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_纳百川 沧海_纳百川
关注数: 74 粉丝数: 428 发帖数: 17,898 关注贴吧数: 33
产品用户跟电影观众的共通性,是产品背锅还是用户背锅 最近看到关于产品设计的书,里面对用户的剖析很有意思,个人觉得可以拿来类比观影人群,同时解释所谓的电影是烂片还是观众该背锅的问题。 在产品设计上,用户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专家型用户、随意型用户和主流用户。 专家型用户无疑是对产品最为忠诚,也愿意花很多时间探索和研究你的产品,并给予各种建议的用户。 随意型用户有兴趣使用一些新功能,但是不愿意接触一个全新的产品。 主流用户不会在乎你产品的做工与技术,只要能够达到他们预期的目的就可以了。 其中主流用户是数量最多的,其余2种都相对较少。如果你天真的以为用户会升级到另一类用户,那么你就错了,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举个例子就是使用excel长达5年的用户群当中,极少数人会精通excel的每一个功能,设置,以及编程;少部分人会使用一些高级功能;而大部分人还是在基础功能的使用阶段,比如基本的金额求和。 产品设计往往不会太考虑专家型用户的需求,因为他们是狂热分子,他们对技术、功能的要求太细,以至于忽略很多体验上的东西,按照他们的意思做出来后让主流用户感到十分复杂甚至不可用。 Ipod发布的使用,一个由专家及技术发烧友运营的博客(类似于某些民间权威平台)上就有人说:“不能无线上网,内存比Nomad还少,没什么意思”,也有人觉得不会很好卖,有些苹果专家型用户觉得对苹果失望了。 在苹果的专家型用户的眼里,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会飞的汽车,但苹果的主流用户只想要有一款苹果的MP3播放器,能凑齐“七颗龙珠”就可以了。2010年1月,苹果ipod发布以来已经卖出2.4亿台,而不是会飞的汽车。 说这么多,其实电子产品、艺术品、电影都是产品,那么用户群体大致上都可以用这3类来概括。正如之前所说,那些动辄得咎批评电影是烂片的、或者观众垃圾的,其实就跟ipod发布时候苹果的专家型用户类似。 这里只说票房成功的电影,就犹如ipod最终的成功一样,其实是被主流的用户所接受和喜欢而已,尽管专家型用户再怎么吐槽,也不能定义ipod是失败的产品或电影是烂片。 电影不能背锅,观众能吗?可以说这些专业影迷在某个领域,比如文学上的追求很高,因此可以来批判主流观众是垃圾。但是脱离文学,他们未必在数学,经济学,IT,生物,医学等方面比主流的观众强。也许其他领域的强者不一定有更多时间来追求文学上的造诣,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类型用户几乎不可能升级成另一类型的一个因素。但这样也不妨碍他们使用某类产品或欣赏某类电影。只有在看到这些背后的关系,人才会看到尺有所短,其实自己并不特殊,要懂得尊重别人,才能更理性的看待某个产品或某部电影所取得的成绩。 好了,废话完了,奉劝一句,年轻人有时间多看书。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