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与俯视
咱们来做运动
让我成为你的左眼
关注数: 0
粉丝数: 15
发帖数: 1,275
关注贴吧数: 0
不用维护的关系,投入 我要这,我要那。 那便没有任何一个关系能长久, 任何关系都要精心维护。 关系需要持续的付出,才能长久与真诚; 不用担心做不到,因为任何的不义都来自走马观花; 因为在全身心的投入中,舍弃将自动完成,对别人遥不可及,如痴人说梦的一切将成为切身体会
来点不一样的 不要抱着生活经验,经书过完你的余生
有一点感悟 萨古鲁说离远了看就会觉得美丽,直到现在我才发现,这种与自我创造距离的意义 觉得渴,觉得饿,觉得分开正是因为距离太近。 如果太近的话就会给自己制造各种情形,明明不是必要的却因为各种无知,强迫自己做。
没有神通,这些都是假的 小孩子什么神通都会,大人是一点不会,因为大人会在无意间给自己设限制(各种欲望,各种思想,各种情绪) 并且大人没有小孩子理智,因为大人的理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显现,而小孩子的理智则是一种纯质,根本不会讲给谁听。 如果你只做一件事你也会相当理智,并具备单纯品质。可以说相当天真的人也绝对很理智。就像世俗人进行的各种活动一样,其实那也是一种理智一种天真。 因此没有神通,只有小孩子的自娱自乐,只是这种自娱自乐看起来比所有神通都厉害
kriya的两个方面:职能、功德行为 向外的kriya(行为)被视为一种功德; 向内的kriya(职能)被视为职能(三重属性创造维系和毁灭) 极度脆弱是维系职能(呼吸),毁灭职能与创造完全无关(呼和吸)。 作为某种用途时空无转为有,从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氛围的调整。
最大的变化 漫长的黑夜在为破晓做准备,没人知道它做了什么,可能什么都没做。
放大镜和镜子 同样是静,有一个完全看不见自己 另一个是聚焦,同时看见自己和外物 放大镜只能看到一部分,镜子则完美复原
坚持的意义 人被世界排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必然是这个人在排斥什么。他的状态若是包容的,他瞬间能感觉到你所说的真实以及世界的包容。 他所排斥的甚至世界上都没有,但他依然被世界排斥了。仅仅是因为他的状态。 并非是“没有真实”,而是没有“正在做”。 你说如果你真,世界也必定是真的。那当然了,你痛苦世界必定恐怖,就像拿针扎你,你疼。当然都是真。这没什么好说的。 再说假,人的体验是主观的,你说真他说假。你不能说因为这个东西大部分人都疼,所以你必须疼,否则你就是假。你是假界,我是真界,完全没有这回事,可是他的世界还在呀,难道没了?那这是真是假? 你说,石头是真实,你应该学习石头,变得安静变得死去,那样的话你也跟它一样真实了。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没感受到,那这种真实对你没有任何意义。 静只是很小的一个面向,没有品质的内核,你所说的,佛,只是瞬间的错觉。没有美好品质的支撑,这种静只是昙花一现。 Nischala tatvam jeevan mukti(意指:保持专注毫不动摇就能达成解脱)
四块路标是如何抵达拉夫德鲁的? 行动之道,他认为想要得到就必须不断的行动,所以他鄙视那些用各种哲学装饰的人,认为这些人都是懒汉。 明智之道,他认为蠢人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对谁都看不起。 氛围之道,他认为除非具备某种氛围,否则所做的基本都是徒劳。 包容之道,他可怜以上。 氛围的打造需要个体不断地接纳,乃至没有接受。这两个是孪生兄弟。 没有明智的行动,你的人生就是一个灾难,没有清晰的视角每个行动都像是在赌博。这两个更是孪生兄弟。 前两个抵达物质的幸福,后两个抵达精神的幸福 笑谈(Laugh tale)是拉夫德鲁
对有用的探究 那没有“无欲无求”是不是比有“无欲无求”还厉害呢?因为连“无欲无求”也没有了。 那什么说,若见诸相非相,这不就是 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无论是不是“无欲无求”,都能获得幸福。至于般若,无我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问题是人家处于极乐世界的状态,才有这些的。 不是说硬模仿,模仿无疑是削足适履了。 你没有极乐世界做背景,去模仿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这样的人不少。 你应该研究人快乐的程度,与自我意志或心的执念的强弱关系。然后得出“无欲无求”将获得近似极乐的东西。当然,这个要经过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当矛盾和谐统一之时——超越 一只喜欢沉思的猴子,和一只喜欢活蹦乱跳的猴子,还有一只喜欢发呆的猴子。 本质上都是猴子,不同在于其体会如何。 有没有可能同时保留这几种属性呢?虽然还是猴子,但有了选择。说明其超越本身的限制,沉思也乐在其中,发呆的同时也在思考,活蹦乱跳也在安静之里呢?像大师所言“既专注又放松”像眼镜蛇一样。 尽管还是猴子。
对神的探究 研究一样东西通常有个前提,例如神在大众认知里是什么样的,或者书上是怎么说的。否则无法进行下一步。所以这个东西来自“其他”地方,并不是来自“真实”。 已知人格神确定,非人格神不确定。且人格神具备某种“极致”的品质,这里有个错误,既然是品质那就已经做到极致了。不然不会被称为“人格神”。 非人格方面,这个属于未知。我没有否定某宗教。“我只是无法想象无量是什么样子而已”。
明心见性or明心见(xian)性? 前者是看到本性,后者是表现出来本性 借用哈菲兹的话:心儿啊!假若明天象今天这样欢乐,生活该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向往。 若是前者,应该知道了“众生”的本性,若是后者便会像哈菲兹那样认为。说明他的确是明心并显露出本性了。根据定义,此两者很像是六和七的区别
我们的朋友小哪吒
关于称圣这件事——背锅 先不说能力的问题,驼到半路掉了,谁负责?当然是驼着的那个人了 也不知道别人想不想过去,就硬驼 “第一因”——《神的一百零一个名字》 别证明了,先想想之后的事吧,体验之后保证你不敢再经历一次
关于区分祈祷是不是空想的判断标准 与神沟通需要纯之极的语言,唯有心灵有资格祈祷 离开心灵的祈祷基本等于空想
“无量”(shiva)和“有量” 念头不是无量(shiva),语言不是无量,比较不是无量等等。这些都是有量的概念。 以上都不是,或者,那所不是的(原意)即是shiva
论贬义词的作用 模棱两可地夸容易让人代入,所以还是模棱两可地贬低好一点,这样人们就不会趋之若鹜了。 别猜,别在意,当心掉进陷阱。让她就这么自说自话,无视能抵御一切心机
人一旦急了,就说明那件事情是天垂象 白云是一只刺猬,路还长呢,呵呵
论类比的写法。。。。。 永生=永死 涅槃=涅末卡帕 真有=真无 对应 假有=假无 大有和大无(道/海洋/安拉)
别把自己当中心 相信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人愿意相信什么,他就一定有歪曲。信与不信都是在曲解,保持中正 是的我也在歪曲,可总有一个度吧?不可能觉得自己是中心吧?也不可能信什么它就什么都对吧?然后各种歪曲事实,给自己挖各种各样的坑。 8u的遭遇百看不厌,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这个假不了,倒是感谢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这只是一场愚弄自己的游戏而已,是愚不了别人的。也不用麻烦别人讲了,这都摆到面前了有啥好说的? 继续也只是重复历史而已,想继续当然欢迎:又有好戏看了。 不用恨我,不然我会认为你在表演扇自己耳光:既滑稽又心疼。
同样的一句话,同样的一件事 有人继续伤害自己,有人恍然大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