内地形复杂、落差大,最高的海拔为1950米,最低的为 750米。 清朝乾隆年间,曼撒茶山开始进入最辉煌的时期,据史料记载,年产达万担以上。当时生产出的茶叶,多集中在曼撒老街进行交易;曼撒在鼎盛时期,有三百多户居民。同治十三年,曼撒老街遭遇毁灭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绪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无情的祝融瞬间毁灭繁荣的小镇,而第三次火灾与疫病,更是将曼撒成为颓圮之荒城。此时,离曼撒20公里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这也说明为何清光绪以后的普洱府志上,易武替代曼撒,成为六大茶山中重要的茶山。古代行政区域划分,曼撒属易武土司管辖,并且易武与曼撒茶区相近,因此很难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以致在坊间,有不少厂方与业者将二茶区所产茶菁同属“易武”。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2、易武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原属古代曼撒茶区。目前易武茶区栽培野生茶年产约60吨,台地茶约300吨。(由于历史原因古乔木茶树现存不多,易武正山全年古乔木茶产量不高于200吨,其中春茶产量在60吨。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属曼撒茶区,香气口感类似曼撒,香扬水柔、刺激性较低的茶品;与曼撒茶区原因相同,近年汤质较薄。 易武乡各种茶树特点: 高山村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易武村委会高山村,海拔1188米,树型小乔木,树姿直立,树高4.5米,树幅4.35×3.6米,最低分枝1.1米,分枝密树姿基部围68厘米,叶长宽18.2×6.07厘米,叶长椭园、叶水平着生、叶色绿,叶面平、叶尖渐尖,叶脉11—13对,叶缘微波,叶身平,叶基形状楔形、叶质软、叶背茸毛多、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绿茶、普洱茶、红茶。 刮风寨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麻黑村公所刮风寨村,海拔116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3.3米,长势强最低分枝高85厘米,分枝稀,基部围85厘米,叶长宽13.71×5.19厘米,叶形长椭园,叶片着生状平,锯齿浅中中叶色深绿,叶缘平,叶身平,叶面平、叶背茸毛中,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同庆河大茶树:学名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洒代村委会,海拔910米,树型乔木,树姿直立,生长势强,树高14.52米,树幅3.0×4.5米,最低分枝高1米,分枝密度中,基部围180厘米,胸围69厘米,叶长宽18.00×5.7厘米,叶形长椭园形,叶水平状着生,锯齿稀,叶色深缘,叶缘波状,叶身平,叶面平、叶尖尾尖,叶脉16对,叶基开头楔形,叶质软,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桥头寨大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位于易武乡桥头寨,海拔1320乔木,树型乔木,树姿直立,树高16.5米,树幅6.5×7厘米,分枝稀,树势强,基部围68厘米,主干胸围49厘米,叶长宽17.11×5.37厘米,叶形柳叶形,叶面微隆,叶面平滑、叶质柔软,叶色深绿,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浅浅中,叶着生状平,叶基楔形,叶脉11—12对,芽叶色泽绿,茸毛多,持嫩性强,适制红绿茶、普洱茶。
普洱茶待研究的20个问题 网络转载 -----杨中跃 普洱茶是一个地方特种茶类,中国茶叶界长期没有重视过对普洱茶的研究,过去大学茶学专业不学普洱茶,茶叶研究机构也不研究普洱茶,当70年代普洱茶渥堆熟茶技术出现后,由于渥堆熟茶的技术相似黑茶,于是把普洱茶定义为黑茶类,把渥堆熟茶定义为发酵茶,把普洱生茶定义为后发酵茶,受此定义的误导,90年代以来对渥堆熟茶的研究较多,对普洱茶生茶的研究则多偏向于后发酵的研究。在存贮实践中人们想方设法的去制造后发酵的环境条件让普洱茶“发酵”,例如人为的加温、加湿、通风透气等。其结果是使普洱茶越存越不香。要想得到越存越香的普洱茶要靠茶叶内部酶的催化,不能让茶叶发生发酵。目前国内外对酶对红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对酶对普洱茶变化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起步。其实普洱茶生茶的变化主要就是靠酶促作用来推动的。由于发酵说的误导,普洱茶在制作、存贮的很多问题上已经走入误区,需要普洱茶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需要普洱茶的爱好者们多做研究,为普洱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制作和存贮体系。根据本人对普洱茶的研究和思索,普洱茶有以下问题亟待研究。 1、 驯化型茶树的定性和研究。 在目前茶树的分类上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实在实际中还存在一种驯化型茶树,在景东、凤庆、云县一代有一种当地人称为“本山茶”、“大山茶”的茶树,当地居民也称这些茶树为野茶。这些茶树从树型、叶片、茶叶制成品的外形、制成品的口感滋味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三大类,其特征比较偏向于野生型。这些大茶树其本身是野生茶树,由于生长于村子附近,毒性小,因而长期被当地居民采摘制茶饮用,长期的采摘使茶树的毒性不断减弱,变得更加适合饮用。对这些茶树的研究可以弥补茶叶发展史上我们祖先是怎样开始驯化、利用茶资源的这段历史。 2、 古茶园中小叶种的由来和与大叶种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园中有十多个古茶园中有小叶种分布。过去曾有专家认为这些小叶种是大叶种变异的,但从大小叶种的树龄相似和口感滋味、耐泡度差异明显等方面看变异说是不成立的。有倚邦茶因为有小叶种才受皇帝喜爱的说法。对小叶种的由来和品质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3、 大叶种的内含物与普洱茶越存越香的关系。 普洱茶的制作原料是大叶种,目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大叶种的内含物质多于小叶种。普洱茶具有可以长期保存,存法得当可以越存越香的特点,但是关于普洱茶大叶种的内含物质与越存越香的关系、不同内含物质对越存越香的作用尚无明确而系统的研究。 4、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对比研究。 在普洱茶界只要是有一定基础的饮茶者都能明显感觉到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在口感滋味和耐泡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是由乔木老树茶与台地茶内含物质的差异造成的,这种差异是由于内含物质的种类差异还是含量差异造成?或者是由于乔木老树茶的物质结构更加稳定造成?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5、 生态环境对茶叶内含物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实际品饮中已经发现生态环境好的茶其品质和口感滋味更好,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是造成茶叶内含物质种类的差异还是含量的差异?生态环境对茶叶的影响除了内含物质的差异外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6、 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在普洱茶原产区的50多个古茶山中,品质最好、名气最大的古茶山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1800米。老班章1700米,景迈1500~1600米,冰岛1670米,曼迈1510米,章朗1590米,困鹿山1640米,南糯山1400米,娜卡1650米。海拔超过2000米茶味偏淡、茶气偏弱,海拔过低则涩度加大。海拔高度对茶叶内含物质有何影响?为什么海拔1400~1800米的茶叶会茶味更足、茶气更强? 7、纬度、光照对茶叶内含物质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紫砂古籍《阳羡茗壶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中午在宜兴天天福大酒店宴请,为他的大孙子考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志庆。席间,紫砂艺人数以百计,场面很喜庆。席间,谈及目前紫砂文化建设,声音比较嘈杂,褒贬不一。 近年来,紫砂图书和相关音像制品层出不穷,呈紫砂文艺复兴之势。然而,这些图书大多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溢美和虚假表示充斥其中。书出多了,看起来紫砂文化繁荣,实际上是一种浮华。关于这个,我将在今后的日志中发表一些看法,与对此感兴趣的博友交流。今日之志主要以附录形式介绍紫砂文化古籍《阳羡茗壶系》,以期更多壶友能够有机会走近紫砂历史文化。《阳羡茗壶系》 周高起著 周高起,字伯高,江阴(今属江苏)人。康熙《江阴县志》载,周高起“颖敏,尤好积书……工为故辞,早岁补诸生,列名第一。……纂修县志,又著书读志,行于世。乙酉(1654)闰六月,城变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箧中惟图书翰墨。无以勒者,肆加[上竹下垂]掠,高起亦抗声诃之,遂遇害”。 该书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除序言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以品系人,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林茂之,俞仲茅诗各一首。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明清朱泥壶的发展历程与署款文化 在玩赏宜兴紫砂壶的过程中,常有一种感觉:紫泥壶是「他」,是He;朱泥壶是「她」,是She,这种情感投射,当然其来有自。 就用途而言:紫泥是宜兴茶具的主流派,蕴于甲泥之中,又称「岩中岩」,其胎骨坚致,可独自成大器; 朱泥则属非主流派,深藏于泥矿底层,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拣,古谓「未触风日之石骨」,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 就色泽而言:紫泥色相沉郁稳重,庄严凝练,宛如玄铁重刀; 朱泥色泽红艳活泼,娇妍多姿,犹如柳叶软剑。 就泥性而言:紫泥成型较易,坯体烧成率较高,窑温宽容度亦大; 朱泥成型工艺难度较高,成品率约仅七成,泥性甚娇甚挑。 就触感而言:紫泥胎身气孔结构较疏松,器表触感较明显; 朱泥颗粒细腻,器表透明度佳,触感平滑。 就声音而言:弹指扣之,紫泥音频较沉郁,共振性稍低,彷若男音; 朱泥音频相对较高,共振性佳,犹似女声。 就式度而言:紫砂器形貌多变,或方或圆,或光或花,体多大方,容量较大; 朱泥器形制较少,多为光素几何形,造形趋于纤秀,容量较小。 就地域而言:紫泥素为江南主流,一脉传承五百年,不绝如缕,近代更于港台汇成波澜; 朱泥虽根柢深植宜兴,但个性活跃,每于域外带动风潮,如十七世纪中叶起,外销欧洲的「红色瓷器。再如清同治以后,轰动东瀛茶陶两界的「朱泥烧」;以及从明末至民初,在闽南沿海,乃至南洋一带,所掀起的「水平壶」红色风潮。更值得注意的是,朱泥器所鼓动的红色流行风,每每引起欧洲、日本、潮汕、台湾陶人以各种方式加以临摹仿制,进而启发了当地的壶艺、茶风。 明清朱泥壶考证的误区  二十世纪末叶,宜兴紫砂茶具在港台备受青睐,不论紫泥、朱泥、绿泥、段泥,俱成为茶客壶人的府藏珍爱。与此同时,对紫砂陶器的研究亦受到重视,成为显学。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当代作品一辨真伪,二评工艺成就,三论典藏价值,基本上问题不大。明清紫砂器则因历来作伪高手多,真赝之判较具挑战性,然紫砂陶史不过五百年,虽史料有限,却也不致考据无门。加上紫砂器的署款文化是历代工艺美术作品中较为罕见的,这种传承相当程度地深化了紫砂器的人文底蕴,更增添了后人的收藏乐趣,许多明清紫砂器的真伪鉴别,也往往是依附着器身款识而开启。反倒是明清朱泥壶的考证,面临了微妙的态势,以今日收藏家们的眼力与经验法则,对朱泥古壶的断代辨伪,大体已能形成共识,争议有限,然而对朱泥陶人们的考证,却不易找到着力点。因为同样系出宜兴的朱泥壶却因为自成一格的署款文化,形成「大彬」、「孟臣」比比皆是的盛况,几乎无法将一般砂壶的鉴赏准则转移、延用,形成了考证上不易突破的「雾区」。    无怪乎,初入此道者往往迷惑于:为何在朱泥壶的世界里,孟臣、逸公、大彬的作品如此丰盛?而孟臣高寿三百尚能制壶!大彬死后照样可以制器题铭!其实,这个特殊的「行规」已绵延三百余年,早就成为朱泥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了!所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诚如奥玄宝所言:「然壶本玩具也,玩具之可爱在趣不在理……择其善者皆取之……知理知趣是为上策。」准此,则朱泥小壶能考之有据者,是谓理趣兼得;若未能如愿者,也不妨好好欣赏其逸趣之所在。其实,透过各类资料的整合,我们还是可以大略掌握明清朱泥壶的脉络,这位红姑娘尚不致于「不可理喻」,反而应是「理趣兼具」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