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即天道 公道即天道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1,205 关注贴吧数: 1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雪海追踪朋友的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是“盲目的执着”?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由《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可以知道什么是“明智的选择”。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什么是“盲目的执着”?  “十二道金牌调岳飞”,朝廷之意已明,然而,“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惨死于风波亭下。  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乐毅弃军逃奔赵国,得以全身而退,且能致书以讥讽燕惠王:“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披麻问,剥皮考”:一般用于审问江洋大盗。把皮麻浸透胶水,粘于犯人躯干、四肢,等胶水干透,拽住麻头,连皮带肉一丝一丝往下拽〕 岳家军陈兵于朱仙镇,大概在今天湖北和河南交界处,岳飞从朱仙镇一直走到今天的杭州,逃走的机会是很多的。岳飞为什么不逃走?愚忠愚孝、盲目的执着。 历代的帝王,为了愚弄老百姓给他们效忠,把惨死的岳飞的官号,越封越高,直到封为岳王。 就岳飞的死,后代很多人都骂秦桧,其实是冤枉了秦桧;除掉岳飞,是皇帝或是朝廷的一项决策,没有皇帝的同意,秦桧敢弄死岳飞吗?秦桧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执行政府的决策,何错之有?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有名的火牛阵〕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这是燕惠王“有眼无珠”,燕惠王只落得个“自作自受”的结果。 看岳飞的“满江红”,岳飞是要迎回徽、钦二宗的,如果迎回徽、钦二宗,将置赵构于何地?赵构要“除掉岳飞”,焉知不是“明智的选择”? 太史公曰:“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岳飞不懂得“三十七计”中的第一计“全身避害”之计,惨死于风波亭之下,死了白死。只能算死得“轻于鸿毛”。 昌国君乐毅小用“全身避害”之计,扔掉“昌国君”,拣个“望诸君”。“望诸君乐毅”弃燕逃奔赵国,得以全身而退、落个全尸善终;虽然不能说死的重于泰山,却也能算得“死得其所”。人生一世,能落个“全尸善终”,更复何求? 二者相较,优劣立见。 这就是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解说三国演义篇头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解说三国演义篇头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曾听书先儿们讲,三国演义居十大才子书之首。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书先儿们赞誉此词:“以一词通贯古今未来”,称之为“中华第一词”。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解说:滚滚长江:民族历史长河。东逝水:万古民众生息繁衍、川流不息。 滚滚长江东逝水:民族历史长河源远流长。浪花:1、历代文化精英。2、历史文华典籍。淘尽:剖析历代英雄的“是与非、成与败”浪花淘尽英雄:站于历史长河的角度、剖析历代英雄的“是与非、成与败”;使之大白于天下。 是非成败转头空: 随着时流人逝,历代英雄的“是与非、成与败”,转头即空。 青山依旧在: 巍巍青山,不会随着英雄们的逝去而消失。万古青山万古在。 几度夕阳红: 几度:几次。夕阳红:一度朝代衰败一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白发:年老。渔樵:百姓。渚:沙洲。江渚上:泛指百姓劳作场地。 惯看秋月春风: 惯看:懂得、会看。秋月:一度天下大乱,一度“秋月寒”。春风:一度天下大治,一度“春风暖”。秋月春风:历代的兴盛与衰败;成功的英雄、失败的英雄、春花雪月、才子佳人等。一壶浊酒喜相逢: 一壶:人生一世。浊酒: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愁”。喜相逢:古人今人若流水;人来人世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黎民百姓谈古论今。 历史长河民为水,水花涮净英雄。 项王焚尽阿房宫。 青山能不在?不盼夕阳红。 渔憔辛劳头白发,看得历代风云。 人生虽苦都喜来。 古今多少事,闲暇摆龙门。
“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是“盲目的执着”?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由《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可以知道什么是“明智的选择”。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有名的火牛阵〕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什么是“盲目的执着”?  “十二道金牌调岳飞”,朝廷之意已明,然而,“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惨死于风波亭下。  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乐毅弃军逃奔赵国,得以全身而退,且能致书以讥讽燕惠王:“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披麻问,剥皮考”:一般用于审问江洋大盗。把皮麻浸透胶水,粘于犯人躯干、四肢,等胶水干透,拽住麻头,连皮带肉一丝一丝往下拽〕 岳家军陈兵于朱仙镇,大概在今天湖北和河南交界处,岳飞从朱仙镇一直走到今天的杭州,逃走的机会是很多的。岳飞为什么不逃走?愚忠愚孝、盲目的执着。 历代的帝王,为了愚弄老百姓给他们效忠,把惨死的岳飞的官号,越封越高,直到封为岳王。 就岳飞的死,很多后代人都骂秦桧,其实是冤枉了秦桧;除掉岳飞,是皇帝或是朝廷的一项决策,没有皇帝的同意,秦桧敢弄死岳飞吗? 岳飞不懂得“三十七计”中的一计“全身避害”之计,惨死于风波亭,死了活该。 昌国君乐毅小用“全身避害”之计,扔掉“昌国君”,拣个“望诸君”。 二者相较,优劣立见。 这就是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是“盲目的执着”?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由《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可以知道什么是“明智的选择”。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有名的火牛阵〕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什么是“盲目的执着”?  “十二道金牌调岳飞”,朝廷之意已明,然而,“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惨死于风波亭下。  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乐毅弃军逃奔赵国,得以全身而退,且能致书以讥讽燕惠王:“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披麻问,剥皮考”:一般用于审问江洋大盗。把皮麻浸透胶水,粘于犯人躯干、四肢,等胶水干透,拽住麻头,连皮带肉一丝一丝往下拽〕 岳家军陈兵于朱仙镇,大概在今天湖北和河南交界处,岳飞从朱仙镇一直走到今天的杭州,逃走的机会是很多的。岳飞为什么不逃走?愚忠愚孝、盲目的执着。 历代的帝王,为了愚弄老百姓给他们效忠,把惨死的岳飞的官号,越封越高,直到封为岳王。 就岳飞的死,很多后代人都骂秦桧,其实是冤枉了秦桧;除掉岳飞,是皇帝或是朝廷的一项决策,没有皇帝的同意,秦桧敢弄死岳飞吗? 岳飞不懂得“三十七计”中的一计“全身避害”之计,惨死于风波亭,死了活该。 昌国君乐毅小用“全身避害”之计,扔掉“昌国君”,拣个“望诸君”。 二者相较,优劣立见。 这就是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是“盲目的执着”?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由《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可以知道什么是“明智的选择”。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有名的火牛阵〕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什么是“盲目的执着”?  “十二道金牌调岳飞”,朝廷之意已明,然而,“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惨死于风波亭下。  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乐毅弃军逃奔赵国,得以全身而退,且能致书以讥讽燕惠王:“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披麻问,剥皮考”:一般用于审问江洋大盗。把皮麻浸透胶水,粘于犯人躯干、四肢,等胶水干透,拽住麻头,连皮带肉一丝一丝往下拽〕 岳家军陈兵于朱仙镇,大概在今天湖北和河南交界处,岳飞从朱仙镇一直走到今天的杭州,逃走的机会是很多的。岳飞为什么不逃走?愚忠愚孝、盲目的执着。 历代的帝王,为了愚弄老百姓给他们效忠,把惨死的岳飞的官号,越封越高,直到封为岳王。 就岳飞的死,很多后代人都骂秦桧,其实是冤枉了秦桧;除掉岳飞,是皇帝或是朝廷的一项决策,没有皇帝的同意,秦桧敢弄死岳飞吗? 岳飞不懂得“三十七计”中的一计“全身避害”之计,惨死于风波亭,死了活该。 昌国君乐毅小用“全身避害”之计,扔掉“昌国君”,拣个“望诸君”。 二者相较,优劣立见。 这就是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金玉良言:“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什么是“盲目的执着”?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由《国策·乐毅报燕王书》,可以知道什么是“明智的选择”。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  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有名的火牛阵〕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什么是“盲目的执着”?  “十二道金牌调岳飞”,朝廷之意已明,然而,“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惨死于风波亭下。  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乐毅弃军逃奔赵国,得以全身而退,且能致书以讥讽燕惠王:“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  “岳飞愚忠愚孝”,没有逃走,受尽“披麻问,剥皮考”之酷刑,〔“披麻问,剥皮考”:一般用于审问江洋大盗。把皮麻浸透胶水,粘于犯人躯干、四肢,等胶水干透,拽住麻头,连皮带肉一丝一丝往下拽〕 岳家军陈兵于朱仙镇,大概在今天湖北和河南交界处,岳飞从朱仙镇一直走到今天的杭州,逃走的机会是很多的。岳飞为什么不逃走?愚忠愚孝、盲目的执着。 历代的帝王,为了愚弄老百姓给他们效忠,把惨死的岳飞的官号,越封越高,直到封为岳王。 就岳飞的死,很多后代人都骂秦桧,其实是冤枉了秦桧;除掉岳飞,是皇帝或是朝廷的一项决策,没有皇帝的同意,秦桧敢弄死岳飞吗? 岳飞不懂得“三十七计”中的一计“全身避害”之计,惨死于风波亭,死了活该。 昌国君乐毅小用“全身避害”之计,扔掉“昌国君”,拣个“望诸君”。 二者相较,优劣立见。 这就是为什么“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
《大学》阐明的主旨是什么? 《大学》阐明的主旨是什么?读《大学》,而后知什么是本、末顺序教育;什么是本、末倒置教育。 “大学之道”即是教学之道。“大学之道”阐明了古代帝王要以自身的美好品德作为表率,先去教育大小官吏、而后再去教育黎民百姓。就会国治天下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什么是“明德”?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古代谁是最有资格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天子、皇帝。 古代谁是最有资格“治其国者”?天子、皇帝。 所以,“明德”是天子、皇帝的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明;明:阐明。明德:天子的美德。在明明德:在于阐明天子的美德。 亲民:造福黎民百姓。止于:最终、达到。至善:尽善尽美。 大学之道,在于阐明天子的美德。天子的美德是在于造福黎民百姓,造福黎民百姓最终要达到尽善尽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什么是“格物”? “格物”在物,则物穷其理。“格物”在人,则人穷其道。 故“格物”为穷理、为考究。 什么是“物格”? 人道之伦理,“〈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故“物格”在于君臣,为仁、为敬。“物格”在于父子,为慈、为孝。“物格”在于与国人交,为信义。 所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社会和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自天子、以及天子以下的大小官吏、最后以至于黎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 天子修身为本,黎民百姓修身为末。 天子修身正、大小官吏也会修身正、黎民百姓也会修身正。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天子修身为本,黎民百姓修身为末。 “天子修身不正,而要求大小官吏修身正”,是本末倒置,是不可能的。 “大小官吏修身不正,而要求黎民百姓修身正”,是本末倒置,是不可能的。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絮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什么是“絮矩之道”?絮:绳索。矩:度量规矩。絮矩:度量长度的绳索。絮矩之道:一条无形的、可以度量道德的一条标准。 故而〈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所以,天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所以,天子“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阿瞒歌》 《阿瞒歌》铜雀台深锁二乔,哪台能有铜雀高?霸王降作儿女鸣,诸姬分香习女红。流芳遗臭由自取,是非自有后人评。太子本该监国在,丧身异国为何来?懵懂子弟真可爱,岸边青草草初衰。谁留苍天睁眼日,几许老兵脱愆灾。旅游归来火车上,西宫娘娘靓卧箱。飞燕腰肢西子面,嫦娥不喜少年郎。 吾皇一见心欢喜,不需几日抱怀里。皇后幽居吊鱼台,西宫娘娘住南海。世迁庶子无可奈,酒店曾为打工仔。吾皇自定夫妻制,婚姻大法不治厮。成者王候败者寇,糟妻命薄难为后。从来只见七出妻,未见皇后凄俄夷。古见皇灵深埋地,吾皇眠在升降机。公主市场亲购菜,讨价还价少钱财。皇后为何轻吊脖?应悔助纣做恶多。若非先人孽使尽,何须余年魄碎心?书生妄笑阿瞒事,阿瞒笑尔心太痴。巧布疑冢七十二,唯恐尘步楚平王。未料水竭真身见,尸骨无存万世讥。诗曰:赤日炎炎似火烧羿走乌骄尽,天干苗半枯。农夫终有恨,惟自暗吞声。注:“天干苗半枯”。唐太宗《晋祠之铭并序》:故知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征〕尘壤之资。虽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寻耸日,本藉崇基。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虽立本于自然,亦成功而假助,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注:“水竭真身见”,见《聊斋志异•曹操冢》
由于台湾的阻挠,昨日原定的四名上诉机构法官任命案遭搁置 人物资料 张月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世界银行法律部法律顾问,国家外经贸部条约法律司司长,亚洲开发银行助理法律总顾问。曾主导起草中国反倾销及反补贴法规、担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代表。 本报讯 台湾代表昨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DSB)会议上阻挠中国律师张月姣被任命为上诉机构法官。由于台湾的阻挠,昨日原定的四名上诉机构法官任命案及其他所有议程均遭搁置,造成WTO有史以来首次上诉机构法官任命案未通过。会议延期后何时再开仍未确定。 大法官可裁几十亿纠纷 世贸组织官员日前透露,中国将拥有首位跻身世贸组织最高裁决机构的法官。据悉,中国律师张月姣将被任命为世贸组织常设上诉机构七人小组中的一员。该机构拥有对动辄数十亿美元的贸易纠纷的裁决权,在世贸组织败诉的成员可能会被迫修改法律,或面临制裁。 据外电报道,常设上诉机构此次将任命四名新成员,以填补前任留下的空缺。另外三人是美国的希尔曼(JenniferHillman)、菲律宾的保蒂斯塔(LiliaBautista)和日本的大岛正太郎。他们将在WTO的会议上正式当选,但世贸组织的151个成员均拥有否决权。 世贸组织称,常设上诉机构的成员必须被确认为权威人士,通晓法律、国际贸易以及各国广泛认定的其他事务。如果顺利当选,希尔曼和保蒂斯塔将在下个月加入常设上诉机构。张月姣和大岛正太郎则将在2008年6月就任。 台湾阻挠首开WTO纪录 世贸组织在昨日的争端解决机构(DSB)会议上,原定通过包括张月姣在内的4名上诉机构法官同意案,但遭到台湾的阻挠,结果造成该案及其他所有议程均遭搁置,造成WTO有史以来首次上诉机构法官任命案未通过。会议延期后何时再开仍未确定。 台湾驻WTO常任代表林义夫称,对于这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上诉机构法官人选,台湾方面担心以后处理涉台的案件时,没办法保持公平性。 上诉机构法官人选是先由各成员推荐给WTO的甄选委员会,再交由争端解决机构由所有成员达成共识通过。林义夫说,甄选委员会先前征询各成员意见时,台湾就已表示过反对,但甄选委员会依旧提出,“台湾是行使不加入共识的权利”。钟平 来源:南方都市报
质疑〈唐诗鉴赏辞典〉两篇赏析文章的观点 孟郊诗《怨诗》和李白诗《妾薄命》 《怨诗》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试妾与君泪:妾:我。女子的自称。与:给予。“妾”字有一个特定的用处:女子说话、表示见解、看法、意见之前自称“妾”。由“试妾与君泪”看,这首诗是一位女子自白的话。这首诗用白话读这样的:君想试一试妾流与君的泪水是真是假的吗?明白的告诉你吧,我的两行泪水是两处滴池水的,你去看一看,芙蓉花今年是为谁而死的,你就明白啦。诗中以“芙蓉花是不会为任何人而死的”来证明“妾”流与“君”的“泪水”是假的。由“芙蓉花”以及“假的泪水”相互映衬出这是一位红尘女子的迎新送旧生涯的写照。由题目《怨诗》去体会“芙蓉花”以及“假的泪水”,这首诗应该是孟郊为一位怨恨自己迎新送旧的生涯的红尘女子而作的。芙蓉花:一般指红尘女子和歌姬、侍姬等女子。[芙蓉花下死,作鬼也风流]石榴裙:一般指红尘女子和歌姬、侍姬等女子的艳装。古代的一些人家,是忌讳用“花”给女孩子起名字的;因为花长在枝头上,谁都可以拿起来看一看、闻一闻、甚至摘了走。《怨诗》与《妾薄命》描写事物的手法是相同的、都是借女子自己的自白来达到描述事物得目的得。 《妾薄命》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这首诗也是一位红尘女子的自白。《妾薄命》中的一位女子,借用阿娇的得宠与失宠为依据,描述自己人老珠黄被抛弃的悲愤之情,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雨落不上天,水覆再难收:指由于时光的流逝,女子的容颜再不会复旧。昔日“芙蓉花”: 以色事人。今成断根草:被人抛弃。
柳宗元与苏轼两个人的诗相比较,差距有多大? 柳宗元与苏轼两个人的诗相比较,差距有多大?柳宗元·江雪与一字诗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历来被认为是立意很高雅的一首诗,其实是很不好的一首诗,甚至是极其糟的一首诗。 一、清人陈沆写“一字诗”讥笑了柳宗元的江雪。 〔清〕陈沆·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字诗以“ 一俯一仰一场笑”讥笑了江雪,以“一江明月一江秋”指出了江雪的错误之处:渔舟既能行于江中,可见江水并未封冻,雪花入水即化,寒江中如何会有雪?并未封冻的江水,并非寒江,只能算得秋江,明月映于江中,只落得 “一江明月一江秋 而已”二、路是人走出来的。“径”是小路,没有人走,如何会有小路?既然有雪,就不会有“径”,既有“万径”,如何会“人踪灭”?三、诗中没有界定“蓑笠翁”是谁,给于了读者用多个角度去理解的机会。1、假设柳宗元以“蓑笠翁”比做贫困的老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劳作于寒天大雪之中;诗中体现的,是柳宗元的怜老惜贫之心。2、假设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柳宗元即是一个目空一切、孤傲自赏的家伙。3、假设“蓑笠翁”是一个“钓鱼爱好者”,这就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答案:{1}一些钓鱼爱好者说:此位“穿蓑戴笠的爱好者”独钓于寒天大雪之中,比我的爱好都执着。{2}一些不喜欢钓鱼者说:寒天大雪之中,此“钓鱼爱好者”不在家炒盘菜、烫壶酒,舒服舒服、享受享受,而要去独钓什么寒江雪。 这不是在发贱吗?
试解“读孟郊诗.二首”:恳请朋友们批评、指教。 试解“读孟郊诗.二首”:恳请朋友们批评、指教。 苏轼为“解读了”游子吟的“寓意”而作“读孟郊诗.二首”孟郊为天下穷苦的、和无人赡养的老人写了游子吟。游子吟以孟母是人世间的老人为化身,以迎母奉养为引由,寓意天下有很多穷苦的老人和被逆子遗弃的父母无人奉养;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借用“草木”的“自然本性”,用以示喻母爱伟大的无私奉献、和借用“草籽”鞭笞不知孝养父母的不孝之子。 “孟母”化身于人世间的众老人之内。孟郊在众老人之内“找”出己母迎去奉养,却给世人留下一个问题:我母已由“我迎去奉养”,还有无数穷苦、无人认养的老人们怎么办?孟郊把这一“问题”寓意于游子吟之中。苏轼解读了孟郊的用意,认为前人没有给予游子吟以正确的解释,因而写了“读孟郊诗.二首”;第一首,描述自己品解游子吟的思绪过程。第二首,描述了一对“被逆子遗弃的老人凄惨的生活状态”。并明确的说明 ,这是“复作孟郊语。”《读孟郊诗·二首》苏轼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不如且置之,饮我玉卮醪。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第一首从品味孟诗[游子吟]为开头,分三个层次描述自己品读游子吟的思绪过程。并描述自己在“品味出游子吟的寓意之前”,认为游子吟是一首“荒秽”的“空螯”诗。再以“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表示已经看懂了[游子吟]的“寓意”。然后用隐语描述了自己高兴的心情。{一}第一个层次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夜读:为下句“寒”字和“寒灯”做铺垫。读:品味。细字:诗意细蜜,不可以一下看出用意来。 寒灯,寒:以“灯”做为“寒”的载体,用以揶揄寒诗。照:对照、比照。昏花:苏轼自己的思路不清析。佳处时一遭:佳处时隐时见。解读:我在品味孟郊的诗[游子吟],诗意细如牛毛,我不能一下子看出它的用意来。孟郊寒诗的风格,使的灯光都带有了寒意,寒灯对照着我昏花不清的思路,使我一时间又好象看到诗的佳处,一时间又荡然无存。{二}第二个层次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孤芳:孤芳自赏、自我标榜。擢:收入、写入。荒秽:不堪入目的诗意。苦语:苦吟。余诗:多余、空壳、无意义的诗。骚:风骚;此处是贬义。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乍看这首诗:水清石凿凿,细想:湍激不受篙[过不去、不理解、看不懂]。解读:看你的这首诗,你是在孤芳自赏、是在自我标榜是孝子。你怎么能写出这样荒秽不堪的诗呢。我看你是枯肠无物而写出了这首多余的、毫无意义诗,你却自以为这就是清高。但是,乍看这首诗,好象清水中的小石子一样,看得清清楚楚,再仔细品味,又象一条湍急的大河,又无舟楫可渡。我真的还有些体会不出你的用意是什么。{三}第三个层次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初:初看。又:再看、细品。似:好似。煮彭[越],:如煮一锅乱蟹[苏轼自己理不清思路]。竟日:时间较长。嚼:品味、理解。空螯:空壳诗,没有一点内容。解读:初看这首诗,就象吃小鱼小虾一样,口都不值得张。再仔细品味,我的思绪就象一锅乱蟹,理不清头绪。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品味它,也觉得它如空螯一样,是一首空壳诗。
吴惠娟(上海大学中文系) 评苏轼论孟郊诗 吴惠娟(上海大学中文系) 评苏轼论孟郊诗 作者:吴惠娟(上海大学中文系) 苏轼论孟郊的诗一共有四则,散见在苏轼的文集与诗集里,三则以诗话的形式出现,一则以诗论的形式出现。具体如下:其一:“孟东野作《闻角》诗云:‘似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今夜闻崔诚老弹《晓角》,始觉此诗妙。” (《题孟郊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其二:“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醉后,诵孟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不觉失笑。东野何缘笑得原宪?遂书此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书孟东野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其三:“郊寒岛瘦。” (《祭柳子玉文》,《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其四:“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竟日持空螯。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读孟郊诗二首》,《苏轼诗集》卷十六) 苏轼这四则诗评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郊寒岛瘦”之说和其讥孟郊诗为“寒虫号”这两则,引起历代诗论家不同的看法。赞同者谓之精当,如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此是定论。”又:“孟郊诗最古澹,谓‘有如食彭,竟日嚼空螯’亦实录。”(《娱书堂诗话》,转引自乾隆五十八年会稽陶篁村辑《全浙诗话》卷三) 不以为然者谓之太过,如潘德舆云:“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 《养一斋诗话》) 于是有不少论者谓东坡不喜孟郊,如叶矫然《龙性堂诗话》云:“东坡不喜郊诗,比之寒虫号,此语似过。”延君寿《老生常谈》云:“东坡不喜东野诗,其天才雄迈,不能如此之吃苦耳。……”其实这些议论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能完整地理解苏轼对孟郊诗歌的全面认识。而且苏轼对孟郊诗的态度亦远非喜与不喜就能断明的,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就苏轼的四则评论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就正于诗话研究的行家。 首先要弄清“郊寒岛瘦”中“郊寒”的来历。“郊寒”之语是苏轼的首创,而“郊寒”之意早就有之。早在与孟郊同时的刘叉就在诗歌中写道:“寒酸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答孟东野》) 到了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谈到:“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欧还有诗云:“孟穷苦累累,韩富浩穰穰。穷者啄其精,富者烂文章。……”比苏轼稍年长的刘□(也是苏轼的朋友),有《中山诗话》:“今世传郊集五卷,诗百篇。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与苏轼同时的王令有《还东野诗》:“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故孟诗的苦、寒、涩是很多人的共识,苏轼只是把自己与别人读孟诗的感觉用一个极其生动的“寒”字所提炼。那么,“郊寒岛瘦”的“寒”,苏轼究竟赋予了哪些内涵?笔者认为,此“寒”有指内容中描写的穷促寒苦状,苏诗中谓之“苦语余诗骚”。孟郊因多诉一己之穷苦,人们读其诗犹如“食小鱼”、“煮彭蚏”(彭蚏是最小的蟹)。这二者都形象地说明孟诗题材的局促和狭小。孟郊一生生活贫困,诗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的不平之鸣。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诗人一生悲凉的形象写照。他有不少名句是咏叹自己的窘困的:“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赠别崔纯亮》)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秋怀》之二) 怪不得苏轼要称其“寒虫号”了。
评苏轼论孟郊诗 评苏轼论孟郊诗 作者:吴惠娟(上海大学中文系) 苏轼论孟郊的诗一共有四则,散见在苏轼的文集与诗集里,三则以诗话的形式出现,一则以诗论的形式出现。具体如下:其一:“孟东野作《闻角》诗云:‘似开孤月口,能说落星心。’今夜闻崔诚老弹《晓角》,始觉此诗妙。” (《题孟郊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其二:“元丰四年,与马梦得饮酒黄州东禅。醉后,诵孟东野诗云:‘我亦不笑原宪贫。’不觉失笑。东野何缘笑得原宪?遂书此以赠梦得,只梦得亦未必笑得东野也。” (《书孟东野诗》,《苏轼文集》卷六十七) 其三:“郊寒岛瘦。” (《祭柳子玉文》,《苏轼文集》卷六十三) 其四:“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竟日持空螯。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读孟郊诗二首》,《苏轼诗集》卷十六) 苏轼这四则诗评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郊寒岛瘦”之说和其讥孟郊诗为“寒虫号”这两则,引起历代诗论家不同的看法。赞同者谓之精当,如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元轻白俗、郊寒岛瘦,此是定论。”又:“孟郊诗最古澹,谓‘有如食彭,竟日嚼空螯’亦实录。”(《娱书堂诗话》,转引自乾隆五十八年会稽陶篁村辑《全浙诗话》卷三) 不以为然者谓之太过,如潘德舆云:“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 《养一斋诗话》) 于是有不少论者谓东坡不喜孟郊,如叶矫然《龙性堂诗话》云:“东坡不喜郊诗,比之寒虫号,此语似过。”延君寿《老生常谈》云:“东坡不喜东野诗,其天才雄迈,不能如此之吃苦耳。……”其实这些议论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能完整地理解苏轼对孟郊诗歌的全面认识。而且苏轼对孟郊诗的态度亦远非喜与不喜就能断明的,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就苏轼的四则评论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就正于诗话研究的行家。 首先要弄清“郊寒岛瘦”中“郊寒”的来历。“郊寒”之语是苏轼的首创,而“郊寒”之意早就有之。早在与孟郊同时的刘叉就在诗歌中写道:“寒酸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生涩有百篇,谓是琼瑶辞。” (《答孟东野》) 到了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也谈到:“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欧还有诗云:“孟穷苦累累,韩富浩穰穰。穷者啄其精,富者烂文章。……”比苏轼稍年长的刘□(也是苏轼的朋友),有《中山诗话》:“今世传郊集五卷,诗百篇。又有集号咸池者,仅三百篇,其间语句尤多寒涩,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删取者。”与苏轼同时的王令有《还东野诗》:“我生最迟暮,不识东野身。……前日杜子长,借我孟子诗。……童子请我愿去烧,此诗苦涩读不喜。……”故孟诗的苦、寒、涩是很多人的共识,苏轼只是把自己与别人读孟诗的感觉用一个极其生动的“寒”字所提炼。那么,“郊寒岛瘦”的“寒”,苏轼究竟赋予了哪些内涵?笔者认为,此“寒”有指内容中描写的穷促寒苦状,苏诗中谓之“苦语余诗骚”。孟郊因多诉一己之穷苦,人们读其诗犹如“食小鱼”、“煮彭蚏”(彭蚏是最小的蟹)。这二者都形象地说明孟诗题材的局促和狭小。孟郊一生生活贫困,诗多啼饥号寒、倾诉穷愁的不平之鸣。其代表作《苦寒吟》可以看作是诗人一生悲凉的形象写照。他有不少名句是咏叹自己的窘困的:“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 (《赠别崔纯亮》)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秋怀》之二) 怪不得苏轼要称其“寒虫号”了。
试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请朋友们指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些评解、赏析认为:“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此句出自宋诗鉴赏辞典,作者.陈志明]这首诗只是在描景吗?我们先提出两个问题:1、这一首诗,以送友为题,但是,诗中没有一字送友。这是为什么?2、“荷花”开花年年如此、天天如此;杨万里送林子方之时,却是“别样红”;这是为什么?解评:1、这一首诗,以送友为题,但是,诗中没有一字送友。这是为什么?它是以题目中的“晓出”对应诗中的“映日”;通过“晓”至“日出”的时间阶段,来描述作者如何送友。晓:天刚亮或天蒙蒙亮;作者即开始送友,一直陪着朋友走在路上,一直走至太阳升起,一直至走到西湖;“看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到”西湖六月中的“景色”。直至诗篇结束,都“不忍心”与朋友分手;映示出作者与朋友的浓浓深情。诗中没有一字送友,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品味:你知道他还要陪着朋友,再走多久?2、“荷花”开花年年如此、天天如此;杨万里送林子方之时,却是“别样红”;这是为什么?一些以送友为题的诗作,多以“愁绪”的心态描述送友。如: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渡荆门送别:{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人之松江:{俞桂}送客离愁酒满缸。这些诗读后,终不免有一丝惆怅之感。杨万里送林子方,从“别样红”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欢快的心态送友;读者可以体会出:作者一边陪着朋友走在送友路上,一边和朋友谈笑风生。只有具有如此“谈笑风生”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情画意。这首诗作的意境和高度庐山瀑布;李白以高度的角度描写庐山瀑布:银河从九天而落。九天之高度,几乎是永久不可逾越的高度。杨万里以欢快的心态送林子方,有如庐山瀑布的九天之高度,也几乎是永久不可逾越的高度。关于这首诗的教案这首诗只是在描景吗?一些评解、赏析认为:“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小学生必背的古诗文;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的教案,都是以“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风光的七言绝句”而定出,这样的教案能正确吗?这首诗的教案,首先应该立足于让学生认识一点:题目和诗文相互映衬的重要性。
柳宗元·江雪与一字诗 柳宗元·江雪与一字诗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历来被认为是立意很高雅的一首诗,其实是很不好的一首诗,甚至是极其糟的一首诗。 一、清人陈沆写“一字诗”讥笑了柳宗元的江雪。 〔清〕陈沆·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字诗以“ 一俯一仰一场笑”讥笑了江雪,以“一江明月一江秋”指出了江雪的错误之处:渔舟既能行于江中,可见江水并未封冻,雪花入水即化,寒江中如何会有雪?并未封冻的江水,并非寒江,只能算得秋江,明月映于江中,只落得 “一江明月一江秋 而已”二、路是人走出来的。“径”是小路,没有人走,如何会有小路?既然有雪,就不会有“径”,既有“万径”,如何会“人踪灭”?三、诗中没有界定“蓑笠翁”是谁,给于了读者用多个角度去理解的机会。1、假设柳宗元以“蓑笠翁”比做贫困的老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劳作于寒天大雪之中;诗中体现的是柳宗元的怜老惜贫之心。2、假设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柳宗元即是一个目空一切、孤傲自赏的家伙。3、假设“蓑笠翁”是一个“钓鱼爱好者”,寒天大雪,此“钓鱼爱者”不在家炒盘菜、烫壶酒,舒服舒服、享受享受,而要去独钓什么寒雪。 此“钓鱼爱好者”是在发贱吗? ---------------------------------------
柳宗元·江雪与一字诗 柳宗元·江雪与一字诗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江雪,历来被认为是立意很高雅的一首诗,其实是很不好的一首诗,甚至是极其糟的一首诗。 一、清人陈沆写“一字诗”讥笑了柳宗元的江雪。 〔清〕陈沆·一字诗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一字诗以“ 一俯一仰一场笑”讥笑了江雪,以“一江明月一江秋”指出了江雪的错误之处:渔舟既能行于江中,可见江水并未封冻,雪花入水即化,寒江中如何会有雪?并未封冻的江水,并非寒江,只能算得秋江,明月映于江中,只落得 “一江明月一江秋 而已”二、路是人走出来的。“径”是小路,没有人走,如何会有小路?既然有雪,就不会有“径”,既有“万径”,如何会“人踪灭”?三、诗中没有界定“蓑笠翁”是谁,给于了读者用多个角度去理解的机会。1、假设柳宗元以“蓑笠翁”比做贫困的老人,诗中体现的是柳宗元的怜老惜贫之心。2、假设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柳宗元即是一个目空一切、孤傲自赏的家伙。3、假设“蓑笠翁”是一个“钓鱼爱好者”,寒天大雪,此“钓鱼爱者”不在家炒盘菜、烫壶酒,舒服舒服、享受享受,而要去独钓什么寒江雪。 此“钓鱼爱好者”是在发贱吗? ---------------------------------------
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治国平天下。 修身:不得长出新的铁齿钢牙。 治国: 已有的铁齿钢牙必须有序排列。 平天下: 不得对此提出异议。 大锅: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大锅曾被很多人所推崇,最早的是老大哥,带领很多国家建起了大锅灶台。谁知大锅饭经不住时间考验,被发达国家甩了好远。老大哥如梦方醒,彻底推倒了大锅灶台。在世界大范围之内,大锅灶台已被无情的唾弃。中国[一部分]也建起了大锅灶台,也经不住时间考验,不得不走改革开放之路。继而美其名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之后大锅虽被砸开缺口, 残缺主体仍在。 治国论: 杂乱无章的震响, 震慑了无牙之众, 掩盖了铁齿钢牙啃咬大锅之妙乐。 大锅之大, 最少得几十年啃咬, 当大锅被澈底咬碎.吞咽.消化之后, 拉出了历史的垃圾。 垃圾被清除干净, 大小两群“穷光蛋”, 平等的坐在一起, 理性的研讨着珠连璧合之事。 珠连璧合功成之后, 万劫归于一统 扭曲的文化终归正道! 垃圾被无情的载入民族史册。 闪现在前方的曙光, 是强国之林发出的光芒。 不要以为这是胡扯,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假如你已长有铁齿钢牙, 趁机快去啃咬几口, 也许可能成为民营企业家。于己有利, 于国于民也是无量之功德。人们都会花钱, 也有人不认得钱, 钱者:两戈相向,为有金者是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