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则不威 不重则不威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891 关注贴吧数: 3
从《封神榜》到《西游记》――中国神话分析(转) 从《封神榜》到《西游记》――中国神话分析(一)族群结构中国传统神话小说两大巨擎便是《封神榜》和《西游记》。从成书时间看,西游记早于封神榜,但从故事发展来看,封神榜则早于西游记。二者的人物组成并不相同,但有相通之处。在下不才,尝试将《封神榜》和《西游记》贯穿起来。《封神榜》这个时期,主要势力是阐教和截教,此外还有妖和西方教。阐教和截教同属于鸿钧老祖德门下,所以说,阐教和截教是同属一门的。从阐教门下的称呼看,阐教和截教在封神榜之前,都是属于仙这一族群。当时还没有神,封神榜的目的就是将阐教和截教下的门徒以及妖里面的杰出者任命为神这一族群。所以说,神是相对于仙低一等级的。再说妖。从书中可以看出,妖是单独存在的一个族群,这个族群主要是那些由各类生物及非生物通过吸收日月精华,自行修炼成的。从法力方面看,妖和其他仙差距并不大,但由于不被阐教和截教接纳,而只能游离在外,成为妖。倘若被阐教或截教招收,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称为仙。还有个西方教,听名字就知道是佛教的前身。当时的西方教还是很弱小的,从其门下弟子来看,应当是属于开创期,西方教除了接引准提外,几乎没有什么强人。这是封神榜时期的势力分布。看看西游记中的势力分布。这一时期,已经存在的势力有神、仙、佛、魔、妖、鬼六族群。其中的神,就是封神榜时期所创立的那些榜上人物。仙则较封神榜时期人数大减,而且这个时候的仙都已经分散成一个个独立群体,可见仙已经不再如同封神榜时期那样有组织了。佛在西游记时期,可以看出实力最强大,其下人才济济。妖和封神榜时期还是一样的,都是吸收日月精华的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魔是一个封神榜时期没有的新族群,这个族群主要都是由修炼的人、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组成。鬼在封神榜中也有提到,但是这时候的鬼应该还处于无序状态,而且法力、实力都还是很弱的。而到了西游记时,鬼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组织的族群。    以上就是西游记中的主要势力。(二)神仙的演化 神在封神榜以前,是没有的。封神榜的目的与其说是封神,不如说是创神。我们先看看作为神的条件是什么。 首先,对于出身是没有限定的,就是说,不论人、仙、妖,只要获得仙或者神的最高统治者的认同,就可以成为神。这点,看孙悟空是最能明白的。孙悟空学得法书后,只是属于妖这一族群。但通过玉帝的认可,就一跃为神了。所以我们可以认定,神在招聘人员上是采用领导权威制。 其次,对于神的法力并没有数值化的标准和要求,高强如哪吒、杨戬,低俗如马氏,都可入为神族。 最后,神的数量并没有限制,虽然有岗位定额,但没有编制限额。这个继续以孙悟空为例。孙悟空担任弼马温时,有弼马温的岗位,但没有定员。通过书中描写,可知弼马温是有前任的,但不知何许原因,导致该岗位长期空置。后孙悟空成神后,才被聘为该岗位。因为这几点,从封神榜后到西游记时期来看,神的数量在封神榜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增加,但质量上却相较有所退步。比如,巨灵神,在封神榜时期是没有的,但西游记时期却成为重要战神之一,但巨灵神的战斗力参考孙悟空,与杨戬和哪吒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可见此时的神总体战斗力是比较差的。神的组织结构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封神榜时期,不过是八部正神而已。而到西游记时期,已经演化成一个组织严密、等级森严的族群了。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参考满清的发展来看。满清最初也是八旗,其后逐步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度,八旗首领已经退格成为虚职,反而这些首领只有在中央政府获得一席之地,方有职权。再比照西游记,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封神榜后的神处于一个类似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部落阶段,其后经过某种不知具体情况的演变,成为一个类似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阶段。
由花镜的言论想到的 请看花镜的发言“可是几天以来,你的话如刺在喉,让我一直没法忘去。我就一直想个理儿,我挺于是挺于,可我也不能因为挺于了,我要有涵养,我要忍让,我要和善,我要淡定,我就要由此变成个窝囊废,变成个受气的脑袋,任你贬来损去的。”我总结一下花镜的重点:我挺于,我有涵养、忍让、和善、淡定。但我不会因为我有涵养、淡定就把自己变成窝囊废、受气的脑袋。这才反映了花镜对“淡定”的理解,花镜言必称淡定,可花镜的行动并不淡定,甚者在花镜心里“淡定”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窝囊废、受气的脑袋了,或者淡定与窝囊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镜肯定会说淡定就是有涵养,忍让,和善。与窝囊废不是一个概念。但我觉得既然花镜第一反应能把淡定和窝囊废做比较,就说明花镜心里“淡定”的概念离“窝囊废”的概念“有点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离的近的事物物总会很相像的,然后逐渐变化。正如光谱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而不会是红直接挨着紫的。所以我第一点会总结出淡定和窝囊废很相像,只是淡定必窝囊废稍好一些,没有窝囊废“窝囊”第二:事物是逐渐演化的,演化的目标当然是“舍远求近”了,淡定和窝囊废离地这么近,会不会相互转化呢,正所谓“常在河边走,怎能不失鞋”,抱定“淡定”观念的人要留心自己啊,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会变成窝囊废了还有,假定我们把窝囊废的状态做为窝囊的一极,淡定比窝囊废高一点,叫做“有点窝囊”或者“不太窝囊”,肯定会有另一极“非常不窝囊”吧,既然花镜认为窝囊废不好,为什么不去寻找另一极“非常不窝囊”,就算“非常不窝囊”的一极有刚则易断之嫌,也可以取其中间啊,而非抱着稍有差池就沦为窝囊废的“淡定”来自欺欺人呢。
由花镜的言论想到的 请看花镜的发言“可是几天以来,你的话如刺在喉,让我一直没法忘去。我就一直想个理儿,我挺于是挺于,可我也不能因为挺于了,我要有涵养,我要忍让,我要和善,我要淡定,我就要由此变成个窝囊废,变成个受气的脑袋,任你贬来损去的。”我总结一下花镜的重点:我挺于,我有涵养、忍让、和善、淡定。但我不会因为我有涵养、淡定就把自己变成窝囊废、受气的脑袋。这才反映了花镜对“淡定”的理解,花镜言必称淡定,可花镜的行动并不淡定,甚者在花镜心里“淡定”的下一个阶段就是窝囊废、受气的脑袋了,或者淡定与窝囊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花镜肯定会说淡定就是有涵养,忍让,和善。与窝囊废不是一个概念。但我觉得既然花镜第一反应能把淡定和窝囊废做比较,就说明花镜心里“淡定”的概念离“窝囊废”的概念“有点近”。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离的近的事物物总会很相像的,然后逐渐变化。正如光谱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而不会是红直接挨着紫的。所以我第一点会总结出淡定和窝囊废很相像,只是淡定必窝囊废稍好一些,没有窝囊废“窝囊”第二:事物是逐渐演化的,演化的目标当然是“舍远求近”了,淡定和窝囊废离地这么近,会不会相互转化呢,正所谓“常在河边走,怎能不失鞋”,抱定“淡定”观念的人要留心自己啊,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会变成窝囊废了还有,假定我们把窝囊废的状态做为窝囊的一极,淡定比窝囊废高一点,叫做“有点窝囊”或者“不太窝囊”,肯定会有另一极“非常不窝囊”吧,既然花镜认为窝囊废不好,为什么不去寻找另一极“非常不窝囊”,就算“非常不窝囊”的一极有刚则易断之嫌,也可以取其中间啊,而非抱着稍有差池就沦为窝囊废的“淡定”来自欺欺人呢。
我也来解释一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纯属妄言 先解释一下孔子究竟要干什么毫无疑问,孔子的最初目的是要恢复周礼,所谓“礼”,最初是氏族部落的原始巫术仪式,由氏族首领掌管主持。周公制周礼之时,把它扩充为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使之成为维护周朝的外在规范,它和它所起源的原始巫术一样,是强制执行的。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无法用外在权威的方式强制推行周礼。孔子更没办法用强制力量要求人们遵从周礼了,所以孔子就从人的心理方面想办法。以氏族社会流传而来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充实了孝悌的概念,本来尊老爱幼的概念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且是作为了一种礼仪而强制执行,孔子是怎么从心理上理解孝悌的概念呢。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当宰我问道三年之丧是否过长时,孔子也回答: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可见,孔子是在为孝找一个心理上的依据,让人们能够发自内心的来孝,而不是使之仅仅成为一个礼仪来遵守。并且由这个血缘关系得到的孝父母友兄弟而推及到忠君父泛爱众的程度,力图为恢复周礼找到心理的依据,使人们能够从心理自觉遵守而不是被强制遵守,进而又把遵守周礼的心理普遍到个体人格而使人必须具备。这套理论即是孔子所谓的“仁”。(到了孟子时代,孟子为了解释这套理论,又开始画同心圆,把这套仁的理论又扩充了)孔子本来只想为恢复周礼找到心理依据,得出了“仁”的理论,没想到这套理论越钻研越有味,越钻研越博大精深,似乎也为孔子所料不及,就像古龙写《多情剑客无情剑》一样,开始主要是想写阿飞的,李寻欢只是个配角,后来越写越觉得李寻欢有写头,有内容。孔子这套理论要向谁来讲述那,即前面所说的要人们从心理上来自觉遵守周礼的“人们”是谁,显然人们不是包含所有的社会人群,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来判断,家指氏族,国指部落(诸侯),天下指部落联盟,可以知道要齐家的人应该是指氏族贵族,所以孔子这套理论主要是向氏族贵族来讲授,当这些贵族们具备的“仁”的修养后,孔子则称他们为“君子”,当然君子的主体是氏族贵族,当少数平民仁的修养很高时也可称其为君子(例如颜回),但平民君子毕竟是少数,不是主体。而且君子也不仅仅指人(氏族贵族),也指仁的修养之学,即君子之学。我们知道《大学》即是大人之学,大人也就是君子,主体也是氏族贵族。所以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必自作多情了,孔子的学问最初并不是给我们讲的,最起码主体不是民众。孔子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既然孔子学问的主题是氏族贵族,孔子把这些人称为大人、君子(贵族以上阶层有更高的称呼),那么与大人、君子相对的“小人”指谁就可以推断了――以民众为主体,未经过仁学教育的人,孔子即称呼其为“小人”,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小人。而且称其为君子、大人的氏族贵族也只含男人,不含女人,女人在孔子的时代是没地位的,是男人的附庸,孔子也根本无意向女人宣讲仁学。可知孔子把社会大多数人分成三类:君子(大人),小人,女人孔子说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意思即是:女子和未经仁学教化的民众一样,治理民众,你和他们处的太近,他们看透了你的底细,则不会再尊敬崇拜服从你(是不是也是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因?),和他们的距离太远,不关心他们的疾苦,他们就会怨恨你(会不会造你的反呢?)女子也一样,和女子太近,她们了解你太多,则你对她们毫无魅力吸引力了,和她们太远,不经常和她们沟通,做情感交流,则她们就会埋怨你。其实孔子本意只是说了治理民众的普遍原则和与女子相处的人之常情。小人不是贬义,也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以上的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解释不是字面意思,纯属妄言,呵呵
我也来解释一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纯属妄言 先解释一下孔子究竟要干什么毫无疑问,孔子的最初目的是要恢复周礼,所谓“礼”,最初是氏族部落的原始巫术仪式,由氏族首领掌管主持。周公制周礼之时,把它扩充为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使之成为维护周朝的外在规范,它和它所起源的原始巫术一样,是强制执行的。到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无法用外在权威的方式强制推行周礼。孔子更没办法用强制力量要求人们遵从周礼了,所以孔子就从人的心理方面想办法。以氏族社会流传而来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充实了孝悌的概念,本来尊老爱幼的概念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且是作为了一种礼仪而强制执行,孔子是怎么从心理上理解孝悌的概念呢。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当宰我问道三年之丧是否过长时,孔子也回答: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可见,孔子是在为孝找一个心理上的依据,让人们能够发自内心的来孝,而不是使之仅仅成为一个礼仪来遵守。并且由这个血缘关系得到的孝父母友兄弟而推及到忠君父泛爱众的程度,力图为恢复周礼找到心理的依据,使人们能够从心理自觉遵守而不是被强制遵守,进而又把遵守周礼的心理普遍到个体人格而使人必须具备。这套理论即是孔子所谓的“仁”。(到了孟子时代,孟子为了解释这套理论,又开始画同心圆,把这套仁的理论又扩充了)孔子本来只想为恢复周礼找到心理依据,得出了“仁”的理论,没想到这套理论越钻研越有味,越钻研越博大精深,似乎也为孔子所料不及,就像古龙写《多情剑客无情剑》一样,开始主要是想写阿飞的,李寻欢只是个配角,后来越写越觉得李寻欢有写头,有内容。孔子这套理论要向谁来讲述那,即前面所说的要人们从心理上来自觉遵守周礼的“人们”是谁,显然人们不是包含所有的社会人群,从《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来判断,家指氏族,国指部落(诸侯),天下指部落联盟,可以知道要齐家的人应该是指氏族贵族,所以孔子这套理论主要是向氏族贵族来讲授,当这些贵族们具备的“仁”的修养后,孔子则称他们为“君子”,当然君子的主体是氏族贵族,当少数平民仁的修养很高时也可称其为君子(例如颜回),但平民君子毕竟是少数,不是主体。而且君子也不仅仅指人(氏族贵族),也指仁的修养之学,即君子之学。我们知道《大学》即是大人之学,大人也就是君子,主体也是氏族贵族。所以我们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必自作多情了,孔子的学问最初并不是给我们讲的,最起码主体不是民众。孔子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既然孔子学问的主题是氏族贵族,孔子把这些人称为大人、君子(贵族以上阶层有更高的称呼),那么与大人、君子相对的“小人”指谁就可以推断了――以民众为主体,未经过仁学教育的人,孔子即称呼其为“小人”,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小人。而且称其为君子、大人的氏族贵族也只含男人,不含女人,女人在孔子的时代是没地位的,是男人的附庸,孔子也根本无意向女人宣讲仁学。可知孔子把社会大多数人分成三类:君子(大人),小人,女人孔子说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意思即是:女子和未经仁学教化的民众一样,治理民众,你和他们处的太近,他们看透了你的底细,则不会再尊敬崇拜服从你(是不是也是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因?),和他们的距离太远,不关心他们的疾苦,他们就会怨恨你(会不会造你的反呢?)女子也一样,和女子太近,她们了解你太多,则你对她们毫无魅力吸引力了,和她们太远,不经常和她们沟通,做情感交流,则她们就会埋怨你。其实孔子本意只是说了治理民众的普遍原则和与女子相处的人之常情。小人不是贬义,也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以上的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解释不是字面意思,纯属妄言,呵呵
对于丹教授“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的再分析 以前我分析过什么是幸福,大意是幸福的前提是要有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最起码要能满足人类“饮食男女”的需求后,再来致力于追求精神的升华,这样才是幸福的。但对于丹教授的“幸福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剖析的不太清楚。幸福是一种感觉,与内心相连肯定是没问题的,关键是是不是真的与贫富无关不可否认,贫穷的人(我定义为不能满足基本的饮食男女的物质需求的人)也确实会有幸福的感觉,我以前说这不是真正的幸福,应该没错,现在想补充说明一下补充之前我先打个比方,把“幸福”比作物理学上的“平衡”。平衡分两种――动平衡和静平衡。例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在钢丝上保持平衡就是动平衡,玩具“不倒翁”的平衡则是一种静平衡。同样是平衡,杂技演员在钢丝上的平衡让人看的提心吊胆,生怕他有个闪失掉下来,而不倒翁呢,即便我们用外力把它放到,它还是有能力再站起来,保持它原来的状态。穷人的幸福和走钢丝式的动平衡相类似,这种幸福应该是一种短暂的幸福,这种幸福经不起外力的打击,甚至一点小小的外部打击都可以摧毁它。比如原来经常说的乞丐的幸福――睡着水泥管子晒着太阳给个皇帝都不做。太把乞丐理想话了,就算今天他有幸吃饱了,有个水泥管子晒着太阳睡觉,今天确实“幸福”了,有没有可能明天市政的把水泥管子移走呢,又没有可能第三天又刮大风呢,第四天下雨?是不是把乞丐能够幸福的前提抽掉了啊富人的幸福则是一种不倒翁式的幸福,只有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富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幸福,而且有一定的抗外部打击的能力。当然富人也有不幸福,他的不幸福则是根源于他没有追求精神的升华,过渡沉溺于金钱物欲的享受,与有些人说得财富多了反而不幸福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还是认为于丹教授说得“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是个伪命题,经不起推敲分析,对目前受压迫受欺负的穷人来说起到的只有麻痹作用
对于丹教授“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的再分析 以前我分析过什么是幸福,大意是幸福的前提是要有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最起码要能满足人类“饮食男女”的需求后,再来致力于追求精神的升华,这样才是幸福的。但对于丹教授的“幸福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剖析的不太清楚。幸福是一种感觉,与内心相连肯定是没问题的,关键是是不是真的与贫富无关不可否认,贫穷的人(我定义为不能满足基本的饮食男女的物质需求的人)也确实会有幸福的感觉,我以前说这不是真正的幸福,应该没错,现在想补充说明一下补充之前我先打个比方,把“幸福”比作物理学上的“平衡”。平衡分两种――动平衡和静平衡。例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在钢丝上保持平衡就是动平衡,玩具“不倒翁”的平衡则是一种静平衡。同样是平衡,杂技演员在钢丝上的平衡让人看的提心吊胆,生怕他有个闪失掉下来,而不倒翁呢,即便我们用外力把它放到,它还是有能力再站起来,保持它原来的状态。穷人的幸福和走钢丝式的动平衡相类似,这种幸福应该是一种短暂的幸福,这种幸福经不起外力的打击,甚至一点小小的外部打击都可以摧毁它。比如原来经常说的乞丐的幸福――睡着水泥管子晒着太阳给个皇帝都不做。太把乞丐理想话了,就算今天他有幸吃饱了,有个水泥管子晒着太阳睡觉,今天确实“幸福”了,有没有可能明天市政的把水泥管子移走呢,又没有可能第三天又刮大风呢,第四天下雨?是不是把乞丐能够幸福的前提抽掉了啊富人的幸福则是一种不倒翁式的幸福,只有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富人的幸福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幸福,而且有一定的抗外部打击的能力。当然富人也有不幸福,他的不幸福则是根源于他没有追求精神的升华,过渡沉溺于金钱物欲的享受,与有些人说得财富多了反而不幸福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还是认为于丹教授说得“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是个伪命题,经不起推敲分析,对目前受压迫受欺负的穷人来说起到的只有麻痹作用
我为什么要批评百家讲坛里的学者教授 首先,如果我确实在教授讲解的这个历史领域里研究过几年,,就像练武术的一样,有一些武功时就必须跟人切磋切磋,否则手痒。我自恃对这段历史有些研究,学问太大,憋在肚子里,一打嗝学问就会蹦出来,不说出来很难受,所以就要跟这些名教授交流交流。要怎么交流呢,当然要指出他们的错误了,要是对他们持支持态度,发个帖子说:经过我多年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汉武帝的母亲确是改嫁过一次,王教授讲的完全正确。这也太好笑了吧,完全显示不出我的水平,还是走终南捷径,批批他们的小错误吧 其次,如果我的水平不高,但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讲座每集必看。倘若我心地善良,对教授充满敬意,突然无意中发现教授居然讲错了一点,我当然很高兴――原来教授也有不如我的地方,赶快发个帖子证明一下这个知识点我知道。倘若我小肚鸡肠,靠,你讲的这么好,我就不信找不到你的错误,你盖房子很难,需要画图纸又需要做预算,你没想到我拆房容易吧,敢小看我黄大锤,哼哼,管你房子盖的多漂亮,我先给你一锤再说 第三,如果我本身对讲坛根本不感兴趣,只是听说有个什么易中天读史记,王立群品三国,奶奶的,我心里不舒服,等我喝完酒,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上帖吧骂他们一顿再说。喝完酒,抽完烟,痛扁一下易中天,我这日子赛过活神仙 最后,如果我也是一个知名学者,看到他们这么火,我嫉妒,凭什么啊,他们是土命啊,我才是金命啊,他们就应该一辈子默默无闻当个教书匠啊,没关系,我有学问,先查查你讲座中的道德问题,呵呵。百家讲坛也是的,应该让我去讲啊,不知道我嘴大吗,我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什么,您问我的脸在哪里,呸,我血压比你高!
我为什么要批评讲坛里的学者教授 首先,如果我确实在教授讲解的这个历史领域里研究过几年,,就像练武术的一样,有一些武功时就必须跟人切磋切磋,否则手痒。我自恃对这段历史有些研究,学问太大,憋在肚子里,一打嗝学问就会蹦出来,不说出来很难受,所以就要跟这些名教授交流交流。要怎么交流呢,当然要指出他们的错误了,要是对他们持支持态度,发个帖子说:经过我多年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汉武帝的母亲确是改嫁过一次,王教授讲的完全正确。这也太好笑了吧,完全显示不出我的水平,还是走终南捷径,批批他们的小错误吧其次,如果我的水平不高,但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讲座每集必看。倘若我心地善良,对教授充满敬意,突然无意中发现教授居然讲错了一点,我当然很高兴――原来教授也有不如我的地方,赶快发个帖子证明一下这个知识点我知道。倘若我小肚鸡肠,靠,你讲的这么好,我就不信找不到你的错误,你盖房子很难,需要画图纸又需要做预算,你没想到我拆房容易吧,敢小看我黄大锤,哼哼,管你房子盖的多漂亮,我先给你一锤再说第三,如果我本身对讲坛根本不感兴趣,只是听说有个什么易中天读史记,王立群品三国,奶奶的,我心里不舒服,等我喝完酒,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上帖吧骂他们一顿再说。喝完酒,抽完烟,痛扁一下易中天,我这日子赛过活神仙最后,如果我也是一个知名学者,看到他们这么火,我嫉妒,凭什么啊,他们是土命啊,我才是金命啊,他们就应该一辈子默默无闻当个教书匠啊,没关系,我有学问,先查查你讲座中的道德问题,呵呵。百家讲坛也是的,应该让我去讲啊,不知道我嘴大吗,我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什么,您问我的脸在哪里,呸,我血压比你高!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