驊将军 驊将军
关注数: 7 粉丝数: 40 发帖数: 4,278 关注贴吧数: 15
聊聊本吧热度最高的白井老师 其实我是标题党,只是想借推吧流量最大的白井老师聊聊我对推理小说文学性的看法。毕竟提到白井老师大家应该都熟悉,不至于我的帖子石沉大海。先叠甲,本人不是什么本格迷、社会派迷、硬汉迷、变格迷等等…,就是单纯的推理爱好者+半吊子的文学爱好者,基本什么派别都看。另外本人理科生,文学理论方面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但文学理论相关的书看过一些,不能算很懂。 这次的切入口很简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白井老师的《お前の彼女は二階で茹で死に》(《那个女孩被煮死在二楼》),其标题来源于杰克•凯鲁亚克和威廉•巴勒斯的作品《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姑且不论这本书的诡计是否优秀(我承认白井是天才),我在很久以前就提过这桩事,当时我的评价是白井老师的恶趣味满满,但幽默感却有所欠缺,我想借着这个机会详细说说我何出此言。 首先要说明白,巴勒斯这本书的标题来源于他在吃早餐时听到广播里的一则关于马戏团失火的新闻,播音员惊呼:“And the hippos were boiled in their tanks!”巴勒斯对这个段子情有独钟,此后常常挂在嘴边,甚至拿来当了自己遗作的标题。我相信白井老师也非常中意这句话,才选择了致敬这个标题。下面我用自己的愚见来试着分析分析这个地狱笑话的天才之处。 首先,水槽,河马这二者的组合很容易让人想到马戏团,而煮死又导向了火灾,所以这三个词语的简洁组合就生动的勾勒出了马戏团火灾时鸡飞狗跳的地狱绘图。此外,水槽是河马平时赖以为生的食物来源,也是火灾时绝望之下最后能保护它的东西,然而最终水槽并没能拯救河马,反而给予了它“煮死”这个怪诞的死法。最后,形状类似器皿的水槽,以及“boiled hippos”这个奇怪的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种猎奇怪异的食物。因此这是一个绝佳的地狱笑话,每个读懂了的读者都会为此会心一笑(功德-1)。相比之下“女孩”“二楼”“煮死”这三个词语间并没有类似的强关联,组合不出这样的幽默感,能拼凑出的画面似乎也只是一个猎奇鲨人狂(事实上这本书的主角似乎更像是一个性*瘾狂魔)于是这个标题便只剩下了恶趣味,而失去了原来的韵味。我在读巴勒斯等人的书时,有时会深切感受到他们如同恶魔般近乎残忍的灵光乍现,而白井老师似乎只是单纯爱好这些猎奇的东西,把他喜欢的东西拿出来分享给大家而已。 说这么多,我并不是在批评白井,因为在“本格迷”们看来,只要脑洞足够优秀,这些根本是无关紧要的旁枝末节。但我也希望有些太过极端的“本格迷”们理解,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时别人眼中的确有你们没看到的,不可忽视的缺点。至于鉴赏推理则并不只有一种方式是正确的,请别扯着“本格”的大旗一竿子打死所有别的声音。 作为对比,我还想提一提我眼里足够好的标题,那就是米泽老师的《黒牢城》(无意拉踩,只说标题,两本书本身哪个更好大家自有判断)。“黒牢”二字,往小了说是囚禁黑田官兵卫的囚牢,进一步说是面对织田氏天下布武的联军封锁绝望的有冈城,再进一步是战国这个笼罩在全天下人头顶上,令每个平头百姓亦或是英雄豪杰都如履薄冰的黑牢,可谓画面感十足,回味悠长。因此哪怕这本书的诡计只能称得上平庸,我也很喜欢它。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横山秀夫《昭和六十四年绑架案》 本来这次是想聊聊吴胜浩的《爆弹》,不过这几天又看到吧里一些诸如“社会派既不是推理又不是文学,半吊子上不去下不来。”“读社会派不如直接看严肃文学”这样让我哭笑不得的暴论。我想可能有一部分人既没有深入了解过何为社会派,读的严肃文学也并没有很多,前段时间聊了冷硬派,那么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聊聊社会派,选择的这本书也是和《爆弹》一样的警察小说。至于社会派与严肃文学之分别,姑且按下不表,等我后面找机会再细说。 第一次读这本书大概是两三年前了,大多数人接触横山秀夫应该都是从《第三时效》开始的吧,不过这本实际上是我看的第一本横山秀夫,也是目前我心目中横山秀夫最出色的作品,迄今重复仍然不觉无趣,甚至还感慨更深。 故事立足于一个足够有噱头的超展开——被称为“史上最凶恶事件”的昭和六十四年绑架案距离公诉期截止只剩一年多,而值此之际 警察厅长官,“二十六万警察金字塔的顶点”却亲自前来视察。这样的大人物突然亲自过问多年前尘封的事件,显然不可能是因为良心发现。警察厅内部的权利斗争暗流涌动,而处于漩涡中央的,正是同时身兼警察权利斗争牺牲品,以及少女失踪案受害者的父亲两重身份的三上警官。这样的超设定虽然不一定足够现实,但绝对足够具有戏剧性。然而,横山秀夫以其深厚的功力,不但没有令故事像近年来流行的“新社会派”一样,空有吸人眼球的开头却流于形式,反而愈发引人入胜,并无虚浮之感,令人更能对三上警官的境遇感同身受。 本书一直以来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拖沓的叙事节奏,以及对于警察厅内部斗争过于详实近乎冗长的描绘。然而,在我眼里这也是本书难得的风味来源,人生正如三上警官所面对的困局,困难和绝望只会一重一重不断袭来,当局者身处其中,所要面对的并非读者眼里惊险刺激的曲折反转,只有一路的颠沛流离,唯有坚持到路的尽头者,方能一窥希望的曙光。 我读叶嘉莹先生《汉魏六朝诗讲录》时,先生评价刘琨诗《重赠卢谌》时,有“千里蟠龙,到此结穴”之语。是谓此诗正乃刘琨人生写照,前面多列典故,直到最后方有感发,唯有忍过前面的枯燥无趣,读到刘琨真意时更显感慨万千。横山秀夫此书大抵亦如是,全书布局错综复杂,愈读愈感沉重压抑,正是“千里蟠龙”。因此我也觉得《重赠卢谌》的末句颇为适合为此书作结:三上警官这块出身于刑事部,身经百战的“百炼钢”,谁又会想到他会在命运的作弄下变为“绕指柔”呢?幸运的是,与刘琨不同,三上警官总算有个带有希望色彩的结局。横山秀夫也许正想告诉我们,“百炼钢”与“绕指柔”并非自己能选择的,但只要心怀光明,总能穿过黑暗。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詹姆斯•艾尔罗伊《白色爵士舞》 四部曲终于在此告一段落,艾尔罗伊在我心中已经成为当世犯罪小说的巅峰,能将如此深重阴沉又支离破碎的故事讲的扣人心弦,需要的功力难以想象。用着极端冷静且克制的笔触,去讲述最血腥绝望的故事,有种让芥川龙之介去写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的难得风味,即便从纯文学的角度去看,也是难得的上品。从前由于海明威的缘故,我对电报体文风一度抱有偏见,但艾尔罗伊浓稠深邃的风格和电报体又冷又硬的特点可谓相得益彰,不再有令人厌倦的刻意之感,反而是欲罢不能。 除开和主线关系不大的《黑色大丽花》,四部曲的后三部可以说是我读过最精彩的犯罪故事,凌厉的电报体文风,冷冽的群像刻画笔触,以及读来寒意深入骨髓的氛围营造。有如独行于荒原,除了刺骨的寒风伴身,留在心中的究竟是仇恨的火焰还是绝望的余烬,只有读者自己知晓。 相比于《洛城机密》和《无际荒原》,这次的笔调显得更加破碎和冷峻,我不清楚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刻意为之,亦或是为了写照戴维警督的精神状态,不过与结局相照应反倒另有一番风味。剧情全面承接《洛城机密》,然而与前三部的结局格调不同,令人绝望的大反派达德利终于被击败,像一条被打断了脊梁的老狗一样灰溜溜的退场,艾德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那些曾经因为达德利而失去一切,亡命天涯或是身亡命殒的人们,不论他们曾经是英雄还是恶警,是耍诈使坏的骗子高手还是血气方刚的莽撞硬汉,他们的魂灵总算能够聊以慰藉。 然而,达德利输了,LA的故事却并没有到此结束。我曾天真的以为是只手遮天的达德利遮住了太阳,才使得举目不见五指。等到达德利庞大的阴影轰然倒下,我才发现,洛城的太阳,本来就是黑色的。这场许多人为之舍生忘死的决战,不过是这座“天使之城”的每一个黑暗角落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故事。再凶残狡诈的魔鬼,在洛城也不过是舞台角落默默表演的一员,就像再矫健凶悍的野狼,也不过是无尽的荒原中一具徘徊着等待死去的骸骨。 也许这就够了,尽管支离破碎,尽管满目疮痍,尽管全部都是遗憾,尽管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经不可挽回的改变了。故事终究还是画上了一个歪曲的休止符。 也许这还不够,我们绝不饶恕,我们永不遗忘。 可恶的太阳啊,你究竟什么时候灭亡?我情愿与你同葬!
就算神会饶恕,我也绝不遗忘——詹姆斯•艾尔罗伊《无际荒原》 我短暂的詹神之旅,开始于电影《洛城机密》(至今仍然是我心目中影史犯罪电影的top1),而终止于洛城四部曲的第一作《黑色大丽花》,虽然《洛城机密》的原作的确如我想象般的优秀,不过晦涩生硬节奏又极慢的《黑色大丽花》还是成功劝退了我。这次重拾詹神,不禁让我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无际荒原》也许是我读过最优秀的警察小说(尽管我怀疑这个词是否能概括它),没有之一。本书整体的plot铺陈有些类似《洛城机密》,但更胜一筹。相比于传统冷硬派香烟美女威士忌,硬汉孤身一人行走世间的做派,洛城四部曲只有深不见底的黑暗,正如标题The Big Nowhere,繁华的LA实际上是一片无际的荒原,灯红酒绿,车水马龙背后,唯有刺骨的寒风永远相伴。 人物塑造可以说是詹神的拿手好戏不必多提,即便作为悬疑小说来看,本书的悬念设置以及布局推进也是最顶尖的,同时具备顶尖的文学性和极高的娱乐性,可以说是犯罪小说的最高境界。这里也许没有好人,但仍然有着一个个足矣令你为之落泪的男人,他们背负着各自的秘密,最终消失在洛城罪恶的尖牙下,他们身上数不清的罪恶,荣耀和爱也一并逝去,只留下读者背负着一切。 相比于传统侦探小说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找出真凶的模式,詹神极为大胆的将幕后真凶一开始就摆在读者面前,然而这并未削减一丝阅读的乐趣,反而带来更为深重和浓厚的绝望。亲情,爱情,正义,荣誉,勇气,英雄都是稍纵即逝的,一声黑枪足以终结一切。唯有罪恶永恒,只要还有人在,洛城的罪恶就不会终结。LA是撒旦的地盘,连上帝都已经遗忘了这里。 但在黑暗中,仍然有人默默记得这一切,哪怕神会饶恕,我也绝不遗忘。 期待第四部《白色爵士舞》。
非推荐)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古泉迦十《昆仑奴》 对于我个人而言,今年最为期待的推理小说应该就是这本《昆仑奴》了,古泉十迦老师在炫学推理方面的功力,相信看过《火蛾》的读者都有目共睹,而这本新作更是作者销声匿迹十几年之后的新作,可谓十年磨一剑,题材又是可以说相当宝藏的唐传奇——极少有日本作家涉足这个题材,但其内涵之丰厚值得仔细挖掘。然而就是这么一本被我寄予厚望的预订神作,最后的结果是让我大失所望。 推理方面,是常见的日式脑洞动机,加上猎奇的谜面方便炫学的展开,没什么好多说的,我预期的看点也并不是这个。然而实际上作者对大历年间的唐朝——一个遭受过毁灭后获得新生,看似繁荣依旧实则危机四伏暗流涌动的精彩时代背景刻画的乏善可陈,对于道教的神秘学知识也只是浅尝辄止,唐传奇+道教/祆教的神秘传说,可以说是潜力无限的梦幻组合,作者却只是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普及了些许背景知识,完全没有《火蛾》里浪漫炫目的超展开。古泉老师把主要的力气放在了交代唐朝与胡商的贸易链上,看得出作者花了很大力气去研究史料,以我的水平也没发现作者的炫学部分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归根结底,无聊就是原罪,论专业性比不过专门的学术著作,论趣味性又毫无特色,缺乏亮点。 此外,本书的很多情节人物实际上取材于《宣室志•裴铏传奇》中《昆仑奴》一篇,我最不满的一个人物改动是将作为幕后大boss的“盖代之勋臣一品者”从原文暗示的郭子仪变成了宰相元载,大概因为在本书中这是一个彻底的反派角色,作者认为让光伟正的典范尚父郭子仪去扮演这个角色没那么合适,但却令作品失去了传说与历史交相辉映的奇妙体验。我在读志怪传奇作品是看到熟识的历史人物,总是会觉得格外兴奋和有趣,有种传说照进历史的新奇感觉,元载固然符合本书需要的人物形象,却令故事失色不少。 总的来说,本作的水平远不及《火蛾》,也许也有我对唐朝历史更加熟悉,对中东的风土人情宗教典故却知之甚少的缘故,但又或许逼仄的岛国小邦确乎理解不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即使是安史之乱遗留下的灰烬也有无数的传说蕴藏其间,我不想用避雷这种难听的字眼,但这本书的确远不如我想象中美好和有趣,希望能给和我抱有同样期待朋友们提供一点参考。
[lbk]年度最佳[rbk]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木木高太郎《愚人》 这本书其实早就诞生几十年前,按理说不能算是今年的最佳了,不过今年的新作品《象首》也好,《格力高》也罢,大多有各种各样令我不满的地方,昨天读完了今年最期待的一本,古泉十迦老师的新作《昆仑奴》,老实说也有些失望,回头有机会单独发帖聊聊这本书吧。 所以姑且允许我偷奸耍滑把这本第一次引进的老书算作是今年的年度最佳吧。我第一次接触木木高老师应该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了,在某本合集里看到过《新月》,不过那时候的我尚且对日本的推理史一无所知,这么多年后重拾木木高太郎,又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触。 整本书可以说是臻于完美的杰作,悬念铺设,本格诡计,背景脉络,放在时代眼光下来看几乎挑不出毛病。木木高老师的创作理念就是侦探要素与小说要素应当相辅相成,缺一则不成侦探小说。侦探小说是艺术,是可以娱乐大众,也可以流芳百世的。《愚人》里不但安排了教科书般经典的暗号解密和弹道分析,美丽的爱情故事,还有着更加扣人心弦的内核。达子留下的遗书中劝告主角,不要成为人生的愚者,然而人行于乱世,犹如盲人行于暗夜,谁也看不清前路,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路上的愚者,祖母沉浸在过去的荣耀里不能自拔,走上了自毁的歧路,良三慧眼如炬成就一番事业,但仍然因为些许差池就满盘皆输,达子既聪明又思想独立,但却是她让自己最爱的人成了人生的愚者,高冈老奸巨猾,最后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愚人良吉更是失去了所爱之人,爱他之人和心中的信仰,更进一步,彼时的日本也是沉浸在神国迷梦当中的愚人,被疯狂蒙蔽了双眼,却看不到近在咫尺的深渊。每个人都在黑夜里走路,都是人生的愚者,只有蓦然回首,直面自己一度铸成的大错,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木木高向未来如是警告道。 多说两句题外话,书尾还收录了木木高老师的评论,其实现在的推理圈里,被滥用的最严重的一个词就是“本格”,我倒不是原教旨主义,但看到有些人整天挥舞着“本格”的大旗,批判这个没有诡计,那个不是推理,还是有些遗憾。木木高太郎老师早在九十年前就迈出了第一步,但也许他的“侦探小说艺术论”,的确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垂暮之人的最后迷梦——托马斯·品钦《性本恶》 经历万有引力之虹的洗礼后再次挑战品钦,这次选择了从相对比较熟悉的侦探小说入手。说实话比我想象中的要更有趣也更好读。我并不敢说完全理解了品钦想表达什么这种大话,不过我想这本书传递出的精神每一位冷硬派读者应该都有体会,那是品钦对六十年代那个迷茫,混沌,歌颂理想又深藏罪恶,充满浪漫又贫瘠不堪的美国的回忆录,那也是硬汉侦探小说的黄金年代。 品钦的文字一如既往的光怪陆离,令人仿佛置身于磕嗨了后的幻境当中,不过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而品钦的笔触似乎也因此多了几分怀旧的色彩,如同《繁花将尽》里老去的名侦探马修一样,这位老顽童也在怀念着他一度狂放过的青春,那是最原始又最触不可及的迷梦。 单说案件本身,似乎是一团巨大的乱麻,直到最后也没能解开分毫,冷战的巨大铁幕,见不得光的LSD交易,洛城警局尽人皆知却无人敢提及的黑色丑闻…私家侦探多克就像闯进飓风的蚂蚁,极目远眺看到的也不过是这团黑暗的冰山一角,随便的一次触碰都足以让他万劫不复,但阴谋论和黑色电影的剧情正是嬉皮士的最爱。正如书名《性本恶》,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行走在洛城的灰色地带,没有一个人的手是干净的。然而正因如此,同样不是什么好人的多克才更值得坏家伙们的信任,他们互相提防的同时又互相依靠,时刻准备着出卖对方的同时又不知不觉间共渡难关,这是一群性本恶的坏种们展露出自己人性光辉的故事,是硬汉派小说里跑龙套和当反派的家伙们如何求生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当不上主角的大多数人的故事,是CCR歌里那些no fortunate one们的故事。 不管是好是坏,旧时代已经落幕了,就像消逝的梦,但仍有人贪恋着不愿醒来,那就再度沉入梦中吧。打进身体的LSD,耳畔响起的The Doors的歌,脑海中疯狂又支离破碎的梦,以及翻开的托马斯·品钦的侦探小说,那是在新时代已经垂暮的老家伙们最后的一场迷梦,毕竟嬉皮士最擅长这个,不是吗?
向着无色界进发——佐藤究《幽玄F》 这本书就是我的年度最佳了,虽然在我看来也许不能算是推理,不过日本还是有很多人将之冠以ミステリー之名,而且佐藤究在国内实在太冷门,大概只有少部分推理读者会认识了,所以还是发在这里吧。 在我眼中佐藤究老师是真正的天才,我甚至觉得“令和年代的梦野久作”都是低估了他,他也许有机会达到更高的成就。我强烈推荐大家先看看《特斯卡特利波卡》,极为精彩的炫学类冒险小说,甚至可能已经超越了他的老师京极夏彦。 近些年很多日本作家只“反战败”却不真正“反战”为人诟病已久。这些人的通病是只聚焦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却对战争的成因绝口不提。除了狂人,没人会喜欢战争,但战争依然贯穿人类史的始终,就是因为伤痛的记忆是无法持续的,等到伤痛被淡忘,战争又会再度萌生,三岛由纪夫可谓其中代表。《幽玄F》一书,算得上晦涩,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佛学符号。不过大部分人应该还是能看出这本书真正的主角就是三岛由纪夫。三岛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和杀身殉国的壮烈结局,俨然成为了日本精神文化史的一部分,这个光环太过耀眼,以至于越来越少的作家敢于议论此事,佐藤究并没能免俗,他的故事主角是一个叫易永透的少年。 前半部分,似乎是在写一个如同爽文男主一般的开挂人生,接下来的挫折也不能免俗,似乎作者是在对三岛表达同情和支持。然而接下来情况急转直下,所谓大义,乃是垂直的而非水平的,三岛的所作所为嘴上说着是为了大义,但终究是“水平”的行动,说白了不过是神国思想浸淫下的自我毁灭行为,他们抛弃了已经不可能得到的胜利,转而去追求近在咫尺的死亡,嘴上说着人民可怜,战争可憎,到头来想到的办法只是毁灭自己而已,他们并没能战胜战争,只是被战争吞噬的可怜人,在水平的方向看不到希望,于是朝着必然的毁灭义无反顾的冲了过去。所谓的杀身成仁,只是行将崩溃的神国思想留下的破灭终局而已。 三岛由纪夫死前的遗作中,提到了“天人五衰”这个概念,传说天上的天人不会生老病死,但也会有“五衰”这个结局,最终走向破灭。然而,佛经中同样提到,到达了“无色界天”的天人,就不会再有五衰的现象。三岛一辈子看着水平方向,只看到了必将到来的五衰结局,却始终忘了抬头看看垂直方向的另一条出路。能去到那里的不只有战斗机,还有菩提树。易永透在最后驾驶着战斗机垂直的逃向了无垠的天空,这是被虚假的“大义”蒙蔽了双眼的三岛没能看到的选择。 易永透看向了四周,眼前是燃烧着的金阁寺,向着水平方向无限的延伸,永远看不到边,头顶是无尽的漆黑,脚下是无底的血海,他的手中只有一把切腹用的怀剑,似乎命运已经告诉了他唯一的出路。 于是易永透先看向脚下的猩红,接着仰视漆黑的天空,血的颜色在黑暗中形成补色,无限的蓝在无边无际的黑暗当中蔓延开来,很快覆盖了黑色的天空。 接着,他拔出了怀剑,朝着垂直的方向对准蔚蓝的天空,像抛纸飞机一样抛了出去,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
双头犬咬掉了自己的脑袋 双头犬咬掉了自己的脑袋(《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勒斯) 其实这个帖子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荐书,而是想谈谈我对这本书的感想,不过硬汉派也没啥可泄底的,视作荐书也没区别。 对美国文学稍有了解的话,凯鲁亚克的名字肯定不会陌生,相比之下,巴勒斯的名字就显得鲜为人知,不过我倒觉得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才是“垮掉的一代”最醒目的标注,作为垮掉一代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合著的小说,对于猎奇小说爱好者应该是必看的吧。 我一贯反对将包含犯罪要素的文学作品笼统的算作推理小说,不管《荒凉山庄》也好,《罪与罚》也罢,亦或是《押沙龙,押沙龙》我都不认为是推理小说,不过本书应该是无可置疑的推理小说了,因为两位作者的最初目的,就是记录下一场两人身为亲历者的谋杀,一场改变了两人的人生,乃至于改变了20世纪美国文坛的谋杀,这场案件——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谋杀案,是很多很多东西的倒影,也是很多很多东西的开端,但对于两位当事人来说,就只是一场谋杀,就好像被卷入了一个发生在现实里的侦探故事。 我对于《特伦特最后一案》的评价是“揭示了推理小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那么这本书大约就是在告诉我们,当有人试图跨越那道鸿沟时,那些原先在书中一板一眼的登场人物,将会露出何等可怖和狰狞的面孔。现实的谋杀没有华丽的密室,没有那些充满美学的诡计,有的只有性、酒精、drug,如果被害人的头被切了下来,那么凶手的目的大概率不是搞什么无头尸诡计,而是为了把它当球踢。在现实里,杀人往往是最堕落的行为,邪恶的大学教授不会像莫里亚蒂一样博学又优雅,而是如同野兽般被原始的欲望驱使着。杀人者不像“雪人”那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恶魔天赋与变态的艺术追求,而有可能只是一个磕drug的年轻txl,侦探对一切都无能为力,要么烦恼着一切,要么嘲弄着一切,宝贵的真相在面对条子时只是毫无价值的垃圾。
前进乃极乐,后退即地狱(含轻微剧透) 今年我的推理小说类年度最佳应该就是这本《黑牢城》了(全年最佳应该要给石黑一雄老师的《克拉拉与太阳》),虽然早在预售之前我就在豆瓣的民翻大佬那里读过了,不过实体书到货之后我觉得还是得给大伙推荐一下这本书,我觉得给近五年以来的最佳推理都不过分。 这本书我觉得是实打实的配得上这个大满贯的,虽然站在历史小说的角度讲,其美感不如陈舜臣,详实不及司马辽太郎,但是读完之后的震撼感绝对是无与伦比的,更别说作为本格而言虽然算不上惊为天人,但还是有不少出彩的想法和设计,这是前两位作者所比拟不了的。采用章节式的手法分为四个案子写成四篇短篇来破案,又在案件中埋下伏笔,这让读者能够在欣赏本格推理的精巧的同时,不至于被分出太多精力去思考谜题以至于无暇欣赏作者在全书中埋伏的暗线。 如果以完全看懂为目的,那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可能算是相对较高的,对日本战国史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先读山冈庄八的《织田信长》,司马辽太郎的《丰臣家的人们》和《国盗物语》,先了解一下背景故事和后续发展,会对阅读体验有一定的提升。 不过即使不看,我认为也能欣赏到的本书的最大亮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宿命”。与《时间的女儿》聚焦于解决历史未解之谜这样的类型不同,本书想要解决的也许不是“荒木村重为何反叛”,而是“荒木村重为何一步步无可避免的走向地狱”,乃至于安土桃山时代的天下大事为何一步步不可避免的滑向更大的战争深渊。而作者给出的解答很简单也很无奈——“宿命”。 荒木村重想逃出织田家覆亡的深渊,但他的举动进一步加速了织田家的覆亡,又让自己的家族倒向了另一轮新的悲剧。而哪怕多智近妖者如官兵卫,也不得不暗自叹服于命运的力量。即使是常人眼中群雄争霸人杰辈出的战国时代,其实也只是宿命的棋子们进行的一场血腥的游戏。 因此本书与大多数的大河剧,剑戟片也不同,不再有潇洒的快意恩仇或是光荣的英雄史诗。整座黑牢城正如其名,不仅是囚禁官兵卫的监牢,也是困住了荒木村重的未来的囚笼。而更进一步,战国就像是笼罩在全天下头顶上的一座黑牢,不管是荒木村重也好,织田信长或者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也罢,这些威名赫赫的人杰在这座黑牢里都只能如履薄冰,就像我的标题所引用的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一样,咫尺极乐,一念地狱。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