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娅 基娅
关注数: 40 粉丝数: 151 发帖数: 10,140 关注贴吧数: 30
最终季的动画制作,wit真的能交出一份超越mappa的答卷吗 wit的立体机动装置作画因为有三幻神加持,可以说在mappa的完结篇前是降维打击,完全没有可比性。兵长二次砍猴、雷贝利欧之战在wit手上,必然能呈现出远超mappa的视觉奇观。而完结篇因为幻神之一今井有文的回归,加上邱加和这个次神的援助,总体可以一战。浅野恭司的人设比起岸友洋的更顺眼更美型,对黑线的应用也恰到好处,不像mappa这样滥用。 但在巨人的展现上,尤其是超大型巨人,wit在第二季尤其是第三季交出的答卷堪称灾难,玛利亚之墙夺回战中的崩坏cg超大型模块化巨人,相信当年追过的人都记忆犹新。这样的3d技术如果用在最后的地鸣上,成品会是怎样的抽象事物,简直难以想象。而mappa的三渲二技术是业界翘楚,而巨人的3d画面设计正是mappa的CGI部部长淡轮雄介,可以说是把公司这个领域的最强人力派上了,最终地鸣展现出来的效果,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很多人觉得wit没制作第四季是个遗憾,确实,在一些名场面,比如宣战回的表达上,wit肯定有着超越mappa的表现力,但从wit制作后期越来越不上心的剧情取舍,以及在cgi技术的糟糕表现来看,由mappa配合一些旧wit画师拿出的今天这个成品,虽不能说完美,但可能已经是各种现实制约下的最优选了。 再说说导演,巨人前三季的导演荒木哲郎是一个吃原作质量的顶级复现者,底子好的原作在他手上可以呈现极其优秀的演出视觉奇观。但他是一个平庸甚至差劲的原创者,几乎没有属于导演个人的作者性,甲铁城、泡泡这些原创作的坍塌可见一斑。从这点来看,随着巨人完结部分一些情节逻辑的崩塌,林祐一郎从视听语言表达的作者性上,是比荒木哲郎更为优秀的,完结篇能在林监督手上挽回这么多观感,换作是荒木哲郎,就不得不让人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豆瓣和imdb的评分意味着什么 从结论讲,豆瓣和imdb代表的是大众的声音,其分数顶高的作品,肯定不是艺术性最高的,但也不可能是商业爆米花,一定是把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做到最好,实现了雅俗共赏的作品,比如说《肖申克的救赎》、《教父》、《黑暗骑士》这一类,有其深度,也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其中《教父》甚至实现了大众和专业人士的共赞,堪称是影史不老的永恒经典。而我一直觉得,像《教父》这样的电影,才应该是电影艺术追求的终极形态,可惜放眼影史,能做到的,寥寥无几。 诚然,豆瓣和imdb都存在粉圈现象,抱团刷低分和抱团刷高分的情况,拉低了这两个榜单的含金量,但这也是“大众化”不可避免的弊端,只能从评分机制上增强筛选功能。无论怎么讲,今天老百姓看一部电影,用豆瓣作为最基础的“好不好”标准,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毕竟看电影还是娱乐性的,第一追求还是“好不好看”而非“艺术不艺术”。 而代表专业影评人声音的,则是电影手册、视与听、AFI,以及综合性的tspdt这类榜单,这类榜单都是由电影行业的精英分子:专业影评人、国际知名导演来进行测评的,虽未必能做到绝对公正,却也可以规避大众化的粉圈刷分现象,而且这类榜单选出的排名靠前的优质影片,大多是从拍摄技法、影史地位、开创性的角度给的,剧本和故事反倒不是最重要的要素,所以选出来的大多是金字塔,而非高楼大厦,虽然高楼大厦远比金字塔高,更宏伟,更适宜人类居住,但终究没有那种厚重感、神圣感、历史地位、开创意义,甚至文学性。 不可否认,如果要提高自己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格调,这类榜单靠前的电影,那是一定要多看的,看了才能理解电影作为第八艺术的理由,才能体会百年影史发展的经络,这类榜单靠前的电影,不客气地说,就是电影艺术中的经典名著,和当代的商业片,尤其是漫威电影宇宙这类比起来,就是莎士比亚与网络文学那样的天壤之别。 但这类榜单最大的问题也很明显:脱离群众。比如视与听2022选出的影史第一片:《让娜迪尔曼》,与其说是一部电影,我认为它更接近于一种行为艺术,或是女权文艺宣言。这部片子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甚至没有多少镜头技法,只是用单调枯燥,或美其名曰极简主义的长镜头,记录了一个单身妇女两天半起床、做饭、照顾孩子、做家务、卖身赚钱的生活过程,结局前最激烈的情节冲突在于做饭时打碎了一个鸡蛋。导演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观众感到无聊,甚至刻意放大这种无聊,从而启迪大众:你看了三个小时都觉得无聊透顶,有没有想过,身边那些女性是怎么熬过几十年人生的。 我只能说,如果电影殿堂中只剩下《让娜迪尔曼》这种高雅的、具有启蒙意义的行为艺术,而没有《黑暗骑士》、《阿凡达》,甚至《复仇者联盟》这些庸俗低级的商业片,那电影这项艺术,又有什么存在的意思呢?脱离了受众,脱离了剧本,脱离了故事,脱离了演员,甚至脱离了技法,仅仅沉浸在艺术理念的陶然自醉中,《让娜迪尔曼》这部专业人士选出的影史第一,确实有种高高在上的傲慢感,以及一种完全脱离了群众的疏离感,跟我最厌恶的那些举着“自由民主人权平等”旗帜的伪君子一样,虽然看似高雅,身上却始终透着一股臭味,那是文明也无法遮盖的,属于人类孽根性的恶臭。 所以我的观点是,两种榜单要相辅相成,要听专业人士的声音,也要听听老百姓的声音,不要拿着威尔斯、库布里克、费里尼、黑泽明,就去搞什么“审美歧视链”,这种高高在上的偏见恰恰说明自己看得还不够多,了解得还不够透,境界还有待提升。豆瓣和imdb评分高的作品,是有它的优势和缘由存在的,不是什么豆瓣受众审美差这么傲慢的观点就能以偏概全的,imdb可以把《蜘蛛侠:英雄无归》捧上前五十的神坛,视与听也会把完全脱离受众的东西放到前列,两者都有自身的“偏”和“错”,综合一下,取其所长,才能得到相对客观的观影体验。
奥本海默虽然褪去了不少商业片气息,但诺兰的老毛病一个没改 我对诺兰的评价还是:他虽然是马戏团最厉害的杂耍师,但终究停留在技法层面,距离真正的表演艺术家还有差距。 诺兰虽然剪辑和镜头厉害,但他故事中人物塑造的底层逻辑是单薄的,脸谱化的,每个角色都有着固定的“人设”,在这个人设圈子里表现很好,逼格很高,但没有现实气息,不接地气,缺乏真正深度。 而且诺兰拿手的碎片化叙事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为了碎片而碎片,纯炫技,属于是“新加坡”,并没有对电影内核的表达有实质的提升。 奥本海默片中,施特劳斯线的“碎片化”就是代表,强行切碎穿插在电影前期,刻意造成观众的观影困惑,但却没有提升叙事内核。 诺兰电影的受众,是“亚文化”的爱好者们,比如漫迷、奇幻迷、科幻迷、动画迷、日式黑深残的粉丝,对这些群体来说,诺兰的作品是至高的享受,诺兰毫无意义就是绝无仅有的,把亚文化上升到了主流文化殿堂的带师。 比如这部奥本海默,虽然褪掉了商业片的气息,很有点那种登堂入奥的野心,但这片看下来的门槛还是在于高密度的文戏以及碎片化的叙事剪辑,几个主要角色:奥本海默、施特劳斯、爱因斯坦、奥本海默妻子的人物形象都是单薄的、有固定人设的、漫画式的,奥本海默就是普罗米修斯,爱因斯坦就是先知,施特劳斯就是阴影政客的代表。故事要传递的情感指向是明确的,不管是黑白的施特劳斯线,还是那些狂热的踏踏跺脚声,还是白光下小女孩剥离的脸皮,还是总统等一干人的脸谱化,甚至结尾的幻想星灭,都是一眼望到底的,充满了导演粗暴的情感意志干涉,导演想说的东西,就巴不得像能穿越时空的矢量一样,包裹着很高大上的外壳,本质上还是四个字:爱与和平。 库布里克说过:电影负责提出问题,不是解决问题。 但很显然,诺兰是一个很喜欢指导观众“解决问题”的带师,他表达故事的倾向太浅白,一如既往。 所以,二刷诺兰电影的动力一如既往,是去复盘他的技法,理清碎片化叙事背后的对白细节,而不是复盘他的故事含金量。
复盘流浪地球2,这片到底好在哪里 我在年初二刷的时候,就掌握了看这片的要义,这个片不要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它妙就妙在,每周目要带入不同的视角去看,刘培强的、张鹏的、图恒宇的、周喆直的、马兆的、Moss的,体验的信息和表达的内涵完全不同,是一个逐步深入,从表到里,从热到冷到冰的渐进过程。 当最后以MOSS的角度再复盘一遍时,我明白了,它的内核就是Moss所说的四个字:人在回路,这是完全反西方当代聚焦个体情感体验的叙事模式,反而返璞归真有当年库上帝的遗风,只不过包裹在煽情的外壳下。有人说这片含刘量很足,我觉得与其说是含刘量,不如说是有黄金科幻的遗风,不过克拉克本就是刘慈欣的启蒙者,这是黄金科幻时代的共同特色,一种寄蜉蝣于天地的理性。 这片的主要角色,目前完成了全部人生轨迹塑造的,也就是刘培强吧。周喆直和图恒宇都只塑造了一半,马兆虽身死但故事内核讳莫如深,弧光要等球3再说。就从刘培强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我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情感体验叙事。这个人物没有所谓的成长,他是集体主义最需要的无我齿轮式人格,从一开始就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到月球,到最后的木星,始终如一,刘培强有着为妻儿做出的情感挣扎,但结合他的整个人生全景来看,他生于世间了,他挣扎了,他奉献了,他升华了,他似乎改变了什么,却什么也没改变,他的人生,是哀吾生之须臾,而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科幻科幻,是科放在前面,就注定了它应该是理性的、机械的、冷峻的,可以表达形式人文,但内核一定要冰冷理性,流浪地球2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比起库上帝太空漫游从皮冷到心的浩渺视野,这片融入了一种刘慈欣式的包装,看个表面看不出来,只会有一种煽情的错觉。真正优秀的科幻作品,都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内核要冷硬,而不是拿着硬壳子包一颗软心。 我现在特别好奇的就是,这个故事在球3会怎么落脚,关于Moss这个灵魂存在的定性,郭帆会不会落入单纯批判或认同的窠臼中,这决定这个系列是黄金科幻理性的继承者,还是又一部普世价值的样板化宣导工具,目前尚未可知。球2落点很惊喜,但不是结局,得拭目以待。
票房榜前二十好莱坞只剩一部复联4了 看着也是可怜啊,无怪有人吐槽隔壁成了这吧的分号,不成为又能怎样呢,难不成称为复仇者联盟吧的分号。 国家现在是大开大放,今年好莱坞的片都给敞开大门,什么漫威变形金刚速激碟中谍都请进来的,十八般武艺都在这里卖弄了一番,可技不如人也怪不了谁啊,观众不喜欢不买账,堆砌再多特效也没辙,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特效,缺的是好莱坞黄金一代的扎实讲故事的本事。 好莱坞片也不是烂片,银河护卫队3、纵横宇宙、碟中谍也还算马虎之作,只是庸,那种看十分钟就“又来了“,看完之后没有惊艳,只剩下“哦,这样啊”的扑克脸,现在哪怕翻起怀尔德、库布里克的黑白片,依然可以让人从简陋的画面中看得惊心动魄,不要以为时代一直是进步的,真的,至少在同质的样板戏身上,在讲好故事的核心上,我没看到有任何的“进步”,而是全方位的滑坡。 隔壁吧称我为球孝子,尽管球1上映的时候我算是半个球1黑,球2甚至开映前我都没怎么关注,也是让我🤣。其实,好莱坞真要想重现在内地的辉煌,就适当放下点傲慢,去学习一下流浪地球2是怎么讲故事的,不管你怎么黑,肉眼可见的事实是,今年年初看了流浪地球2之后,好莱坞的“大片”光辉,就像雪崩一样,迅速剥落,现在哪怕是评价最好的好莱坞大片,在经历了球2洗礼的我看后,都是一副扑克脸,我还是愿意赏光去看的,我一哥们,之前喊他去看碟中谍7,人家直接一句“现在谁还看这种玩意”,给我都整楞了,这可是好莱坞啊,怎么会有今天。 不要总是用意识形态的眼光看问题,或者觉得故事信息量过载不好,一直把观众当傻子。至少在内地,观众的傻子比例没有他们觉得的高,再这样搞下去,票房榜前三十只剩复联4一枝独秀就指日可待了。
现在回想起冯裤子喷观众的那话,只能说也不是绝对没道理 当年他说这话时,是中国电影至暗时刻,流量明星经济是主流,郭敬明之流的小丑大行其道,靠着流量明星密码就可以赚得杯满钵满,想看点正常电影成了一种奢望,观众只能吃答辩,那个时候的国产片,就跟国足一样,没得希望,纯属笑话,只有好莱坞输入的大片,才能让人吃点正常的。 然后战狼2就如同划破黑暗的一道闪光,给无边的阴霾带来了雷霆般的破晓,以如今的眼光来看,战狼2也不过就是好莱坞动作片量产货的平均水准,但对当年只有答辩可吃的内地观众来说,真的是福音,它带来的50亿票房,开始敲响了流量明星经济的丧钟。此后,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魔童降世等好口碑高票房的电影频出,彻底打了冯裤子的脸。 然而到了2023年,当流浪地球2被满江红击破、消失的她席卷34亿票房这些客观事实摆在眼前时,回想起冯裤子的话,又觉得不无道理。如果说,2010-2015那个至暗年代,是电影质量跟不上观众审美;2015—2020,是电影质量和观众审美走向平衡的黄金年代;那么,从疫情后的2023,体现出来的,则是观众审美跟不上电影质量的彷徨年代了。所以开始出现了很严重的撕扯割裂,满江红作为一部中上之作,通俗性很好,其实客观质量是过关的,放在战狼2横空出世前的年代,甚至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但客观上,它也确实挡了一部9分级的跨时代巨作的光芒,所以也遭到了本不应该遭受的严重炮轰,这是一种内耗,一种内部的撕扯,让人痛心,疲累。为流浪地球2,也为满江红,为这种内耗感到悲哀。 现在封神和开心麻花的新作上映在即,我是准备都去看的,其实我反而希望,这两部作品都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就行,通俗性好,观众缘棒,大家都有得赚是最好的,真的被春节的撕扯整疲了,反而不希望封神达到流浪地球2那种划时代的高度。 因为这个时候,我真的有点理解冯裤子的话了,当然没有他那么偏激。 太过于优秀和超前的影片,如果出现在一个还没抵达这个审美高度的市场上,最终造成的结果是撕裂整个市场和观众圈,过犹不及。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
重观小津安二郎导演作品有感 自从知晓小津杀人不眨眼的另一面后,我反而有了兴趣,把东京物语、晚春、秋日和、麦秋等经典作品反复地再观摩了几遍,和初看时的细腻、伤感、感动等不同,有了新的感受。 小津的影片,有一种过度的“真”,导演对人这种动物存在形式的透彻,已经到了一种不设立场如上帝般超然物外的境地,才能拍出这种仿佛从身边走出来,人人不悲不苦不伤,却现实得能够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真品”。 小津是细腻的,但也是超然物外的。 想通了这层,他会淡漠地提起屠刀,就一点不奇怪了。一个超然物外者,才可以不设立场地淡漠记录众生像,也可以不设立场地视众生如虫豸。 小津的电影,连同他这个人,真是日本大和民族的真实写照。 其实跟一些国内民族主义的愤慨不同,我挺佩服这种民族性的,也希望国内的更多人能学会这种精神形态,纪念小津导演没什么值得愤慨的,毕竟他的电影艺术性摆在那里,欣赏就完事了。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人性和兽性,本我和超我共存于一体,淡然处之。 愤慨,是弱者的体现。淡然,才是强者的境界。 这是小津导演教会我们的,也是日本民族可怕的地方。 会让他人感到“怕”的特性,就值得学习,而不是一味摒弃。 我很喜欢小津导演的作品,也很共情周吉和富子老两口,但不妨碍在某种丧失了社会性的集体化、制度化自由下,当有资格来书写东京物语时,我会把无数个周吉和富子老人虐杀,然后觉得像捏死虫豸一般淡然。
【TNABO】理性讨论,星际穿越的信息传递情节为何争议不断 星际穿越作为近十年来最优秀的硬派科幻电影之一,足可跟银翼杀手2049、流浪地球2鼎足而三。然而就是这么一部史诗级的太空科幻,却因为“爱是穿越时空的矢量”这一台词而被反复拿出来说事。我当年看这部片的时候,这里确实有点违和,但我觉得作为科幻,这点瑕疵完全是能接受的,现在一味抓着这一点批判,大可不必。这一贴,就客观分析一下,这段情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好莱坞叙事通病对导演的影响。利用引力跨越时空传递信息是一个非常具有科学幻想精神的点子,导演诺兰有着科学家顾问给出的硬派论证,他完全可以把这一小段情节做得更科学更硬核,就像前两个半小时一样,就像那个舍家弃子的库博一样,用冰冷的科学逻辑来达成浪漫的科幻美,可好莱坞叙事通病却让诺兰不得不在最后非要去“升华”一下,不但糟蹋了库博的人物形象,还把整部电影降格,没有在叙事上体现出设定的科学性,毕竟不是每个观众都会去看说明书设定集,你电影叙事这么表达了,人家表示违和也是正常的。 二,强行升华造成“爱”立不足。库博是一个为了梦想舍家弃子的人,而且也是带有一定觉悟上路的但电影却为了强行升华而把父女爱变成了叙事的核心,这是非常割裂的,说实话,我首刷的时候,最大的困惑不是肉体穿黑洞或爱穿越时空,而是——你库博这是在演什么啊?就你,配表达跟女儿的爱吗?爱这个标签你贴不上,毁了你的人设啊!科幻表达爱没问题,那些顶尖的创作者甚至能用冰冷的逻辑传达出爱的浪漫,达到一种“哀吾生之须臾”的境界,而库博跟女儿所谓的“爱”,只有满满的虚伪,以及好莱坞式的强行升华,所以让很多观众无感,无感自然会揪着找茬。
弄了半天整个游戏其实是神安排的一场傀儡戏 其实早在玩本体的时候我就觉得诺克提斯这个所谓的天选之王与其说是王,不如说是一个祭品,有某种超然的力量在控制了整盘戏,那个选真王、操控一切的水晶感觉就是万恶的元凶,当剑神巴哈姆特的身影出现在水晶中时,我下意识地不爽他,现在看来这种不爽果然不是空穴来巢。到了亚丹章,果然连BOSS也是神安排的,路西斯甚至整个世界两千年的历史就是神布置的一场木偶戏。 现在好好回顾一下六神: 1、剑神巴哈姆特:水晶的意志,所谓的天选之王其实就是他选的王,操纵人类万生的性命如草芥的至高神,整部ff15就是他安排的一场木偶戏。 2、火神伊芙利特:讽刺的是,他也许是六神中真正尊重人类、爱护人类的神,曾经把火赐予人类发展起了索尔海姆文明,被人类和其它五神背叛,最后甚至成为了使骸。 3、冰神希瓦:曾经也视人类如草芥,但是受到火神的影响爱上了人类,最后还是按照剑神的布置来指引天选之王这盘棋,但是其内在要柔软很多。 4、雷神拉姆:对人类相对友好,但是依然按照剑神的布置来指引天选之王这盘棋。 5、巨神泰坦:按照剑神的布置来指引天选之王这盘棋,注重人类的力量。 6、水神利维坦:感觉非常傲慢,甚至懒得配合剑神的棋局,视人类如草芥。当然最后还是把力量给了天选之王。
还请换位思考 你们玩破解版很有可能断掉轨迹系列PC化和中文化的根,我认为理性一点的玩家不会不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轨迹系列是属于超长篇连载形物语游戏,如果因为某作的销量而导致守候了十年的望头断掉,这很绝望很痛苦很过分你们明白吗?还能在这里这么肆无忌惮地玩盗版吗? 看一看零之轨迹pc版卓越的翻译质量,这里面凝聚了多少人没日没夜的辛苦,你们在要求别人给以你们“尊严”的时候,请起码先给出对作品、对制作人更低底线的“尊严”的尊重。 在认为别人语言偏执触犯到了自己的时候,也请好好的想一想自己的错、自己的不应该,凡事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地自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梁辰先生现在已经因为本次零轨破解事件退出了轨迹系列pc制作的舞台,碧之轨迹PC版是他最后的作品。我不知道这会给轨迹系列续作PC化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假如因此而导致闪之轨迹PC化破产,中文化破产,我不知道届时各位会作何感想?当然,我不会对那些毫无底线的快餐党抱什么希望,因为他们玩游戏就是为了图一个爽快,玩过就丢,根本不会去换位想一下经年累月挚爱于这个系列的玩家们心中的悲哀。但是那些一边以“轨迹系列粉丝”自居、一边还要求自身得到“尊重”的破解党们,我就一个问题:看到自己喜爱的系列被“破解”狠狠地刺了一刀,你们的心不会痛吗?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