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48h g648h
关注数: 90 粉丝数: 137 发帖数: 1,697 关注贴吧数: 18
诗情画意——蟠桃峪 蟠桃峪: 据查,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刘姓由山东迁此沟落户,因其山中有一庙,名蟠桃寺,从寺取庄名蟠桃峪,沿用至今。 《临榆县志》中关于蟠桃峪的记载: 蟠桃峪又名蟠道峪 在鹰窝山西北距城西北三十五里 林峦苍秀岭路崎岖 多栽桃杏春中花 发烂如霞绮有寺名蟠桃 昔人常读书其中 清 刘允元游蟠桃寺诗 入口(山)观不尽 登临趣尚多 苍松环寺立 溪水绕村过 月阔听山静 林深思鸟歌涛声疑海上 春雪压岩沙 清 钟和梅蟠道峪诗绿净红酣不染尘 峰回路转欲迷人 梦中会作桃园客 塞上重逢 杏苑春 但遇青山留宿诺 未归盘谷负闲身 爱花差拟河阳令 休沐能来不厌频 从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那时候的的蟠桃峪,山峦叠秀,青山绿水,春花灿烂,鸟歌长鸣之地,常有文人雅客到此抒情。 关于蟠桃峪的传说: 蟠桃峪之所以得名,是因为这里有一座蟠桃山和一座蟠桃寺,并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 传说,孙悟空被玉帝派去掌管蟠桃园。当他来到蟠桃园时,只见:“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时开时结千年熟,无夏无冬万载迟。不是玄都凡俗种,瑶池王母自栽培”。孙悟空满心欢喜,每天专摘又红又透的蟠桃来偷吃,吃着那一个,又看到下一个,常吃上一口就扔掉了。据说有一只蟠桃被孙悟空扔到了人间,这只蟠桃留恋人间的美景,就化作了一座山脉,形如蟠桃,人们叫它蟠桃山。一日,王母娘娘带领众仙女驾着祥云,俯看人间的秀丽景色,都不禁陶醉了,不住感叹:此景只应人间有!王母娘娘和仙女们忍不住下了云头,在人间游玩。当在一座山脚下休息时,王母娘娘发现了这座山与其他山不一样,她仔细一看,就看出了这原是她瑶池的蟠桃所化。她没有收回蟠桃,看它身边没有什么伙伴,就用拂尘一指,一条宽敞而清澈的河水就出现在蟠桃山的脚下,山映水中,水山相依,真是人间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地人们感念王母娘娘的美意,在山下她曾落脚的地方,建了一座名为蟠桃寺的寺庙,世代供奉王母娘娘,这个山村因此得名蟠桃峪。1915年左右,蟠桃寺在雨夜里倒塌,至今只有一片瓦砾记录着这段神奇的故事。 近年来,蟠桃峪成为乡村游的好去处,被评为“秦皇岛最美丽的村庄”之一。如今风景如画的蟠桃峪1919年7月美国植物学家弗兰克迈耶拍摄的燕塞湖上游照片
“十一儿”鬼穿寒衣(农历十月初一) “万里长城砖砌墙,处处关口处处伤,凭你钢打铁铸汉,大毛山下哭断肠……”这是传唱在抚宁县董家口大毛山一带的一首民谣。细说起来,这首歌谣里还包含着:“十一儿烧纸衣”这个古老的民俗呢。 相传,大毛山下原本有一个小村子,村中有一位姓陈的老人,老伴儿死得早,自己好不容易一把屎一把尿把两个儿子----陈大、陈小拉扯成人。谁知道偏偏赶上秦始皇修长城抓民工,两个儿子给抓走了一对儿。为这事,陈老爹哭啊哭,直苦干了眼泪。可哭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自己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只盼着能在临死前见上儿子一面。就这样陈老爹整天等啊,盼啊,逢人便问,见人就打听……结果,每每听到消息都让老爹又喜又忧-----喜的是,长城就要修到大毛山了,很快就能跟儿子见面了。忧的是,听说许多民工劳累、冻饿惨死在长城上,被当做地基埋在城座石下,连尸骨都见不到。 转眼五年过去了。长城终于弯弯曲曲地通到了大毛山。 这一年,冬天来的特别早,天也格外冷。沿线的监工早已经穿上了厚实的棉衣,但起早贪黑修城的民工们绝大多数都只穿着单衣单卦----天冷、活累、吃不饱,死人的情况天天有,一批批青壮年永远留在了长城下。 十一儿这一天,天黑沉沉的,大雪漫天飞舞,恶风吹打着树枝,就像鬼哭狼嚎一样。一大早,在通往大毛山西两个山头的岔路上,跌跌撞撞走来一个老头,只见他须发全白了,而且都擀毡打了卷儿,头上戴了一顶耍了圈的破毡帽,身上穿这一件到处露棉花的破袄----那棉花都黑里透着亮-----而怀里却抱着一件新棉袄。老人在岔路口停了下来,往这边看看,又往那边瞧瞧,似乎不知道该走哪一边为好。 风更疾,雪更大,天更沉了。老人还是没有主意走哪条路。他顺着东路走几里,便又摇摇头赶忙跑回去,可在西路还没走上多远,就又跑回来了。一直到中午,老汉还只是在原地转悠,雪地上留下了两溜杂乱的、深深的脚印。 负责大毛山长城工程的监工见了这个情形好生奇怪,便让手下人把老头叫到自己跟前问:“老头,你在那里干什么呢?怎么老是来回打转呀?你迷路了吗?” 老人摇摇头,叹了口气说:“我就是山下村里的,两个儿子全修长城来了,一个在东山,一个在西山。天儿冷了打算给他们做件棉衣,可家里穷啊,卖掉所有家当,才做了这么一件棉袄,我是为难啊----把棉衣给东山的大儿子送去吧,西山的老二就要挨冻;可是要把棉衣给西山的老二送去,东山的大儿子又过不了冬。所以我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先给哪个儿子送去呀! 原来,这个老汉正是陈老爹。三天前,他得到消息说两个儿子已经到大毛山了,一个在东山修,一个在西山干,把个陈老爹欢喜得不得了。眼见天气越来越冷,老爹打算给两个儿子做一件棉衣送去,也好父子见面。可是家里太穷,东挪西凑就做成了这么一件,所以才出现了刚才雪地里那一幕。 那个监工听了老爹的话后哈哈大笑:“我来给你出一个主意,保管解决问题。把你棉袄从中间撕开,一个儿子一半就行了!哈----哈-----哈!” 陈老爹听了这话,差点没把鼻子给气歪了,扭头就走。待他哆哆嗦嗦地来到岔路口,一时还是拿不定主意该去哪边。眼看着天已经黑了,风雪也停了,天上还冒出了几颗星星。 正好陈老爹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东边山路上下来一群收工的民工,只听他们边走边念叨-----“陈大死得好惨啊!咳,生生给冻死了!” “可不是咋的,昨天他还说抽空偷着回去看看他爹呢!这下,爷儿俩只能阴间见了……” 陈老爹一惊,怕是自己听错了,忙躬身施礼问:“各位说的陈大可是山下村里的?” “是啊,听说他还有个弟弟也在修长城,家里只剩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爹,真可怜啊!”说话间,民工们叹息着渐渐走远了。 陈老爹一屁股坐在雪地里,差点儿没昏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他想,咳,既然大儿子已经死了,就把棉袄给老二穿吧。想到这里,他忙抱着衣服顺着西边的山路跑了上去。可是还没等他爬到山顶,就遇到一个挑担下山的伙夫模样的人,忙问道:“请问您可认识我的儿子陈小吗?” “你是问山下村里的那个吗?-----今天下午听说哥哥冻死了,结果伤心失神被城座石给压死了……” 陈老爹听了这话如同五雷轰顶一般,立时瘫倒在地,左一声大儿,右一声小儿,哭的死去活来。他那早已枯干的眼窝里流出的不是泪水,而是一滴滴血,血滴在雪地上分外醒目,就连那悲切的哭声似乎都溢满了血泪,直哭的星星都难过地躲到云彩后面去了。 哭罢多时,陈老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棉袄,心想:两个儿子都死了,留着它还有啥用?在想到儿子在阴间还要受冻,老爹就决定干脆把棉袄烧了,可是还没等他烧完,忽然刮起了一阵阴风,阴风过后那件棉衣就踪迹不见了,老爹面前的雪地上留下四个膝盖跪过的坑。 从此以后,大毛山董家口的人们便说十一儿是鬼穿寒衣的日子。从此每年一到这一天晚上,当地人都要以纸代布糊袄烧掉,据说那是送给惨死在长城上的穷苦民工的。 讲诉:张义纯 采录:2004年9月于抚宁县台营中学 摘抄:2015年3月27日 237287512
“十一儿”鬼穿寒衣(农历十月初一) “万里长城砖砌墙,处处关口处处伤,凭你钢打铁铸汉,大毛山下哭断肠……”这是传唱在抚宁县董家口大毛山一带的一首民谣。细说起来,这首歌谣里还包含着:“十一儿烧纸衣”这个古老的民俗呢。 相传,大毛山下原本有一个小村子,村中有一位姓陈的老人,老伴儿死得早,自己好不容易一把屎一把尿把两个儿子----陈大、陈小拉扯成人。谁知道偏偏赶上秦始皇修长城抓民工,两个儿子给抓走了一对儿。为这事,陈老爹哭啊哭,直苦干了眼泪。可哭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自己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只盼着能在临死前见上儿子一面。就这样陈老爹整天等啊,盼啊,逢人便问,见人就打听……结果,每每听到消息都让老爹又喜又忧-----喜的是,长城就要修到大毛山了,很快就能跟儿子见面了。忧的是,听说许多民工劳累、冻饿惨死在长城上,被当做地基埋在城座石下,连尸骨都见不到。 转眼五年过去了。长城终于弯弯曲曲地通到了大毛山。 这一年,冬天来的特别早,天也格外冷。沿线的监工早已经穿上了厚实的棉衣,但起早贪黑修城的民工们绝大多数都只穿着单衣单卦----天冷、活累、吃不饱,死人的情况天天有,一批批青壮年永远留在了长城下。 十一儿这一天,天黑沉沉的,大雪漫天飞舞,恶风吹打着树枝,就像鬼哭狼嚎一样。一大早,在通往大毛山西两个山头的岔路上,跌跌撞撞走来一个老头,只见他须发全白了,而且都擀毡打了卷儿,头上戴了一顶耍了圈的破毡帽,身上穿这一件到处露棉花的破袄----那棉花都黑里透着亮-----而怀里却抱着一件新棉袄。老人在岔路口停了下来,往这边看看,又往那边瞧瞧,似乎不知道该走哪一边为好。 风更疾,雪更大,天更沉了。老人还是没有主意走哪条路。他顺着东路走几里,便又摇摇头赶忙跑回去,可在西路还没走上多远,就又跑回来了。一直到中午,老汉还只是在原地转悠,雪地上留下了两溜杂乱的、深深的脚印。 负责大毛山长城工程的监工见了这个情形好生奇怪,便让手下人把老头叫到自己跟前问:“老头,你在那里干什么呢?怎么老是来回打转呀?你迷路了吗?” 老人摇摇头,叹了口气说:“我就是山下村里的,两个儿子全修长城来了,一个在东山,一个在西山。天儿冷了打算给他们做件棉衣,可家里穷啊,卖掉所有家当,才做了这么一件棉袄,我是为难啊----把棉衣给东山的大儿子送去吧,西山的老二就要挨冻;可是要把棉衣给西山的老二送去,东山的大儿子又过不了冬。所以我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先给哪个儿子送去呀! 原来,这个老汉正是陈老爹。三天前,他得到消息说两个儿子已经到大毛山了,一个在东山修,一个在西山干,把个陈老爹欢喜得不得了。眼见天气越来越冷,老爹打算给两个儿子做一件棉衣送去,也好父子见面。可是家里太穷,东挪西凑就做成了这么一件,所以才出现了刚才雪地里那一幕。 那个监工听了老爹的话后哈哈大笑:“我来给你出一个主意,保管解决问题。把你棉袄从中间撕开,一个儿子一半就行了!哈----哈-----哈!” 陈老爹听了这话,差点没把鼻子给气歪了,扭头就走。待他哆哆嗦嗦地来到岔路口,一时还是拿不定主意该去哪边。眼看着天已经黑了,风雪也停了,天上还冒出了几颗星星。 正好陈老爹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东边山路上下来一群收工的民工,只听他们边走边念叨-----“陈大死得好惨啊!咳,生生给冻死了!” “可不是咋的,昨天他还说抽空偷着回去看看他爹呢!这下,爷儿俩只能阴间见了……” 陈老爹一惊,怕是自己听错了,忙躬身施礼问:“各位说的陈大可是山下村里的?” “是啊,听说他还有个弟弟也在修长城,家里只剩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爹,真可怜啊!”说话间,民工们叹息着渐渐走远了。 陈老爹一屁股坐在雪地里,差点儿没昏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他想,咳,既然大儿子已经死了,就把棉袄给老二穿吧。想到这里,他忙抱着衣服顺着西边的山路跑了上去。可是还没等他爬到山顶,就遇到一个挑担下山的伙夫模样的人,忙问道:“请问您可认识我的儿子陈小吗?” “你是问山下村里的那个吗?-----今天下午听说哥哥冻死了,结果伤心失神被城座石给压死了……” 陈老爹听了这话如同五雷轰顶一般,立时瘫倒在地,左一声大儿,右一声小儿,哭的死去活来。他那早已枯干的眼窝里流出的不是泪水,而是一滴滴血,血滴在雪地上分外醒目,就连那悲切的哭声似乎都溢满了血泪,直哭的星星都难过地躲到云彩后面去了。 哭罢多时,陈老爹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棉袄,心想:两个儿子都死了,留着它还有啥用?在想到儿子在阴间还要受冻,老爹就决定干脆把棉袄烧了,可是还没等他烧完,忽然刮起了一阵阴风,阴风过后那件棉衣就踪迹不见了,老爹面前的雪地上留下四个膝盖跪过的坑。 从此以后,大毛山董家口的人们便说十一儿是鬼穿寒衣的日子。从此每年一到这一天晚上,当地人都要以纸代布糊袄烧掉,据说那是送给惨死在长城上的穷苦民工的。 讲诉:张义纯 采录:2004年9月于抚宁县台营中学 摘抄:2015年3月27日237287512
乾隆赐封沙锅店 沙锅店原来叫“黑沙坨”,可又咋叫“沙锅店”了呢?据说,还是乾隆赐封的呢。 乾隆这个人好微服私访,常常一个人到下边来。有这么一天,他从北边下来,路过黑沙坨,见这庄里家家都在做沙锅,觉得挺有意思,就慢慢的看起来。 做沙锅子用的泥,是一个人光着脚踩出来的。兑好了黄土灰面掺上水,不断的踩,直到把泥踩的像和好的面一样。乾隆一看我的妈啊!这人愣是把土给踩出水来了,可不得了。他不知道是掺的水啊,还以为这人本事大呢。 到烧沙锅的地方,他又看傻了。烧锅的炉子特别隔色(shai三声),和炕一样,炉床上有五个眼,炉眼上扣着锅坯子。在炉子的一头有一个,是用来扇风的,是由有力气的人一手握一个,一拉一推地扇,扇的呼呼山响,炉上的火苗也是一个劲地窜。乾隆以为这火是那人扇出来的呢,心说:我的天,这的人本事也太大了,要是让他们得了势,我的江山不就完了?他越想越害怕,也就赶紧往外走,没想到一步撞到碌碡(liù zhou)(碾子上的辊子)上。因为他是天了,碌碡也害怕啊,,冒犯了那还得了?吓的翻了个个儿,由圆的变成了锥形的,在地上晃了几晃,正好有个人手扶着它。乾隆问:“这个是干啥的?”别人告诉他:“是碾灰碴子的。”乾隆一听,心说这还得了?碾个小灰碴子就用这么大个玩意儿,这儿的人不成了精吗?我得压住他们,不让他们得势。可想啥法儿呢?全灭了吧?没个理由。他想出一个道儿:我让他们不穷不富。不穷他们就不能造反;不富,也没心思求官。他来的时候路过半壁店、槐树店,以为这也叫店呢,又看是做沙锅的,就给叫成沙锅店了。从那以后,黑沙坨改叫沙锅店,这个村也是不穷不富。 讲述人:丁玉吉(70岁,柳江水泥厂退休工人,小学文化) 采 集:1986年10月采录于抚宁县柳江水泥厂
乾隆赐封沙锅店 沙锅店原来叫“黑沙坨”,可又咋叫“沙锅店”了呢?据说,还是乾隆赐封的呢。 乾隆这个人好微服私访,常常一个人到下边来。有这么一天,他从北边下来,路过黑沙坨,见这庄里家家都在做沙锅,觉得挺有意思,就慢慢的看起来。 做沙锅子用的泥,是一个人光着脚踩出来的。兑好了黄土灰面掺上水,不断的踩,直到把泥踩的像和好的面一样。乾隆一看我的妈啊!这人愣是把土给踩出水来了,可不得了。他不知道是掺的水啊,还以为这人本事大呢。 到烧沙锅的地方,他又看傻了。烧锅的炉子特别隔色(shai三声),和炕一样,炉床上有五个眼,炉眼上扣着锅坯子。在炉子的一头有一个,是用来扇风的,是由有力气的人一手握一个,一拉一推地扇,扇的呼呼山响,炉上的火苗也是一个劲地窜。乾隆以为这火是那人扇出来的呢,心说:我的天,这的人本事也太大了,要是让他们得了势,我的江山不就完了?他越想越害怕,也就赶紧往外走,没想到一步撞到碌碡(liù zhou)(碾子上的辊子)上。因为他是天了,碌碡也害怕啊,,冒犯了那还得了?吓的翻了个个儿,由圆的变成了锥形的,在地上晃了几晃,正好有个人手扶着它。乾隆问:“这个是干啥的?”别人告诉他:“是碾灰碴子的。”乾隆一听,心说这还得了?碾个小灰碴子就用这么大个玩意儿,这儿的人不成了精吗?我得压住他们,不让他们得势。可想啥法儿呢?全灭了吧?没个理由。他想出一个道儿:我让他们不穷不富。不穷他们就不能造反;不富,也没心思求官。他来的时候路过半壁店、槐树店,以为这也叫店呢,又看是做沙锅的,就给叫成沙锅店了。从那以后,黑沙坨改叫沙锅店,这个村也是不穷不富。 讲述人:丁玉吉(70岁,柳江水泥厂退休工人,小学文化) 采 集:1986年10月采录于抚宁县柳江水泥厂
柳江人民的恩人------吉羊(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 守望地质麦加 “柳江盆地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2公里,面积240平方公里,其中,地质遗迹景观区9平方公里”,说起柳江盆地,吉羊如数家珍。 1979年,吉羊调到秦皇岛工作,1980年,他开始关注柳江盆地,盆地内的每一条沟,每一个山头他都登过无数次,而且带过几十所全国各地院校的学生实习。在他心目中,柳江盆地是地质工作者的“麦加”,是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发源地之一。 从1984年开始,吉羊就奔走呼吁建立柳江自然保护区。吉羊的执着是出了名的,呼吁得不到回应,他就千方百计的和你理论,不达目的不罢休,直到被接受。 终于,1999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柳江盆地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建立。但无知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破坏依然在继续,吉羊痛心疾首,“气死我了,气疯了”。 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从2001年4月初开始,经过8个月的辛苦筹备,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请教了多位地质专家,N次重新考察了他熟悉的山水,终于完成了申报材料16个类别30多万字、图件10余幅、碑文40多块、地质导游32篇、幻灯片134张。。。。。。2001年11月26日,他面对由多名中科院院士和国内顶级学者组成的评审组,侃侃而谈,从容答辩,2001年12月20日,柳江盆地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 但是在吉羊心目中,柳江盆地的价值并不仅仅在此,目前,他正在着手准备把柳江盆地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提升并让柳江人民认识到它的价值并引以为荣,让他造福百姓。
夕阳下的柳江煤矿 秦皇岛市柳江煤矿位于抚宁县城东北偏南39公里处。总矿设在石门寨公社,北河大队附近。六个分矿中的大槽沟矿、老柳江矿、曹山矿,位于石门寨公社境内。长城矿、马蹄岭矿,位于上庄坨矿境内。义院口矿位于义院口公社境内。全矿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75平方公里。矿区中心南距秦皇岛20公里,东距上海关17公里,北距万里长城8公里,矿区中心交通便利,内有秦青公路贯穿南北,并由五个分矿有小铁路与秦市相通。 该矿的开采可追溯到明代。当时本地劳动人民曾发现了这块煤田,并用土法进行了开采。到二十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帝国主义资本的输入,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当时规模较大,开采时间最长的有柳江和长城两矿。 柳江矿即现在的老柳江矿旧址,1914年由资本家李治等人就昔日废窑创建成立了柳江煤矿公司,并于1915年修筑了柳江至秦皇岛的小铁路。后因资金不足,于1917年冬将矿业权卖给日本资本家盛绍。草约已定,当时被上海大煤商号称中国火柴大王的民族资本家刘洪生闻知,于是,刘洪生与祝伊才,韩根芝等人加入新股,废弃与日草约,重新组织了柳江煤矿公司,设总机关于上海,由董事会主持。先后盖起了医院、仓库、机修厂房,并于1924年建一座电厂。“9.18” 事变后,1935年日本武装强占柳江煤矿,直到1944年在我冀东抗日武装打击下,日本人才弃矿逃走,柳江矿逐告关闭,共30年,最高年产30万吨,最多人数达3000名工人。 长城矿位于上庄坨和石岭一带,即现在秦皇岛煤炭财经学校(现在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白塔岭)和长城分矿旧址。1919年当地豪绅势力代表刘汝林(号珍甫)、齐翰卿等创办了兴业煤矿公司开窑建矿,日产40余吨。1912年由军阀齐燮元、冯国璋、曹锟等人收买,投资80万元,改名长城煤矿公司。1924年生产扩大,向南京东南银行借款40万元,聘请一名英国专家和一名中国工程师,修筑了通往秦皇岛市的小铁路,通车后,日产达500吨。1927年,改组为长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12月因日军向关内逼近而倒闭。1938年1月29日,在日本与冀东自治政府(殷汝耕傀儡政权)合办的情况下,恢复长城煤矿,实际是日本东洋拓植株式会社霸占,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八年中产煤729805吨,大部分运往日本。1945年8月21日我地方武装收复长城煤矿,10月撤出,从此后被国民党反动派占据,直至1948年搬迁到山西大同煤矿,从建矿到搬迁也是30年。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1957年7月首先在曹山峒破土动工建新井,1958年恢复大曹沟矿,两个矿井与1959年1月1日建成投产,1966年2月开始恢复马蹄岭矿(原长城七号井),1969年建成投产,1979年8月经唐山地区行署决定,将原隶属地区煤炭局管理的义院口矿(1969年由解放军海后建井,1970年归抚宁县,1976年归地区煤炭局)和长城矿(1968年8月建井)合并到柳江煤矿,形成了拥有六对矿井,三厂(机修厂、水泥厂、砖厂)两队(基建工程队、汽车队)以及商店、医院、学校等服务单位,职工和家属共一万多人的小型矿区。 秦皇岛柳江煤矿属团级企业,除1961-1967、1974-1983-6河北省唐山市领导外,其余年均为秦皇岛市领导。全矿到1980年底共有职工5481人,其中干部430人,党员926人团员604人,干部中含有工程技术人员93人,全年产煤6566万吨,总进尺2474米,总亏损126.04万元。到1982年底,全矿共有职工5564人,其中干部434人,党员736人,团员427人,干部中工程技术人员87人,全年产煤70.32万吨,总进尺27733米获取利润230.25万元。 柳江煤田地质复杂,1966年12月至1969年5月经唐山116勘探队划分四个区域进行17.5平方公里的实地勘探,获储量119687万吨,1981年底对储量又进行了重新计算,能利用的储量为80349万吨。矿井生产能力,1981年景省煤炭局批准重新核定为72万吨。 在党的十二大和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的鼓舞下,全矿广大职工干部决心振作精神,团结奋斗,力争在本世纪末,把煤炭产量提高到100万吨,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石门寨亮甲山、百印台的由来 石门寨镇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传说隋唐以前,高丽国人在此盘踞,用石头筑起一座城池,古称石门城。 唐朝贞观年间,为了平定叛乱,巩固边防,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国。一日,三军行至现如今的抚宁县地界,在榆关镇高庄一带安营扎寨,养兵歇马,伺机进发。唐太宗乘马出营,巡视地形,不料被高丽国领兵大元帅盖苏文暗中发现,便尾随追杀下来。唐太宗大惊,打马便走,一时心慌,陷入淤泥河中。盖苏文大喜,逼他受降。唐太宗身陷绝境,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高声呼救:“谁人救得李世民,你为君来我为臣;谁人救得唐天子,愿把江山平半分。”正在危急之时,斜刺里杀出一员白袍小将,名为薛礼,只见他抬手一枪,便把唐太宗连人带马挑上了高坡,随即杀退盖苏文,并在高庄村土坡上见驾唐太宗。从此榆关镇便留下了有名的高庄见驾坡。 唐太宗虎口脱险,又得了一员猛将,可谓如虎添翼,自是欢喜不尽。于是三军长驱直入,一举攻下了石门城,当天在北门安营扎寨,犒赏三军。唐太宗和兵士们在山上晾晒盔甲,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作晾甲山,也就是现在的亮甲山。 再说高丽国大元帅盖苏文,岂会甘心失败?调集大量兵马把石门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声言要活捉唐太宗以雪前耻。唐太宗被困城中,一时无计可施,只得免战牌高悬,心中十分焦急烦闷。恍惚间,大帐外走进了一位仙人,自称是九天玄女娘娘,娘娘面授机宜:“石门城石门城,青龙作祟乱京东。白虎挂帅百印台,降伏青龙保安宁。”唐王正欲下拜,猛然醒来,原来是南柯一梦,心中不禁暗暗称奇,从此便在军中明察暗访“白虎”的下落。 一天夜里,唐王巡营,来到小将薛礼的帐中,忽见薛礼元神出窍,一只白虎飞奔出大帐,和一条张牙舞爪的青龙腾越搏杀,只搅得星月无光,鳞甲飞扬,一直混战到鸡鸣五鼓,才元神归位。唐王看罢心下已经明白,这不正是仙人指点要找的“白虎”吗?于是,次日便命军兵在城西用一百颗石印筑起一座高高的百印台,用以降妖伏魔,并亲自登台拜将,封薛礼为东征大元帅,出兵讨战。且说那条青龙原本是盖苏文,由于夜间大战,已经伤了原气,所以不战自败,就这样薛礼解了石门城之围。 薛礼挂帅之后,果然不负重望,统帅三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高丽国都。经过几番浴血奋战,薛礼箭射猩猩胆、鞭打盖苏文、生擒高丽王,立下了赫赫战功。高丽王兵败被擒,只得写下降书顺表,俯首称臣,从此石门城便留下了百印台。 后来历朝历代对石门城多有修建,特别是万历十八年,参将刘承恩呈允修建了东、西、南三面城池,从此改称石门城为石门寨。所不同的是古时的石门寨比现如今所辖的范围广,它包括杜庄乡、石门寨镇和驻操营镇,要不然为什么著名的石门八景之一“白云山寺”会在如今的驻操营镇呢?
抚宁县发现日军侵华时期长城煤矿旧址 抚宁县发现日军侵华时期长城煤矿旧址河北省抚宁县发现日军侵华时期开办的矿山旧址 河北省抚宁县上庄坨村村民近日拆房时,意外地拆出了日本军队占领时期开办的长城炭矿铁道株式会社长城矿务所大门以及刻在石墙上的矿名,一段日军强占矿山、掠夺资源的历史由此重现。  据上庄坨村村民讲,今年3月底村里拆旧房子,在村北一处旧房后面发现一个已经封堵多年的旧大门,经抚宁县文史研究人员考证,证实大门及其后面的一片废墟就是1938年日军占领这一地区后开办的长城煤矿。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门的右侧墙上竖着刻有一行繁体字:长城炭矿铁道株式会社长城矿务所,字迹清楚,就像如今单位大门口挂的名称牌匾。大门后面是一个废弃的煤矿场区,面积有上千平方米,仍保留有几处日本风格的建筑。   75岁村民杨保功老人说,当年日军占领煤矿后雇佣村民开采,然后将质量好的煤从秦皇岛港下水运往日本。他回忆说,日本人当时对矿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入井三分险,事故不可免,如果有天灾,出事也不管。当时发生坍塌、透水事故是常有的事,每次都要死好几十个人,杨保功的姐夫就死在了煤矿事故中。日本人只要看到矿工停下休息,就用鞭子、镐把殴打,有时拿豆饼、花生渣代替工钱发给工人。一旦发生矿井事故,干脆把事故井口封死,如有幸存者,也要用挖煤器具将其打死灭口。杨保功说,由于矿工幸存者很少,矿山也废弃了,这段历史后来连当地人都不清楚了。  据《抚宁县志》记载:1916年当地人刘汝林、齐翰卿等在上庄坨创办兴业煤矿公司。1938年1月29日,日本人占领煤矿,直至投降,8年中产煤72.8万吨,大部运往日本。当地研究者认为,这个煤矿旧址的发现,是日本侵华的又一罪证。
沙河寨 半潭秋水一山房 沙河寨,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却与一位世纪传奇人物——少帅张学良有着不解情缘。少帅在最后离开这里的时候,留下了一块匾额,上面是他的手书:“半潭秋水一山房”。 基本情况 隶属于抚宁县石门寨镇,常住人口743户、2300余人,耕地3833亩,山林3300多亩。 村中资源 轻质保温页岩资源丰富,可用来生产页岩砖。种植方面,以苹果、板栗为主。另外,沙河寨的西瓜很有名,薄皮沙瓤,汁甜味美。 村名由来 据地名资料记载,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19年),高姓由山东移民到此地落户,因东边有一条“北沙河”,为与红瓦店沙河村相区别,故取名沙河寨。 半潭秋水 沙河寨村坐落在群山环绕的盆地中部,东有老尖顶,西有石梯岭。一条“北沙河”自北向南穿村而过,村子就此分作了河南、河北与石嘴子等3个自然村。 关于“北沙河”,在村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关涉到沙河寨原来的另一个名字——“沙(shà)金寨”: 许多年前,这条河河水清澈、鱼肥蟹美。一年夏天,一场大雨过后,河水猛涨。一个外地落魄的青年由此路过,无意中拾起一块石头,扔进了河里。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如此湍急的河水,这块石头竟然直沉河底,连滚动都未滚动一下。 青年潜入河底,捞起这块石头,拿在手中反复查看了一阵,却并没发现什么,于是他失望地将石头砸向路边的石崖。随着石头的破裂,一道金光“刷”地一下闪现。青年奔上前去,欣喜地发现石头中间竟然嵌有葡萄粒大小的一块金子。青年用这块金子在这里置田盖房,娶妻生子,安顿了下来。 人们对青年的发迹史猜测不已。一天,他无意中说走了嘴,于是,在这条河里引发了一场“沙(shà)金热”。当时,用来沙(shà)金的工具叫“木绺”,是大眼套小眼,小眼套更多的小眼。据村中六七十岁的老人讲,他们小的时候,还都见到过这种工具。 当时具体沙(shà)出了多少金子,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村子却由此得名“沙(shà)金寨”。后来,“沙(shà)金热”渐渐冷却,“沙(shà)金寨”也逐渐被人们念白成了“沙河寨”。 史书上关于“北沙河”的记载,见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的《临榆县志》,邑人高金镕曾作《北沙河源流考》: 县境之水,石河、汤河外,惟此水为大,其源发于大横岭南之十八盘岭。岭东之水入绥中界,岭西之水入城子峪、大毛山、董家口,汇石河岭南之水即沙河寨河……复西北流经庙湾子南,折为沙河寨之妖精洞汀。又东南绕沙河寨庄,曲折而下…… 少帅张学良当年所题写的“半潭秋水”,是指“北沙河”,还是指象鼻山下的“妖精洞汀”? 象鼻奇山 端午节刚过。正赶上这里逢“三、七”的传统集市,原来沙河寨乡乡政府所在地附近,挤满了附近村庄前来赶集的人。随后我们了解到这里过端午节的饮食传统。这里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有不同的固定吃食,初一是桲椤叶饼,初二是粽子,初三到初五是饺子等其他面食。 象鼻山是一处奇特的岩溶(地下水、地表水在二氧化碳参与下,对碳酸盐类岩石发生溶蚀作用)地貌景观。民间传说它是天上的长鼻象下凡,实际上它的形成是因为“北沙河”流经此处,水流方向与岩层走向一致,顺层发生溶蚀,形成溶洞,溶洞贯穿,与所在岩石的形态背景珠联璧合,所以构成了惟妙惟肖的“二象戏水”景观。 象鼻山上原建有一座“灵神庙”,1957年“破四旧”时被毁,2007年又重建。象鼻山下有“妖精洞”(民间也流传有关于此洞的传说),前边的一弯碧水即所谓的“妖精洞汀”。 “妖精洞”前洞在南,后洞在北,前后洞相通,洞内有“三间房”“大石炕”等。 据说,张学良在幼年的时候(10岁左右)第一次来沙河寨,令他难以忘怀的一件乐事,就是与自己的乳母高夫人家的“二哥”和青莲姐一同到妖精洞中探险。他们由南洞进北洞出,出了洞口便是那一潭墨绿的“妖精洞汀”。 或许,这就是给张学良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又被他写进了匾额的“半潭秋水”? 高家大院 少帅张学良曾两次到过沙河寨。第一次是他还叫“小六子”的幼年时期,他投奔自己的乳母高夫人而来。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充满乡间野趣的快乐童年时光,并结识了大宝等儿时的好伙伴。原来,高夫人的丈夫高景山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结拜兄弟,两家在东北时住隔壁,“小六子”生下来时母亲奶水少,曾由高夫人哺乳喂养过一短时间。而高景山的祖籍在沙河寨。 第二次是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至10月)期间,此时23岁的张学良已是奉方联军的总司令兼第三军军长。他将自己的前线指挥部设在了沙河寨,亲自坐镇,指挥了直接影响到战争结局的“九门口大战”。当时的指挥部就设在高玉瑞家,也就是现在一般所称的“高家大院”。张学良与前清秀才、时任临榆县学察的高玉瑞老先生甚是投缘,结成了忘年交,这才有临别赠匾之举。 在高福仁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如今的“高家大院”。大院现在住的是高玉瑞的孙子、78岁的高国钧。 大院的东门存留下一座古朴典雅的门楼,砖砌瓦顶。门楼左侧躺卧着一只雕刻精细的石狮子。走进门,里边还有二门,但已不是先前的旧貌。院北侧有3间厢房,后院北侧也有3间厢房,正房是5间,整座院落是“五正六厢”的格局。据高国钧讲,原来正房与厢房前都有月亮门。房子的门窗虽经过了改造,但还留有雕花的木格窗棂。后院仍能清晰地看出当年的青石甬路,鹅卵石点缀其间。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张学良就住在这座院子正房东边的两间屋里。如今,屋内仍留有当年的一座红木雕花屏风,隔开了两间屋子。屏风下面是敞开的,当年两边是牛角挂钩,挂有幔帐。屏风上方是“五福万寿”的木雕:一边一个花瓶,生出枝蔓,枝蔓上每隔一段有一只蝙蝠,一边五只,形态各异,中间是一个“万寿”的字符。屏风边上,一个当年的红木雕花木桌,造型也很别致。里间箱柜上有一个镜框,镜框内是高玉瑞先生的照片。 高国钧拿出当年张学良题写的“半潭秋水一山房”木匾。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家怕遭受迫害,将匾额上的字迹全部刮掉,只剩“石庵”二字和“房”字上的一点。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不知匾额上的“石庵”二字是何意思? 少帅张学良留下的“半潭秋水一山房”匾额,为沙河寨这个小山村添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