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76taM馃惥 -
关注数: 5 粉丝数: 8 发帖数: 1,235 关注贴吧数: 1
【欢乐谷★音乐家】李斯特奏鸣曲 李斯特奏鸣曲是一部难度艰深内容深邃的巨作 (转) 以下是其10个版本,以及我的感想: Alfred Brendel(28:45) 并不好的版本,布伦德尔的铨释太不自然了.感情是矛盾的挣扎成了心情苦闷的爆发.在最后的高潮居然降低了速度,好是怪异,中段慢的段落也有很多速度的突变,但第二主题的发展部还不错,有些气势,但整体不好. Martha Argerich(25:50) 阿格里奇以出色的技巧和细腻的触键绘出一个物我两忘的神秘境界,拉伸的感情死结在自省的动机下依次轮回,在天籁后滋生又在激战前覆灭,一切随颠簸的琴音终结时余下的却是无边失落,. 但速度似乎快得有些过分,细节的处理和哲性的深究则略带过失,细致但不深刻. Andre Watts(32:15) 这个演奏或多或少让人有些失望.从引子开始就是一种哀伤缠绵的悲痛,一直到结尾,覆盖了辉煌,轻柔,激烈,美好,只让人随着哀唤泣不成声. Yindi Li(29:57) 一个年轻钢琴家对这首奏鸣曲竟然有如此深的理解实在是难能可贵,华丽中暗藏深意,激烈下潜伏哲性,而生命的迹象又在真空中淡化,预示着命运的苦难而不可揭示.但毕竟他只是个年轻人,在细节处理上与大师还有很多差距,可喜的是他的清新与发展余地. Jeanne Marie Darre(33:34) 技巧有些逊色,,从速度的把关上,感情的驾御上甚至结构的设计设计上都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衔接也比较生硬.有牵动人心的激烈却让人读不到人生不可透视的深刻. Jorge Bolet(29:26) 虽然作为李斯特的代表,对于这首奏鸣曲的演奏并不能让人信服.也不认为他技巧非常突出.对于技术和感情的均衡作得不够,感情色彩渲染得不够夸张,李斯特本身的辉煌也有些逊色,不如他另外的李斯特作品.慢的部分的理解则明显好于快速段落. Claudio Arrau(32:15) 不错的版本,张狂的音乐角逐中,充满了演奏者本身的特点.不光只为了快.含混中很有清新.但阿劳的演奏似乎略显保守,有些拖拉而不够深入.在过度段总带些怪异的成分. Vladimir Horowitz(30:00) 霍洛维茨对这首奏鸣曲的演绎在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撕杀的场面,圣母的动机,天使的赞词,战胜的凯歌被极端的戏剧化串联,融合而非混合.不管他的演绎有多少不足,但听者总可以在命运的锲机中被巨大的张力牵引,在这场含混的噩梦中获得滋润. Maurizio Pollini(29:07) 无可厚非,波里尼触键清晰,但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李斯特的奏鸣曲需要的是夸张极端的感情矛盾.但波里尼的演奏不免有些平淡,太平铺直叙.而那种跌宕但希望之泉永不干涸的挣扎却在波里尼的演奏中压抑了下去,成了一张平面,复杂的感情线便无法再深深吸引听者
【欢乐谷★音乐家】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介绍 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介绍 第三钢琴协奏曲 C 小调,作品号37 贝多芬一共写了5 首钢琴协奏曲,第一及第二协奏曲尚未脱出莫扎特和 海顿等人的影响,也不够成熟。从第三协奏曲起,贝多芬开始注入了自己的 风格,乐队部分也更具有交响的韵味。因此也可以说这首协奏曲是告别了莫 扎特、海顿影响而迈进了自己广阔的天地。 有人说C 小调对于贝多芬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是他的“狂飙”调,例 如他的C 小调作品第五交响曲、“悲怆”奏鸣曲等等。这种说法跟上面从此 以后其钢琴协奏曲脱离了稚嫩时期似乎是一致的,具有狂飙革命的气息。 在这个协奏曲的手稿上贝多芬写下了创作年代为1800 年,但是从另一份 保存在不列颠博物馆的草稿上看似乎还得往前推3 年;整个作品的完成至少 不早于1802 年,可能还要晚一些,因为主奏钢琴的分谱在1903 年4 月3 日 首演时尚未完全写成。首演时贝多芬自己演奏钢琴,按照当时的习俗,得看 着乐谱演奏,贝多芬请他的学生伊格纳茨·冯·齐弗里德翻谱。但是齐弗里 德发现谱纸上并无写下的乐谱,大多是一些像是埃及象形文字的记号,根本 看不懂,大概只对作曲家本人起到提示的作用。他几乎是背着演奏的,大概 是没有时间写下来。“当需要翻页时,他对我颔首示意,我在翻页时的紧张 状态使他忍俊不禁。” 这首协奏曲题献给普鲁士的斐迪南王子。全曲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活板(Allegro con brio), C 小调,2/2 拍,协 奏奏鸣曲式。贝多芬遵循传统,在主奏钢琴进入之前,先由乐队演奏呈示部。 第一主题是建立在C 小三和弦上的质朴而又刚健的旋律,在全部弦乐上以八 度奏出: 后由木管接过再转到乐队全奏,并予发展。 第二主题恬静、闲适,与第一主题成对比,翱翔于大小调之间,由第一 小提琴与单簧管奏出: 主奏钢琴开始奏出音阶,然后导入第一主题。之后与乐队形成对话式的 发展。第一主题最后两个音符形成的节奏在展开部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乐队的“ff”全奏进入再现部。后面有贝多芬自己写出的华彩乐段。 尾声很有想像力,最后从很弱到很强,结束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广板,E 大调,3/8 拍,三段体。开始由主奏钢琴奏出宽广的 主题,以后过渡到加上弱音器的弦乐声部: 后来,旋律在弦乐及木管上出现时,主奏钢琴编织琶音来装饰它。 第三段是第一段再现,先由主奏钢琴奏出。随后出现短小极有表现力的 华彩乐段。最后,在乐队的“ff”中结束这个乐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C 调,2/4 拍。这个活泼的终乐章是贝多芬许 多回旋曲与奏鸣曲精妙结合的例子之一。其结构是正常的回旋曲,主部的主 题饶有舞曲风格: 继由双簧管接过并予发展。 第一插段的主题也是由主奏钢琴奏出,与主部的主题形成对比(这也可 认为传统的奏鸣曲式中的抒情第二主题): 乐队反复这个主题,发展成主奏钢琴与乐队互相应答。后来主部的主题 进入,有华彩乐段,并以主部主题为基础予以展开。 第二插段的主题全由单簧管奏出: 然后在钢琴上反复。后面是建立在主部主题上的赋格段。下面钢琴又暂 时转入远距离的E 大调,即第二乐章的调。后来在主部主题出现后,第一插 段的主题再现,至此转为C 大调,在一个短小的华彩乐段之后,进入急板, 6/8 拍,以主部主题为基础的尾部,欢乐地结束全曲。 摘自<贝多芬传>
【欢乐谷★音乐家】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介绍 降B 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9 贝多芬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先于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大约在1894 —1895 年间写成并演奏。为了使这部作品专由他本人演奏,贝多芬把它延迟 到1801 年才出版;而且一直等到付印时,才把独奏部分全部写出来。当时的 听众尽管对这部作品加以赞赏,却又多少对乐曲中某些偏离传统的特点感到 困惑。而今天我们听起来,却会对作品表现出的有节制的情感爆发以及强烈 的对比感到由衷的钦佩。 1、活泼的快板 在这首协奏曲里,贝多芬仍然遵循着前代大师,尤其是 莫札特的范本。这一乐章由乐队开始陈述主题: 1 4 4 = b B 全奏 ■ 乐队的呈示部在全终止上结束,仿佛是乐队谢幕退去,让位于独奏的钢琴。 和莫札特的一些协奏曲一样,钢琴部分以它自己的副题变奏进入,一直 等到乐队再一次插入时独奏者才弹奏那个由乐队开始的精力充沛的主题。一 个更富于抒情性的流动主题在小提琴上出现;独奏钢琴用一段传统性的辉煌 音阶音型和技巧的炫示结束了展开部。钢琴和乐队之间的对话在主题片断材 料此起彼伏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活跃。开始主题的再现遵循着当时常见的古典 主义样式,其中包括了乐章结束前常见的独奏乐器的华彩乐段。 2、柔板 慢板乐章的旋律宽广而流动,像是在进行哲学式的凝神沉思: 1 3 4 = b E 第一小提琴 ■ 在乐章的进行中,它被加工修饰;一直到最后它才以原始的形态在pp 中出 现。 3、回旋曲:很快的快板结束本协奏曲的跳跃性小回旋曲建立在一个叠句 上,它具有贝多芬式的独特的切分音: 1 6 8 = b B 钢琴独奏 ■ 这一叠句先由钢琴独奏,再由全乐队重复,此后在乐章的进行中又再现三次。 一些独具匠心的对比性插部彼此联系着,使得整个乐章成为回旋曲和奏鸣曲 相结合的一种结构。 摘自<贝多芬传>
【欢乐谷★音乐家】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介绍 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介绍 C 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 这部协奏曲虽是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中最早出版的(1801 年,维也纳), 因而取名第一,但创作年代却排在第二。它写于1798 年,那时贝多芬不到 30 岁。据说作者本人在同年布拉格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这一 年,贝多芬第二次访问布拉格,他举办的几次音乐会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当 地一位作曲家托马赛克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以后,称他为“演奏家们当中的巨 人”。尤其赞赏这部C 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从中看到了贝多芬音乐那强烈 的个性特征和创新精神,托马赛克又说:“我仔细倾听贝多芬的艺术作品。 对于他那富有威力和才华横溢的演奏,感到十分钦佩。但是他从一个动机转 到另一个动机所常常采用的偏离手法是大胆的。至于靠什么使它们有机地联 系起来,我还没能察觉。但逐渐发展起来的乐思又被破坏。这些缺点的出现, 是由于他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它们因而常常损害了他最伟大的作品。对他无 成见的听者也常常因为这个缘故从狂喜中惊醒。在创作中追求独一无二的特 点和与众不同似乎是他的主要创作目的。当一位妇女问他是否经常听莫札特 的歌剧时,他说:‘我对它们一无所知,因为我不想听其他一些人的音乐, 以免失去了我的某些独创性。’” 1、活泼的快板 对今天的听众来说,要想从这部循规蹈距的协奏曲中听 出“大胆的偏离手法”,是不太容易的。在pp 中开始的主题,听起来十分精 致,像是典型的洛可可风格: 1 4 4 = C 第一小提琴 ■ 但是几小节后,这个主题在号鼓齐鸣的全奏中响起时有一种坚定的步 伐,为它18 世纪的风度所不能掩饰。这之后,乐队介绍了本乐章其余的主题 材料,包括下面这段美妙的旋律: 1 4 4 = C 第一小提琴 ■ 它用开头小节中的节奏造成一个小的高潮,并在有力而显著的结束中退出, 让钢琴进入。 独奏似乎是以一个新的抒情主题进入,但随着它的展开,逐渐成为乐队 奏出的一些主题的修饰和润色。乐章在古典主义程式中继续进行,优美而有 力。在丰满地结束小节以前,独奏者有一段独奏华彩乐段。 2、柔板 歌唱性的第二乐章尽管有着洛可可式的装饰,但它却有着和伟 大的慢板乐章相似的那种动人的深刻性。这一乐章以下面这个美丽的曲调开 始:1 2 2 =b A 钢琴 ■ 乐章中间一段的钢琴独奏有一些即兴式宣叙调表演,是抒情感人的段落。最 后一段重复开头的片段。 3、回旋曲诙谐的快板终曲是一首活泼的回旋曲,富于幽默感。其中巧妙 设计出来的不规律性赋于再现的回旋曲主题以特殊的活力。主题先由钢琴奏 出: 1 2 4 = C ■ 中间的插部用奏鸣曲风格的笔触丰富了这首回旋曲。在乐队结束这首愉快的 作品之前,钢琴独奏中有两个简短而华丽的华彩乐段。 摘自<贝多芬传>
【欢乐谷★音乐家】论莫扎特的自由(转载) 论莫扎特的自由 :转载 转载http://www.christchina.com/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73&show=80 -=-=-=-=-=> 论莫扎特的自由——1956年1月29日在巴塞尔音乐厅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卡尔·巴特      尊敬的与会诸君!      让我引用莫扎特的父亲、大主教区和萨尔茨堡市乐队指挥莱昂波德·莫扎特1768年说的几句话作为开场白:莱昂波德带着他的两个孩子,12岁的女儿“南娜尔”和7岁的儿子“沃尔菲尔”,在3年半的巡回演出中走遍整个西欧。接着,他要将他正在成长的儿子的演奏与作曲艺术技巧之灯放到皇城维也纳的灯座之上。但事情却遇到重重困难。这位父亲在谈到这些困难时写道,他所关心的是“向世界宣告一个奇迹,宣告一个上帝使之在萨尔茨堡降生的奇迹。这是我对全能的帝所应尽的责任,否则我就是一个最不知恩德的人。……一年伏尔泰崇拜者曾惊奇地对我说:‘我现在看见了一个奇迹,这是我此生中看见的第一个奇迹。’这对于我不是一件极大的乐事和巨大的胜利吗?“这位伏尔泰崇拜者便是百科全书派成员格林。他在1763年曾在巴黎听过“沃尔菲尔”的演奏,当时他实际上是这么说的:“我看,如果我经常听这个孩子演奏,我真会着迷的。他使我明白,一个人如果看到奇迹,他是很难使自己不陷于癫狂的。”后来,晚年的歌德也把整个莫扎特现象称为一种无法解释的“奇迹”。人们——无论是作为宗教信徒的父亲莱昂波德·莫扎特,或者非宗教信徒格林男爵以及亦可属于此列的歌德——也许可以慎用“奇迹”这个概念;但是,另外又有多少人用另外的词语对沃尔夫岗·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作过雷同的表述啊!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与莫扎特同时代的海顿(Haydn)以及其后的洛西尼、古诺、布索尼以及现代的奥涅格和昂热梅特   (他们全都是令人尊敬的人!)——在谈到他们的这位艺术同行时几乎都因极度景仰而语塞。      在这里,我并不想仿效他们。暂时也不想回答不久前一位颇有名气的同仁压低嗓门对我提出的一个问题:莫扎特会不会是一位天使呢?我提及这种种情况,只是为了提醒我们注   意,在我们今天纪念的这个人的生平与创作中似乎存在过、而且至今仍然存在着某种非常特殊的东西。这种特殊的东西当时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呢?   让我们首先解开莫扎特现象中的两个谜,这也许能为我们指出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一个谜是:凡是听莫扎特音乐的人,都会从中听到整个18世纪的音乐。何时曾有过这样一位音乐家?哪位音乐家像他那样,在其生命历程的各个阶段,对于前辈和同时代的、伟大的和平凡的同行们的尝试和成就,甚至对他周围的整个音乐世界——从教堂的圣歌到当时维也纳的里弄小调——都能如此敞开包容的胸襟?在他作曲时,如果隔壁房间在唱歌、楼下在弹钢琴、楼上在吹单簧管,甚至外面在滚木球等等,这对他也绝无妨碍,反而会激起他的创作活力。他对巴赫和韩德尔(Handel)的研究恰恰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但其态度的严肃认真却宛如一个初学者。人们必须谨慎对待他作品中不同地方的相似之处和直接引来的乐句。将他的创作与其他人的作品相混淆的情况,不仅过去而且直到今天,不仅对研究莫扎特的新手,而且对名声显赫的专家都往往是可能发生的。面对某些据称或者确实强加在他名下的作品;人们往往产生疑问:这果真不是他的作品吗?——或者:也许这就是他写的呢?不过,18世纪并非简单地等于莫扎特,而莫扎特也不能完全代表18世纪。实际上存在着一种——但愿人们能够精确地下个定义!——莫扎特的本己之音(Eigenton),它超越一切为他所吸收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和主题,这早在他孩提时代的钢琴作品中已露端倪。那些他原本不想熟悉的东西一旦为他据为已有,便会在他的耳朵里、在他的头脑和精神中、在他的双手之下一改原来的陌生风貌而成为莫扎特的本己之物。这个人极富有创造性,哪怕是在他模仿别人,或者说恰恰表现在他模仿别人的时候。事实上,他从来也不曾一味地模仿过别人。他在当时的艺术法则的框架之内从一开始便自由驰骋,而在后来则愈来愈自由。但是他并没有违背艺术法则,他不曾冲破这些法则,他在探求着,他的伟大恰恰在于在法则的约束下成为他自己。人们必须将两者相互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并在这一谜底之中探求他的特殊性,以便充分估价他在他的艺术和人际环境中进行活动时所占据的优势。而在人们在音乐厅中为他所设置的环境里,他一直到今天仍然像一只雄鹰在高空翱翔着。
【欢乐谷★周小笔】听说宝贝想看这场演出,但没时间 闪光灯惹怒小提琴女神 穆特收弓请一观众离场(转) 前晚,“小提琴女神”穆特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办演奏会。但在演奏最后一支曲目《降B大调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时她突然收弓,停止了演奏,请场内一名使用闪光灯的观众离场。演出中止了3分钟左右。 当晚,穆特在演奏时突然收弓,表情严肃地对着观众席第6排中间的一名男士说:“你的闪光灯上的红光一直对着我的脸,令我无法演奏,你必须离开,现在就出去。”随后,这名观众被工作人员快速带离现场,全场观众报以掌声,支持穆特这一率真的行为,演出中止了3分钟。等这名观众退场以后,穆特说:“现在我们可以好好地欣赏音乐了。”发过火后的穆特很快又投入演出状态,以小快板收尾。此外,她还为观众加演了两首曲目,赢得观众们的掌声和尊敬。 将于27日在京举办穆特演奏会的主办方负责人称,希望北京的观众一定要自律。“穆特的经理人打来电话,要求北京主办方严格遵守演出合同的规定,严格控制剧场内秩序。如果出现上海的情况,她将随时停止演出。”世纪剧院将加强管理,增加保安人手,禁止将拍照设备带入剧场。据悉,在演出前,穆特和主办方签订了一份合约,其中明确规定禁止对该音乐会拍照或录像,任何用于此目的的设备不准带入剧场。 转自新华网
【欢乐谷★莫扎特】莫扎特《安魂曲》的精神 (转莫扎特吧) 莫扎特《安魂曲》的精神 莫扎特安魂曲是最接近死亡的感觉音乐,一方面因为那是莫扎特临死前的遗作,并未完成,另一方面是因为那音乐是所描述的最接近人们死亡的时候的感觉的音乐。那是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莫扎特为了这部伟大的安魂曲,一定在心里体验了无数遍死亡时的感觉,以及死后会怎样的一番场景。毫无疑问,这加速了这位天才作曲家的死亡,尤其会导致心力衰竭。 有人说莫扎特安魂曲开头的一段音乐是在打开天堂的门,这在我看来,却更像是死神的召唤,在那弥留之中,人们越来越接近死神,随着那音符,看到的是人们在弥留间大脑中一点点陷入深渊时的感觉,所以那扇门更加接近地狱之门,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转换,就是洗礼。一点一点地迈向深渊的过程中,包含着对生的渴望,但在莫扎特这里,却还有有一些对庄严地死的期待,那不是对生命的自暴自弃,而是在体验了很多所能想到的事的时候,所能够想到的,便是死。死不可怕,莫扎特在写安魂曲的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地对他的妻子康斯坦策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景仰,以及一种对死亡的天真地好奇。这种纯粹的天真的对死亡的态度才是安魂曲开头的真实写照,走向死亡是沉重的,但对死的好奇与释然才能使灵魂进入美好的天堂。那样的开头正是对死亡召唤的既矛盾又期待的心情。 而后,莫扎特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死去的灵魂在呼喊的场景,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怎么会不寂寞?怎么会不孤单?怎样能使自己的灵魂欣然安息呢?那就是给灵魂一个依靠!安魂曲之所以安魂就是因为给灵魂找到一个依托,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灵魂迷失在黑暗中。在越来越坚定的曲调中,死去的灵魂重新恢复了信心——前面不是万丈深渊,前面不是一马平川,前面尽管有很多艰辛,但前面不是末日,失落的灵魂要在隐忍中前进!重新找回依靠,重新找回信心,重新找回灵魂的家园!因为有上帝的怜悯,另换就不孤单!因为有上帝的怜悯,孤单的灵魂就有依靠! 通往天堂的道路不是一马平川,孤单灵魂会遇到很多磨难,包括面临很多的审判和因为迷失方向而导致的失落的灵魂没有归宿。接下来的审判就是洗去尘世间的罪虐,让一切都灰飞烟灭,还有什么不能放下?莫扎特笔下的审判是带有极度的怜悯之心的,这种怜悯让灵魂在审判时超脱。本已无所挂念,何故自取烦恼?当一切都消失于尘之时,不会有苦恼,不会有欢笑,只会因为心灵的超越而将一切都交给了上帝,灵魂将得到安息,不再有功名利禄,不再有善恶美丑,一切都归于平等,都成为上帝的羔羊,审判之后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不知是不是所有的灵魂都经得起审判。如果经不起的话,那么安魂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而对于另一些人,安魂曲才刚刚开始!那种审判不是严刑拷问,而是要用圣洁和威严让审判者无地自容,让他们自行消失在无形之中,就如阳光普照之下,恶魔魂飞魄散一样!只有莫扎特的对死亡的天真,对死亡庄严的景仰,才让他的音乐有如此的怜悯之心! 安魂曲而后的篇章,都是祈求上帝给予亡灵的怜悯,祈求能够让他们得到永久的安息,也不能不说是莫扎特仰天长叹后的呼喊,在通过洗礼,走向天堂的过程中,一路上多少艰辛,多少险阻,是上帝在那遥远的前方,可望而不可及,于是,只有虔诚地俯首以待上帝的最终审判,灵魂只有不停地祈求,祈求可以洗去灵魂中的原罪,甘愿做上帝的羔羊,到天堂里得到超脱。最终使灵魂得到永生。 莫扎特最后安魂曲开头的进台经和垂怜经进行了重复,这不是简单的重复!在忙忙碌碌一个轮回之后,再回过头来,难道万事万物不是已经豁然开朗!还有什么能阻止失落的灵魂得到超脱!生命不就是一种轮回?车轮不止,生生不息!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失落的灵魂还有什么想不通的呢?难道疲惫的灵魂不该得到安息吗!失落是难免的,伤感是正常的,在上帝面前,一切灵魂都在按照本来的使命按部就班,生生不息,生生而息!时间车轮滚滚而来,飞驰而去,没有停歇,没有犹豫。万事万物都在前进,逝去的灵魂可以安息了! 以上就是我在听了莫扎特的《安魂曲》一千多遍以后的感受,文字肤浅,希望能与喜欢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莫扎特其它音乐的人有更深入的交流!
【爱相随】 对话巡演造型师aking (节选笔笔部分) 时间:11月11日   地点:武汉超女巡演发布会现场 TOM主持人姜晖:接下来还有三场,后三场超女在造型上会跟前七场有什么不一样?   超女首席服装造型AKING:改变的地方会有,但基本上不会有大的改变。从设计的主题来讲,从做第一场开始主题是“童话世界”,为什么呢?因为这帮女孩通过比赛刚刚进入她们所喜欢的歌唱行业里面来,因为她们年纪小、外形又漂亮,每个人又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第一场童话世界,就是表现她们的轻松可爱、俏丽方面。到了广州以后我们定位就是梦想成真的阶段,每个人都有一些变化,比如周笔畅,她那套牛仔衣就是我们花了很大的心血,人工去粘那些丝巾,一粒一粒的钉都是手工弄上去的,梦想成真走向成功和明星的过程,让她们每个人更加的炫。TOM主持人姜晖:在巡演当中有三个超女有相似的特质,比如春春、笔笔还有雅莉都有酷的一面,但她们又有不同的地方,你怎么抓住她们的共性,而又她们个性鲜明?   超女首席服装造型AKING:比如春春,当我们做完这套衣服的时候,就是后来这套衣服,给我的感觉我就跟春春说是“贵气和霸气”的结合,她的舞台感染力特别特别的强,每一场当她出现的时候她的舞姿和身体语言、歌声感染力真的非常强。周笔畅又不一样,周笔畅我个人特别喜欢她,她太可爱了,我们一起工作的时候,她不说话坐在那里“噘”着小嘴,特别可爱,我们工作人员都特别喜欢她。   TOM主持人姜晖:对,上次广州那一站她的可爱“卡通”感觉还有牛仔装外套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超女首席服装造型AKING:为什么给她牛仔装呢?就是休闲中带有很多奢华的东西在里面,让她更有舞台感,笔笔的个人感觉。还有粉色的小尾巴,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小尾巴的时候就觉得太漂亮了,笔笔肯定喜欢,我就买了大小不同的然后让她看,她一看就说哇太喜欢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