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njoy teanjoy
关注数: 207 粉丝数: 1,097 发帖数: 3,913 关注贴吧数: 19
再说建盏的胎土颜色与烧制气氛的关联 建阳的胎一般由三种泥巴混合,都是就地取材。其中后井的泥巴含铁高,南山的粘土有助于成型,大梨的泥巴含铝量较高(接近高岭土说明含氧化铝的成份较高,白瓷含铝成份较高),所以有些说法说添加氧化铝为助燃剂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关于铁胎发色 叶礼忠的兔毫盏是建盏吗?毫无疑问,是的。但是为什么他的胎是褐色的呢?因为是烧制气氛偏氧化,所以同样是铁胎,他的兔毫盏的胎发色的褐色的。 关于还原和氧化气氛 有些说法说窑炉里没氧气或人为缺氧(如借助匣钵),这种气氛就是缺氧,这种说法不完全准确。缺氧是使窑炉内的燃烧系数比小于1,但是还原焰必须有还原介质。那么氢气是不是还原介质呢?氢气不是,氢气只是还原气氛中的价物,瞬间就没了。铝也作为转价存在于反应中。那么还原介质是什么?是一氧化碳(CO)。因为建盏的釉是析晶釉,斑纹的析晶是铁的析晶,而形成这种析晶的介质是一氧化碳。因为一氧化碳是强还原剂,只有保证一氧化碳的量足够才能保证窑炉的还原气氛。 建盏铁胎为什么叫铁胎 1981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用nna的方法,检测出建阳的铁胎中铝的含量是高于铁的,那么建盏的胎为什么还要叫铁胎呢?是因为胎的的发色和声音。 建窑的龙窑 为什么五代到北宋中前期很少有兔毫盏和油滴盏,多是乌金盏?是因为窑的温度和气氛达不到。铁系的析晶温度在1280℃上下20℃左右。而乌金盏要求的温度略低,在1240℃左右。而且坯胎里含有硅酸盐成份,起到助溶剂作用。当时很多师傅不知道,在里面加了很多铁,降低了烧制温度,降低了析晶成核的温度,所以有析晶没玻化。当然没玻化不光是溶剂问题。建窑的窑炉那么长,为什么很多是废的?除了温度问题,还有就是生成气氛的空间太大,难以把控,当窑温升到一定温度时,要有技巧的封闭投柴口,然后生成气氛。 气窑为什么烧不出银亮的油滴 因为使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气体不是一氧化碳,而是甲烷,甲烷没有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强,而甲烷燃烧无法生成一氧化碳,所以烧出的油滴不够银亮,而斑纹呈褐色多。 CH4 +O2=CO2+H2O 褐色胎敲碎里面呈黑色 为什么有些胎体发色呈褐色,而在敲开后里面却呈黑色?这就是还原性弱造成的。
再论鹧鸪班(从陈显求老师的论文里印证) 以下为陈显求老师《建盏珍品研究》文章关于兔毫与鹧鸪班的论述 (宋代的几个大诗人提到“兔毫斑”或“鹧鸪斑”。例如“忽惊午盏兔毫斑”;“鹧鸪斑碗面云萦字,兔褐匝心雪作乱”;“玉贩纹刷鹤鸽斑”等等。“兔斑”、“兔毫斑”不成问题,因为兔子身上有的是兔毫条纹,完全没有象豹子那样的圆斑点。所以“兔毫”、“兔褐”乃是黄色条纹如野兔子身上的条纹而巳,与建盏实物大多亦为黄色兔毫条纹对比也是非常相应的,所以从来也没有人怀疑,发生过甚么争论的问题。然而问题在于建窑的鹤鸽斑到底有没有?到底是否就是兔毫斑?到底是否就是油滴建盏? 古陶瓷界中许多人都知道吉州窑有一种黑釉鹧鸪斑盏,大家的印象都认为它的黑釉面上分布着的是许多圆形的白色斑点,像鹧鸪,从来就没有人说它是带条纹的黑釉盏。这是因为吉州窑没有发现过兔毫盏这类品种,想争论也争论不起来,以致有人认为:鹧鸪斑只有吉州窑有,说建窑有鹧鸪斑是错的。但古籍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明在多数为兔毫的建盏中有更珍贵的鹧鸪斑盏品种。否定鹧鸪斑的存在,认为它就是带条纹的兔毫盏的人必然设法否定陶谷这段文字的可靠性。然而清代蒋衡咏建盏歌中写道:“或如点点鹧鸪斑,亦有蚝蚝兔毫茁,明明道出了有斑点状的鹧鸪斑(斑点)和条纹状的兔毫斑(斑纹)两个品种。鹧鸪斑是否存在,在老一辈的日本学者中早巳争论过了。他们也分为两派,即鹧鸪斑即兔毫盏一派(斑纹派)和鹤鸽斑即油滴盏的另一派(斑点派)。 近年来我国少数瓷家亦有对这一问题发表意见的,他们不过分别是这两派中的任一派的拥护者而巳。作者认为,油滴盏派比单纯依靠文献的进了一步.他们承认鹤鸽斑的花纹是斑点而不是斑纹从而否定了兔毫斑的一派。但鹧鸪斑难道就象他们所认为那样,是油滴建盏吗?他们并没有任何企图去区别有镜面反射特征的油滴斑和只有漫射没有镜面反光的鹧鸪斑. 鹧鸪斑(点)建盏能否从现实中,亦即从国际上的某些收藏单位及图片中找到呢?首先判断建窑所出的建盏有其一定的特征,即“其碗盏多是撇口,色黑而滋润,有黄兔斑,滴珠大者真”。由此可见,建窑兔毫盏除色黑和多撇口和黄色毫纹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碗外侧近碗脚处有一圈聚釉。由于建窑的烧成温度在1300一1350℃范围,巳烧至釉的流动点(FP),烧成时间一长,除了产生一圈聚釉之外,多余的釉流向较低之处然后聚成一垂垂欲滴的大滴珠.这就是所谓“滴珠大者”,这种特征是其他任何地方出产的黑色釉盏(天目)所没有的。某些学者名家往往把“滴珠”误认为釉面上的油滴,非常遗憾。如果是这样,则所有建盏都应为油滴盏才是真建盏,连兔毫建盏也被否定了。根据建盏的这一特征,我们以福建南平地区的鹧鸪标本的胸部斑点纹,与建盏实物和图片对照,同时强调鹧鸪的白色斑点是漫反射的,斑点表面是没有镜面反光的.根据这些条件,目前可以找到一只建盏,其外观与鹧鸪胸部黑底白斑点的形象极为相似那就是是东京静嘉堂所藏,属于“重要文化财”级,圈足内刻有“新”字的建盏(在日本一向叫它做“油滴天目”,但是实际观察可知其中的一切白色斑点都是漫射的,完全不似水面上漂浮的油滴那样,具有显明的镜面反射。现藏华盛顿Frecr美术馆的另一只与之相近,但斑点浓密,尺寸小得多,与鸟的鹧鸪斑在斑点大小和密度方面有差距。如果有一只藏品将来能被公认为鹧鸪斑盏,那么显然会有资格从“重文”级升为“国宝”级,因为目前它显然是建窑的唯一绝品,我们至今还没有在窑址中发现这类残片。 斑点象油滴在水中,油滴表面具有强烈的镜面反射的黑釉盏在博物馆中是常见的。在华北各地一向有生产。因此,日本的所谓油滴天目其实有两种:一种的确是具有油滴的外观(镜面反射);另一种则是黑釉白斑点(漫反射,斑点表面无镜面反光)。从建盏实物或图片看目前还未找到建盏的真正油油滴建盏) 本人论述: 这是陈老师1991年在《陶瓷学报》的文章, 关于鹧鸪斑的研究论述以当时考古标本,及建盏烧成原理的论文。 其核心论点就是关于鹧鸪斑是否为建窑所产的争论——建盏的鹧鸪斑是否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古籍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说明在多数为兔毫的建盏中有更珍贵的鹧鸪斑盏品种。 第二个核心论点是这种斑是什么斑? 陈老师认为 油滴盏聚拢形成大的斑纹(类似鹧鸪的斑纹)比单纯依靠文献的进了一步.他们承认鹤鸽斑的花纹是斑点而不是斑纹从而否定了兔毫斑的一派。但鹧鸪斑难道就象他们所认为那样,是油滴建盏吗?他们并没有任何企图去区别有镜面反射特征的油滴斑和只有漫射没有镜面反光的鹧鸪斑.所以陈老师提到了 东京静嘉堂所藏,属于“重要文化财”级,圈足内刻有“新”字的建盏(在日本一向叫它做“油滴天目”,但是实际观察可知其中的一切白色斑点都是漫射的,完全不似水面上漂浮的油滴那样,具有显明的镜面反射。) 那什么是镜面斑什么是漫射斑呢。 在陈老师论述之前,很多人把镜面的珍珠班(白釉点彩)认为是鹧鸪班,但是以烧制难度来说,珍珠斑的烧制相对容易,古人又何必把这个斑纹定得比兔毫的地位高呢? 如果日本静加堂的油滴天目,是古人所说的鹧鸪斑会不会比较贴切呢?那这种斑纹为什么会是漫射斑呢? 1991年,复烧成功兔毫,但是油滴并未真正复烧成功,后经过很多人的努力验证了油滴是在相对还原气氛下有强还原介质(一氧化碳)对于建阳釉里的fe2o3进行还原析晶,同时论证了油滴的析晶温度在1280形成析晶成核,后在1320随着釉的粘度降低形成流动,析晶随着重力作用拖成毫丝。 引述李达先生的论文,铁的析晶形成聚合,产生浮萍机理,每个小析晶有间隙,加之融入釉面形成玻面,对于光线形成漫射。因此有漫射斑。 这也印证了陈显求老师关于鹧鸪斑斑纹的猜想。 那为什么这种斑纹会那么少呢?关于笔者近年来对于龙窑结构的研究。发现古代建窑的几个特点,第一,其窑身长,窑宽窄,程s型(北宋中期建窑相对其他越窑系的龙窑做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一座窑炉有不同的坡度,二是s型的窑身。这两个改变有效地调节了火焰的走势,及维持了一定的气氛。这时期的建窑最长达96米左右,已经是同时期龙窑结构中的领先水平)在南北宋时期建窑又从平焰式窑炉逐渐发展为分室的龙窑,已经形成了阶级窑的的雏形。分室的龙窑依靠窑身坡度形成的自然抽力控制了入窑的空气和火焰。同时建窑在窑床上分隔成诺干简易开间。这几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节和逐步提高火焰的温度,保持火候,同时有效地控制还原气氛。 但是要控制到“鹧鸪斑”,类似静嘉堂的油滴天目的大的漫射斑。需要精准的温度,还原气氛控制。不是人力能完全控制的。 第三,随着近几年建窑烧制技术的进步。当地制盏匠人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充分模拟鹧鸪斑烧成气氛和温度(笔者对于这种烧窑方式的总结)已经烧制出类似于日本静嘉堂油滴天目相近的“鹧鸪斑”。这也反向印证了陈显求老师对于“鹧鸪斑”的论述。 总结,建窑鹧鸪斑,如果以大的油滴斑纹,及以日本静嘉堂油滴天目作为参照是存在的。 只是这种斑纹的形成难度相对较高,也印证了古人关于鹧鸪班的论述。因为古代建窑有产出鹧鸪班的必然条件。 该文论述为本人原创,首发于建盏交流吧。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腾蛟 2015年9月22日 于鉴盏堂研究室。
论建盏开片原理 今天跟人讨论建盏开片是不是瑕疵。 我认为不算,因为老盏也开片。 对方说以前的老盏不开片,是自然开片。 我问你怎么知道宋代的烧出来不开片? 他说在匣钵里包住的有不开片的。 所有问题不能以偏盖全。 第一,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 建盏的收缩率应该有百分之20%左右,原因在于胎和釉的收缩率还有膨胀率不一样。胎是含铁量很高的胎的陶胎,釉是铁钙系结晶釉。造成开片的基本成因大于现代白瓷。 第二, 瓷器的开片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虽然瓷器在成型时大部分开片已经结束,但以后的开片的速度大为减慢,甚至长达10年之久,刚买的瓷器有开片这都是瓷器的正常开片过程。 第三,石灰釉的成型结构, 判断瓷器很重要的标准是二氧化硅含量比。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酸碱基团的调配比例也会造成不同的釉面膨胀,自然会有开片。 第四,建盏的釉面是析晶釉,釉层的玻化面相对较薄,作为茶器的使用频率较高,随之的热胀冷缩频繁。开片正常!加之黑瓷开片灯照对比明显。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在宣传开片是瑕疵呢? 我只能说呵呵了! 真想爆粗~~~~ 建盏是黑瓷,没有瓷器特征的可以叫瓷器? 瓷器的主要特征就是镜面效果,瓷和陶本身的区别在于镜面效果(玻化特征) 人为干扰析晶成核曲线,让析晶形成于釉上的,等于减少瓷器特征。当然不开片! 析晶在釉下的(析晶有玻化保护)的难度大于釉上析晶,因为铁钙系结晶釉的析晶熔融时间很短! 所以别再拿开片说事。 teanjoy于鉴盏堂。
从陶瓷特点说建盏 成品率。以陶胎部分(建盏的胎含铁量很好,在还原气氛下显黑色,俗称铁胎)来争论,没有意义。 第三,陶与瓷在外观与微观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两者均由结晶态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3种组分组成,但粗细、致密程度和气孔数量有所不同。陶器制造主要采用粘土质原料,加工比较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一般为1000℃左右,致密度差,气孔率高,吸水性强。)以白瓷的吸水率来判断黑瓷不科学。瓷器的发展都是就地取材。建盏以当地含铁量很高的釉料(‘’釉库‘’的釉料),同时建盏的釉料又属于石灰釉的一种(铁钙系结晶釉)。判断瓷器很重要的标准是二氧化硅含量比。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1: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白瓷的一个特点是极低的吸水率(现代白瓷的吸水率小于0.5%)建盏的吸水率小于或等于5%(按照陶瓷标准更接近炻器) 第四,建盏的烧制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可以说建盏是最难烧制的单色瓷器(高古瓷范畴),从成品率断定。(没有之一) 第五,如果以宋代黑瓷特点为标准,建盏具备瓷器玻化程度高的特点。现代仿制的建盏很多注重斑纹析晶强烈特点,过于人为干预。形成一种析晶在釉上的特征,个人认为瓷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玻化特征(玻化使瓷器表面的光泽度有别于陶器,同时玻化又是使瓷器具备抗污,耐腐蚀,耐磨损的特征)。釉上的析晶因为少了釉转化成玻璃态(学名玻化)的保护,容易被氧化,被酸碱腐蚀。(釉上析晶经茶水中酸碱成份腐蚀,先是形成颜色变化,后发给黑,这跟析晶含铁原素有关)而使析晶形成溶于液下(液相分离,晶相完整,玻化完全)难度大很多。这是因为这些条件要完成,掌控的因素要难很多。 第五,建盏的斑纹特点是铁元素起泡还原的过程。(可参考李达的论文)称为浮萍机理。在釉的液相和玻相转换过程中,要形成完整漂亮的析晶相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这个过程中要使析晶纯粹,不仅要控制好烧制的温度(火候),还要控制好还原气氛,使晶体不被氧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打着建盏名号,却在胎,釉,析晶特征都与建盏成因及表相上无关的盏都要称为建盏,无非是指鹿为马,奔着利益去的。 第五,建盏的烧制成因使其釉里形成很多微小气泡孔,这些气泡孔不仅是铁起泡还原留下的结构特征,同时是当地釉料(含铁高,石英及长石比例特殊,辅以含钙比较高的草木灰)在烧制时的二次莫来石膨胀的特点(二次莫来石的形成常伴随有较大的体积膨胀,大概发生10%的体积膨胀。使生产的材料体积密度下降,气孔率增大)留下的。而这种特点在宋代斗茶时表现为咬盏明显,因为小气孔会咬住点茶时产生的小泡沫,俗称咬盏。这也是宋代斗茶最好选择建盏的主要原因之一。(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定建盏不是偶然原因,也是他舍近求远的必然,宋代制黑瓷的产地很多,而吉州,定州都相对较近)而这些微小的气孔在现代饮茶中又能吸附水中的矿物质,矿物质(主要是镁和钙)在水中的多寡,是判断水质的软和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五,建盏在宋代辉煌时期产量相当巨大,但精品率极低。这使精品建盏在古代就是奢侈品。为什么一个造型单一的茶盏可以让那么多文人墨客不惜美言。时代有时代的特征,但是器物的功能性是不能被忽视的。而功能的成因与其本身的物理特征有必然联系。建盏的胎体厚重,不是古代匠人不想把它做得精巧,除了其斗茶需要外(主要是尺寸),其胎含铁量高,使其烧制的时候极易变形,古人的匠心,就是从物理特征外改变,上薄下厚,束口盏中的目鱼骨(表现特征为注水线),斗笠盏,撇口盏的制式都有这方面的考量。不管是阴差还是阳错。都注定建盏是为斗茶而生。含铁量高的胎导热快,但是胎体的厚又适合保温。宋代斗茶耗时较长,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盏茶的功夫就是从这里衍生来的,一盏茶相当于现在5分钟。那么这段时间后,要使茶汤适合饮用,那相当关键!宋代不仅把斗茶作为一种趣味,同时把茶引伸到礼和禅的高度。日本对宋代茶文化的推崇,衍生出他们的国粹抹茶道(源于径山寺茶礼和宋代的斗茶文化)。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 teanjoy整理于鉴盏堂,为原创材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后期会有更多整理及编辑。 2015.6.12
从陶瓷特点说建盏 很多人还在争论建盏是陶是瓷,其实学术界对建盏早有定论,建盏是黑瓷。 原因有一下: 第一, 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建盏百分之七十以上覆盖面积是黑色高温釉,部分胎体裸露,是因为沿口正烧法,沿口正烧法是为了适应还原气氛需要,同时如果施全釉在匣钵中会沾底,匣钵与盏不能分离。根本没有成品率。以陶胎部分(建盏的胎含铁量很好,在还原气氛下显黑色,俗称铁胎)来争论,没有意义。 第三, 陶与瓷在外观与微观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尽管两者均由结晶态物质、玻璃态物质和气泡 3种组分组成,但粗细、致密程度和气孔数量有所不同。陶器制造主要采用粘土质原料,加工比较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一般为1000℃左右,致密度差,气孔率高,吸水性强。) 以白瓷的吸水率来判断黑瓷不科学。瓷器的发展都是就地取材。建盏以当地含铁量很高的釉料(‘’釉库‘’的釉料),同时建盏的釉料又属于石灰釉的一种(铁钙系结晶釉)。判断瓷器很重要的标准是二氧化硅含量比。 二氧化硅是所有瓷釉的主要组分之一,而且往往是唯一的酸性基团, 通过釉灰引入的钙的氧化物及其它碱金属氧化物则作为碱性基团存在,二氧化硅酸性基团与碱性基团的比例不会小于1:1,也不会大于3:1,古人手工操作釉料配置靠的是实践经验,有好有坏,没有定式。白瓷的一个特点是极低的吸水率(现代白瓷的吸水率小于0.5%)建盏的吸水率小于或等于5%(按照陶瓷标准更接近炻器) 第四,建盏的烧制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可以说建盏是最难烧制的单色瓷器(高古瓷范畴),从成品率断定。(没有之一) 第五,如果以宋代黑瓷特点为标准,建盏具备瓷器玻化程度高的特点。现代仿制的建盏很多注重斑纹析晶强烈特点,过于人为干预。形成一种析晶在釉上的特征,个人认为瓷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玻化特征(玻化使瓷器表面的光泽度有别于陶器,同时玻化又是使瓷器具备抗污,耐腐蚀,耐磨损的特征)。釉上的析晶因为少了釉转化成玻璃态(学名玻化)的保护,容易被氧化,被酸碱腐蚀。(釉上析晶经茶水中酸碱成份腐蚀,先是形成颜色变化,后发给黑,这跟析晶含铁原素有关)而使析晶形成溶于液下(液相分离,晶相完整,玻化完全)难度大很多。这是因为这些条件要完成,掌控的因素要难很多。 第五,建盏的斑纹特点是铁元素起泡还原的过程。(可参考李达的论文)称为浮萍机理。在釉的液相和玻相转换过程中,要形成完整漂亮的析晶相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这个过程中要使析晶纯粹,不仅要控制好烧制的温度(火候),还要控制好还原气氛,使晶体不被氧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打着建盏名号,却在胎,釉,析晶特征都与建盏成因及表相上无关的盏都要称为建盏,无非是指鹿为马,奔着利益去的。 第五,建盏的烧制成因使其釉里形成很多微小气泡孔,这些气泡孔不仅是铁起泡还原留下的结构特征,同时是当地釉料(含铁高,石英及长石比例特殊,辅以含钙比较高的草木灰)在烧制时的二次莫来石膨胀的特点( 二次莫来石的形成常伴随有较大的体积膨胀,大概发生10%的体积膨胀。使生产的材料体积密度下降,气孔率增大)留下的。而这种特点在宋代斗茶时表现为咬盏明显,因为小气孔会咬住点茶时产生的小泡沫,俗称咬盏。这也是宋代斗茶最好选择建盏的主要原因之一。(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定建盏不是偶然原因,也是他舍近求远的必然,宋代制黑瓷的产地很多,而吉州,定州都相对较近)而这些微小的气孔在现代饮茶中又能吸附水中的矿物质,矿物质(主要是镁和钙)在水中的多寡,是判断水质的软和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第五,建盏在宋代辉煌时期产量相当巨大,但精品率极低。这使精品建盏在古代就是奢侈品。为什么一个造型单一的茶盏可以让那么多文人墨客不惜美言。时代有时代的特征,但是器物的功能性是不能被忽视的。而功能的成因与其本身的物理特征有必然联系。建盏的胎体厚重,不是古代匠人不想把它做得精巧,除了其斗茶需要外(主要是尺寸),其胎含铁量高,使其烧制的时候极易变形,古人的匠心,就是从物理特征外改变,上薄下厚,束口盏中的目鱼骨(表现特征为注水线),斗笠盏,撇口盏的制式都有这方面的考量。不管是阴差还是阳错。都注定建盏是为斗茶而生。含铁量高的胎导热快,但是胎体的厚又适合保温。宋代斗茶耗时较长,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盏茶的功夫就是从这里衍生来的,一盏茶相当于现在5分钟。那么这段时间后,要使茶汤适合饮用,那相当关键!宋代不仅把斗茶作为一种趣味,同时把茶引伸到礼和禅的高度。日本对宋代茶文化的推崇,衍生出他们的国粹抹茶道(源于径山寺茶礼和宋代的斗茶文化)。不得不值得我们思考。 teanjoy整理于鉴盏堂,为原创材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 于建盏交流吧首发,后期会有更多整理及编辑。 2015.6.12
再说天目与建盏,整理历史脉络 相传宋元时期浙江天目山佛寺林立,日本禅僧多至天目山留学求法,回国时常带回天目山寺院中所用的建窑黑釉盏,因此这类茶盏就被称为 “天目” 。 这是“天目”来由的最为广泛和普遍的说法。但“天目”之说,至今在陶瓷界和日本茶道界仍存在着令人莫衷一是的看法。尽管中日两国陶瓷考古界却存在一种共识:“天目”,这一名称来源于日本。 日本茶道界广为人知的史料,如《禅林小歌》(1394~1428年)、《君台观左右账记》(16世纪初)、《山上宗二记》(1588年)等,有关“天目”的汇总信息:“天目”作为饮器的名称至少在14世纪就出现于文献中。它以山名来命名,当时建盏类茶碗与 “天目” 是分开记录的,“天目”的价格比较低廉。 例如,品评足利将军家藏唐物的《君台观左右账记》中,所载的茶碗排名是:曜变建盏(值万匹绢)、油滴建盏(值五千匹绢)、兔毫建盏(值三千匹绢)、鼈(鳖)盏(值千匹)、乌盏(即黑釉,价廉)、能(或鲐、态)皮盏(廉价)、天目(不是将军家的御用之物,谈不上价格,即便宜得说不上价格)。 可见,16世纪以后,在茶道界“天目”已作为一种固定式样的茶盏总称而被使用着。可能只要是此类钵形的茶碗或类似这种形状的茶碗,不分产地(即进口货或者国产货),不分釉色,甚至可以忽略除器形以外的其他装饰特征而将这种形状的茶碗直接冠以“天目”的名称。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在16世纪初,建盏与天目是茶盏中等级不同的两个种类,建盏的价值及地位窑远高于天目茶碗。 在16世纪初期,“天目”的上品被称为“灰被天目”,而建盏类茶碗有许多等级,建盏也不包含在 “天目” 之中,与“天目”同属于 “土之物”的范畴, 其价格远远高于“天目”。 16世纪以后,有关“天目”的记载在日本文献中不胜枚举,名称情况相当复杂。其中熟悉的名称有“天目”、“曜变天目”、“白天目”、“珠(朱)光天目”、“黄天目”、“濑户天目”、“油滴天目”、“玳皮盏天目”、“菊花天目”、“鹫天目”,也有不为人了解的其他“天目”,甚至有来自朝鲜半岛的“高丽白天目”。 将“天目”等同于黑瓷的说法究竟始于何人,由于资料的缺乏一时无法确定,但明确将黑瓷与天目划上等号的推波助澜者非小山富士夫莫属。1974年,日本平凡社发行了全48卷的《陶瓷大系》,小山富士夫在文中起首就写道:“施黑色釉药的陶瓷器,在日本被俗称为天目。青瓷和天目,它们所反映的幽玄的精神特质是东洋陶瓷所特有的。” 于是,“天目”成为黑瓷的代名词,并迅速普及。这一说法,随着《陶瓷大系》的传播,在中国学术界也广为盛行。但是这一说法,日本茶道界并不完全认同。1979年,奥田直荣在《天目》一文中基于日本茶道界的立场提出,“天目”等同于黑釉是“不懂常识”。 (参考:方忆、水上和则著《“天目”释名》。 方忆(1969-),女,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水上和则(1953-),男,日本专修大学文学部兼任讲师,早稻田大学讲师、文化财博士。)
(原创)宋代斗茶和建盏 在宋朝上流社会流行斗茶,所谓斗茶,其实是一种比赛,比赛什么呢?比赛谁制作的茶汤更加好喝,看茶汤的颜色白色为上,黄绿色为下,红色茶汤居末。二看茶汤的纹理宋人点茶,让茶粉交融于水,只要手法得当水温适宜,茶汤表面必会形成纹理,有的像山峰,有的像星空,有的像云雾,有的想少草虫,纹理越逼真这茶汤就越好看。 建盏作为斗茶必备的器具。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很多文人墨客上至帝王,都对建盏推崇备致。这是因为建盏特别适用于斗茶。建盏的烧成与当地的胎土,釉料,非常有关系。当地的胎土俗称铁胎,是因为当地的泥土里面含铁,特别多。烧制的时候容易变形。所以古代匠人,不断的改进器型。形成了下厚上薄的胚体结构。由于其胎体,含铁比较多结构又比较特殊。使建盏具有退热保温的功效。同时,因为当地的用料烧结出来的釉面含气孔比较多。容易吸附茶汤上面的泡沫。使泡沫形成保持的时间更久。古代所说的一盏茶的时间,是三分之一刻,大概就是五分钟。建盏能够让泡沫在这一段时间保持更明显,而宋朝的人,在斗茶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观察汤色跟泡沫颜色,而是进行点茶跟分茶。 点茶成为宋代饮茶方式的主流。点茶的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之意。比较接近于现代人的沏茶。分茶最初于点茶是同义词,渐渐的人人都会点茶了,点茶点的绝的人,要单称为分茶,分茶还有别的称呼:汤戏,茶百戏,水丹青。分茶来说就是用筷子,勺子或者小刷子(茶筅)。迅速划过浓浓的茶水,在茶汤表面留下一朵花,一幅画,一个笑脸,甚至一句唐诗宋词。之后还要看纹理的消散速度和茶粉的分离速度。纹理消散越慢,茶粉跟水的分离速度越慢,越能证明查茶人的技艺高超,越能表明茶粉的质量优越。
(原创)宋代斗茶和建盏 在宋朝上流社会流行斗茶,所谓斗茶,其实是一种比赛,比赛什么呢?比赛谁制作的茶汤更加好喝,看茶汤的颜色白色为上,黄绿色为下,红色茶汤居末。二看茶汤的纹理宋人点茶,让茶粉交融于水,只要手法得当水温适宜,茶汤表面必会形成纹理,有的像山峰,有的像星空,有的像云雾,有的想少草虫,纹理越逼真这茶汤就越好看。 建盏作为斗茶必备的器具。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很多文人墨客上至帝王,都对建盏推崇备致。这是因为建盏特别适用于斗茶。建盏的烧成与当地的胎土,釉料,非常有关系。当地的胎土俗称铁胎,是因为当地的泥土里面含铁,特别多。烧制的时候容易变形。所以古代匠人,不断的改进器型。形成了下厚上薄的胚体结构。由于其胎体,含铁比较多结构又比较特殊。使建盏具有退热保温的功效。同时,因为当地的用料烧结出来的釉面含气孔比较多。容易吸附茶汤上面的泡沫。使泡沫形成保持的时间更久。古代所说的一盏茶的时间,是三分之一刻,大概就是五分钟。建盏能够让泡沫在这一段时间保持更明显,而宋朝的人,在斗茶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观察汤色跟泡沫颜色,而是进行点茶跟分茶。 点茶成为宋代饮茶方式的主流。点茶的点,就是用沸水将茶末点化成茶汤之意。比较接近于现代人的沏茶。分茶最初于点茶是同义词,渐渐的人人都会点茶了,点茶点的绝的人,要单称为分茶,分茶还有别的称呼:汤戏,茶百戏,水丹青。分茶来说就是用筷子,勺子或者小刷子(茶筅)。迅速划过浓浓的茶水,在茶汤表面留下一朵花,一幅画,一个笑脸,甚至一句唐诗宋词。之后还要看纹理的消散速度和茶粉的分离速度。纹理消散越慢,茶粉跟水的分离速度越慢,越能证明查茶人的技艺高超,越能表明茶粉的质量优越。
《大观茶论》读后感 关于宋徽宗《大观茶论》读后感 不止一遍地品读了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这位中国最出名的文化帝王。留给后人的印象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最起码的施政纲领上,在政治外交的策略上,太过于随性自信。才导致了后来的靖康之耻!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必然,民族的融合也有它的历史因素。但是品读了,他的大观茶论之后,会发现宋朝是一个文化商业极其发达的朝代!商业文化如何发达?在我们有共同认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商业的本源就是竞争!那在宋代,包括现在的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宋代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这个名流千古的文化帝王!他为什么要写大观茶论呢?除了标榜他自己是文化帝王之外,从大观茶论序言的一段话可以有所窥探。“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未到于二十篇,号日《茶论》。太平盛世既要做到人尽其用,也要做到物尽其用。换句话说,即要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又要把茶的妙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我为人君,选拔人才是我的责任,研究茶叶这是我的爱好。由于我爱茶,所以我懂茶。敢说懂的很多,一点心得还是有的,为了不让后世才能在制茶与喝茶的道路上误入歧途。请允许我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下面写出了十二个短篇,给它取个总名,就叫茶论。 宋徽宗为什么要写大观茶论呢?他的序中说了他有二十个短篇,包括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也包括喝茶的方式方法。最后两篇则是介绍主要产地及产地附近的生产制作者的生产竞争。里面竟然提及了,有商家及制茶者以次充好,坑蒙拐骗的恶性竞争! “其有甚者,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相杂而造。至虽与茶相类,点时隐隐如轻絮,泛然茶面,栗文不生,乃其验也。桑苎翁曰:”杂以卉莽,饮之成病。"可不细鉴而熟辨之。 作为一个帝王,在其喜爱的领域。写出这样一篇有指导性意见的文章。有点作秀的意味,但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本位的统治下,上行下效。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宋茶文化之鼎盛,据史料记载,北宋京都汴京高峰期时,有三千家茶肆。经济的鼎盛,是由市场经济作为指导的,加之斗茶,就有竞争的意味,有竞争就会有优劣,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 从中对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启示呢? 笔者提点浅薄的意见: 第一:某一文化领域会存在,有其自发的文化基因,其发展必然是属于客观的文化需要,甚至是经济需要。从宋代斗茶的盛景可以看出,那是大众不用为吃穿发愁的光景,发展文化,也复合人民的精神需求。 第二:文化领域肯定是附于某一物质的具体实现,比如宋代的斗茶,表面是个人文化上的"斗",里子确实一种普世的精神向往。统治阶层崇尚道家的自然,又有儒家禅学的自我实现。分支的文化形成一种民族文化里都有的基因。不仅从宋代斗茶体现,诸多的领域,渗透到衣食住行。形成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性格,然而这种性格的形成,需要经济政治的基础。 第三,文化也存在竞争,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关于商业竞争的叙述,不难看出。逐利的竞争需要引导,不管统治阶层出于什么目的,都希望它向好的一面发展。那么引导就需要权威,历朝历代都是一样的。 teajoy拙见于 鉴盏堂 2015年3月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