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言之🌿 振鸿独言看世界
只要心中有阳光,就不怕下雨天!
关注数: 4 粉丝数: 385 发帖数: 10,552 关注贴吧数: 7
2022年广东省投档线的变化! 疫情影响三年,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广东省22年各校的投档线有了大的变动,可以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2022年公布了新一轮“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广东省华农、广医入选。一直不待见的“农科”“医科”学校终于扬眉吐气,物理类直接上升1万位次,从而挤压了广外、广工、汕大、广财等传统受欢迎学校的优秀生源;二是近七、八年,经济转型,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作为发展主方向,理工科受到省重点扶持,而文科类为主的学校却走到了边缘。虽也协同发展理工科,无奈资金和政策力度小,发展不如人意,广外、广财、广金等文科类学校受到的冲击最大;三是就业压力巨大,文科类学校的经管法专业更是首当其冲,而教师、军警、医生等待遇高,工作稳定的专业最受欢迎。出现了物理类601分报考肇庆学院教师定向专业,毕业既入编就业,可见华师、广大、广技师、广二师、广警等校投档线都能保持或提高;四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广东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湾区未来可期,这么多年吸引了几千万外省人来广东发展,子女成长期到来,开始陆续参加高考。广东人不想出省读书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许多优秀的学生开始涌跃报考外省大学。综上所述,主要是客观情况,如果高校不能在软硬件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还是默守成规,必然导致招生遇到滑铁卢。广财自从98年后降二本招生,省内生源一直在走下波路,直至22年,理科普通类跌破8万大关。学校这几年其实在资金和政策受限的情况下,多方挖掘潜力,通过共建,加大了校园基础建设,硬件有了大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科、专业和科研也在不断加强之中,获得1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得博士授予权,新增应用经济学一级博士点,这都是在进步之中。遗憾的是由于政策倾斜理工科,广财拥有博士点后反而没能获得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从而又失去了选调生考试资格,这多多少少对广财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展望未来,希望学校暨全体师生,借建校四十周年之喜气,发奋图强,团结一致,重振往日荣光,为早日建成大湾区一流财经大学贡献力量!
推动新文科交叉融合广东创建首批社科重点实验室 新闻(一)广东省社科联在广东社科中心举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首批重点实验室授牌仪式,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入选。首批创建重点实验室领域涵盖中医药文化研究、数字经济与数据治理、生态环境资源及海上丝路等热门领域。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发文,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旨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及交叉专业的新文科。   近期,广东社科界制定并印发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联合省内有实力的高校在全国率先创建社科重点实验室。首批创建的重点实验室有:暨南大学“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验室”、广州中医药大学“数字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创新重点实验室”、广东工业大学“数字经济与数据治理实验室”、广东财经大学“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演化实验室”以及广州大学“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路重点实验室”。首批省社科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从根本上解决研究范式僵化固化、研究工具简单陈旧、研究力量各自为战、研究资源条块分割等问题。 新闻(二)广州科技创新大会召开,研究部署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强市建设重点任务。市委书记张硕辅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国辉主持。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国平作指导讲话。广州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涛,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作主题发言。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出席。副市长王东通报广州创新驱动发展情况。中山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马骏,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于海峰,市委副书记罗冀京,市领导徐咏虹、潘建国、卢一先、张勇、廉奕、王焕清,各区、市局以上单位、驻穗有关单位负责人,国家及省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广州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负责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金融和创投机构代表等参加。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强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一要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强化领跑行动,建好用好广州国家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构筑前沿科技基础设施群,加快完善和提升实验室体系,推动优质创新要素向“一区三城”等重要节点集聚,打造“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的科技王牌军。二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领跑行动,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突破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三要实施创新主体提质领跑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链长制”工作相衔接,培育壮大更多科技企业,完善科技服务供给,以创新提升产业基础和发展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水平,有力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要实施广聚英才汇智领跑行动,聚焦“高精尖缺”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和技能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不拘一格、各尽其能的用才机制,营造更为优越的留才环境,建设“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全球人才高地。五要实施创新生态优化领跑行动,完善科技金融生态圈,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建设,不断优化开放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六要实施科技惠民赋能领跑行动,推动创新创造活动与民生改善需求紧密对接,强化“科技战疫”能力,依靠科技创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