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如屏 山水如屏
一塔湖图
关注数: 33 粉丝数: 518 发帖数: 11,898 关注贴吧数: 25
高仿车的问题,是不是让吧里很多行家被打脸? 前几天我发帖问公路车行业里是否存在高仿车,现在感觉提出这个问题还是有收获的。尽管一开始好多人说专卖店不可能卖高仿,说他们一眼就能区分真假,指责我无中生有......但是回帖的人多了,慢慢就会有一些真相浮出水面。下面这个车友提供的信息,就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由于目前公路车生产普通采用代工方式,品牌方和代工厂是两家,这就让高仿“厂货”出现成为可能!既然品牌方可以找代工厂做,别人自然也可以找代工厂做。上面所说的“厂货”,是从代工厂的真模具里出来的,品质和行货完全一样,不知道那些“行家”怎么一眼看出真假?他们的眼睛跟正常人不一样? 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就曾经拿高仿包举过例子。据我所知有这样的情况:比方说品牌方委托代工厂做1000只女包,代工厂偷偷做了2000个,多出来的这些包,材质做工跟真品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市面上一些顶级高仿包的由来。但是,吧里的很多行家死活不承认啊!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车和包就是真品,不是高仿,但我要说的是,这些产品没保修没授权,就是假的。如果找代工厂做跟行货一模一样的产品,你管这个叫真品?如果认为粗制滥造的山寨货才叫高仿,你告诉我哪里高了? 现在来看,吧里那些牛逼哄哄的行家,有多少知道“厂货”的存在,真当自己是大明白啊? 更有趣的是,这些行家变脸真的很快,马上就改口说“这点消息大家不都老早就知道了”。现在来看,吧里的有些行家,就是太喜欢装。
对于山寨车相关吧规的几点看法 前几天我发帖问公路车行业里是否存在高仿车问题,没想到就被禁言了10天,吧主的理由是吧规“不支持任何讨论山寨货和试用的帖子“对此个人有几点看法。首先,规则的制定应基于善恶的判断。如果是在吧里推销假冒伪劣产品,这类帖子当然应予禁止;但如果是提醒消费者不要上当受骗,如何识别山寨车、高仿车,这样的帖子内容完全是正面的,显然不应该笼统地归为“讨论山寨货”,与那些广告帖混为一谈。 第二,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过上当受骗,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罪责首先应归于诈骗者,而非受骗者。不允许在吧里讨论山寨车,相当于认为世界上没有骗子,只有活该受骗的人,因为他们不够机灵,是“命里注定”。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扭曲的是非观,而且是在暗助那些造假者。 第三,吧主本人可能熟悉行情,能够一眼辨识真伪,但并非多数车友都具备这种能力,何况吧里还有大量新人。不妨看看隔壁捷安特吧主,专门写了《新手网购、买二手捷安特如何避免买到假货?》并置首,这才是管理者的作用。吧主应该多利用经验技术为吧内成员提供帮助,而不是掩耳盗铃否认高仿车的存在,营造太平盛世的气氛,更不应为了体现自身优越感而对其它人冷嘲热讽。回到前面的吧规,如果无视这些质疑而一味强调执行,那我只能说这不是机灵,只是机械罢了。
我提出高仿公路车的问题,是不是动了吧里某些人的蛋糕? 骑了十年捷安特,最近想找一辆二手的崔克公路车试试。到闲鱼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人卖崔克马东,一万八九的样子。我跟店主联系加了微信,对方说涂装、轮组都可以选,明码标价,还发了图册让我选。说实话照片挺漂亮的,做工精细,价格也可以接受,我就问他在北京有没有实体店?没想到对方很坦诚,说他们做高仿的不好开实体店,都是从湖北直接发货。 看到“高仿”二字,我有点吃惊,于是在闲鱼上又询问了一些公路车卖家,发现好几家都是承认做高仿的。发现有高仿车存在之后,我很担心被骗——如果别人把一辆高仿的崔克当作二手行货卖给我,自己岂不是吃了大亏?再者说,市面上不会只有崔克才有高仿,路上跑的那么多Specialized、BMC、LOOK、scott......,会不会有很多也是高仿的?再想一下,除了二手市场上的高仿车,实体店里会不会也有高仿车? 于是我在吧里发帖《高仿公路车有多少?》,提出了这个问题,然而吧友们的回复和我的遭遇却出乎意料。 有的吧友很坦诚地告知:大牌子基本都有高仿,崔克、闪电、皮娜,便池重灾区...... 有的吧友认为高档公路车不存在高仿,因为需求量太少难以支撑; 有的吧友不相信专卖店会卖高仿车,我建议他搜一下“长沙LV专柜售假事件”的新闻。 但有些智商欠费的吧友,居然怀疑认为我是卖高仿车的 更让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是公路车吧的某位管理员,居然对我禁言10天,进而把我的帖子屏蔽了。 相比之下,隔壁捷安特吧的管理员,非但不回避高仿车的存在,而且把辨别真伪捷安特车的帖子,作为精华帖置顶! 这里我想说的是:高档公路车的利润巨大,几万、十几万的车比比皆是,这就给高仿产品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在利益驱使下,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联想到此前的遭遇,不禁要问:我提出高仿公路车的问题,是不是动了吧里某些人的蛋糕?
210719【开箱】百利金 M700 Toledo小金雕 在1985和1992年,百利金相继再度推出基于M400和M800尺寸的M700小金雕和M900大金雕,因其精致的雕刻,至今俨然成为了百利金的代表之作。Toledo原本是西班牙的一个擅长铸剑和贵金属雕刻的地名,百利金的雕金系列就是由此地工艺大师精雕而来,故以地名Toledo命名该系列。由于制作工艺复杂,需耗费大量手工,每个月仅能生产二百支(官网说的)。百利金Toledo系列一直以来是很多钢笔爱好者的谈论话题,俺也是长草许久,终于出手。淘宝上几番比价,还是选择了上次的笔墨tang淘宝店。一来是价钱基本上全网最低,二来他家有现货,其它店基本上要等两个月。多说一句,在选择大金雕还是小金雕的时候,上网浏览了一些笔友的经验贴,因为自己购笔不是收藏,觉得还是需要考虑适用性,担心大金雕太粗太重——上次买辉柏嘉的教训还在(笔身太重,书写时自己要摘下笔帽)——最后选择了小金雕,笔尖选择了最常见的F,结果证明自己决策的正确。店家发的是顺丰快递,从湖南浏阳到新疆乌鲁木齐,7月15号揽件,7月19日中午送到,速度还是比较快。开箱过程省略,打开包装后是一个精致的漆面木盒,还有一本同样风格的说明书。每一只小金雕都有自己的编号,这一支是47号,居然是自己的年龄数字,也是巧合。说明书是多种语言,中文部分写着一句话:每支托雷多钢笔都是一件艺术作品。果然是名品,没有底气,哪敢如此自我标榜?漆面很亮,光可照人,让人想起日本著名的越前漆,首饰盒上专用。打开笔盒,他就躺在那里,睡得很安详。把小金雕从笔盒里请出,梦寐以求的宝物,如今便展现在眼前了。笔杆笔帽笔夹笔环等金属件上均采用了镀24k金工艺,黑金配色显得十分大气。脱帽致敬!笔尖上印着 18c-750笔尖铱粒比较圆润上面两张是笔杆雕刻图,笔杆套筒由纯银所制造再镀金,每一支Toledo钢笔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因为这些套筒上框内的小雕刻均是以手工来雕制完成的,使得每一支鹈鹕的羽毛都被生动的呈现出来。小金雕的墨水视窗设计选择了绿色,感觉是绝配,好看!如果换成是蓝的、红的,好像都跟笔身颜色不搭。如果是无色,又感觉不连贯。活塞式上墨,有点像三文堂的ECO。或者应该倒过来说,ECO像小金雕?急不可待灌水书写,感觉很奇妙,弹性十足,好像尽力压下也不用担心,一提笔就回到原状。因为是新笔,笔尖还有点涩,不久前在网上找到一个打磨笔尖的淘宝店,正在考虑要不要也打磨一下,又怕出状况,毕竟是5千多的宝贝。
200609【开箱】派克卓尔特别版寰宇遨游18K 在2018年,为了庆祝派克130周年,派克推出了一系列特别款的卓尔钢笔,一共四只,分别是寰宇遨游、都会寻踪、自然探秘和未来憧憬。其中,寰宇遨游为奢华款,笔帽底层为925银,另外三款为豪华款。这四款特别版钢笔中,笔者一直觉得寰宇遨游最漂亮,忍了好久。上周终于在淘宝笔墨tang店下手,今天快件寄到,迫不及待开箱。笔盒不大,灰色底烫金色LOGO,并不张扬。开箱后最上面是一张卡片,介绍产品背景。拿开后露出寰宇遨游特别款钢笔的真容,静静地躺在槽里,一张优雅的感觉。旁边是一份精致的说明书保修卡,底下有两支原装墨胆。多说一句,说明书字体太小,不忍直视。接下来就是主角出场了。可能是看腻了传统的黑色金夹钢笔,觉得这款寰宇遨游钢笔真的很漂亮!银色笔帽,蓝色笔杆,笔帽上刻的是经纬度,笔杆上是世界地图,是用激光刻上去的。打开笔帽,笔握一样是不锈钢材质,但是在笔握和笔杆交汇处的那个笔壳环,同样采用了镀镍钯材质,来增强耐磨性。完全拆开,笔帽、笔管、笔身(上面是原装墨囊)、吸墨器笔尖为18k金,镀铑+新烫印技术。上面有派克logo和18k-750标识,还有经纬地球图案。以前曾有笔友说此笔太细,实际感觉粗细还算适中,可能是前几天一直用犀飞利的细杆钢笔,习惯成自然。需要夸赞一番的是书写非常流利,笔尖打磨工艺成熟。特别是笔尖弹性超乎想象,一开始不敢用力,觉得笔划很细,后来稍微用力,发觉笔锋尽出,反而感觉更稳,就像有些车上高速底盘更扎实一样。听着笔尖在纸面上刷刷滑过,那种体验非常棒,感觉物有所值。
讨论一下,地震短临预报有用吗?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可能迫不及待想要回答,当然有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跟政府老百姓打个招呼,组织大家紧急撤离,可以有效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能说没用吗?先别急,听笔者慢慢道来。 地震预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其本身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年尺度的预测意见,也包括几天到几个月尺度的预报。根据1998年12月17日颁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大家平时所说的地震预报概念,其实是指“短临预报”,也就是3个月内的短期预报和10日内的临震预报。前几天笔者在群里介绍的《地震预报卡》,全称叫做“地震短临预测卡片”,也是基于上述规定进行设计。其准确度判断标准如下:前不久笔者向大家介绍地震预报卡及其判定标准后,吧里的预报爱好者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不少人认为精确到30天“有点扯”,预报卡的标准太高难以接受。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搞短临预报的目的,不就是想在地震之前跟政府社会打个招呼吗?预报人员觉得标准过高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政府和公众的接受能力? 就拿预测时间来说,地震预报卡的标准为:5级地震提前1个月、6级地震提前2个月、7级地震提前3个月。实际上对于政府社会来说,这个时间跨度已经太长以至难以接受。试问,现在哪个城市可以停课停产停业一个月?让老百姓一个月睡马路住帐篷吃泡面,可能吗?至于3个月的备震准备,更是不可想象。 再以预测范围为例,按照地震预报卡的标准,可以计算相应预测范围的面积:5级地震是3.14万平方公里,跟海南省差不多大;6级地震是7.65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宁夏自治区;7级地震更高达12.56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福建省还要大。这么大的影响范围,涉及人口动辄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对于政府动员组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试想一次地铁线路故障都可以使城市交通陷入瘫痪,百万人躲到街上会有多么混乱? 可以说,相对于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地震预报卡的准确度标准已经是非常宽松了;但即使这样,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也是难以达到。反过来这一状况说明,靠短临预报减轻地震灾害,希望地震到来之前“打招呼”的防震减灾思路,在现实条件下难以执行。更何况以上设想还没有考虑“虚报”地震的可能——如果地震没来怎么办?继续等下去?还要等多久?损失谁负责?上世纪后期我国推行“群测群防”的过程中,各地虚报地震情况曾屡有发生,好在虚惊一场并没有多大损失,公众习以为常。然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整个社会特别是大中城市呈现出高度脆性,对于虚报地震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2010年谣言造成山西百万人冬夜街头等地震) 应该说,传统地震预报工作思路的提出,是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发展水平的认识。当时我国正处于一穷二白的困难时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政府根本无力扶助大众进行房屋加固;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力、动员力远远超过现今阶段,最多的时候全国曾经有4亿人住防震棚。在当时的情形下,“发布预报+动员避震”或许是唯一有效的减灾方案(当然前提是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意识的提升,这种思路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今实际。 笔者认为,正确的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应该基于对能力水平的准确判断。目前地震预测尚属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技术根本不过关。考虑到地震预报的高度敏感性和巨大影响力,即使地震部门提出短临预报意见,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是烫手山芋,难以付诸实施。因此对于篇首提出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以目前的科学水平,地震短临预报距离“有用”还差得很远很远。
讨论一下,地震短临预报有用吗? 看到这个题目,有人可能迫不及待想要回答,当然有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跟政府老百姓打个招呼,组织大家紧急撤离,可以有效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能说没用吗?先别急,听笔者慢慢道来。 地震预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其本身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年尺度的预测意见,也包括几天到几个月尺度的预报。根据1998年12月17日颁布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大家平时所说的地震预报概念,其实是指“短临预报”,也就是3个月内的短期预报和10日内的临震预报。前几天笔者在群里介绍的《地震预报卡》,全称叫做“地震短临预测卡片”,也是基于上述规定进行设计。其准确度判断标准如下:前不久笔者向大家介绍地震预报卡及其判定标准后,吧里的预报爱好者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不少人认为精确到30天“有点扯”,预报卡的标准太高难以接受。但是笔者想说的是,搞短临预报的目的,不就是想在地震之前跟政府社会打个招呼吗?预报人员觉得标准过高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政府和公众的接受能力? 就拿预测时间来说,地震预报卡的标准为:5级地震提前1个月、6级地震提前2个月、7级地震提前3个月。实际上对于政府社会来说,这个时间跨度已经太长以至难以接受。试问,现在哪个城市可以停课停产停业一个月?让老百姓一个月睡马路住帐篷吃泡面,可能吗?至于3个月的备震准备,更是不可想象。 再以预测范围为例,按照地震预报卡的标准,可以计算相应预测范围的面积:5级地震是3.14万平方公里,跟海南省差不多大;6级地震是7.65万平方公里,面积超过宁夏自治区;7级地震更高达12.56万平方公里,比整个福建省还要大。这么大的影响范围,涉及人口动辄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对于政府动员组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试想一次地铁线路故障都可以使城市交通陷入瘫痪,百万人躲到街上会有多么混乱? 可以说,相对于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地震预报卡的准确度标准已经是非常宽松了;但即使这样,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也是难以达到。反过来这一状况说明,靠短临预报减轻地震灾害,希望地震到来之前“打招呼”的防震减灾思路,在现实条件下难以执行。更何况以上设想还没有考虑“虚报”地震的可能——如果地震没来怎么办?继续等下去?还要等多久?损失谁负责?上世纪后期我国推行“群测群防”的过程中,各地虚报地震情况曾屡有发生,好在虚惊一场并没有多大损失,公众习以为常。然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整个社会特别是大中城市呈现出高度脆性,对于虚报地震这样的行为是绝对不能接受的。(2010年谣言造成山西百万人熬夜“等地震”) 应该说,传统地震预报工作思路的提出,是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发展水平的认识。当时我国正处于一穷二白的困难时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政府根本无力扶助大众进行房屋加固;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力、动员力远远超过现今阶段,最多的时候全国曾经有4亿人住防震棚。在当时的情形下,“发布预报+动员避震”或许是唯一有效的减灾方案(当然前提是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意识的提升,这种思路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今实际。 笔者认为,正确的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应该基于对能力水平的准确判断。目前地震预测尚属于探索阶段,地震预报技术根本不过关。考虑到地震预报的高度敏感性和巨大影响力,即使地震部门提出短临预报意见,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是烫手山芋,难以付诸实施。因此对于篇首提出的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以目前的科学水平,地震短临预报距离“有用”还差得很远很远。
地震预报卡让“大师”无处遁形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人类尚未突破的科学难题,然而互联网上自称能够准确预报地震的“大师”却屡见不鲜。每逢地震尤其是大震后,总是有人宣称提前预测到了地震,一些震前“准确预报”的神帖屡屡受到网民的热捧。我们也经常见到诸如《5.12汶川大地震两个老科学家的血泪倾诉》这样的悲情文章,塑造出若干身怀地震预报绝技却被管理部门压制的“大师”形象。 细读文字不难发现,这些“大师”、“大仙”的人设套路如出一辙。每当发生大地震后就拿出一大堆“证据”,说自己提前做了预报;然后痛心疾首地哭诉地震预报意见未能得到重视,一副壮志难酬的模样;继而便是吐槽缺少经费支持、生活艰苦云云。这些天花乱坠的煽情文字,颇能让一些网友感动涕零。 然而对于这些世外高人,笔者只想问一句——“大师”填写的地震预报卡在哪里? 地震预报卡的全称是“地震短临预测卡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加强地震预测意见管理,规范地震短临预测意见提交、接收、处置等行为,地震部门建立了地震预报卡制度。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按照统一的格式,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短期、临震地震预测意见。若情况紧急,可在发出书面报告的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报送,并电话确认。对于预报卡中提交的短临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部门有详细完备的处置流程,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说的是,地震预报卡不仅仅是为了防止乱发地震预报造成社会恐慌,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官方“公证”的体现。它既是对预测意见准确度进行评判的依据,也是后期科学统计的基础。因此,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信息都要在预报卡上写清楚,缺一不可。 其实,网上那些打着地震预报幌子招摇撞骗的“大师”,大都是在地点、时间、震级三要素上耍花样。要么预报地点范围很大,如“中国西部”,或者同时报多个地点,只要有一个地点发震都算“准确”;要么地震时间模糊不清,或者长期连续报一个地方直到发震;要么预报地震不说震级大小,碰到个2、3级小震都算“成功”。而地震预报卡的作用,恰恰是要求把预测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信息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某些科学骗子试图蒙混过关的可能。 除此之外,预报卡可以有效纠正统计偏差,反映预报者的真实水平。很多“大师”平时在网上大量发预测帖子,绝大多数蒙不到地震就沉下去,网民并不关注。偶尔碰上一个地震,该预测帖子就置首成为“神帖”,被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由于认知习惯的原因,公众容易被某次“成功预报”的光环吸引,却不在意误报了多少次,这其实是一种统计学上的障眼法。如果以填写地震预报卡情况作为公证,预报了多少次,成功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全都记录在案,那么预测的准确率便一清二楚。科学探索是容许失败的,但我们需要让公众清楚地知道,“撞大运”式的少数案例绝不等于掌握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 那么,在地震预报卡的公证下,“大师”们的预测水平究竟如何呢?就以被捧为“国宝”的耿庆国来说,尽管网上将其吹得神乎其神,实际情况是曾经连续14次填写预报卡无一成功,据说近几年也不再填报了。实际情况是,“大师”们很少填写地震预报卡。他们只是在地震发生后拿出一大堆图纸曲线,向记者公众展示震前的“异常”,却拿不出地震部门对其预测意见的回执。在笔者看来,他们提供的这些发现充其量是“马后炮”式的震后总结,不能算作预报意见——谁能证明你预报了? 填写预报卡是地震预报单位或者个人的基本权力,对地震预报意见的处置也是地震部门的重要职责,如果因工作缺位造成严重后果,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换句话说,没人能限制地震预报爱好者填写预报卡,也没人敢耽搁他们的意见。何况很多“大师”来自于地震系统,不可能不知道地震预报卡这回事。真相就是,这些高人不愿意填写地震预报卡,不敢将自己的预测意见变成白纸黑字的记录,接受世人的检验。 笔者坚信人类会最终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漫长和扎实的探索,而不是靠运气和神话。任由那些“大师”、“大仙”招摇撞骗,对地震预报研究有百害而无一利。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可检验性。地震预报作为一种科学探索行为,必须遵循科学的基本规则,勇于接受同行评议和统计检验。只要举起地震预报卡这面照妖镜,那些“大师”都将难以遁形。 地震预报卡的全称是“地震短临预测卡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加强地震预测意见管理,规范地震短临预测意见提交、接收、处置等行为,地震部门建立了地震预报卡制度。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按照统一的格式,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短期、临震地震预测意见。若情况紧急,可在发出书面报告的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报送,并电话确认。
耳机如做饭——评爱否科技视频 最近爱否科技关于耳机玄学的一段视频成为讨论焦点。总体来说,这段视频的可信度很高,很多结论基于实验室的科学数据,相比之下,很多听友的反驳意见显得底气不足。 作者认为耳机听感没有标准,也就没有好坏,所以那些大咖写的评测文章不可信,这种认识过于片面了。大千世界,很多事物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但并不是没有优劣之分。比方说书法,什么样的字好看,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尺,但是大家都觉得王羲之的字漂亮,这是没法用标准衡量的。难道历史上那么多书法家推崇兰亭集序,都是无稽之谈? 再举一个例子,做饭好不好吃,同样是没有标准的。如果强调个人体验的差异性,世界上就不应该有美食家,也不应该有什么招牌名菜。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无论什么饭菜,归根到底都是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但是科学家做饭就是不如特级厨师好吃。至于200美元以上耳机无差别的说法,相当于说出一道佛跳墙菜品的原材料成本,不可能再高。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同样一道菜在不同餐馆价钱差别很大,味道就是不一样,这种差异性恰恰是美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回到那个耳机视频的话题,我想应该辩证地看待。网上受到推荐的那些耳机,不少是基于多人实际体验综合评判的结果,并非都不可信,当然广告水帖除外。至于售价的差异性,更不是几个物理参数能够覆盖,有很多因素在里面。但是那些毫无依据的玄学,应该是批判的。就好比张悟本说绿豆汤能治疗癌症,科学家应该出来批判。
地震预报卡让“大师”无处遁形 众所周知,地震预报是人类尚未突破的科学难题,然而互联网上自称能够准确预报地震的“大师”却屡见不鲜。每逢地震尤其是大震后,总是有人宣称提前预测到了地震,一些震前“准确预报”的神帖屡屡受到网民的热捧。我们也经常见到诸如《5.12汶川大地震两个老科学家的血泪倾诉》这样的悲情文章,塑造出若干身怀地震预报绝技却被管理部门压制的“大师”形象。 细读文字不难发现,这些“大师”、“大仙”的人设套路如出一辙。每当发生大地震后就拿出一大堆“证据”,说自己提前做了预报;然后痛心疾首地哭诉地震预报意见未能得到重视,一副壮志难酬的模样;继而便是吐槽缺少经费支持、生活艰苦云云。这些天花乱坠的煽情文字,颇能让一些网友感动涕零。 然而对于这些世外高人,笔者只想问一句——“大师”填写的地震预报卡在哪里? 地震预报卡的全称是“地震短临预测卡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加强地震预测意见管理,规范地震短临预测意见提交、接收、处置等行为,地震部门建立了地震预报卡制度。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按照统一的格式,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短期、临震地震预测意见。若情况紧急,可在发出书面报告的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报送,并电话确认。对于预报卡中提交的短临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部门有详细完备的处置流程,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说的是,地震预报卡不仅仅是为了防止乱发地震预报造成社会恐慌,同时也是作为一种官方“公证”的体现。它既是对预测意见准确度进行评判的依据,也是后期科学统计的基础。因此,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信息都要在预报卡上写清楚,缺一不可。 其实,网上那些打着地震预报幌子招摇撞骗的“大师”,大都是在地点、时间、震级三要素上耍花样。要么预报地点范围很大,如“中国西部”,或者同时报多个地点,只要有一个地点发震都算“准确”;要么地震时间模糊不清,或者长期连续报一个地方直到发震;要么预报地震不说震级大小,碰到个2、3级小震都算“成功”。而地震预报卡的作用,恰恰是要求把预测的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信息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某些科学骗子试图蒙混过关的可能。 除此之外,预报卡可以有效纠正统计偏差,反映预报者的真实水平。很多“大师”平时在网上大量发预测帖子,绝大多数蒙不到地震就沉下去,网民并不关注。偶尔碰上一个地震,该预测帖子就置首成为“神帖”,被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由于认知习惯的原因,公众容易被某次“成功预报”的光环吸引,却不在意误报了多少次,这其实是一种统计学上的障眼法。如果以填写地震预报卡情况作为公证,预报了多少次,成功多少次,失败多少次,全都记录在案,那么预测的准确率便一清二楚。科学探索是容许失败的,但我们需要让公众清楚地知道,“撞大运”式的少数案例绝不等于掌握了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 那么,在地震预报卡的公证下,“大师”们的预测水平究竟如何呢?就以被捧为“国宝”的耿庆国来说,尽管网上将其吹得神乎其神,实际情况是曾经连续14次填写预报卡无一成功,据说近几年也不再填报了。实际情况是,“大师”们很少填写地震预报卡。他们只是在地震发生后拿出一大堆图纸曲线,向记者公众展示震前的“异常”,却拿不出地震部门对其预测意见的回执。在笔者看来,他们提供的这些发现充其量是“马后炮”式的震后总结,不能算作预报意见——谁能证明你预报了? 填写预报卡是地震预报单位或者个人的基本权力,对地震预报意见的处置也是地震部门的重要职责,如果因工作缺位造成严重后果,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换句话说,没人能限制地震预报爱好者填写预报卡,也没人敢耽搁他们的意见。何况很多“大师”来自于地震系统,不可能不知道地震预报卡这回事。真相就是,这些高人不愿意填写地震预报卡,不敢将自己的预测意见变成白纸黑字的记录,接受世人的检验。 笔者坚信人类会最终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漫长和扎实的探索,而不是靠运气和神话。任由那些“大师”、“大仙”招摇撞骗,对地震预报研究有百害而无一利。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可检验性。地震预报作为一种科学探索行为,必须遵循科学的基本规则,勇于接受同行评议和统计检验。只要举起地震预报卡这面照妖镜,那些“大师”都将难以遁形。
为什么说地震云“氡气成因论”不可信? 近日有网友 @lyxfd123 转帖《地震云识读三要素与氡气成因论》,认为震前地壳释放的氡气是地震云的成因。实际上这种“氡气成因论”和“电磁学说”、“核辐射说”等以往出现过的地震云模型都存在一个共同弱点——如果地震云是地下的氡气通过活动断层释放到空中,与大气中的游离水产生云室效应而成,那么在断裂带布设同位素监测设备,直接观察氡气的释放量岂不更有效? 在与 @lyxfd123 的交流中,感觉其对氡观测的情况并不是非常了解,受一些网络帖子的误导,又把红外异常和氡气扯在一起,感觉有必要科普一下。 氡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物质,通常的单质形态是氡气,为无色、无嗅、无味的惰性气体。 氡观测属于地下流体观测的一个分支。流体观测的物理力学机制主要是基于强震孕育的动力学原理,即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地壳介质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破坏时,赋存于介质中的流体在动力作用、热力作用和化学作用下产生动态变化,一部分流体通过各种通道上升到地壳浅层,在地表出现多种类型的前兆现象。 第一个事情,为什么观测氡?氡观测是地震科学研究中观测时间最长、研究最广泛的地下流体测项。除了氡化学性质稳定之外,选取氡作为观测对象的重要原因是氡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氡能溶于水和有机质,除以气态方式迁移外,还可以以溶解态伴随地下水和土壤水迁移,因此经常作为一种映震灵敏组分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中。 第二个事情,氡观测的局限性。氡观测只能间接反映深部物质运动变化,出现氡异常不一定会发生地震,反之大地震前并非都能观察到明显的氡异常。如灰岩地区同位素本底值低,氡释放量少。再有就是裂隙不够发育,缺少氡元素上移的通道。多说一句,汶川8.0级大震引起了全国范围内比较广泛的氡的震后效应,最远异常点可达2000公里,远远超过震前的变化范围。这说明两点:地震设备对氡的检测能力是可信的,而氡释放需要一定条件(譬如巨大地震引起的含水层受力变化及其水岩反应)。氡观测点对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震后响应分布图(刘耀炜,2009) 第三个事情。氡气和红外的关系。地震学界有无开展红外研究工作?当然有,但是造成地表红外异常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以及断层摩擦热作用,跟氡没什么关系。所谓“氡气会增加电离层中原子的电离化,生成的离子会吸引水分子。大规模的凝结过程会释放热量,这样科学家就能根据红外辐射进行监测。”的表述更不靠谱,电离层哪里还有水分子? 第四个事情,氡和电离层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是十年前俄罗斯的Pulinets 提出氡释放的放射粒子会造成大气分子电离,可能电离层异常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但只能是一种模型或者假说,并没有观测证据。除此之外,近些年没听说有什么新的进展。 另外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些。第一、氡气属于大气中的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即使地壳活动使得释放量增加,含量也非常稀少。第二、氡气的密度是空气的8倍,因此主要分布在地表,很难上升到高空。第三、已知氡的放射性同位素有²⁰⁰Rn~²²⁶Rn共27种,寿命最长的²²²Rn,半衰期也只有3.82天。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氡气对于大气层的影响力非常有限。能否呼风唤雨形成所谓“地震云”很值得怀疑。 总之,氡观测作为一种反映地壳深部变化的间接手段,在地表观测环节已经存在不确定性。如果通过仰天观云来反推氡的异常变化,相当于隔靴挠痒、舍近求远,而且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干扰因素(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流等等);加之氡气的含量极低,这样的物理模型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马克西姆_云定律”科学骗术真相 @马克西姆_云 可算是防震减灾吧里的一位“大师”。此君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忽悠”,张嘴就是什么公式、模型、理论,颇能唬住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譬如他到处发帖吹嘘所谓“马克西姆_云定律”,并对1900年以来四川地块7级以上地震随时间的变化数据做了线性拟合,来证明他提出的“地震释放能量遵循恒定法则”的正确性。上图便是马克西姆_云对1904年以来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能量释放的统计。有些网友看到图中红线跟历史地震存在对应关系便顿生敬畏,以为是什么高大上的科学理论。其实,所谓“马克西姆_云定律”根本不是什么重大发现,完全是一个科学骗局而已。 地震震级和频度的关系,在地震学领域不是什么新课题、新研究方向,早在1894年,大森房吉就发现余震次数随时间指数衰减的大森定律。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地震学家古登堡和里克特(就是里氏震级的创立者)研究全球地震活动性时,发现各震级段的地震频次N的对数与震级M呈线性关系。具体的表达式为: lgN=a-bM这个关系称为古登堡-里克特定律。这里N指地震发生频度,也就是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次数。 古登堡里克特定律提出几十年来,已被地震学界广泛验证,无论是全球尺度、板块尺度还是地块、断层,都存在这种规律。对于某一研究区域来说,参数关系a、b值是确定的,因此对应某一震级,N是常数,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地震次数大致均等,累加的地震次数自然就会表现出线性。 如下图表示中国及邻区震级—频次关系(1900~2003.08)再如下图分别给出川滇地区和鲜水河地震带的震级—频次关系比方说,川滇地区平均每十年发生1次7级地震,把100年的次数累计起来,自然就是呈现出单调直线上升的趋势。也就是说,@马克西姆_云 发现的“线性”规律,只是验证了古登堡-里克特定律在7级地震尺度上的表现而已!所谓“马克西姆_云定律”,只不过是把前人的成果进行重新包装一下拿出来唬人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跨时代的发现。 这里需要强调,古登堡里克特定律并没有限定只在大区域长时间尺度适用。学过概率统计就会知道大数原理,“当试验次数足够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无穷接近于该事件概率”,正如掷硬币要次数足够多才能表现出正反面向上的概率相同。震级越大的地震事件发生概率小,只在试验次数足够多时才能表现出来,这与概率本身是两码事,正如硬币向上的概率并不会因试验次数而变化。对具体某一研究区域来说,在足够长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次数是确定的。也就是所谓“线性”的实质,就是地震频次固定的意思。
对洪时中和梅世蓉的批判可以休矣! 近日国足征战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铩羽而归,情绪不满的媒体和球迷马上吵着换主教练,于是几个月前还被热捧的佩兰一下子变成中国足球的罪人,“输球怨教练”的剧情又一次上演。客观来说,教练员的集训水平和临场指挥固然重要,但国足长期以来成绩不佳,根本原因还是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落后。很多人习惯于“以点代面”的思维方式,喜欢把全局性的问题归结于个人因素,把注意力过多聚焦在某个具体人物身上,却忽视了对问题的整体把握。在地震预测预报领域,这种简单甚至偏激的认识也非常普遍。 汶川地震之后,成都市地震局工程师洪时中成为公众批判的众矢之的,原因是他在2008年2月电视节目中否认当地会发生大地震,“我们都江堰地区也好,我们整个成都地区也好,不具备发生那么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笔者认为,洪时中的言论现在来看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并不是他个人杜撰的谣言或是臆想,而是当时整个地震学界认识局限性的体现。查一下以往的地学科技文献可以知道,汶川地震前地震学家普遍低估了龙门山地震危险性,虽对其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有所估计,但对潜在地震强度的估计也仅为7级。低估的最主要原因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只有2~3毫米/年,此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断裂滑动速率愈低,其地震危险性也愈低。其次历史地震记载时间短于强震复发周期,在汶川地震前约2000年的历史记载中,龙门山断裂带未发生过M≥7的地震。第三,世界上其他8级以上逆冲型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带上,而且发震逆冲断裂的倾角一般都在20度以下,而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倾角浅部达到了70~80度近乎直立,这是地震学家未曾遇到的一种新的地震类型。换句话说,当时如果换作另一位地震学家接受采访,他的回答应与洪时中并无二异。因此,不应该把汶川之殇视为洪时中个人之过,把他当做“罪人”进行个人攻击,应该谢罪是整个地震学界。 相比之下,网上对梅世蓉及唐山地震预报的批判则更具文革遗风,一些报告文学乃至纪录片所选择的角度,往往定性为“人事斗争”或者“瞒报”导致预报失败。梅本人不但被指责“对震情严重漠视,多次推迟震情会商,打压唐山地震预报”,还被认为“震后编造谎言,欺骗中央,称‘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掩盖真相30年”;于是梅世蓉被一些网民定义为“唐山地震千古罪人”,个人照片也被PS成挂牌批斗图在大小网站传播。 无论网上对梅世蓉的批判如何激烈,笔者不得不说的是,唐山地震距今已有近40年历史,批判者中的多数人对那个混乱年代仅有模糊记忆,更未经历唐山地震之前会商的过程,仅仅是基于几份报告文学和网络帖子罗织出一个“千古罪人”形象。这种一面之词的批判似有文革时期的洗脑效果,正如红卫兵将拳头砸向彭德怀、刘少奇的时候,无比坚信被批斗的是一个反革命分子。梅世蓉当年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唐山地震的预报是怎样过程,诸多细节存在很多“罗生门”式的争议,笔者无法也无意深究。但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梅世蓉为代表被口诛笔伐的那些地震专家,与1975年成功预报海城地震的是同一批人。海城的成功曾经给他们带来巨大荣誉和喜悦,梅世蓉提出的“空区理论”也逐渐成型,对于这些以地震预报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笔者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他们放弃再次成功的努力。同样的专家团队、同样的预报理论,同样的仪器手段,同样的观测数据,为什么梅世蓉和她领导的团队漏报唐山地震却能成功预报海城地震?漠视震情、打压预报、瞒报异常……,这些理由似乎都说不通。 笔者认为,评价一个地震学家的是非功过,必须对该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该领域的科学水平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唐山地震未能预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远未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中国的地震学者,根本就不具备预报唐山大地震的科学能力。不但当年不具备,今天也仍然不具备。只要地震爆发的规律性问题没有解决,仅凭各种经验,人类无法准确预报唐山大地震这样复杂的地震。地震预报进行了几十年的艰难探索,但收效甚微。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成为制约地震预测研究的巨大屏障。事实上,在地震学家所掌握的震例中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很难将对某一个地震的认识应用于另外一个地震。随着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地震专家总结出“小震密集-平静-大震爆发”的理论模型,也曾把对地震预报的盲目乐观推向了高潮。然而唐山大地震之前的几十天里唐山连一次1级地震都没发生过!大地爆发出的能量只用了23秒就打碎了地震工作者10年建立起来的几乎所有,包括工作经验、方式方法,当然还有个人名誉。正如梅世蓉之后撰文说,我们想等的东西,都还是些表面现象,真正的本质我们还没有抓住。因此,不着力研究临震现象的本质,提取出真正的临震信息,今后还可能吃亏上当。 对于上述观点有人可能持不同意见,并举出耿庆国、汪成民、黄湘宁等例子出来证明唐山地震被准确预报过,对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客观地评价。首先,这些所谓“准确“的预测意见实际上偏差很大,如汪成民的预测震级只有5级,与实际的7.8级能量相差数千倍,然而这种偏差在各类报告帖子中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次,零星的成功震例并不等于掌握了地震预测的客观规律。就以被网民奉为“国宝”的耿庆国来说,先后共填写过14张地震预报卡,全部为误报,然而这些情况并不为网民所知。第三,所谓“孤木不成林“,主震派的意见在唐山地震之前并未成为主流认识,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恰恰是当时地震预报整体水平的真实体现。当局无法仅根据单个学者的预测就制定具体的避震防灾政策。第四,地震发生后总有人翻旧账找出之前的种种“异常”,实际上这种异常往往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仅凭这些异常就敢于做出一次8级大震的预报,那么中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就不用睡觉了。 同样,对于地震预报专家的水平也应有客观的认识。仍以中国足球为例,经常有人抱怨我们没有马拉多纳,也常有人说如果派某个球员上场,在某个时候、某个位置恰到好处地伸出一脚,最终结果会如何不同。但凡有点头脑的人,都会知道这只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幻想,以目前中国球员的整体水平,不可能出现马拉多纳那样的球星;并不是把那些灵光一现的球员串联起来,中国足球的面貌就可以改观。在关注地震预报的人群中同样存在这样一种类似观点,就是高水平的非主流预报专家,被低水平的主流预报专家压制。但真实情况是,主流和非主流专家的地震预测水平都很低;在地震科学的课堂里,所有人都是小学生。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让一群小学生做高等数学的选择题,选ABCD各种答案的都有,最后公布正确答案是B。如果你认为选B的学生水平比其它学生高就大错特错,实际上所有的小学生都不懂高等数学。换句话说,这些非主流的预报人员以及他们的神奇故事,不过是我们从历次地震预测失利中觅得的精神慰藉罢了。 总之,把地震预报的探索寄托于少数个人的灵光一现,如同把中国足球的发展寄托于某个球员的神来之笔;把地震预报失败的罪责强加于一位专家身上,亦如指责教练以遮掩中国足球整体水平的低下。笔者坚信人类会最终攻克地震预报的难关,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漫长和扎实的探索,而不是这种轻佻的思维方式和蛮横的逻辑定式。 对洪时中和梅世蓉的批判可以休矣!
对“脆吧造谣云南地震”的批判可以休矣! 看看现在的防震减灾吧,正经讨论地震的帖子没多少,批判脆吧造谣云南有大地震的帖子倒是一大堆。几个大仙吐沫星子乱飞,围绕下面的一个截图慷慨陈词:个人认为,若要批判“脆吧造谣云南地震”,有两点先得搞清楚。 第一、脆吧说“云南的确有大地震”的背景是什么,前后语境是什么?针对什么问题而说?如果不搞清楚就定性为造谣,这属于典型的断章取义。每天我们讲话无数,如果掐头去尾只截取一段出来,估计每个人都是错话一大堆。 第二、脆吧说“云南的确有大地震”,是短临预报意见,还是中长期预测?个人看来,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个短临预报意见,甚至连中长期预测都不算,只能是地震活动性背景的描述。云南属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破坏性地震较多、受灾特别频繁和严重的省份之一,说云南有大地震是很客观的表述,有什么不对?正如你说“人是要死的”,这能叫预测吗?只是表述客观规律而已。 现在的防震减灾吧,明显在走下坡路,不但关注者寥寥无几,真正讨论地震的主题帖没有几篇。批判脆吧造谣云南地震的人里,有的是真不明白,有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笔者想说的是,无论你和脆吧有什么个人恩怨,整天打这种口水战,有意思吗?
为什么 @finesand123 会有那么多常识性错误? 针对“等离子云”模型的常识性错误,前不久笔者曾经撰文《关于 @finesand123 “等离子云”错误观点的几点解释》 http://tieba.baidu.com/p/4650536654?pn=1#93180359397l。科普之余笔者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finesand123 的帖子里会有那么多常识性错误? 除了欠缺系统学习之外,由于 @finesand123习惯于通过百度搜索查询资料,笔者曾经怀疑百度百科的编辑水平影响了她对问题的认识。于是前几天和@finesand123 讨论等离子体话题的时候,笔者向她推荐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一篇科普文章《奇妙的物质第四态》,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ipp.ac.cn%2Fkxcb%2Fdlz%2F201210%2Ft20121004_99708.html&urlrefer=c64670c8e52b75fe7818b0ff97b7dcc4。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等离子体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条件,非常适合于业余爱好者进行学习。然而@finesand123 看过之后的回复却让笔者哭笑不得。她说“这文章电离的方式阐述不完整啊,居然没有外加电场引起电离,看来还不如百度的文章,还中科院的文章呢,别出来丢人现眼了。”在那篇科普文章里,关于电离方式清清楚楚地写着“碰撞电离 气体中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获得能量。”这是气体电离最最基本的方式,就像碳元素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元素一样,官方的科普文章里怎么可能漏掉?经笔者提醒之后,@finesand123强撑面子解释说”没认真看也算看不懂?真会扣帽子“。对此笔者强调两点:第一、作为面向公众的科普作品,这篇短文中总共只写了三种电离方式,然而@finesand123 却能做到视而不见,也颇为不易!第二,要是明白“碰撞电离”是什么意思,怎么会说“没有外加电场引起电离”那样的蠢话?@finesand123应该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没看懂才是。 笔者认为,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这可以视为个人性格,不提也罢;但是像 @finesand123这样生搬硬套教科书里概念术语,可能更多反映的是科学态度问题。正是由于心浮气躁、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才会造成其习惯于“想当然“,只根据字面意思或凭借个人臆想进行机械拼接和“选择性引用”。由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何@finesand123的帖子里屡屡出现认识偏差甚至常识性的错误。
地动和地震是什么关系?且看@runjinl 混乱的逻辑 几个月前网友 @runjinl 曾经发帖子《运城的地动现象》,先是说“这次地震之后,人们普遍感到震动,但地震台并没有记录到相关的地震,怎么回事呢?”然后便抛出“地动现象”的新名词,认为“地动也是一种自然现象,能听到震动的声音,但并不是地震。” 按照这种表述,地动应该跟地震是两码事。 后来 @runjinl 精神受刺激发生自残行为,此帖子被他删了。好在4月27日他在《关于“运城地动现象”的解释》里回复里又一次强调“地动”不是地震:“老百姓问我隆隆响,山西方面地震局没天都有震情通报,没有报说有地震,我说可能是地动现象。这种现象我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了,所以我说有这种情况,有地声,但不是地震。”然而 5月15日 @runjinl在《什么是地震》又说“地震又称地动”。这一表述彻底暴露了其逻辑上的混乱。地动和地震究竟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交集关系?包含关系?还是等价关系?集合关系就那么四种:(1)两者如果是并列关系没有交集,正如前面所说“地动并不是地震”,那么与后面“地震又称地动”的表述是矛盾的。 (2)两者如果是存在交集,非包含关系,那么跟“地动并不是地震”和“地震又称地动”表述都是矛盾的。 (3)两者如果是包含关系,地震属于地动,那么与“地震又称地动”的表述是矛盾的。“又称”在逻辑上表示两者应该是等价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如“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两者等同才能用“又称”。 (4)两者如果是等价关系,地动就是地震,那么与前面“地动并不是地震”的表述是矛盾的。 于是我们发现,@runjinl 自作聪明提出一个“地动”概念,结果把自己的逻辑彻底搞乱了。 更麻烦的是,r大师的忠实粉丝 @alian1231 在5月21日《关于地动现象》中指出:“地动就是地震”。可惜他作为 @runjinl 的拥趸,平时张口“老师”,闭口“学习”,其实全是装装样子,根本没认真钻研过老师说过什么,结果一不留神跟老师 @runjinl 唱起了反调——地动究竟是不是地震?请自圆其说。差点忘了,还有@落花微雨燕于飞、 @johoNosh ,@year阿連 ,你们这几个 @runjinl 马屁军团的骨干成员,一天到晚只知道拍马屁加喷口水,一篇技术帖子没发过——这几个月你们的异常皆是由“地动”而起,现在,想想怎么替你们老师自圆其说擦屁股吧,呵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