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智人 银山智人
关注数: 69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3,078 关注贴吧数: 7
听见卖粽子,想起桴槎山夏至节 清晨,一阵“卖粽子哦”的吆喝声惊了我的美梦,心想端午节到了。一走神,想起了夏至。小时候,在桴槎山下读书。每年夏至那天,上午早早散学,下午放假半天。过夏至不过端午,成为我美好而独特的记忆。印象中,夏至是过年后农村第一个像样的节日。家家炊烟,户户煎炸,中午还隆重地烧几个菜,有鱼有肉。我们小孩子,喜欢的就是家里办喜事、过节那样的气氛,能够充分享受到家庭的脉脉温情。听着妈妈“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喝了冬至酒,一天长一手”的絮叨,吃着各色油炸,甭提多滋润。后来离开桴槎山,发现外面并非如此,人家竟然吃粽子过端午!虽然有“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的说法,每当跟人提起夏至,那些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怪异表情,都表明桴槎山的习俗尤其乡土。我自个儿也纳闷不已,但口头上依然美其名曰“地域性村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次闲谈,把疑问盘给了父亲。父亲若有所思地说,不管穷人地主,那天要给放牛娃做新衣裳,孩子们穿着新衣裳,在塬上比赛陀螺,也很幸福哩……夏至节是放牛娃的节日。父亲的表情有些迟疑,其间蕴涵什么讲究,我终究没有搞明白。父亲故世了,我也长成大了人,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琢磨出一些道理来。桴槎山一带,属于丘陵地区,没有河流,不出产箬竹,教育比较落后,赛龙舟、包粽子、纪念屈原等等都无从谈起;至于夏至过节,其实是农耕文化的鲜明反映。 六月,油菜、麦子全部收获进仓,水稻基本栽插完毕。抢收抢种结束,意味着劳碌的人们可以略略松口气。菜籽炸出了新油,麦子加工出了新面;瓠子、茄子、辣椒、四季豆等各类蔬菜纷纷上市……新农忙季节来临之前,人们有意识地自我调节,借助过节表达丰收的喜悦,缓解连续作战的疲乏。庆贺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新油煎炸新面点,这些面点好吃耐饿而且利于保存。夏天,白昼相对漫长,辣辣的太阳下薅草、锄棉花,人们容易饥饿。于是,夏至节制作的油炸点心,成为晌午打尖的美食。从这个方面理解,夏至过节体现了老百姓的生活智慧。 社会飞速发展,科学不断进步。油菜、麦子的产量越来越高;各种蔬菜不再按部就班地生长,大冬天里,它们照常走上餐桌;儿时的美味小炸,早已变成了日常零食。我记忆里的夏至节式微了,只有粽子飘香的日子里,才能从脑海深处搜索到一些旧日的影子。这些模糊的影像,是一幅幅高低错落的田园诗画。画中的老水牛正低头吃草,它偶尔微微抬首、片刻凝望;老水牛的背上,斜骑着一个歪挂草帽的小娃娃,悠游自在地吃着什么,那一定是小炸…… 怀念夏至节,在端午来临的清风里;不知道,这股饱含粽叶醇香的清风,有没有吹到儿时的桴槎山…… (发安徽民俗学会会刊《乡音》)
“峏山杨”医术应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银山智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blog.sina.com.cn%2Fs%2Fblog_472ccc3f0100mddu.html&urlrefer=a14389e71d56988cdf3158c46159c0aa 巢湖历来被称作鱼米之乡,但是,东西南北相互交错的战略位置,使得它屡遭战乱侵扰,至元末明初,巢湖近乎蛮荒,固有文明几乎消亡。据后人考证,现有巢湖地域居民,大多明代移民后裔,其间所谓“板结户”者,即是少有幸存的原住民。原住民中,柘皋镇峏山一带的杨氏,可谓佼佼者,堪称巢湖土著。考杨氏源流,发自南宋浙江慈溪杨九州,他晚年仆居峏山,为峏山杨氏开山鼻祖,“峏山杨”即由其发端。提起“峏山杨”,巢湖地域老幼大多略知一二,原由只因杨家擅于岐黄之术,尤重妇科。传说,杨九州后人随朱元璋平定中原后告老还乡,携子于周边行医救世,名噪乡里,并得以传承。至二十世纪,杨家医术已经世袭二十多代,系列医术专著相继问世,“峏山杨”因之声名远播,方志以及相关医学典籍上,均有“峏山杨”的相关介绍,江城芜湖还有以“峏山杨”命名的街巷,“峏山杨”以专有名词,载于史册,甚至比巢湖还有名。 如前所言,巢湖土著不多,似杨氏谱系传承脉络清楚明晰的则更少。至于繁衍不绝而且世代擅长专业不弃的家族,也只有峏山杨氏一门了。说杨氏为巢湖土著,一点不虚假,称杨家为世家,丝毫不夸张。如此,我们可以称“峏山杨”为巢湖“本土医生世家”。这个世家的妇科医术,历史传承已经六、七百年,并且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是民间的、活态的、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遗产,具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要素。银山智人以为,凭借诸多历史背景和过硬条件,“峏山杨”应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方上应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科学客观的保护促进杨氏医术发展进步,传承传统医术文化、挖掘弘扬地域文化,主动把“峏山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后人享受“峏山杨”的福泽。 土人传言,峏山为凤凰吉地,小白龙故乡,当有杰出人物闻名于世。这种说法虽属唯心,但是,从目前情形来看,该地杨氏的确属于杰出家族。其世代行医济世、几百年闻名的氏族历史,巢湖哪个姓氏可以比拟呢?“峏山杨”,巢湖土著第一家,“峏山杨”,巢湖医术第一世家,我们期待着这个土著世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掀开新的篇章。
杨福生教授  转帖,作者:宗玉良田 杨福生,1946年生,籍贯巢湖市。1969年毕业於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 曾经听过杨福生教授一个学期的西方文论课。在他来上课前,就有消息说,我们学校小,但我们学校还有几条大鱼呢。当时全校总共才八个正教授,一个系平均一个。教授给我们上课了。我们都很期待。长时间以来,进大学一两年,不知道学术是何物,有的只是对专业的失望和厌烦,能不烦吗,文学史来文学史去,读中文好象就是读文学史,没人给封闭的屋子打开一扇窗户,让光进来。那一天,杨教授像个从外地办事来的人,轻轻推开教室的门,探进半个头来,“没走错吧”我们哄堂大笑。很快进入正题,他说他从不点名,靠点名来稳定学生的老师不好,学生自愿留下听课才是精彩,上课没有时间限制,可拖堂,可提前。 第一节,他就向我们谈起了中医的问题,“你们知道中医不是科学,中医是五行阴阳的推出来的。”从此,我们尘封的大脑开始启动思考了,妓女问题,人的生存,工具理性,制度理性,艺术的独一无二性,我记不清楚我们涉及到多少有趣的问题,在以前这些问题对我们就是合理的存在,在杨教授课上,我们知道没那么简单,求真,求异,思维的训练,思维的快乐。我们多感激啊,每次下课,随疲倦不堪,可又是多么兴奋,走在路上,我感觉是个大学生,知识分子了。大地,社会,艺术,存在。都成了问题。 杨教授身上有股自信,至少是学术上,在那时以为看看文学作品就对得起中文专业称号了,远离理论的书架,到杨教授不时谈到理论家的风采,从康德,黑格尔,到海德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等众多理论家时,才知理论的魅力,理论的高度,常在深谷里行走的动物怎么理解老鹰的眼界.杨教授还经常讲讲国内的文艺学界的人物和故事,还谈到等中文系几个博士回来,他的”船”就可以开动了,大概他要组建科研团队,集中搞一个大的课题,好像是文论现代化问题.也是从那时知道国内有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董学文,陶东风,童庆炳,钱中文等人的名字常常听到,我理解,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存在一个无形的场域,里面有很多人在做同一性质的工作,这些工作以前我是无法理解的,杨教授带着我们走到门前.”我敢说,你们办至少出八个博士,二十个硕士”这时他的口头禅了,我们还是很乐意听,没有人估计得到话的影响力. 读书,做事,修身.杨教授不迂腐,对世事十分精明,慧眼如炬
转帖【夏初 原创 文章】:<过堂厢屋的传说及思考> 在巢湖北岸黄麓镇一带,流传着一个和“过堂厢屋”有关的传说。据说村庄旧时有一种民居,明间上方搭一个架子,长约3米,高逾一人,宽约1米,可以睡进一个人。这个架子平时无人上去,有时会放些东西,如果要登上,则要通过梯子。架子以及里面的空间就叫“过堂厢屋”,它不是独立的建筑,而是民居的一个附属部分。 过堂厢屋并非家家都有,一个村庄会有两三处,看来并不常见——那么它究竟是用作什么的呢?根据张家疃、周黄疃等族谱的记载,在元代时,汉人被蒙古人残酷统治,蒙古人为了防止汉人反抗,规定农具和刀具的数量要统一管理,形成“五家连锄,十家连刀”的制度。不仅如此,规定汉人新娶的妇女,必须被蒙古人先睡三晚(类似欧洲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初夜权”)。统治和监控汉人的蒙古兵平时就在汉人家里住,为了方便监视,就规定老百姓在屋内搭上一个架子,晚上就睡在上面,原来“过堂厢屋”就是蒙古兵设在汉人家里的“岗哨”。 这个传说流传很广,不仅在巢湖北岸,就是在巢南三河镇一带,也有很多老人能说出这个传说来,不但如此,一些老年人还带着我们指认部分建筑的位置。在周黄疃,主人黄光荣也确认他的房屋过去就有过堂厢屋,是元朝时候留下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些建筑物都是巢湖地区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了——目前我国发现的元代建筑,仅在山西保留一栋。 不过历史的研究和传说还是有冲突的,根据《中国移民史》等人口学著作的统计,巢湖地区大部分村落都产生在元代之后——他们是明代初年大移民时期的产物。根据历史学家曹树基、葛剑雄先生的研究,明代初年,巢湖周边由于战乱一片荒芜,来自江西“瓦渣坝”的很多移民者在岸边开垦。巢湖周边的村庄大部分都是那时形成的。我们针对这个情况做了调查,在发现”过堂厢屋“的周黄疃和张家疃,从族谱记载推断村庄是在元末明初时候创建,在明代才逐渐发展成型的,“过堂厢屋”似乎更多的是一种传说,或者是老百姓一种古老记忆在现实中的反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记忆的混乱,以至于今天还有老人认为,村庄中还有建筑是元鞑子睡过的呢?我们推测:一,巢湖地区过去可能确实存在过元代的民居,村庄中老人的记忆可能没有错误。对于这个线索需要文物工作者继续调查,争取找到这个中国建筑史上的珍品!二,这是一种耻辱记忆的延续。对于早期刚刚从元代统治中解脱出来的移民者来说,对于那段生活记忆犹新,自觉不自觉的就将这段往事代代相传了。不仅如此,他们还流传了”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都是和元末明初汉人反压迫的历史有关系的。移民者们希望子孙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生活——在张家疃村族谱中,甚至将这段事情单独写出,让后人纪念。可以说过堂厢屋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它是巢湖早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转帖 【夏初 原创】 从徐家坝到洪家疃——张治中故里的发展梗概 在巢湖北岸,黄麓镇和肥东县交界地区,耸立着一座青翠的山峰——西黄山。在西黄山的脚下,是广阔的丘陵地,其间散布着星罗棋布的小村。其中最著名的是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故里——洪家疃村。洪家疃村旧时也是地方文教的中心,因为有口大水塘,因此又得名“清水塘洪”。“和平将军”张治中先生在这里创办了黄麓小学、黄麓师范等学校。其中黄麓师范以后成为合肥师范学校的前身,在江淮之间影响甚大。 这段史实在黄麓镇一带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洪家疃这个村落的前身是一座水坝,它起源于明代初年的大移民时期。 原来,宋元战争之后,江淮地区一片荒芜,原来富饶的土地和村庄成为荒场。巢湖岸边也是野草丛生,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下令从江南迁移了很多老百姓来到巢湖岸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江西的”瓦屑坝“移民者和从皖南迁移来的徽州家族。 ”瓦屑坝“,巢湖地区又称”瓦家坝“、“瓦砾坝”,它在江西的莲湖边,是一个早期的港口,现在是一个小小的村落。洪家疃建立以前,一些从“瓦屑坝”来的移民者先在巢湖北岸先建成了两个小村——徐家疃和九黄疃。所谓疃,是“屯”的变音,这两个小村都是早期的民屯,移民者们以此为据点,开垦周围的土地。村庄建成后,产生了一个问题:原来,在西黄山地区,山水常常灌流而下,难以控制。下游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必须在西黄山上修筑一个水坝,才能调节落水,保证丰收。 徐氏和黄氏一起开往西黄山,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庄氏。他们来到山区后,选择了面向下游冲田的一个较窄的山口修筑了一个水坝,水坝长150米左右。高差在6米以上。通过这个拦水坝,山水在水坝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这就是洪家疃现在水塘的雏形。 水坝建好后,一个看管和控制水坝的村庄就形成了——徐家坝村。徐家坝村呈正方形。它的基地处于坝下的缓坡,村庄规划有九条巷子——又叫”九龙攒珠“。巷子里修着下水道,巷子前有口小小的水塘。天空下雨的时候,落在村庄的水就通过下水道进入了水塘。是一个下水系统设计的十分精妙的村子。在徐家坝建好之后。在它的东边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它的里面,居住着后徐家坝以后的主人——洪氏。 洪氏是从徽州迁来,按照族谱的记载,他们是唐代歙县观察使的后代,又称桂林洪。洪氏的村子叫”清水塘“,小村前面有水塘,后面有一口井,常年汩汩的冒着泉水。洪氏在这里辛勤劳作。到了清代初年,突然间发生了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 根据老人的回忆,徐家坝里居住的三支家族之一——庄氏家族突然遭到了一个重大的灾变。一个叫”隆公“的人触犯了朝廷,被满门抄斩。庄姓匆匆的逃离了这个村庄,留下了空空的建筑和房屋的基址。洪姓这个时候得到了迁移的机会。他们来到了村庄中,成为了徐家坝村第二批移民者。 洪氏来到徐家坝之后,开始慢慢拓展。并且成为其中最大的家族。在大约乾隆年间,他们建起了洪氏宗祠——也是全村唯一一处祠堂。洪氏在取得了村庄的领导权之后,慢慢的村庄的名称也随之改变——徐家坝改成洪家疃,而原来因为兴修坝而形成的小水库也替换成了”清水塘“。 洪家疃就这样正式形成了,来自东部小村的靠山张张氏家族也随之来到了村庄。张、洪等姓氏慢慢的融合,形成了村庄最大的宗族势力。 除了张治中先生以外,村庄还有十位家族成员在解放前获得少将军衔。另外,获得其他将校级军衔者更多。到了近代,洪家疃已经成为西黄山脚下第一大村,他们购买道路,兴建商业街,甚至计划修筑运河,来促进村庄经济的发展。 时过境迁,今天我们来到了洪家疃村,还能看到古老的水坝和参天的古木。村庄还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多处,甚至连祠堂也躲过了文革的浩劫,成为今天巢湖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么那个神秘的迁出洪家疃的庄氏家族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洪家疃村的南边发现了一个小村——富塘张,原来,他们就是庄氏的后代。村庄的《张氏宗谱》这样记载:“当思国无史则法戒不昭,家无乘(音胜,史料)则源流莫辨,是家乘所系之重,犹国史攸关匪轻也,吾宗有家于合肥潜溪河,则自我彦三公始,继公徙居莫庄二村。孙承子继,生长于斯,死葬于斯,而聚族亦于斯矣。无何天道有盈亏,人事有得失,族有讳隆公为,因功见妬(音杜,与妒同意),遂致有灭门之祸,而凡属同宗俱被连累。尔时罹祸者敕令(此二字抬头并加红色)难逃遭刑受戮,脱身者图生远遁,改姓更名。于是逃某处而即以某地避害,寄某家而即以某姓全身,兹我姓之族裔实昔庄氏之嫡派也!自避难更姓以来,至我祖父辈见族居涣然,家乘未修,不胜感慨,俱殷然有志详考世系,纠其聚而统之不散,合其异而归之使同。志未酬而云逝,易篑之时口嘱丁孟。迄今我宗人有能一息忘者哉?嗟夫河!”从族谱上看,使家族遭难的确实是”隆公“。时间,按照族谱的记载,是在宋代,可是一个宋代被迫害的家族,为什么整个清朝都不敢修家谱呢?原来在清朝初年,浙江发生了著名的”明史案“,主犯庄廷珑,因印刷有指责清朝语句的《明史》而遭难,整个家族被波及。庄姓应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迁出的吧!在这个不幸的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村庄在数百年时间内经历的几多风雨。
转:[夏初原创,保留权利]柘皋老街 [原创,保留权利]柘皋老街____夏初柘皋,古称橐皋,是皖中巢湖周边重要的古镇。在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曾是吴国和楚国反复争夺的属地。近代以后,柘皋发展尤为迅速,成为巢湖以北中心城镇。这一点从老街保留的大量古建筑中可以明显看出。8月13日,我们一行三人(勇敢的白羊,我表弟和我)来到柘皋老街。在“白羊”“导游”的带领下,先来到柘皋的老桥“玉栏桥”边体验古镇早茶。所谓早茶顾名思义即早餐不喝稀饭,而是饮茶,和周边不同。我们到的店铺过于简陋,没有茶叶供应。不过也略略感到当地的风气。喝茶过后,三人进入旁边的老街。老街共两条,呈丁字型。一条顺柘皋河分布,一条与之呈九十度角。顺柘皋河边的一条由于接近水岸码头规模最大。老街宽约4米,两边建筑皆双层,一般不超过三间,从前到后,共有多进。门面相连。其中以李鸿章家族存留的当铺规模最大。当铺中间原有门楼,文革中被砸毁。两外两间,仅有一间住了人家,常常清扫,隔扇屏门都很完好,木料如新,在上午阳光的照映下愈发温润可爱。这条沿河的老街往前走道路逐渐狭窄,很多小民房沿着河道一字牌开,年代也逐渐变晚。我们往回走,穿过玉栏桥,从丁字街的另一端往下,这段小街长度仅为前者的二分之一。风貌较之前者为差。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拆除。一位老人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街上的一口古井,说是汉代的,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座井呈八角形,在当地较为少见,井口青石上有十余道深深的勒痕。证明它历史的悠久,根据对当地古井风化情况的观察来看,其年代至少在清代之前。午时,天气甚热,我们只能匆匆结束了在柘皋的旅行。下午返回村庄继续测绘。
转帖___挖掘人文资源 建设旅游城市 挖掘人文资源 建设旅游城市 作者: qingshuijian 巢湖,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秀水、奇花、名人、古遗址,可惜这些景区景点过于分散。我们津津乐道于资源优势时,忽视了旅游景点的零散性,它们之间需要一个衔接的纽带。巢城应该成为这样的纽带,它有其自身的政治文化优势,也有悠久的历史资源,具有旅游城市的潜力。可是,因为旅游工作起步比较晚,近几年来,巢城并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当游客来到巢湖,在巢城落脚时,看到的是一片“荒漠”,号称千年历史的小城里面,空空如也,缺少象模象样的吸引物。从游客的角度,没有惊喜,比较失望;从城市的角度,缺乏景点,难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这既满足不了游客的愿望,也不能与旅游发展相适应,同样满足不了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挖掘历史遗产,结合城市园林建设,整合资源,创造景点,从而使城区形成多景齐现、风格迥异、环境优美、整体联动的景观格局。考虑到工程总量比较大,不宜全面开花,应该从某些点着手,逐渐累积,达到厚积薄发以点带面的效果。 切入点的首选,应在部分纪念馆的立项上。综合洗耳池风景区、卧牛山——环城河风景区的规划建设,本着挖掘内涵、铸就精神的原则,重点建造戴安澜与丁汝昌纪念馆。戴安澜、丁汝昌均是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一个是中国第一位海军司令,殉职在甲午海战;一个是中国远征军的高级指挥官,牺牲于缅甸。二人的事迹都与抵御外侮、抗击侵略紧密相连,承载着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屈辱史。他们是巢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妥为开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戴安澜、丁汝昌在历史上颇具影响,但谈及是非功过、业绩逸事,就连很多巢湖人都难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更不要说外地游客了。虽然透过资料大致有些感性了解,具体内容却很难明了。不少人认为巢城有相应的旧址、场馆,偶尔也有前来探求访问的,理所当然扑了空,失望而归。通过戴安澜与丁汝昌纪念馆,展示他们的生平故事,不仅能够充实城区景点,弥补上述不足,还可以密切联系实际,大力弘扬他们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服务。 戴安澜纪念馆的布局,最佳位置当是朝阳小学校址。一方面,拆迁朝阳小学,解决了该校被交通所困的问题;另一方面,建设戴安澜纪念馆,努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实、完善了洗耳池风景区。在居巢区政府现址,规划丁汝昌纪念园。创建丁汝昌纪念馆、甲午海战纪念碑等主体建筑;同时,将高林丁汝昌墓迁移此处,营建丁汝昌墓园。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与卧牛山——环城河风景区环境保持协调,把丁汝昌纪念园建成馆墓合一的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统筹新城区远景方略,在吕婆店(或者柘皋镇)选址规划区政务中心,建设城市副中心。 这些工作一旦得到稳步推进,必然带动洗耳池、卧牛山——环城河地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推动城市园林建设,显著地改善老城区的面貌。催生洗耳池和卧牛山——环城河两大风景区的成型,直至融合。为了进一步提升巢城的文化品位,还应联动改造工程,择址建造以庐剧、含弓戏为展示内容的戏剧博物馆,或者分别筹建“含弓戏博物馆”、“庐剧博物馆”;同时改良、改建城市雕塑,在北门转盘、合芜高速半汤入口处以及其他交通要冲地带,建造以 “玉鹰”、“玉龙”等 本土文物形象为题材的主题城雕,塑造特色,突出个性,树立巢城全新形象。逐渐形成城市里有园林,园林中有景点,景点上有内涵,景点关联,景区连片的皖中明珠城市。 让我们充分挖掘巢湖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品牌景点,建设人文巢城,扩大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为发展旅游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