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 马混混0430
混吃混喝
关注数: 209 粉丝数: 326 发帖数: 90,185 关注贴吧数: 55
超好玩的扑克牌行酒令_金陵十三钗 这次几个朋友凑到一起喝酒,然后大家一起玩这个行酒令,结果后来全喝趴下了。 步骤 1 找到一副或一堆散牌,剔除大王和小王。 要有人负责发牌,一人发一张,一个一个人的轮着发,发一张看牌是啥,玩对应的小游戏,小游戏结束,再给下一人发牌。 A:命令牌。 得到此牌的人,可以命令参与游戏的任何一人喝一杯酒。 小游戏结束,此牌失效。 2:小姐牌。 得到此牌的人,需要大声喊:“我是小姐!”,充当小姐。 当别人输酒时,别人可以喊:“小姐何在?”这时,小姐必须回应:“小姐在此,大哥吃好喝好。”并且要跟着喝一杯酒! 下一小姐牌出现,上一小姐牌失效。 3:星期天游戏。 从得到此牌的人开始喊:星期天。 下个人喊:逛公园。 再下个人喊:逛的啥。 再下个人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注意是3选1!!) 挑战在这里,之后的人接着喊对应的动物名。如上个人喊天上飞的,这时就必须喊麻雀、乌鸦等。必须是2个字的,且不能跟人重复,还不能包含老、大、小!老鹰、大雁、都算输。 输的人喝酒。小游戏结束,此牌失效。 4:自由pk游戏。 得到此牌的人,可以指定1人跟他PK游戏。共同商量玩法,玩啥都行,猜媒、猜有无等。输的人喝酒。 5:照相机。 得到此牌的人,只要叫“照相机”,全桌的人不许动,保持静止3-5秒。谁动罚酒一杯。没人动,自罚一杯。(5照相机有效时间和2小姐牌一样) 使用后失效,未使用下一张出现自罚一杯后失效。 6:几棵柳树扭几扭。 依次向下顺着说,几棵柳树扭几扭。(举例说:拿到6的人可以说“3棵柳树扭3扭”,那么下一个人就说“4棵柳树扭4扭”),依次继续,谁输谁喝一杯。 小游戏结束,此牌失效。 7:逢7过。 就玩逢7过的游戏。(就是那个7、17、27。。。。。以及7倍数喊过的游戏)。 8:尿片牌。 只有拿到8才能上厕所,没有8去厕所必须喝酒。 9:自罚一杯。 10:神经病牌。 得到此牌的人,先喊:“我是神经病”。 之后,此人说任何话,你都不能搭理他。谁搭理他谁输酒。 有人中招后失效,未有人中招时下一张出现自罚一杯后失效。 J:左边喝。 得到此牌的人得左边的人喝。 Q:右边喝。 得到此牌的人的右边的人喝。 K:定量。 首次出现,得到的人喝一杯。喝后规定下一个拿到K的人喝多少,那个人就得喝多少。
米 国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华人学者谈亲身经历 在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从事教学工作的华人学者张泠(微博 黄小邪在纽约 )5月31日发文,讲述了她所亲历的美国故事。以下为全文: 关于长期针对非裔美国人的系统性的种族歧视,已有很多文章阐述,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讲一点身边的事例。 以前在芝加哥城南海德园,学校旁边是非裔贫困社区。每天见街上校警、市警巡逻。黑人少年走在街上有时会被警察盘问,偶尔也发生抢劫案件。 但犯罪的根源是贫困和教育。很多家庭的贫困程度超乎想象:即使有公屋可住,有时因交不起水电费而被断水断电,冰箱里食物有时短缺,一家大小包括孩童都饿着。有的家庭有政府发的食物券,买廉价食品满足温饱。 可能有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工作呢?是不是太懒? 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家为了利益最大化将大部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低廉”的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的制造业很少,基本都是高科技和服务业(非裔的祖先被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从非洲强行贩卖到美国后,可是被迫在种植园和工厂里做牛做马,美国的“伟大”基石上有他们无数汗水和鲜血)。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多数非裔人口的教育程度低,甚至连在麦当劳卖汉堡都要高中文凭,而很多人高中都没毕业,所以根本找不到工作。政府为了不让这些“闲置人口”引发乱子,会给他们发一些救济金。一些任劳任怨的(多为中老年非裔妇女)会找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体力工作,但因为薪酬微薄(关于最低时薪的斗争也已进行多年了,但总体来说很低),也常常无法养活一家人。 教育程度低,是因为他们笨吗?也不是,更多是社会经济政治原因。 从幼儿园到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美国的教育是自由资本主义的,跟纳税和“学区房”密切相关(很遗憾,这个加重社会不平等的方法已被国内学会了),即,教育资源与质量与社区收入水平直接相关。从硬件到软件,富裕社区的学校都是贫困社区的无法望其项背的。 以前纽约公共广播报导过一个事例:纽约市两个贫富悬殊的学校组织学生互访以加深彼此了解,一个有上进心的贫困社区学校的黑人女孩参观了一英里之外富裕社区学校之后,直接崩溃了……她看到骇人听闻的贫富差距又无力改变,对她之后的人生都打击很大…… 在芝大时,响应学校号召,去附近贫困社区的中学讲过一次课,回来之后深感无望,难过了很久。这些中学生的知识面、注意力、学习态度和习惯,还不如我在北部白人中产社区见到的小学生……他们之中的多数人,都无法上到高中,遑论大学。 教育除了学校整体环境气氛的不足,当然还有家庭。很多小孩或出身单亲家庭,或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或家长有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甚至虐待孩子……都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及心理创伤,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有些男孩出头的唯一希望是打篮球,成为NBA球员。他们拼命练习,有潜质的会被一些学校给奖学金替那些学校打球卖命,但一旦受伤,职业生涯没有希望,就会被这些学校无情地推出门外。纪录片《篮球梦》就是追踪芝加哥南部贫困社区家庭与年轻人拍成的,非常值得推荐。 有些小孩因为愤怒,因为社区的气氛或因为想变富而加入街头黑帮,吸毒贩毒,经常因为黑帮火拼而年轻轻就丧生,或者甚至会走在路上而被枪击误伤……每年都有很多非裔年轻人这样死于本街区,很多黑人家庭都因此失去家庭成员。 非裔尤其年轻男性常被警察盯上,无论是否有犯罪纪录。几年前我遇到一位在爱荷华某大学英语系任教的白人老太太,她收养了好几个孩子,包括一位非裔男孩,她说每次他开车出去她都不放心,因为即使他遵纪守法,因为是黑人,常被警察盯上。有一次男孩正常开车被警察拦下,她坐在副驾驶,警察看到她才缓和下来。这样日常的种族暴力,很多非裔每天都在经历。 除了这几年多起被曝光的非裔男子(包括男童)死于警察暴力的,还有更多人被投进监狱。除了真正应该获刑的严重刑事犯罪,实则放在白人身上警察甚至一笑置之的事,放在黑人身上就是牢狱之灾(Ava DuVernay的纪录片 13th可以参考)。 黑人被大量投入监狱,除了系统性种族歧视,还有利益驱动:有些州的监狱是被奸商承包的,可以按照人头问政府要补助。监狱里人越多,他们利润越高。匪夷所思。 因此,很多黑人(尤其男性)都有案底,使得他们出狱后找工作更加艰难…… 在美国,还有地区差异,在政策更开明和平等的地方,黑人的上升机会就更高。我认识一位黑人女生,她在纽约长大,大学毕业,找到不错的工作。她说她在南部(佐治亚还是哪里)的亲戚一大家人,没有人能上大学,工作时有时无,薪酬很低,一个祖传的房子(那时她祖母可以省吃俭用通过劳动买一所房子,现在也无法想象了),竟然因为交不起并不昂贵的房产税而被剥夺而变得无家可归……非裔要“上升”,必须拼命,要“下坠”,却是轻而易举,一个小失误就可以导致最坏的后果。 总之,我希望大家不要像美国右翼法西斯一样,将美国非裔的问题归结于他们“懒、笨”,而是看到背后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原因。种族歧视无处不在,我们都是受害者,千万不要有“白人统治集团皈依综合症”。(注:观察者网经作者授权刊发。)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