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 Le宁蒙mon
AutonomousKatapultingEjectomaticEmitter
关注数: 37 粉丝数: 290 发帖数: 7,419 关注贴吧数: 9
说老子“肤浅”的人很肤浅 刚刚看到一个帖子,说老子的《道德经》“没有任何依据”,所以“肤浅”。 我没有在那个帖子里回复,因为发那个贴的人是西哲式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用来领悟大道的。 老子提到的问题很多,我只举一个直白易懂的栗子,来说明悟道和西哲有什么不同。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这个话本来不是老子原创的,在《黄帝四经》、《太一生水》里面都能看到。 然而,这句话所体现出的上古智慧,确实是老子总结,并且发扬光大。 那么这话对不对呢?以西哲来看,肯定是不对的。你拿把木剑,我拿把铁剑,对着砍,肯定我赢啊,柔弱的怎么能胜过刚强的呢? 所以说,这句话,不是仅仅从字面来理解的,需要把《老子》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其他观点,贯穿起来看。 比如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秦国兵力强大,却很快灭亡了,如果秦国不搞严刑峻法,而像汉初那样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是不会那么快就亡国的。 所以说“柔弱胜刚强”,是包含韧性、持久力、反脆弱、降低风险等很多方面在内的,如果认为这话仅是说“弱的比强的好”,就肤浅了。 因此西哲式思维是用来认识末端现象的,而老子说的大道是用来体悟核心本源的。 万物的核心本源,之所以不能以西哲的方式来完全认识,是因为其精妙的程度,大概永远也无法被科学所覆盖。 比如物理学家把一切力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却说不出基本力产生的原理(特别是引力);遗传学家在不断地探索基因编码,却说不出基因编码表达的原理。 所以人类认识世界,很多时候,就像某种病吃某种药一样,知道这药能治病,却很少知道为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就像知道得病吃什么药,这在历史上已经反复验证过了;西哲就像是研究药为啥能治病,可以说这两者都是同样重要的。任何只取一端,而否定另一端的态度,都是肤浅的。
今本《文子》对《淮南子》的改写 今本《文子》有3/4的篇幅抄袭《淮南子》,原因是东汉年间,今本《文子》的作者得到原本《文子》,残缺不全(甚至比今天的竹简《文子》更加残破),所以大段摘录《淮南子》的文字补全之,其中一些是对《淮南子》思想的归纳总结,但也有所不同。 抄袭在古代是常见的事情,而今本《文子》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该作者把《文子》中所有的“文子曰”都改成了“老子曰”,这等于是伪造圣训。 举个有趣的栗子: 《淮南子·道应训》(这一篇全部是用各种寓言故事解读《老子》):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徐冯曰:“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书者,言之所出也。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于是王寿乃焚书而舞之。故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寿背着书走路,在周国的大路上碰到隐士徐冯。徐冯说:“事情随变化而变动,变化产生于时机。所以识时务者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书记载着人的言论,言论当然出自智者,但有智慧的人是不藏书的。”王寿听了徐冯的开导说后将自己的藏书全部烧掉,然后轻松地手舞足蹈起来。所以《老子》说:“议论太多使人感到困惑,所以不如持守虚静之道。” 《文子·道原》:老子曰: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老子说:事情随变化而变动,变化产生于时机,所以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所以“大道可以效法,但没有固定的道;事物的名称可以命名,但没有固定的名”。书记载着人的言论,言论当然出自智者,但智者也无法知道(并非是自己时机的事情),所以没有固定的道;事物的名称可以命名,但并非藏在书中(的过时的名称)。所以“议论太多使人感到困惑,所以不如持守虚静之道”,“弃绝学问就没有忧虑”,“弃绝圣明和智慧,民众就有百倍的利益”。 通过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今本《文子》尽管在抄袭《淮南子》,但作者改变了一些原文的意思。而由于是抄袭的缘故,使得今本《文子》的这类文字读起来不太通顺。
重野栎轩《老子解》1-9 老子解 重野栎轩著 重野櫟軒(生卒年月不详),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古注学派儒者,文化至文政年间(1804-30)人,名葆光,字子润,号栎轩,著有《周礼校点》。 文字录自《老子注释全书》,东洋图书刊行会昭和七年(1932)出版。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恍惚,无象而有象,无状而有状,是即常道。若乃众曰可得而道,是偏尚道已。 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名,不可致诘,故一有云,一无云,是常名。若乃众可得而号言者,亦一曲自名已。常,恒久不改之谓。 无名天地之始。 ※名一。 有名万物之母。 ※名二。天地万物互言已,道不可名。故姑假有无二言,以寄明常道之常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道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道之徼。无欲有欲,是观道之方法。非无欲,则妙不可观;非有欲,则徼不可知。徼与穷通。 此两者。 ※妙、徼。 同出 ※混成。 而异名。 ※徼有迹可见,即有名。妙无名可目,是无名。 同谓之玄。 ※非有非无,又有又无,是玄。玄亦假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之变,非复一玄所能蔽,故重言“众妙”,就天地万物言。门亦假名。 ※是居一书太始,指示道之大形。所谓道者,无象无形,而能象能形。故观道,就其徼而有之,就其妙而无之。以其同出混成,因假号曰玄,盖非言语辞称所得而喻也。故种种譬称托名,曰母,曰父,曰万物之宗,曰天地之根,曰象帝之先,曰虚,曰精,曰静,曰和,曰牝,曰赤子,曰柔弱,曰不争,曰不仁,曰无为无事、不言不欲,曰希夷微,曰利器,曰宝,曰水,曰谷,曰江海,曰含,曰孔之类,皆假称,以明道非有非无,义极深矣。凡书中曰“无”曰“无为”类,岂专于无之谓哉?故曰,有之为利,无之为用;又曰,有无相生。苟审此义,于五千文,思过半。故观道之方,自非心体于道,则不可得窥其妙徼。顺推而上,以观有无同出处,则睹其名虽异,而其实一源也。既睹其实一源,则知无之不可一于无,而有之不可画于有。故同谓之玄,既谓之玄,犹嫌拘于一玄,故曰又玄,玄之又玄。即是常道常名,究竟命之目已,有无妙徼。分析一道字,始犹父也。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真美真善,则人不知之,所谓上善若水,是也。是翻说上章首句,知为美为善,即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常道常名,天下 不知为美善。 故有无相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或作“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六者相对,人以为相反,所以生彼我是非也。殊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苟知此义,即一曲之累解,彼我之辩熄,庶乎常美常善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是体夫常者。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即无为之事,不言之教。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即是恒久不改,可见是体常者。举弗居一句,以替无为不言之为尚。是释常道。 ※道不可道不可名,而天下喜说道者,咸皆持一家之见,自谓美也善也,岂知其佗哉?是所以不免为恶为不善也。亦持盈揣锐之为,而不可长保者,距夫常也远矣。夫恍惚之精,窈冥之信,万汇禀受,莫不由是而出焉。是以无为有之始,难易相为兆。消息往来,犹昼夜互胚胎,若四时孟季相接。圣人附之自然,不容为于其间,所谓无为不言,以观其妙徼,是体道者之能事也。若夫曲说奇辨之家,自美自善者,譬之以秋获笑春播,执火功毁水利,抑亦足言哉。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罪莫大于可欲。将明致虚守静之义,故极言有为之害。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四言是喻。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无知无欲,是圣治之效;知者不敢为,是绝圣弃知之事,为即天下神器不可为之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是本领。 ※尚贤贵货,唯是为天下生事;使民属视而徇之,是为民开跂望争竞之窦,岂非乱哉?圣人莅民,不诏以言,不示以事。使百姓各安其情性,甘其饮食,至老死,无有迁移倾动之心,是圣人处无为,行不言之功。虽有知能之官,才技之士,使其不敢用其巧力。所谓镇之以无名之朴,往而不害,安平泰者,实老子一部经济之大本领,所以援后世繁文苛刻之弊也。四其字充百姓。 第四章 道冲。 ※虚。 而用之或不盈。 ※满则失冲之体。 渊兮。 ※微妙不可识。 似万物之宗。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挫其锐。 ※无锋刃。 解其纷。 ※无结纽。 和其光。 ※无辉耀。 同其尘。 ※不异于众物。 湛兮。 ※静貌。 似或存。 ※谷神不死。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段虚辞设问,状一道字,大似古赋之体,曰或,曰似,皆疑辞。 ※冲或不盈,体道之至要。故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即常无欲以观其妙也。挫解和同,是用之不盈之规式,去尚去为之事。诚能若此,则企羡矜望之机息矣。是之谓复归于朴,故能渊兮湛兮,而与道若一。为无为则无不治,由斯中而来何事,于知巧事为之末乎?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往而不害,安平泰。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鼓铸之具,此以下释天地圣人不仁。 虚而不屈。 ※屈竭通,尽也。言有出于无。 动而愈出。 ※四时行,百物生。是释天地。 多言数穷。 ※数犹势也。假言多事多败,与“不屈”句反映。 不如守中。 ※守中,言致虚也。是释圣人。 ※天地自然,是道之蕴,唯圣能象之,万物遂生也。百姓之乂宁也,皆由夫不仁而来,即无为无不治也。橐龠假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以言无为之至用。但不仁两语,辞颇峻峭,激世之言,不必拘害其主意,以下曰激语者皆是。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是谷神。 是谓玄牝。 ※有无混成,不可思量,故曰玄;为万物母,故曰牝。 玄牝之门。 ※众妙所出。 是谓天地根。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谷神玄牝,是假名,天地根即指实。 绵绵若存。 ※独立不改,是常道。 用之不勤。 ※尽也,即虚而不屈也。 ※道冲,故曰谷;渊兮似万物之宗,故曰神。致虚极,守静笃,故曰牝;微妙玄通不可识,故曰玄。皆所以形态一道字也,列子一位是为黄帝言。 第七章 天长地久。 ※是纲。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法自然,不以生为事故。 故能长生。 ※包久字。是解。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是法天地也,后、外疏之也,先存得之己也。 非以其无私耶? ※无私,即后、外。 故能成其私。 ※成私,即先存。不自生故能长生,私己也。 ※圣人体道,与天地合其德。知母守子,知雄守雌。行万物上,莫之能撄,故能成其私。天地不仁,而万物化形;圣乎法之,所以无疆也。 第八章 上善若水。 ※至平至顺。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处卑下,即后其身,外其身也。 故几于道。 ※以上,以水喻道之徼,故曰几。 居善地。 ※地势静,静为动君。 心善渊。 ※浑兮如浊,澹兮若海。 与 ※与国之与。 善仁。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言善信。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信之,德信矣。 政善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 事善能。 ※大功若拙,能虽穷海内,不自为。 动善时。 ※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 夫唯不争,故无尤矣。 ※即是上善。 ※七善,是执道之方法。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者,岂不善之上乎? 第九章 持 ※执守之意。 而盈之,不如其已。 ※凡事,恶满盛。 揣 ※摩也。 而锐之,不可长保。 ※锐必挫。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多财多患。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覆堕必速。四句言有为之害。 功遂身退,天之道。 ※四时之序,功成则移,天道若是,况人事。 ※持盈揣锐,即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也。金玉富骄,有为上加为者,安可以保久乎?是皆不能居众之所恶之由。若夫功遂身退者,则上善之事,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者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有,故能长保。三段一贯,其义益明。
《文子》中的《老子》 本贴摘录了《文子》一书中的《老子》语录。 包括较长的引用,和“故”、“故曰”后面的文字。 字数较少的不计在内。数字代表所对应的《老子》章节。卷一·道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41 大象无形。 21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25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41 大音希声。 25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16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0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57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39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76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柔弱者生之干也,坚强者死之徒。 76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57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65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圣人自谓孤寡。 39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 卷二·精诚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重)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卷三·九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陰而抱陽,冲气以为和。 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重) 47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15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卷四·符言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39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 64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42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重) 39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重) 42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也。 64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小国寡民,虽有什伯之器而勿用。 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卷五·道德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9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治大国若烹小鲜。 60 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9 功成身退,天之道。 卷六·上德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41 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卷七·微明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言有宗,事有君,夫为无知,是以不吾知。 70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道冲而之又不满也。 4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 5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国,其德乃丰。 54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 于天下,其德乃普。 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为而民自化。 57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宝也。 31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卷八·自然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谓玄德。深矣!远矣!其与物反矣。 65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太上,下知而有之。 17 太上,下知有之。 人无弃人,物无弃材。 27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卷九·下德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是谓玄同。用其光,复归其明。 55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56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52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3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不尚贤,使民不争。 3 不尚贤,使民不争。 卷十·上仁 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13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修之身,其德乃真。(重) 54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重)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0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善建者不拔。 54 善建者不拔。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31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死地,荆棘生焉,以悲哀泣之,以丧礼居之。 50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30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31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38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 广兮其若谷。 15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 其若浊。 卷十一·上义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重)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卷十二·上礼 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重)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52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58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 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中为缺字。太一生水。 (※)太一→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太一+水→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太一+天→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天+地→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神明→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阴+阳→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寒热。 (※)四时→寒热 寒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寒+热→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湿+燥→岁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 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太一→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岁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所以太一藏匿于水,在四时中运转。 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 (※)周而复始,将自己作为万物之母。 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盈缺变化,将自己作为万物的经纬。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 (※)天不能杀死它,地不能埋藏它,阴阳不能生成它。 君子知此之谓(明,不知者谓昧。) (※)君子懂得此理就是圣明,不懂得就是昏昧。 天道贵弱,截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积于(弱。…) (※)天道以柔弱为贵,天会截断已成者去利益正生者。夺取强者,给予弱者。 下,土也,而谓之地。 (※)在下者是土,所以叫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在上者是气,所以叫天。 道亦其字也,清昏其名。 (※)道是太一的字,清昏是它的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太一以道从事,必依托其名,因此事业成功,身体长大。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圣人以道从事,也依托其名,因此功业成就,身体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地名字是相对成立的,而道超越天地的方所,天地也无法与之相比。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 (※)天欠缺于西北方,下方山峦高耸。 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 (※)地欠缺于东南方,地上低陷平坦。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 (※)在上有所不足,在下就有富余。 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在下有所不足,在上就有富余。
北极谓之北辰。——《尔雅·释天》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北极星在紫微宫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观象玩占》 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馀三星後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史记·天官书》 (※)中宫的天极星,其中一颗最明亮的,是天神太一的常位;旁边的三颗小星象征三公,有人说是象征太一神的诸子之属。天极星的后面是形如钩状的勾星四颗,其中最后一颗大星是正妃,其余三颗是后宫的侧妃嫔媵之类。环绕一周有十二颗匡扶守卫中宫天神的星,属于文、武诸藩臣。以上都称为紫宫。 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紫宫左三星曰天枪,右五星曰天棓,後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史记·天官书》 (※)紫宫靠前的部分,对着斗口有三颗星,呈椭形,尖在北端,星光暗淡,若隐若现,名为阴德,或者称为天一。紫宫左方三星名为天枪,右方五星名为天棓,后面六星横跨天汉到达营室,称为阁道。 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用昏建者杓;杓,自华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济之间。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东北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史记·天官书》 (※)北斗星有七颗,《尚书》所说的“旋、玑、玉衡以齐七政”中的“七政”,就是指这七颗星。北斗的斗杓与东宫七宿中的角宿相连,斗衡与南斗宿殷殷相对,斗魁枕于西方七宿中的参宿头顶。黄昏时以斗杓所指方位建明四时月份;斗杓,主华县西南方向的祸福吉凶。夜半时以斗衡所指方位建明四时月份;斗衡,主黄河、济水之间的中原地区的祸福吉凶。黎明时以斗魁所指方位建明四时月份;斗魁,主海、岱东北方向的祸福吉凶。北斗是天帝的车子,在天球中央运行,而主宰、钳制四方。分别阴阳,建明四时,平均五行,移易节度,确定十二辰纪的位置,全都依靠北斗。惟圣人究道之情,唯道之法,公政以明。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斗柄指一方,四塞俱成。此道之用法也。——《鹖冠子·环流》 (※)只有圣人才能穷尽大道的情形,只有依靠大道的法则,才能公正严明地治理天下。斗柄指向东方,天下都是春天;斗柄指向南方,天下都是夏天;斗柄指向西方,天下都是秋天;斗柄指向北方,天下都是冬天。斗柄在天上运行,万事在地下确立;斗柄指向一方,四方皆有收成。这就是天道运行的法则。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