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 见性
关注数: 175 粉丝数: 226 发帖数: 46,793 关注贴吧数: 76
波旬就是被欺负的配角,想不演都不行 以何缘故。菩萨坐菩提树下。使恶魔波旬至菩提树下。不 欲令菩萨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魔本不能至菩提树下。若我不召而能来此者。无有是处。善男子。尔时菩萨坐菩提树下如是思惟。于四天下谁为最尊第一。此四天下今为属谁。菩萨即知恶魔波旬欲界最尊。今我与魔共斗。魔若不如。一切欲界所有众生悉皆不如。尔时当有诸天大众和合而来到菩提树下。到已必生信心。魔众天众诸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如是一切众来绕菩提树。彼诸众等见菩萨师子游戏。见已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发菩萨心。或生信心。彼人乃至见菩萨因缘故尽得解脱。善男子。菩萨如是思惟已。放眉间白 毫相光。能令波旬宫殿黑暗。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光明照故普令大明。此光明中出如是声。彼释种子出家学道。今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魔境界胜出魔众。减损当来一切魔众。今彼菩萨与魔共战。善男子。尔时波旬闻是声已。心大忧愁如箭入心。时魔波旬严四种兵。满三十六由旬。一切皆来围菩提树。欲为菩萨作大留难。尔时菩萨住大慈悲及大智慧。以智慧执金色之手而以拍地。拍已一切魔众寻时散坏。魔众坏已。八万四千亿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拘盘荼等。如是大众见菩萨威德身体微妙容颜端严威力勇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小乘,大乘和唯识对罪业的看法 我们看这个业,看这个业性,诸位也在研究南山律,对于业性,大小乘的看法不同。小乘,特别是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认为业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业,就像你造了罪业以后,这个业是不能改变的,一定要得果报。所以你破了根本罪,一定要到三恶道去,重忏不亡,这个业是有自性的,这个法是有自性的。   但是大乘它认为说,业是被心所保存。所以小乘不建立阿赖耶,就讲到前六识,这个时候你造了业以后这个业就存在法界当中,虚空当中法界当中,这个业你就不能改变了,这个业都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的。   但是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你造了业以后,业是以种子的这种方式被第八识保存下来。那么,既然它被第八识保存,而第八识也受熏,你就能够靠你的忏悔的力量来转变它的势力。因为业是被心识所摄持,而心识会变化,阿赖耶识也会变化的。   我们学过唯识就知道,阿赖耶识它受熏的,你生起了善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你生起了恶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因为你生起善念的时候,你第六意识会发动一种善的业力,这个业力它有一种势力会去熏习第八识,它的气氛就会变化了。你发动一个恶业,这个恶业的势力也会熏习阿赖耶,阿赖耶也会变化。这个阿赖耶识一变化里面的种子也会变化。   所以,以大乘唯识的思想,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不管是我不管是法都没有自性,都是随着你的因缘
净界法师:一心三观,必以空为初门 净界法师:一心三观,必以空为初门 所有的教法都在发现明了生命的真相——这个人为什么会流转?这个人为什么会还灭?说明流转门、还灭门,而整个流转、还灭的因缘就在你一念的心的迷悟。所以如何地明白这一念心、进一步地去调整这一念心,是个关键,你连心都不明白,你怎么调整呢?所以这个地方在教法上,你应该先明白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实相。 然后再讲修观:我今此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这个在修观这句话实在是太重要了,太重要了。我们如果说这句话不明白,那在整个天台宗的判教,你不能入大乘种姓的,不可以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的相貌,当我们是迷的时候是全真成妄,全部的真心全体是妄想,当我们悟的时候全体的妄想变成全部的真心,这个是大乘的不二法门。 这个地方,在大乘的思想当中,说这个诸佛的解脱在众生的心行中求。就是你因地的时候,什么叫称性起修? 就是你一定要透过大乘经论的闻思,然后肯定你这一念打妄想的心全体是真如本性的全体大用,它的本性就是真如。你以后成佛以后,你以后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相应慧现前,成就佛道,那个灵灵觉觉的佛性跟你现在这个灵灵觉觉的觉性是不二的,没有离开你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这个不二的思想。 若不能当下反观,则灵知灵觉之性,恒被一切法所区局。纵慧成四辩,定入四空,依旧迷已为物,认物为已。我们如果不能够回光返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么我们灵灵觉觉的本性被一切法,这个一切法当然指五蕴,被五蕴所障碍,执着五蕴为自我。这样子,虽然你的智慧很高,成就四无碍辩,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乃至于成就四空定,依旧是迷已为物,认物为已。  慧成四辩的意思就是偏重在解门,有教无观。定入四空,偏重在行门,只是修习禅定,但是没有教法的引导,有定无慧。迷已为物是一种烦恼,无明,但是它不一定会造业,执着有一个我不一定会造业。 这个认物为已,那是向外攀缘的,爱取的烦恼,那是一个业性。这是一个粗细的不同,迷已为物是比较微细的,是一个烦恼;认物为已是一个业力,烦恼所发动的业力。这个是讲到我们不能反观一念心性,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的一个过失。 假设我们能够反观呢:若能直观现前一念,的确不在内外中间诸处,无体无相,无影无踪,但有一法当情,皆心所现,终非能现。此能现者,虽云“量同虚空”,亦无虚空形相可得。若有“虚空”情量,又是唯心所现之相分矣。这个地方主要是修空观。 观照我们一念的心,你现前一念了别的心,不管是善心、不管是恶心,它的空间是觅之了不可得,不在内外中间诸处,没有体,没有相,没有影,来无所从,去无所踪,来无影去无踪。只要有一个法当前,它都是唯心所现的,它都不是一个能现的心。这个能现的心,它是量同虚空,但是它没有虚空的相貌,因为虚空是一个色法。若有“虚空”情量,又是唯心所现的相分。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告诉了一个消息,这个回光返照一念心性,他刚开始是先修空观的,从假入空观。蕅益大师说,一心三观,必以空为初门。为什么呢?我们如果一开始不修空观,我们很难去开阔我们的胸量,很难。 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老是很注意现世的安乐?这个冥冥之间我们知道这个净土法门,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现前的安乐是小境界,我们宁可放弃广大的七宝,去追求刀上的蜂蜜,为什么?就是我们没有修空观。我们没有修空观,我们一直不能解脱那个自我的习气的障碍,老是活在自我的思考、现前的思考。如果我们今天心平气和,观察我们这一念分别心——“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我们这一念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体即空。你把自我的颠倒的妄想消灭以后,我们内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我,你马上能够感觉到生命是无量的,你能够从你现前的狭隘的五蕴的思考当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过去、看到了现在、看到了未来,你就容易做到这一点。你一开始不修空观,你一定在现前的得失当中斤斤计较,一定的。 所以这个修空观,它能够破烦恼障就是在这个地方。我们一个修空观的人,他不会在暂时的成败得失,随境界的风转来转去,比较不会,因为这个只是暂时的因缘,这样的成败得失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就像一个空里面的浮云,飘过来飘过去,我们要紧的是争千秋,不争一时。 所以说呢,这个地方我们会质疑,前面智者大师、蕅益大师讲到,天台的修观是三观,但是刚开始直观的时候,是观空观,观一念心性的本性是清净本然的,把自我的戏论先消灭掉,这是第一个,否则你很难解脱你五蕴的障碍,这个地方是个关键。  再看最后一段的总结:一切时放教历历明明,空空荡荡,亦不认历历明明空空荡荡者为心。以心体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故。空观怎么修呢?就是“历历分明而空空荡荡”。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也应该历历分明,就是我们观一切法空,是讲一切法无自性,换句话说呢,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内心当中是清楚分明的。 所以禅宗讲“不昧因果”,虽然我们观一切法空空荡荡,内心当中无所得,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但是我们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很清楚地分明,这件事情的因缘,它的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是杂染的、是痛苦的,这个事情的因缘是安乐的、是清净的,清楚分明。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虽然一切法空空荡荡,它可也是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它也是空空荡荡。那么“亦不认历历分明空空荡荡为心,以心体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故。” 了知一切唯心,心非一切。这个地方是一个次第。就是我们刚开始先了知一切唯心,然后再了知心非一切。这怎么说呢?我们刚开始观这个真如,正念真如,这个真如的理性它是一个名字位的真如。就是你内心当中在修空观的时候,称性起修,你观一切法如梦如幻,这个如梦如幻是安住在你这一念清净本然的心性当中,这个时候你会假想一个清净本然的心性,就像虚空一样,一切法就像一个大圆镜智上面的这些影像,梦幻泡影的影像。 所以你刚开始你不能完全无所住,不可能的,一定是带相观空,一定是便带语言文字的相貌去观察真如的,一切唯心。先把外界的执取先消灭,最后到了加行位乃至于究竟位的时候,再把我们当初依照语言文字所安立的这个真如再舍掉。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当然禅师的见面,那都是——什么是诸法的本来面目?道一句。两个人一见面就谈真实的道理,枝枝叶叶不谈,你一天拜几拜,念几声佛号,他不谈这些事情。 就是,你道一句: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你认为历代的祖师是讲些什么道理?那他就把他内心的境界讲出来,这个禅师就跟法眼文益禅师报告,说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我就是这种境界,请老人家印证一下。以心印心,看历代祖师所传的是不是这种境界。 请你帮我印证一下:万里晴空,无量无边的乌云、烦恼、罪业都被我调伏了;一轮明月,那个止观的力量、强大而有力量的止观力量现前。法眼文益禅师说,“犹是阶下汉。”你这个还是阶下汉,还没有到达第一义谛。当然这个修行人他很谦虚,他跪下来说,“请师接上阶。”请老人家指点错在哪里。法眼文益禅师就说:“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说那个“万里晴空一轮明月”那个明月消失了以后,咱们再来相见吧。 我们刚开始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是一定所必经的过程。刚开始一定是假借法义的观察,我们一定是有法执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一定会观想内心当中有一个清净的本性,我们把善的念头,恶的念头,心性当中的一片浮云,如梦如幻,这都是一个暂时的因缘。弃生灭、守真常,不要随暂时的因缘所转,这个当中出现的可乐的果报、痛苦的果报,别人的毁谤、赞叹,都是我清净本性当中一时的飘动的、变化的浮云。这个时候那一轮明月的清净性,那个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等到有一天,你迟早要把那个你所假设、依止语言文字所安立的真如再舍掉,月落后再来相见。当然是跟谁相见?那跟第一义谛相见。所以说,这个过程,刚开始的下手一定是一切唯心,依止你这一念心来修观,到最后你观察你能依止的那一念心也不可得,这个时候忽然契入本体,当然这个本体是不可思议的真如佛性。这个时候,一切语言公案,无不同条共贯矣,无量无边的法那就完全通达了。 天台宗讲正念真如。正念真如这个“念”,意念的意思有两个意思。正念真如这个念有对治意,就是我们在过程当中,当我们明白我们这一念心“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的时候,我们会依止过去的习气会打很多如梦如幻的烦恼和妄想,这个时候正念真如,就是弃生灭、守真常,你一直在那个空性里面不动,然后念念地来调伏你那个妄想,当然你的调伏方法可能是念佛、可能是持咒,以如梦如幻的佛号对治如梦如幻的妄想。 所以正念真如刚开始是对治意。慢慢慢慢地烦恼淡泊了,这个时候正念真如这个“念”就是随顺,你就安住在这个真如的境界里面。它有时候是对治,烦恼活动的时候,这个正念真如是当对治意;烦恼不活动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念真如是相随顺,念念地随顺真如,你这念心清净本然,而佛号历历分明,佛号历历分明,清净本然,这个时候正念真如就是随顺,随顺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境界,念念地朝这个方向去操作,念念地趋向无上菩提。
智者大師開示“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 智者大師開示“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 智者大師《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一:“觀者,觀也;有次第三觀、一心中三觀。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二空觀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名出《瓔珞經》(《菩薩瓔珞本業經》),今釋其意。假是虛妄俗諦也,空是審實真諦也。今欲去俗歸真故,言從假入空觀;假是入空之詮,先須觀假,知假虛妄而得會真,故言二諦觀;此觀若成,即證一切智也。從空入假觀者,若住於空與二乘何異,不成佛法不益眾生,是故觀空、不住於空,而入於假,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令得服行,故名從空入假觀。而言平等者,望前稱平等,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觀。此觀成時,證道種智。二空為方便者,初觀空生死,次觀空涅槃,此之二空為雙遮之方便;初觀用空,次觀用假,此之二用為雙照之方便;心心歸趣入薩婆若海,雙照二諦也;此觀成時,證一切種智。是為次第三觀也。一心三觀者,此出《釋論》(《大智度論》)。《論》(《大智度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秖一觀而三觀,觀於一諦而三諦,故名一心三觀。類如一心而有生、住、滅,如此三相在一心中,此觀成時證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種智,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知也。寂滅相者,是雙亡之力;種種相貌皆知者,雙照之力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釋論》云:‘三智實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此觀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觀一切觀,一切觀一
无心论 无心论 释菩提达摩制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聚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 答曰:“语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睹之不见,听之无声。似暗非暗,如明不明。舍之不灭,取之无生。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烦恼混之浊,涅槃澄之不清。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妙神非知所测,正觅绝于修行。灭则不见其怀,生则不见其成。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拙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乃为颂曰:“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也。” 又问:“何名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位也。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又忘中道,三处都尽,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永息,觉照俱尽,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色,故云太上。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无心论一卷。
对立即是统一,妄心就是真心-不二法门品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体慧长老:发菩提心的十种功德 体慧长老:发菩提心的十种功德 体慧长老 1.入大乘门:是否进入大乘,取决于是否生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修圆满次第的气脉也和练气功没什么两样。密法的修行迅捷特色,也是在修菩提心的基础上才体现出来的。仅证得空性慧还不行,因为空性慧像母亲一样,是三乘菩提的共因;菩提心则如父亲,是无上菩提的决定之因。 《华严经》赞说:“发菩提心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又说:“初发心为入大乘门。” “菩提心者,乃一切佛法之种子,是成佛不共因。”章嘉第二世曾请法于昂旺绛巴,一日章嘉对大众赞叹说:“喇嘛绛巴在传大灌顶的时候,其灌顶开示完全是“道次第”的内容。汝等勿谓昂旺绛巴大师灌顶未尝开示密义,当知开示菩提道次第发心之法,即是大乘无上密法心要。” 2.得佛子名:《入行论》说:“三界牢狱诸有情,发菩提心即佛子。”发起菩提心,即称佛子。最上依教授,能真实生起菩提心;次则虽未如量,然能生起相似菩提心(尚未到任运生起程度,以造作而生起。)亦为必须。最低限度,于心中生起轮廓,能串习不忘,末世菩提心不入耳者,即熏习不盛,宿世善根薄弱,故今生能串习,则后世易学易修。发菩提心者,菩萨们将视其如手足同胞,十方诸佛也将像转轮王得到太子一般欢喜,此人当成佛。何时与此心脱离,何时即退出大乘之列。 3.超声缘德:相续中发起菩提心者,即便不能学菩萨行广行六度,但因其相续中有菩提心的缘故,仍不失“佛子”之名,既超声闻、缘觉众。《弥勒解脱经》说:“此特指以种姓映夺,谓初发心菩萨,即能映蔽。经说,如转轮圣王子,即元老重臣,亦环绕俯伏而拜,故初发心菩萨非以空慧等映夺声缘,乃以佛种姓而高贵。”又《解脱经》中说:“善男子:所谓金刚宝者,虽已破碎,胜出金等庄严,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刚宝之名,一切贫乏亦能遮止。善男子:如是若发一切种智心之金刚宝,纵离修行,亦映蔽一切声闻、独觉功德之金庄严,亦不失菩萨之名,一切世间贫乏,亦能遮止也。”此金刚宝喻亦可说为经教,亦可说为上师要诀。又经说:“声闻住加行暖位,如菖蒲之多,顶位如绿草之多,忍位如甘蔗之多,世第一如绿竹之多,见道如禾稼之多,修道如菜子之多,而不及大乘一刹那菩提心者功德大。”如舍利弗常住空性定中,然尚不及已发菩提心者·刹那间缘于空性,广积资忏罪,亦超胜彼。故菩提心较空慧尤重。 4.成就最胜福田:发菩提心的人,当成为人天的最上供养田,人天世间应礼敬。菩提心生起时,梵天、帝释等都会前来供养,并来帮助发心者实现一切愿望。《华严经》说:“礼拜佛子之功德,如礼拜诸佛《礼拜初月之功德,亦如礼拜满月,其功德无差故。礼我(佛)但得礼佛功德一分,如礼初发心菩萨,既有礼拜之功德(将来必成佛故)—复有礼并菩提心之功德”以此为二分也,初发心菩萨,即于我(佛)头嬉戏,亦无不可,如父爱子…此言不但人天供养,佛亦如是赞叹,欢喜加持。 5.易圆满福资:圆满福德资粮,没有比发菩提心更殊胜的方法了。倘若没有菩提心,纵使历万劫将摩尼宝装满三千大千世界而行布施,其所得福报也有尽的时候,因为这一布施既非菩萨行,也不是成佛的正因,是有陋福报;如果怀有菩提心,即使只布施一个**一顿食物,其果报也是无穷无尽,因为这一布施即是菩萨行,是成佛之因。甘丹派大德叶炯蒙巴如是说:“此(指菩提心)若发生,福亦依此圆,慧亦依此圆,无记行(如睡食行),嬉戏(放逸)皆成为成佛福德资粮,如注一滴水于大海,大海水不尽,不能说此一滴水尽。”手持了菩提心之后,即便在睡眠或放逸的时候,善德也会源源不断地出生。 6.速除罪障:净罪法中,没有比发菩提心更为殊胜的。其它忏罪法难以清净的极大罪障,发此菩提心即能消灭之。罪再大,若以菩提心净治,就如劫火烧柴那般容易。如《入行论》说:“纵犯金刚戒,发菩提心即摧毁,虽入极苦无间狱,刹那烧尽如劫灰。” 7.成就所愿:菩提心发起之后,易于实现现前与究竟的一切目标。最殊胜的目标就是为一切有情除去不欲之苦,并为他们成办所欲之乐。只要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常人难以修成的明咒与事业法,均能轻易获得成就。如《明灯颂》摄经义说:“菩提心为如意树,又如最胜如意实,有情依此获义利,密咒依此得成就。” 8.灾害不侵:不发菩提心,纵使用各种方法召请护法,护法也不一定来;反之,如果发起菩提心,四大天王等都会不请自来,如仆人随时护卫。经中说:“转轮圣王乃世间福威最大者,常有一千药叉持金刚而守护之,初发心菩萨倍之,故非人等皆不能侵。此有情所住处,吉祥常现,兵灾饥馑,皆不常现,因梵天帝释常来视之,诸善神亦随来。” 9.速得佛位:只有空性见而没有菩提心,只能圆满智慧资粮而不能圆满福德资粮。没有菩提心,纵然修习密法,则连大乘之中的“下品资粮道”也无法获得;如果有菩提心,则藉由密法可以即生成佛。如佛经中说:“诸佛历劫深思,何为速得成佛之方便,唯见菩提心最要,能速得地道果功德。” 10.是一切有情安乐的根本:菩提心为有情乐果,如经中说:“若无菩提苗,则无有情安乐果。”《聚经法句》中亦说:“若无菩提心之苗,则世间出世间安乐,如帝释、梵天、声缘等之安乐,若茎、若叶、若花、若果皆无由生。”《宝曼论》说:“欲趣入佛果,其根为菩提心。”《入行论》说:“声缘皆由佛所生,佛由菩提心所生。”又说:“如是大实菩提心,初生即胜于往昔,如此善生何处有,如此福报何处有。”培福之大者,无如菩提心。(来源:学佛网)
发菩提心是大乘修行的必要条件 大安法师 2020-7-7 10:34:18 繁体字在这个修行波罗蜜的过程当中,常恒地不忘失菩提心。就是这个菩提心不能有忘失,更不能完全没有。你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都为魔业,更何况你没有发菩提心,那修行就更没有什么好的结果了。 所以发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佛法必要条件。所以现在,原来讲受菩萨戒的情况,受菩萨戒不需要其他的前提,他就是有发菩提心的前提。你发菩提心,是菩萨的种性,你就可以受菩萨戒。受菩萨戒就表明你已发菩提心了,你跟未来成佛就接上一个因缘了。 原来我知道我们新加坡居士不敢去受菩萨戒,去年李文发居士带了一个头,去受了菩萨戒。一受菩萨戒他感觉到自己心性上的转变力量很大。所以我们希望在座的诸位,也发心去受菩萨戒。受菩萨戒的戒体不是尽形寿,而是尽未来际,生生世世不失去的。这就是让我们具有着修普贤行愿的一个心态,生生世世不忘失菩提心。 这样,你又在菩提心的心态当中,修行种种波罗蜜,就能够有很强的对治三障烦恼的力量,这就灭除障垢无有余,伏灭烦恼。一切妙行皆成就。伏灭烦恼,然后使他修行世出世间的大乘行,都能够得到成就。这是由于普贤行愿力加被故,也有你发了菩提心故。 这样他就在出世间,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诸惑就是在自己的烦恼里面,在自己的烦恼和自己的恶业里面。以及魔境,魔境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的环境。大家都是追求金钱,追求权势,追求五欲的享乐,好吃懒做,这些都是魔。 现在是法弱魔强的时代,现在这个魔境的力量越来越大。由于我们在这个魔的境界当中呆久了,还觉得它很正常,甚至以魔为伴,这很麻烦的事。所以修行普贤行愿,你得认证这些五欲六尘诱惑都是魔境,你得要从这里出来,你得要厌离,你得要对治,你不要完全地拥抱这个魔境,那你自己也一身的魔气,你也就是魔子魔孙了。 所以这个普贤行愿,在这个世间道中,这样的五欲的魔境当中,你要有解脱的渴望。这种渴望,就像比喻成你是一朵莲华,这个莲华,它是清净的,它在水中,但是它从水中长出来,长在虚空里面,所以出污泥而不染。就比喻一个修道人,莲华的根,莲藕是在污泥浊水里面,但是你的莲华莲叶要长在虚空,不能同流合污。 当你长在虚空里面的时候,这个污泥浊水不仅不构成障碍,反而成了滋养莲华的一个养料。这就是即烦恼为菩提。所以修行普贤行愿,自己要像莲华出污泥而不染一样的,那样的一个洁净,那样的一种解脱,这就是指世间的解脱。那个污泥浊水代表世间的烦恼,你不著水,长在虚空,代表你得到了解脱。亦如日月不住空。 日月代表我们出世间法的功德,你的日月的光明出来了。但是你不能住在虚空里面,要无住。日月不住空,表明你得到了这个空性的涅槃,但是你还要不舍慈悲心,要去度众生,不能住在涅槃里面。所以我们常常讲大乘佛法,由于你有智慧故,不住生死,有智慧,你就离开生死;由于有慈悲故,不住涅槃,你要去度众生,这就是成就自他二利。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的 梦参老和尚 2020-7-12 10:03:12 繁体字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 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事厌离心还没有,你能离开娑婆世界吗?我们经常念 “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我们大陆上的历代祖师有省庵大师《发菩提心文》、莲池大师发菩提心文(《西方发愿文》)……发菩提心文很多,很笼统。不笼统应该怎样呢?如果大家学习斯里兰卡的《清净道论》,清净道、菩提道,走菩提道、发菩提心的时候,你要入普贤行愿,你必须得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 觉悟的心包括有几种层次: 第一个,必须对娑婆世界厌离,生厌离心。 有了厌离心了,对娑婆世界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厌离得越究竟,你成就越大。不管你修哪一法门,生极乐世界,你不厌离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肉又想吃,男女关系你又想得到,又想开大公司、发大财,还能去到极乐世界?那真是做梦了!把这些全放下,得有厌离心。你自己厌离不行啊,还有这么多六亲眷属,还有这么多众生啊。 第二个,大悲心。怜悯众生,行菩萨道,我要度他们。 我不能因为这种苦难我一个人走了,不行,我得把众生都度了,把这些道理给他们都讲清楚,让他们都明白。但是,这个大悲心啊,容易产生“爱见大悲”——跟我有感情的、跟我说话投得来的、跟我有关系的呀,这个不能有关系户。有关系户是不行的,平等大悲。这个大悲心得有智慧。 第三个,是般若心。 以智慧指导大悲,以大悲心厌离世间,使众生生厌离心。你给他们做榜样,你也离、让他们也离,离啊离,都离了,离娑婆而生极乐。生了极乐世界,把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划开了。实际,你生了极乐世界,也就是娑婆世界。 学《华严经》呢,把这个极乐世界里的种种光明瑞相,上头二十层华藏世界,毗卢遮那说的,他这个法身、他所教化的区域,第十三层,叫华藏世界。凡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的、所有说的世界、所有的无量诸佛,都在十三层华藏世界。 有一次,阿难尊者他听到了,他就问释迦牟尼佛,因为他对佛什么话都说的,他毫不拘束的。他说:世尊啊,你在因地大概发愿不清净啊,为什么你这世界这么脏、这么坏、苦难这么多?你说的极乐世界、琉璃光世界、不动世界,那么多世界为什么都很好? 佛没有答复他,文殊师利就答复他了:你说什么?你看到的,我看到的世界就不是这样的。佛用足点大地,马上这个世界变成了华藏世界。这个就是众生的业! 如果这个娑婆世界的苦难,释迦牟尼佛不来发大悲心,咱们怎么离苦呢?都到极乐世界了,谁来度我们呢?你到极乐世界去,马上得请回来! “不违安养,回入娑婆世界。”你得发这个愿,生得更快一点。 “啊,我们上海龙华寺很舒服。”我们那个道友维那师父说:“住这儿比我们住山里舒服多了,我们就在这儿住着好了。”这能行吗?没有这个缘。我们今天讲这个“华”、“严”,还得有这个“因”。 你是什么因,你就结什么果。那你得找好因。发菩提心,就是因,将来成佛,结菩提果。
讲错一句共同之法,就如同挖三界众生之眼 错传法义的过失:(普巴扎西仁波切 开示) 我们平常都在听闻众多教法,但是由于有些信众可能初次进入佛门的缘故,对许多教理并不是很听得懂,此时不妨多向身边的道友请教一下。我们在修行之路上要懂得虚心请教,不懂装懂很难成办解脱。同样,如果别人向你请教佛法的问题,你也不能故作高深,不懂装懂,因为错传法义的过失是非常大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往昔在讲法之时,就复次告诫弟子:“讲错一句共同之法,就如同挖三界众生之眼;讲错一句不共同之法,则重如杀三界众生之罪。”因此,作为一位导师,在自己还没理解的前提之下就为他人传讲佛法,过失是非常大的。 试想一下,我们平时把十个人的眼睛挖掉有多大过失?把一千,一万个人的眼睛挖掉又有多大的过失?但这些数字还不算巨大,要是挖掉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眼睛的话,这个罪过又有多大?而当你错讲一句共同法时,就会有这样的罪过。 我们平常也都在说现前自己不但不杀生,而且已经开始吃素了,因为杀生的果报太严重了。你一生能杀多少条生命呢?一千条、一万条、十万条还是一百万条生命?我想一个人一生杀生的数量很难超过这个数量了吧!但是这么巨大的数量还是不能与讲错一句不共同法的罪过相比,因为一旦讲错一句不共之法,就犹如杀掉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罪过。因此错传法义的过失是非常大的。 有些人一听到这里,内心马上就产生出一种恐惧,觉得自己再也不能给别人讲法了,因为一旦错宣法义,果报太严重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这么极端地去理解。 龙树菩萨在《初学悦耳宝藏库》当中说过,若要是自己具有智慧,并且在具有慈悲心的前提之下,那么传授与历代传承祖师相符合的教言的话,不仅仅有利于他人,同时还会增长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讲与不讲的界限是什么呢?就是必须先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因此平常与身边的道友能做一些交流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自己也不是很懂的时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随便乱说,这一点要铭记心中。
讲错一句不共同之法,则重如杀三界众生之罪 错传法义的过失:(普巴扎西仁波切 开示) 我们平常都在听闻众多教法,但是由于有些信众可能初次进入佛门的缘故,对许多教理并不是很听得懂,此时不妨多向身边的道友请教一下。我们在修行之路上要懂得虚心请教,不懂装懂很难成办解脱。同样,如果别人向你请教佛法的问题,你也不能故作高深,不懂装懂,因为错传法义的过失是非常大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往昔在讲法之时,就复次告诫弟子:“讲错一句共同之法,就如同挖三界众生之眼;讲错一句不共同之法,则重如杀三界众生之罪。”因此,作为一位导师,在自己还没理解的前提之下就为他人传讲佛法,过失是非常大的。 试想一下,我们平时把十个人的眼睛挖掉有多大过失?把一千,一万个人的眼睛挖掉又有多大的过失?但这些数字还不算巨大,要是挖掉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眼睛的话,这个罪过又有多大?而当你错讲一句共同法时,就会有这样的罪过。 我们平常也都在说现前自己不但不杀生,而且已经开始吃素了,因为杀生的果报太严重了。你一生能杀多少条生命呢?一千条、一万条、十万条还是一百万条生命?我想一个人一生杀生的数量很难超过这个数量了吧!但是这么巨大的数量还是不能与讲错一句不共同法的罪过相比,因为一旦讲错一句不共之法,就犹如杀掉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之罪过。因此错传法义的过失是非常大的。 有些人一听到这里,内心马上就产生出一种恐惧,觉得自己再也不能给别人讲法了,因为一旦错宣法义,果报太严重了。当然我们也不能这么极端地去理解。 龙树菩萨在《初学悦耳宝藏库》当中说过,若要是自己具有智慧,并且在具有慈悲心的前提之下,那么传授与历代传承祖师相符合的教言的话,不仅仅有利于他人,同时还会增长自己的智慧。因此我们讲与不讲的界限是什么呢?就是必须先要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因此平常与身边的道友能做一些交流是非常好的,但是在自己也不是很懂的时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随便乱说,这一点要铭记心中。
忏悔达到这个境界才是真忏悔 梦参老和尚 2020-12-10 11:05:42 繁体字忏罪,我们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这样的认识,因为佛的教导——“假使经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一作百千劫,在你没有成道之前,业报是不亡的。成了道之后是不是业报就尽了?没有,佛还是示现受报。虽然他受报,就是我们刚才讲的这个觉,因为他没有痛苦,他受报的时候,没有感觉,没什么障碍。 另外像我刚才所讲的,你观照成功了,这些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假使说我们业报不能转、不能消灭的话,学佛有什么用处呢?我们永远也成不了佛,这是了义的说法。 业性本空,就像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说业没有自性的,缘起的。业的体又是怎么样的?是空的。“业性本空唯心造”,都是我们自己心所造的。 一切境界皆由心起,心要是亡了,境界就没有了。所以忏罪是“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个忏悔是你起心造念的心灭了,谁也拿不出心和罪来,都拿不出来,就“心亡罪灭两俱空”了,这才是真忏悔。我连我自己都没有了,谁来受呢?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谁来受?一切都是幻化的。 现在我们修的这个心是妄心,必须达到“心境双亡”的境界,“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心也亡,罪也灭了,两个都没有了,根本什么都没有,都只是幻觉。“是则名为真忏悔”,忏悔达到这个境界才是真忏悔,一切法都是缘起的。 “缘起性空”,这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一切法就是“缘起性空”。为什么会缘起?为什么会性空?因为性空故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说它没有自性才能空。这是两面活用的。 我们刚才讲修行,这是心里的观想;而一切物质是缘起的,在心里上,我们就说它是性空,让“空”和“有”相互沟通一下,“空”、“有”无二。这种观想法门,大家随时要观,当你最痛苦、障碍最深的时候,你就修这个观! 佛在教导方面所用的文字太多了,但是你要想修行,就要用这个法则来对治你的痛苦、对治你的障碍。你一观照就没有了,因为你已经修成,你在定中就没有了。 “业性本空”,业性没得体的,是空的。你所造的业,是空的,“唯心造”,是你的心造的。修道者,你要把妄心转变了,把你的胡思乱想啊,贪、嗔、痴、慢、疑的心啊,都转消失了,心就空了,妄心没有了。 心都没有了,心所造的业还有吗?业性没有,是你心造的;你心都亡了,妄心把它消失了。修行者就是消妄心、显现真心的。“心要亡时罪亦空”,能造罪的心都没有了,所造的罪还有吗?“心亡罪灭两俱空”,心也亡了,罪也空了,两个都没有了。“是则名为真忏悔”,这样忏是最究竟的,向这个方向忏。 不要太执著,什么事都推着你的业,业没有的,不要太执著!要看破、放下,观想在“观自在菩萨”上,“照见五蕴皆空”。凡是一切和合的法,都不存在。
有些人念《地藏经》为什么有这种感觉 梦参老和尚 2021/03/19 繁体字你说业能转不能转?一念善心起,百万障门都消失;一念恶心起,百万障门都开了。“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能转不能转?这都是你个人的心。 我们现在心里如何?如果你对佛教都是怀疑心,你又怎么能得到它的好处呢?一边念《地藏经》,一边怀疑:“这么多鬼啊!”非常害怕。有些人念《地藏经》,心生害怕,或是身体发烧,一会儿身上发冷了;一会儿站着念念经,一会儿又坐着。 这种现象确实有的,我念《地藏经》有时候也有这种现象。什么原因呢?好比拜忏,你在前头拜,感觉后头来个人参加拜了,等到你拜完,回头看,没有了,还是原来那几个人。 为什么有这种感觉?或是你念《地藏经》,浑身发烧——天气很冷,但是你身上突然间发烧;有时候身上发冷。《地藏经》说得很清楚,你自己没有注意,地藏王菩萨说这是因为你过去的六亲眷属、或者你多生累劫的眷属,由于你念经,他们来求你超度。 这一次我回来的时候,有一个道友是念《地藏经》的,他念《地藏经》的时候好像有个东西进入到他身体来,吓得他不敢念《地藏经》,感觉到这个东西总是在缠着他、磨着他。 他问我,我说:“他找你超度,你继续念,不需要多久,这种现象就会没有了。他找你超度,你不但不超度他,反而不念,他更烦恼了,更找你的麻烦。你继续念,没关系。他不是饿鬼道,鬼道是出不来的,或者他是在富裕的鬼道,他想求你让他超脱鬼道。” 这种种现象,《地藏经》其实都说了,你只念经文,根本不晓得经义。你可以注意一下,经里说些什么。 每一部经、每一部论,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像我们念《金刚经》的人,有没有想一想《金刚经》说什么、你怎么样依《金刚经》修行?不注意这些问题,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还如是,一点转变也没有。 学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变化你的心,变化你的态度——一切全变,你对佛法不会再怀疑了。就是转变你的心,变成一个清净的、清凉的信心,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来,比以前增加百倍。
只要证得了空的义理,看一切就无挂碍 梦参老和尚 2021/03/19 繁体字当知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能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都叫法,佛给法下了个定义就是:“轨生物解,任持自性。”依着法就像走轨道似的。 那我们要到达什么境地呢?认识自性,即认得自己的体性,一切法皆自己所造,你也是一切法。若你没达到这种境地,你是你,法是法,法把你迷惑了。认识不清境界相,就不得解脱。 要知一切法都是假的,皆妄心而有;但万法不离真,亦不离一心,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称为心。为什么都能称为心呢?因为世间万法,不论从义理上说,还是从本体上说,都是一相,没有差别,以一切法同是缘生,即是因缘生。所以说,法不会自己生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法就是心,心即是法,由境界而生心,把一切法转了即佛;如果心被一切法转,就是众生。《楞严经》上重点内容就是:“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被境转,就是被境所迷,不能明了,这样就会堕落。 例如《金刚经》上说:一切诸佛菩萨行了利益众生的事业,像布施或念佛,请问这功德的大小?佛说:没有功德。须菩提已断了见思惑,证得阿罗果的人,他听了,生起疑惑,就问: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呢?没有功德是菩萨对自己所修的功德不贪著而已。没有想“我做了这件事,我去利益了谁”,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像我们道友,做了一点功德事,就执著不放,挂在口头:我如何如何去利益他人……心里总是想着所做的功德事,放不下,像这样的功德就小了。只有不执著,才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就叫“心转法”,不执著法的意思,就能离一切颠倒梦想。 这是从义理上讲,都是空的,没有差异。龙树菩萨说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首偈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像我们不知因缘所生的法是假的,不知因缘所生的法是梦幻泡影,所以心常被境转,不了空义。
一佛乘之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一佛乘之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2017-01-16 [净界法师]   我们来看看这个总结,看最后这个一佛乘的总结,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万行,万行一心,但能发菩提心,具足正见,随修一法,皆是成佛资粮。   首先我们要先称性起修,这个称就是安住的意思,你要安住在你的清净的本性来起修。诸位,你要修行,一定要安住真如,你才能够把心灵的力量释放出来。说实在的,我们有一个不圆满的过去,从佛法的因缘观,我们过去造的业比较多,造的善比较少,所以我们留下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佛陀建议我们,先把过去放下,你不能站在过去的角度来修行,你没办法修行的,因为你光是应对你那些业力给你的干扰,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称性就是随顺安住,安住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把心中打造一个坚固的家。因为你在森林当中,有很多的老虎、狮子、毒蛇,你要先把你的心保护起来,我们的心如此的脆弱,我们受不了业力给我们的刺激。所以你要把你过去的相状,不管是好的坏的,通通放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把生命归零,先把心带回家,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让你的心灵力量,从过去的业力里面解脱出来,走出过去,这一点你没有做好,你就很难修行了。你光是应付过去的那些业力给你的相状来刺激你,你的心就起起伏伏了,你就很难修行,你就根本没有上路了。   所以称性起修就是说安住真如,然后你才有资格去修行,这第一个,安住真如,这是很重要的,这是真实法。第二个方便法,全修在性,安住以后,我们怎么去调伏,怎么去引导,那这个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方便门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契机是妙法,你要了解你自己,你需要什么样的法。   如果你觉得你,有很多如梦如幻的业力太重,老是障碍你,我建议你先修忏,修完忏以后,你身心会觉得很清爽,内心的明了性显现出来,那暗钝性也会消失掉。但是你对世间的感情还很重,你就开始要思惟苦谛,调伏爱取,但思惟苦谛太沉闷了,你就要想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来引导你,调伏跟引导。   这个权法就没有标准答案了,巧妙的应用在你,这个就强调法力不可思议了,以心力来安住,以法力来做调伏跟引导。所以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实法很重要,权法也很重要。   所以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他讲出两种妙,实法妙,权法妙。不要以为,佛陀的这种方便就不重要,对你来说会让你进步,这个就是妙。佛陀讲的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意义。所以你能够一心而产生万行,万行会归到一心,就是你发菩提心,安住空性,这个空性,大乘的空性,随修一法都是成佛的资粮,都是往生的资粮。   所以整个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是你要先建立心灵的力量,心灵为什么有力量呢?就是安住空性不随妄转,不要再执着那个相状,那个相状已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把相状都丢开,把生命的背包先放下,先离相清净,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   从本来无一物的角度,重新面对你的生命,这个就是心力不可思议,然后开始调伏、对治,法力不可思议。前面所修的法,你要觉得对你有用你就拿来用,借相修心,调伏对治,善加引导。   所以前面的五乘法门要怎么取舍,就是这个概念而已。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就这样子,安住力用真实法,调伏跟引导用方便法,这个观念很重要。你这个实法跟权法之间的运用不知道,五乘你就不知道怎么操作了,你不可能全部都去修的,你也没有那个精神体力,而且也没那个需要。   好,那么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这个一佛乘的操作很重要。它等于是做个总结,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因为我们以后,没有时间再回答这个问题了,而这个一佛乘太重要,你怎么融会贯通,你站在权实不二的角度,佛陀所说的话都有意义,关键是你有没有需要,当然我们先要把目标先设定出来,你要先有目标,你才知道你达到这个目标,你还缺乏什么,先安住跟引导这个很重要。然后这个过程就是调伏,你要先调伏业力,还是调伏爱取,还是调伏那种得少为足的概念,那你就要找相应的药来调配。因为你在末法时代,你遇不到明眼人有神通力的善知识了。   所以你怎么样在你的心中,创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五乘法门,这就是你的功课了。身为一个法师,我只能够把所有的法展现给你看,至于怎么取舍,就看你自己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是不能变的,安住真如这是不能变的,这个地方影响重大,这个地方影响到临终的时候,当业力干扰你的时候,你是不是能够不随业转。   我再讲一次,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业力忏干净,不可能,你不要奢望,我们造了无始劫的时间,在短短的十年处理你的业力,但是你只能够把它忏成不增长业。所以还是会有些微的业力要活动,这个就靠你的止观来化解了,我们忏悔把粗重的业给忏下来,但是微细的业的干扰,你自己要去吸收化解,这个就是止观的问题了,就是你是否如法的安住空性。   临命终,业力的风暴在刺激你的时候,你能够做你该做的事情,你不随那个相状,业力会创造一个相状来干扰你,你是不是能够成功的走出妄想,面对弥陀的光明,这个就跟你平常的安住空性,有关系了。   学员:法师慈悲,今天晚上所讲的一佛乘,这个观点确实是非常重要。可是作为我们这个净土的修行人,我想请问一下,这个一佛乘,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个观点,如何跟持名念佛那个暗合道妙,怎么样把它融通在一起,谢谢法师。   师父:好,这个问题其实我是有规划,我本来要把它放在最后一次研讨课,就是五乘法门跟念佛的结合。那现在先讲一点消息给你们知道,但是正餐会在最后一次,因为最后一次的研讨课,就是专门来谈这个圣道门跟念佛门的结合。当然往生是我们的目标,往生的条件,当然就是临终的时候要正念分明,你要能够信愿具足。   所以你必须要把所有的障碍,都要破除掉,其实在五乘当中,这个安住空性当然就是很重要,因为你才不随妄转,因为临命终的时候,我们平常业力不见得会显现。但临终的时候,过去现在的业要算总帐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很多很多的问题,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我们要先处理好自己的妄想,佛陀才会现前的。   临终不是马上佛陀就现前,不是这样。你要有一段时间的,你在打妄想,你要自己撑得住一段时间,你要不随妄转,因为你随妄转的时候,佛就没办法现前。所以你要有办法把佛陀感应出来,后半段就OK,我们在临终的时候,烦恼现前,业力现前的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就是关键。   第一个先过业力关,第二个过妄想关,这两关都要过去,你才有办法处理生死关,对不对。这个面对业力的风暴,跟妄想的干扰的时候,这个五乘法门就很重要了,怎么样调伏引导,当然每一个人的根机不同,你所现的因缘会不一样。这个问题很大,我们等到最后一堂课,我们来谈一谈。   我们明天会把课整个上完,最后一堂课,等于下礼拜六,我们会好好来谈一谈,怎么把这个五乘的法门,跟念佛的一个巧妙的结合,就是你说的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是吧,就是这样子
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 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 2017-02-21 [净界法师]   我们怎么去改造未来?因为你现在的身心是要创造未来,所以你怎么去经营你今生的生命?就是讲调伏的问题。那么五阴的重点有两部分:   第一个是你的感受,另一个是你的想像。   第一、首先我们会观察到:我们的生命世界有很多的感受,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这个感受是看到你过去生命的业力,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快乐的,表示你从善业中来,你前生造了很多的善业;如果你今生的感受,大部分都是痛苦的,那你是从罪业中来。所以我们从我们今生的身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过去做了什么事情,这个感受叫做认命。佛教对于过去的东西,就是认命,佛教不试图改变过去,因为不能改变;所以你看凡夫,就是在果报上一直改变,结果弄到自己痛苦当中、更增加痛苦。   第二、我们所要观察的是我们心中的想像,这个是关键,因为从你的想像,就看到你的未来,你面对生命的快乐、你面对生命的痛苦,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看得到你未来的相貌。   有些人,他有一块苹果,他就有一种冲动,想要切一块跟别人分享,这个人来生是大福报的境界;有些人,他有苹果,他是把它藏在口袋里面,那你来生就是贫穷。同样一个苹果,就看到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思考模式,也就看到他未来的生命相貌的雏型,已经看出来了。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你的思考模式,大概就是你来生的一个图形;当然,在你死亡之前,你都可以改变,但是等你死亡以后,你又变成另外一个认命了,你这个业又变成另外一个果报,那你又得认命了,你这个机会就丧失掉。   所以,我们对五阴身心,跟前面的破妄显真不同:破妄显真对于这个虚妄的攀缘心,是完全消灭;但是五阴身心当然它也是虚妄相,但是它是不能消灭,因为:你的菩提性、你来生的安乐道、解脱道,都在你一念的想像力!   菩萨对于五阴身心是转变,你得借假修真,你这个打妄想的心,就是你成佛的心!所以佛陀在讲安住以后,菩萨以不生灭心为住;下一个开始要面对生命、开始去改变你的生命。当然你要改变它,你得先了解它,所以我们这一科开始讲到发明三观─菩萨以空假中三观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创造安乐解脱的未来,这个是一个菩萨安住以后,下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调伏。
无著菩萨与天亲菩萨 无著菩萨的历史,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在藏经上的记载,无著菩萨他是出生在佛灭度后将近九百年的一个婆罗门的世家。他有三个兄弟,就是无著菩萨、天亲菩萨跟狮子觉菩萨。他父亲是一个婆罗门的长老,在当时的婆罗门是相当有地位,所以他对三兄弟充满着期待,不断的去教授婆罗门的教法。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因为无著菩萨的年龄,比他二个弟弟大了将近二十五岁,所以基本上是由无著菩萨领导这二个弟弟修学。后来无著菩萨遇到特殊的因缘,放弃了婆罗门教,出家修行,在一个小乘的有部里面出家。出家以后,刚开始他是修学禅定,在成就四禅以后,也就成就了离欲的功德,离开了三界的贪欲。成就禅定以后,又得到了大阿罗汉宾头卢尊者的教授,修习小乘的空观。成就小乘空观以后,他觉得小乘空观的证量比较狭隘,不能够圆满;所以他就以禅定力到了兜率天的内院,请示弥勒菩萨大乘的甚深空义。这个时候,弥勒菩萨就用瑜伽唯识的教法,教授他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那个时候是在兜率天,学习了将近有二十五年,就是人过来。当寿二十五年,成就了大乘的无生法忍,后来就回到人间。回到人间以后,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的弟弟也出家了,在小乘的教派当中,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小乘学者。那个时候天亲菩萨造论,对大乘佛法诸多的批评,甚至于诽谤;所以无著菩萨非常的担忧,就派一个人请天亲菩萨天亲菩萨来到的时候,无著菩萨就使令他一弟子读诵《无尽意菩萨经》。这个时候,天亲菩萨听到这部经,讲到大乘的因地甚深见、广大行,他被大乘佛法修行的甚深广大而感动。接下来,无著菩萨又使令他另一个弟子,诵《华严经》的〈十地品〉,把菩萨的功德开显出来。这个时候,天亲菩萨看到了大乘因地的甚深广大、果地的功德庄严,就正式的回小向大。他也造了很多部论,来弘扬大乘的教法。
凡是佛所说的法,你都不要毁谤 梦参老和尚 2020-8-23 16:03:23 繁体字“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离诸善法,具诸恶法”。我们一般说五无间,五无间就是犯五逆罪,到地狱去受无间的痛苦——受苦没有间断的时候,一时都不停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其中犯哪一条,死后都堕无间地狱,这叫五无间业。 毁谤正法的、谤毁贤圣的——就是我们信佛的人不要毁谤佛所说的法。如果你信这一法,不要毁谤那一法。凡是佛所说的法,你都不要毁谤。不管你信、不信,你不要毁谤,谤就是灭法。 念佛所诵的经,不是念这一法、毁谤那一法。特别是对地藏三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别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特别《地藏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也没有,学的人不多。 毁谤《地藏经》的很多。我们听见、见到很多,我也称扬他是大德。他才跟我说,他说经书那么多,三藏你不去讲,你讲《地藏经》。我说《地藏经》怎么啦?他说那不是佛说的。我说谁说的呀?所以很多问题。还有毁谤《华严经》的——“作小说看可以,不能当经来讲。” 这些人是不信佛的吗?信佛的。他是赞叹他自己所信仰的,其它的他没学,他不理解;他就毁谤,这都叫灭法。这灭法的罪,是五逆罪啊,谤法的罪。 《地藏经》告诉你,毁谤《地藏经》的,左一个千年、右一个千年在地狱受罪,大家念过《地藏经》都知道。 不论哪部经,我信此就赞叹此,就谤毁别人。还有想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只有我是对的、我弘的法也是对的,别人的那个法师弘的法不是佛说的——这就是毁谤,赞叹自己,诽谤他人。如果光是说人,那罪恶是有限的;如果是对法说,那罪恶就大了。 我们讲经、诵经的,毁谤念佛法门,说那是老太太做的事、家庭妇女的事。是这样的吗?这个毁谤正法里头,有些个人是在无意当中,他不理解、他无意,他赞叹此,毁谤别法。 还有密宗,你不学可以,你根本不懂得,你谤毁——凡是谤毁的人,他也没读过、也没看过,他也没听人解说过,他根本不懂。就换句话说,无知还谤毁。 凡佛所讲三乘的教法,都是好的,都是最好的。你从此门入手,他从彼门入手,八万四千法门。说《大藏经》里头——你阅过藏你知道,很小的几篇,《无常经》大家看过吧,很短,很契合实际的。对有些人,他就相信那个经。或者《十善业道经》,也是很少的。这就包括,凡是佛所说的法,都叫正法。非佛所说的,那你谤毁,不叫谤毁,那是摧邪显正,摧灭邪法、显示正法。 不要赞叹这个法门、批评别的法门,这都叫谤毁。
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只看你的发心 净界法师 2020-8-16 16:09:43 繁体字在佛门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修学法门,你是持戒,受戒学律,你喜欢持戒,你就往持戒下手;你喜欢研究教理,听教看经,修止观也非常好;或者你喜欢参禅,参祖师禅,看话头也可以。也就是说,佛法提供很多法门,但是,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就看你的发心。 看下一段: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只要你持戒,你听经或者讲经或者参禅,你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那么你造的业就是三涂的业力;那么执着取相,你对于善业很执着,人天魔外种子。 这个讲堂是谁建的呢?是我建的?我要把我的名字写到上面去,你对你自己善业特别执着,人天种性;但一味出离生死,便是二乘种子。这种人比较偏空,二乘人是好乐空性,忘失大悲;但具真实自觉觉他之心,便是菩萨种子。 他本身有智慧的观照,善调其心来自我提升,他也有很多的慈悲心想要帮助别人,觉他,这种人自利利他,菩萨种子;那么最后第五个是最圆满的,自觉圣趣光明发辉。自觉圣趣简单的讲就是回光返照,他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然后,从一念的清净心里面升起菩提心,从空入假,光明发辉。 自觉圣趣是从假入空摄用归体,光明发辉是依体启用生起大悲心,那么彻其源底,通达心性的根本,所谓的真如,然后以真如来发起菩提心,那么来念佛乃至修波罗蜜,把功德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最圆满,圆教的菩萨,从真如出发的。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宏海法师 2020-11-12 15:27:45 繁体字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中还能遇到佛法。有时候想到这些,我们佛弟子还觉得很自豪,以为释迦牟尼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按照不同的判教方法,分为三乘教法、五乘教法等,看上去是法门无量、变化多端,所有的众生都可以在佛门里边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法,可选择性非常广泛。 但实际上大家要知道,这种现象也正好衬托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心念太杂乱,我执太强烈。这种我执不仅仅体现在我们业力的坚固以及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而且也包括我们在修学佛教的法门时,所受的教法,都必须一人一个样。这也说明我们我执的发挥也是一人一个样,从无量劫以来都是我行我素,没有随顺善法、依止佛教的心。 我们学过《华严经》和《法华经》就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刚刚成道,就宣说《华严经》,想把最圆满的一乘佛法传授给我们。可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根器太陋劣,对这个无上圆满的一乘教法根本无法承担。 就像《法华经》里那个离家乞讨的穷子,大富长者想一下子把家产交给他继承,他反而吓跑了,不敢承受这一切。所以,释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才宣说三乘教法(或者说五乘法),为的就是让我们有次第的、循序渐进的入道。 所以谈到我们的大乘佛法八大宗派,禅净双修,教观总持这些种种的修法,我们就不要起我慢心,不要觉得自己好像可以知道这么多的修法,很了不起。实际上,从一乘教来讲,这些都是烦恼,是分别心所感召来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反而要生惭愧心、忏悔心。要想到在他方佛国净土里面,人家能够直接地修学一乘法,而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思太多,花样太多,招感的这个世界也是百般多样的业报之相:恶业是这样,善业也是这样,包括佛法的施设还是这样的。 所以,不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有精进心,不要得少为足,不要起我慢心。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精进心 宏海法师 2020-11-12 15:27:45 繁体字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中还能遇到佛法。有时候想到这些,我们佛弟子还觉得很自豪,以为释迦牟尼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按照不同的判教方法,分为三乘教法、五乘教法等,看上去是法门无量、变化多端,所有的众生都可以在佛门里边找到适合自己的修法,可选择性非常广泛。 但实际上大家要知道,这种现象也正好衬托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人心念太杂乱,我执太强烈。这种我执不仅仅体现在我们业力的坚固以及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而且也包括我们在修学佛教的法门时,所受的教法,都必须一人一个样。这也说明我们我执的发挥也是一人一个样,从无量劫以来都是我行我素,没有随顺善法、依止佛教的心。 我们学过《华严经》和《法华经》就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刚刚成道,就宣说《华严经》,想把最圆满的一乘佛法传授给我们。可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根器太陋劣,对这个无上圆满的一乘教法根本无法承担。 就像《法华经》里那个离家乞讨的穷子,大富长者想一下子把家产交给他继承,他反而吓跑了,不敢承受这一切。所以,释迦牟尼佛以大慈悲心才宣说三乘教法(或者说五乘法),为的就是让我们有次第的、循序渐进的入道。 所以谈到我们的大乘佛法八大宗派,禅净双修,教观总持这些种种的修法,我们就不要起我慢心,不要觉得自己好像可以知道这么多的修法,很了不起。实际上,从一乘教来讲,这些都是烦恼,是分别心所感召来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反而要生惭愧心、忏悔心。要想到在他方佛国净土里面,人家能够直接地修学一乘法,而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心思太多,花样太多,招感的这个世界也是百般多样的业报之相:恶业是这样,善业也是这样,包括佛法的施设还是这样的。 所以,不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惭愧心,有精进心,不要得少为足,不要起我慢心。
见闻地藏菩萨念其名字的利益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姐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六根互用的例子 净界法师 2020-2-14 11:44:24 繁体字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例证成”。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六根互用的相状,佛陀举出了六位为证。这当中有三位是圣人,有三位是凡夫。佛陀说,阿难!比方说你看看,在这个楞严法会当中,阿那律尊者无目而见,他不需要眼根也能够见到种种诸物。阿那律尊者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佛陀一说法他就好乐睡眠,就打瞌睡。佛陀种种诃斥以后,他生起增上惭愧,七日七夜相续用功,结果眼睛失明。 失明以后,佛陀叫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成功以后成就半头天眼。他的头前半段是可以看到,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后半头就看不到,叫半头天眼。所以他也不需要用眼根来看,他眼睛没有作用,但是他用头部,他往左边看,往右边看,他还是看得到,他用身根来照见诸法。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其实六根它内在的心性是相通的。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跋难陀龙王它本身出生的时候,因为过去的业力,耳朵就已经失聪,它是用它头上的角来听声音。这个是凡夫,前面那个是圣人。 “殑伽神女”,殑伽就是恒河,恒河神女在闻香味的时候也不是用鼻根,而是用眼根来闻香。这个也是凡夫。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骄梵钵提翻成牛呞。牛呞尊者在尝味道的时候,他是不用舌根就能够知味的,这个都是由修学三昧所成就的功德。“舜若多神,无身觉触。”舜若多就是虚空。虚空之神他本身没有身体,但是他也能够感觉到身上苦乐的触法。 那么他是怎么感受到呢?他因为过去的业力,没有身体的感觉,他觉得很痛苦。佛陀慈悲,以光明来照射他(这个“映”就是照射),使令他的色身暂时地显现。他那个显现是佛陀的光明所照射,所以他的身体的本质就像风一般“若有若无”,它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他那个“若有若无”,他还是可以感觉到那种苦乐的感受,这是佛的光明所加被。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这个寂灭声闻指的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入了灭尽定以后,整个前五识的受消灭了,第六意识的想也消灭了,第七意识的行阴,就是这个思心所染污的这一部分也消灭了,所以他的受、想、行,行是灭一部分,受、想是全部灭掉。 那么身为一个灭尽定的三果以上的圣人,比方说迦叶尊者,他内心当中已经长远灭掉了意根,第六意识的想跟第七意识的行。这个行阴也是,染污的行灭掉了,清净的行是保存下来。也就是说,他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已经消灭了,但是他还是能够圆满了知一切法的差别。他想象事情根本不用第六意识的想,他也可以想象很多很多的事情。 佛陀举这六个例子,也就是证明六根的互用。这当中,凡夫是由业力所招感,圣人是修学圣道所成就。 这个“六根互用”,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前面经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像太虚空。太虚空是相通的,你现在在太虚空当中放了六个容器,这个容器是暂时的吧?你把六个容器拿起来,它又恢复成太虚空。 也就是说,其实六根是因缘所生法,我们不是一开始就需要六根,那是因为没办法。一念不觉以后向外攀缘,结果眼根去黏色尘,黏久了以后你就离不开色尘,你一天到晚跟色尘在一起;耳根就跟声尘一天到晚黏在一起,黏久了以后,你就跟声尘在一起。 那么现在你怎么样呢?“脱黏内伏”,把它拔掉,你眼根不要老是跟色尘在一起,就是把它观照,把它拔掉。拔掉以后,你把心带回家,这个时候你六根就可以相互作用。就是把这个容器拿掉以后,回复到太虚空,这个时候就相通了。
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净界法师 2020-11-22 11:09:58 繁体字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识--了别,每一个人的生命的色心的活动状态,不会完全一样,这一切的法,叫一切诸法。我们刚开始,先不要管别人的五蕴,你就管你现前的五蕴。你怎么去观察你现在的身心世界呢?你是一个人的果报,人的思想,你观察你的身心世界,因缘空无主,这个因缘这句话很重要! 我们在修观的时候,这个一切法因缘生,这句话当然是龙树菩萨的根本思想,智者大师在修观的时候,他引用很多龙树菩萨的思想,就是因缘观,因缘性空。佛法说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缘有,因缘而有,我们凡夫对一切身心世界的存在认为是自性有。 就是说,在佛法的观念当中,我们凡夫最大最大的毛病,我们认为我们这个身心的生命体是真实的,这件事情非常严重。我们认为我们的生命体是真实有,是真实有就不能有变化,我现在是这样的状态,我明年也是这样的状态,我三十年后也应该是这样的状态,因为我的生命是真实有。 那么,只要我的身心有变化,我就会痛苦,乃至于我有癌症,我就不能接受,因为我的身心世界是真实有,怎么会有变化呢?有变化,我们会认为不正常。所以我们凡夫会起很多很多的烦恼。 在佛法思想的解释,他怎么会起烦恼?一个人好端端的谁会起烦恼呢?就是我们会认为,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真实有,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件事情非常严重。这样子的想法,是我们个人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但事实上我们的身心世界,佛陀否定了自性有,佛陀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因缘有,这个因缘主要就是业力。 说你今生是个男人,你用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想在过你这一生,当然男人有男人的思想,男人是以事业为重嘛,你这个工作就是为了家庭,养家糊口,创造你的事业。你死掉以后,你没有到天上去,也没有到三恶道去,你变成一个女人,你变成一个女人的相貌,女人的思想,女人有女人的思想,照顾家庭,相夫教子。 你的身心从今生到来生起了那么大的变化,不管色身的外表,不管内在的思想,完全不同,这怎么回事呢?就是因缘有,就是业力,你今生所造的业力,不断的薰习你这一念心识,你这一念的心识就变现了这样的果报出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法华会上这五千人为什么离席 净界法师 2020-4-16 12:52:25 繁体字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 正当佛陀允许舍利弗要回答,就是从一种事修的因缘修证回归到理观的所谓的一心真如、要开显真实义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状况。 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出家众,里面“有怀增上慢”……这个地方怀增上慢的出家众,蕅益大师说,因为他们多修道,所以得禅定,就是说这种比丘、比丘尼都是有禅定的。 禅定当中,因为他本身没有学习教理,就“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把初禅当初果,乃至于四禅为四果。这种错认消息的情况,如果他没有对外宣说,只是心里面有这样想法,叫增上慢;如果他把它讲出来,那就是大妄语戒了。 看这里的意思,这个增上慢就是他没有对外宣说,但是他的确有这个想法。他高慢的原因就是错认消息。这第一个,出家众以禅定而为圣道。 第二个,这个五千里面也有居士。男众居士的我慢是多福德故,所以高慢。这些男居士有多福德。女众优婆夷是为什么呢?是不信,智慧浅故,过去生缺乏真如三昧的善根。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他们犯了一种共同的过失,“不自见其过”。他没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功能,因此对于戒(这个戒包括身口二业的律仪以及意业的定共、道共戒)都有缺漏,他不能够反省。 为什么不能反省呢?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智慧善根浅薄;第二个就是高慢。也因此他就护惜心中的瑕疵。这个瑕疵就是,在白玉里面的叫瑕,白玉之外的叫疵。这种小智慧小善根人是大众的糟糠。这个糟就是古代用米跟麦酿酒的时候,下面那个渣,那个沉淀物叫糟;糠就是白米的谷皮,叫做糠。总之他们都是只会从事相上修学,对于理观的真如三昧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佛威德故去”。 其实,佛陀只是保持默然。但是你要知道,佛陀那种默然的力量也不可思议,佛陀不说话就是一种威德。佛陀在舍利弗三请的时候,三次保持默然,就逼迫这些缺乏善根福德的人,“不堪受是法”,就离开了。 因此,他们离开以后,“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就是与会大众没有这些小根机、小胸量的,这些人都能够接受真实无漏的妙法。 也就是说,佛陀将演妙法,只有两种情况:你要么留下,要么离开。当然,这个地方离开也可以理解,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佛陀过去也如实地宣说因果的修证,现在突然间要把它改造成一种真如的开显。这从因缘果报的修证变成自性功德的开显,一个是有所得的向外攀缘,一个是无所得的向内观照,当然有些人会受不了。这个可以理解,尤其是有高慢心、执着心又重的人。
怎么才称得上「真佛子」 怎么才称得上「真佛子」 净界法师 2020-11-3 16:59:42 舍利弗尊者本来是认为三乘法门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所以自己选择的声闻道就觉得非常的吃亏,“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结果没想到佛陀说,你什么都没有失掉。我们看经文。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舍利弗尊者一路走来,他从非常感伤,到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他知道其实他修的四谛法没错,他只要做一个动作,就是内观。只要“观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产生信解,就会马上从阿罗汉变成大乘的菩萨。 什么叫大乘菩萨呢?这以下讲出了四个重点: 首先,“真是佛子”。其实阿罗汉,以蕅益大师的标准,他没有资格叫“真”。他是佛的弟子,没有错,但不能讲真,因为他只知权不知实,所以他是佛陀的弟子,但是他不能叫“真是佛子”。你一定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能够传承佛陀的家业,才可以叫做真是佛子。第一个“真是佛子”,这是总标。 “真是佛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从佛口生”。你必须要听闻《法华经》,产生信解。佛法的修学不是说,你今天找一块山,盖一个茅蓬,然后住在里面,别人帮你送饭吃,你双腿一盘、眼睛一闭就可以修学。没那么简单!“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佛法需要有传承的,不是你自己去摸索。你这个摸索叫外道。外道就是在禅定里面胡思乱想,持牛戒、持狗戒,它没有传承。所以学佛第一件事情,“从佛口生”,听闻佛陀的法音,你要跟善知识如理地学习,佛陀的法音代代相传,从佛口生。 第二个,“从法化生”。前面的“从佛口生”是闻慧。这个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它本来是一个法音,是一个音声,文字,但是在心中你不断地去思惟以后,欸,依教起观,依观生道,你的心中产生一个道的力量出来了,有一个道法的力量,“从法化生”。 你心中本来是一个音声,但是你不断地从音声去思惟以后,这个音声在你心中转化成一种道法,可能是解脱道的力量,也可能是菩提道的道法。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产生一个由道法生出的新的生命,叫做善根力。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是一个因地,最后果地,“得佛法分”。这个是只有大乘一佛乘才有。蕅益大师说,小乘人没有“得佛法分”。他有“从佛口生”,因为小乘的四谛也是听佛说的,他也不是自己胡思乱想,是佛陀的传承;他也不断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我空的道法,他的确是有道法。但是他没有资格叫“得佛法分”,他只有涅槃寂静。佛陀的万德庄严,月印千江,百界作佛,他没有。 当然大家会问,舍利弗尊者没有听《法华经》之前,他没有“得佛法分”,那就是一个涅槃寂静,怎么听闻一部经典以后就“得佛法分”呢?因为心态改变了。心态改变是最关键的。 诸位!他从一种向外攀缘,攀缘三乘法,心外求法,到内观真如,他整个心态改变了。就是他内心已经开显自性的功德,开始启动自性功德力了,所以他就变成“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他已经传承佛陀的家业了。这个就是信解,从信解开始。
什么是有漏与无漏种子 净界法师 2020-12-22 12:34:02 我们一般人还没有成就圣道之前,是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都具足。我们曾经做慈善事业,也曾经造了很多的罪业,只要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以有所得的心去创造的业,都叫有漏种子。我们看图示,有漏种子这个地方。第一个,名言种子,属于思想这一块,引生等流果,你用什么思想去造业,你的思想就会增长广大;第二个,业种子,它会产生苦乐的异熟果。三界六道的异熟果都是有漏的,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无漏种子,是以空性智慧为中心的。比方说,生空,这个就是我们待会儿讲到的我空的智慧,这是二乘的解脱道。那么法空乃至于空空(俱空),空空就是连法空也空掉,那就是真空妙有,无住生心了,这跟大乘的空性相应,是菩萨跟佛果的无漏法。 从学佛的角度,除非有很重的业,一般人都是从思想来判定水平,尤其是禅宗更明显,都是从你的思想判定你修行的水平。 我们先撇开业力这块不谈,就是说你来生最有可能去的地方,要从你的有漏种子跟无漏种子来判断。 第一种人,如果你的情执很重,你把世间的每一件事情都看得很重要,那你要离开三界就很困难,因为你造的业几乎都是有漏种子。就是说,在你内心深处那个强大的引力,那个有漏种子的势力非常强,几乎很难改变,你来生一定在三界得果报,就差在你是快乐还是痛苦而已。 你的情绪变化很大,情执很重,感情很丰富,这就很难离开三界,因为你的种子都是有漏种子。 第二种人,是对三界果报的爱取相对减少。无漏种子特别的观念在空性的智慧。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你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是很重要的概念。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的观念建立起来,你才可能去创造无漏的正念的种子。 我们平常的心,都在一直释放出去,就像我们平常跟三界绑上很多绳子一样,你临终突然要切,是切不断的!所以,诸位要知道,往生不是只有皈依阿弥陀佛而已,不是那么简单。请你要小心!你跟三界结下的重大业力,要慢慢地把它降低。它是两块: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我们要从娑婆世界走出来,阿弥陀佛的光明才能够照到你。就像你要走出房间,才能够得到阳光的普照一样。所以有漏种子不能种太多,可以有,但是它必须在调伏状态。 所以,我们临终的正念,跟你的人生观、跟你的思考模式有关系。你要站在空性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个很重要!这一块我们待会儿会讲到,就是所谓的解脱道。 现在先谈安乐道。就是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判断你来生是不是快乐,那是靠你的善业;判断你是不是容易往生,这跟你的善业就不一定有直接关系,就看你的智慧水平,你对人生是怎么看的。你站在一个本来就有人生的角度去面对人生,还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的角度去面对人生,就影响你的临终正念。这是有漏跟无漏的差别。
轮回的关键因素在哪里? 2017-06-15 [净界法师]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那么你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是第八识的业力变现的。我们过去生的善恶业力,变现很多的人、变现很多的事情,这一点我们是没办法控制的,不管你有没有修行,都没有办法控制。第八识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业力的变现这一块,是不能抗拒的。那么谁去攀缘它呢?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所以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两个产生交互的作用,业力去牵动你的心力,然后,牵动你的心力去造业,又加强了业力,所以这两个就产生一种展转的一种循环的力量。   心力跟业力的一种交互作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伟大的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恒转如暴流”。就是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水流,它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么这个生命的水流,在唯识学它讲出了两个特色:一个是相续,一个是变化。那么《楞严经》在讲生命现象的时候,它也提出了变化跟相续这两个概念,不过《楞严经》它提醒所有的修行者,要注意相续这一块。我们一般人都会重视变化,而忽略了相续,这个是很错误的盲点。当我们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因为我们喜欢安稳、喜欢永恒。其实变化给你的痛苦是一时的,《楞严经》警告所有的修行者:其实在粗显的变化的波浪当中,你要更注意那种相续的力量,因为这个对你的影响是深远的。   所以《楞严经》在修行当中,它提出了因果相续的概念,它说我们在观一切法空,正念真如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续的概念(万法皆空,因果相续)。比方说果报的相续,我们的生命当中偶尔会出现一时的病痛、一时的障碍,这个我们都可以接受,因为它很快会过去,我们看到了希望。但是如果你得到的是一个长久的病,那对你的伤害就很大,它可能会毁掉你的青春、毁掉你的人生,因为它是怎么样呢?——它相续不止,甚至于影响到你的来生。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只是变化的这一块,其实伤你最深的,往往是你没有注意到那个相续的果报。   那么《楞严经》说,相续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相续的因地而来。我们如果说偶尔起起烦恼,这个问题不大。你看我们有时候去菜市场,看到一些可怜的众生,我们也会一时的慈悲心、感动,把它救来放生,但是一时的善心在佛法来说,没有太大意义,对你人生的转变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如果你把放生当做你的愿望、当做你的目标、当做你人生的理想,经常的去做,那这个意义就重大了,为什么?因为它产生了相续的力量。所以在因地当中,所有在你心中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的那种相续的力量,是你特别要注意的,因为它对你的影响既深且远。所以从唯识的角度,它认为生命不是改变你一时的情绪,我一时的起善念、一时的起恶念,这个都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改变你那种相续的功能,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   是什么造成了相续?   在唯识学的相续,它提出两块:一个是杂染的相续;一个是清净的相续。当然我们从修行角度:先破妄,再显真;先断恶,再修善。因为人性先求离苦,再求得乐。我人生没什么快乐也就罢了,但起码不要有痛苦;我不一定要荣华富贵,但至少幸福平安,所以离开痛苦是我们第一个诉求,当然痛苦来自于杂染的相续。   那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了:当我们要断除杂染相续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根:为什么你会相续?当我们的生命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你一个人会一错再错的错下去,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你做了第一次的时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很想做第三次?那个推动你去继续的往火坑推,那种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你明明知道你根本不能这样做,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种相续的力量是谁给你的呢?   唯识学说因为你有第七意识的自我意识,这最可怕——“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当我们出现一个烦恼的时候,本来烦恼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嘛!但是当第七意识向内干扰第六意识,构成了因地的相续;当第七意识跟第八识结合的时候,构成果报相续,所以第七意识是罪魁祸首。   所有生命的轮回、所有因地的错误的相续,都是自我意识造成的,没有其它的问题。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就是告诉你: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一个人做了错事,会一错再错,因为你想要掌控这一切的人生,一种自我主宰的概念,这个概念害了你!所以唯识学的成功:它成功的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如果你不对治第七意识,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实你生命的本质——这个水流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我们考虑要把水流,从一种六道的水流转成一种往生的水流,转换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须要面对你的自我意识了,那就不是断恶修善可以解决的问题了。因为你要断除你恶念的相续,就必须把自我意识挑出来,面对它、处理它。   所以整个唯识学的修行,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在面对自我意识,因为它是病根。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你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前功尽弃。因为它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它春天到的时候,它继续会犯错。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我们为什么继续轮回呢?因为你没有断相续,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做一个修行的重点。
阿赖耶识不会放过我们! 2017-08-26 [净界法师]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跟这个故事蛮接近的。它说:有一个禅师,在僧团中闭关。他闭关的时候,一天吃一顿饭,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来吃饭。有一天,诶!他中午没下来吃饭了,而且今天没出来、明天也没出来…连续两三天都没有下来吃饭。方丈和尚就觉得奇怪,就派一个侍者上去问问看,怎么没下来吃饭?禅师回答说:是这样子,我入了三昧以后,就有一种寂静的功德相现前,那天人…因为感动啊,帮我送供、供养,所以我现在不用下来吃饭,天人会送饭菜过来。这方丈和尚斥喝他说:你还是活在三界当中,你心中住在寂静相,心有所住,你就启动了生死的业力,你没有离开三界。这个禅师也是利根,一听就知道,他就把这个寂静相也舍掉了,第二天就乖乖下来吃饭了。方丈和尚说:恭喜你啊,突破了!   如果一个人,只想造慈善事业,那就不用要求这么高,你就住在相状,面对无量无边的差别,在尘劳中不断的活动,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虽造善业,心不安稳,这部分我们不谈。但是一个人修行---当他开始从差别当中,回归到平等,如果他有志于达到临终的正念,那一定要清楚---   我们修行人越修行啊,他的对立相、差别相一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判断标准,没有例外。如果你学佛以后,你感到你心中的妄想越来越多、相状越来越多、对立越来越多,那你的修行方向走错了。因为你相状越多,表示那个什么?表示你生死业力越重,妄想打得很重嘛!你说:我怎么知道我修行进步呢?怎么知道呢?不是说你一天拜几拜佛、念几声佛号;那是资粮力,那不是根本啊!问题不在这里!你发觉你现在,别人讲一句话,甚至别人给你一个什么动作,你心中的相状越来越少。你这个人---系缚我们生死的业力,就越来越淡薄、越来越淡薄……   你看我们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珍宝,不复相随。每一个人都要经过。我们到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全部被死亡破坏掉,但是有些人可以很自在的跳出去,有些人被生死的业力再抓回来。为什么?当然事出必有因嘛!因为你平常就住在这个相状,住久了,心有所住,就被它所转!如果你觉得──诶,我学佛以后,心慢慢平淡了、平静了,这就是功德相。我不敢保证你福报多大,但至少你容易离开三界。   如果你学佛很久,你心中的对立越来越重,看谁都不顺眼,糟糕了!你走错方向了。你的修行错认消息了,不是这样修的,你的路走错了,你走上了生死之流。生死之流是越走---差别越大;涅槃之流是越走---平等性越来越明显,这是很容易判定的标准!我们常说:现在是末法时代,怎么知道现在是末法时代?怎么知道?你到那个超级市场去看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末法时代了。   现在百货公司,你看那东西开始多元化了,以前东西单纯;一个东西多元化之后,它对你的妄想、执着的刺激越厉害。我们本身的善根就薄弱,本来就经不起刺激,但是那个差别的因缘,不断的刺激你,所以你的对立心、妄想心是越来越重…恶性循环。我们善根薄弱就容易堕到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又不断的刺激你产生对立,辗转增胜。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知道,这一条路不能走下去了,一定要脱离妄想---把心带回家,从差别的相状,回归到平等的法性。因为涅槃的门就是平等,生死的门就是差别。当你走入生死之门,那是无量的差别;你走入涅槃之门,那是平等的法性,这个是很清楚的。   当然佛菩萨乘愿再来,他走入了生死之门,在整个差别当中,他跟我们不同,那是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但不随物转,就能转物。他是自在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从差别当中回到无差别─—从假入空---把心带回家!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首先:你一定要生起理观,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   你要修《楞严经》的人,我建议你:遇到事情,你跟自己讲三句话: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二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第三句也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因为我们烦恼比较重,要讲三次,利根人讲一次就够了。你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提醒自己啊,不要住在上面。阿赖耶识它不断的释放感受跟妄想,这我们也没办法,过去生就是这样子─你不断的熏习累积的习气嘛,阿赖耶识它不会放过你的!修行就是现在跟过去协调,你不能住在过去,阿赖耶识它每一天都会放很多的状况给你,但是你能够做的,就是一件事情:不住!告诉你自己: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它是因缘的假相。   我们可以这样讲:阿赖耶识要不要把妄想丢出来,丢不丢归你,住不住归我——第六意识,这是操之在我。所有的对治法门---拜佛、念佛、持咒、忏悔…什么都好,但是你的根本,就是不能住在妄想,你住在妄想,你所有的修学法门,全都是有漏的!你今天住在妄想修学,就好像你的本质是沙,这个沙你不管用什么调味料去调它,用多高的温度去蒸它,它永远就是沙,不是说你加了调味料它就变成米,不可能嘛!当然我们每一个人学佛的所求目标不同,你说我希望来生变成一个大国王,那你不用修《楞严经》,人天福报不用修《楞严经》;但是你来生…只要有志于跳脱三界,比方说求生净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你要脱离五阴对你的系缚,你这个《楞严经》这一关,你一定要跳脱过去——不随妄转,否则你临终正念做不到!   我再提醒一次:阿赖耶识不会放过我们,无量劫来烦恼、业力这一部分。它不会放过你,但是你也不要怕它,因为它是虚妄的,达妄本空,你不随它转,它拿你没办法。
书到今生读已迟---念佛参禅不是你这辈子的事,是以前的延续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说的是宋朝大才子黄庭坚转世的一段公案。 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书画具佳,称为“三绝”,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古内外集》、《山谷别集》行世。其诗文著作流传日本,深受推崇,对日本的汉文学有较大影响。 修水县志以及很多笔记中都记载着黄庭坚转世的故事。他得中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的知州,就任时才26岁。有一天他在州衙内午睡,梦中,他走出衙门,来到一处乡村,老远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祷告,口中喊着一个人的名字,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似乎很好吃,便不自觉地端起来吃,吃完回衙。一觉醒来,梦境很清晰,嘴里还有芹菜香味。但他并未在意,以为只是一梦罢了。 次日午睡,再梦如昨,菜香幽幽,梦境历历。黄庭坚感到不可思议,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梦中道路行去,欲探个究竟。行至一村落,景物依稀,仿佛回到故乡一般。他径直走到一户人家,扣门而进,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便问她有无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老人答道:“昨天是我女儿的忌日,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回来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做。” 黄庭坚感到惊奇,问道:“你女儿死去多久了?”老人答:“已经26年了。”黄庭坚突然想到,自己今年正是26岁,昨天恰是自己的生日。遂再问她女儿在世的情形,家中境况如何。老人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生前喜欢读书,信佛吃素,很是孝顺,但不肯嫁人。并发愿说求来世转男身,做文学家。到26岁那年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她说还要回来看我的。” 黄庭坚大惊,忙问:“她的闺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吗?” 老婆婆手指着一间旧房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吧,我给你倒茶去。” 黄庭坚走进房里,环顾四周,卧床桌椅,倍感亲切。只见靠墙有一个大柜,依然锁着。他问老人:“那里面是什么?”老人答:“全是她看过的书。”“可以打开看看吗?” 老人家说:“锁匙不知女儿放哪里了,所以我一直无法打开。” 黄庭坚心中琢磨了一下,居然找出锁匙,打开书柜,发现里面许多书稿。他细阅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的文章,竟然全在这里,而且一字不差! 黄庭坚沉思良久,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前生曾是女儿身,此地是他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如今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他跪拜在地,含泪称娘亲,说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随后,黄庭坚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同往,奉养终身。 黄庭坚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滴翠轩”。亭中有山谷的石刻像,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是俗无尘,参梦中梦,悟身外身。”此赞亦可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真实不虚。
空观如何具体操作? 善士问:   师父讲到我们要修空观,不要住在外来的空上,在具体操作上如何区分内外? 净界法师答:   内空跟外空,我们说明一下。我不知道诸位修空观你想空掉什么。诸位!你回忆一下,你以前在修空观,不管修无常观、修无分别智、修无所得,这个空观是一个工具。就像空观是一个刀子,你到底想要砍掉什么?你想空掉什么?很重要。   如果你没有安住一念心性,你的空观一定会空掉外境。你一定会说,这个人很讨厌,但是我拿他没办法,我把他空掉。我们一般是这样子的。   但是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因为你把这个人空掉,从因缘所生法,过一段时间会出现另外一个人,你永远空不完。   所以唯识学讲得好,就是说,诸位!外境叫做依他起性,它没有对错;现在问题在我们内心的遍计执。诸位!我们这样讲好了。   某甲一天到晚干扰你,其实这个没有对错。人生没有对错,只有痛苦跟快乐而已。你只能说,他不是干扰你,他给你痛苦。受不受干扰是你可以决定的。这样懂吗?   我再讲一次,任何一个人不能干扰你,他只会给你压力、给你痛苦,受不受干扰是你决定的。你要执着,那他就干扰你。   就是说,我们今天要认清楚问题在哪里——是我们的攀缘心。所以,安住一念心性的好处就是,他处理问题,他空掉自己的执着。高明!为什么有些人进步快?我问你,你外境空得完啊?你把A空了,明天出现B;你把B空了,后天出现C。   我以前有一个经验,给大家参考。我以前做教务主任的时候,我们经常遇到重大事情就开教务会议。这是很严重了,比方开除一个学生。我基本上比较站在包容的角度。我的理由有两个:   第一个,你把这个学生开除了,你很可能毁了他,他很可能自暴自弃了。我们今天是办教育,他只要还有想要学习的态度,我会比较持保留的态度,让他有机会。这第一个。   第二个,当然很多执事说,我们不能够为了这个人,浪费那么多人力,所有的执事都在忙一个人。但是我提醒他,我说诸位,你们想想看,你把他开除了,没有多久,会出现另外一个人取代他。真的!这个就是诸法因缘生,真的是这样。他在的时候,那个比较差的人看不出来。真的是这样子,这个东西很妙。   就是说,你看这个人不顺眼,你把他开除,结果,第二个人本来还好,突然间你看他不顺眼了。所以你永远没完没了了。你知道吗?人生永远是平衡的,你把坏人都拿走了,好人就变成坏人。这句话你慢慢体会,知道吗?   人生因缘本来就是一种平衡状态,你开除一个人就破坏平衡了。你破坏平衡,你知道吗?你破坏平衡以后,一定会出现一个坏人取代他的位置。全世界的团体没有一个全部是好人,这不正常,除非是净土。   从娑婆世界的角度,不正常。不正常的东西就不会持久,就是它失去了balance(平衡)。就是这个山,它本来好好的,你把一个石头拿走,它已经进入不平衡状态了,它一定会自我调整到平衡。   我说,你把A开除了,三个月以后你们看,另外一个跟A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出现了。我这个理论有些人接受了。就是说,我们的底线,只要他不扰乱大众,你就让他住着,是吧?   他住一天有他住一天的进步。我们的底线就是你不能干扰别人。你早上不起床,你要睡,我跟纠察师说,他要睡让他去睡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他不要太离谱了,至少有惭愧心。   就是说,内空外空。你空掉外境,你没有办法处理事情,你真的没完没了。你回光返照,空掉你的执着。我们每一个人有无量无边的恶因缘,有无量无边的善因缘。你今天向外处理,你永远处理不完。   所以,有智慧的人会空掉自己的有所得。我不执着就好了,反正人生本来就没有一个人圆满的。所以它这个地方,你一旦这个空向外,那你进步就很慢了,你这是在逃避现实。你开始安住一念心性,用空性的法则来帮助你破执,你调整你自己,你进步快。这个内空跟外空差在这里。   好,这一段都在讲心性跟空观的关系。就是空观可以用,但它是空掉你的执取,不是空掉外境。
宁起我见积若须弥, 非以空见起增上慢。 学佛的人听别人讲空经常是一脸厌烦,然后说出一句大众常听到的一句话:”宁执我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许“,很多人也都是人云亦云,都以为是佛说的,但实际上他们所表达的意思与佛本来的意思恰好是相反的,因为这句话被别有用心的人改了,原经文是什么呢? 宁起我见如须弥山, 不起空见怀增上慢。 ————《入愣伽经》 宁起我见积若须弥, 非以空见起增上慢。 ————《大宝积经》 那么于空见起增上慢是过失,佛讲空是实相,住有是非量,众生执着于有才有生死轮回,而要出轮回,修一心三观即空观,假观,中观直到成佛都是离不开的,所以先讲下正统的修法,然后再讲增上慢。 一心三观又称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此为圆教之观法,系不经次第而圆融者。 那增上慢是什么 意思? 所谓的「以空見起增上慢」,就是唯识里所说的「恶取空」,是故《成唯识论》云:「拔无二谛是恶取空,诸佛說为不可治者。」。 既然恶取空不可取,那你我凡夫面对「寧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应如何操作呢?是心安理得地做个我见满满的凡夫呢,还是说小心翼翼地绝对不要触碰「空」免得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恶取呢? 凡夫有情一切的烦恼来源于两种执取:增益执和损减执。于实无之事上见有点啥,这是增益执。于实有之事上认为没那事,这是损减执。你我普通凡夫多执于有,即增益执。而利根外道以世间厌离道而修出离,则多落于损减执。鉴于此,凡夫有情上来要断烦恼的时候,应该是一路断、舍、离,一路去!去!去!去掉那些增益的执取。既然一路都是减法,那减过头的担忧,还真不不必太过于上心。 用通俗易懂的譬喻说,好比有个身无分文的乞丐问智者:贤圣啊贤圣,我在思考,假如我身家过亿坐拥无量的产业,然后生活堕落变得毫无节操了,那应该怎么办啊?贤圣说:你应该解决你今晚的吃食先! 所以,对于初断烦恼者,大禅师庞蕴大居士说: 《龐居士語錄》卷2: 識樂眾生樂,緣绳妄走作, 智樂菩薩樂,無绳亦無縛, 若有發心者,直須學無作, 莫道怕落空,得空亦不惡, 見鑛不別金,入鑛方知錯。 他老人家的意思说,修行人啊,你不要怕落空,落空也不是坏事,为啥呢?你看你浑身上下都都是「有」执,怎么空都不为过!害怕落空这种「矫枉过正」在你身上只能是恰到好处呢!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3: 示陳機宜(明仲)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法本無法,心亦無心, 心法兩空,是真實相。 而今學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錯認方便。執病為藥。深可憐愍。故龐居士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惡」。又云:「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若覷得這一句子。破無邊惡業無明當下瓦解氷銷。如來所說一大藏教。亦注解這一句子不出。當人若具決定信知。得有如是大解脫法。只在知得處。撥轉上頭關棙子。則龐公一句與佛說一大藏教。無異無別。無前無後。無古無今。無少師剩。亦不見有一切法。亦不見有一切心。十方世界空蕩蕩地。亦莫作空蕩蕩地見。若作是見。則便有說空者。便有聞說空者。便有一切法可聽。便有一切心可證。既可聽可證。則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此病不除。教中謂之以我說法。亦謂之謗佛法僧。又教中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前所云內有能證之心。外有所證之法。便是這箇道理也。佛弟子陳惇。知身是妄知法是幻。於幻妄中能看箇趙州狗子無佛性話。忽然洗面摸著鼻孔。有書來呈見解。試手說禪。如虎生三日氣已食牛。其間通消息處。雖似吉撩棒打地。有著處則入地數寸。不著處則全無巴鼻。然大體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苟能知是般事。撥向一邊。却把諸佛諸祖要妙門。一時塞斷。向威音那畔。討箇生涯處。方於法得自在矣。釋迦老子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信知如是事。以我所證擴而充之。然後不被法縛。不求法脫。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恁麼不恁麼總得。凡有言句凡所受用。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箭既離弦無返回勢。非是彊為。法如是故。得如此了。始可言無善無惡無佛無眾生等事。而今大法未明。若便說恁麼話。恐墮在永嘉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中。不可不知也。但得本莫愁末。久久淹浸得熟。不愁不成一片。勉之勉之。」 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觉得庞蕴居士所说非常有道理,于是到处给人唠叨:修行人,你且空着!也不要怕落空。别的不说,怕空的那个,还没有空呢!
罪业的改变 比如说净土法门那是最明显讲到我空法空了,你看《观经》,观经的下品下生他也不是一个善人,是个造恶凡夫,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做过好事情的,到临命终的时候,深重地忏悔。因为这个时候地狱的火现前了,地狱的中阴身现前了,下一刹那就到地狱去了,阿赖耶识的种子几乎是要得果报了,那个快要成熟了,已经酝酿到一种程度了,中阴身的火都现前了,这个时候他以惭愧忏悔的心,对弥陀生大皈依的心,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念阿弥陀佛,具足十念,这个时候业就转变了,就是这十句佛号,念念去熏习阿赖耶,那个阿赖耶识本来已经要去变现地狱了,这个时候阿赖耶的势力又改变了,就是火焰化红莲,地狱的火变成金莲花。   所以小乘他很难接受带业往生的思想,因为他认为这个业是如此的真实,是有独立自主体性的,怎么能够改变呢?你造了业怎么能够改变呢?因为他不建立第八识。   所以大乘,我们在上一堂课讲到《百法》: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说,在大乘的思想就是你的念头,你动了一个恶念能够创造恶业;但是你动了一个惭愧心,也能够折损你过去的业力。世界上业都可以忏悔的,没有一个业不能忏悔,因为业都没有自性,而净土法门也就是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的。如果业有自性,那么我们跟弥陀的感应道交变成不可能,因为弥陀是万德庄严,我们是业障深重,这件事情怎么能够在一起呢?如果说,业障深重是有自性,万德庄严也是有自性,你想想看,这两个事情怎么感应道交?怎么能够感应道交呢?一定要能念所念性空寂,才能够感应道交难思议。   所以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地、很深刻地去体会一切法空,你就相信了,我们这一念心跟弥陀的那一念大悲心感应道交是可能的,这件事情是可能的。
小乘、大乘、唯识对罪业的不同看法 我们看这个业,看这个业性,诸位也在研究南山律,对于业性,大小乘的看法不同。小乘,特别是有部,根本说一切有部,认为业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这个业,就像你造了罪业以后,这个业是不能改变的,一定要得果报。所以你破了根本罪,一定要到三恶道去,重忏不亡,这个业是有自性的,这个法是有自性的。   但是大乘它认为说,业是被心所保存。所以小乘不建立阿赖耶,就讲到前六识,这个时候你造了业以后这个业就存在法界当中,虚空当中法界当中,这个业你就不能改变了,这个业都是有独立自主的体性的。   但是唯识的思想是认为,你造了业以后,业是以种子的这种方式被第八识保存下来。那么,既然它被第八识保存,而第八识也受熏,你就能够靠你的忏悔的力量来转变它的势力。因为业是被心识所摄持,而心识会变化,阿赖耶识也会变化的。   我们学过唯识就知道,阿赖耶识它受熏的,你生起了善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你生起了恶念阿赖耶识也会变化。因为你生起善念的时候,你第六意识会发动一种善的业力,这个业力它有一种势力会去熏习第八识,它的气氛就会变化了。你发动一个恶业,这个恶业的势力也会熏习阿赖耶,阿赖耶也会变化。这个阿赖耶识一变化里面的种子也会变化。   所以,以大乘唯识的思想,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不管是我不管是法都没有自性,都是随着你的因缘
净界法师:一个人是不是适合修大乘佛法,看性格就知道! 净界法师:一个人是不是适合修大乘佛法,看性格就知道! 日期:2013/4/23 16:31:00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以佛陀引导大乘菩萨,他的思想永远是一种平衡式的思考。   声闻法的思考模式,基本上是对立的,你看声闻法对于娑婆世界,是极度厌恶的。   佛陀告诉我们:对娑婆世界你要保持距离,但是你又不能够完全断灭,就是见相离相,你不能执着,你要无住,但是你又必须以深心、菩提心来面对它。   所以有人说:一个人是不是适合修大乘佛法,看性格就知道。   最适合修学大乘法的性格——调柔清净。   生死凡夫,很杂染,内心有很多的烦恼;虽然调柔但是杂染,那也没有用。   二乘人,当然很清净,但是二乘人的清净,充满对立性,他不调柔。为什么?因为二乘佛法的空性,他不能随缘;二乘人观一切法空,没有随缘义。   菩萨,观一切法空,他虽然不变,但是他有随缘义。空性中有随缘;所以它清净中又带有调柔,调柔中又带有清净。   在《华严经》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菩萨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从他的名称就知道了。   什么叫普呢?体性周遍,曰普,菩萨的内心安住一切法空,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平等心;但是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产生贤,随缘成德,谓之贤,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能够不否定当下的假名、假相、假用,利用当下的因缘来历练、来积功累功德、历事练心。   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整个菩萨的修学,永远是远离两边;比方说:   一、你现在的心很沉闷,那你就要修假观。   一个人要善调其心,你心很沉闷了,又修空观,那更沉闷了。你要想想…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娑婆世界的过失,从这个因缘的假相——娑婆世界的杂染相,极乐世界的功德相,来启发你的好乐心!   二、你的心已经很躁动了,那你要多修空观。   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其实是我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的,那么娑婆世界的杂染相,也是本来没有的,就把心慢慢的沉静下来。   总而言之,你太过于主动,你就用空观调伏一下,有时候我们的心会比较主动,但是过份的主动就变成躁动。过分的沉闷也不行,到时候就像《大乘起信论》说的:   一个菩萨经常观空观,空观的力量太强,会产生两种过失,首先不乐修善,那个地方很多的义工要做,你不想去。   忘失大悲,对众生的痛苦没有感觉。   到这个程度你就知道——喔!我空观太强了,用假观来调伏一下。   总而言之,菩萨经常用中道的智慧来善调其心,使令自己远离两边,顺入中道,这是菩萨的一个调心的目标。  
净界法师: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净界法师: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 日期:2014/8/1 11:05:00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那么这是我们上一堂课讲的重点,我们把它做一个复习,现在我们来看看丙二。   我们应该怎么去处理我们颠倒妄想呢?在唯识学的一个方法指标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它的修学内涵,总共有两段,我们先把第一段念一遍,请合掌:   唯识教海,深广无涯,欲达其中妙义,须明宗趣所在。宗趣若明,则提纲挈领,所谓妙理易彰,观行得成。迷执能破,真性可证。否则分别名相,入海算沙,茫茫大海不知所归。所谓依文解义,有教无观,难得佛法真实利益矣。   那么唯识学,当然它主要是讲众生轮回的问题。那么众生的轮回的问题,本来就很复杂。每一个人有个人的业力,每一个人各有各打的妄想,所以也就让唯识学变得很复杂。诸位,不是唯识学很复杂,因为它要诠释众生的轮回,众生本来问题就很复杂,所以佛陀不得不讲得很广。所以唯识学的这个教法,是体系非常庞大,深广无涯。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命,不得已把一念心性,本来是一个心,开展出八个心识的活动,他是不得已的。因为不这样开展,你不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这个八个识的每一个功能,已经够复杂了,然后八个识再相互的作用就更复杂了。前五识刺激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再去刺激第七意识,然后第七意识再执着第八识,弄得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层层相扣,就形成轮回的力量。   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它的宗趣所在?宗就是讲它因地的修行,你要从哪里下手,就八个识,到底先改变哪一个,它的关键点在哪里?第一个它的因地,第二个趣,趣向,它的目标是什么?你最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要知道两个重点:第一个因地从哪里下手?第二个结果从哪里判断?   我简单的给大家透个消息,唯识学的下手是第六意识,成败的关键看第七识,用第六意识改变第七意识。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成败,不是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一天拜两百拜,所以你往生的希望就输给他,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这个是事修而已。成败在第七意识,你对三界的执着比他淡,你往生的希望就比他高,他完全用第七意识。唯识学的成败得失,它的判断标准,完全看第七意识——恒审思量。因为它是轮回的根本,它没有改变,从唯识的角度,你就没有改变了,你一天拜一千拜,拜了三十年,但是三十年前的你,跟现在的你的思想完全没有改变,你过去贪什么,你现在还贪什么,从唯识的角度,你没有改变,你完全没有改变,你只是增加善业如此而已。从轮回的角度,你没有好好掌握轮回的开关,你做的都是枝末的问题。往生与否跟这个佛号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你这个唯识学首先要知道说,你的判断标准在哪里?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希望我三年后有进步,我三年前看到一个事情,高兴的时候会很高兴,痛苦的时候很痛苦,三年后感觉上淡薄很多了,恭喜你了,你的生死业力轻薄了!因为关闭轮回的开关,你已经开始启动了。   所以唯识学判断轮回,完全从第七意识判断。但是第七意识,它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因为它没有名言,它没有思考能力,所以它没有能力改造自己。所以下手从第六意识下手,用第六意识去学习经论,如理思惟,用道理跟第七意识沟通,用道理来化解第七意识的执取。所以整个唯识学的宗,就是第六意识的止观,它的趣,就是破坏第七意识的执取。这个你最好先了解一下,那么你宗趣的因果清楚了,你整个唯识的教法的纲领就掌握了。所以你就能够从当中,能够修观,能够破执,乃至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悟入我们的真实本性。否则你只是分别唯识的复杂的名相,结果入海算沙,向外攀缘,不知道它的会归处,那么这样子就很难得到唯识的利益了。所以我们先把它的这个宗趣先掌握。 唯识学概要——019
净界法师: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 净界法师: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 日期:2014/11/7 19:57:00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对我们修行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先知道一个事情,流转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流转者谁?这个很重要!到底谁在流转?我在流转,我们一般讲就是我们这个色身,不对呀!这个色身死亡以后就消失了,你的来生又换了一个新的色身,所以不是色身在流转,色身每一期生命都不同,它是片段的,一块一块的,那到底谁在流转? 对了!一念的思想在流转! 当你色身消失的时候,你今生的思想会贯穿到来生去,思想会通过死亡让你来生继续受用。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有很多事情是不断的在重复的,除非你用佛法来调整你的思想,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今生很可能继续的造,因为他思想贯穿。 你看有些小孩子,他也没人教,他很喜欢布施,你给他一个苹果,他看到你来,他很自然切一半分给你,你说他有接受教育吗?他那么小,哪有接受什么圣贤教育,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看这个动作,这个人福报很大,布施的思想,富贵从布施中来;小孩子经常跟人争吵,这个人生命当中很可能会丑陋,嗔恚丑陋,你看庄严从忍辱中来;如果小孩子把东西都藏起来不与人分享,这个人贫穷**,贫穷从悭贪中来。小孩子他不会掩饰自己,他最纯真,三十岁看不准了,他的行为都修饰的很好了。 所以我们的思想其实继承了过去,当然我们也可以做调整,让今生重新改变,我一定要改变!总而言之,整个流转当中,主导我们的是思想,而思想当中,最可怕的是思而不是想,想是一时的,思就是我们心中坚定的一种意志力。
净界法师:既然无我,那谁去造业呢? 净界法师:既然无我,那谁去造业呢? 日期:2014/11/10 12:02:00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好,我们看第一个问答: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无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那么我们前面讲到我空法空的真如,是生命的本质,是生命的本体,那有人就提出疑问了,他说呢:假设我们的生命的假相的背后,没有一个自我来操控我们的因果,那么外道就提出一个疑惑说,那既然无我,那谁去造业呢?谁来得果报呢?   从我们一般的认知就是:这个业,是谁在拜佛?当然是我在拜佛,我在持咒。那么我们以前是用自我来造善业,那么未来也是由这个我来得果报。那么外道的意思就是说,假设你毁灭了自我,那你就违背了因果道理了,因为有一个我,才能够合理的建立一个因果的道理,因为我自作自受嘛!由这个我去造业,然后由这个我来得果报,这样才合理。那现在佛陀说一切法无我,生命的本体是真如,是空性,那你这样不是把因果给毁灭了吗?   佛陀说:空性的真如并没有毁灭因果。佛陀说: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   他说:这个受用果报,不一定要靠我,就是一念明了的心嘛!那么这个心呢,透过第八识的业力的释放,这个因缘力故,就是一切都是第八识的业力的释放,让第六意识来承受,所以它们两个相续不断。第八识从开始出生就不断的释放业力,那么第六意识就透过感受来接受业力,这从小到大,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所以它这个地方就说明,当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是没有一个造作者,这个很重要。就是说我们以前遇到障碍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会产生一个错觉:欸,这个是谁做的?是谁想要来伤害我?其实这个地方没有一个造作者,因缘力故。《楞严经》讲得更彻底,叫循业发现,就是你业力成熟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彻底的消除这种对立的感觉,我相、人相的对立。所有你今生的遭遇,只有一种情况叫做因缘力故,或者叫循业发现,所以它没有我嘛!就是你一个明了的心,接受因缘的力量的主导,因缘让你快乐,也是因缘让你痛苦,这当中是无我、无我所的,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完全是你过去生的因缘成熟了,所以它引导你快乐、引导你痛苦,所以不是由我让你快乐,也不是由我让你痛苦。也就是说你的快乐痛苦,不是你主宰出来的,是你的因缘成熟,是因缘让你快乐,也是因缘让你痛苦,这是第一点,这是我们应该认知的。 唯识学概要——106
净界法师:什么是圆成实性? 净界法师:什么是圆成实性? 日期:2014/11/23 15:18:00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看第三个: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显此遍常体非虚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么圆成实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会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你错误的理解产生遍计执;第二个是正确的了知走上圆成实。好,我们看圆成实性,圆成实,我们先看这个成,关键在这个成,它是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叫成,一种成就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而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它普遍一切的时间空间,等到你得到以后,它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变化的。   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二空的智慧,那么就着依他起当中开显的诸法二空真如的实性,那么这种实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实不虚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当我们遇到依他起的时候,你不生起执着,你知道它的本体是无所得的,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你就累积了一个圆成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它是解脱轮回的力量。   所以诸位,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生命会累积两种力量:一个遍计执的力量,你的执着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导你轮回生死;第二种力量是圆成实的力量,它会让你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两种力量都有。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