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有☜ 妙有堂
其人已老,其心未泯。
关注数: 20 粉丝数: 393 发帖数: 4,240 关注贴吧数: 16
关于电白种植棋楠 一,作为药物,在官方还没有做出正式解释之前,仅凭一篇分析报告就断言它没有药用价值,是武断的,更何况作者还在分析报告中搞出一句,它是否是古代说的伽楠香有待进一步研究。那如果哪一天验证它就是伽楠香,可就热闹了,那可是功胜沉香的玩意了。 但这个问题悬而不决的后果,就是会影响香农的信心,而香农的信心又是同目前当地政府大力的推广、各路资本大力的投入分不开的,所以能不能入药,会是一场博弈,可拭目以待; 二,作为香料,它将过去神神秘秘、极其小众消费、极端高大上的沉香,一下子打成了性价比很高的日常消耗品,就如同现在的文玩核桃、各种菩提之类,虽然对高端稀缺料(这里要强调是真品)的玩家影响不大,但对新入场的大量玩家影响力是巨大的,看过那篇分析报告的人就会知道,它的理化特征同沉香是一致的,差别在于沉香四醇。 问题是:有多少玩家买沉香是为了当药吃呢?闲钱不多的普通玩家有多少会在意、或者有能力分辨出全世界几十个产区、一百多种香味的沉香呢?而且还不会被欺骗呢?这样一来,花点小钱体验一下颜值高、香味自然的种植棋楠,应该是大部分入门玩家的基本心态吧? 这毫无疑问会分流掉一大部分普通玩家,影响过去的商家的利益。所以这仍然是一场博弈,而且是在各种场合的日常博弈,经常会有瓜吃,不妨一乐; 三,讲点自己的体会:种植棋楠没有老料,一是种植时间和结香时间本来就短,二是香农资金需要快速周转,采香后也不愿存放过长,简单一句话就是料子水汽较重,对香味释放的影响较大,在这种状态下,同老料相比是自讨没趣。如果存个五年或者几十年再比一下,我也不知道,不妨一试,哈哈。
肯.威尔伯《事事本无碍》摘录 一、关于痛苦: 当我们对生活感到不满足时,才会开始向内探索个究竟,也许一般心理学医生会说,对生活不满是一种心理病态或无法适应社会的反常现象,这并不正确,因为在这不满内,那被积压在沉重社会假想下的智慧之种正在萌芽。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活的痛苦,便己对更深的现实真相有了一番觉醒,痛苦彻底销毁了我们安于现实的幻梦。它惊醒着我们,迫使我们仔细去观察,深刻地感受我们一向逃避的自我与世界。难怪有人认为痛苦实是最大的恩典,说的真对。我们甚至应该欢欣庆祝,因为某种创见明智就要诞生了。 可惜并非人人可做到此点。许多人沉湎于痛苦,就好比抱着亲骨肉一般不肯放手,痛苦不仅不能敲醒他们,反而使他们有如殉道者一般**地任由痛苦摆布。 我们无需拒绝,排斥,讥藐痛苦,但也不应渲染或圣化它。痛苦最多只是一个徵兆而已,让人意识到,生活在一体意识之外的必然结局。充满界限的生活就是充满冲突的生活,恐惧,焦虑,痛苦,最后便是死亡。 我们常想寻找补偿,逃避或全心投入其他事情来**自己,不让自己去质问那激发无尽痛苦的虚妄界限。如果我们还未**到那地步,事业有成的自慰及补偿迟早都会失去安抚的效用,欲罢弥彰…….最后仍逃不出痛苦的结局,因为我们的觉识始终被限于冲突之源----虚妄的界限及支离破碎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如果离开中华文明对人性的假设去谈文化,会找不到抓手,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同西方文化基因的关键区别,那就是:自我超越,直至无我。 从自我价值的横向层面: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从自我认知的横向层面从小我到无我的自我超越,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经世济用的社会理想便源于此; 从自我价值的纵向层面:道家提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炼虚合道;佛家修行之路:小我-大我-忘我-无我,上溯空性,下及万有,这些是从自我认知的纵向层面从小我到无我的自我超越; 纵向和横向上不断的自我超越,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认知的维度,形成中华文明认知自我及观察世界的价值体系,并一直影响中国人的人生实践和社会实践。 试想:如果没有道家、儒家超越自我的修行传统,源于印度并在印度没落的佛教,何以在中国立足并中国化为禅宗? 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不断自我超越的文化基因,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为何不见容于西方主流价值体系,反而是在中国能立足且被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党、治国理论? 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最后都要落实在人的身上,而中国人对人性假设最根本的立场,就是人可以不断的自我超越,上溯空性,下及万有。 因此一切有助于人实现这种自我超越的理论和方法,我们都愿意包容、接受和尝试。 缺陷:在忽视自我认知所必然会面对的阶段性局限,以及客观环境制约的时候,容易高推圣境,反而会无法超越自我而被困于小我当中。
肯.威尔伯眼里的神性——————摘自《一味》 神性并不是一种意识变更的状态,也不是一种不寻常的状态。那是一 种别无选择的境地,整个世界都从这唯一的神性中翻滚而出。存在的只有 一味,各种不同的情境从其中兴起。然而一味本身无来也无去,它超越了 动与静。寻找到世界的尽头,你最后发现的就是一味;将你的觉知扩张到 无限,你最终发现的还是一味。 因此这惊人的一味到底在哪里?请问,正在读这些文字的是谁?是谁 在通过双眼向外观看?是谁在用耳朵聆听?当下是谁在看着这个世界?那 位正在观看,那个恒存于当下的“目睹”,就是你眼前的真我,他每一刻 都站在不二的天启边缘。安住于你的真我中,安住于这个章节的文字中, 安住于这个房间和你所看见的世界中,安住于浩瀚无边的纯然空寂中,整 个世界正从其中兴起.......,然后看一看你的真我与那个世界是不是一体的。 当你安住于此刻的纯然目睹,请留意那份目睹的感觉和你对世界的感觉其 实是一样的。(“当我听到钟声响起时,我和钟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钟声。”) 在最单纯的存在感中,你就是这个世界。 你看!一切都只是如如罢了。 你一旦尝到一味的滋味,即使起初只是惊鸿一瞥,截然不同的崭新动 机仍然会从你生命的深处升起,逐渐变成一种持续不断的氛围、那氛围就 是慈悲。你一旦尝到一味的滋味,并亲眼目睹存在的根本问题被烈日蒸发, 那么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就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了。然后你会渴望其他的 人也能从梦游的苦恼中解脱,从分裂的小我带来的痛苦中解脱,从时间的 折磨和空间的悲剧中释放。 即使低层次的动机还尾随着你,即使愤怒、羡妒、羞惭、遗憾、傲慢 与偏见仍然不断提醒你要成长,但是在这一切之上,在这一切之下,在这 一切的周遭,慈悲的心跳仍然响彻云霄,关怀之雨将滋润你每一次的行进。 这严厉的监工将不断驱使你努力工作,只因无始劫以前你许下一个秘密的 诺言,那就是你宁愿让这股驱力支配着你,直到所有的心灵获得解脱为止。 因为这份慈悲,所以你更加努力。因为这份慈悲,你必须把真相弄清 楚。因为这份慈悲,你辛勤工作,推动这个世界直到你流血为止,辛苦地 工作直到泪水模糊你的视野为止,不断地努力直到生命枯竭为止。然而在 最深最深的心灵深处,这个世界已经在向你致意了。
狭与侠 春秋战国,在我的心目中,那是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最为开放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前无古人,其后至今亦无来者,有太多的故事,可歌亦可泣,可悲亦可喜,那时候打下的烙印,我想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阶层延绵至今的文化与精神的基因,在当下这个平板世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的博弈中,依旧让太多的人困顿其中,无法超越。 《赵国策·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