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如屏 山水如屏
一塔湖图
关注数: 33 粉丝数: 518 发帖数: 11,898 关注贴吧数: 25
地震吧的“大师”应该走下神坛了! 近日针对网友 @runjinl 帖子《运城的地动现象》,笔者写了一篇《关于“运城地动现象”的解释》,介绍了地震事件监测和信息发布的关系,以此来解释为什么当地有感却没有看到地震报告。 然而接下来一些网友对笔者的评论,却让人哭笑不得。有的说笔者“攻击老师”、“欺负老师”,求笔者“别再说老师坏话了”;有的认为笔者“没事找事”、“存心不良”,“恶心大众”;还有网友认为笔者为“搏点名搏点利”而来,甚至煞有介事地断定“感觉是一次预谋已久的事件。 从网友回复来看,这位@runjinl在地震吧里还是有不少拥趸的。这些人对@runjinl可谓毕恭毕敬,言必称“老师”。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网友在回复中居然没有一个提到@runjinl 所说的“地动现象”,完完全全是在打口水战。显然,他们并不关心科学问题本身,而是关注于“老师”的光辉形象是否受到损害。 国人喜欢偶像崇拜,喜欢神化某个人物,喜欢把研究问题变成烧香拜佛,变成某个精神领袖的最高指示。所以中国各种各样的大师层出不穷,从特异功能人士到张悟本的绿豆汤,地震预报也是如此。正如一个网友所言,“咱们这里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外行,偏偏又都是想来看看比咱专业的人士对地震的预测。”不知不觉间,这专业人士就变成了善男信女眼中头顶光环的大仙、大神,而“专业人士”也在网友山呼海啸般的敬语中迷失自我,忘记了地震预测的真实水平,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地震预报领域的大师。 “老师”的本职是传道受业解惑,@runjinl确也写了几篇科普文章;然而从前面那些网友的评论来看,没见到这种科普有什么实际效果。说到底,他们并不想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只是把@runjinl 变成一个指点迷津的泥菩萨来供奉罢了!可以说,这种支持或者拥护完全背离了师道的初衷,彻彻底底变成了偶像崇拜,跟那盲目的追星族并无不同。 笔者在《对洪时中和梅世蓉的批判可以休矣!》一文中曾经说过,人类远未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换句话说,在地震科学的课堂里,所有人都是小学生,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大师”。这位@runjinl不同于一般的民科神棍,学过地质力学,知道华夏系和郯庐带,加之谈吐间专业术语不断,因此吸引了很多崇拜者,他本人在地震吧里也常以“老资格”自居。但如果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其知识结构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传统地学理论,对稍新一点的概念如板块理论不甚了解,对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存在很多过时甚至错误的认识。笔者要说的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何况是探索阶段的地球科学?你可以摆数据、摆理论,但没有人可以摆资格。 在笔者看来,民科群体最大的短板并不是基础理论的薄弱,也不是仪器装备的不足,而是科学观念的缺失。不管在地震吧,还是地震论坛,地震民科的江湖法则是“井水不犯河水”,点赞可以,质疑不行。只要别人提出不同意见,就是“砸场子”,就是“大不敬”,就是跟自己对着干。业余爱好者们你说你的,我讲我的,相互之间互不交流,缺少必要的同行评议,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山头林立,一盘散沙。 殊不知,科学方法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交流,同行评议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绝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要接受其他对此研究感兴趣的人的监督、审查,对其真实性、重要性和原创性进行检验。笔者认为,地震吧不是江湖帮会,不需要什么堂主老大之类的角色。应该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宗旨,摒弃个人崇拜,鼓励学术研讨和同行评议,真正把地震吧变成地震研究学术交流的论坛。 地震吧的“大师”应该走下神坛了!
“地震云”的真相【转帖】★观云识天★---带你走进云的世界 "地震云"是地震吧里热炒的话题,相关帖子照片比比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所谓“地震云”在气象观测中已有逾百年的研究历史,不但国际上有详尽的分类,科学成因机理也非常清楚,与地震并无关系。针对目前“地震云”研究的混乱状况,笔者认为很有必要科普一下气象学常识,故转帖相关专业文章以飧读者。由于光照、视角等差异,实际看到的云与文章中的样图可能略有不同,但并无本质差别。相信读过这篇转帖文章后,地震吧里绝大多数"地震云"帖子都可以卷铺盖回家了。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云的研究不能违背物理学、化学、气象学等基本科学规律。正如研究绿豆的养生功用,不可能超出绿豆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纤维素,还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有人认为“地震云”可以天马行空,可以不考虑地球大气圈的运行规律,正如认为喝绿豆汤能治癌症而无视其物质成分,笔者只能说这些人病的不轻。 ==================================================== 云是由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而形成的微小水滴、过冷水滴、冰晶、雪晶中的一种或混合组成的,形状各异的飘浮在天空中可见的混合体。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云,装饰了我们的天空。但长期的阴天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情绪。 云的生成,宏观特征、量的多少,在天空中分布情况和演变,都能够显示出当时大气运动、稳定程度和水汽状况,也是预示未来天气演变的主要征兆之一。为了对云以及相应的天气进行观测记录和研究,有必要对云进行分类。在气象台站观测中,目前都采用国际云分类法,它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云是诚实的,不会说谎。”——这句话很容易产生误导 “云是诚实的,不会说谎。”这句话出自键田忠三郞《这是地震云》,作者的本意是想表达地震云的客观存在,但不得不说这句话有很强的误导性。 首先,什么叫做“诚实”?只有人才会说谎,仪器并不会说谎。水位、水温、地磁、地电、地形变、重力、测震......各种手段的观测资料都是“诚实”的。难道只有天上的云诚实可靠,全国几千个地震台站的观测资料都在造假? 但是,为什么用这些“诚实”的地震数据,我们搞了几十年地震预报还没有突破?关健问题在于我们不可能在一个纯净环境中开展观测,我们获得的各种观测数据,全都是地震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混杂在一起的结果。 比方说观测地电场的变化,影响因素就有很多: 1、太阳黑子的变化; 2、有岩层、金属矿层、含水地层和矿化水等之间的接触因素; 3、岩石的电化学活动; 4、地下水在多孔的岩石中流动所形成的电场。 5、生物电场; 6、压电效应 7、震电效应 我们观测到的地电场变化,是地球物理场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是客观存在,都是“诚实”的。不幸的是,这些异常变化中绝大多数都和地震无关。不仅地电场如此、地磁场、重力场、应力场、生物异常等等莫不如此。地震预报之所以困难,就是很难把地震相关的信息从众多干扰信息中区分开来,因此,也难以找到地震发生和异常之间的规律。 地震云观察同样如此,天上的云千变万化,真正的“地震云”混杂在无数气象云之中,并不容易识别。即便是形态近似,也不一定就和地震相关。 “云是诚实的,不会说谎。”,这句话很容易让人忽视干扰信息的排除,误认为地震云研究就是按图索骥。现在地震吧里的“地震云”已经成了臭大街的垃圾——有人提供一些“典型”的照片,其他人拿着照片看天,觉得像的就认定是地震云。然后对着日本台湾印尼等等地震多发区胡乱一指,等到个地震就认为“验证”,纯粹自己骗自己。 笔者认为,键田这句话应该加上后半句——云是诚实的,不会说谎,只有人才会自欺欺人。
对vaughantse及其“龙背墙”论述的几点意见 电影《全民目击》中林泰为什么在法庭上喊龙背墙,是吧里讨论最集中的焦点话题。为此网友Vaughantse多次发帖并展开激烈讨论,甚至数度进入对骂状态。对此问题,笔者也想说说自己的几点看法。 第一,多数人认为林喊龙背墙是为了阻止林萌萌继续说真相,否则他就一头撞死(以下简称“阻林说”)。对此Vaughantse表示反对,其理由是林萌萌在最后就给童涛打电话说真相了,按之前的逻辑,那就是林萌萌故意说出真相,让林泰去撞死。但笔者认为,用这一理由来否定“阻林说”太过牵强。按照这一逻辑,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征兵,有驾校,有航空公司,因为征兵就是故意让人被打死,教开车就是故意让人被撞死,卖机票就是故意让人被摔死……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要死要活的“誓言”,结果如何?人生经常面临十字路口甚至生死抉择,如果把某一因素绝对化,很容易步入片面极端的误区。按照“阻林说”,林萌萌一开始因其父威胁而妥协,后来经不住良心考验终于向童检坦白,这一过程怎么就不可能呢?林萌萌心理天平的一端是父亲以死相抵的威胁,但那毕竟只是一种可能、一种暗示,并不是100%的结果。反过来天平另一端林萌萌受到的人性煎熬难道就没有重量?就一定要向父爱倾斜?从实际结果来看,林的最终选择也已说明了天平指向。笔者认为,vaughantse否定“阻林说”的理由并不充分。 第二,vaughantse认为林在法庭上喊龙背墙的原因在求童涛:他愿意以死谢罪,只求童涛成全,放过林萌萌(以下简称“求童说”)。笔者看过其在《终结篇!》中按照故事时间顺序对林泰想法的分析,应该说前面的分析都没有问题,疑问恰在喊出龙背墙的一刻。Vaughantse认为林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求童涛放过萌萌,而且这个童涛还是“未来的童涛”,这一说法显然是十分牵强的。笔者认为,林泰在当时的想法首先是确保庭审按照他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让法官、检方和所有公众认定他才是杀人凶手,这才是第一位的念头。他最担心的应该是女儿的哭诉坦白打乱他的布局。按照“求童说”,林泰居然置法庭上的复杂局势不顾,转去考虑如何跟未来(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后)的童检求情?几年之后童还是不是检察长?还管不管这个案子?在童不知“龙背墙”缘由的时候提前几年跟他求情?这样的情节未免太科幻了。“求童说”的另一漏洞则是,童检是一个可求之人吗?就算林愿意自己抵罪,童就会放过萌萌?林高度评价童检的破案能力,却认为他会因舔犊之情而网开一面?vaughantse对“阻林说”进行了十分严格的剖析,指出种种不合理的地方,笔者想说的是,如果按照这种严格“推理”,“求童说”更站不住脚。 第三,笔者认为,分析一部作品要从整体来考虑,而不应局限于某一片段。对林泰喊出“我会死在龙背墙后”的分析,一定不能脱离影片最后有关龙背墙的传说。笔者认为Vaughantse在分析本片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传说中的老龙王是什么条件下撞死的。请注意,天庭进行处罚的时候,老龙王开始并没有想到自杀,只是默默承受雷劈。仅当小龙王不忍父亲受苦意欲自首的时候,老龙王才选择了撞墙而亡。如果林泰只是为了向童检表示他愿意以死谢罪只求放过林萌萌,影片在交代神话传说时完全不必有“小龙自首”这一环节,直接说老龙王被劈死后化为一座山即可。实际上在那个传说中并没有执法者出现,找不到童检的镜像(如果是天庭被老龙王感动之类的情节倒还符合“求童说”)。从前后关系来看,“阻林说”更贴合传说的情节,而“求童说”显然是不完备的,谈不上什么“唯一的”合理解释。笔者认为,与全片的文眼——“龙背墙”传说相脱节,是“求童说”最大的硬伤。 另外笔者想说的是,Vaughantse似乎性格比较偏激,跟许多人都对骂。对于一部电影的分析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阻林说”不一定正确,“求童说”也不一定错,何必钻牛角尖非要找出一个绝对答案?《红楼梦》研究多少年了,可曾有“唯一的”合理解释?另外,讨论不过是各抒己见,大家真的没必要骂来骂去,恶语中伤,大过年的何必呢?vaughantse也不要把对骂视为理所当然的还击,你在帖子里一上来就说“阻林说”是“最傻的”,是不是冒犯在先呢?
“地震云”研究中易被忽视的气象因素    浏览地震吧中有关“地震云”的帖子,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很多爱好者只是“拍照片、等地震”,对当时当地的气压、湿度、温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却一概不问。     众所周知,天气系统和当地对流条件才是影响云形态的主要因素,DZ只可能是次要因素。参考一下气象学理论,很多“疑似DZ云”的形态、方向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今天的数理统计学已经相当成熟,还有气象学大量科学翔实的观测数据和理论,借助这些旁支学科的成果,尽管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DZ预※※测问题,却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比方说,了解一下影响云形态的因素有哪些?出现特殊云时当地气象条件如何?分析两种现象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等等。     笔者注意到百度百科“地震云”词条中有这样的陈述:“这些形态的云并不是全部可以牵强使用气象学解释的”。也许是受这句话影响,很多爱好者往往喜欢把“DZ云”当作一个孤立现象来看。实际上, 如果忽视气象条件的作用,认为DZ云就是挂在天上让我们看的,岂不成了刻舟求剑?这种做法既不明智,也不科学。     其实,不但“地震云”观点始创者键田忠三郎等没有撇开气象学孤立地研究云,“地震云”历史文献中也很强调气象背景。譬如《重修隆德县志》中的记载: “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请注意这段话的前十个字“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其实是强调要把因气象原因形成的云排除掉。另外一段记载“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也同样强调“晴朗”。然而很多“地震云”爱好者忽视了这些细节,只把注意力放在云的形态、颜色上,这种做法是把“DZ云”研究简单化了。 笔者认为:DZ云”理论不成熟,不等于气象理论、数理统计理论不成熟,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成熟理论对“DZ云”实践的指导作用。假如很多云现象都可以用现有的气象理论解释,把那些疑似异常其实正常的云例排除掉,可以有效缩小寻找“DZ云”的范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笔者很想给“DZ云”爱好者们提个建议,以后发“DZ云”照片的同时,最好把当地当时的天气情况附注一下,比方说风速、风向、温度、湿度等等(很容易查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