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枫啊 梧桐枫啊
关注数: 30 粉丝数: 55 发帖数: 4,901 关注贴吧数: 2
【教师节】李素芹老师回忆桑振君大师 桑老师教我的点点滴滴 李素芹 摘自《桑振君传》 我叫李素芹,原来是邯郸东风剧团演员,后来在邯郸艺术学校任教。我有幸跟桑振君老师学习了几十年,桑老师的口传心授,让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唱腔才是最美妙的。 我原来是唱刀马旦的,注重更多的是身法练功,虽然嗓子也很好,但是还是不会唱。1961-1962年,剧团领导两次派我们去许昌跟桑老师学习,一起学习的有牛淑贤、胡小凤、赵贞玉等人。我主要学习了桑老师的经典剧目《对绣鞋》。当时看桑老师的唱腔那么巧妙、那么好听,我才知道豫剧唱腔是这么高雅,当时就下决心向老师好好学习。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老师就一句一句地反复教我们,非常耐心。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我们都感觉自己的唱腔提高了很多。我记得是在许昌学习就要结束的时候,正好有一个活动,桑老师就让我唱了《对绣鞋》。在许昌,桑老师的戏迷很多,他们对桑老师的唱腔了如指掌,我一唱《对绣鞋》观众就给我鼓掌。我唱完走下场一看,桑老师就在下场门站着,由于当时没有电视台,就有广播电台给我录了《对绣鞋》。大家听后都说我的唱腔提高了很多。从此以后我每天都按照桑老师交给我的方法去练习,嘴皮要有力,口齿要伶俐,咬字清楚,这时候我才算明白什么样的唱腔美,什么样的唱腔好听。(待续)
八月深圳上演豫剧《清风亭》 8月16日、17日晚,豫剧《清风亭上》将在深圳保利剧院率先亮相,由河南省豫剧二团的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柏青领衔主演。该剧在2009年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戏曲类第一名,这是中国政府颁给艺术界的最高奖,也是中国戏剧界最具权威的大奖。2010年,该剧拍成同名电影,荣获了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音乐剧影片奖、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等。 《清风亭上》故事发生在明朝年间,膝下无子的张元秀夫妇路过清风亭时拾一男婴,取名继保,含辛茹苦抚养13年。不料继保得知自己非亲生,外出寻找亲生父母。张元秀追子至清风亭,恰遇继保亲娘周桂英寻子。周桂英想用银两换回儿子,元秀不肯,桂英家人将继保抢走。元秀夫妇思子心切,苦苦寻子5年。最终寻得做了官的儿子,继保却忘恩负义,不认养父母。元秀之妻一气之下碰死在清风亭上,元秀悲愤难忍,气绝身亡。继保遭天怒,被雷击而死。 豫剧《清风亭上》是在古典豫剧《清风亭》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新剧目,在“得子”、“养子”、“失子”、“寻子”、“堕落”、“认子”6场戏里展开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由于经过新编,故事内容不再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直指人性深处,传达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人类情感,因此赚得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济源市对怀梆剧种进行抢救性保护 目前,济源市正采取多种措施,对传统剧种怀梆进行抢救性保护。   传统剧种怀梆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悉,怀梆发源于济源。据《沁阳县戏曲志》记载:民国时期,怀梆由济源传入沁阳。该剧种汲取大平调、二夹弦、上党梆子、晋剧、蒲剧、曲剧、豫剧、秦腔等剧种精华,逐渐演变而成。该剧种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备,唱、念、做、打门类皆全;唱腔有二八板、流水板、慢板散板等板式;声调高亢豪放如狮吼虎啸,委婉动听似流水潺潺,朗朗上口。清朝同治年间,五龙口镇任寨村的怀梆剧团—“德运班”颇负盛名。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怀梆这一优秀剧种,济源市文化有关部门积极申请省级资金4万元,采取调查整理剧目、邀请专家复排、濒危剧本录制等方式,对《白袍救主》、《上门楼》、《反西京》、《铡赵王》等4部怀梆优秀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市里组织专业人员对复排剧目现存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和补充;对资料遗失的剧目,通过走访济源市及周边地市老艺人,根据其口述及演唱,重新编排作曲形成剧本。   此外,济源市还从焦作市邀请到专业人士作为怀梆优秀剧目复排的导演,并对复排现场进行摄像录制。经过一段时间的复排后,济源市将利用“文化下乡”、“周末公益小舞台”等平台将怀梆优秀剧目展出,让群众感受传统剧种的魅力。
新乡复排经典老戏《黄金蝉》 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关于豫剧保护——资助基层剧团复排经典传统剧目的文件通知》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戏曲豫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申请复排传统豫剧《黄金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 豫剧传统喜剧保留剧目《黄金蝉》又名《姚刚招亲》,该剧情跌宕起伏、生动感人,描写汉朝时期黄桥关王爷黄廷玉之女黄金蝉,才貌双全、武艺高强,与兄长黄金涛同守黄桥关。姚刚为开国将军姚琪之子,少年英俊武艺超群,只因奸臣当道,姚刚立志救父与黄金蝉相识互生爱意,走马换枪定下终身,同心结力救父的故事。 在复排《黄金蝉》工作中为了让豫剧表演能达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标准,公司专门拜访了原新乡地区豫剧团的老艺术家们,在余保珠、陈玉岩、李关印等众多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受益匪浅,使《黄金蝉》能够更贴近早期的剧本内容,并恢复原本的舞台演出面貌和时代记忆的唱腔。 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为能做好复排豫剧《黄金蝉》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力求保留原剧本的舞台演出精华,使之更为生动、更具感染力,为大力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戏曲豫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典老戏《黄金蝉》复排! 根据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关于豫剧保护——资助基层剧团复排经典传统剧目的文件通知》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力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戏曲豫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申请复排传统豫剧《黄金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 豫剧传统喜剧保留剧目《黄金蝉》又名《姚刚招亲》,该剧情跌宕起伏、生动感人,描写汉朝时期黄桥关王爷黄廷玉之女黄金蝉,才貌双全、武艺高强,与兄长黄金涛同守黄桥关。姚刚为开国将军姚琪之子,少年英俊武艺超群,只因奸臣当道,姚刚立志救父与黄金蝉相识互生爱意,走马换枪定下终身,同心结力救父的故事。 在复排《黄金蝉》工作中为了让豫剧表演能达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标准,公司专门拜访了原新乡地区豫剧团的老艺术家们,在余保珠、陈玉岩、李关印等众多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受益匪浅,使《黄金蝉》能够更贴近早期的剧本内容,并恢复原本的舞台演出面貌和时代记忆的唱腔。 新乡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为能做好复排豫剧《黄金蝉》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力求保留原剧本的舞台演出精华,使之更为生动、更具感染力,为大力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戏曲豫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要叫河北梆子地方戏 《北京青年报》 的一篇文章,写的有点儿意思,分享给大家看看。 本报讯(记者 郭佳)同京昆相比,一直不被视作主流戏曲的河北梆子,眼下正以京津冀三地四团的强大阵容汇演京城,并以此拉开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帷幕。与展演同期举办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北京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文华从河北梆子的剧种特性提出应为其正名的说法。在他看来,多年来因为公众对河北梆子认知的误区导致这一本该被提升至国剧层面的剧种被边缘化了。   张文华称,“必须承认,我们对河北梆子的认识和待遇是不公的,几十年我们总说振兴京昆,为什么不说振兴梆子呢?难道是她已经很好了不必振兴了?或者认为河北梆子和京昆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其实不然,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剧种。河北梆子不仅历史悠久,也有非常丰厚的剧目资源,包括京剧都没有梆子的剧目多,很多京剧剧目都是从梆子移植过来的。而在表现手段上,现在京剧的很多武打身段也是从梆子借鉴过来的。有历史记载,明朝时北京一带唱梆子是主流,然后才是昆曲和皮黄的引入。特别是梆子这个剧种的艺术魅力是非常独特的,现今世界性的歌唱原则是重韵味不重婉转,而我们中国戏曲很多剧种是重婉转的,但梆子恰恰是重韵味,她的声腔旋律不是有多复杂,但是韵味不得了,一句就能让人记上几十年。”   据此,张文华提出河北梆子不应被视作地方戏的理论,“我们区分国剧与地方戏不能说产生在北京,京剧就是国剧,是河北产生的就是地方戏。我认同一种说法,何谓国剧?规矩完备者为国剧。什么是规矩?我称其有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无声不歌;二是无动不舞;三是不需真器物上台;四是不需写实,这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规矩。那么一个剧种非常完备地遵守了这个规矩就应该进入到国剧范畴,而不能很好完备遵守的则为地方戏,这是我的看法。因此我觉得应该把河北梆子这样一个剧种纳入到国剧的等级上来看待,以此来提升公众对剧种的认知。 ”   而今后,京津冀三地将联合开展非遗保护的理论研究,重点便是在三地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河北梆子,泥人张彩塑、相声、京韵大鼓、冀中笙管乐等。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