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则不威 不重则不威
关注数: 0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891 关注贴吧数: 3
中国百年西方哲学研究中的八大文化错位(转) 一切文化的传播,大约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两种文化的格格不入和互相拒斥,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人们只看到二者之间的相异之处,或满足于 “各有各的长处”而故步自封,而这时文化传播就有待于相通和相同之点的被发现;然后,人们惊讶地看到两种文化也有可以相通的地方,于是热衷于在两种文化间进行互释和比附,说此文化的某某就是彼文化的某某,某异族文化因子在本民族文化 中“古已有之”,此时文化间的传播已较前大为顺利,但通常满足于“新瓶装旧酒”式的猎奇,层次不高,甚至还可能成为文化间进一步传播的障碍;第三步,人们 再一次发现文化间的同中之异,以一种“陌生化”的眼光去深入到曾被忽略了的、异文化之为异文化的根本内核,正是在这种理解到两种文化的本质区别的同时,两 种文化的真正的融合已经开始了,因为恰好由于这种理解,本质的区别已经被扬弃了。中国一百多年来的西方哲学东渐印证了我们的上述推测。19世纪末以前,我 们大致处在上述第一阶段,整个20世纪则是在第二阶段和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艰难过渡之中,而目前则是刚刚跨入到了第三阶段。本文就是立足于第三阶段而对前一阶段的一次反思。我认为,20世纪来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虽然成就巨大,但在理解中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系列的文化错位,即 用本民族传统哲学的东西去扭曲和附会西方哲学的诸多理论和概念,当人们自以为掌握了“西方哲学”的本质内核时,实际上却在很大程度上还在本民族的固有思想 中转圈子。下面我想举最明显和最重要亦即影响最大的八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这个问题,请大家来鉴定一下 3 回复:于丹事关诚信二三事 于丹真的没有说过“民信之”是“对国家的信仰”吗?白纸黑字也敢否认吗? 在千龙网举行的访谈节目中,司马南提出网友对于丹把“民信之矣”的“信”解释为信仰时,于丹矢口否认,说:“我没有讲对国家的信仰,我是讲一个人有信仰,在社会上所有的行为才有准则。”而后司马南再次明确提及:“批评者的意见集中在你对国家的信仰,或者是对政权的信仰。”于丹更是说:“你去查一下,我怎么说过这个。” 但在《于丹<论语>心得》第一篇“天地人之道”里,第9页解释“民信之矣”时说:“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第10页,接着这个话题阐述说:“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并说:“这就是孔夫子的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作者: 116.24.78.* 2008-2-14 19:58   回复此发言。。。。。。。。。。。。。。。。。。。。。。。。。。。。。原文:(10:20)司马南:那就讲你的心态,很多人其中在一个点上对你的思想倾向做批评,说套话非常讲信仰,对国家的信仰。(10:20)于丹:我没有讲对国家的信仰,我是讲一个人有信仰,在社会上所有的行为才有准则。也就是说我们在今天21世纪这个选择太丰富,多多元了,一片嘈杂之中,我说的信仰并不是为了一个多么高的口号,而就是我认为人心幸福的依据。一个人在外在适应社会,要适应你职业的岗位,甚至还要适应很多礼俗。内不化就是内心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坚持。所以我觉得人有信仰,这是可以明确说出来的,我提倡的观点。而我觉得每一个人的信仰可以各自不同,可以由差异,但是信仰是我们心中的矛。(10:20)司马南:批评者的意见集中在你对国家的信仰,或者是对政权的信仰。(10:21)于丹:你去查一下,我怎么说过这个。我提出的是“信仰”,信仰什么都可以,但是要有信仰。。。。。。。。。。。。。。。。。。。。。。。。。。。。这个怎么回事啊,于教授不承认自己说过,可见于教授也觉得这么说不对,可书中白纸黑字就是说过啊请马达吧主作为支持于教授的一方给鉴定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在批评于丹的声音中,有一种是价值观冲突》——个人理解 老花的在批评于丹的声音中,有一种是价值观冲突的帖子题目总算说到点子上了 其实不仅这个例子,原来的幸福论也是于教授的价值观 于教授确实在宣讲自己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个人心得或者感悟。 于教授的价值观虽然是于教授个人的,但也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于教授的价值观是不是正确的。 首先,我知道于教授的卖花女的故事只能在于教授的故事中存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很简单,出去面试过工作的都知道,工作经验和学问更重要,只讲你个人品德高尚,孔夫子忠恕之道贯之,那是不行的 如果承认了这一点,就说明于教授至少在“当下”是对别人的误导。 至于以后,社会意识,整体社会价值观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个人德行在实践中有多重要,这些问题太大,我不敢妄自揣测。 只能就于丹教授讲课内容提些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些疑问有道理的话,就说明于教授本身的价值观一直在误导人。 比如于教授讲的孔夫子的孝道,诚信之道,忠恕之道。有没有一个适用范围?有没有给我们讲清楚 孝如曾参义不离亲,廉如伯夷饿死首阳,信如尾生抱柱而死如何? 我们究竟该怎样取舍,或者至少于教授是怎么取舍的,要说清楚吧。 简单的引一下原文就开始讲煽情小故事,内容如此空洞也被允许的话,上课倒简单了。 还有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的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吗。。 你欲立而立人,只是听着好听,你怎么知道别人愿不愿意让你立啊,不能你想过马路,就以为人老太太也想过马路,老太太不想过马路,你为什么非把人掺过去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这个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不是这么简单的,孔子好像跟于教授不太一样,不太会煽情,理论不等于煽情小故事啊,还是多理解一点为好啊。 在这些理论上于教授是不是也在对我们进行误导呢?
《在批评于丹的声音中,有一种是价值观冲突》——个人理解 老花的在批评于丹的声音中,有一种是价值观冲突的帖子题目总算说到点子上了其实不仅这个例子,原来的幸福论也是于教授的价值观于教授确实在宣讲自己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个人心得或者感悟。于教授的价值观虽然是于教授个人的,但也是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于教授的价值观是不是正确的。首先,我知道于教授的卖花女的故事只能在于教授的故事中存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很简单,出去面试过工作的都知道,工作经验和学问更重要,只讲你个人品德高尚,孔夫子忠恕之道贯之,那是不行的 如果承认了这一点,就说明于教授至少在“当下”是对别人的误导。至于以后,社会意识,整体社会价值观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个人德行在实践中有多重要,这些问题太大,我不敢妄自揣测。只能就于丹教授讲课内容提些自己的疑问,如果这些疑问有道理的话,就说明于教授本身的价值观一直在误导人。比如于教授讲的孔夫子的孝道,诚信之道,忠恕之道。有没有一个适用范围?有没有给我们讲清楚孝如曾参义不离亲,廉如伯夷饿死首阳,信如尾生抱柱而死如何? 我们究竟该怎样取舍,或者至少于教授是怎么取舍的,要说清楚吧。简单的引一下原文就开始讲煽情小故事,内容如此空洞也被允许的话,上课倒简单了。还有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的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吗。。你欲立而立人,只是听着好听,你怎么知道别人愿不愿意让你立啊,不能你想过马路,就以为人老太太也想过马路,老太太不想过马路,你为什么非把人掺过去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不是这么简单的,孔子好像跟于教授不太一样,不太会煽情,理论不等于煽情小故事啊,还是多理解一点为好啊。在这些理论上于教授是不是也在对我们进行误导呢?
关于人性中善的伪装性的再分析 关于人性中善的伪装性的再分析 人性本善本恶的问题,我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也是老生常谈了,简单解释一下人性善恶说为什么不成立 孟子解释人性善恶时提出了怵惕恻隐之心的概念,就是比如你看见小孩掉井里,瞬间本能反映一定是把他拉上来而不是在扔块石头压上,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小孩爱父母,进一步友兄弟,爱亲戚,爱朋友,爱周围的人等,说明人是有恻隐之心有爱心的。 之所以说他证明不了人性本善,在于你把它反过来看,如果你和小孩一起掉井里,你的瞬间反映肯定是踩着小孩自己爬上来,周围的人和朋友比起来你更爱朋友,朋友和父母比起来你更爱父母,而爱母亲起源于你爱母亲的奶水,如果你恰巧有个兄弟姐妹跟你抢奶水,你肯定会打他而不会让他先吃,这样捣起来你最爱的还是你自己,所以人性是恶的。 由上面的分析,人性确实是无所谓善恶的,从这个角度,毋宁说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更合适一些,趋利避害性是先天的,正如你无意识手碰到了钉子,本能反映肯定是手缩回来而不是伸出去让自己扎的更深更疼,此处趋利避害性应理解为人的有意识的趋利避害,跟动物的应激性是有区别的,不过多分析。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和事物,按不同性质分成真善美,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物按不同性质分成假恶丑,此处利、害可以广义理解。所以,真善美假恶丑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划分出来的。如果脱离人的主观意识,什么叫真什么叫假,假本身也就是真,真的假。 所以,对于人和事物本身来说,他们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观念存在于“我”的意识中,然后“我”再用我的这个观念去衡量外人外物,对“我”有利的我就叫他是善的,有害的我就叫他是恶的。而且对外界事物来说,我们眼中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一时一事对你有害不等于永远对你有害。 所以,每个人心中都会按自己趋利避害的原则形成一个善恶的标准,但每个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各按自己的标准行事,还是会乱套,所以最终大家会最大程度的达成一个善恶的共同标准,这个标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因为这套标准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对大家都有利。 为什么能够形成这么一个善恶的共同标准呢,还要从人的趋利避害性说起,它决定了人是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厌恶对自己有害的东西,甚至会消灭有害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小孩子喜欢打邻居家的玻璃,这件事他做了高兴,高兴也就是对自己有利,但最后却招致邻居和自己家长的批评,对小孩子而言,批评这个“害”比打破玻璃带来的利大多了,所以他以后就不敢再打别人家的玻璃了。 按这个思路,一个团体是可以最大限度形成一个善恶标准共识的,我们一般提到的善恶这两个概念,是指的达成共识标准里的善和恶。所以这个共识的善恶,它们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 这个共识的善恶标准与自己私人的善恶标准是有矛盾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在遵守着这个共识的善恶的标准,而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那套标准,为什么人们必须遵守共识的而压抑自己的呢,涉及到遵守哪个标准对自己更有利的问题,按这个共识的善恶标准,一个人为善,对别人有利,别人喜欢你,也就会换来对自己有利,会遭受更少的惩罚,更少害。如果按照自己的善恶标准行事而违反了公共标准更有利,你就会按自己的标准行事了,如果因此侵犯了公共的善恶标准,在大家眼里,你的所做就是恶的,而且你也知道在大家眼里你是恶的,只因对自己更有利,你一直再这么做而已。如果这个团体有强大的监督机构,某个人违反公共善恶标准行事会给这个人施与更大的害的话,他就只能改回来尊重公共的了 你压抑了自己的善恶标准而遵守共识的善恶标准,那么在别人看来,你就是善的,但你的遵守也就是后天的,也就是伪装的,这个观念应该是没问题的。 而且易先生说的恶是不能也不会被人伪装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我以前没理解到位。
关于人性中善的伪装性的再分析 关于人性中善的伪装性的再分析人性本善本恶的问题,我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也是老生常谈了,简单解释一下人性善恶说为什么不成立孟子解释人性善恶时提出了怵惕恻隐之心的概念,就是比如你看见小孩掉井里,瞬间本能反映一定是把他拉上来而不是在扔块石头压上,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小孩爱父母,进一步友兄弟,爱亲戚,爱朋友,爱周围的人等,说明人是有恻隐之心有爱心的。之所以说他证明不了人性本善,在于你把它反过来看,如果你和小孩一起掉井里,你的瞬间反映肯定是踩着小孩自己爬上来,周围的人和朋友比起来你更爱朋友,朋友和父母比起来你更爱父母,而爱母亲起源于你爱母亲的奶水,如果你恰巧有个兄弟姐妹跟你抢奶水,你肯定会打他而不会让他先吃,这样捣起来你最爱的还是你自己,所以人性是恶的。由上面的分析,人性确实是无所谓善恶的,从这个角度,毋宁说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更合适一些,趋利避害性是先天的,正如你无意识手碰到了钉子,本能反映肯定是手缩回来而不是伸出去让自己扎的更深更疼,此处不过多分析。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人和事物,按不同性质分成真善美,对自己有害的人和事物按不同性质分成假恶丑,此处利、害可以广义理解。所以,真善美假恶丑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划分出来的。如果脱离人的主观意识,什么叫真什么叫假,假本身也就是真,真的假。所以,对于人和事物本身来说,他们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观念存在于“我”的意识中,然后“我”再用我的这个观念去衡量外人外物,对“我”有利的我就叫他是善的,有害的我就叫他是恶的。而且对外界事物来说,我们眼中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一时一事对你有害不等于永远对你有害。所以,每个人心中都会按自己趋利避害的原则形成一个善恶的标准,但每个人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各按自己的标准行事,还是会乱套,所以最终大家会最大程度的达成一个善恶的共同标准,这个标准是大家都必须遵守的,因为这套标准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对大家都有利。为什么能够形成这么一个善恶的共同标准呢,还要从人的趋利避害性说起,它决定了人是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厌恶对自己有害的东西,甚至会消灭有害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小孩子喜欢打邻居家的玻璃,这件事他做了高兴,高兴也就是对自己有利,但最后却招致邻居和自己家长的批评,对小孩子而言,批评这个“害”比打破玻璃带来的利大多了,所以他以后就不敢再打别人家的玻璃了。按这个思路,一个团体是可以最大限度形成一个善恶标准共识的,我们一般提到的善恶这两个概念,是指的达成共识标准里的善和恶。所以这个共识的善恶,它们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这个共识的善恶标准与自己私人的善恶标准是有矛盾的,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在遵守着这个共识的善恶的标准,而压抑着自己内心的那套标准,为什么人们必须遵守共识的而压抑自己的呢,涉及到遵守哪个标准对自己更有利的问题,按这个共识的善恶标准,一个人为善,对别人有利,别人喜欢你,也就会换来对自己有利,会遭受更少的惩罚,更少害。如果按照自己的善恶标准行事而违反了公共标准更有利,你就会按自己的标准行事了,如果因此侵犯了公共的善恶标准,在大家眼里,你的所做就是恶的,而且你也知道在大家眼里你是恶的,只因对自己更有利,你一直再这么做而已。如果这个团体有强大的监督机构,某个人违反公共善恶标准行事会给这个人施与更大的害的话,他就只能改回来尊重公共的了你压抑了自己的善恶标准而遵守共识的善恶标准,那么在别人看来,你就是善的,但你的遵守也就是后天的,也就是伪装的,这个观念应该是没问题的。而且易先生说的恶是不能也不会被人伪装的,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我以前没理解到位。
舍不得别人媳妇抓不住流氓——参赛作品之二 小人君子的再辨析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得出了两个命题: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真小人比伪君子更可爱。遭到某媒体一位署名老牛先生的批判,老牛先生说易先生的命题是“流行于礼崩乐坏、道德失范时代的判断”,认为真实情况未必如此——伪君子至少还对某些社会规范怀有畏惧之心,廉耻之心尚存,所以行事多少还有些顾及或底线,而真小人则是无所顾及的胡来。易先生在品三国后记中对老牛先生的质疑做了内容丰富的、认真的回答,但我认为易先生通过详细论证而得出的结论其实跟老牛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殊途同归的,之所以是殊途,就是说易先生论证过程中混淆了老牛先生的本意。虽然最终的结论是一样的,但却无法为自己的这两个命题存在的问题,无法为老牛先生对自己这两个命题的质疑而开脱。易先生举出一个排列组合的选项,两组概念——君子、小人和真、假(伪)。两组概念组合得出真君子,伪君子,真小人,伪小人。易先生认为实际只有三种可能而非四种,伪小人是不存在的,因为“恶是不需要做伪的”我想分析一下易先生的这个组合是不是正确,到底有没有伪小人存在?伪君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即善恶君子小人真伪的常见概念重新分析。善——东西文化理解是不同的,西方传统认为善即是知识,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认识的不断提高,能不为外物所惑,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不犯错误。此处不采取这种解释,取东方文化中孟子所说人性本善中的善的意思恶——取孟子荀子对恶的理解君子——与孔子的理解也不同,取心地善、行为善之人小人——取心地恶、行为恶之人对以上概念重新组合并定义真君子——绝对的君子,此种人内心没有善恶的概念思想行为却能够完全遵循“善”,当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真小人——绝对的小人,此种人内心没有善恶的概念思想行为却能够完全遵循“恶”伪君子——有三类人,A:即是通常所认为的完全理解善恶的概念,说的做的假装君子假装高尚麻痹别人而作恶的人。B:这种人完全理解善恶的概念,如果作恶的话,他会作恶,能作恶,但人家就是不做,人家从内心到行为就是追求善,如果起了恶念头,做了恶行为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这类人也是少数C:这种人也是完全理解善恶的概念,他之所以不作恶,就是害怕道德舆论的谴责,害怕法律的惩罚而不敢为恶,俗称有贼心没贼胆的那种,如果外界监督、惩罚不力,他是有可能会做恶的伪小人——完全理解善恶的概念,而去为恶。他为什么会为恶呢,就是因为为恶可以得到利益,比为善得到的好处更多根据我们的经验,真君子和真小人这两种人不是完全没有,如果有的话,直接送动物园,比大熊猫值钱多了。所以真君子这种人只能是一个理想的概念,是不值得提倡也无法提倡的,而且他的为善是在完全不知道恶的前提下的,如果有一天他“茅塞顿开”,知道了恶知道了为恶的好处,也无法判断他究竟会恶到什么程度,而且好心办坏事的现象也不是不常见的。真小人这样的人虽然“值钱”,但我却怎么也不能看出这种人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这种人肯本就不是人而是一只邪恶的野兽,无论跟哪种伪君子相比,也无法得出“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或者“真小人比伪君子更可爱”来也许有人会说,你这样解读伪君子和伪小人无非是在玩概念游戏,我们所理解的伪君子就是披着羊皮的狼那种。不错,但我之所以把伪君子的概念扩大化,是想引出另一番道理来孟子荀子的人性本善论和人性本恶论都是不确切的,就算人之初婴儿之纯净状态也注定了他是一个善恶共同体,善恶相等而抵消,很简单如果人性本善(恶),那恶(善)是从何而来?这种状态恰似中国神话关于宇宙的混沌初开一样,不管是经历劈天一斧还是长期的“风化水蚀”,这种先天的善恶概念必将在人的意识中分离出来,使人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行为上都在这两个概念当中游走,使人饱受善恶的折磨,人只有完全理解了善恶之后还能做到善才是真正的善,但由于他心中知道了恶为何物,他的内心就不是纯净的善,不管出于自己内心道德底线的谴责还是出于外界的压力惩罚,这种善都是一种“伪”的,都是伪装,这样的君子都是“伪君子”,同理,这样的小人也就是“伪小人”。邓晓芒把这定义为人格意识善恶真诚虚伪的表演性,都是表演出来的,久而形成一种习惯而已。所以我们把伪君子伪小人中的“伪”理解为“假装”更确切。现实中的人基本都是伪君子和伪小人,因为符合人性的本质,说明人性善恶的选择属于墙头芦苇随风倒的,风即是自己内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和外界道德舆论的监督、法律的惩罚。外界道德舆论的监督,和法律的惩罚比自己内心道德修养更重要,道德管你行为不为恶的底线,法律管你违反道德底线的惩罚。而且我们的法律精神要反应一个大的方向——最终要要鼓励为善,让为善者得到更多的利益,为恶者受到应有的惩罚,单纯靠自己内心道德良心的提高是靠不住的法律应该反应全民的自由意志,属于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跟我们理解的谁违法就“治”谁是不同的,那是刑律而不是法律。以上即是我的一点理解,权作读书笔记
正常现象:《于丹论语心得》必然激怒“小人”,我的看法 粘贴原文1 正常现象:《于丹论语心得》必然激怒“小人” 如果我们留神分析那些高调反对《于丹论语心得》的人,会慢慢发现有规律可循,其中有一种人,必然是小人。因为什么呢?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一再的讲君子之道,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标准,君子如何好;一口一个小人如何如何不好,小人是多么的小。于丹心得,就好象一面镜子,照出了小人、谁出了君子。想做君子的人当然无所谓,觉得于丹讲的好,听着很解渴,排着队去买书,给家人读,再让孩子学,都做君子。 但是,生活中不只是君子,小人也很多,小人也是人!而且小人是社会结构中必然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正常印象”,没小人哪来的君子?小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照样有,不是你于丹老师讲讲论语心得,小人就此绝迹的事。正因如此,于丹老师你这样大张旗鼓的晒小人、亮小人,无视小人的体面,无情的曝光小人的特点,让大家越看越清楚。于丹老师,你这样做,有没有为小人想一想呢?小人就没有自尊心了?小人就不要体面了?小人就不会上火了?从某些人的表现看,小人上起火来只会更大。 常言道:宁伤君子不伤小人。所以于丹老师呀,你不被小人骂才怪呢,我们这些支持你的人不被小人骂也才怪呢。正常现象。 作者: 锐利的老花镜 2008-1-22 00:50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正常现象:《于丹论语心得》必然激怒“小人” 任何人都可以在样说:谁敢批评我,谁就是小人。 锐利的老花镜,能这样说么???? 作者: 124.236.3.* 2008-1-22 19:52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正常现象:《于丹论语心得》必然激怒“小人” 回复9楼。关于本贴的中心思想,如果认真的分析应该是成立的。 本贴并没有说谁反对于丹谁就是小人,这样理解是错误的。本贴只是讲,反对的人里其中有一种人,是小人。原因是于丹的君子之解、小人之说,确实是伤了小人,所以小人的反应会比较激烈一些。 作者: 锐利的老花镜 2008-1-22 22:18   回复此发言
淡定和看破 再次奉上于丹关于闷字的深解、真解:于丹说,这个“闷”字无非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就会心中烦闷。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你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打开了一扇门而已——引自花镜贴“晋阳之闷,晋阳之甲”。。。。。。。。。。。。。。。。。。。。。。。。。。。。。。。。这才是真正的朦胧解读,我姑且承认“闷”是由于我把自己关在门里了,把自己的心禁锢在门里了。但我真的打开那扇门就能够确保我不闷了吗?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正如你把刀磨快了,切菜是方便了,但切手的效果也明显多了。我把我自己的门打开了,谁能保证外面没有条恶狼?关在门里只是闷一点,可开开门却有性命之忧,换做是我,我还是情愿闷一点。对方肯定会如此解释“淡定”和“看破”,他们说,我们的淡定和看破不是不让你去努力,不让你去奋斗,不让你去打狼,淡定和看破只是帮助你在痛苦的时候减轻一点痛苦,在你快乐的时候能使你更快乐。我就奇怪了,难道看破仅仅是叫你去看破痛苦,淡定仅仅是叫你去淡定痛苦?为什么没有同时看破了快乐,同时淡定了快乐?还叫我快乐时更快乐一点,我快乐就是快乐,为什么要更快乐一点,况且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所说的快乐时“更快乐一点”会引起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在自动控制理论中,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所加的必然是一个负反馈,负反馈的作用是调节输入信号,当输入信号大时负反馈调节为稍小一点,当输入信号小时负反馈调节为稍大一点,使整个系统维持在正常的信号平衡中。如果换成正反馈,就是输入信号大时正反馈让你更大,输入信号小时正反馈让你更小,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输入信号会越来越大(小),越来越大(小),最后导致整个系统失控,系统瘫痪。由此我想,当我快乐时淡定让我更快乐,如果我第一步确实更快乐了,这个更快乐会像正反馈一样进一步自激我,使我更更快乐,再自激,使我更更更快乐,推论下去,我肯定会快乐到癫狂,这个人完了。如果理解淡定和看破为全方面的看破和淡定还好,整个外在的环境恶劣的,顺利的,内心痛苦的快乐的,统统都淡定一点,这样解释还说得通但正如我前面所说,全面的淡定和看破也是有利有弊的,他虽然可以使你减轻痛苦,但也同时使你少了份执着,少了份毅力,导致的后果是,你做为人来说,你对人心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你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小了很多我认为人的意志本身就是积极向上的,外在的困难很多,内心的痛苦和快乐同时并存,做为人,你要符合人的意志的本性,积极进取,积极努力,承认痛苦的存在,不要淡定他,低估他,你的快乐就在你的积极进取中,在不懈的努力中。至于什么是幸福,参看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里面提到的。
淡定和看破 再次奉上于丹关于闷字的深解、真解:于丹说,这个“闷”字无非是一个“门”字里面一个“心”字。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心关在一扇门里了,你就会心中烦闷。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全在你自己。所谓“看破”二字,无非是打开了一扇门而已。。。。。。。。。。。。。。。。。。。。。。。。。。。。。。。。。这才是真正的朦胧解读,我姑且承认“闷”是由于我把自己关在门里了,把自己的心禁锢在门里了。但我真的打开那扇门就能够确保我不闷了吗?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正如你把刀磨快了,切菜是方便了,但切手的效果也明显多了。我把我自己的门打开了,谁能保证外面没有条恶狼?关在门里只是闷一点,可开开门却有性命之忧,换做是我,我还是情愿闷一点。对方肯定会如此解释“淡定”和“看破”,他们说,我们的淡定和看破不是不让你去努力,不让你去奋斗,不让你去打狼,淡定和看破只是帮助你在痛苦的时候减轻一点痛苦,在你快乐的时候能使你更快乐。我就奇怪了,难道看破仅仅是叫你去看破痛苦,淡定仅仅是叫你去淡定痛苦?为什么没有同时看破了快乐,同时淡定了快乐?还叫我快乐时更快乐一点,我快乐就是快乐,为什么要更快乐一点,况且你有没有意识到你所说的快乐时“更快乐一点”会引起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在自动控制理论中,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所加的必然是一个负反馈,负反馈的作用是调节输入信号,当输入信号大时负反馈调节为稍小一点,当输入信号小时负反馈调节为稍大一点,使整个系统维持在正常的信号平衡中。如果换成正反馈,就是输入信号大时正反馈让你更大,输入信号小时正反馈让你更小,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输入信号会越来越大(小),越来越大(小),最后导致整个系统失控,系统瘫痪。由此我想,当我快乐时淡定让我更快乐,如果我第一步确实更快乐了,这个更快乐会像正反馈一样进一步自激我,使我更更快乐,再自激,使我更更更快乐,推论下去,我肯定会快乐到癫狂,这个人完了。如果理解淡定和看破为全方面的看破和淡定还好,整个外在的环境恶劣的,顺利的,内心痛苦的快乐的,统统都淡定一点,这样解释还说得通但正如我前面所说,全面的淡定和看破也是有利有弊的,他虽然可以使你减轻痛苦,但也同时使你少了份执着,少了份毅力,导致的后果是,你做为人来说,你对人心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你所取得的成就就会小了很多我认为人的意志本身就是积极向上的,外在的困难很多,内心的痛苦和快乐同时并存,做为人,你要符合人的意志的本性,积极进取,积极努力,承认痛苦的存在,不要淡定他,低估他,你的快乐就在你的积极进取中,在不懈的努力中。至于什么是幸福,参看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
桃李,你听清楚喽 杨光:胡同不大 这里是家 熟门熟道 兴许摔个马趴 摔倒了别生气 站直了还遛达 要活就活他个阳光潇洒 站在那胡同口我跳着脚地骂 你说你这个倒霉孩子为嘛不听话 虽说我的岁数比你大不多 问问你爹问问你妈谁是当哥的 不管你有多大学问都得听我的话 我让你少喝酒 我让你少喝茶 我让你别惹祸 我说得有错吗 条子:行了 听见了 杨光:干嘛 干嘛 干嘛 条子:您说您干嘛 您说您站在胡同口您扯着个嗓子 梗着个脖子 您就不怕人笑话 杨光:要怕人笑话 你就得听我的话 条子:让我听您的话 您说得都对吗 不能因为您是哥哥讲的就是全对的 杨光:你看你还犟嘴 我能有错吗 我比你早生好几年 那是白长的 你爸你妈谈恋爱是我妈介绍的 你还记得吗 那还没你呢 我从小带你玩 我从小领你耍 没让你受过一回气 我替你挨过多少打 咱这整条胡同挨家挨户谁不说咱亲哥俩 但有一条不能变 我是当哥的 就说我这肩膀 你想靠就靠 只要你心里高兴你想闹就闹 只要你想去的地方咱说走就走 但凡你能想得出来咱就成全它 但是 不能犯法 我苦口婆心地跟你说话 你倒是听见了吗 杨光:各位请回吧 没嘛好看的 条子:没嘛好看的 杨光:我们没翻脸呐 条子:没翻脸 杨光:我们不打架 条子:不打架 我们哥俩不过是 说说心里的话 哈哈哈哈 我们是 合:亲哥俩 杨光:这一拜面对桃花 合:虽然不是同一个姓也不是一个妈 可我们是兄弟 我们的情无价 兄弟 情无价 杨光:嘛钱不钱的 乐呵乐呵得了
成人笑话,非礼勿进,进则留名,谢谢 打官司(用天津话念效果更好) “大哥,干嘛去?”    “上法院,打官司去。”    “原告被告呀?”    “原告!”    “原告牛逼啊!”    “牛逼嘛呀!你嫂子让人强奸了!”       “大哥,干嘛去?”    “上法院,打官司去。”    “原告被告呀?”    “被告!”    “恁么改被告了?那不嫂子让人强奸了么?”    “你嫂子收钱了。”        “大哥,干嘛去?”    “上法院,打官司去。”    “原告被告呀?”    “原告!”    “恁么又改原告了?嫂子不是收钱了么?”    “你嫂子收人钱,人家没给!”       “大哥,干嘛去?”    “上法院,打官司去。”    “原告被告呀?”    “被告!”    “恁么又改被告了?人家那不没给钱么?”    “你嫂子收人钱,人家没给,她就把人给打了!”      “大哥,干嘛去?”    “上法院,打官司去。”    “原告被告呀?”    “原告!”    “恁么又改原告了?嫂子那不把人给打了么?”    “查清楚了,你嫂子是正当防卫!”      “大哥,干嘛去?”    “去火车站。”    “上哪儿呀?”    “上北京,接茬儿打官司去。”    “上北京好啊!这回可有戏了!”    “好嘛呀!我崴了!强奸你嫂子的就是那个法官!”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邓晓芒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邓晓芒提要:本文立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视角对儒家伦理“圣法心传”和“诛心之论”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虽然强烈反对“乡愿”,但其“道德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实用主义基本立场使它具有一种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乡愿,康德则把伪善认定为人性中的根本恶,但认为在历史中恶能为善开辟道路,并通过将道德的根基建立于不可知因而也不可限定的自由意志之上而提供了对治儒家乡愿的一副解毒剂。关键词: 康德 道德律 儒家 乡愿 伪善 自由意志 诚作者邓晓芒,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2)谭嗣同在其《仁学•二十九》中说过一段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段话常被人视之为“偏激”。人们或许认为,二千年来的儒家信徒崇尚“学而优则仕”,以辅佐帝王“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即走上谭嗣同所说的“荀学”之路,虽然无疑其中不乏以道德面纱获取实际政治资本的蝇营苟狗之徒,但毕竟不能否认有心地赤诚的道德真君子,他们以自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内心的清白和崇高(如谭嗣同本人的以身殉道所表明的),是值得我们永远效法的榜样。还有人认为,退一万步说,孔子当年阐述自己的道德规范时就已经预见到了他的原则被人们虚伪地利用的可能性,所以才发出了“乡愿,德之贼也”①的警告,但这正说明,无论后人如何败坏了孔子的道德原则,孔子本人的教导毕竟是教人要从内心做到诚实、正直,不要把道德当作获取私利的外在手段。至少孔子自己并没有从他所宣扬的道德操守中获得什么好处,而是一生困厄,郁郁不得志,只不过是后来的人把他的好经给“念歪了”,使之成了用来“工媚于大盗”的伪善伎俩。我并不想无端怀疑孔子本人(或者加上“亚圣”孟子)确非乡愿之徒(虽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也没有理由否认儒家伦理所教导出来的儒生们中很可能有不少人是出自内心地把道德当作人生的目的,而不是当作其他目的的手段的。我在这里想要考察的是:儒家学说中是否提出了什么标准把乡愿和真君子区别开来,以有力地反驳谭嗣同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武断呢?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到历史上去搜求事例,以从中提取外在的标准,如看谁能够“经受考验”,能够百折不挠,甚至能够大义凛然、从容赴死。真正的仁人志士当然可以从容赴死,但其实一个聪明人也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他知道在当时的处境下死是他唯一的最好选择的话。明朝覆亡后人们对那么多以身殉道的儒生士大夫颇有微词,说他们百无一能,只知道“闲来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足见就连死也可以被人们视为不过是谋取一世道德英名的取巧的手段而已。外在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内心赤诚的可靠标志,这一点其实中国人也是完全懂得的,所以皇帝也有时并不为那些忠心耿耿的大臣的“死谏”或“棺谏”所动,反而斥责他们以此来欺世盗名。的确,只要稍微洞明事理和了解世道人心的人,都不会把判定真君子和真小人的标准完全放到人们的外部行状上,而只能诉之于人们的看不见的内心。孟子在《尽心下》篇末曾力图对乡愿作出透彻的解释,说孔子最不希望在家里见到这些人,并将其与特立独行的“狂者”相对照,说乡愿之人“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说这些人“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但关于杜绝乡愿之法,孟子却只是搬出了一个“反经”(类似于今天所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陈词烂调:“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这种自欺欺人的办法连他自己也不大相信,所以最后只好慨叹说,虽然五百年必有圣人出,但今天知道圣人之“经”的人已经“无有乎尔”了。这竟然成了整部《孟子》的最后一言。朱熹对这段话的发挥是,孟子虽然不敢自谓得其真传,但为了后世不至于失传,才历数道统,相信“百世之下,必将有神会而心得之者。”①可见儒家反对乡愿,说到底无非是“诛心之论”、“心传之法”。所以后来宋儒将这一“心传”归结为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②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邓晓芒 从康德的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邓晓芒提要:本文立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视角对儒家伦理“圣法心传”和“诛心之论”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虽然强烈反对“乡愿”,但其“道德为政治服务”的政治实用主义基本立场使它具有一种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乡愿,康德则把伪善认定为人性中的根本恶,但认为在历史中恶能为善开辟道路,并通过将道德的根基建立于不可知因而也不可限定的自由意志之上而提供了对治儒家乡愿的一副解毒剂。关键词: 康德 道德律 儒家 乡愿 伪善 自由意志 诚作者邓晓芒,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2)谭嗣同在其《仁学•二十九》中说过一段话:“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这段话常被人视之为“偏激”。人们或许认为,二千年来的儒家信徒崇尚“学而优则仕”,以辅佐帝王“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即走上谭嗣同所说的“荀学”之路,虽然无疑其中不乏以道德面纱获取实际政治资本的蝇营苟狗之徒,但毕竟不能否认有心地赤诚的道德真君子,他们以自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内心的清白和崇高(如谭嗣同本人的以身殉道所表明的),是值得我们永远效法的榜样。还有人认为,退一万步说,孔子当年阐述自己的道德规范时就已经预见到了他的原则被人们虚伪地利用的可能性,所以才发出了“乡愿,德之贼也”①的警告,但这正说明,无论后人如何败坏了孔子的道德原则,孔子本人的教导毕竟是教人要从内心做到诚实、正直,不要把道德当作获取私利的外在手段。至少孔子自己并没有从他所宣扬的道德操守中获得什么好处,而是一生困厄,郁郁不得志,只不过是后来的人把他的好经给“念歪了”,使之成了用来“工媚于大盗”的伪善伎俩。我并不想无端怀疑孔子本人(或者加上“亚圣”孟子)确非乡愿之徒(虽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也没有理由否认儒家伦理所教导出来的儒生们中很可能有不少人是出自内心地把道德当作人生的目的,而不是当作其他目的的手段的。我在这里想要考察的是:儒家学说中是否提出了什么标准把乡愿和真君子区别开来,以有力地反驳谭嗣同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武断呢?
花镜重回丹吧之赠言 花镜即将重回丹吧,踏上新的征程,临别之际,给花镜几句赠言,花镜是愿意听啊愿意听啊,还是愿意听啊花镜此次重回丹吧,时机之差,不需多言。当初锐吧,文有仙huang,武有万锤,一干人马,浩浩荡荡。若彼时乘与丹吧谈判之际就势杀回,则丹吧敢不待为座上之宾?而此时,锐吧盛极而衰,内部分裂,仙huang出走,锐吧局面难以收拾,花镜已是孤家寡人,虽有万锤相随,终是势单力孤,尚需时时提防仇人追杀,其惨不忍睹何其甚也,秋风萧萧,夕阳余辉,花镜挑着铺盖卷投奔丹吧,丹吧众吧主虽念旧情表示欢迎,充其量只当花镜为阶下之客而已。座上之宾和阶下之客,其待遇岂可同日而语?况彼时杀回丹吧是同盟,若政见不合可随时分道,而此时则是投靠,求碗饭吃,吃人家嘴软,花镜岂有半点尊严?一旦出现矛盾导致花镜再次出走,花镜举目四望,尚有何地供你栖身?能不能把行李卷带出来尚不可知啊!往事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昔者孟尝君狡兔三窟,今为花镜计,莫不如趁回丹吧之机,交好素吧,重兴锐吧。交好素吧引为强援,重兴锐吧做为基地,今后花镜如在丹吧表现好,上可以窥视吧主之位,若在丹吧表现不好,下可以返回锐吧安享快乐。闲暇之日可去素吧高谈阔论,大吹大擂般饮酒赋诗。如此,岂不美哉,岂不快哉!望花镜三思!
花镜重回丹吧之赠言 花镜即将重回丹吧,踏上新的征程,临别之际,给花镜几句赠言,花镜是愿意听啊愿意听啊,还是愿意听啊花镜此次重回丹吧,时机之差,不需多言。当初锐吧,文有仙huang,武有万锤,一干人马,浩浩荡荡。若彼时乘与丹吧谈判之际就势杀回,则丹吧敢不待为座上之宾?而此时,锐吧盛极而衰,内部分裂,仙huang出走,锐吧局面难以收拾,花镜已是孤家寡人,虽有万锤相随,终是势单力孤,尚需时时提防仇人追杀,其惨不忍睹何其甚也,秋风萧萧,夕阳余辉,花镜挑着铺盖卷投奔丹吧,丹吧众吧主虽念旧情表示欢迎,充其量只当花镜为阶下之客而已。座上之宾和阶下之客,其待遇岂可同日而语?况彼时杀回丹吧是同盟,若政见不合可随时分道,而此时则是投靠,求碗饭吃,吃人家嘴软,花镜岂有半点尊严?一旦出现矛盾导致花镜再次出走,花镜举目四望,尚有何地供你栖身?能不能把行李卷带出来尚不可知啊!往事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昔者孟尝君狡兔三窟,今为花镜计,莫不如趁回丹吧之机,交好素吧,重兴锐吧。交好素吧引为强援,重兴锐吧做为基地,今后花镜如在丹吧表现好,上可以窥视吧主之位,若在丹吧表现不好,下可以返回锐吧安享快乐。闲暇之日可去素吧高谈阔论,大吹大擂般饮酒赋诗。如此,岂不美哉,岂不快哉!望花镜三思!
仁义的可行性--评李零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 吴思 读李零的这本书,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点是本书的书名,《丧家狗》感觉挺好的,挺对我的心思。 以前我有一个想象,我心目中的儒家圣贤,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他们都在干什么?我想象出一个形象:他们做了一个笼头,要给牲口套上,最好还挂上铁嚼子,要把牲口管住。但他们的笼头不是用绳子或皮条做的,更不是铁的,而是用橡皮筋做的,对统治者有约束又不那么硬,很体谅很照顾,这就是儒家的礼义制度。他们套的也不是马,而是虎豹,是猛兽。孔子和孟子想方设法给猛兽套上笼头,却总也不能成功。到了董仲舒就更明显,他说自己能解释天意,想用天意来约束皇帝,把约束硬化,挂上铁嚼子,结果被弟子告发,差点丢了性命。 儒家圣贤到处巡游,努力游说,努力驯服野兽,这个故事,与一部苏联电影的名字很匹配:《驯火记》,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也行。这是从积极方面来谈。从消极方面来谈,他们又不太成功,在汉朝之前真是屡战屡败。屡战屡败的形象,就是“丧家狗”的形象——找不到采纳他们主张的人家,走投无路,理想和个人前程都找不到归宿。 这也是有道理的。儒家要驯服统治者,要驯服暴力集团的首领,但那时恰好是暴力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暴力竞争会选择不仁不义,被仁义道德捆住手脚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孙子兵法》在讨论将领品德的时候就讲过这个意思。在这种形势下,儒家的努力一定会失败。丧家狗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李零描绘的孔子形象,和我的这种想象非常接近,只不过一个说正面,一个说反面。一个说屡战屡败,一个说屡败屡战,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 第二点,这本书读了多一半,现在已经有两个说法改变了我的老看法。 第一个看法,“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以前的理解来自朱熹的解释,直就是公平正直,不偏不倚,给一个恰如其分的回报。李零把“直”解释为值,你对我造成的怨是多少,我还多少,两个是相称的。这个解释,我看了前后的考证,我更偏向李零的解释,一报还一报。顺着这个理解,究竟什么算值,怎么才算恰如其分,也可以引出朱熹的意思,但更有根据,更深入,挖出了“对等性”这条衡量正当性的标准。对等性,在法律上体现出来,这个罪判三年、那个罪判五年,就体现了当时人认为的直,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规定,这是从值得的值引申出来的。 第二个就是“仁义”的“仁”。我满脑子关于仁的想法,都是宋儒那一路的,都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仁者爱人”,就是没有人欲之私,纯然天理。这条思路似乎在文革中得到发扬,不断强调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随时准备为人民和历史规律献身。我觉得这就是仁。大公无私,斗私批修,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仁。那时候我还有点不理解,孔子说仁来得很容易,“我欲仁,斯仁至矣”,热爱人民似乎是很容易的事。真是这样吗?我努力实践的时候,发现并不是那样的,对人民的实际感觉很复杂,想热爱并不是真的就能爱起来,你去爱的时候,不断被人民泼冷水,有时候还能激出反感。我欲仁,斯仁不至。努力再三,反而体验到自身的虚伪矫情。那时候对自己的感觉就很绝望,觉得自己简直无可救药,内心那么阴暗,没有对人民的满腔热爱,这一生就注定远离光明和广大深切的幸福。 我看了李零的解释,“仁”就是人首先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比起宋儒至公无私的解释来,这个解释就更容易操作了,只要我们想做到,确实就能做到。如果把儒家的这些东西看作精神上安身立命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那么,李零解释的这个仁,就是更可靠的,更能容我们安身立命的。我对这一点收获感觉很好,对我现在和将来的道德实践都有帮助。 未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必定要大量依赖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各种体系和概念,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都有流传至今仍然有活力的概念。我们做传统的创新工作,进行传统的再创造,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需要一些基础的、最重要的构件,房柱、房梁,砖头瓦块等等。总要把这些东西都弄得结结实实,干净利索。这些工作非常重要,李零做得很好。第三点。我把我正在读的李零这本书的几段,跟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做了对比,看看两个本子究竟有什么差别。我以前看过一遍半《论语》。第一遍是在读大三的时候,当时抄了一遍,很认真,自己觉得懂了,现在想起来也没有读懂多少。还有半遍,有的时候遇到什么东西,翻翻查查,用的版本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的解释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性,天理私欲的,总在宣扬他那一套。我看了经常不服气,老想跟他争吵,反而忽略了《论语》本身。这回我看李零的解释,就没有这种感觉,李零老老实实,有什么说什么,不做过度阐释,还提供了很多背景知识,古文字的知识对他的解释也大有帮助。我跟李零就不打架。我念几段李零跟朱熹解释不一样的地方。14.7,“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从字面上看就是劝导、教诲,但是你能教诲你的上级领导吗?这个“诲”我就不懂,朱熹也没有解释。李零说,在古文字里诲字和“谋”字写法相同,参谋的谋。替人着想,替人出主意。这个解释就顺了。14.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和仁是什么关系?小人和仁又是什么关系?李零说,君子是有两种,一个是身份的君子,一个是道德上的君子,小人也有身份上的小人,道德上的小人。朱熹就没做这种身份与道德的区分,他说有的时候君子会疏忽,于是君子也有不仁的时候。李零的解释是,有君子身份的人,未必就是道德上的君子,而道德小人和身份小人基本是重合的概念。这个解释就比朱熹有说服力。14.5,“羿善射,奡荡舟”,“奡荡舟”我就不懂,朱熹说这是“陆地行舟”,我想象不出“陆地行舟”是什么意思。李零解释了一句,是拉着泥橇或雪橇那样的东西,我大概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要不然我以为是字错了,或者后人的记录有误。类似的情况,我在两三页之内连续发现了三四处,每一处都比朱熹的高明。我以后再查什么东西,就要用李零的本子,感觉比用朱熹的本子踏实,抵触小得多,收益也大得多。所以我觉得李零干了一个好活,不管以后我们怎么做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依据一个踏实可靠的版本。李零这个版本,我看已经比朱熹厉害了。
仁义的可行性--评李零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 读李零的这本书,我有三点想法。 第一点是本书的书名,《丧家狗》感觉挺好的,挺对我的心思。 以前我有一个想象,我心目中的儒家圣贤,从孔子孟子到董仲舒,他们都在干什么?我想象出一个形象:他们做了一个笼头,要给牲口套上,最好还挂上铁嚼子,要把牲口管住。但他们的笼头不是用绳子或皮条做的,更不是铁的,而是用橡皮筋做的,对统治者有约束又不那么硬,很体谅很照顾,这就是儒家的礼义制度。他们套的也不是马,而是虎豹,是猛兽。孔子和孟子想方设法给猛兽套上笼头,却总也不能成功。到了董仲舒就更明显,他说自己能解释天意,想用天意来约束皇帝,把约束硬化,挂上铁嚼子,结果被弟子告发,差点丢了性命。 儒家圣贤到处巡游,努力游说,努力驯服野兽,这个故事,与一部苏联电影的名字很匹配:《驯火记》,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也行。这是从积极方面来谈。从消极方面来谈,他们又不太成功,在汉朝之前真是屡战屡败。屡战屡败的形象,就是“丧家狗”的形象——找不到采纳他们主张的人家,走投无路,理想和个人前程都找不到归宿。 这也是有道理的。儒家要驯服统治者,要驯服暴力集团的首领,但那时恰好是暴力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暴力竞争会选择不仁不义,被仁义道德捆住手脚的人很容易被淘汰,《孙子兵法》在讨论将领品德的时候就讲过这个意思。在这种形势下,儒家的努力一定会失败。丧家狗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李零描绘的孔子形象,和我的这种想象非常接近,只不过一个说正面,一个说反面。一个说屡战屡败,一个说屡败屡战,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 第二点,这本书读了多一半,现在已经有两个说法改变了我的老看法。 第一个看法,“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我以前的理解来自朱熹的解释,直就是公平正直,不偏不倚,给一个恰如其分的回报。李零把“直”解释为值,你对我造成的怨是多少,我还多少,两个是相称的。这个解释,我看了前后的考证,我更偏向李零的解释,一报还一报。顺着这个理解,究竟什么算值,怎么才算恰如其分,也可以引出朱熹的意思,但更有根据,更深入,挖出了“对等性”这条衡量正当性的标准。对等性,在法律上体现出来,这个罪判三年、那个罪判五年,就体现了当时人认为的直,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规定,这是从值得的值引申出来的。 第二个就是“仁义”的“仁”。我满脑子关于仁的想法,都是宋儒那一路的,都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仁者爱人”,就是没有人欲之私,纯然天理。这条思路似乎在文革中得到发扬,不断强调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随时准备为人民和历史规律献身。我觉得这就是仁。大公无私,斗私批修,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仁。那时候我还有点不理解,孔子说仁来得很容易,“我欲仁,斯仁至矣”,热爱人民似乎是很容易的事。真是这样吗?我努力实践的时候,发现并不是那样的,对人民的实际感觉很复杂,想热爱并不是真的就能爱起来,你去爱的时候,不断被人民泼冷水,有时候还能激出反感。我欲仁,斯仁不至。努力再三,反而体验到自身的虚伪矫情。那时候对自己的感觉就很绝望,觉得自己简直无可救药,内心那么阴暗,没有对人民的满腔热爱,这一生就注定远离光明和广大深切的幸福。 我看了李零的解释,“仁”就是人首先把自己当人,也把别人当人,比起宋儒至公无私的解释来,这个解释就更容易操作了,只要我们想做到,确实就能做到。如果把儒家的这些东西看作精神上安身立命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那么,李零解释的这个仁,就是更可靠的,更能容我们安身立命的。我对这一点收获感觉很好,对我现在和将来的道德实践都有帮助。 未来的意识形态建设,必定要大量依赖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各种体系和概念,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都有流传至今仍然有活力的概念。我们做传统的创新工作,进行传统的再创造,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需要一些基础的、最重要的构件,房柱、房梁,砖头瓦块等等。总要把这些东西都弄得结结实实,干净利索。这些工作非常重要,李零做得很好。第三点。我把我正在读的李零这本书的几段,跟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做了对比,看看两个本子究竟有什么差别。我以前看过一遍半《论语》。第一遍是在读大三的时候,当时抄了一遍,很认真,自己觉得懂了,现在想起来也没有读懂多少。还有半遍,有的时候遇到什么东西,翻翻查查,用的版本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的解释有一种强烈的主观性,天理私欲的,总在宣扬他那一套。我看了经常不服气,老想跟他争吵,反而忽略了《论语》本身。这回我看李零的解释,就没有这种感觉,李零老老实实,有什么说什么,不做过度阐释,还提供了很多背景知识,古文字的知识对他的解释也大有帮助。我跟李零就不打架。我念几段李零跟朱熹解释不一样的地方。14.7,“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从字面上看就是劝导、教诲,但是你能教诲你的上级领导吗?这个“诲”我就不懂,朱熹也没有解释。李零说,在古文字里诲字和“谋”字写法相同,参谋的谋。替人着想,替人出主意。这个解释就顺了。14.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和仁是什么关系?小人和仁又是什么关系?李零说,君子是有两种,一个是身份的君子,一个是道德上的君子,小人也有身份上的小人,道德上的小人。朱熹就没做这种身份与道德的区分,他说有的时候君子会疏忽,于是君子也有不仁的时候。李零的解释是,有君子身份的人,未必就是道德上的君子,而道德小人和身份小人基本是重合的概念。这个解释就比朱熹有说服力。14.5,“羿善射,奡荡舟”,“奡荡舟”我就不懂,朱熹说这是“陆地行舟”,我想象不出“陆地行舟”是什么意思。李零解释了一句,是拉着泥橇或雪橇那样的东西,我大概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要不然我以为是字错了,或者后人的记录有误。类似的情况,我在两三页之内连续发现了三四处,每一处都比朱熹的高明。我以后再查什么东西,就要用李零的本子,感觉比用朱熹的本子踏实,抵触小得多,收益也大得多。所以我觉得李零干了一个好活,不管以后我们怎么做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依据一个踏实可靠的版本。李零这个版本,我看已经比朱熹厉害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