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天子 大旱天子
关注数: 20 粉丝数: 18 发帖数: 266 关注贴吧数: 11
民以食为天,环保局以污染为衣食? “县环保局目前有157人,其中行政编制11人,财政全供事业编制24人,剩下的133人均为自收自支人员。他们吃什么?只能吃‘排污费’。”河南一位县环保局长透露。“污染企业咋成了我们的衣食来源,我们该保护环境呢,还是保护污染企业?”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地区采访,一些县级环保局长表达困惑。(4月16日《潇湘晨报》) 不管是动物属性的人,还是理性经济人,第一需求都是生存——— 衣食为先。当衣食需求与执法目标相冲突,执法者先保护自己的衣食父母,还是先保护环境,也就无需回答,因为它是一种本能概念上的问题。 在某些地方就出现了一个悖论:一,设立环保局的目的是保护环境,但结果却是加重了环境破坏——— 排污越多,环保局收费越多,污染越严重,环保局罚款越多。而且,这里面不能排除还有职务性质的权力寻租问题。那么,环保局以及某些官员也就会盼着企业多排污、多污染。老百姓会不会说,这样的监管部门,有它倒不如没它? 岂止是环保部门靠吃监管对象“活着”!“养鱼执法”在某些地方成为一种现象而又屡治无解的背景下,有多少监管部门、执法者或把执法监管对象视为“衣食父母”,或是当成生财之道?拿公路“三乱”问题来说,因为各地都是多头管理,公路交通、**交警、还有地方政府的治超办等各种的“办”,所以就出现了管理部门越多,罚款收费的人越多,而运输成本越高,然后导致超载越严重等问题。监管越多,不但越管不好,反而越乱,民众负担越重。 执法成了做生意,本质问题是现行体制造成的监督无力,导致权力部门化甚至私有化。而具体原因是体制中存在的收费养人、罚没提成返还机制激发了执法者的积极性和创收“智慧”。而最荒谬的问题不是执法部门“养鱼执法”,而是政策、机制对执法部门的倒逼——— 谁发明的这种收费罚款养人的“自收自支”机制?如此机制下,执法者自己想不把执法变成生意都难! 环保局保护甚至乐见污染,且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因而网上戏称:(有些地方)“环境保护局”成了“污染保护局”或“环境污染局”。2011年媒体报道,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元凶是建在村里的一家被列为重点监控的蓄电池企业。路桥环保分局局长称,该企业成立8年来从没检查出问题。但村民称环保局3年前就发现企业附近土地有毒,但一直没告知村民——— 这是一个典型的“污染保护局”现象。而如果污染企业与环保局的利益是捆在一起的,怎么会把有毒的事告知村民?又怎么能检查出问题?
鲁迅回忆《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的《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针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袁伟时批《弟子规》:摧残孩子的心灵 中新网南京11月3日电(记者吴瞳)“和任何事物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其不足。”针对当下“国学”依旧十分火热的现状,3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阐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思考。当日,其新书《文化与中国转型》在南京先锋书店首发,华东政法大学的杨师群教授作为嘉宾与袁教授形成精彩的互动。  下午3时许,稍稍迟到的袁伟时一坐定就连忙致歉。虽已81岁高龄,但他在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仍然神采奕奕,充满激情。他对中国的教育、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现在很多人提出西方文化很多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更高明,我认为这种想法太过片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公民教育的需要。”袁伟时铿锵有力地说。  “还有人推崇‘国学’学儒家,我认为这是十分不合适的。”讲到激动之处,袁伟时常常忘记了拿起身旁的话筒,“现代社会,文化应当是多元的,除了儒家,道家、基督教等各种思想应当百花齐放。”   他坚决反对少儿读《弟子规》,认为这是摧残孩子的心灵;他也反对企图利用传统文化否定和修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翻看袁伟时的新书不难发现,全书很大篇幅的内容都在批评当下他认为的一些错误思想。也因为这些批评,使得他的观点颇受争议。  “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对没研究过的领域,我从来不乱说。”面对争议袁伟时这样回答。另外他还送给在场所有人一句话:“为什么‘问号’是个‘勾子’的形状,因为只有怀疑和好奇才能让你勾住东西,有所收获。”(完
鸡泽三中简介 鸡泽县第三中学位于鸡泽县城西南30华里处,始建于1959年,占地面积4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26个,在校生1718人,教职工126人,专任教师7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5人,中学一级教师25人,中学二级教师34人,其他26人。学校建有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有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美术教室、体育器材室等26室,均达省一类标准。图书室藏书六万五千多册,报刊杂志近百种。学生阅览室宽敞明亮。实验楼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使用面积均达到160平方米。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教学场地、器材,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器材、设备的装配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学校已建成了校园多媒体宽带双向交互教学网、计算机校园网、有线电视网、远程教育网、校长评估系统及智能广播系统。2008年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投资100万元新征土地31.8779亩,投资650万元新建教学楼两座,宿舍楼一座,办公楼正在建设中,总建筑面积9600多平方米,更新课桌凳800套,上下床200张,配备电脑30台建起高标准电子备课室三个,多媒体教室10个,装备2.5吨取暖锅炉一台,教室、宿舍全部装上暖气,结束了学生生煤炉取暖的历史,通过教育的投入促进了教学手段现代化,我校将成为集教学、教育研究为一体的标准化花园式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荣获全县中考总成绩第一名,曾被评为“邯郸市文明单位”、 “邯郸市教育先导型实验学校”、“邯郸市四五普法先进单位”、“邯郸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泽县综合考核实绩突出单位”、“鸡泽县模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