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淇河畔 扶淇河畔
关注数: 187 粉丝数: 950 发帖数: 27,876 关注贴吧数: 45
看山--臧克家 看山 臧克家 乡音入耳动我心,故里热土暖我身。 五岳看山归来后,还是对门“马耳”亲。 马耳山 臧克家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苏东坡雪后“超然台”上看马耳山诗句。 马耳山,我的对门,当故乡的田园恋爱着,我单纯的心,早晨,纸窗子一卷开,就把你迎了进来;晚上,门闩子一响,你便叫黄昏领走了,一抬脚过墙。 你永远美滋滋地,笑向每一张投过来的脸,这笑,滋养着千千万万的灵魂,这笑,它是多么自然,多么温暖。你永远不改变样子,又像时时刻刻在改变,每一次看上去都鲜活,神秘,每一次都有点什么加添。春天,你叫桃花开在涧水两旁,潺潺的清流,用温柔的声音,招呼来几个洗衣的姑娘。你掩藏了美,使美更美,你挺立着身子看阳春的“野马”赛跑在大地上;你看见:抗着锄,牵着牛,背着个沉重命运的农夫,撒汗珠,撒脚印,在湿润放香的黄土——这一幅太美太惨的春图。 你看见夏季“秫秫头”上,饱满了红色的希望,谷穗子沉重地坠下头去,风磨得它刷刷地响;你看见农家妇女们垮一只篮子,向田野去,走在绣着花朵的绿色的地衣上,断臂的高粱,草棵的长蔓,挽留似的阻拦她,掣拉她的衣裳。农人,赤条条没入到绿海的老底,你,看不见却听得见他们。 秋天,西风把大野吹空了,把天吹高了,把水吹冷了,从地面上吹出枯坟来,萧萧得白杨替死人唱歌。秋天的野坡,是孩子们的游戏场;翻砖揭瓦,压细了呼吸,顺着声音去探蟋蟀得洞房,掘田鼠,捕蚂蚱,心,追随猎犬的爪子,“兔虎”的翅膀;猛然一抬头,呵,马耳山,碰上了你笑的模样。 白云在冬天,给你添了神秘,我们望着你,唱着我们的歌谣,游戏在太阳下,冷风里。呵,冬天!寒冷抖着穷人的牙巴骨,一身纸薄的裤褂底下是红肿肿的一片酱色肉;狂吼的风呵,它日夜向人示威,把一个小村庄抱在冰冷的怀里,摇,摇,摇,把乌鸦翻在半天空,呱,呱,呱,呵,生的穷愁像沉重的石头,向我的心头压下 !当落日像一扇车轮,滚下苍茫的西天仿佛发出声音,狂风把它的光线吹成了冷丝,“日落北风死,不死刮三日!”马耳山呀,这哀怜的声音你是听惯了的。 马耳山,晴天的日子,你便向人拢近了,阴天,你又骑上云头跑远了。你看得真多呵!你听见时间的罡风,忽忽地从耳边过路,它把人间吹变了颜色—把乌黑的头发吹成丝缕,把童心吹成石头,把笑把泪一起吹干了,把人们,一代一代的吹到土里去。他们的辛苦悲酸,你是知道的呵,他们悲痛的生命,在坟头上开出几朵惨白的小花,马耳山呀,在生前你安慰过他们,死后,他们永远在你爱的辉光里住家。你永远挣着一双耳朵向着天空,是要听出什么新的消息吗?你永远倔强地站立着,是要作成一个质问吗?你,马耳山呵! 生活的鞭子,悲惨的抽着穷苦的人,离开家乡到天边去,背着债主,背着邻人的眼睛,起五更,黑暗殷勤地送他一程,走着,走着,蓦然一回头,望不见了你,马耳山,他哭了。当我还长着一副神话耳朵,七十多岁的曾祖母告诉过我, 僧格林沁的兵过境的时候,你庇护过这一方的人,你把云彩散布在头顶上,在乱兵的眼里是清湛湛的一片汪洋;这一次战争,听说你也掩藏了游击队,不,不但是掩藏,在有利的时机上你把他们送出山岗。 七年了,我们分离,你像一位知心的密友,在月夜,在梦里,当我对故乡作着刻骨的相思,一推门,你闯进我心的秘室,美滋滋地,灿烂地开花了——我整个记忆。 五岳的首长,泰山,它的尊容我拜望过了,武当山,它的名字天下轰传,我也曾站在“攀天峰”上啸叫朝着青天,我玩赏它们的壮美,可是我不能太爱它们,因为它们只是一些岩石巧妙的堆垒。(儿时月夜捉谜藏的时候,它曾以它的阴影掩藏过我。)也许被吹平了吧?多少我的亲人、熟人,死了,老了,又该有多少新生了,成长了;我想着我再见到你时候的,那心境,我想着,除了一串悲伤的故事,该还给我述说一些崭新的事情…… 1944年3月17日于重庆歌乐山中 (辑自《生命的秋天》)
诸城地方文化情怀的执着与绽放 诸城 地方文化情怀的执着与绽放 扶淇河畔 2023-11-10 11:47山东总版主 王炳熹 欣闻学松兄《诸城方言》姊妹篇《诸城俗语》书稿即将付梓,欣喜之余,感慨良多。能以一己之力携手知心伙伴,暮色晚年而孜孜以求,寄情于诸城地方文化的精心研究,十余年坚持不懈,顺利完成如此繁复艰难的地方文化工程,奉献给世人一份珍贵的文化产品,实乃难能可贵,文化情怀可嘉。正是因了如胡学松那样的一群执着热爱诸城地方文化的智者学人,亦才有了诸城地方文化之花的芬芳绽放。 方言俗语是地方文化的一项独特内容,司马迁《史记》即有“民人俗语”之说。俗语是群体大众在社会生活人际交流过程中,历经悠久的历史积淀,借助比兴、具象、生动、通俗化的方言俚语,用一种约定俗成的非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叙事达理,励志劝诫,扬善惩恶,鲜活而简约,意赅而传神,具有重要的口语交流沟通作用。《诸城俗语》汇集整理了2900多条民间常用的惯用语、俗语及歇后语,词句传神,语言精妙,比较全面系统整理记述了诸城俗语的丰富内容,当为诸城地方文化研究史上第一部民间俗语的集成之作。 《诸城方言》《诸城俗语》两部书稿,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展示了诸城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当是近年来形象解读诸城地方文化的珍稀著述。书稿以大众群体口耳相传的地域方言俗语为载体,充分再现了诸城大众的社会生活、人文历史、稼穑耕作、民间民俗等一系列具有精神生活价值的鲜活文化生态,对丰富诸城地方文化内容,极有历史传承意义。借《诸城俗语》出版之际,有感而发,便想粗略整理一下多年来我对诸城地方文化的一些拙见与思考,以与学松等知己好友共勉共励。
诸城白玉山子的来历 2020-08-22 07:39·邞淇河畔在清乾隆《诸城县志》疆域图上标有一座小山白玉山。它坐落在诸城城北的潍水之滨,扶淇水傍其右流入潍水。山不太高然其形成奇异,来历却载入志书。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县北二里有白玉山,明洪武四年三月十五日大风堆沙而成,以白玉名者,状沙之白也。此北条山一大支也。” 又有传说为明洪武二年,有一天夜里突然刮起狂风,传为九条龙路过此地。它们因依恋这个地方,便停了片刻,其携带的漫浸风 沙就留了下来,形成了一座玉山,白玉山由此而得名。 白玉山是诸城北去濰坊、济南的交通要冲。明万历二十七年,官府在此修建了专门接待上级官员的“玉山馆”。史载:“玉山馆,县北白玉山之阳,万历间知县颜悦道建,以迎送上官者。”为了交通方便,明天启七年(1627),又在这里建成了诸城境内潍河上第一座大桥一善济桥,并在白玉山立碑纪念。 自玉山的灵气孕育出了自己的特产。这里出产的香附米,质量上乘冠压群芳,早在数百年前就已闻名遐尔。清代《诸城县志·方 物考)在评价中草药时云:“其少而诸佳者,白玉山香附米… 明万历年间,爱民清官杨天民“由朝城调繁诸城,下车问疾苦,察民所利病……累二年,以内召去,父老千余,泣送数百里。”为缅怀这位清官,诸城乡民为其建了生祠以祭之,后来与另一位清官杨继盛合祭于“二杨公祠”。在祠前有一方纪颂杨天民的德政碑,而此碑最早是立于白玉山的。《诸城县志·金石考》:“邑侯杨公德政碑,万历二十五年张世则撰,在白玉山,乾隆二十八年,知县宫懋让移置二杨公祠前。” ……以下略
《诸城方言》 胡学松 《诸城方言》序 王炳熹 2022年的春节,虽值隆冬,阳光却是异样的柔和温暖,些无寒意。好友相聚,与原潍坊市政协副主席吴建民闲聊间,他很是认真地赞许胡学松先生的《诸城方言》,溢美之词情真意切,绝无丝许阿谀之意。我深以为奇,期盼先睹为快。数日后偶遇学松兄,便向他索要了该书的样稿,听了他如数家珍般的扼要勾画。我一时拍案叫绝,建民主席慧眼识珠,所言极是。 《诸城方言》真真是一本难得的地方文化好书,非常值得收藏阅读、馈赠亲朋好友、推介给那些数以万计背起行囊北漂广漂的诸城游子们。还有那些热爱诸城、眷恋诸城、钟情诸城的硕儒商贾。这应该是一本可以传世后人,能够载入诸城文化志的一部优秀地方文化专著。 《诸城方言》是学松的一部呕心沥血扛鼎之作,整整筹备了近十年,仅仅文字整理就花了三年多时间。全书从300多部(期刊)含有诸城方言的4000多万字刊行于多个年代的著作中,兼及调查走访近百位口耳相传方言丰富的长者,共收集诸城方言字、词组5600多条(其中与普通话读音不同的单字530个),参照汉语词典的编纂方式,并对每个词组精心解读,附以凡例,注以读音,全书达46万字之多。这是迄今为止诸城方言一部比较完整、系统、规范、精准、全面的研究专著。 地方方言研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每一个词语的精准解读。汉语言文字,自甲骨文起至秦汉以降,一以贯之,一脉相承,语音与文字相对应,每一个字、词组都有比较确定的释义和出处。而诸城方言,迄今为止,仍然是一种语音系统,一种只有发音没有对应文字的语言体系。数百年乃至千年以来,诸城方言实际上是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语言,从未形成完整的文字书写规范,始终是以口耳相传的语音形态代代传承。这就造成了有其音而无其字,要给每一个方言词组找到对应的汉字,只能根据民间发音的谐音作标注。而这种标注并非是唯一的,或许是多元的。同一个方言单词,同一个发音,用文字标记,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写法……为了尽可能保证方言词组的准确性,作者需要查阅大量的典籍文献资料,反复核实词组的来源、语境,最终选取一个较为妥帖的文字词组。其执着精神,研究之严谨,实是难能可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