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气真人 shao3shao
开口皆妙语,出手俱神作,嬉笑怒骂,洒脱不羁,行藏去留,帅气真人
关注数: 399 粉丝数: 179 发帖数: 26,006 关注贴吧数: 47
道友问:如何在平凡的生命中活得有趣? 答:能够在平 道友问:如何在平凡的生命中活得有趣? 答:能够在平凡中活得有趣,活得精彩,是人生的大课题! 先不说是否已经找到了答案,能够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已经非常难能可贵。这是人生觉醒的萌芽,意味着人生的转变。 一般的人大多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时候突然感到生活无聊、无趣、无意义,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是怎么产生的。要么发出感叹,人人都是如此,糊里糊涂的过吧;要么立即去攀缘,或聊天、或喝酒、或玩牌、或游山玩水等去寻找外在的乐趣。就这样,周而复始,迷离迷糊,虚度一生。只有发心觉悟之人,才不会轻易放过这个能令我们觉醒的时机。 有一个关于西西弗斯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西西弗斯触犯了诸神,诸神惩罚他每天重复的推石头。突然有一天西西费斯从推石头当中发现了乐趣,于是推石头就不再是无聊而苦难的事情了。这是一个很深的寓言故事,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佛陀托钵化缘四十九年,在世俗人的眼里,就是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但佛陀却活得无比的安详和宁静。 有人问正在擦地的小和尚:地已经很干净了,你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擦呢?小和尚静静地说:因为我喜欢擦地呀! 由此可见:平凡的事情本身不会让人感觉无趣或无聊。 那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觉无趣或无聊的呢?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做同样的事情,比如洗衣、刷碗等,有的人就做的很开心,有的人就很无奈、苦闷。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自然会发现:人之所以活得无聊、无趣,并不是因为平凡的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对事情的评判、看法、认知等,不甘心做平凡的事情才是导致无趣或无聊的关键。比如:你认为做家务不如休息好,刷碗、洗衣、擦地是低贱的事情,刷碗时不想刷碗,洗衣时不想洗衣,擦地时不想擦地,那就是无奈而烦恼的人生。反之,如果没有对事情的评判、看法、认知等,刷碗时刷碗,洗衣时洗衣,擦地时擦地,那就是在平凡的事情中享受生命啊! 人类的迷惑源于一念,同样,人类的觉醒也源于一念。有趣无趣,成凡成圣,原来都在一念之间。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也。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 “不论你是拜佛也好、念佛也好、礼忏也好、诵经也好,就是要把自己的脾气改了。” 有脾气的人就是苦,没有脾气的人就是快乐;有脾气的人就有烦恼,没有脾气的人就常常欢喜。 这个脾气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好像人生种种病,为什么生的?因为有脾气。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也因为有脾气。 所以人若能没有脾气,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快乐的,都是平安的。可是,人都不注意这一点,以为随随便便发脾气,就对事情有帮助。实际上,什么好事,你一发脾气,也会坏了。所以我们最要紧的是没有脾气,没有烦恼。 学佛法的人要有耐心,有人骂我们,我们要拿他当唱歌听,或当他们给我们讲另一种语言。 因为我不骂人,所以旁人骂我,我也不懂得、也不知道;尤其有人骂我们,那是给我们上肥料,令你这块地所长的一切能茂盛一点。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要能忍受,就是德行,能忍就是道;你要能忍,也就是修行。受不了也要受,才得了。 如受不了,就有麻烦;能受得了,无论有什么境界来了都能忍受,这就是懂得佛法。你要是不能忍、不能受,那就是不懂得佛法。 所以我们要:“不生烦恼莫疑心”,时时都不生烦恼不生怀疑。“总要管己少管人”,常常只要管自己,不要管旁人。 “多认不是少争理”,常要认自己的不是,不要尽那么狡辩。“安然清净智慧生”,你要能这样就很平安,会生出一种智慧。 “明心没有碍难事”,学佛人讲明心见性。明心即你心里明白了,什么事情都不难了,没有困难的事情。 “见性岂有忧愁心”,见性的人就不知道忧愁了。“佛光不是不普照”,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 所以佛光不是不照你,而是你心里若像浑水似的,月光就照不进去了;我们心里要是清了,就像水里现出月亮似的,佛性就现前了。“意定天无云”,你意有定力,就好像天上没有云彩似的。 为什么佛光不普照我们呢?因为“忧思恨怨心搅浑”,你又有忧愁、又有烦恼,又有恨、又有怨,在心里头有这么多东西,所以心里就浑了,就没有智慧。我们谁能没有烦恼,谁能没脾气,谁就生大智慧,开大智慧了。 学佛法不用学多,学得能不生气、没有脾气,那就是佛法。所以说: 事事都好去 脾气难化了 真能不生气 就得无价宝 再要不怨人 事事都能好 烦恼永不生 冤孽从那找 尽瞅人不对 自己苦没了 我们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就在这很简单、很现实的地方上,能明白了,就是明白佛法;不要到远的地方去找、高的地方去找,就在你每天所面对的现实中。 这个境界你要能把它转过来,就不被境界所转,不要到这个境界一来,就不知道怎么样才好。时时都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你能这样,那就是明白佛法。 今天我不讲太多,讲太多了,你们会还给我。 问:要怎样学,念什么经或念什么咒,修什么法,最快成佛? 答:你念不生气的经,念不发脾气的经,念不骂人的经,有这三种经,很快就成佛了。
这个时候,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正在聆听 这个时候,原来文殊师利与诸大菩萨、声闻大众,在逝多林正在聆听毗卢如来演说妙法。毗卢如来看见南方众生根基已成熟,需要派有高尚德行的菩萨去化度。他以慧眼观察在座大众,选中了多才善辩、具足大智慧的文殊师利童子,命他率众南行。 文殊师利知道在场有些声望高的大比丘心中不服,于是现出神变,身高入法界,身大遍满虚空;声闻、缘觉皆不敢正视,众菩萨也甘拜下风。金刚藏菩萨实时大加赞扬道:"文殊师利童子堪当此任!" 文殊师利带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还有天龙八部随从护法;离开逝多林去到福城,住在大塔庙;此庙乃历劫菩萨说法的地方;大家都知这是福地,平常都会有一些众生,在这里得悟真理;尤其是有根器的人都会聚会在这里,互相研讨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事。平时也有菩萨来显化指点。 这次文殊师利童子到来,更满足了各类众生的愿望。因为文殊师利这个名字,在各类有情中如雷贯耳,所以都不以童子相看,而尊称为"菩萨"。而事实上,他的确是已经登了十地的大菩萨。 文殊师利来到大塔庙的第三天,正与童男、童女们研究如何化度众生、自他两利,达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目的;正谈得兴致勃勃的时候,忽然闯进来一个少年;这个少年正是善财童子;可是善财童未被邀请入列,回去以后,难过得哭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善财穿上最好的衣服,再次来到大塔庙寻找文殊师利一行人等。守门的金刚又怎会随便放他进去?但善财凭着自己的福报,身上散射出金银七宝的光芒,守门金刚还来不及分辨是非,善财就已经进入庙内了。 善财来到场内,众童男童女看见来了一个衣冠华丽的公子,感到很不顺眼,纷纷喝道:"你来干什么… …" 善财回答说:"我看到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都很贫穷,都没有饭吃,怎样才能解脱这种种苦难呢… …" 在场其中一个童子道:"你不是大少爷吗?为什么没饭吃呢?" 善财童子有口难辩,足足说了半个时辰,也跪了半个时辰,无论怎样也说不清楚,而众童子也讲不出解脱众生难苦的道理。此时,文殊师利童子睁开慧眼,用心观察,不一会便把善财的前因后果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见善财长得眉清目秀,五观端正,已具备了三十二相的雏形。 可是虽然具足善根福报,但却缺乏智慧,必须经历一个千锤百炼的过程才能成熟,于是便对善财开口说道:"善男子!你先到南方胜乐国去,那里有个妙峰山,山上有个大善知识,名叫德云比丘。你去参拜他,依他所说去做,自然就会如你所愿。" 善财回答说:"我父母双亡,无家可归,恳求你们救助我,我希望和你们一起同行!" 文殊师利正色相告道:"你现时没有这个因缘,你一定要去南方胜乐国,德云比丘会指引你解脱苦难的道路。" 善财无奈只得离开大塔庙,但见门侧立有一碑,碑上刻着偈文曰: 山林还又入林中, 便是娑罗佛庙东。 师子频申芳草绿, 象王回顾落花红。 六千乞士十心满, 五百高人一信通。 尊重吾师向南去, 百城烟雨渺无穷。 善财读罢,心里豁然开朗,无所顾虑,径直往南方走去。 南方对于善财来说,虽然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却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德云比丘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又会为善财说什么法呢?善财心中怀着无限的企盼,于是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畏任何艰险的勇往直前的力量。
善财得到善住比丘的心心传授,心无所住,意念寂静,身根轻快,步 善财得到善住比丘的心心传授,心无所住,意念寂静,身根轻快,步行自在。没多时辰来到达里鼻荼国,寻找自在城。 自在城,依山傍水,树木成荫。亭台楼阁朱门彩绘。道路宽广,车水马龙,好一个欣欣向荣的欢乐世界。奇怪的是天空飞鸟成群,自在飞鸣;道路上人畜牛马,往来自由,互不相碍。 善财进城,行人拥挤,畜兽成群,嘘嘘嚷嚷,好不热闹。善财穿街过巷,来到市中心的广场上。广场人兽混杂,挤挤闹闹,互不相侵。天空飞鸟上下,叽叽喳喳,也不畏惧。广场之中高搭宝座,座上坐着一个中年书生,头戴方巾,身穿蓝褂,文雅端庄,静听众人发问。他不慌不忙地用各种语言解答,无不欢喜而去。 善财想:这一定是弥伽,便站着观看。先听不懂,后才慢慢地理解到其中的奥秘。 一只乌鸦喳喳怪叫,因为被猫头鹰强占了它的窝。弥伽说:“猫头鹰勤于捕捉害鼠,没有时间照顾自己,你长于造窝,这一鸟窝作为对猫头鹰的供养,另造一个吧。”乌鸦没有异言,欢喜而去。 一只山鼠吱吱大叫,说蟒蛇吞食了它的孩子,弥伽说:“你的孩子损人利己,偷盗别类的血汗,不听劝阻,是应遭受到惩罚。”山鼠听罢,吱吱地跑了。 善财看了一阵,上前倒身下拜道:“大善知识,我已发菩提心,要利乐有情造福人间。特来参拜大善知识,望慈悲教我。” 弥伽见此人年轻有为,气度不凡,想到此人必有来历,不可等闲视之。即下座扶起善财道:“我没有什么本领,只会用我的嘴给人方便,因为语言是互传心灵的最好工具。语言能给人快乐,也能给人痛苦;能使人幸福,也能致人于死地;能导致苦恼众生免除灾难,也能使幸福的人堕入火坑;能因嘴而增长智慧,广种福田,更能因嘴而堕三恶道入无间地狱。我懂得天语、人语、鸟语、兽语。用这些语言来广作布施,消除众生苦恼。”善财说:“这也算解脱众生苦恼啊!”弥伽道:“是。这也是在利乐有情,造福人间路上的一粒沙子。你的愿力大,已发菩提心,请往南方住林聚落去,那里有一个名叫解脱的长者,也可以告诉你净化人间、利乐有情的道理和具体行动。” 弥伽说完,又对四面八方的来者,无论人畜,都一一解答,无有稍闲。 善财不便再请教,告辞而别。 善财离开广场,觉得耳根聪利,能听懂空中飞翔的鸟语和街上往来行走的畜语,也能用它们语言同它们交谈。 善财满心欢喜,出了城门,直往南方去拜访解脱长者。
善财出了自在城,离开达里鼻茶国,朝餐露宿,风风雨雨,山山水水 善财出了自在城,离开达里鼻茶国,朝餐露宿,风风雨雨,山山水水,走了一程又一程,过了无数人家,看了山水风光,一直径行十二个月,才找到住林聚落。这十二个月,过了春夏秋冬,经过寒、暖、温、热,有说不尽的辛酸,道不完的苦处。受过无数次艰辛,遭到无数番折腾。但是他心无所住,意无所念,一身轻安,于善知识起慈父想,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有着菩提雄心,十二个月如一日,到达竹林聚落,拜见解脱长者。 解脱长者坐于室中,身方光明。这室虽不大,但气象万千,容纳三千大千世界。就在解脱长者的光明中,有过去诸佛及贤劫千佛的八相成道,入胎、住胎、下生、出家、苦行、成道、说法。诸菩萨的发愿、行道;诸罗汉的静坐、游戏;诸天人的福德,龙王的护法,金刚的降魔,无不一清二楚现于室内。 善财走入室中,觉得已入清净法界,清香绕鼻,祥光悦目。 在解脱长者的左手心放出的光明中,看到东方药师如来,从发十二大愿,入胎、住胎、出胎、成正觉。住净琉璃世界,为诸众生解脱苦难,现生受益。在解脱长者的右手心放出的光明中,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愿,最后成就众生。在极乐国土,与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驾着慈航,接引众生到菩提彼岸。胸前放出的光中看到北方成就如来,头顶放出的光中看到当今毗卢如来,无不八相具足,得证菩提。 再看各个如来的因地本生,手臂光中有扶老携幼的青年,肩肘光中有含食供母的飞鸟,膝间光中有跪饮母乳的**,手腕光中有舍身救人的善士,腰间光中有忍辱负重、隔截身体的菩萨,脚上光中有林下坐禅静修苦行的大士。 在解脱长者的光明普照之下,千变万化,无一莫非善巧因缘,化度众生深感人心。无一不是宣讲大法,解脱众生苦难,使你悟入无生。一一世界,一一国土,一一善行,既融于一室,也融于一毛孔。这些都是解脱长者的普光照耀显现普度众生,造福人间的威力。 解脱长者默然无言,跏趺端坐,心入禅定,慧放金光,功德被于大千。善财上前参拜道:“长者,我已发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前来参拜大善知识,惟愿慈悲教我。” 长者无言,端然正坐,光明收藏,室内一片黑暗,什么也不看见。善财感到惊讶,为什么我以说话光明就没有了?重白言:“长者,我已发菩提心,造福人间,利乐有情,惟愿慈悲教我。” 长者仍不发言,室内更加空寂,黑暗,任何事物也不见。这种景象,使人难以忍受。善财更虔诚地哀求道:“文殊师利指引我亲近善知识者,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原善知识有意教我。”长者头上突然放出白光,现出金色大字:“南阎浮提畔、摩利伽罗国,海幢比丘”十四个字。室内变成一片碧绿,长者不见了。 善财只得退出室外,想到:“跋涉十二个月,经无数风霜雨雪,竟是昙花一现,未得片言。”不注意跌了一跤,豁然悟到,无言之教,比有言更好、更实际,感受更深,受益更大。又信心百倍,继续南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