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淇河畔
扶淇河畔
关注数: 187
粉丝数: 950
发帖数: 27,876
关注贴吧数: 45
诸城关岳庙 关岳庙 关岳庙原是关帝庙,后来重修庙院,增进岳飞神位,始称关岳庙。据说是民国初年,诸城县长尹祚章、统领张耀臣(武官)改建而成。 该庙位于今诸城市人民医院后院偏北处,庙院占地约六亩。庙院东墙外是一条南北巷道,即关帝庙街。再往东便是一片肥沃的田园。庙院北面是金佳巷,西面是居民住宅,密密麻麻,鳞次栉比。所谓高大建筑物--考院,鹤立其中。庙的南面是一块空旷场地,游人多在此驻足逗留。每年古历六月廿四日,因是较大的香火会,并扎台唱戏,所以广场上人山人海。其它庙会一般唱戏三天,而六月二十三因是火神(南方火帝真君)生日,所以此时的庙会从二十二日即开始唱戏,直至二十五日,连台四天。 这时, 城里、乡下的人们都扶老携幼的前来看戏,热闹非凡。戏台北面,便是庙院院墙正中的朱红庙门。门上的对联每每引人驻足观看。随着岁月的流逝,对联不断更换,但人们最为欣赏的还是那付““马过五关思汉主,花开三月想桃园”。 进了大门便是仪门,仪门以里,东有鼓楼,西有钟楼,虽说是“楼”,实则是两座别具一格的亭式建筑:瓦面尖顶,四角翘起,砖墙石基。两楼各有一圆门,门口相对,好似仪门的两个耳房,鼓楼内侧,悬挂大鼓,鼓的直径约八印锅盖大,悬挂在吊架上。钟楼内侧高吊金钟,钟体约一米五高,用铁铸制。虽说“暮鼓晨钟”,但只在每月初一、十五做斋时敲击。钟鼓楼中间有甬道向北,直通庙中大殿。甬道左侧有一株三人合围的宋代古槐,虽身枯皮裂,饱经风霜,但仍是本固龙腾蛟般地俯卧在东廊房上,冠盖遮天,笼罩着半个庙院。庙院正中大殿前有一砖砌火池,上小下大,顶部封闭,侧面有口,四周有透气花眼,香纸在内燃烧,只见青烟不见火光,不管刮风下雨可照常供奉香火。火池以北便是五间威严的大殿,坐北面南,巍巍矗立,墨绿色琉璃瓦盖顶,浅淡黄、白二色相间,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殿两山角上方镶有哈巴狗子、钢叉兽,下坠金钟铁马(也叫风铃),清风徐来,叮哨作响。大殿前面与大殿接檐的是卷棚,它相当于大殿的附属建筑或副房,南北跨度约四米,东西长与五间大殿齐山。卷棚棚顶也象屋面一样起脊,屋面用小瓦铺成。大殿与卷棚两条屋檐接合处有半圆铁槽,系排泄雨水之用。大殿没有前墙,有一排雄威的大红明柱。明柱内侧处东西一排活页隔扇。隔扇上节固定门窗,没任何图案和工雕,一色的朱漆大红。平时隔扇安装在上面,形成了大殿的“前墙”。一旦香火之日便把隔扇一一取下,大殿与卷棚形成了连宇,显得特别广阔。大殿前檐下悬一巨型横匾,文曰:“河岳英灵”,是当代文人李桂馨写的何绍基体。大殿正中两座器宇凛然的神象,东面是关羽,西面是岳飞,均是头戴冕旒,手捧圭板,泥塑金身,安祥地端坐在暖阁中。暖阁类同一大型神龛,它是一木制高大长匣,固定在神台上, 内外白,何图案,上有顶盖,前有帐帷。 平时帐帷垂放, 神象便复盖起来,香火之际,将帐帷两分挂起,神象显露。暖阁置放在神台上,高高锋起。其前面一张一间屋长、与人肩等高的特大供桌,面厚五寸,鲜红钅呈亮,上有一对锡制巨型蜡台,插着 283
诸城市文昌河谷生态茶园景区项目
马耳山仙人洞寻幽 马耳山主峰北侧半山腰有山洞名曰仙人洞,周边地区的人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关于仙人洞的传说也神秘而久远,大致有三:一是孤高天外的马耳山经常云雾缭绕,第一缕云雾往往首先从仙人洞涌出来;二是仙人洞是海眼,直通东海,曾经有人要试探深浅将扁担掉进仙人洞里,后来却发现扁担漂到了东海上;三是东晋葛洪葛仙翁曾经在此仙人洞修炼九转神丹。众多传说把马耳山仙人洞演绎得云里雾里,难知虚实就里,不过也很少有人认真去琢磨这些传说究竟如何,或者包含了多少真实成分——原因很可能在于,大家都知道马耳山是变质岩构造型山体,不具备形成溶洞的自然条件,因此,即便有洞,也规模有限,不如就让它存在在传说中,在传说中感受一下它的虚无缥缈,有可能胜于实地踏勘。 作为马耳山地区的重要地标,仙人洞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样很深厚。仙人洞所在山谷是鲁东南最大河流潍河的重要支流涓水的发源地,早在成书于1500多年前的郦道元《水经注 》中就有记载。目前能看到的首次明确仙人洞为涓水之源的历史记载出自乾隆版《诸城县志》,在山川考部分中明确记载:“马耳两峰之间有洞在山腰,深莫测,云出其中,土人呼仙人洞。泉泻瀑布流里许至山趾,此其(涓水)源矣”。乾隆版《诸城县志》的附图中,则直接标示出了仙人洞的位置,这也是目前看到的关于马耳山及仙人洞的最早图形资料。 马耳山自古人文荟萃之地,马耳山下李古庄李氏家族是清代的科举世家,一门出过一翰林六进士二举人,因此李古庄经常有来自诸城、高密、潍县、日照、胶南等地的文人墨客、退休官宦等来往聚集,寻险探幽,吟咏唱和。仙人洞距离李古庄不过二三华里,更是人们经常涉足之地,自然也少不了墨迹诗作。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三甲第三十九名进士、曾任河南衡水知县、罗山知县的李梃(字雨樵,号松溪)就有长篇纪行《同殷景商、钟冠周涓溪品泉纪游之作》,其中就有:“因思此洞自古有,水经略记源流粗;东坡守密讵到此,剔藓认字知有无”等句,具体描述了游览仙人洞的详细经历9b72f3310a55b319f4e1aab541a98226cefc1702.jpg (285.49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2017-8-10 16:49 上传 乾隆版《诸城县志》关于马耳山仙人洞的附图:aae085b30f2442a7d553d565d343ad4bd31302c5.jpg (225.67 KB, 下载次数: 37) 下载附件 2017-8-10 16:50 上传 虽土生土长在马耳山下,一直以来也久慕仙人洞之名,却未能亲往一睹真容。6月份以来,下决心抽一天时间约几位朋友去看看,结果要么天气炎热,要么雨水淋沥,一直没法进山。直到6月13日下午,总算找到了一个时间窗口,只有一个下午的时间,既没有雨水,天气又不很炎热,来不及呼朋唤友,仓促赶到了仙人洞,返回山下时已近晚上8点。不管怎么说,总算是一解心头之惑,把仙人洞里里外外大致上看了个遍。 根据GPS实测,仙人洞洞口位置位于北纬35.776540度,东经119.352061度,海拔约485米。 如果不登主峰,只到仙人洞,可选择的登山道路有两条,一是从仙人洞谷底上山,二是翻越仙人洞东侧的小山梁上山。两条路都不好走,但后者相比较而言则相对容易些。824cd866d0160924ab7288dbd60735fae4cd34cf.jpg (171.06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2017-8-10 16:55 上传56617d03918fa0ec59d64ecd249759ee3c6ddb0a.jpg (198.46 KB, 下载次数: 36) 下载附件 2017-8-10 16:56 上传f77f49fdfc039245267dcacf8594a4c27f1e2553.jpg (215.3 KB, 下载次数: 35) 下载附件 2017-8-10 16:56 上传 织女洞是仙人洞左上角的一个自然岩洞,洞口约不足一人高,貌似洞内宽敞一些,且有分岔。织女洞可以攀岩进入,但位置较高,且青苔湿滑,进洞难度较大。 仙人洞内部结构就是岩石自然崩塌及风化等因素,相互支撑成为了一个固定空间结构。其内部空间具体又由两个空间组成,一般人到达过的是外厅,其空间规模可以容纳3/50余人。4b8fed09c93d70cfda1580cdfadcd100b8a12bb0.jpg (144.04 KB, 下载次数: 36) 下载附件 2017-8-10 16:59 上传d16c6d1190ef76c60a4dd1eb9f16fdfaad516780.jpg (129.03 KB, 下载次数: 36) 下载附件 2017-8-10 16:58 上传 仙人洞最隐秘的部分在传说中的内厅,由于地形险要,攀登困难,加之缺少照明工具等探险条件,至今只曾耳闻、但从未目睹有人进去过,因此对内厅的情况都是传说,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因此只能等后来人了。1a6c29cc7cd98d109d3426f1233fb80e79ec90bb.jpg (120.78 KB, 下载次数: 34) 下载附件 2017-8-10 16:59 上传 感谢: tourist99
周仝儒在县城东南六十里兰竹山北三官庙后创建周氏平冈书院 此地现在应为桃林三官庙村,只是书院的形制如何不得而知啊。
我的驴行漫记之一百三十一——小游马耳山 2021-06-23 07:21:59 来源: 小叶教你育儿 (王宝凤) 一直觉得,“父爱如山”是对父爱最厚实的诠释。在父亲节,呼朋引伴爬个山,也是给父亲们美好的礼物了。搜寻周边的小山,距离近又未曾去过的山峰,数马耳山还不错,就它了! 马耳山位于诸城桥上村与五莲县交界处,海拔717.8米,占地40平方公里,为鲁东南第一高山。 驱车前往。临近目的地,经过马耳山山泉水厂,透过车窗拍下经过的圣水湖等,到达马耳山景区大门口,竟是是3A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 开车进入,园内一片寂静,没见到一个游人,感觉就是我们的包场。沿车道一路上行,到太公坊附近停车,看导游图,错过了去太公湖和钓鱼台打卡。 太公坊附近给人一片破败感,感觉久乏人气了。上行的台阶路不见人迹,一侧的车道貌似刚开工又停工了。上行到一座殿宇前——太公祠。事先没有备课,至此才知道马耳山的历史古迹竟与姜太公相关,姜尚祖籍原是马耳山下尚庄人。也就知道山下的太公湖和钓鱼台所指了。沿青石铺就的台阶路上山,小路陡峭,在大大的太阳下,很快便大汗淋漓。好在景区为森林公园,绿化真的不错,植被茂密,着眼处绿意苍翠厚重,各色野花零星点缀于路旁,更为惊喜的是还发现了百合和黄花菜,虽然长得清瘦了些,在可观点不多的马耳山依然不失为一道靓丽的小风景。经过狼仙洞,只见宣传牌不见洞,但其“不可贪得无厌”的启示还是赞的。到达滴水洞,对面有滴水观音菩萨塑像,叩拜神灵!滴水洞前有“游客止步”的牌子,从导游图看,景区的线路到此结束了。 但见有成熟的小道在前方蜿蜒,于是试探继续行走。抬望眼,马耳山最高峰呈现在眼前。马耳山因主峰双石并举、状如马耳得名。当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时,在雪后超然台上望马耳山时,有“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的诗句;听说潍坊市文旅局编写的《钟灵毓秀话潍坊》的报告文学集,有关于马耳山的介绍,期待一观。 未查询到马耳山的官宣图片,观同伴拍的此图,应当是马耳山的双耳主峰了。沿小道一路攀升,站立山巅,群山平原尽收眼底,略略有点“山高我为峰”的小豪迈吧。山顶亭阁可是望海楼?沿山巅东向,有亭阁和太阳能装置。但亭阁长久失修,已成断壁残垣状,顶部看上去有继续碎落之势。本欲在此休息一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只好寻路下山。不想走回头路,见亭阁下有小道,就此下山。谁料小道隐在密林深处,更是不见人迹,且越来越陡,风化的碎石易滑难行,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手脚并用,也算是过了一把驴线瘾。陡峭的小道最后汇于青石台阶路,沿台阶路下行,有龙树菩萨塔,有平安庙。平安庙掩映在绿树浓荫下,葱茏绿意之中。看外观应该是新修不久,有锁把门,尚未对外开放。平安庙下来,就是太公坊了,也就是我们停车处。对面有太公亭,太公亭下有神泉,乃姜太公封神后与众仙聚会时为造福百姓而开辟,据说有去除百病延年益寿之功效。难怪山下有马耳山泉水厂呢。遇到有人专门开车过来取泉水的。我们在此午餐。“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欧阳修与众宾饮于醉翁亭,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马耳山小游,全程两个小时,好友豪情于太公亭欢庆父亲节,则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期待有机会从五莲境内再游马耳山。 (20210620)
清朝初年,施行乡社区划制。据清康熙《诸城县志》载:“里社者,户口之居处也,而统于乡。乡有八,各因其地之形势而得名。如南有望仙,近九仙山;东有雩泉,近雩泉亭之类是也。乡有十隅,又散属于八乡。”时诸城县辖8乡,10隅,169社。 报恩乡 位于县治东北,领24社:东城后社、西城后社、全人社、河岔社、福胜社、于家庄社、崇兴社、芦水社、孙村社、报恩社、黄疃社、顺河社、朱村社、辛兴社、双塘社、昌城社、山前社、义和社、水西社、逄戈庄社、南齐沟社、北齐沟社、潘旺社、阚村社。 云泉乡 位于县治东南,领17社:贤河社、北智通社、西智通社、胜金社、九山社、南诸赵社、北诸赵社、中曹阵社、南曹阵社、北朱解社、雷山社、石河社、东剩社、南徐家庄社、北徐家庄社、仲家庄社、雩泉社。 信阳乡 位于县治东南,领31社:常河社、龙湾社、丁家庄社、大盘社、高垛社、麦山社、藏马社、崇吉社、雹泉社、草桥社、大庄社、横河社、南横河社、上周家庄社、中周家庄社、下周家庄社、南周家庄社、北周家庄社、白马社、大仙社、亮马社、东亮马社、邸家口社、重发社、张户疃社、胜水社、大甲山社、鹤现社、天台社、苑昌社、顺天社。 望仙乡 位于县治西南,领21社:程戈庄社、长城社、东邓西辛社、柔远社、车村社、善侍社、抚吉社、长安社、薛村社、孙村社、原官庄社、东庄社、北官庄社、东潮河社、西潮河社、湖水社、九仙社、黄山社、林泉社、兴仁社、梁山社。 普庆乡 位于县治正西,领15社:北王家庄社、韩庄社、贾悦社、能迩社、宋家庄社、南王家庄社、灌津社、山前社、徐胜社、常家疃社、东甘泉社、西甘泉社、东普庆社、西普庆社、枳沟社。 扶淇乡 位于县治西北,领8社:礼仪社、辛疃社、荆山社、玉泉社、齐吉社、郭家埠社、无忌社、栗园社。 城阳乡 位于县治正北,领35社:东相州社、西相州社,南相州社、北相州社、中诸冯社、北诸冯社、东高直社、西高直社、曹村社、兴和社、连池社、东苗家庄社、西苗家庄社、崇文社、南崇文社、西崇文社、西高家庄社、正永泉社、上永泉社、中永泉社、东永泉社、西永泉社、东王院社、学究社、徐洞社、解留社、灵山社、东灵山社、南高家庄社、正王院社、兴林社、城阳社、西院社、栗林社、刘家庄社。 市苗乡 位于县治东北,领18社:青林社、五龙社、白龙社、西白龙社、于家庄社、东柴沟社、西柴沟社、仁和社、东方市社、刘家庄社、盆渠社、马旺达、西方市社、西旺社、原和社、朱谭社、兴和社、上口社。 上五隅 (内六隅):上东南隅(城内)、河下隅(县西南1里)、宣化隅(城内)、西关隅(县西北1里)、铁沟隅(县东5里)、西南隅(城内)。 下五隅 (内六隅):黯底隅(县西南5里)、上明教隅(城内)、下明教隅(城内)、下东南隅(城内)、东北隅(城内)、西北隅(城内)。
贾悦镇某村
诸城非遗文化搞活动
马耳山之石人山
马耳山之石人山
发个帖子还等两天才出来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铁园 在诸城城东五里许,有个铁沟村。一条溪水自村东南流来,环村而过,称“铁水”,这条溪水出自烽山之麓,为田间畎浍汇聚而成,涓涓不涸,至铁沟村,潴而成渊。宋代苏轼任密州太守时,至此郊游,并留下“铁沟水浅不容辀”的诗句。明代张世则在溪边建园林,称铁园,后为文士邱石常(字子廪,明万历进士)所有,加以修葺,成为当地名人聚会之所,铁园之名由此大振。明亡后,园林被毁,犁为田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泽田于该处购土地数亩,重修园林,架板桥于溪上,以通往来,疏浚河池,垒石为山,种植花木,修筑房舍,以树为垣,丛荆护之,亦称铁园。王泽田,字润初,铁沟人,曾出任古朐阳惠泽司,卸篆归里,购地建园,始有铁园的重生。重修后的铁园,外设柴门,门额书“又一村”,门旁楹联“带叶柴门静,和根野草香”。进柴门后,由北而南,由南转北,建有长廊,设有廊轩,轩名“月波亭”,两旁梧桐玉立,藤萝绊绕,别有洞天。继续前行,过月门,花荫铺径,兰海棠各自成行,凌霄绊延于松柏,薜萝杂垂于涧溪,野草闲花,相映成趣。过枫桥长廊,檐下芙蓉成丛,夭桃绛碧相间,牡丹芍药百余株,花繁叶茂。迎面有一正厅,古朴典雅,建于溪上,名曰“花香雪艳居”,其东有草亭,曰“铁水”,西有草阁,曰“挹青”。登临远眺,群峰屏空,五莲耸翠。继续北行,有一道篱笆墙,将园前后分开,篱笆左右种植牵牛、篱豆、菊花,秋季花开,别具佳致,颇有“采菊东篱下”之风韵。进入篱门是退厅,称“听雨山房”,为主人休息之处。春夏之际,百花争艳,黄莺鸣翠,清风徐徐,雨落芭蕉,荷塘月色,构成大自然的风景画,奏起人与自然的交响曲。 铁园建成后,王润初时常召集文人学士来游园赏花,品茶饮酒,吟诗论文,呈一时之盛,遂有“铁园八景”的称誉,八景称谓:药院留春、新泉溅玉、荷池消夏、遥山纳翠、蜗庐秋景、小楼延月、红桥积雪、别馆琴声。以上史实,在1936年出版的《铁园题吟》中可以找到记录。这一年铁园主人王润初83岁,其人尚健在,其园却早已毁于兵燹! 1917年,时在青岛礼贤书院任教的刘少文,回故里省亲,顺便去铁园游览,写了三首《铁园诗》(现存青岛市档案馆),记录了铁园毁后的情景。刘少文,名筠,字少文,号秋溪,诸城逄戈庄人,是青岛开埠早期名重一时的教育家、诗人。现录其诗如下: 铁园诗(有序) 铁沟河自东南来,铁园跨其上。铁园者,前明邑人张世则创也,既归邱子廪先生,竹石日幽,花木日繁,而刘子羽、丁野鹤及胶东王无竟诸名流,相与唱咏流连,铁园之名始著。余每读其诗,思其事,辄心焉向往,丁巳(1917年)初夏,适有城南之役,便道访所谓铁园者,则白杨古坟,狐啸鼠窜,老树三两株,半出霜根,土人指其地示余曰,此月台也,此水榭也,此诸名流醉卧处也。残碑古碣,摩沙可辨,因思风流佳事,盛绝当时,而世移代迁,云飘雨散,名士青山,美人黄土,古今同慨矣,犹赖断井颓垣,使来者寄其遐想,而余也潦倒书生,文无所表现,名不阅闾里,死后谁复可知。嗟乎!嗟乎!惝恍欲返,土人曰:此去五六里有王氏园仍袭其名,广不逾六七亩,而花石雅可赏,先生盍往观之。从其言,至则柳色呈新,横藤已花,绿树隐隐,中有小亭峙立。拾级而上,推窗眺,时新雨初霁,遥见南山,烟鬟翠黛,夕阳挂峰头,时现时隐,精神为之畅爽。山亭过桥入柴扉,广庭中牡丹数百本,都郁纷披,芳气袭人,曲径盘陀,北入小院,茅舍三楹,当户石山,玲珑可赏。主人肃客入,甫坐,有苍颜白发来者,则李子少山也。少山工诗善画,为吾邑知名士,余久闻其人,及见如旧相识者。余初之访铁园也,荒凉满目,不禁黍离之思,及来登亭,则心怀颇慰,至是感慨顿忘矣。主人烹茗相待,少山为余道野鹤、子羽诸人逸事,余既喜少山之雅秀,少山亦喜余之狂率也,恨相得之晚。及别,余谓少山曰,方有明之季,吾邑惨遭兵燹,而铁园独遗,诸名流得寄迹其间,乃不废于乱离,而废于承平,幸有好事如王生者,下(东)武旧迹,今丧乱频仍,无殊闯献之际,而是园不毁,其非园之幸耶,园以存,而吾人不期相遇,亦岂非吾之幸耶,然而风流迹息,文物衰竭,竟无如诸名流者,啸傲偃仰,为花木生色,仅吾二人来游,又增道孤之叹,是吾与园虽幸而又不幸也。然是游也,不可不记以诗,固不欲继迹丁刘诸公,亦聊记一时之兴云,既题诗,复系以序。少山名予其。序者张洋河上秋溪刘筠也。 铁水东来日月流,铁园胜迹总荒邱。 居人莫话当年事,杜宇声声已白头。 残碑欹倒暗苔痕,主客交游姓字存。 弹指已成三百载,更从何处赋招魂。 长安宫阙已成尘,故国风流漫问津。 此日凄凉相会处,朱颜白发两诗人。 (予时二十九少山已六十余矣)
韩复榘曾重修舜庙在诸城 日前,中国大舜文化节在诸城市举行。圣帝明君大舜,旧籍中众说纷纭,或是有种种神异的神话人物,或是有生活情节的传说人物,或是列入官定史籍的真实人物。近代以来,有的学者因其神话传说很多而怀疑其真实性,但随着人类社会学的探讨,考古发掘的旁证,古文字的诠释,肯定大舜存在的史学家渐渐多了起来。 “舜帝故里”应在诸城 现在,“舜帝是哪里人”的争议始终没有停止,“东夷之人”、“冀州之人”是两大代表性说法。《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史记》云:“舜,冀州人。” 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类为求生存,必须不断迁徙。这也成为有关舜帝的遗迹传说在众多地区出现的原因所在。不过,对舜的研究,需要区别其出生地、安葬地、迁徙地、巡视地、祭祀地。而舜帝生于(故里)诸城,是见诸最早的典载和当今权威史家的共识。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苏轼 〔宋代〕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诸城历史的高丽馆、玉山馆、荊林馆 诸城历史的高丽馆、玉山馆、荊林馆2022-05-23 16:05·诸城印象 诸城历史上的三名馆 高丽馆 唐宋时,密州东海为北方大港口,日本、高丽客商往来频繁。尤其是宋朝与高丽国使者来往不断。为迎接使者,在密州之东筑馆,专为接待高丽国特使,故称“高丽馆”。 高丽馆是密州当时与高丽国使者往来的要地。其位置,据《明志》记,在“县东关驿左”。但还有一说,密州在东海西岸设板桥镇(今胶县),后为胶西县,临海处设板桥市舶司,曾设高丽馆以迎使者。如此说来,密州设有两处高丽馆。一在板桥镇,一在密州城东。高丽使者来往于密州,在起始地均有专用馆驿,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今两馆均无遗存。 玉山馆 玉山馆,明代创建,在县城北白玉山子前,以迎京官上司。 据清志载:“玉山馆,县北白玉山之阳,万历间知县颜悦道建,以迎关上官者,址尚存。” 何谓玉山?清志山川考称:“县北二里有白玉山,明洪武四年(1731)三月十五日,大风堆沙而成,以白玉名者,状沙之白也。” 白玉山处于密州去青州、京城古道之侧,为潍水渡口,河上有永济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知县颜悦道在此设馆以迎送上司及客友,名为“玉山馆”。后来又在此处建“二场公祠”。详址失考(今可参见乔云峰考证)《诸城文博杂谈》周元奎整理上传!转载请注明出处! 荆林馆,地址失考。据清《诸城县志》记:“宜在县南境。所云“南山有佳色”也。长官往来必经乎是,其胜可知矣。”过去诸城县城至南海(实为黄海),有古道,经黄坂集(皇华镇)、柳树店,过齐长城关卡,越桃林,立达海。东至琅琊。西至海曲(日照),为古代交通要冲。柳树店距城四十里,古道穿村而过,很可能即在此地设官驿荆林馆。此村曾有古寺,寺有巨石玲珑,清志均有记述。该地处于山口,山上荆棘遍布,因名“荆林馆”。但另有一说,馆设在县城西北的荆山下,地址失考。系赴青州必经之路,故在此设官驿。《山东通志》记有“荆山西北四十里,山多荆榛,故名”,荆林馆似在山下馆驿。 上述两说,孰是?尚不得知。 《诸城文博杂谈》周元奎整理上传!转载请注明出处!
揭秘曾经的北方第一海关:密州板桥镇市舶司,为宋朝国库充裕作出贡献2020-12-28 07:24[url=]青岛晚报[/url]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时任知密州的朝奉郎范锷上书朝廷,请求在地理位置优越、对外经济贸易发达的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5年后朝廷终于批准在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密州板桥镇市舶司,是宋廷在北方诸港口设立的唯一海关机构。板桥镇市舶司设立以后,每年征收的关税(抽解)和舶来品专卖(博卖)这两项主要收入,就使北宋国库空前充裕起来了,并对宋代及其以后青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板桥镇市舶司示意图。一、知密州范锷上书设市舶司的背景北宋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英宗赵曙去世,19岁的皇子赵顼即皇帝位,是为宋神宗。第二年改元熙宁,翰林学士王安石上书宋神宗赵顼,主张变法图强。宋神宗熙宁二年,朝廷重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从这一年农历七月开始,朝廷开始逐步推行均输法、青苗法等新法。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升任宰相。宋神宗熙宁五年,开始推行市易法。自从王安石推行新法以来,密州板桥镇的商贸税收有了明显的增长。 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中的商税数字来看: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以前,在京东路的17个州(大约为今山东省全部和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的一部分)中,板桥镇所在的密州排在第9位,到了宋神宗熙宁十年,密州一跃而居首位。这一年,密州的商贸税收额是36727贯250文;登州是5390贯708文;莱州是6241贯275文;徐州是16203贯;青州是20316贯605文。通过商贸税收额对比可知:密州大约为登州的6.8倍;大约为莱州的5.9倍;大约为青州的1.8倍;大约为徐州的2.3倍。青州和徐州都是北宋时期有名的大州,但是商贸税收额却只相当于密州的一半左右。 而密州、登州、莱州同属于山东半岛三大海上贸易港口,其繁荣程度只从商贸税收额数字上来看,便可以一目了然。宋神宗熙宁年间以来,密州板桥镇港口的海上贸易比之前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东北、西北各路的商品,除了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河运和陆运输送至南方外,多数集中到密州板桥镇港口中转或者就地销售;东南沿海各地通过海运至北方的商品,大多数到密州板桥镇港口卸货。从西亚、南亚以及南洋运至中国的商品,也常常越南方诸港口而北上到密州板桥镇交易;高丽、日本诸国的海船大多经海路直达密州板桥镇港口。北宋水浮法指南针(国家博物馆复制)。 二、范锷升迁后再次上书朝廷知密州范锷在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给朝廷的上书中,从板桥镇已有的重要地位出发提出了应尽快设立市舶司的请求:“宜即本州置市舶司,板桥镇置抽解务。 ”范锷还在上书中论述了在密州板桥镇设市舶司于国于民皆有利的六大好处,“……有此之利,而官无横费杂集之功,庶可必行而无疑。 ”范锷(1035-1117),字隐之,浙江兰溪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中进士。 范锷的上书引起了宋神宗的重视。宋神宗将范锷的上书批转给了都转运使吴居厚,让吴居厚调查研究后拿出处理意见。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吴居厚经过认真的考察研究后认为,范锷的上书言之有理,建议朝廷批准:“其取于轻重之权,较然可见,于今无不可推行之理……请自七年三月推行。 ”建议在第二年的农历三月,在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但是不久后形势开始急转直下,由于朝中一些大臣找出种种借口反对在板桥镇设市舶司,都转运使吴居厚也无法再坚持。 密州设市舶司一事,便就此搁置了起来。后来宋廷采取折中之法,在板桥镇设立了低规格的榷易务,代行一些管理职能。范锷对此结果很不甘心,继续疏通关系做工作。但是终宋神宗一朝,没有在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到了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已经离开知密州任,升迁金部员外郎(负责全国财税征收审核和颁布度量衡政令等)的范锷,约请了京东路转运使等有关官员,专程到板桥镇进行实地考察。据《宋会要辑稿》记载,范锷等人再次向朝廷上书,恳求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 这次据理上书颇有力度:自从5年前的元丰六年知密州范锷上书朝廷至今,密州板桥镇“买卖极为繁盛”,充分说明应该在“板桥镇兴置市舶司”;此次来板桥镇实地考察,范锷的身份是负责全国财税征收审核以及颁布度量衡政令的金部员外郎,而范锷所约请的京东路转运使等官员正是负责密州一带的朝廷官员,他们以实地考察为依据向朝廷上书很有说服力。经过范锷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一次朝廷以很快的速度核准了范锷等人的上书,批准于当年农历三月,正式在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 三、独步众口岸的板桥镇市舶司密州板桥镇市舶司是北宋在全国设立的五大市舶司之一,也是长江以北唯一设立市舶司的大口岸。从此以后的胶州湾海面上,中外船舶进进出出,千帆竞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密州板桥镇虽然是最后设立市舶司的港口市镇,但是却后来者居上,在其后的数十年发展中一直遥遥领先于南方设市舶司的口岸。密州板桥镇市舶司设立以后,一直稳定地向前发展。这与南方的一些市舶司不同,从来没有因管理等原因发生过时开时停的事件。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广州市舶司、杭州市舶司、明州市舶司等都有曾经发生类似事件;“熙宁时,广州市舶亏岁课二十万缗。或以为市易司扰之,故海商不至,令提举司究诘以闻……诏提举司劾之。 ”“熙宁九年,集贤殿修撰程师孟请罢杭、明州市舶,诸舶皆隶广州一司。”“崇宁元年,复置杭、明市舶司,官吏如旧额。 ”根据《宋史·志职官》所载,宋代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具体说,市舶司的基本职责包括对本国海商发放与诸蕃国贸易的“公凭”,对进入各口岸的本国和各蕃国的商船予以检查并且征收关税(抽解),收购官府的专卖品(博卖),同时还负责各蕃国海商的接待、保护和招引。抽解,各市舶司征收进出口货物的十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二来抵冲关税。抽取的货物解送京城上交国库便是抽解。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二不同比例的抽解,是根据不同的进出口货物,由市舶司决定的。抽解是宋代政府一项重要的财政税收入。博卖,各市舶司代表官府,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大部分进口的货物,由官方进行专卖,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少部分进口货物在抽解之后,由中外商人自行买卖以获利。宋代规定10种货物为禁榷物,即玳瑁、象牙、犀角、宾铁、虌皮、珊瑚、玛瑙、乳香、紫矿、鍮石等,全部由市舶司的机构收购,其他货物也收买一部分,总称之为“博卖”。博卖实际是带有强制性限价收购的一种变相市舶税。北宋银铤。 四、板桥镇市舶司为国库充裕作出贡献根据相关规定,出口的货物也必须在抽解之后,才发给凭证放行。对于违反互市舶法的行为,则根据具体情节给予惩罚。《宋史·互市舶法》记载:“太平兴国初,私与蕃国人贸易者,计直(价值)满百钱以上论罪。十五贯以下黥面,流海岛。过此送阙下。淳化五年,申其禁,至四贯以上徙一年。稍加至二十贯以上黥面,配本州为役兵。”“政和三年,诏如至道之法,凡知州通判官吏并舶司使臣等,毋得市蕃商香药禁物。”由此可知,海商们若是触犯了互市舶法,处罚是很严厉的。另外也严格规定了市舶司所在州的知州、通判(宋代一州的高级官员,其职位略次于知州)等州高官和市舶司使臣等,不得以职务之便买卖外蕃商人进口的香药以及其他禁卖的物品。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密州板桥镇设市舶司以后,其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要远远大于杭州和明州(宁波)这两个设市舶司的大口岸。 《宋史·食货志》还记载,当时的密州板桥镇港区,除了国内和来自东亚、南亚诸蕃国的物资在这里中转和销售之外,宋元祐三年后甚至连大食国 (阿拉伯地区,首都为巴格达)的海商也乘船辗转来到密州板桥镇港做生意。密州板桥镇连同长江以南几个设市舶司的大口岸,每年光征收一进一出的关税(抽解)和舶来品专卖(博卖)这两项主要收入,就使北宋的国库空前充裕了起来。 1996年在原密州板桥镇旧址(今胶州市区)出土了重达30吨早已锈结成一体的北宋“铁钱山”。大量的北宋钱币在这里聚集,反映了直到北宋晚期密州板桥镇的经济贸易依旧繁荣的史实。 密州板桥镇设立市舶司,是青岛海洋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自此以后,板桥镇作为长江以北唯一对外开放的大口岸,对宋代及其以后青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初如果没有范锷知州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一事很可能不了了之。 实事求是地评价:知密州范锷是积极争取板桥镇设立市舶司的第一功臣。(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贾小飞)
转贴: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_马耳山吧_百度贴吧 知道哪里不? 我发表了一篇图片贴,大伙来看看吧~_马耳山吧_百度贴吧 来自:http://tieba.baidu.com/p/5691929808?sharefrom=tieba
随手拍……
皇华镇马耳山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竞争性磋商公告
《老诸城》:山乡里的“毛泽东小学 《老诸城》:山乡里的“毛泽东小学2022-08-28 13:15·诸城印象 宋新明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扫除文盲,让广大农民识字,有文化。20世纪50年代初,在五莲县和藏马县建设了5处“毛泽东小学”。据老人们说这5处学校是用毛主席的稿费建成的。 每所学校两千元,由上级部门拨放。其中3处分布在五莲县(其中1处在五莲县茁山乡封家官庄),2处分别在原藏马县桃林乡皇庄和腰庄。1957年区划调整,茁山乡和桃林乡都划归于诸城县,腰庄与下张家沟合并,茁山乡又于1958年划归于郝戈庄乡。后撤乡建镇,归于郝戈庄镇。2007年再次区划调整,郝戈庄镇与皇华镇合并,归属于皇华镇。桃林乡于2010年撤乡建镇。原来的5处“毛泽东小学”分别是皇华镇封家官庄1处,桃林镇下张家沟和皇庄各一处,另外2处在五莲县境内。 20世纪50年代封家官庄属于五莲县常山区,在下茁山还未撤乡之前,属于茁山乡,当时全村30多户人家,不到200口人。“毛泽东小学”就建在村前。1953年冬天开始筹备建筑物料,1954年春天建成投入使用,共5间房屋,西边三间大屋,是学生教室,东边二间小屋,是教师办公室兼宿舍。房屋全部是苏式(原苏联)建筑模式,房屋的墙全部用石头垒砌,屋槽用砖挑起,屋顶盖瓦。学校前面窗子小,后面窗子大,都是玻璃窗,窗子上面呈半圆形。三间大屋的中间是窗子,两边是门,门对开的。两间小屋是一门一窗,门在西边,是单扇门,窗子在东边。当时,农村还没有瓦房,全部是草房,那时的学校,在村里是最好的建筑。 为了盖好学校,村里派人到邻近的格德夼村的山岭上放炮打石头,盖学校用的瓦,是上级派车从淄博运来的。学校招收的第一批一年级学生,包括封家官庄、小庄沟、祝家岭三个村,学生并不全是学龄儿童,年龄有大有小,最大的有十五六岁的少年。学校的老师白天教学生上课,晚上开办扫盲班、教成人识字。 封家官庄的臧加文是第一批学生,他12岁上学。据他回忆,学校的第一任教师是从高密调来的王兆玉老师,第一年全班招收了30多名学生,由王兆玉老师一人担任着全部课程。第二年,又招收了几个学生,王老师便把学生分成两个年级,在一个教室上课,教着复式班。后来,又调来一个叫李四征的老师,和王老师一起教学,这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增加。三年后,王兆玉老师调走,由后郝戈庄一位叫杨兆金的老师和李四征老师一起教学。到1963年,小庄沟建起学校后,“毛泽东小学”的学生全部到小庄沟学校去上学,该小学便闲置起来。20世纪80年代,封金路任村支部书记时,将该小学拆除。 2013年,因皇华镇政府实施土地增减挂勾政策,封家官庄村整体搬迁到原郝戈庄镇驻地,原村址进行了复耕,已没有了任何建筑物。 现今桃林镇的下张家沟村和皇庄村,在20世纪50年代属藏马县第十区桃林乡。下张家沟村原名沟口,上张家沟村原名花园,是清光绪年间进士、今皇华镇下六谷村丁昌燕家买下的花园,在上、下张家沟村之间有一个小村叫腰庄,只有几十户人家。在行政管理上,上、下张家沟及腰庄都归属于下张家沟。 为了学生上学方便,乡政府将“毛泽东小学”校址选在了腰庄。1952年开始兴建,房屋设计跟封家官庄一样,也是5间,其中3间大的是教室,两间小的是教师办公室兼宿舍。 当时盖学校用的石头是从村西山上打的,沙子是从村前的河里人工挖出的,檩条是从泊里(时属藏马县,后属胶南,今属青岛西海岸新区)用小推车运来的,红瓦是乡里用大马车从高密拉到公路上,村里组织人员用肩挑人抬进村,同时也运进了一些青砖,垒屋檐、窗户用。学校于195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刘作元是下张家沟人,1943年出生,据他介绍,1953年学校建成后他去上的三年级,学校就一名老师,没设五年级。他四年级毕业后,去月岭山南面的云母小学(今五一饭店东)五年级。“毛泽东小学”的第一任教师姓薛(当时的学生都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20岁左右,胶州人,因当时生活条件太苦,在学校教半年,就回家了。第二任教师是王兴良,即墨人,他1953年来到学校教学,一共教了4年,1957年调走。第三任教师是李克明,今昌城镇巴山人,他教的时间最长,一共教了9年,刘作元1962年在桃林四中初中毕业 后,在下张家沟劳动了两年,1964年春,村里成立半耕半读学校,他到学校任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级要求教师都回原籍闹革命,李克明就回了昌城。“毛泽东小学”没有老师,刘作元被派去任教,1980年才调走。 学校刚建立时,虽然有上、下张家沟、腰庄三个自然村的学生上学,上张家沟有60多户,下张家沟和腰庄加起来50多户,共100多户,但有许多学龄儿童并不都去上学,因此学生不是很多,只有不到30人,年龄也参差不齐。从第二年开始,老师把学生分成复式班进行教学。到1966年刘作元任教时,学生多了,一个教室已不能盛下,刘老师又把办公室腾出来作了教室,这时的学生人数已达到了40多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学生。学 生多了之后,刘作元一个老师教不过来,1972年,乡教育组就先后派了周家来、胡文松、胡文明、胡文莲四位教师到学校教学。周家来是西亮马村人,教了2年便不教了;胡文松、胡文明先后教了1年;胡文莲教的时间最长,从1975年至1980年,共教了5年。1978年,上下张家沟已是独立的行政村,分别建设了学校,学生也都回各村学校去上学。腰庄的张家沟(毛泽东)小学也就不再使用,闲置了。1987年桃林乡政府决定修一条直通省道 得出村路,这所小学正在路的中间,因此便拆除,修建了道路。 皇庄村的“毛泽东小学”,位于该村前东南方向,地势平坦,是这个村当时最好的一块地方。学校始建于1952年,盖屋用的檩条也是从泊里买的,村里组织人员步行扛到工地上的,用的石头是从附近山里放炮现打的,瓦也是从高密运来的,整个建筑样式和张家沟学校一样,都是5间,三间大的,二间小的,也都是玻璃窗。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p3-sign.toutiaoimg.com%2Ftos-cn-i-qvj2lq49k0%2F72a46cc2246a4803b5289a800db91f4d~noop.image%3F_iz%3D58558%26from%3Darticle.pc_detail%26x-expires%3D1662348345%26x-signature%3D%252BLgKRyxGxBcOSMEgjc6J6iA25x8%253D&urlrefer=4c11aaf2d6bcdb96c2e90ef775237797 学校于1953年正式使用,当时6岁的张明臻老人是第一批学生,因皇庄村当时比较大,全村有140多户人家,因此学生较多,学校没有其他村庄的学生。第一任老师是高生朴,青岛人。第一批学生分成了一、二两个年级,共有学生近30人。后来,随着学生的增多,乡教育组又派了名教师来,是王志良,藏马人。学生则分成了四个年级。高生朴老师教一二年级;王志良老师教三四年级。20世纪80年代,该学校拆除,到离村1里多地的村南盖起了新的、规模较大的学校。原校址一半被一农户占用,另一半则变成了耕地,至今还被农户耕种着。来源于胡强主编《老诸城》,周元奎整理上传。 (宋新明,1966年生,诸城市皇华镇朱泮三村人,现任皇华镇中心校党政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文集《心雨》。)
马耳山美景
吧名片打错了字,还得三个月以后再改 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
高建白 暂留
秦始皇三巡琅琊与琅琊刻石 秦始皇三巡琅琊(诸城)与琅琊刻石2022-08-25 16:27·诸城印象 说起诸城,人们往往联想到琅邪。琅琊是秦时设立的三十六郡之一,治所在琅琊(今胶南市琅琊台镇夏河城),西汉移治东武(今诸城)。作为山名,琅琊今已属胶南(今为黄岛区),但据《辞源》记载,琅琊 “在山东诸城县。秦始皇二十八年登琅琊,作台刻石记功德,即此山…”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封建政权,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他还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如推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并北修长城巩固边防,以利于秦国的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等等。 秦始皇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还于公元前220年,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是通行车马的大道。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从而结束了过去那种车途异轨,关梁互阻的制据局面,使全国关塞互通,畅行无阻。秦始皇沿着这些驰道,对全国各郡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巡狩,以宣扬秦王朝的威武,为秦政歌功颂德。从下令大修驰道始,至死前的10年内,秦始皇先后五次出巡,其中三次来琅琊。 第一次,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由河南省濮阳来山东,经巨野,上邹县峄山,立碑颂德;然后由邹县峄山经曲阜至泰安登封泰山,刻立碑石;再由泰安,临淄、黄县、文登到成山,回芝罘,最后由芝罘南下至琅琊,筑琅琊台,刻立碑石,他在琅琊住了三个月,又向南,经郯城西出山东进人江苏。 第二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他由河南省博浪沙来山东,直登芝罘,又来琅琊。 第三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他由江苏省连云港来山东,先到琅琊,再从琅琊由海上北行,经荣成成山头至芝罘,再由芝罘经临淄、平原去河北省沙丘平台,病死在那里。 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即位当年,即二世元年(前209),也来琅琊,并刻诏书于始皇石刻之旁。 秦始皇父子在十一年之内,曾经四次来琅琊,先后刻石两块,一为秦始皇颂德诗,一为二世诏书,二石都是丞相李斯用小篆书体撰写的。因刻石立于琅琊台上,故又称为“琅琊刻石” 琅琊台地处黄海西侧,琅琊故城(今胶南市夏河城)东5里的琅琊山(纪丘山)上。它雄踞大海之边,宛如一头昂首的雄狮,俯瞰茫茫大海,吞云吐浪,气贯长空。它是秦始皇第一次来琅琊时所筑。据清代《诸城县志》载:“二十八年,始皇帝登琅琊台,留三月,徙黔首三万户台下,复十二岁。更作琅琊台,刻石颂秦德,祠四时于琅琊。”《水经注》云:“台孤高特显出众山之上,下周二十里余,傍临巨海。”任日新《诸城文博杂谈》周元奎整理上传! 秦始皇第一次来山东,先到泰山封禅后。即沿渤海东行,南登琅琊山,立刻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遂即召谕左右,削平旧台(旧台为越王勾践所筑之“望越台”),另筑新台,并建“四祠”于台上,行礼祭祀。据传,台东海中之斋堂岛,即是秦始皇斋戒之处;台西南之沐官岛、即是梳洗净身处。素始皇还徙黔首(老百姓)三万户居于台下,并免去了十二年的赋役。同时还在台上“立刻石,颂秦德,明得意”。他在此留住了三个月之久。正在他乐而忘归之际,齐人徐市(即传说中的徐福)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上面住有仙人。秦始皇非常高兴,派遣徐市带领童男女数干人,人海求仙人。徐市两次入海,求仙未果。据传他后来到了日本,一去未归。在日本至今还流传着他的很多轶事。 琅琊刻石有着极其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历代都有很高的评价。《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始皇政暴而文泽。”宋代欧阳修、朱熹等,还作跋予以赞扬。苏轼曾亲赴琅琊台考察,并写了《书琅琊篆后》评说:“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文字之工,世亦莫及。”元人郝经作长诗颂扬其书法艺术:“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功,回视诸家肥更痴。”鲁迅先生也很赞赏,认为“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 琅琊刻石历经沧桑,秦始皇颂德诗刻石在北宋时已失。苏轼官密州时,令人摹刻二世诏书,刻石置超然台上保存。他在《书琅琊篆后》中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二十八年亲巡东方海上,登琅琊台观出日,乐之忘归,徒黔首三万家台下,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其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可见秦始皇刻石在宋代已失,仅存有几个大臣名,二世诏书尚在。以后历经元、明,至清代乾隆间,诏书刻石也将迸裂。乾隆二十八年(1763),诸城知县宫懋让“束之铁箝,得以不泐”。清道光年间,铁束散断,石刻将碎,知县毛微筑亭复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亭圯,石刻又遭受雷击而破碎散失在荆棘中。 民国十年(1921),诸城县教育局长王景祥奉省令保护古迹,派县视学王培祜赴琅琊台考察,将散乱于荆棘从中的石刻收集起来,运县保存。经校对,尚缺数石。第二年春(1922),王培祜又去琅琊台,访求诸道院及台下居民,又得数石,运回后再为校对,竟然完壁。王景样欣喜万分,遂亲自撰文,由诸城书法家孟昭鸿用隶书体书写,鞠瑞墀刻石以志之。其文云: 吾邑琅琊台秦刻石,残蚀破碎,或传倾落海中。中华民国十年,景祥承之邑中教务,选奉省令保存古迹,遂属县视学王君培祜,亲往琅琊台迹,从事搜寻,见零星断石,弃置荆棘中。地处滨海,保护匯易,恐日久湮没,乃亟运城中,详绎其文,尚多残缺。翌年春,王君复往访诸道院及台下居人,又得数石,综校前后所获得,竟成完璧。爱命工粘合,嵌置于教育局古物保护所中。二千余年古物,由破碎而完成,非有鬼神呵护,曷以至此。因详书颠末,以志欣幸。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诸城教育局长王景祥识,孟昭鸿书,鞠瑞墀刻石。 志文详尽地记述了收集刻石的情况及其始末,是难得的文字资料。现志文石刻已失,仅存拓片及照片,保存于诸城市博物馆中。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于1938年占据诸城,侦知琅琊刻石,多方搜求,企图盗运日本,多亏群众保护掩藏而未得逞。1945年诸城解放后,有一个70多岁的道士,将藏于防空洞的刻石献给人民政府。1952年,胶东行署又派著名的雕塑家石可前来收集,并用马车运至行署,后又运往济南文物部保存,1959年调往北京,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琅琊刻石保存匪易,它历经二干余年的沧桑之苦,多次濒临泯灭,多亏热爱古老文化的有识之士予以保护,才赖以留存至今,虽残破不堪,文学也模糊不清,但它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却永存于世,以供人们去追寻历史的脚步。 任日新《诸城文博杂谈》周元奎整理上传!
2008诸城市首届马耳山庙会隆重开幕 诸城市首届马耳山庙会隆重开幕 来源 诸城信息港 本网4月9日讯 8日上午9点58分,诸城市首届“福田京鸽电动车”杯马耳山庙会开幕式在马耳山永隆寺隆重举行。 昨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一个传统的民间文化节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云集此处,民间击鼓队、乐团在现场吹拉弹唱,一派欢歌笑语。庙会上人头攒动,有朝拜许愿的香客也有登山览胜的游客,热闹非凡。随着主持人宣布庙会开幕式开始,现场礼炮齐鸣,五彩礼花带着缤纷祝福从高空撒下,数面彩旗迎风飘展,更有奥运福娃们竞相穿梭在人群里传递着奥运在身边的信息,映衬着马耳山的秀丽风光,组成了一道独特的亮丽景观。 为建设和谐社会、挖掘弘扬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振兴山区经济,诸城市五环机械有限公司投资近5000万元,对马耳山进行开发建设,成立了山东马耳山旅游开发公司。使马耳山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餐饮住宿、会议承接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山中森林茂密、山花烂漫、奇峰怪石尤多,各种动、植物1000多个品种。并相继开发建设了太公祠、滴水洞、神泉、龙王泉、钓鱼台、仙人台、永隆寺、文化广场、儿童乐园、孔雀园、马耳山庄大酒店等三十多处历史景点和一百多个自然景点,挖掘了一大批马耳山历史文化和历史名人,如汉武帝刘秀、乾隆皇帝、苏东坡等。留下了“诗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的不朽诗作。也是现代诗人臧克家情有独钟的“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的喜爱之处。 诸城市五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家增在开幕式上说,在马耳山风景区内,把这已失传了近百年的历史文化--马耳山庙会重新恢复举办起来,是一个历史性的盛会,也是一次历史性的贡献。相信在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首届庙会一定会举办成功。 届会截至农历三月初九,期间将举行杭州灵隐寺大德高僧团队的大型法事活动,并有各种民俗活动和大型文艺演出,以及商业贸易、产品展销等活动。
马耳山迎春花(连翘)开了,满山遍野一片金黄景色宜人 一缕春风将马耳山唤醒了那时,马耳山正酣睡在冬天的沉寂里, 做着一场被白雪浸润着的梦。此刻,江南已是惠风和畅,花红柳绿了。 而马耳山所在的地方,还是北方寒意料峭的早春,山涧沟壑,深冬的残雪没有融化,柳枝也尚未萌芽。 随着疫情慢慢好转,天也暖和起来了。。 来到马耳山远远望去,漫山遍野的连翘和迎春让人傻傻的分不清。。连翘和迎春同属于木樨科, 都是灌木,都是早春开花,花色都为金黄。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连翘花是四瓣的,而迎春花是六瓣的; 连翘花的花瓣大一点,迎春花的花瓣小一点; 连翘花的枝条是浅褐色的,而迎春花的枝条是绿色的; 连翘花的枝条直直的,有点粗有点涩; 而迎春花的枝条细细的,有点光有点滑…… 但我觉得,连翘花虽不是迎春花,也不愧是春天的使者。进马耳山有三条路:东路,中路和西路。 中路位于中轴线上, 路上有龙王泉、慈云庵、仙人台、东坡亭、钓鱼台、齐长城遗址、太公祠、狼仙洞等景。 离山越来越近,当那两只"马耳朵"一会儿清晰, 转会儿又看不见时,马耳山已在眼前了。 一过山前的山门,山外的一切平泛的景象突然不见了,一时涌动出无数奇丽的山石,山石间掩映着丛丛簇簇的各色林木, 沿山势垂直分布着赤松、柏树、枰柳、月麻栎、柞树、茶树、银杏、板栗、甜柿、刺槐等, 其间还飘着野草莓、迎春花淡淡的香味,挥之不去,大片绿色的海洋一下子把人的全部感觉收服了。 经仙人台、东坡亭、钓鱼台、齐长城遗址,一直到太公祠下的太公泉便是新修的攀山石阶。 从太公泉拾级而上,数百步便是太公祠,祠内的"姜太公"正展开封神榜封神呢。过了太公祠便无石阶,但鸟鸣声渐多了, 各种声腔调门细细地搭配着,这边一声"布谷",那边一声"唧唧", 搭配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静的静幽来。 有喜鹊、布谷鸟、啄木鸟、鹰、斑鸠等鸟类。 在这欢愉的鸟鸣声中,人的脚步、心情也轻松多了。站在马耳山的谷岙里,听着鸟鸣声,只觉得山谷抱着你,你又抱着山谷,都抱得那么紧密…
东武吟 东武吟 李澄中 我家东武城,因为东武吟。东武飞作怪山去,东武之名留至今。超然有古台,坡公迹灭生蒿莱。先人敝庐在其下,巷口乔木柴门开。南睇双尖见马耳,石罅生云白如水。老农测候识阴晴,昨日云生朝不起。琅琊辇道盘山阿,秦皇碑字今销磨。斋堂斜连沐官渡,鼋鼍出没何其多!长潍喧呼恶浪蹙,韩信坝头鬼夜哭。卢山本以卢敖名,寂寞岩灯照幽独。九仙摩云列岫攒,五莲捧出青琅 。惊涛倒峡双湫裂,中有千尺苍龙蟠。福地新开号卧象,野客撰杖时来往。璧月高悬珑塔光,玉虹下注元潭响。季氏曾城石屋根,雨霖葛冢汉臣魂。天地洪荒虞帝出,千年人说诸冯村。其余琐细不足数,唐宋传来名独古。山川灵秀相荡回,尽收远势归东武。《东武吟》成声转悲,风俗曾经鲁所治。十万人家读书处,淳朴尚有先民遗。几遭战火饱丧乱,城郭楼榭飘风吹。残黎鹑结力已尽,梁伏遗教空尔为!我今客游羁京华,梦魂不到天之涯。感今思昔意惆怅,旷野茫茫遥相望。 诗歌成文的时代,诸城县的疆域达四千余平方公里,是当今的两倍。 诗中浓墨重彩描绘的马耳、卧象、九仙、五莲、琅琊等胜景,其时都在诸城县域内,现已都是五莲、胶南等县市的旅游胜地了。 诗人出仕前,曾与同邑文人徐栩野、张石民、赵壶石等人亲辟卧象山,谈古论今,纵情山水。遍游五莲山、琅琊台,寻胜访古,诗文唱和,寄情山水长达十余年,对家乡的一山一水都十分熟悉,一草一木倍感亲切。五十岁时应鸿博试,一举成名,骤然离乡,入翰林院,纂修明史,居京十余年,无异于“自由鸟入了金丝笼”,能对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和亲友不怀念吗?《东武吟》正是这时期的思乡之作。诗中对家乡的山川胜迹、名人轶事、百姓生活浮想联翩,千古纵横如数家珍,清词丽句奔赴笔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和自豪感,是难得的颂扬家乡诸城的诗歌力作,是诸城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康熙三十九年(1700)六月,李澄中选同邑王钟仙、丁野鹤、邱海石、刘子羽四先生诗成集。于六月二十二日未时因痰疾而逝,终年71岁,葬城西华村西北原。遗稿经后人编定刊刻有《卧象山文集》4卷、《诗集》7卷、《赋集》1卷、《艮斋文集》8卷、《白云村集》等。
松园水库
诸城马耳山概况 马耳山位于诸城城南50里与五莲县交界处,海拔717.8米,占地40平方公里,为鲁东南第一高山,因主峰双石并举、状如马耳得名,自古为山东名山。据清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县境山以百计,而马耳居冈脉之脊,南北诸山脉络之不属焉者无几也,以是标准之可晰矣。水以数十计,自马耳山以南皆南流以达于海,马耳以北皆北流入潍,以是界划之可晰矣。” 马耳山属泰沂山脉,南靠五莲山、九仙山、北与常山遥相互,它们同出一脉,相接相连,相得益彰。山中奇石突兀,峭壁嶙峋,山势陡峭而险峻,自古为诸城南境之屏障。耸于马耳山巅者为马耳峰,西有五老峰、大米山、小米山、佛顶山、大珠山、小珠山,东有松朵峰、鹁鸽崖,其南还有羊鼻峰、马鞍口(即风磨口)、石人山、黄朵山、黑峰尖等。山北麓有永隆寺(俗称影龙寺、隐龙寺)、石龙寺等古刹。山中还有一线天、鬼见愁、试剑石、鳄鱼石、鹰居崖、菩萨顶、望海楼、滴水洞、凌云峰、黑龙潭、情人松、天外来客、太公祠、太公坊、太公亭等诸多景点。 马耳山地处暖湿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是渤海众多水系的源头,水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沿山势垂直分布着赤松、枰柳、柞树、茶树、银杏等20多科1000多个品种,植被覆盖率达97%;不仅如此,马耳山还有狼、狐狸、獾、七彩山鸡、鼹鼠、蛇等100多个种类的野生动物。
马耳山 五个字
马耳山马耳山
马耳山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这是菩萨顶?石人山?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丰收季节
丰收
丰收的季节到了
诸城钟楼
做个理智的人,别传谣!
打问:一种草药,土话叫小葩古荚,学名叫什么? 一种草药,土话叫小葩古荚,学名叫什么?
诸城十分钟的路,走了一个小时!威武! 北上广深杭
学美术的看看啦,我看看这贴能留住不 我试试
剃头匠的日常
我爱你诸城
厚德丽园房子出租
替人发帖,找个实在青年干活
来吧还需要五个字 灌水…观前街V5不多头目母体怕图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天气阴转多云,北风3~4级,最低气温8℃, 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天气阴转多云,北风3~4级,最低气温8℃,最高气温17℃。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三级,中度危险。13日夜间到14日白天,天气多云,东北风3~4级,最低气温6℃,最高气温19℃。14日夜间到15日白天,天气多云,东北风3~4级,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17℃。诸城市气象局4月12日16时发布
马耳山风景区有土地130亩对外出让或租赁 诸城市皇华镇马耳山风景区有土地130亩,其中茶园20亩、果园35亩、土地45亩,现对外出让或租赁,价格面议,联系人:王,电话:18 6 78 05 9 0 7 6 代替发个帖子,有意电话咨 询。
收取垃圾费了,每人十元!
对全市各机动车检测机构的提醒告诫函
翟汝文主政密州时,秦桧担任密州学官是他下属,翟向朝廷极力推荐 翟汝文主政密州时,秦桧担任密州学官是他下属,翟向朝廷极力推荐秦的才学,对他有知遇之恩。秦桧后来当了宰相知恩图报,提拔翟担任参知政事,进入国家行政核心团队
关于收款码禁用问题,官方有说法! 微信、支付宝收款码要禁用?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bbs.zcinfo.net%2F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3407911%26fromuid%3D16227&urlrefer=63bc69735d3daa25fb10fccdd839e593
4月17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由诸城市文联、诸城市文旅局、诸城市教体局、诸城市融媒体中心主办,诸城市古遗文化研究会承办的“百年党恩古遗新韵”——诸城系列档案丛书《老诸城》出版发行暨捐赠仪式,在市融媒体中心举行。本次活动得到了山东密州酒业有限公司、诸城市百盛商场有限公司、龙源超然教育集团、潍坊东方园艺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老诸城》系列丛书由古遗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3年时间,共出版编辑丛书2集,约60万多字,共发表70多位作者的90篇文稿。这些研究文章,广泛涉及到古籍史记、村落街巷、民俗风物、岁月记忆、文物故事、族姓朔源、知青纪事等20多个研究课题。《老诸城》第一辑荣获潍坊市第27届社科成果奖三等奖。《老诸城》真实记载了我市历史上某些被遗漏了的重要史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弥足珍贵、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宝藏,展现了诸城人内省、自敛、图强、进取的人文精神。这次捐书活动,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份文化大餐,更体现了古遗文化研究会回馈社会的责任担当。
出租出售专贴
青堂瓦舍,凭河而建;门前屋后,绿桑荫荫,鱼塘连片;小桥流水,街面廊屋,每一个角度,都是带着岁月的气息。诸城历史悠久,文化传承千年,每一处古村,都充满奇幻故事。
磨剪子来锵菜刀
招聘求职 专贴 可跟帖发布
唤醒居文化艺术传播中心招聘老师 可专兼职 看楼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