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清水 文若清水
关注数: 202 粉丝数: 672 发帖数: 9,129 关注贴吧数: 9
安史之乱前后自然经济的衰落与货币经济的兴起 安史之乱前后自然经济的衰落与货币经济的兴起——《中古自然经济》第六章 全汉升 第六章 安史之乱前后自然经济的衰落与货币经济的兴起 (一)概说 由上所述,我们可知中国自汉末以后,至安史之乱的前后,约共五百多年,自然经济都占有很雄厚的势力。在买卖方面,人们多把谷帛等实物当作货币来交易,即物物交换。在租税方面,政府大部分征收实物。此外,地租的缴纳,和工资的支付,也多以实物为主。固然,钱币有时也用来购买商品、缴纳租税,或支付工资,但它并没有普遍而深刻的侵入一般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如以后货币经济占优势的时代那样。因此,这五百多年虽然不是纯粹的自然经济时代,我们至少可以称它为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   这种自汉末以来盛行了五百多年的自然经济,到了安史之乱的前后[1]可要渐渐衰微,而让位于货币经济了[2]。这时自然经济所以衰落,货币经济所以兴起,其主要原因约可分为两种。  头一种原因是商业的发展。中古时奄奄一息的商业,到了安史乱前,或开元天宝间,即有了转机。这时候的商业所以能一反过去几百年衰落的状况而作大规模的发展,约有三个因素:  (1)社会秩序的安全——社会秩序的安宁与否,和商业的盛衰有很密切的关系。汉末以后商业所以衰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的战乱,已如前述。这种不安宁的社会秩序,到了南朝,似乎要比较进步;可是那时的商人,当贩运货物的时候,还是要携带武器来自卫[3]呢!直至开元天宝间,随着政治上黄金时代的降临,各地都呈现着升平盛世的景象;这时候的商旅,就是老远的到各地贩运货物,也不必发愁治安的恶劣,从而不用携带什么武器来作自卫的打算了。如宋王谠《唐语林》卷三说:   开元初,上(唐玄宗)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不赍粮。
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张国刚 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 张国刚 【摘 要】唐代在县政权以下乡村基层社会设置有两类组织,一个是乡、里,一个是村、坊。前者是准基层政权;后者属于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在唐代乡、里机构中,并没有“乡”长官,里正是乡的实际负责人,“里”的作用因而被虚化。里正主持“乡”务的制度化,是中唐以后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发生变化的重要推手。这种变化的基本方向就是“县一乡—里”结构让位于“县一乡—村”结构。具体表现为整齐划一的“里”的功能在逐渐退缩,而自然居民点“村”的功能在扩张和强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社会背景是随着户口的增长,乡和村的人口都在扩张,村与里的法定户数之间的差别愈益缩小,村取代里的可能性在提高,村的独立性增强,于是,唐前期的“乡—里”结构向后期的“乡—村”结构转变。不管是涉及赋役和户籍问题,还是涉及居民生活秩序的内容,管理层大多数情况直面乡村或村乡。 【关键词】乡村基层社会;“乡—村”结构;人口扩张 【作者简介】张国刚,男,安徽安庆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84)。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12~126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重点项I/1“中国中古社会变迁”的成果(项目批准号:06jjD840007)。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