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性
见性
关注数: 175
粉丝数: 227
发帖数: 46,793
关注贴吧数: 76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内容提要: 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忘是想阴的边际,生与灭是行阴的边际,前四阴是否湛然是识阴的边际。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十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二十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六 立虚无心 成空亡果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 内容提要: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立虚无心成空亡果,七、立固妄因求长牢果,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九、立精应心成趣寂果,十、立觉密心成湛明果。这十种禅定中的妄立、妄成,常使修行者中途成狂,因为依于迷惑,还未满足便以为已经满足证,都是自己心中识阴交互作用的结果。众生愚痴迷乱,遇到这些问题,各凭自己的既得知识及思维定势作出结论,都认为自己作出的结论是终极真理,说大妄语,自诩已满足无上菩提。其结果,若不是受外道邪魔影响堕无间第狱,便是满足于声闻、缘觉二乘,不求增进。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二六 五阴死后有相论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二六 五阴死后有相论 原文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对贿,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1,心颠倒论。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一 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一 内容提要: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一无因论,二、圆常论,三、一分常论,四、有边论,五、 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六、五阴死后有相论,七、五阴死后无相论,八、五阴死后俱非论,九、五阴死后断灭论,十、五阴中五现涅槃论。这十种对禅定所显现的境界作出的荒唐见解,都由于对行阴作用无知,愚痴迷乱,遇到这些景象,不识其真相,却说大妄语,自称已登圣境,因此堕无间地狱。
现在吧务删贴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删了?
第五十四章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 第五十四章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 内容提要: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一、怪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二、魃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三、魅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四、蛊毒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五、疬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六、 大力鬼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七、鬼神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八、精魅年老成魔附体害人,九、精灵年老成魔附体害人,十、自在天魔附体害人。这十种禅定所显现的境界,都是自己心中想阴作用的表现。众生愚痴迷乱,遇到这些景象,不识其真相,却说大妄语,自称已登圣境,因此堕无间地狱。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 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 内容提要: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七、五尘并消纯定忘觉,八、喜爱厌受凝想交感,九、思念逼切神往远方,十、邪心现魑魅天魔扰人心。阿难,这十种禅定中所见到的如幻境界,都是自己心中色阴作用的表现。众生愚痴迷乱,不能善自思量。遇到这些景象,不识其真相,却说大妄语,自称已登圣境。因此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第五十章 无色四天与修罗 第五十章 无色四天与修罗 内容提要: 无色界四空天: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种阿修罗:一、属于鬼道,二、属于人道,三、属于天道,四、属于**道。 教人修行,想修得菩提,先要断除三惑5,不除尽三惑,即使修得神通,不过是世间有为法功用。虚妄习气不灭,终将落于魔道。以妄心除妄事,妄上加妄。如来说是可哀怜的人。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业障可畏 第四十五章 十种恶习业障可畏 内容提要: 十种恶习:淫、贪、慢、嗔、诈、诳、冤、恶见、枉、覆。菩萨避淫,如避火坑。菩萨避贪,如避瘴海。菩萨避慢,如避巨溺。菩萨避嗔,如避诛戮。菩萨避诈,如避豺狼。菩萨避诳,如避蛇虺。菩萨避冤,如避鸠酒。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菩萨见枉,如遭雷辟。菩萨见覆,如顶巨山蹈大海。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六 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 情想多寡 分生六道 内容提要: 佛说此经名目。阿难请佛开示微细沈惑。佛告诉阿难,众生临命终时,情分下沉,想分飞升,依情想多寡,分别生于六道。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 第四十三章 成就四妙加行 修入菩萨十地 内容提要: 四加行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菩萨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如来法流逆流而上,修习位的菩萨顺流而下,与如来法流水相接,自心觉智与如来正觉交接,名为等觉菩萨。
第四十一章因地十心 第四十一章因地十心 内容提要: 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灭除颠倒乱想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灭除颠倒乱想 内容提要: 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尘,六根无所摄,都归清净一心,六用全休,是增进修行的第三关。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 内容提要: 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色界生、无色界生、有想生、无想生、非色界生、非无色界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 虚妄轮回而有卵生,杂染轮回而有胎生,执着轮回而有湿生,变易轮回而有化生,留碍轮回而生色界,销散轮回生无色界,罔象轮回生有想界,愚钝轮回生无想界,相待轮回生非有色相,相引轮回非无色相,合妄轮回生非有想相,怨害轮回生非无想相。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二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二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内容提要: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一 第三十三章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 [楞严经白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一 第三十三章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十三章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内容提要:观世音菩萨从耳门入手,圆照三昧,得心自在,入圣法流,得三摩提,成就菩提。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与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圆觉经讲义卷第一-----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 圆觉经讲义卷第一 今讲此经,依贤首宗开启十门。贤宗十门,前八门是悬示,第九门总释名题,第十门讲解经文。今为便利听众起见,移第九门,总释名题,而为第一,令人一听,即得领知总题名义。然后研究诸门,有所标准,不致茫然。十门者: 甲一 总释名题 二 教起因缘 三 藏乘摄属 四 体性深远 五 能诠教体 六 所被机宜 七 宗趣分别 八 力用殊胜 九 传译流通 十 讲解经文 甲一 总释名题 此经共有五名,乃如来金口,亲自命名。一、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二、修多罗了义,三、秘密王三昧,四、如来决定境界,五、如来藏自性差别。为要事周义尽,如来故说五名,求其简略切要,结集且标两号,而于第一名,复略陀罗尼三字,第二题全取,共十一字。上十字是所诠法义,后一字是能诠文字,能所合成一经名题。名者,实之宾也,循名务必核实。题者,经之纲也,解经贵在提纲。今先解前五字。 大方广三字是义,圆觉二字是法。如大乘起信论所云。摩诃衍(此云大乘)者,当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圆觉在缠,即是众生如来藏心);所言义者,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大疏云:凡欲解了义经论,先须明释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今先讲大方广三义,后讲圆觉一法。 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此体竖穷三际,无始无终,历尘劫而常住;横遍十方,无边无表,超象外以孤标;无名立名,强名曰大。当体者,非对小言大之大,若大外有小可对,则非至大。亦非先小后大之大,若大是由小而成,则非本大。今圆觉之体,绝对待,无前后,是至极之大,是本来之大,斯为大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此相本不离体,即体中所具功德之相。又方者,正也,即正智圆照。一切诸佛,因地法行,皆依正智圆照。‘文殊章’云: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圆照,即自性大智慧光明,返照自性清净觉相。诸佛依此圆照之正智,照空无明,得成佛道,是为方义。 广者,从用得名,即指圆觉妙用。此用亦从体起,谓此觉体周遍,本有过恒沙等,不可思议之用。潜兴密应,广多无尽。不独诸佛已证觉体,大用繁兴,即众生在迷,运转施为,亦头头是道。古德云:‘搬柴运水,尽是禅机,竖拂拈槌,无非妙用!’故有广义。以上所明大方广三义,即体、相、用,三大之义也。毕竟是何法耶?故下直指是圆觉一法。此乃如来,先立法义,后出法体。法义既明,当讲法体。
第三十二章 圆通本根六 观闻亡闻得殊胜 第三十二章 圆通本根六 观闻亡闻得殊胜 内容提要: 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手,修入三摩提。十方圆明,得二种殊胜。一、上合十方诸佛的本来妙觉圆明的心,得与佛如来同等的慈力。二、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求脱苦难的悲心,与众生同悲苦,共安乐。成就三十二种应化身,能随入一切国土,随众生希望心为其说法,令得成就。
圆觉经讲义序 圆觉经讲义序 清凉云:大以旷兼无际,方以正法自持,用则称体而周。具此三义,故名圆觉。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故。契经中有:了义、不了义。如来为人天二乘说不了义教,以器小不堪担荷大法故。唯佛一人,独得觉性。为菩萨乘,说了义教,以根大能担荷大法故。一切众生皆得作佛,然对机说教,虽各不同,而契理契机,实无有二也。此经直显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名为圆觉。直截分明,毫无隐覆。此则契经中,了义之契经,非不了义契经也。 圭峰曰:余心宗圆觉,但以竞辨屈于妙义,龙藏倦于灵文,显性之教沉埋,名相之宗鼓舞,由是革旧风规,成新教化,黜权抑小,立顿张圆,使第一义天,星辰罗列,大圆镜智,影像昭彰。况复偏宗此卷,誓广弘宣,二十余年,三复玄致。轮王髻宝,大云心传,长者家珍,清凉手授。所以内依观智,外托诚文,冥己身心,随应解释。 今我瑛兄,始契楞严三观,次精圆觉三身,造兹讲义,普被上根,诸轮绮互,单复圆修,四相潜神,非觉违拒,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慈愿追随末后,长中下期,克念摄念而加行。别遍互习,业障惑障而消亡,成就慧身,静寂觉遍,百千世界,佛境现前。是以闻五种名,超刹宝施福,说半偈义,胜河沙妙门,实由无法不持,无机不被者也。如善财不出道场,遍历百城之法,犹海幢常冥寂定,广开佛事之门。圆觉宗通,第一义谛,大悟而岂假他求,内证而应须自决:似冰含水,融通而岂有凡圣等殊;如金与镮,展转而更无佛生差别矣! 公元一九五二年仲冬 拈华老人应慈 谨撰
坐看三世否定圆觉经的思想就这么牛么? 在吧里横着走,也不见护持佛法的人有点动静,真是末法时代的悲哀,佛教的悲哀,就他那脑袋,过50年能明白圆觉经的思想,都算是有慧根了,我看那些成天啃祖师脚后跟的自己躲家里啃吧,我都替你们祖师臊的慌。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内容提要: 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弥勒菩萨诸法唯识证圆成实。
其实看楞严经里面挖土见虚空的那个例子是最容易开悟的 这个现象生活中最常见,只要稍微一思考就能明白色与空是一体的道理
为什么阿难会被摩登伽女所惑?
第二十九章 圆通本根三 心见心听止息说法持身净心 第二十九章 圆通本根三 心见心听止息说法持身净心 内容提要: 舍利弗发智慧光,心见第一。普贤菩萨用心闻听,心听第一。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止息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降伏魔障,说法第一。优波离身心无妄,持身第一。大目犍连澄浊还清,净心第一。
第二十七章 圆通本根 声色香味触法 第二十七章 圆通本根 声色香味触法 内容提要: 世尊请在座的大菩萨大阿罗汉介绍各自从何悟入圆通。本章六位菩萨、阿罗汉做了介绍。 憍陈那五比丘悟明四谛,音声为上。优波尼沙陀悟色虚妄,色因为上。香严童子观香虚妄,香严为上。药王、药上二位法王子因味觉明,味因为上。跋陀婆罗和他的十六同伴观无所有,触因为上。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诸法空寂,法因为上。
他们几个就是魔子魔孙坏佛正法,坏人修行的 远离吧,他们再熏修五十年能明白都算有慧根了
有些人远离就得了 毕竟他们都喜欢打着为别人好心的名义来干毁灭大乘的事 你越和他们讲道理,他们的下三滥手段越多 就像之前说的 反正我是脏的,你也别干净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这吧里有人修缘觉乘和声闻乘的? 发的经文经常断章取义,还好意思说敢明白经里面讲什么? 真是服这样的人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内容提要: 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评了阿难闻性与声尘颠倒,最后指出:妄想相是障蔽本性之尘,妄识情是污染本性之垢。远离两种尘垢,你的法眼,应时清明,怎会不是无上知觉?
经常攻击别人的人说别人不修行,说自己修行好 你们信吗?鲁豫说:我不信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 (聂伟荣) [楞伽经思想研究] 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 聂伟荣 如来藏思想的一个简单表述,即认为众生皆有一个自性清净的本体,此清净本体被无明所覆,无法显现其清净本性,佛教中修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即是回复、重现此清净本体。此清净本体是如来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重现此清净本体的过程即是通常所说开悟现性的过程。清净本体因无明之关系,会衍生种种识种子,佛教修行的另一任务是转执着之识种为无执之智种,圆满转成即是圆成实性,此是如来藏的另一组成部分,而成就此圆成实性之过程即是通常所说转识成智之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佛教经典中都有所体现,一般而言,如来藏类经典中对前一种回复本体的过程较多论述,而唯识类经典对转识成智的过程较多论述[1]。这两个过程有内在联系,可以并行不悖,但似不能将其等同。严格地说,如来藏当包括本有之清净本体及由修行而来的圆成实性,但对众生(因位)而言,只有本具之清净本体,在佛(果位)的层次,才既有本有之如来藏,亦有修成之如来藏(圆成实)。通常学界所讨论的如来藏多指本有之清净本体,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讨论的如来藏亦指清净本体。
禅门开悟诗200首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一章 禅宗的证悟诗 [禅门开悟诗200首] 第一章 禅宗的证悟诗 禅祖师的证悟诗不同于诗人,往往终其一生仅有一首者,同时也与哲学家隐约仿佛之言不同,没有修持开悟的功夫,往往是迷离仿佛。 神秀和尚和六祖的诗,虽不是开悟诗,但却表示他们基本观念的诗,是禅宗以诗寓道的起源。 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内容提要: 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伏烦恼,复归本元真性,发挥圆明之性,生发智慧光辉。其余五根尘垢,亦将同时拔除,复归清净。若能彻底拔除六根尘垢,心内生发出般若智慧光辉,那么,一切浮根四尘,以及器世间的所有种种变化之相,都将如热汤销冰一样,随你所念,当下化成无上知觉。
求几句修养德行的句子,感恩
照见五蕴自性本空--------开悟的标志就是照没照见空 照见五蕴自性本空 智敏上师 2018/07/15 繁体字能观的菩萨在观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得到什么效果呢?他观的境怎么样呢?“照见五蕴皆空”,马上可以得到这个结果——五蕴都是空的。对“五蕴皆空”,容易有一种误解,好像五蕴是没有的。实际上,前面我们说过,《心经》有七八个译本,有的译本作“照见五蕴自性本空”,自性是空的,并不是五蕴这个东西没有了,而是说,独立存在的、常住的、有实在的东西的五蕴是没有的,都是缘起假合,不是常的,是各式各样的东西互相依赖、互相堆起来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依靠其他的缘,才现这个相;其他缘没有了,这个相也就没有了,不是踏踏实实、有实性的东西。这叫本性空。 以这个深的智慧来观察我们的五蕴,这么一观,它本性的空,就是真面目。参禅要参“父母未生以来的真面目”,指的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话语说不出来的,比喻也打不出来的,只有自己去亲证;证到了,也就了生死了。 这里我们先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照见五蕴皆空”,我们要知道几个东西,五蕴是什么?要知道;“皆空”空什么?也要知道。就像龙树菩萨说的,你要知道空性,要从现象上去求;离开具体的事物,你凭空去找一个空,那不是我们所要求的空,那是断空、顽空,是不相干的空,跟我们要求的了生死是不相干的,不是我们的本性空。真正的自性空,就在具体事物上,你看到它本性空。 我说:“什么叫一切法空?这个台子、凳子,我坐在这里,书摆在这里,你说它空不空?如果空的,书怎么摆得起来呢?我坐在哪里呢?如果不空,那你怎么说是一切法空呢?” 实际上是什么呢?我们说并不是否定这个东西,说它不存在,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但是这个东西没有本性,它是由缘合拢来的假相,它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这个凳子除了木头、钉子以及木匠的手艺之外,你说另外拿个具体的凳子,那是拿不出来的,把它拆掉了,就没有凳子了。它的独立存在性是没有的,它也是无常的,不能安住的。在因缘条件没有破坏之前,它可以现这个相;因缘条件一旦破坏,这个凳子相也就现不出来了。 那么,实实在在的凳子、桌子的实体也是拿不出来的。当缘散了之后,这个桌子你找也找不到——没有了,变成其他因缘去了,它这个木料又可以做其他东西去了。所以,本性空这个道理,一定要从具体的事物上去理解本性是空。 所以龙树菩萨就说:“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涅槃智就是空性智,你要得空性的话,先要得法住智,先要了解缘起法,知道它是缘起,是因缘合成的,当下在里边深一层下去就是空;如果你对这个法不了解,你说它是空、空、空,那是乱七八糟的空。等于我们打仗一样的,先要把敌人认出,敌人来了,枪打过去,消灭敌人;如果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你乱开枪,打了一阵子,什么也没打到,这是没有用的。我们说要空,先要了解空的对象。所以讲“五蕴皆空”的时候,决定先要认识五蕴。先说什么是五蕴,然后说它怎么是空的。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内容提要: 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意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如能深入一门,证得妄想不生,即时,六根都得清净。
无体随情假和有体施设假 什么叫做“无体随情假”呢?就是说,世间人所执的“我相”和“法相”本来是“无体”的。不过是因为世间上的人,随着自己的迷情而执着当为是“实有”的,其实在真理上说起来,完全是假的,所以叫做“无体随情假”。 什么叫做“有体施设假”呢?就是说,佛经上所说的“我相”和“法相”,它的“真如法性”是普遍一切法上的,是有体性的,不过是佛菩萨亲证的“离言法性”,本来是没有言说的,因为要度众生起见,不得不用方便言说,施设种种名言,所以叫做“有体施设假”。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尘烦恼。去掉泥尘,只存清水,这是永断根本无明。清澈澄明,面对一切形相,都不生烦恼,便合涅槃清净妙德了。 一 因正果圆 原文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1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注】 1末法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2)像法时,有教、有行、无证;(3)末法时,只有教而无行证,罕见有能证果位的人。三时年限,佛没有明说,后人说法不一。我国唐代流行的说法是,正法时五百年,像法时一千年,末法时一万年。 白话解 这时,世尊哀悯会中于菩提心未得自在的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者,亦为将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着想,为阿难及大众宣示最高无上的妙修行路。 佛说:“你们决定发菩提心,坚定不移修证佛如来妙三摩提,必须首先明白对初发心起决定作用的两个问题。 原文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白话解 什么是初心决定作用的两个问题? 阿难,先说第一个决定作用。你们愿背舍声闻,决心修菩萨行,入佛知见,应当详细审察因地发心与果地觉悟的关系。两者是同是异? 阿难,若在因地以生灭心为修习的根本因,想求得不生不灭的最上乘的佛果,没这个道理。以此考虑,你应当明白器世间可以造作的法,都会变灭。 阿难,凡是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可没听说过虚空会坏灭。 为什么?因为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
再来一次五祖传衣钵的事,吧里各位谁有信心能抢过惠能? 各位不必作偈,只是说出自己的心得即可,而惠能还是老掉牙的那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哪位有信心能得到弘忍的衣钵?
第二十章 不艰苦修证纵得多闻 徒益戏论 第二十章 不艰苦修证纵得多闻 徒益戏论 内容提要: 世尊诃责阿难,你现在的状态,距离菩提涅槃还很遥远。如果你不经过长时间辛勤修证,即使你心念十方如来,你勤诵十二部经,你能说恒河沙那么多的的清净妙理,纵然你能得多闻,亦不过徒益戏论而已。 原文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 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演若达多迷头狂走,是本来自然?是本自其然?是无缘非自? 有什么因缘,害怕丢了头而狂走? 若说头在是自然,另有因缘使他发狂。何不说发狂是自然,有因缘令他迷失了头? 本来头没有丢失,因为妄想而发狂。狂不狂,头都在,怎是藉因缘才发狂? 若说狂是自然的,有发狂的本性。未发狂之前,他的狂性潜伏在什么处所? 原文 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 灭生俱尽,无功用道1。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注】 1无功用道离有为相,离一切妄相妄识,不住相生心,圆明寂照,照彻内外。神志灵明,智慧开发,渐入神通自在境界。 白话解 若说不狂是自然的,头始终在脖子上,他为什么会忽然狂走? 若明白了头始终在脖子上,便可明白说狂走是因缘生或自然性,都是戏论。 因此我说,断除了杀盗淫三种恶缘,便是菩提心。 说生起了菩提心,说灭除了生灭心,你心中仍是有生有灭。 若说灭尽了,生也尽了,是无功用道。好像是自然了,这还是认为自然心生,认为生灭心灭,心中仍然是有生有灭。
妄起即觉,觉即妄离 虚云老和尚 2018/10/09 繁体字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 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沈,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 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 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许多罗索?
文殊菩萨是修何法门而成就的 传喜法师 2016/05/10 繁体字文殊菩萨在众生面前主要代表法,同时也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启发我们的菩提心,启发我们的大乘心,启发我们空性的般若正见,文殊菩萨其实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智慧身体。 当我们回光返照观察自心时,会发现心外一切境皆唯心所现,如果可以超越时空,超越有形,不依色声香味触法,不依眼耳鼻舌身意,而照见五蕴皆空,那我们当下就可以见到文殊菩萨。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二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二 一 颠倒妄想的世界相续 原文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白话解 明与昧,色与空,都是相待而立的。心旌摇荡,便见世间风轮辗转。 心想金银珠宝,为坚为碍,便见国土生出金轮。 坚觉成金,摇性生风,风金相摩,便生火轮;火光明灭,变化不已。 珠宝生润,火光上蒸,便在十方世界生出水轮。 火升水降,水火相交,湿的是巨海,干的是洲是滩。 原文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土劫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白话解 因这个道理,在那大海之中,火光闪烁,在那洲滩之上,江河流注。 水弱火胜,则结为高山。山石相击,拼出火焰,高山之冰,复融成水。 土弱水胜,则草木盛发;山林遇火,烧成灰土;绞榨草木,则有水出。 如此辗转发生妄见妄相,由这因缘,便有颠倒妄想的世界相续。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三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三 原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白话解 这时,阿难及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顿时身心荡然,涤除尘垢,无有挂碍。 大众向内观心,可鉴十方,映照十方世界,犹如观看手中拿着的一张叶子,叶脉纹理,看得分明。一切世间所有事物,当下即是菩提妙净圆明的本心,周遍圆融,包含十方色空。 反观父母所生我的色身,犹如那十方虚空中飘荡的一粒微尘,若存若亡。又如大海中的一泡浮沤,随波逐流,忽起忽灭。了然自知,清净的本来妙心,湛然常住,不生不灭。 原文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1颠倒想 不历僧祇2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3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4 十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5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6舜若多性可销亡7 烁迦罗心8无动转。 【注】 1 劫 梵文Kalpa,音译劫,是一个很大的时间单位。一小劫约一千七百万年,一大劫约十三亿年。 2 僧祗 梵文Asanknya,音译阿僧祗,表示一个很大的数。一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一兆为一百亿),即是1045,1后面带着四十五个零。 3 五浊恶世 形容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是一个很不干净的世界。五浊是:1、劫浊,2、见浊,3、烦恼浊,4、众生浊,5、命浊。(详见卷第八·第二十一章) 4 泥洹 即涅槃异译。 5 微细惑 当自心不作意,已离六识之时,在寂静中还有惑乱相,引起烦恼,这是藏识引起的无明烦恼,把这种无明烦恼称为微细惑。 6 道场 在此,指修入如来地,已获无上觉的境界。 7 舜若多性可销亡 梵文Sunya,音译舜若多,意译空。有相皆空,空相亦空。 8 烁迦罗心坚固如金刚之心。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二 第十六章 地水火风空见识随缘施设无实义之二 五 空大种无自性 原文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 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白话解 阿难,虚空无形无状,因为与色对比才显出虚空。室罗筏城,距河较远,无论贵族的刹利种姓、婆罗门种姓或是商贾、农夫,不管是利根者或苦行人,建新居时,都挖井取水。 挖井之时,出土一尺,见井中有一尺虚空;如此乃至出土一丈,便见井中有一丈虚空。井中虚空多少,随出土多少而定。 究竟这虚空是从土出?是因挖井而有?或是无因自生? 原文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回无通达。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白话解 阿难,若说这井中虚空无因自生,未挖井时,何以只见实地,不见下边有无碍的空间? 若说空间因出土而有,当土出时,应见有空入到井里。若土出时不见有空入去,怎能说空因出土而有? 若没有出入,应该是空与土原来无异,无异就是同一物。然则,土出之时,为何不见空出? 若说因挖的动作而有,应不待土出才见到空间。若不因挖的动作而有,挖出了土,怎么会见到空间? 原文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1。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注】 1 五大 古印度有四大之说,认为宇宙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称四大元素为四大种。把人体比做小宇宙,用四大说来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认识活动。四大说属于世间法,修学佛法,离妄归真,或说即妄成真,要从破除妄有入手,为了破妄有,佛说空法,依有立空,四大种加上空大种,便成了五大种。简称五大。佛说了空法,为了破除小乘人对空法的执着,引小乘入大乘,佛说如来藏,说离是非二相,引出中道义。 白话解 你再认认真真想想,这空间由人用工具挖土而成,泥土移了处所,便见空间,空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用工具挖土是实事,空间是虚的,一虚一实,不能和,不能合。不会是虚空无因而自有。 这虚空之性,圆满周遍,本来寂然不动。应知显现在人们面前的地水火风,合称五大,本性圆融无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生不灭。 阿难,你心沉迷,还未悟透四大本是如来藏之理。你观察这挖井所现的虚空,是出是入?非出非入? 原文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1,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 1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觉的实相是真空,能修炼到觉性空寂,当六尘扰乱时,觉性不动,便说是真空。所谓真空,不是枯木死灰的顽空,不是什么都无的恶见空,而是智慧观照、不离正觉的真空。智者在三摩提中的境界是:非有为非无为,非有觉非无觉,非空非非空。 白话解 你全不了解如来藏之性,这如来藏的本性,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阿难,在哪里挖井,哪里便见井空。十方挖井,十方井里都空。虚空之性,圆满十方,无有定处,无非循业而发。 世间人无知,错误地认为是因缘生或自然有。其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的见识,无非随缘施设的言说,都无实义。”
破斥吧友坐看三世的邪知邪见 从他发科学论证佛法的贴子就一直被我破斥,这个恶缘是结下了,他一直站在有的观点看待佛教,还找来楞严经的支言片语作佐证,本来也不想理他了,学道的认知也是提高的过程,更何况他这没有老师教,只是自己看了几句经文,就站在一个高度去点评般若经典,这本身就是大我慢,还以盲导盲,几次三番发贴误导别人,多次劝告不听,不得已只好开贴破斥他的邪知邪见。
才知道今天是母亲节啊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六 意界法界意识界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白话解 阿难,依你所明,意根和法尘为缘,生成了意识。你认为这意识是因意根生,限于意界,还是因法尘生,限于法界?阿难,如果说意识因意根生,在你意根中,必有所思,才有你的意念。若无先前的法尘,意念无从生。离了因缘,没有形相,意识怎起作用?意即是你的识心,意与思量及识的了别性,是同是异?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六 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楞严经白话解] 卷第六第十五章 十八界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内容提要: 眼色为缘,生于眼识,都无处所。即是说,眼界、色界、眼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耳、声为缘,生于耳识,都无处所。耳界、声界、耳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鼻香为缘生于鼻识,都无处所。鼻界、香界、鼻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舌味为缘,生于舌识,都无处所。舌界、味界、舌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身触为缘,生于身识,都无处所。身界、触界、身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意法为缘,生于意识都无处所。意界、法界、意识界,都是虚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四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楞严经白话解] 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原文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白话解次说受阴。阿难,有人坐禅,调身调息,已得轻安,入忘我忘物境界,不生妄想,不起违顺的分别心。在这种状态下,以两手掌在空中摩挲,会感受到手掌有涩滑冷热等等妄相。一切受阴,都有类似现象。阿难,这幻妄的触觉,不从空中来,不从掌中出。 原文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白话解阿难,如此现象,若是从空中来,什既然手掌有感受,何故身体其他部位无感受?不会是虚空专选你手掌相触吧!若从掌里出,两掌不待摩挲,应也有这幻触。既是掌出,触与掌合时,掌有觉知;触与掌离时,会向臂腕骨髓里边入,觉知之心应能觉知出入时的踪迹,知有一物在身中往来。何必到触与掌合时,才说是触?由此可知,受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三 想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原文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白话解再说想阴。阿难,有人谈说酸梅,便口中出水;心想自己站在悬崖边上,便觉脚心酸涩。一切想阴,都有类似现象。阿难,谈梅是人谈,不是梅谈;口中的水不是是从梅生。也不是从口入。阿难,如此现象,若是梅生,梅自会谈,何必等人开说?如果是从口入,应是口听到梅的名字,何必等耳来闻?如果只有耳听到,为何耳中没有水出?心想站在悬崖边上便觉脚心酸涩,跟谈梅的情况类似。由此可知,想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非自然有。四 行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原文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白话解再说行阴。阿难,湍急的流水,波浪相续,后浪推前浪,向前奔流。一切行阴,都与湍流波浪有类似的现象。阿难,这种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不是水的本性。但又不离空,不离水。阿难,如此现象,若流性是因空生,那么,十方虚空都是水流,全世界都受洪水泛滥成灾了。假设流性因水而有而又非水,则应有流性的自相,应能在水之外见到其相。若流性即是水性,则静止澄清的水就不是水了。如果说离空离水有流性,没有空间,显不出水流;没有水,也不会有水流。由此可知,行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五 识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原文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白话解再说识阴。阿难,譬如有人,用频伽瓶9装着他本国的虚空,塞住两孔,带到千里远的外国去,给外国人饷用。一切识阴,都有这种类似的现象。阿难,不应说虚空从什么地方来,来到了这个地方。阿难,如此现象,如果说从原国来,原国的虚空被带走了一瓶,应当少了才是,事实上并不见少。如果说到了外国,打开瓶孔,倒出虚空,应见有虚空出来。由此可知,识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自然有。”
智敏上师:恶人死亡时会发生什么? 不善心死者,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临死其身受重苦受。 不善心死的人,“谓由自忆或他令忆,乃至粗想现行以来”,心还没有昏迷之前。 “追念贪等现行不善”,他这一辈子做的贪瞋痴那些坏事,不善的事情,他追忆起了。 “临死其身受重苦受”,他死的时候,身上是极大的苦受。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谓如梦中多怪色相,于彼显现,如从光明趣向暗处。 “造不善业当死之时,现受先造不善业果,所有前相”,造的不善业果,在死之前,要现相,前相,还没有受正报之前,预先给你看到前相。 “谓如梦中多怪色相”,好像做梦一样,看到很多可怕的东西。 “于彼显现”,这些可怕的色相在他面前显现,如做梦一样现出来了。他自己有个感觉,“如从光明趣向暗处”,好像从明处走向暗处,就是黑哧哧的地方去了。 诸造上品不善业者,由见彼等不可爱相,身毛恐竖手足纷乱,遂失便秽,扪摸虚空,翻睛咀沫,此等相现。 做最坏的不善业的上品的,他们所看到的不可爱相很厉害,那么就害怕了。 “身毛恐竖”,毛孔竖立。 “手足纷乱”,那个手脚也乱动起来了。大小便也是出来了。 “扪摸虚空”,乱抓,空中乱抓。眼睛翻起来了。口里吐口沫子。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 “此等相现”,这是上品不善的临终时候有这些,有看到那些可怕的样子呢,他就身上有这些现象。 若造中品不善,彼诸相中有现不现,设有不俱。 假使中品的呢,这些相,前面的相,身毛竖立了,有的是现,有的不现,不是全部都现的。即使现也不是全部的,有的是现了这些相,有的不现的也有的。即使现了之后也不是全部都现出来,现出一部分。 作恶业者,解肢节苦,最极尤重。 造恶业的人,临终的解肢节苦,就是断末摩的苦了,那是最厉害的。 又解肢节,除天那落迦,所余生处,一切皆有。 除天那落迦是化生的,这些解肢节苦是没有的,其余的地方都有解肢节苦。 ——节选自智敏上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佛讲经说法的时候波旬其实来过很多次,大家知道下场是什么吗? 有次他想欺负个阿罗汉,就把一条蛇变成花环放阿罗汉的头上,可花环还是花环。后来阿罗汉取下来放在波旬的头上,花环就变成了蛇,把波旬吓的不敢动,后来求阿罗汉把蛇拿走。 他经常想破坏佛讲法,可每次都是被欺负,如果他这不样,又怎么显示佛的慈悲和威力呢?佛视波旬亦如罗喉罗,但对于顽劣的儿子,佛也会用打骂的方式来教育他的。
看了他们几个的讨论 挺开心的
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 从三性三无性看唯识宗的中道性 编辑:果 清 来源:闽南佛学 时间:2007/3/10 10:16:24 浏览次数:1948 一、概说 唯识宗的要旨是:—切诸法,皆是唯识中道。唯识宗认为:诸法实相有二个方面:即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无所有.这样远离有无二边以为中道。 唯识宗是以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对于诸法的现象舆本质的问题,唯识宗用二种方法来说明。一种是肯定的说明法,一种是否定的说明法;肯定的说明法为。“三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否定的说明法是。“三无性”,即: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 三性三无性是不一不异的关系,形成唯识宗识有境无的中道思想。佛法的中道是非有非空,简择偏有偏空的意思。唯识宗认为—切诸法,无一法偏有,无一法偏空,无不具足中道妙理。下面分别从三性三无性;略述唯识宗的中道性。 二、从三性来看唯识宗的中道性 整个佛法,不出生死流转的杂染法,涅槃还灭的清净法.三性是唯识宗的重要课题之一,《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中以三性来具体的连贯的说明诸法的杂染舆清净,具真实与虚妄,生死及涅槃,自性的有无。 唯识宗认为任何一法都具有三性三无性的含义,下面简述三性的问题: (一)遍计所执性:谓一切法的名假安立及假名安立的自性:差别等。遍是周遍,遍及—切事物。计是计度,即是主观的分别。所执是指有情对—切法,即众缘所生的一切性相。执着为实有自性.遍计所执性是众生妄情所变现出来的错误执着,是妄情件分别出来的“实我”“实法”实法?的执境。遍计有能遍计,所遍计,遍计孰三个方面.能遍计:是能认识的心心所法,是指六、七二识,这是我法二执相应的识,妄将一切色等法分别计度;所遍计:是所认识的一切行相,是依他起的万象诸法,即是因缘所生法.遍计执:是由能遍计之心缘于所遍计的妄境,但有假名皆无实义。 (二)依他起性:一切有为诸法,仗因托缘,依他而起的性质叫做依他起性.唯识立宗的主要依据就是以依他起性为基础的.依他起性是后得智所缘的诸法。自性虽是无,但是依他而显示假有;假的体虽无,但待缘而示有。诸法非实生,假体是暂有,绿谢法即灭,逭就是诸法生减之理.诸法生起所需之缘有四,即: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色法的生起只需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须四缘具足. (三)圆成实性:即是一切法的平等真如。圆成实性是一切法圆满、成就;真实性质之意。圆有普遍的意思,即在一法上是这样,在一切法上亦然;成是成就,谓诸法的体相,本来如此;实是真实,谓诸法的体性不虚不谬。总的说来,—切法的真实性,普遍如此,本来如是,名圆成实性,是二空所头的圆满成就的真实性。 此三性是一切诸法都具有的法相,同时也能摄尽—切诸法。所以说三性即是中道的原因是:因为遍计所执性,名有体无,故非有;依他起圆成实体性是假有实有。故是有非空;习有非空,是为中道.从三性的——性面言,也无不——具有唯识中道性。以遍计所执性的实体虽无,但在凡夫迷情的心境上则有,故可说非有非空中道;以依他起的体虽是无。乃是依因缘而起的假有,并不是固定实有存在的东西,故亦可以说是非有非空中道;圆成实性虽是诸法的实性,同时也是存在的实相,但其桕状无形,不可捉摸。不可认识。所以也可说为非有非空中道.总的来说,三性具有中道;分开来说,三性的——性各具有中道。三性总括一切诸法之相,故法界全体,一切微尘,都具足三性。所谓。—色一香,无非中道,故称为一切诸法唯议中道。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四十:随意见诸佛国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四十:随意见诸佛国愿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四十:随意见诸佛国愿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一愿意谓:若我成佛的时候,国中菩萨,无论善根功德的深浅,都能随其心念,即时目睹十方无量无数庄严清净的佛土。那些若净若秽刹土的景况,悉能应其意愿,映现在七宝树中间,其明晰度,犹如手持明镜,自睹面像。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法藏菩萨因地考察他方刹土,见到有些国土清净,能映照十方世界刹土景象,然彼土圣众功德微薄,不能照见。如释迦文佛显现报身时,与会大众唯见丈光,怀惭自憾。所以愿言:纵令佛的报身高妙,亦能令往生者随念映现于宝树中,照见了了。 这种宝树的妙德,实为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致。佛的大圆镜智有如明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而不妨群相俱现,照天照地,无所不见,无所不知。十方无量无边刹土或清净或秽浊等诸相,六道众生善恶业缘轮转之相,受报好丑苦乐,一切都映现于宝树间。净土诸往生者见到这些业因果报,自然生起见贤思齐、见不善如探汤之心。不仅于宝树间一华一叶中能悉见,乃至于宫殿、楼阁、宝网、宝地中,任一局部都能照见他方世界景物,无有障碍。这是由于阿弥陀佛大愿圆满之力,以影像开悟众生,诚为不可思议。由此亦可佐证,西方安乐刹土乃法性报土,显现广狭自在无碍之玄境,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由法无定性、法性圆通故,能一多相即、广狭相容。诚如《华严经》所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极乐净土宝树(狭),照见十方刹土(广),亦显事事无碍之境界。
六苾刍恒说非法。有我有人有常有断 复次舍利子。乃往过去九十一劫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曰胜观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善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舍利子。彼佛法中有六苾刍。行诸恶行恒相随逐。一名善见。二名善乐。三名欢喜。四名调善。五名苏逾遮。六名火天授。舍利子。是六苾刍恒说非法。有我有人有常有断。结固周旋更相信任。趣深隐所同共谋议。我等应当各各诱化人别百家用为徒党。又令百家传告眷属。如是展转亲姻传告。或当至于五十百等。作是议已便往教化。若村若城郊野店肆。或至王都及余邦国。一一诸家悉皆往趣。既到彼已不说正法。于佛世尊先行毁谤。舍利子。彼恶苾刍云何毁谤。舍利子。诸恶苾刍告众人言。世间决定有我有众生有寿命者。有数取者。若诸世间定无有我及诸法者。谁去谁来谁坐谁卧谁语谁默。谁能行施。谁是所受。谁能受用。谁受苦乐。谁有能受不苦不乐。若有人来语汝等言。世间决定无我无众生无寿命者。无数取者。当知是人为汝等怨。非汝善友。舍利子。尔时诸恶苾刍重更诱化妇人丈夫及以男女。作如是言。若有人说无我等法。当知其人为不善者。为暴恶者。是汝恶友非汝善友。复更化言。汝等诸人是聪慧者。深能领解我所说义。自今已往。若诸恶友非善友来。当为汝说。世间决定无我等法。汝等不应辄相亲昵交顾往还承事供养。舍利子。诸恶苾刍行如是化。于半月间人各诱得。满五百家归从其见。舍利子。尔时有诸苾刍。是阿罗汉。永离一切烦恼垢秽。而是胜观如来应正等觉真实弟子。为乞食等诸因缘故。诣彼诸恶苾刍所化之家。暂至其门。便为妇人丈夫及诸男女。所共毁骂非理诃责。以粗恶言面陈挫辱。为诸苾刍。而说颂曰 汝等不能知正法 汝等迷失于圣道 汝等退舍于净教 汝等皆当堕地狱 舍利子。彼诸人等说是语已。于阿罗汉倍更诃骂。既诃骂已。复以种种言词。而骂于佛。即于佛前。说伽陀曰 如来所说非虚妄 所谓诸行悉无常 又说诸法皆无我 及以无恒无不变 诸行都无有坚实 皆为虚伪妄失法 所说空华无所有 但能诳惑彼愚夫 舍利子。彼诸人等说如是语。轻毁佛已倍增愤恚。又于佛前。说伽他曰 如来所说一切法 决定无我无众生 无有寿命无数取 亦无作者及受者 而今现见诸世间 有能行施及所受 并余种种受用人 及觉广大诸受等 当知宣说定无我 一切皆应堕恶道 舍利子。当尔之时。诸不善人同声说是非法语者。大小男女有六十八拘胝千众生。皆恶苾刍所化导故行是恶业。彼命终已同生无间大地狱中。受身粗大鱼形人首。其舌长广弥布于地。周遍下钉如殖姜田。又于舌上众多铁犁。常以耕之。彼一一身。又为一百极恶商佉之所唼食。又于空中大热铁丸。猛焰赫然光色炽盛。从空而堕常雨其身。是诸罪人以恶业故。受如是等种种楚毒。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铁丸猛焰如飞电 可畏无量百千种 常于其身而堕坠 炽然恒受种种苦 又于身内遍流转 炎炽猛盛难逢近 腾焰高踊百由旬 流火遍出身毛孔 又彼众生一一舌 尽为无量铁犁耕 一切舌分皆分裂 如是苦受恒缠绕 斯由亲近恶友已 能感如斯大苦聚 又由远离具戒者 致令速堕于恶道 舍利子。时彼非法六恶苾刍。由恶教故。命终之后。皆生阿毗大地狱中。一一受身纵广等量。三十逾缮那。彼一一身皆生千口。一一口中各生二舌。是一一舌广长量等四逾缮那。一一舌上有五百铁犁。铁牛挽之以耕其舌。是诸罪人虽受苦痛。大苦逼故不遑号叫。又于头上各有万亿狱卒。手执害具刀锯矛槊。斫刺破裂坏其身首。在此狱中寿万亿岁。如是展转复往诸余大地狱中。具受辛酸种种苦楚。何以故。由彼嗔毁佛圣教故。
大乘八正道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八正道。佛告文殊师利。若不见正。乃至不见一切无性。法无二相心无挂碍。是为正见。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离诸挂碍。非离挂碍。心无所著。是为正思惟。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边际。称无边际平等善说。是为正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动作。离悲[(每*殳)/心]心。本不生故。是为正业。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无喜无嗔诸法不生。是为正命。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无有起灭无有力用。是为正精进。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念念不生。无有知觉离诸思惟。是为正念。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远离无有所著。是为正定。文殊师利。此八正道。应如是解即能了知。
见到真理的人 善清净慧!让我们再从事实出发,现在,那些已看见真理的人,不是说他们没有排除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反而恰恰是勤勉不懈地排除著生命现象中的一切染污:不是说他们没有摆脱认识过程中的实体执著,相反是通过勤勉不懈的修学,极力去摆脱这些实体执著;不是说他们没有彻底消除生命现象中的烦恼潜势力,而是自始至终在努力地消除任何染污生命本性的烦恼潜势力:正因为修行人都解除了身心两重系缚的痛苦烦恼,所以他们能获得圆满安乐和最高觉悟。所以,说存在实态与一切生命活动截然差别,这显然也是不符合道理的,如果一些人顽固坚持存在实态与生命活动的绝对差异性,那么,他事实上就无法改造自己的现实生活,那么,他由此所引发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也就绝对不符合真理。
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问: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慧律法师答:那是错的,妄想本空。‘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你要体会诸法本空,妄想本来就空。 比如说这是清净心,前面摆人民币一百万。这个是清净心,那我们就多了那一念贪心,贪心,这念贪心其实是多的。钱,自性本来空;贪心,本来也不可得。清净心里面哪有贪心?有了贪心就不叫做清净心了。 所以,我们不懂得:钱,空无自性;能缘的心(识心分别),也是空无自性。钱不存在——空;这念贪心——本来也空。我动一个念头,把这个贪心除掉,‘除掉贪心’这个念,还是妄念;再第二念,把它除掉贪念,这个还是妄念;再另外一个念,再把这个妄念除掉……想要除掉那个妄念的,患了无穷的过患,永远除不掉那个妄念。 要了解:这个‘贪’,本来就空。慢慢学习放下,慢慢学习放下,叫做桶底脱落,桶底脱落。‘贪’本来就不存在,不要说我要除掉‘贪’,我要除掉‘贪’,刚开始这个叫做勉强。我要除掉‘贪’,这个观念是对的,但是你一直想要除掉‘贪’,那是除不掉的,那个越陷就越深,越陷就越深,方法错误。想要除掉‘贪’,这个是对的,但是那个妄念,越除就越多,没完没了。 所以,‘断除妄想重增妄,趋向圣道亦是邪。’断除妄想重增妄:你想要断除这个妄想,就再增加一念妄想。趋向圣道亦是邪:动个念头,说我要趋向于圣道,我要修学佛道,那个就是修学魔道。 佛法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当体就是空的东西,连成佛尚不可得,岂有圣道可以修?所以这个就是听经闻法不够深厚,底子也打得不够,不了解究竟义是什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