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e14026 wolfe14026
关注数: 26 粉丝数: 183 发帖数: 8,790 关注贴吧数: 23
安纳托利亚战场寻踪:战争史里的土耳其 有点文不对题,介绍一下土耳其,欢迎拍砖。 三联生活周刊 12年第35期 关键字: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战场,特洛伊之战,奥斯曼 土耳其一定是所有历史系学生的噩梦。这个国家位于安纳托利亚半岛,又名小亚细亚。这里靠近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又是欧亚大陆的交汇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这块地方历史上战争不断,王朝更替频繁,交战双方的历史背景也十分多样化。因此,要认识这一区域的历史,在战场里寻找战争的痕迹,便是一种方法论。这是我行走土耳其的线路与思路。 特洛伊之战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有一批刻着楔形文字的泥板,其中有公元前1757年的房屋买卖契约、公元前2035年的离婚契约,甚至还有一块刻于公元前2030年左右的人类最早的爱情诗。但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却是一块20厘米见方的残缺不全的小泥板,放置在一个单独的玻璃柜里。泥板本身已经碎成了好几块,被考古学家重新粘在了一起,看上去非常寒酸,很多游客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这是一份签署于公元前1269年的和平条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停战协定,时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商朝末期。和约的签约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一个是古埃及的拉姆西斯王朝,他们把条约刻在了埃及古都底比斯的一座神庙的墙上,另一个是安纳托利亚的赫梯王朝,他们把条约刻在了这块泥板上。泥板记事法源自苏美尔人,这个民族诞生于两河流域(现今伊拉克),是公认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苏美尔人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发明了楔形文字,这是人类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系统。中东地区的两大王朝——赫梯王朝和巴比伦王朝均采用了这种象形文字来书写自己的语言,虽然他们使用的语言和苏美尔语是不一样的。
【转贴】《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片断二 (二)长安之政 更始二年二月,刘玄率领着满朝文武,浩浩荡荡地从洛阳出发,前往长安。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 十数日之后,刘玄带着几十万更始军主力以及文武百官,开进了长安城。在长安,刘玄受到了关中父老的夹道欢迎。人们渴望着,眼前走过的这位大汉新天子,能够早日消除战乱,给他们带来一个太平盛世。可是,人们满心的希望,很快就变成了失望,甚至是绝望。 据说,刘玄入城之后,发生过一个意外事故。这一事件的发生,好像在预示着什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时,丞相司直李松奉命以御用马车送刘玄进宫。说也奇怪,刘玄的乘舆刚刚要接近皇宫的大门,舆马之中有一匹突然受惊,狂奔起来,带着其他几匹马一起飞驰,赶马的人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结果,这三匹马的头都撞在北宫门外的铁柱上,登时脑浆迸裂,全部死掉了。 坐在车上的刘玄当然是受惊不小,还好没有受伤。手下的人议论纷纷,觉得这是不祥之兆。本来欢天喜地的喜庆气氛,顿时荡然无存。 刘玄虽然很不舒服,然而进宫之后,他立即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慑:这么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建筑,巍峨壮观、金壁辉煌,难道这就是自己的住所吗?真是不可思议! 前文说过,王莽败灭之时,长安城中曾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血战。在那场惨烈战役中,长安城部分官府、民居被毁,受损严重。然而,从总体来看,长安城还是没有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还是足够容纳更始朝廷安身。尤其是皇宫,保护得很好,除了未央宫被长安城中的无赖少年朱弟、张鱼放火烧毁以外,其他的宫殿都保持原样。在宫城之中,还有王莽时代遗留下来的宫女数千人,备位**。至于钟鼓、帷帐、舆辇、器服、太仓、武库、官府、市巷,不改旧时模样,俨然有西汉盛世之风。
【转贴】《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片断--“绝缨之会” 消灭了王郎之后,刘秀论功行赏,分封犒赏诸将。偏将军铫期,由于在平定王郎之变中战功卓著,特地被晋升为虎牙大将军。偏将军王霸,由于缴获了王郎的首级、印绶,赐爵王乡侯。由于督尉贾复骁勇善战,特地晋升其为都护将军。景丹、寇恂、耿弇、盖延、吴汉、王梁等人为偏将军,多有赏赐。 不过,刘秀在进入邯郸城之后,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在谋士、诸将之中引起了巨大的思想震动。 当时,刘秀派人查抄王郎的宫殿,却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在宫中的文书阁里,发现了大量汉军将领、官员与王郎来往的书信。 原来,王郎势力强盛之时,声势浩大,威震四方。刘秀手下的有些将军、官员们为了给自己多谋条生路,他们心持两端,两面讨好。书信之中,还有不少是恭维王郎,诋毁刘秀的文书。 此刻,有人提议:应该对此事立即追查、严厉追究,看看到底是哪些人暗通王郎。他们说,应该把这些居心叵测的异己分子清除出去。 对于这个建议,刘秀根本不予理睬。这天,他令人把所有的谋士、将领们叫到一起,当众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掉。他对大家说:“还是让那些晚上辗转反侧睡不踏实的人安心吧。”众人看到主公这样不计前嫌,对他虚怀若谷的宏阔胸襟佩服得五体投地。
【转贴】《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片断--千里送京娘 除了赤眉军中有着杨音这样的良知未泯之人以外,更始政权的官员中,也出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个人在危难之时,奋勇救人的故事,可歌可泣,足以彰显千秋,彪炳青史。 在旧时的戏文之中,又一出戏曲,名字叫做《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大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在寒微之时,义救孤女的故事。对遇难的素不相识的弱女子京娘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不远千里,护送其回家。而且,赵匡胤婉言谢绝了京娘以身相许的好意,毅然离去。 “千里送京娘”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赵匡胤是否真的做过这样的事情,如今已经不可考。然而,类似的事情,在当时的时代千真万确地发生过。这个临危不惧的大仁大义之士,他的名字叫做赵熹。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城人。他个性极强,节操高洁。年纪轻轻,就成了南阳郡的名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崇尚义烈,有国士之风。 早年,他的堂兄被人所杀。当时赵熹只有十五岁,他哀怜堂兄没有儿子,无力报仇,就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为堂兄报仇! 有一天,他身怀利刃,结交宾客,去寻仇家报复。不料,他到了仇人家之后一看,却傻了眼。 此刻,仇人正好病卧在床。当时,这家人好像得了传染病,一家老小都病着,连一个能够动手的对头的都没有。赵熹完全可以动手,杀了仇人全家。但是,他觉得这样做“胜之不武”,不是君子所当为。他将压在仇人脖子上的剑放了下来,将他释放。临走时回过头说:“你们要是病好了,给我滚的远远的,别让老子看见你们!”仇人全家此时都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眼看着赵熹扬长而去。
《ANADOLU》杂谈纵横:论阴丽华推让后位的真实原因 煮酒论史_天涯论坛 关于“让后”这一公案,史学家从来都莫衷一是,还有的直接表示不可理解(如作家李歆),而论坛及贴吧中的网友则更多的是凭自己对于某一历史人物的喜好(如秀丝、华粉等),而臆断推度,难免多带有偏袒、偏颇观点及结论。实际上真正的历史,尤其是充满腥风血雨的皇家之历史事件,莫不都是从政治利益上出发及考量的。阴丽华让后这一事亦不例外,在此事件发生根由上,秀丽之间的爱情不是主要原因,所谓是阴丽华的贤良淑德品行也不是主因,尚无有子嗣,那更是一种借口了。实际上根本原因还是政治利益的考量与博奕,待我一一分析给诸公听 娶郭后,光武愿乎? 后汉书《刘植传》中提到“刘、杨起兵附王郎,众十余万,光武遣植说杨,杨乃降,光武因留真定,纳郭后,后即杨之甥也。故以此结之。”后世《宾退录》对此处评说“则是郭后之纳,已非光武之情矣。”很明显,这是一桩典型的政治联姻。 个人认为,虽不能说光武当初是赶着娶的郭后,但也应该不是在极不情愿下结得亲,毕竟是十万大军啊,俗话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我以为此举无可厚非。江山、美人,孰重孰轻?明白人都知道,如果没有了江山,美人也会香消玉殒,英雄气短,又何谈爱情?如果说一定要光武捍卫所谓的“一夫一妻”制来和刘扬拼个你死我活才算是爱阴丽华的话,是不是太不现实了?
《ANADOLU》杂谈纵横:权力使人善良:东汉开国光烈皇后阴丽华 阴丽华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皇后。她出生于南阳新野,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儿。在南阳,阴家先世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脉,传到第七代管修,以医术传名于世,后来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为姓名。秦汉之际,阴氏子孙在南阳新野为生。 南阳当时还有一位著名人物刘秀。他是汉高祖的九世贤孙,长沙定王的后裔,九岁失去父母而成为孤儿,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他有两个哥哥,长兄刘演,次兄刘仲,都气度恢宏,轻财仗义,在当地有一帮朋友,小有名气。刘秀更是生得一表人才,待人接物,慷慨磊落,行事更是睿智勇毅,被当地人们称赞。 年轻的刘秀对阴丽华一见钟情。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刘秀有两大人生目标:“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一理想在当时看来是不着边际的空想,简直是天方夜谭。有人就说:“刘秀穷得买不起镜子,也不撒泡尿看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时汉代已经历了12帝,总计213年,帝裔子孙众多,更何况当时王莽已经篡位称尊,刘氏子孙更受到无情的摧残,刘秀一家早失去贵族的身份,在乡里的财势与声望上,刘家远比不上阴家。刘秀虽然熟知阴丽华貌美,想娶阴丽华为妻,但真正能把她娶过来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是一件十分渺茫的事,当时只是心里想想而已。 想不到时势造英雄,后来刘秀竟成了中兴汉室的光武帝。 我们可以想像,倘若美慧秀丽的阴丽华过早地嫁给了刘秀,而且刘秀又能在王莽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在如花美眷的拖累下,或踌躇满志的状况下,刘秀也许就此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再有拼命谋求发展的斗志与浩气了。这期间,多少豪族少年向阴家求亲,无奈都尝到婉转拒绝的滋味。刘秀更是不敢贸然行动。再说想要在王莽新朝获得立足之地,更是谈何容易,为了完成他的两个心愿,时势迫使他不惜一切代价地另谋发展。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