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の米兰 永恒の米兰
关注数: 40 粉丝数: 258 发帖数: 2,424 关注贴吧数: 5
加尔文论教会 第三卷已讲明,我们因信福音而有基督,并分享他所获得的救恩和永福。但因为我们的无知,懈怠,和心思上的虚幻都需要外援,好在我们心中产生信仰,并逐渐增长到完满的地步,上帝就体恤我们的软弱,给我们预备了这种援助;且为维持福音的传扬,他就将这种宝库交给了教会。他委派了牧师和教师来教导他的子民;他又赐他们权柄;总之,凡能助成信仰的圣洁合一,以及建立良好秩序的事,他无不准备好了(参弗4:11-16)。第一,他设立了圣礼,这圣礼我们从经验知道,乃是培养和支持信仰最有效的工具。因为我们既还在肉体的桎梏中,尚未达到天使般的境地,上帝就照他奇妙的安排,按我们的能力,为我们这些与他远离的,准备了一个与他接近的方法。因之,照着训导的秩序,我们现在必须讨论教会,教会的治理,职分,与权力;再次要讨论圣礼;最后要讨论政府;同时,我们要使虔诚的读者脱离罗马教皇制的败坏,因这种败坏撒但用来将上帝指定作为我们拯救的工具贬损了。我将要从讨论教会开始。上帝的旨意,是要将他的一切儿女聚集在教会的怀抱中,不但是叫他们在婴儿和幼年时期,由她的扶助和服务得着养育,且由她仁慈的关顾得着管教,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至终达到完全的信仰。因为“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可10:9);凡以上帝为父的,便以教会为他们的母。这不但在律法之下为然,而且从基督降世以来亦然,因为保罗宣布说,天上的新耶路撒冷,乃是“我们众人的母”(加4:26)。 二、我们在使徒信经中承认教会的那一信条,不仅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有形教会,而且也指着上帝的众选民,包括死人与活人。其所以用“信”,是因为在上帝的儿女和不信的人当中,在他的羊群和野兽当中,往往不能发现什么别的差别。但若说“信”教会,那就有些不妥了。我承认这是为现在所普遍采用的,而且并非是没有悠久的历史为根据,因为由教会历史传之于我们的尼西亚信经,也是如此说。然而从诸教父的遗著中看来,显然古时异口同声所谓“我信教会”的说法,是弱于“我信上帝”的说法。因为奥古斯丁,和那用居普良的名义作使徒信经诠释的人,不仅用这较弱的说法,而且还特别注明说,用较强的说法是不适当的;而他们的意见并非是无理由的。因为所谓“信上帝”,乃是心中依赖上帝为真实,而且信靠他。但这却不能用之于教会,正如不能用之于“罪得赦免”或“身体复活”一样。因之,我虽然厌恶“字眼”上的争执,却情愿采用一种正确表达题旨的说法,而不愿采用一种不必要地使题旨模糊的说法。“我信教会”这一子句是在使我们知道:虽然魔鬼想运用万事来毁灭基督的恩典,而上帝的一切敌人也要施展狂暴以求达到同一目的,然而他的恩典总不会消灭,而他的宝血也决不会落空,归于徒然。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神奥秘的拣选,以及他在内心的呼召,因为只有他“认识谁是属他的人”,并将他们保守在他的印记之下,一如保罗所说的(参提后2:19);然而他们既受了他的印记,我们就能把他们从恶人中分辨出来。因为只有很微少的人数被隐藏在一广大的群众中,少数的麦子被掩覆于一大堆糠屑内,所以惟有上帝方能认识他由奥秘的拣选所建立的教会。我们思想到了一切被拣选的人,仍是不够的,还要认识教会的合一,并知道我们自己是真被接在其上的,因为我们除非在元首基督之下与其他肢体联络,就不能盼望承受将来的产业。因之,教会乃称为大公的或普世的;因为把教会四分五裂,而不至把基督分裂,乃是不可能的。但是上帝的众选民真是在基督里面彼此联络;他们既是依靠一个元首,就彼此联系,好像一个身体上的肢体一样;他们既在一圣灵里面靠着一信,一望,一爱而活着,就成为一体了;他们蒙召不只一同承受永生,而且也同有一位上帝和基督。所以,虽然四周的荒凉好像是宣布教会不存在了,我们却须记着,基督的死是有效果的,上帝总是奇妙地保守他的教会,好像将她藏在隐密处一样,正如他向以利亚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王上19:18)。
沙漠教父的部分语录 1.班布院长向安当院长说:“我该做什么?”长老回答:“不要信任你自己的德行。不要费任何心思去挂虑已做过的事。控制你的舌头和肚皮。” 2.提比斯的若瑟院长说:有三种人在天主眼中是光荣的:第一种是患病和受试探的人,但他能怀着感恩的心情接受这一切。第二种是以天主认为清廉的手法做一切事,但他却没有任何意图取悦他人的心。第三种是完全听命于一位神师而放弃自己的一切意愿的人。 3.一位修士问一位长老:我应该做和凭借什么善事而生活?老人说:只有天主知道什么是善的。不过我曾听说,有人问安当院长的朋友尼士罗院长:我应该做什么善事?而他回答:不是所有工作都是一样的。因为圣经记载:亚巴郎对人友善好客,天主与他同行。达味谦虚,天主与他同行。因此,你看你的灵魂按天主的旨意所渴望的是什么,你就去做这事吧,这样你便可确保你的心平安。 4.一位长老说:贫穷、苦难和谨慎:这是隐修生活的三项主要的工作,因为经上记载:我们必须有为诺厄、约伯和达尼尔这三个人(见则十四章)。诺厄代表一个什么也没有的人,约伯表示一个忍受苦难的人,而达尼尔是一个谨慎而能分辨善恶的人。如果一个人有这三种元素,那么天主就住在他之内了。 5.巴德院长说:有两件事是隐修士应该憎恨的,能这样他就能自由自在地在世界上生活了。一位修士问,是哪两件事?长老说:舒适的生活和虚荣。
(转)十二使徒遗训 第一章 世人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生命之路,一是死亡之路;二者大不相同。生命之路是:第一,你要爱那创造你的上帝;第二,爱人如己。凡你不愿人怎样待你的,你也不要这样待人。 上面这些话的遗训是如下所述: 要为那咒诅你们的祝福,为你们的仇敌祷告,为逼迫你们的禁食。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但是,就你们来说,“要爱那恨恶你们的,这样,你们就没有仇敌了。”“要禁戒肉体的私欲。”“有人打你的右睑,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样,你们将成为完全了。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人要拿你的外衣,连内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甚至可能的也不要它。有求你的就给他,不要拒绝,因为天父的旨意是要我们从所得的当中分给众人。 那顺从命令而施舍的人有福了;因为他是无罪的。那接受的人有祸了,因为接受私人的施舍,若是真有缺乏而接受,他就没有罪,但若没有缺乏而接受,他必受严厉的究问,为什么取它。他要坐监而被查究有何缺乏,而“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他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但在另一方面,论到这种事,曾有古训说:“你接济人的财物,当在你手里发过汗,直到你知道应该给谁。”
(转)跨宗派交流的一点劝勉与建议 1,跨宗派交流的前提是承认对方是肢体,是同在基督里面的。因此与跨宗教交流不同,跨宗派交流不要带着“领人归正”的想法去。我们都只有一位夫子,一位老师,我们互相之间没有谁有资格去领别人“归正”——我们自己都未必已经归正了。 2,尽量从原始资料去了解别的宗派,而不要轻信二手资料,特别是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与主观臆断的二手资料。这是常识,但是很容易被忽视。往往我们先已经对某个宗派有个论断了,然后找资料就倾向于找符合这个论断的那些二手资料。 3,遇到与自己所受教导不同的道理,虽然不能认同,但要详细考察其完整的表述和背景,而不是为其建立一种负面和浅薄的预设。比如天主教的敬拜圣母的道理,要考察早期教会逐渐发展起来的有关圣母的传统,以及正统基督论的确立(因玛利亚生了人性的基督,这在确立基督二性论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我们才能明白为何一个女子被称为“上帝之母”;而不要轻率地将之与“女神崇拜”的多神教遗留联系起来。再比如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最终建立信义宗新教,也请天主教肢体考察因信称义这一信理自古教父时代多次的论述,以及教会对伯拉纠主义和半伯拉纠主义异端的谴责;而不要轻率地论断马丁路德是受不了修院的苦修生活。每个宗派独特的信理、礼仪、典章、制度,都不是凭空发明出来的。无论对错,都有其追溯至大公时代甚至使徒时代的源流和变迁;也因此,其对错甚至不是简单引用圣经就可以证明的。 4,合一首先是在爱里的接纳,而不是组织上的联合、统一,也不是信理上的折中、妥协。彼此不能认同的道理,谁都说服不了谁的话,就先搁置在一边。眼睛先去看那些相同的道理,看那些对方宗派中自己欣赏的人、事、物,为这些人事物上所反映出来的上主创造之美与基督牺牲之爱而由衷地感恩和赞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