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真伟大 汉书真伟大
本人是永城人,爱好文学,历史等。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多篇,现在市政府上班
关注数: 461 粉丝数: 299 发帖数: 1,592 关注贴吧数: 8
永城陈集周玉皇庙探秘 陈集周玉皇庙探秘 盛朝新 永城境内现存的古庙已经很少了,陈集周玉皇庙却历经沧桑依然屹立,而且保存了几通古碑,成为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景点。目前为永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庙位于陈集镇丁集西北。这里北距古芒县城遗址和古睢水故道较近。现存民国年间破旧的庙堂,门额石刻四个楷书大字“关帝行宫”,端庄雅致,遒劲浑厚。庙前耸立着一棵古老的造型奇特的皂角树,据测定已有八百余年了。该树粗大的树干内,竟有一个大洞,深达约两米,可容两三个成年人站立里面。树干中心完全朽空,整株大树全靠粗厚的树皮支撑生长,这是极为罕见的自然奇观,令人赞叹皂角树的生命力是何等的坚强,经历了无数灾难和风雨的洗礼,依然巍然屹立,枝繁叶茂,十分旺盛。树下还有一眼古井,是庙中当年的遗物,布满绿苔的厚大青砖上,依稀可见绳索磨损的凹痕。还有两个巨大的石基座,散放在古井旁,据研究这是庙前古代的插旗杆石座。 这座玉皇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现有一通残断的古碑为证。该碑虽然文字大都模糊,但仍能辨认一部分:“重修玉皇庙碑记 ............. 尝闻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夫庙也者,所以..............君贵功德...............玉皇庙奉自唐时建于甫城乡陈村中,历年也以................乾隆五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由此可知,该庙建于唐朝。唐代由于李唐王朝和道教鼻祖老子李耳同姓,故特别尊崇道教。唐太宗时期道教的崇祀达到高潮,最高天帝玉皇大帝的崇拜到了顶峰,皇帝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玉皇庙,当时天下修玉皇庙成风,陈集的这个玉皇庙就是那是奉旨修建的。因为是皇帝敕令所建,所以地位和意义重要,历代是屡毁屡修。据该村老人说,庙前原有十几通古碑,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被拉走修桥垫路,至今还有几块古碑压在村南小桥下,近期准备取出,拟重新立于庙前,恢复旧观。 现在庙前还有一通残断的六棱碑。碑文磨损,可辨认部分文字。“......国南京路亳州永城县第七都陈村丁家口集玉皇庙一座,先於贞元年间陈.....朱兴等修...........(明)昌元年间陈楫.......武资等添修改为殿堂....................为首再行补塑.......................当次后於泰和..................香炉一座今具香炉盖庙施......................陈村:陈.....陈信..........朱颜朱太...........城南村:周珪胡渊马俊.....................睢城村:...............................”这是一通金朝古碑。但金代永城设永州,这个碑文开头却使用宋代永城行政管辖名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金朝占领北宋的北方大片区域后,行政却承袭宋制。据《金史.地理中》记载,金朝兴定五年(1221)十二月,永城才改为永州,脱离亳州,下辖夏邑,砀山,酂城三县。此碑立的时间应在撤县划州之前的泰和年间至兴定五年之前,即公元1201年至1221年间。那时永城仍属“南京(商丘)路亳州”管辖。从金代和清代乾隆年间古碑来看,周玉皇庙村在唐代及金代时叫陈村,陈姓占主流,修庙及立碑皆是陈村人主导完成的,但现在不但村名早换了,而且该村一家陈姓也没有了。金碑中的睢城村即现在小城子村。古芒县故址处,《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王莽改芒县为博治,东汉光武帝刘秀改芒县为临睢。芒城滨临睢水,后来又叫大睢城,晋代废毁。现遗址犹存。 玉皇庙前还有一通清光绪年间古碑。碑文磨蚀严重,抄录如下:“盖闻作善者降祥,不善者降殃。则神之监察斯..............玉皇为神之尊人之王乎,今有王福耀妻吴氏者因无....................心不爱膏腴之壤以奉..................神明之祀将也身所遗之......................以奉先人其余..............................玉皇前以为春秋祭献之资,其诚信向善为何如哉?然而........................后人作..................志而永垂不朽云。...................文章翟会辅,志宗骆兴国,周鸣瑞周鸣鹤。大清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二日立。吴春彩,主持道胡”。这通古碑,据该村老人说是感恩碑。是清末附近村子人所立。是感谢玉皇庙神显灵保佑。旧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各方面都比较底下落后,再加上天灾人祸连绵不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可奈何,只得祈求神灵保佑。这也是当时修庙的群众基础,也是庙神文化久盛不衰的原因。 但有一点使人不明白,既然是玉皇庙,为何又是关帝行宫呢?玉皇庙崇祀的是玉皇大帝,而关帝庙供奉的却是关羽。这本是两个不同的形象。为何会在此庙中集中在一起呢?庙中的那块乾隆年间古碑有这样一段记载“.....玉皇庙和关帝行宫一体兴建..............重檐丹楹,峭壁高阁.......”。原来此地开始就兴建了两座庙,东边是玉皇庙,西边是关帝庙。玉皇庙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玉帝是中国道教的最高神仙,源于唐王朝的崇祀而天下大肆兴起,封建时代寄希望于玉皇大帝,从皇帝到草民都希望玉帝给予保护和福佑。而关羽是三国著名人物,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于世。据史料记载,给关羽封王始于宋代,封关羽为帝始于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神宗封关羽为帝,关羽正式成为关帝。关羽不仅成为封建王朝官方祭祀的神祗,而且也成民间百姓供奉的神明。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敬奉关公能够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保家安康,四季升平。此处远在唐代就祭祀关羽,还有更深的历史背景。据周玉皇庙村老年人讲,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关羽曾几次在芒县城大战,并在此处停留休整。这里曾留下关羽的足迹。这个传说我们无法考证了,但既然张飞曾在芒砀山安营扎寨,关羽又何尝不能来到此处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普天之下信奉祭拜关羽在古代是很流行的时尚。清代《永城县志》记载,仅永城县城内就有好几处关帝庙。但此处既有玉皇庙,又有关帝庙,能够满足香客的多种祭祀需求,庙火得以千年不衰,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处道教庙宇。 科学发展到今天,所有的神灵都已作古,走进了历史。玉皇庙,关帝行宫作为历史的遗存,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风风雨雨。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成为今天人们凭吊千古,参观游览的景点,也成为永城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载入史册。
永城古驿站 □ 盛朝新   永城的形成与发展跟驿路有关,最初的马甫城就是一个驿站之城。所谓马甫,顾名思义,应该是驿马聚集之铺。驿马的数量之多,铺子的规模之大,名声显赫,成了城市的名字。马甫城究竟何时成为驿站之城?史籍没有记载,但从驿站的历史发展和永城古县衙下出土的汉砖汉瓦来看,至少在秦汉时期,马甫城就已存在。   那么永城是古代哪条古驿道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呢?从永城最古老、最主要的街道的走向来考证,应是徐州到亳州古驿道上的驿城。永城城市发展的特点先是得益于古驿道,后是受制于古汴水。永徐和永亳古道十分古老,虽没见地方史志明确记载,但从有关史料可知,至少在商周时代甚至更早,这条古道就已形成。我们看著名的王油坊龙山文化古人类遗址、龙岗的孔子故里孔林、赞阝城造律台龙山文化遗址、古棘壁遗址、古马甫城、茴村堌上汉墓群等都在这条古驿道上。而在永城的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到这样处在同一条线上的密集的古遗址。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巧合吧?据甲骨文学家陈梦家先生研究,商纣王征伐东夷人方,回来时就经赞阝城而过。难道他率领大军也是从这条古路上经过的吗?   马甫城起源于驿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驿城的初步繁华大致始于西汉。明嘉靖《永城县志》记载,古县衙的建筑“创建于西汉”。该地出土的汉砖汉瓦也印证了这一点。西汉的驿站制度是在交通要道上每隔三十里设置驿站,即供人夫车马食宿的交通站。驿站有房舍,可供歇息,各级来往人员及其侍从的膳食标准和驿马皆有不同。持有官府颁发的驿符,过往的旅客可在驿站休息。围绕着驿道车马人流的兴盛,马甫城繁荣起来。门店沿驿路而立,东西狭长,其中客店林立,客栈、饭店,生意红火,川流不息的驿道带动了服务业。永城到茴村的距离是三十里,这个距离和汉代设置驿站的规定完全吻合,茴村最初也可能是驿站之镇。永城驿站最兴盛的时期是唐宋时代,自隋代开凿大运河流经永城后,永城变成了水路交通中心。那时不但有陆路驿道,而且增加了运河水驿。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记载,唐朝时以首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重要的放射状古驿道,通往全国各地,其中第四条重要驿道就经过永城。这条驿道始于长安,经洛阳、开封、商丘、永城、泗州、扬州、杭州,直达福建泉州。实际上这条驿道是从永城隋唐大运河的大堤上经过的。永城的驿站在当时是“汴泗之通轨”,是十分重要的。唐代诗人薛能曾泊舟汴水,在永城驿站写诗一首《下第后夷门乘舟到永城驿》。由于永城驿站处在几条驿道的交点上,所以格外重要和繁忙。据记载,当时驿站的任务包罗万象,既负责国家公文书信的传递,又负责紧急的军事情报的传达,还兼管接送官员,追捕罪犯,灾区抚恤和押送犯人等各种事务,管理贡品运输和其他小件物品的运输。永城驿站设驿丞,是驿站的主管官员,下有驿卒。驿丞的职责是每年呈报驿马的死损肥瘠以及经费支出账目,驿卒专门供驱使跑腿,十分辛苦。驿站还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永城驿站的驿卒不再像以前那样由乡村百姓担任,而是改由地方驻军负责,强化了驿站的功能和作用。设立了专门的递铺,沿汴河每十八里或二十里置一铺,实行一整套递铺制度,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城内设有总铺,沿途乡村设有分铺。现在永城东西皆有十八里和二十里这样的地名,其实这是宋代汴河驿道的历史遗存痕迹。1990年永城侯岭马楼曾出土一口古井,而在古井内出土了一个瓷瓶,上书“仁和馆”三字。此瓶颇有来历,据宋代《淳佑临安志》记载,仁和馆在杭州清湖之东,绍兴十九年由郡守汤鹏举荐,当时很有名气。永城出土的仁和馆瓷瓶,处在古驿道旁井内,当为行走驿道汲水所用,不慎掉落所致,是典型的南宋瓷瓶,是该处古驿道的见证。宋代永城总铺据县志记载在古县衙西,驿站在县衙东。铺即驿站,为什么永城在宋代会有两个驿站呢?原来宋朝驿站的特点是把文书递送和过往官员的接待完全分开。馆驿是朝廷接待官员的地方,不负责传递公文,永城古县衙东就是馆驿,传递公文和书信的称为递铺。永城县衙西的总铺即是递铺。当时递铺有步递、马递、急脚递。总铺处在隋堤上,面向陆驿和水驿。史载北宋日僧成寻从南方泊舟隋唐大运河去东京开封就曾经在永城总铺停歇,那么宋代这种驿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苏轼有篇《凤鸣驿记》,描写陕西的一个驿站“视客所居与其凡资所用,如官府,如庙观,如数世富人之宅。四方之至者如归其家,皆乐而忘之。”南宋文学家毛开投宿和凤驿站这样记载,“屋二十四楹,广袤五十七步,堂守庐分,翼以两庑,重桓四周,门有守吏,里有侯人”。看来宋代驿站确实不错,而当时永城驿站也应该挺漂亮的。因为是朝廷投资修建的,既属于朝廷重要机构,又是形象工程,所以应建的很好。南宋末年汴河废弃后,永城总铺就衰落了。明代永城驿站处在县衙东边,叫太平驿马,也叫太丘驿。驿丞归并县官,改在县衙内办公,还在县衙西北专门盖了一座马神庙,以敬祀驿马。   这个县衙东的太丘驿,在明代隆庆年间迁到了永城西门外的隋堤上。当时永城县令左思明专门写了一篇碑文《改建太丘驿碑记》。碑文指出了永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当两省交冲,为四方通轨……往来络绎,无间昼夜”。碑文说明了改在城西的原因“城内置驿,城门锁钥,轻率阖辟……自知其不可也”,城内有驿站,不利于城池的安全与守护,所以迁到西门外。驿站建“官厅三楹,退寝三楹,前后左右厢房各六楹。其规模恢宏,足称皇华之馆,唐宇壮丽,堪为驻节之地”。县衙东的驿站旧址建起了太丘书院。   直到清代,永城驿站的规模依然不小。据清光绪《永城县志》记载,有“驿马三十四匹,扛递夫六十四名”,但1854年洪秀全的太平军攻破永城,驿站遭到毁灭性破坏,从此一蹶不振。而伴随着清朝的腐朽没落日趋衰亡,永城古老的驿站也走向穷途末日,寿终正寝。  本文评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