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酋龙
巨酋龙
关注数: 36
粉丝数: 71
发帖数: 3,419
关注贴吧数: 15
哥伦布动物园东北虎称重
哥伦布动物园东北虎称重
(转自育空狼小孩)伦滕波尔公虎和懒熊对峙
刃齿虎体型 来源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opus%2F1058792516021649413%3Fspm_id_from%3D333.1387.0.0&urlrefer=075055874bcc20ac64a3414ba571bb2e DOI: 10.1002/jmor.10384 Christiansen, P., & Harris, J. M. (2005). Body size of smilodon (mammalia: Felidae). Journal of Morphology, 266(3), 369-384. 摘要 通过现生猫科动物肢骨36项骨学指标,对三种大型剑齿虎——纤细刃齿虎(Smilodon gracilis)、致命刃齿虎(S. fatalis)和毁灭刃齿虎(S. populator)的体重进行了估算。本研究引入新模型以评估预测方程的可靠性,因基于单块骨骼的多项指标计算体重更具可信度。纤细刃齿虎(S. gracilis)体重范围为55-100公斤,与现生美洲豹相当;致命刃齿虎(S. fatalis)体重范围(160-280公斤)较既往认知更轻,接近现存最大猫科动物东北虎。毁灭刃齿虎(S. populator)体重范围达220-360公斤,远超任何现生猫科动物,其中特大个体几乎肯定超过400公斤。与既往研究的差异主要源于体重估算数据库的差异。 引言 剑齿虎亚科的刃齿虎属(Smilodon)是更新世南、北美洲常见的大型掠食者。其头骨与牙齿结构已获广泛研究(如Simpson, 1941; Kurte´n, 1954等),但广义剑齿猫科动物的躯体比例与现生猫科存在显著差异:前者通常显得更粗壮有力,四肢骨骼(尤其是远端部分)相对更短更结实(如Merriam and Stock, 1932; Anyonge, 1993)。 北美晚更新世的致命刃齿虎(Smilodon fatalis)作为研究最充分的剑齿虎,拥有大量标本——洛杉矶县博物馆汉考克收藏馆藏有逾600件头骨(Akersten, 1985),全馆刃齿虎标本超2,100件(Miller, 1968)。而南美毁灭刃齿虎(S. populator)标本较少,其通过更大体型等特征与致命刃齿虎区分(Berta,1985)。较原始纤细刃齿虎(S. gracilis)则明显小于另外两种(Kurte´n and Werdelin, 1990)。早期认为致命刃齿虎与现生狮子体型相当的观点(如Kurte´n and Anderson, 1980)可能错误,因其特殊比例结构实际体重远超直观估计(Anyonge, 1993)。 本研究基于肢骨尺寸估算三种刃齿虎体重。虽然颅齿特征常用于体重估算,但因存在地质时代系统偏差(Damuth, 1990)及非承重特征的理论缺陷(Hylander, 1985),肢骨作为直接承重且与哺乳动物体重高度相关的结构(Christiansen, 1999a,b),更能反映灭绝动物在承重与运动应力方面与现生动物的相似约束。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测量了哥本哈根动物博物馆馆藏的23只现生猫科动物标本(代表10个物种,见表1和附录A)。为避免种内与种间异速生长的混淆,统计时采用各物种多个体测量值的平均值——但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和东北虎(P. tigris altaica)作为两个独立亚种处理,因其存在显著形态差异(Maza´k, 1981),且本研究需尽可能纳入大型类群数据。 研究使用的纤细刃齿虎(Smilodon gracilis)标本包括佛罗里达大学(UF)的9件个体骨骼;毁灭刃齿虎(S. populator)标本含哥本哈根动物博物馆(CN)的5件标本(仅CN52为部分骨架,余为不同个体的零散骨骼),另补充拉普拉塔博物馆(阿根廷)的3件标本。 致命刃齿虎(Smilodon fatalis)材料来自洛杉矶县博物馆汉考克收藏馆(LACMHC)的25件标本。该物种是拉布雷亚沥青沉积中第二常见的哺乳动物(仅次于恐狼(Canis dirus))。Miller(1968)根据1913-1915年间的头骨材料推测该馆藏含2,100个个体(未包含伯克利加州大学等机构的采集标本)。由于沥青坑中尸体遭踩踏和食腐破坏(Gilbert, 1927),骨骼多混杂堆积。本研究使用的头骨与颅后骨均来自不同个体,唯一较完整骨架LACMPMS 1-1(Cox and Jefferson, 1988)亦被纳入。
别一边让我去一边又安排人搞我撒 一辈子两面人
蒙古2012年发现的镰刀龙类正式命名 Duonychus tsogtbaatari (双爪龙,种名以蒙古古生物学家Khishigjav Tsogtbaatar 命名), 2012年于蒙古出土的只有两个手指的镰刀龙类恐龙近期被公布(正式描述未上线),标本包括腰带、椎骨、前肢及长约30厘米的爪子,恐龙本体体长可能在3米左右。 转自Fafnirx
至2018年毛子远东豹数量 128只,加上国内应该过200了(狮吹头子转的,别绐我乱删)
以后说这种P话的滚 什么TMD围巾是中国象征了
长1.45米,重近60斤!乐山警民救下巨型野生娃娃鱼 9月7日,乐山市峨边县公安局沙坪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羊竹坝停车场发现一条疑似“娃娃鱼”的动物被困在河边,引发很多群众围观。经测量,这条野生“娃娃鱼”体长约1.45米,体重约59.6斤,是一条成年大鲵,身体状况良好。最后在警民的共同协助下,这条野生“娃娃鱼”被移交给渔政部门带走放生
四川乐山警民救下重达60斤的娃娃鱼 @f_auto?token=f7a16f0f0c646346bdcdba4e0aa59622 7日,乐山市峨边县公安局沙坪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在羊竹坝停车场发现一条疑似“娃娃鱼”的动物被困在河边。经测量,这条野生“娃娃鱼”体长约1.45米,体重约59.6斤,是一条成年大鲵,身体状况良好。最后在警民的共同协助下,这条野生“娃娃鱼”被移交给渔政部门带走放生。(@红星视频)
世界猫科里关于虎的部分截图 肯定要大橘第一
随着气候和人类压力的增加,印度的老虎越爬越高 据法新社(马赫什·潘迪与塞兰德拉·西尔弗在科尔科塔):印度的老虎在以前很少见到的高海拔山区被拍到,专家认为无情的人类压力和变暖的气候正在迫使它们离开传统的狩猎场。 印度野生动物研究所(WII)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惊讶地发现锡金山区老虎的“多张照片”——锡金位于尼泊尔、不丹和西藏之间——其中一张照片拍摄于3966米(13011英尺)处。 生态学家、锡金林业部主任桑迪普·坦贝说,这些照相机陷阱安装在“高海拔地区,以了解气候变化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影响”。 WII研究员Pooja Pant说:“主要的可能原因之一可能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压力上升的影响。” 以前在更冷的高山上也发现过老虎。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称,在邻国尼泊尔,人们在创纪录的4000米高空发现了它们。 只要有足够的猎物,老虎通常会呆在较低的温暖森林中。 但是现在在更高的河段可以更经常地看到它们。 众所周知,老虎在不同的地形和海拔地区活动,而在科贝特老虎保护区,大型猫科动物最集中的地方是喜马拉雅山脚下,从385米到1100米不等。 在印度,世界自然基金会主任阿纳米特拉·阿努拉格·丹达表示,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个小组在锡金3602米处发现了一只老虎,而去年在该邦的另一只老虎在3640米处被发现。
东南亚物种 东南亚物种
朱鹮数量破万…… 这个算救的最成功的吧
会卡肯的地主公虎进食
与人类类似,大象每天晚上也会吃不同的食物 与人类类似,大象每天晚上也会吃不同的食物。信用:Pixabay/CC0公共领域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布朗大学:大象吃植物。这是生物学家和热爱动物的学童的常识。然而,弄清楚这种标志性的食草动物到底吃哪种植物要复杂得多。 包括布朗保护生物学家在内的一个全球团队的一项新研究使用创新的方法高效而精确地分析了肯尼亚两组大象的饮食习惯,下至组中动物所吃的具体植物类型。他们关于个体大象习惯的发现有助于回答关于群体觅食行为的重要问题,并帮助生物学家理解让大象不仅感到满足而且感到满意的保护方法。 这项研究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杂志上。 布朗大学环境研究及生态学、进化论和生物生物学助理教授、研究报告作者泰勒·卡奇内尔(Tyler Kartzinel)说:“对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来说,记住当动物得不到足够的食物时,它们可能会生存,但可能不会繁荣。”“通过更好地了解每个个体的饮食,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大象、犀牛和野牛等标志性物种,以确保它们的种群能够以可持续的方式增长。” 科学家们用来进行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被称为DNA metabarcoding,这是一种尖端的遗传技术,允许研究人员通过将提取的代表大象食物的DNA片段与植物DNA条形码库进行匹配,来识别生物样本的成分。 Kartzinel说,Brown一直在开发这项技术的应用,并召集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方面的研究人员来解决该领域环保主义者面临的问题。 Kartzinel说,这是首次使用DNA代谢编码来回答一个关于社会觅食生态学的长期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一个家庭——如何决定吃什么食物。 “当我与非生态学家交谈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我们从来没有真正清楚地了解所有这些有魅力的大型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到底吃什么,”Kartzinel说。“原因是这些动物很难近距离观察,而且很危险,它们移动很远,它们在晚上和茂密的灌木丛中觅食,它们吃的很多植物都很小。” 据在肯尼亚进行实地研究的Kartzinel说,不仅大象很难监控,而且它们的食物几乎不可能用眼睛来识别,即使是植物学家也不行。
美国佛罗里达海牛正在以破纪录的数量死去 但这一趋势可能在放缓 美国佛罗里达海牛正在以破纪录的数量死去,但这一趋势可能正在放缓。信用:uux.cn/Pixabay/CC0公共领域 (神秘的地球uux.cn)据迈阿密先驱报(格雷特·阿吉拉):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佛罗里达已经有破纪录数量的海牛死亡。但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数据可能表明,这一趋势今年正在放缓——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 根据佛罗里达州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委员会的数据,从1月1日到8月25日,佛罗里达州共有431头海牛死亡。2022年,这个数字是669头海牛,2021年是928头海牛。海牛的五年平均死亡率是597。 以前前所未有的海牛死亡率与寒冷月份的饥饿有关,当时海牛迁移到并穿过印度河泻湖,那里的大多数海草已经死亡。这在2020年开始影响印第安河泻湖,这是佛罗里达州海牛迁徙的中心栖息地。 FWC鱼类和野生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Martine DeWit在给《迈阿密先驱报》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今年,死于饥饿的人要少得多。根据FWC网站上的图表,自2022年初以来,与饥饿相关的海牛死亡数量一直在下降。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印度河泻湖部分地区的海草有所恢复,这一趋势始于去年夏天,”DeWit说。 今年春天,导致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赤潮,这是2022年11月首次记录的。在赤潮期间,快速生长的藻类会产生毒素,杀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据FWC报道,今年三月,赤潮在佛罗里达州西南部杀死了85头海牛。 然而,有一项与人类相关的活动继续夺走佛罗里达海牛的生命——划船。到目前为止,2023年有72只海牛死亡与船只有关。 “数据显示,船只碰撞仍然是这些年来全州最重要的死亡原因,无论这个数字逐年上升还是下降,”德威特说。"...这与人口模型一致,该模型将与船只相关的死亡率确定为人口长期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佛罗里达的海牛大多死在哪里? 李郡:98 皮内拉斯县:42 布里瓦德县:36个 沃卢西亚县:26个 希尔斯伯勒县:24 夏洛特县:23 柑橘县:22 海牛县:19 萨拉索塔县:19 科利尔县:16 杜瓦尔县:14个 门罗县:13 布劳沃德县:10 迈阿密戴德县:9
极度罕见!拍到抹香鲸诞生瞬间 35个抹香鲸家庭经常在多米尼克附近海域出没。7月8日有一只新生幼鲸(如本图中这只与成鲸在一起的幼鲸)在该岛国的外海出生,当时研究人员碰巧在附近,有幸观察到出生过程。uux.cn/PHOTOGRAPH BY BRIAN SKERRY,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ALLIE YANG 编译:涂玮瑛):抹香鲸出生的上一次科学纪录是在1986年,而且没有影音纪录。关于这种鲸鱼在分娩期间的行为,新的纪录可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在7月前往多米尼克外海进行例行观察时,发现一件精采事件:抹香鲸的出生。因为研究团队刚好备有先进技术,所以他们的数据可能让我们对这个物种有更多了解。 国家地理探险家兼生物学家谢恩.葛洛(Shane Gero)说:「我已经在这个领域研究将近20年了。」他负责主持鲸语翻译计划(Project CETI),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目的是了解抹香鲸对彼此说什么。「或许如果我再研究20年,可能又会遇到类似事件……这真的很令人惊叹。」那只雌鲸的昵称是巡回者(Rounder),葛洛从它在哺乳的时候就一直追踪它的生活。它也育有一只年纪较大的幼鲸,名叫阿克拉(Accra)。 研究团队追踪这些鲸鱼的密码曲(亦即喀答声)之后,发现了不同寻常的景象:一群有11只个体的抹香鲸一改平常独自或成对浮出水面的习性,全都面对相同方向列队,显然努力在分娩期间保持安静。 葛洛说,这只是「抹香鲸生活中平常的一天,却是我们以前从未在场见证的一天」。鲸语翻译计划团队预计会在期刊上发表他们的研究。 能够见证抹香鲸分娩非常难得:上一次的科学纪录是1986年,而且没有任何影音纪录。雄性抹香鲸身长可达18公尺,而我们对这种鲸鱼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直到1957年,我们才知道抹香鲸会发出声音。 鲸语翻译计划的科学家目前正在努力分析抹香鲸分娩时的叫声录音,以及透过无人机和双体船拍摄的视频。这类信息对于深入了解抹香鲸非常重要,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它列为易危物种,部分原因是海洋污染和船只撞击。 透过收集和分析数以百万计的鲸鱼密码曲和喀答声,鲸语翻译计划希望能完全破解抹香鲸的语言,进而用鲸鱼的语言与鲸鱼实际对话。 葛洛和同事将更多研究重心放在多米尼克周边海域,当地估计有35个抹香鲸家庭。葛洛说,东加勒比海的族群有不到500只鲸鱼,大多为成年雌鲸和一些幼鲸。他在2005年成立多米尼克抹香鲸计划。 葛洛说,见证那次分娩后,他觉得「非常感激」。 「这样的时刻让我反省之后发觉,我们能做这样的工作是多么地荣幸,而且我确实很在乎我研究的鲸鱼。」 一只新抹香鲸的诞生 对于鲸语翻译计划的团队而言,那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夏日,专家团队搭乘两艘船出海,其中一艘船下面悬挂特殊麦克风,垂到抹香鲸平常活动的深度。研究团队使用两架无人机,以便记录鲸鱼每小时浮上水面换气10到15分钟期间的活动。 研究团队追踪到那群11只鲸鱼「小声」的密码曲后,起初很困惑:这群鲸鱼有时会聚在一起社交,但这通常是很热闹的行为,它们会翻滚、互相摩擦下巴、触碰彼此的尾巴。 葛洛说:「海豚或鲸鱼被虎鲸等掠食者捕猎时会做一件事,就是保持安静。因为如果有听觉能力很强的动物在猎杀你,发出声音就会暴露你的位置。」 出乎意料的是,一只小鲸鱼的头浮出水面,麦克风也接收到突然出现的密码曲合唱。这群鲸鱼将幼鲸托出水面呼吸,而它们在幼鲸底下移动,就像移动式人行道一样,让幼鲸持续漂浮。幼鲸的尾鳍因为在子宫中受到挤压,仍然处于卷起的状态。 葛洛说:「它出生时尾鳍很软,就像肌肉组织内的软骨不存在一般,整个身体看起来软弱无力。」
科学家在土耳其东部山区发现两种新的鼹鼠 Talpa hakkariensis发现于土耳其东南部的Hakkari地区,被鉴定为鼹鼠的一个新物种,在形态和DNA方面都非常独特。学分:uux.cn/普利茅斯大学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普利茅斯大学: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鼹鼠,他们认为这两种鼹鼠已经在土耳其东部山区生活了300万年之久而未被发现。 这种新鼹鼠名为Talpa hakkariensis和Talpa davidiana tatvanensis,属于欧洲和西亚常见的地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群体。 虽然在英国只发现了一种鼹鼠,Talpa europaea,但在更东的地方有许多不同的鼹鼠,其中许多鼹鼠的地理分布范围非常小。 研究人员使用尖端的DNA技术,证实了新的形式在生物学上与该群体中的其他形式不同。 两者都居住在土耳其东部的山区,能够在夏天高达50摄氏度的温度下生存,在冬天被埋在两米深的雪下。 这项研究发表在《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上,由Ondokuz Mayı大学(土耳其)、印第安纳大学(美国)和普利茅斯大学(英国)的研究人员进行。 资深作者大卫·比尔顿是普利茅斯大学的水生生物学教授,他之前负责鉴定了近80种新的动物物种,特别是昆虫,他说这些新发现值得注意有几个原因。 “今天发现新的哺乳动物物种非常罕见,”他说。“全世界只发现了大约6500种哺乳动物,相比之下,已知的甲虫大约有40万种,估计地球上有100万到200万种。” “从表面上看,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发现的新鼹鼠似乎与其他物种相似,因为生活在地下对体型和形状的进化造成了严重的限制——鼹鼠的选择真的很有限。我们的研究强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能够低估生物多样性的真实性质,即使是在哺乳动物这样的群体中,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们知道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所有物种。” 这些发现意味着已知的欧亚鼹鼠的数量已经从16只增加到18只,而且每只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和生理特征。 为了确定他们的最新发现,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数学分析研究了各种身体结构的大小和形状,这也使他们能够包括19世纪收集的标本,这些标本仍然可以在博物馆收藏。 对鼹鼠DNA的补充分析,以及与已知物种的详细比较,证实了它们的独特性。 结果,在土耳其东南部哈卡里地区发现的塔尔帕哈卡里鼹鼠被鉴定为鼹鼠的一个新物种,在形态和DNA方面都非常独特。 Talpa davidana tatvanensis——发现于土耳其东南部的Bitlis附近——也被鉴定为形态独特,但已被归类为Talpa davidana的一个亚种。于1884年首次发现的珙桐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数据缺失。 比尔顿教授补充说,“我们毫不怀疑,进一步的调查将揭示更多的多样性,在这个地区和邻近地区,更多的鼹鼠新物种仍未被发现。在越来越多的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呼声中,如果我们想要保护物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它们的存在。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隐藏的生物多样性口袋,对生活在其中的物种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在考虑如何最好地管理地球的这一部分时,这对保护专家和整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鲸鲨的健康依赖于栖息地、饮食和正确的微生物组合 鲸鲨的健康依赖于栖息地、饮食和正确的微生物组合。照片:迈克尔·多恩。学分:弗林德斯大学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弗林德斯大学:栖息地的丧失以及捕鱼和航运等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海洋中最小的生物引发的疾病却是海洋保护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一面。 这些多样而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在海洋野生动物的皮肤和组织上执行复杂的过程——弗林德斯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了解它们在濒危鲨鱼物种中的作用,首次描述了新的海洋微生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一篇新文章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合作,在世界上五个最著名的潜水地点对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Rhincodon typus)——的皮肤表面进行微生物采样,包括西澳大利亚的宁格罗礁、菲律宾的奥斯洛布、坦桑尼亚的黑手党岛以及墨西哥的拉巴斯和坎昆。这项工作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 通过这些温顺的滤食性鲨鱼,来自12个国际机构的科学家收集了微生物样本,然后使用尖端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描述了鲸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类型。 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对这种物理大小的野生海洋动物进行的最广泛的微生物组研究,涉及三个主要海洋盆地的74只鲸鲨,并将为未来的分析奠定基础,并突出世界各地微生物物种的差异,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微生物组探索加速器(FAME)小组的研究员迈克尔·多恩博士说。 “虽然世界各地的微生物种类不同,但它们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平衡的网络,有助于鲨鱼的健康。 “测量和分析全球鲸鲨种群独特而多样的表皮微生物群对于了解微生物如何影响这种神奇动物的健康和生存非常重要。 “对于任何物种来说,平衡的微生物群落的特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描述,但对于鲨鱼来说尤其如此,鲨鱼是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微生物在皮肤表面形成复杂的网络模式,这在鲨鱼的每个位置都是一致的,揭示了平衡或不平衡微生物群的特征。” 数学建模被用来研究微生物如何相互作用形成群落或网络。 除了揭示鲨鱼皮肤微生物组的涌现结构,该研究还描述了34种新的微生物物种。 这项新研究的合著者、弗林德斯大学教授伊丽莎白·丁斯代尔(Elizabeth Dinsdale)补充说,来自宁格罗的鲸鲨拥有最多的新微生物物种,“这表明我们对居住在澳大利亚水域动物体内的微生物还有很多要了解”。 丁斯代尔教授说,微生物的正确平衡对它们生活的宿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例如,在人类中,皮肤微生物总是存在,当这些群落‘健康’时,它们就不会被注意到;然而,当它们不平衡时,会导致皮炎或皮肤感染等皮肤病,”她说。 “由于微生物太小,无法看到,因此了解这些复杂的网络模式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健康的微生物群平衡非常重要。不平衡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宿主利益的损失,并可能导致疾病。 “我们现在有了鲸鲨健康微生物群的基线,可以用来监测鲸鲨的健康状况,我们还开发了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来确定保护策略的有效性。” 微生物进行重要的过程,包括在海洋中产生氮和氧,消耗有机物和代谢碳水化合物。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野生黑猩猩更年期的证据 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恩戈戈黑猩猩群落中的一只繁殖后雌性玛·雷尼和她的成年儿子韦斯。鸣谢:uux.cn/凯文·兰格拉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洛杉矶加州大学:一组研究人员对乌干达西部基巴莱国家公园的野生黑猩猩Ngogo群落进行了20年的研究,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报告,表明该种群中的雌性可以经历更年期和生殖后存活。 在这项名为“野生黑猩猩更年期的人口统计和激素证据”的新研究之前,这些特征只在哺乳动物中的少数几种齿鲸中发现过。在灵长类动物中,只在人类中发现过。这些新的人口统计学和生理学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更年期和生育后存活会发生在自然界,以及它是如何在人类物种中进化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副教授布赖恩·伍德说:“在世界各地的社会中,过了生育年龄的妇女在经济上和作为明智的顾问和照顾者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这种生活史是如何进化的,这是一个迷人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伍德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凯文·朗格拉伯、亚利桑那大学的雅各布·内格雷以及Ngogo黑猩猩项目创始人兼联合主任约翰·米塔尼和大卫·沃茨密切合作。 “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更年期和生育后的生存可以出现在一个与我们自己完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不包括祖父母的支持,”伍德说,他指的是祖母假说。 这一假说一直被用来解释人类绝经后存活的存在,它提出,女性在生育后的岁月里可能能够通过帮助提高自己孩子的出生率或直接照顾孙辈来传递更多的基因,从而增加孙辈的存活几率。事实上,一些对人类祖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这些积极的影响。 但是黑猩猩的生活安排与人类非常不同。年长的雌性黑猩猩通常不会住在女儿附近,也不会照顾孙辈,但恩戈戈的雌性黑猩猩通常过了生育年龄。 虽然此前在对野生黑猩猩的其他长期研究中没有观察到生殖后寿命很长,但有时会在圈养的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看到,这些动物得到了良好的营养和医疗保健。这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雌性Ngogo黑猩猩的生殖后寿命可能是对异常有利的生态条件的暂时反应,因为这一种群享有稳定而丰富的食物供应和低水平的捕食。 然而,另一种可能性是,繁殖后的寿命实际上是黑猩猩进化的、物种特有的特征,但由于最近人类的负面影响,在其他黑猩猩群体中没有观察到。 “黑猩猩非常容易死于源于人类的疾病,而且它们对这些疾病几乎没有天然免疫力,”Langergraber说。“黑猩猩研究人员,包括我们在Ngogo的研究人员,多年来已经了解到这些疾病的爆发对黑猩猩种群的破坏性,以及如何减少它们发生的机会。” 非凡的努力 研究小组从1995年至2016年收集的人口统计数据中,检查了185只雌性黑猩猩的死亡率和生育率。他们计算了所有被观察的雌性动物成年后处于生殖状态的比例,并测量了66只不同生殖状态和年龄(从14岁到67岁)的雌性动物的尿液样本中的激素水平。 需要在Ngogo进行数千小时的野外工作来收集这项研究所需的观察结果和样本。Tobias Deschner和Melissa Emery Thompson对激素样本进行了分析。 “这项研究是非凡努力的结果,”内格雷说。“只是因为我们的团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监测这些黑猩猩,我们才能确信一些雌性黑猩猩在停止繁殖后还能活很久。我们还在森林里花了数千小时收集这些黑猩猩的尿液样本,用来研究更年期的荷尔蒙信号。” 研究人员测量了与人类更年期相关的激素水平,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水平增加,以及卵巢类固醇激素(包括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下降。 与其他黑猩猩种群和人类一样,研究中的黑猩猩在30岁后生育能力下降,50岁后没有观察到生育。激素数据显示,恩哥戈女性从50岁左右开始经历了与人类相似的更年期。 也和人类一样,这些雌性黑猩猩活到50岁以上并不罕见。一个14岁就成年的女性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成年生活是后生育期,大约是人类狩猎采集者的一半时间。 “我们现在知道,更年期和生育后存活率出现在比以前认识到的更广泛的物种和社会生态条件下,为考虑改善饮食和降低捕食风险在人类生活史进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伍德说。 研究人员表示,跟踪年长黑猩猩的行为并观察它们如何与其他群体成员互动和影响也将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允许这样的工作,支持对野生灵长类动物的长期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伍德说。
在北海道的寒冷水域发现鲜为人知的突吻鲸 本研究中描述的银杏齿突吻鲸的左侧全身照片。鸣谢:uux.cn/Wojtek Bachara,Kuroda Mika等.水生哺乳动物,2023年7月9日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北海道大学:鲸目动物是最著名的完全水生动物,包括鲸鱼、海豚和鼠海豚。该群体包括90多个现存物种,分为须鲸(神秘鲸)和齿鲸(齿鲸)。齿鲸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这个家族的所有物种都有牙齿。其中,Mesoplodon属的分布和生态鲜为人知,因为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洋的近海,很少浮出水面。 一组研究人员,包括北海道大学北部生物圈领域科学中心的助理教授黑田美嘉和水产科学学院的Matsuishi Takashi Fritz教授,最近报告说,在北海道南部的Yakumo海岸发现了一只搁浅的银杏齿喙鲸。他们的发现发表在《水生哺乳动物》杂志上。 黑田东彦解释说:“中脊蜥属由超过15种已知物种组成,是最大的脊蜥科属。”“这个属的不同物种可以通过雄性的头部形状和特定的牙齿来识别。雄性银杏齿突吻鲸拥有10厘米宽的牙齿,形状像银杏树的叶子 我们所知道的关于银杏齿突吻鲸的一切,几乎全部来自88起单独的鲸搁浅事件中的95只个体。其中,30起搁浅事件发生在日本各地。 2022年2月4日,据报道,北海道雅库莫町有鲸鱼搁浅。鲸鱼尸体被运到函馆渔业和海洋研究中心进行测量和尸检。这条鲸鱼是一条体长477厘米的雄性鲸鱼,处于腐烂的早期阶段,这表明它已经死亡一段时间了。其形态与银杏一致;此外,线粒体DNA的遗传分析将该标本归入银杏分枝杆菌的进化枝,具有一个相同的序列。 进化树的一部分显示,本研究中的鲸鱼(SNH22005)被归入银杏齿中喙鲸。 以前的搁浅发生在很多地方,包括日本、美国西海岸、澳大利亚、加拉帕戈斯群岛、泰国、新西兰、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中国、韩国和墨西哥——都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水域。本研究是首次在北太平洋较冷水域发现银杏齿中喙鲸。 黑田说:“2021年11月29日报道了另一次搁浅,可能是一只银杏齿突吻鲸,但由于天气恶劣,该标本丢失了。”“我们的发现表明,这些鲸鱼可能在冬季迁徙到了北海道附近。”
小河解脱了 小河解脱了
华南虎现状 华南虎现状
尼加拉瓜动物园出生的罕见白化美洲狮幼崽 据法新社:动物园官员说,一只罕见的白化病美洲狮在一个月前出生于尼加拉瓜的一家动物园,目前它仍被保护起来,不让游客们看到。 托马斯贝尔特动物园的兽医卡洛斯·莫利纳告诉法新社记者:“我们正在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让它和它的母亲保持健康。” “他很健康,他的身体状况很好,”距离首都马那瓜约140公里(85英里)的春塔莱斯省Juigalpa动物园的兽医说。 普通美洲狮出生时的皮毛是浅棕色或带黑色斑点的红色。导致白色色素沉着的基因突变在物种中很罕见,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记录在案的病例。 “我们很高兴拥有它,因为你很少看到这种情况,”莫利纳说。 美洲狮是美洲第二大猫科动物,仅次于美洲虎,是世界第四大猫科动物,仅次于老虎和狮子。 动物园管理员避免接触这只白化小美洲狮,它和它的母亲一起在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洞穴中长大,并希望在两个月内幼崽能够接受兽医治疗。
巨像秘鲁鲸 巨像秘鲁鲸
为什么大象的鼻子上有胡须 非洲象和亚洲象的鼻子尖须数量和密度不同。一只成年非洲象牛鼻尖的正面图(琳达,见表1)。胡须从皮褶中伸出(插图)。一只亚洲象鼻子尖的正面图(未知的亚洲,见表1)。胡须从皮褶中伸出(插图)。c侧视图的非洲大象鼻子尖。亚洲象鼻子尖的侧面图。从正面看,左上点显示了非洲象鼻子尖的胡须位置。右上,从正面观察非洲象鼻子尖的须密度(每平方厘米的须)。从侧面看,中间点状显示的是非洲象鼻子尖的胡须位置。从侧面看,非洲大象鼻子尖的胡须密度较低。亚洲象鼻子尖上的胡须位置和密度,例如六头非洲象和七头亚洲象鼻子尖上的胡须数量。圆点(成人);三角形(新生儿)。由于样本不完整(空点),一个计数被部分外推。p = 0.0007,韦尔奇t检验(Hedges' g = 3.59)。学分:通信生物学(2023)。DOI: 10.1038/s42003-023-04945-5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鲍勃·伊尔卡):来自柏林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中心、柏林洪堡大学、莱布尼茨动物园和野生动物研究所以及柏林动物园的一组动物学家发现了大象鼻子上胡须的用途。在他们发表在《通讯生物学》杂志上的项目中,该小组从两个方面研究了象鼻和它们的胡须。 据大家所说,象鼻是世界动物中比较独特的附肢之一。它既敏感又强壮,大约有150,000个肌肉单位。也是相当百搭;除了用它们来呼吸,大象还用它们来捡东西,吸水,把水喷到嘴里喝,或者喷到背上来减轻苍蝇的痛苦。 人们甚至观察到大象用它们的鼻子作为通气管,让它们在过河时可以在河底行走。不太为人所知的是沿着躯干长度的胡须的用途。在这项新的努力中,研究小组试图找到他们的目的。 研究的第一部分包括拍摄大象鼻子活动的特写视频——几名大象志愿者被诱导将他们的鼻子穿过盒子上的一个洞,以获取奖励,如胡萝卜或苹果。然后,研究人员仔细观察,看看树干上的胡须在抓取食物时起了什么作用。他们发现胡须不像老鼠等其他哺乳动物那样工作——它们不会移动、抽搐或以任何明显的方式对环境做出反应。 在工作的第二部分,研究小组解剖了死去大象的鼻子。他们发现胡须比其他哺乳动物的更厚,呈圆柱形。他们也没有滤泡神经,这将允许他们用于感官目的。 他们得出结论,胡须的目的是帮助大象衡量挤压物体时要用多大的压力——考虑到大象举起的物体的多样性,这是一个重要的属性。
大熊猫亚科新属————风神熊 一些以前归到郊熊的大个体换到风神熊属了
江苏淹城野生动物园闭园 【#江苏淹城野生动物园闭园#】江苏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发布闭园公告,4月3日,市、区两级文旅主管部门会同淹城旅游区管理办,在江苏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召开旅游安全专项会议。会议要求园区树立安全底线思维,切实提高安全意识,立即开展安全专项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据此,江苏淹城野生动物世界决定于4月4日起闭园,开园时间另行通知!已预订4月4日门票的游客,可在原购票平台办理退票手续。年卡用户将根据实际闭园天数,进行有效期的顺延。此前,动物园因招募勇士与虎同住奖10万引发热议。#与虎同住奖10万动物园闭园#
在伊犁,我的吧龄排名2.29%,贴吧身份是【文思泉涌的大文学家】 #贴吧时光机#里满载着我的青春故事~ https://tieba.baidu.com/mo/q/hybrid-usergrow-bigevent2022/memoir?customfullscreen=1&nonavigationbar=1&trackFrom=fatie
南非自由州有争议的狮子养殖场发现欺诈性微芯片使用和合规问题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作者:Pensoft Publishers):来自MONITOR、Blood Lions和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揭示了南非自由邦省狮子养殖场的一些严重管理和合规问题。在饲养和交易圈养狮子和其他食肉动物的商业设施中发现的一些违规行为包括与使用微芯片有关的潜在欺诈活动、在没有有效许可证的情况下操作、记录不完整、不一致和不清晰。 非洲狮在南非合法养殖,用于互动旅游活动中的商业用途,如幼狮抚养、志愿旅游或“罐装”狩猎业(圈养的狮子被释放到密闭空间中,以供狩猎)。其他原因还包括活动物贸易,或者为了传统亚洲医学的需要而出售它们的身体部位。 所有在南非商业农场出生和饲养的狮子都应向省级当局登记,并配备一个独特的识别芯片,以便通过该系统跟踪每只动物的出生到死亡,避免清洗野生捕获和/或未登记的圈养狮子。 一个多国研究团队使用从省政府合法获得的许可证数据,总结了自由州农场使用狮子的情况,并发现了多起违反国家和省法规的案例。 众所周知,自由邦省是商业狮子产业的中心,全国约三分之一的狮子设施位于其领土上。自由州的这些农场主要繁殖、饲养和安乐死狮子,并与其他省份进行贸易,供应“罐装”狩猎农场和旅游设施。他们还为出口准备狮子的身体部分,如战利品的动物标本,以及与东南亚进行骨骼贸易的骨骼。 从自由州小企业发展、旅游和环境事务部(Free State Department of 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合法获得的数据显示,在饲养、安乐死和运输圈养狮子的许可证中,有数百个重复使用的微芯片编号,表明可能不符合国家和省级法规。 在四年期间(2017-2020年),超过500个独特的微芯片(占微芯片总数的11%)无法通过系统追踪。对于安乐死许可证,可能被欺诈使用的狮子微芯片数量高达15%,在某些情况下,微芯片数量被重复使用了四次。 这引发了人们的严重担忧,即养狮场的主人可能故意重复使用微芯片号码来清洗野生捕获和/或未登记的圈养狮子。 MONITOR的莎拉·海因里希(Sarah Heinrich)博士表示:“尽管其中一些不一致可能有合理的解释,但微芯片编号被重复使用的次数令人担忧,需要当局进一步调查。”。 通过欺诈性使用微芯片清洗狮子和/或其他食肉动物的行为,对南非边境以外的地区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传统医药的狮子骨贸易中,那里的骨头、爪子、骨骼和头骨出口到东南亚。 通过《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审视活狮出口,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动物抵达国际目的地后会发生什么。世界动物保护组织(World Animal Protection)的詹纳·格林(Jennah Green)博士表示:“这些活的出口有可能绕过CITES狮子骨零出口配额,最终在其进口目的地实施安乐死,以满足对狮子骨的持续需求。 2019年和2020年,在CITES狮子骨零出口配额期间,在自由州实施安乐死的狮子很可能成为南非日益增长且基本上不受监管的狮子骨库存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调查。 确保商业圈养狮子行业所有领域的法规遵从性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2021,林业、渔业和环境部部长芭芭拉·克里西(Barbara Creecy)表示,南非政府打算通过强制逐步淘汰的方式有效终止商业圈养狮子产业,最终改为自愿计划。 在目前的状态下,养狮业由多个省和国家当局的不同立法组成,存在差异和法律漏洞,为有害和欺诈活动创造了机会。 “我们的研究突出了许多令人严重关切的领域,这些问题需要部长和DFFE以及九个省级自然保护当局的紧急关注,以更严格地执行TOPS法规,”血狮组织主任路易斯·德·瓦尔博士总结道。
塞内加尔尼奥科罗科巴国家公园母狮脸上全是豪猪刺 1个月无法进食 据ETtoday(实习记者 林郁婷):惹上浑身带刺的豪猪,就连万兽之王狮子也多半没有好下场。国外野生猫科动保组织在救援期间,遇到一只母狮遭到豪猪袭击,靠近后发现母狮脸上布满豪猪刺,推测它已长达1个月无法进食,导致身形瘦弱。 根据外媒《People》报导,全球野生猫科动物保护组织「Panthera」,与塞内加尔国家公园保育部门合作,共同执行「保护大型猫科动物救援计划」,一行人常驻尼奥科罗科巴国家公园(Niokolo Koba National Park),在2021年至2022年间,已经成功为6只濒危的西非狮子戴上GPS定位项圈。 在救援期间,他们发现一只落单的母狮,身形非常瘦弱,也无法自行狩猎捕食,再仔细观察才看清楚,原来母狮脸上全都是一根根豪猪刺,推测这状况导致它长达1个月时间无法吃东西。 救援小组先让这只母狮平静下来,帮它拔除脸上和嘴里的刺,并消毒伤口和使用抗生素,原本想为它戴上定位项圈,然而母狮年纪太小了无法戴牢,因此只能靠提取基因样本。其中一位人员表示,「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再次找到她,或者更好的是,能找到她的后代。」 这支救援团队2011年来到尼奥科罗科巴国家公园,当时西非狮子的数量只有10~15只,历经10年双方共同努力下,如今数量增加了1倍多,已拥有约40只狮子。
印度贾坎德邦男子喝醉酒抓起路边一条巨蟒放在脖子上当作围巾 据ETtoday(记者 李振慧):印度贾坎德邦一名男子喝醉酒,看到路边有一条巨蟒,竟然抓起来放在脖子上当作围巾,没想到受到惊吓的巨蟒紧紧缠住他脖子,让他几乎昏迷倒地,幸好儿子和朋友及时发现,才没有被当场勒死。 事件发生在加尔赫瓦县(Garhwa)Parihara Panchayat区,影片中可看到,男子比贾拉勒(Birjalal Ram Bhuiyan)整个脖子包含脸都被巨蟒紧紧缠住,快要不能呼吸,他试图把巨蟒扯下来但是无法,眼看就快要被勒死。 14岁儿子尼蒂许(Nitish)发现父亲情况不妙,赶紧找朋友上前帮忙,人蛇缠斗了好一段时间,即使巨蟒一部分身体已被扯进水中,巨蟒还是不愿意轻易离开,后来又花了20分钟巨蟒才终于放弃。 好不容易获救的比贾拉勒,送医发现只受了轻伤,已在他所居住的村庄接受治疗,帮忙救人的尼蒂许与朋友们则没有受伤,目前不清楚巨蟒后来是否被放回野外。
印度奥里萨省村庄24只大象疑似喝醉倒地呼呼大睡 据CTWANT:印度奥里萨省(Odisha)一座村庄近日出现一起盗酒事件,当地村民发现自己私酿的酒被盗取后,气得暴跳如雷,生气地说要找出到底谁是犯案者。此时,有村民在附近丛林里,发现有多达24只大象疑似因为喝醉倒地,在地上呼呼大睡,瞬间愣在原地。 根据印度媒体《Sambad English》报导,事件发生在奥里萨省基昂吉哈尔县(Keonjhar)一座村庄,村民在8日清晨到山里酿酒,却发现存放的酒坛全被打破,里面泡着麻花(Mahua)发酵中的酒水已不见踪影。 正当村民气愤地想追查盗酒人的时候,突然有其他人发现在不远处的丛林里,有24只大象正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才知道是这群大象偷喝了酒。当地的森林保护员闻讯到场后,还要打鼓才能唤醒这些熟睡的大象。 大象被叫醒后,摇摇晃晃地往深山走去,村民们看到此景象认为,这些大象显然是偷喝了这些酒水,但森林保护员则表示,无法确定,那些大象也有可能只是刚好在那边睡觉。
天山马鹿误闯村庄林中漫步
新疆沙雅县救助马鹿
罕见!时隔4年,同一树洞再次发现野生大熊猫幼崽 ↑熊猫幼崽在树洞里酣睡9月26日,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人员,在椅子垭口再次“邂逅”大熊猫幼崽。这是美姑县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继2018年偶遇大熊猫幼崽后,在同一树洞里再次发现野生大熊猫幼崽。 9月26日,监测队员经过近4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2018年9月23日首次发现大熊猫幼崽的区域,他们在周围兽道上搜寻动物痕迹。经过仔细搜寻,在上次发现大熊猫幼崽的树洞里再次见到了一只正在酣睡的大熊猫幼崽。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员沙马牛布激动地说:“又看到了一只与4年前那只差不多大小的野生大熊猫幼崽,当时真的是又惊又喜。在同一个地点,在同一时间段,都有点像是在做梦一样。”↑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 美姑县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立即组织监测人员对该区域的红外相机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发现8月12日19时17分,一只即将临盆分娩的雌性大熊猫开始进入树洞。此次红外相机共拍摄到167段该大熊猫在树洞的活动视频,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该大熊猫产仔前、产仔中、产仔后在树洞内的各项行为活动。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商布且表示:此次是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首次在野外拍摄到大熊猫进入洞内产仔的相关资料,这些相关视频资料十分珍贵,在国内也极为罕见,对开展野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特别是繁殖和育幼行为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9月在此区域发现大熊猫幼崽以来,时隔4年大熊猫再次回到这里产仔,充分说明了该区域非常适合大熊猫栖息,大熊猫能在此正常生活和繁衍,也说明了该区域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保护区管理局也将对该区域进行重点关注,并持续加强该区域的保护和资源监测,更好地保护好大熊猫。 贾鸿 孙吞古哈 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图据美姑融媒 编辑 官莉 郭庄
美国男子游泳时遭鳄鱼攻击还想施展死亡翻滚 一条手臂惨被咬断 据ETtoday(记者 李振慧):美国佛州43岁男子梅尔达(Eric Merda)独自在当地露营,游泳时突然遭鳄鱼攻击,一条手臂惨被咬断的他虽然成功逃到安全地带,但却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在沼泽地迷路3天才终于被人发现获救。 梅尔达7月17日在米亚卡城(Myakka City)营地Lake Manatee Fish Camp,下水游泳时被鳄鱼攻击,他获救后表示,「我往右边看过去,发现右手边有一只鳄鱼,所以我继续游,鳄鱼突然咬住我手臂,还想施展死亡翻滚,幸好鳄鱼撞到了头,我才有机会逃脱」。 梅尔达逃离鳄鱼没有多久又被咬住,他挣扎逃脱鳄鱼仍继续纠缠,双方来回大战3次,鳄鱼才成功完成翻滚,把他被咬住的手臂当场扯断,骨头都露了出来,他靠着唯一的手臂成功游回岸上,然而却彻底迷失方向,在森林中迷路整整3天。 梅尔达后来遇到一名当地居民,在对方的帮助下送医,由于手臂已经不可能恢复,最后进行手术截肢。当局虽然曾派遣人员到现场捕捉鳄鱼,然而却一无所获,梅尔达目前康复情况良好,他呼吁大众看到鳄鱼时千万不要喂食,也不要随意靠近。
一男子在湘江边上钓到了一条重68斤的鱤鱼 近日,湖南长沙,一男子在湘江边上钓到了一条重68斤的鱤鱼,其它的钓友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都在说男子运气太好了。作为一个钓鱼爱好者来说,钓上鱼就已经很不错了,还钓了到了这么一条大鱼,可把男子高兴坏了。 这条大鱼钓上来后,男子把它绑在自己自行车的后座,后座旁边还插上了自己的鱼竿,防止大鱼滑下去。 然后男子慢悠悠的推着自己的自行车往回家的方向走,后面一群钓友在拍照,旁边还有路人发出感叹的声音,投来羡慕的眼光。这些钓友虽然没有钓上来这么大的鱼,但是目睹了男子钓大鱼的过程,那也值得高兴。 有钓友羡慕“这鱼很贵吧?”“这要是我不绕几圈绝不回家”“这么大的鱼怎么处理?”
多地近日报告发现鳄雀鳝,农业部门已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近日,河南平顶山汝州市城市中央公园抽干湖水围捕“怪鱼”一事引发关注。经过近一个月的抽水作业,该公园云禅湖出现的“怪鱼”——两条外来物种鳄雀鳝已于8月27日零时许被捕获。相关直播画面显示,其间一度有超过3000万网友在线围观“捕鱼现场”。 资料显示,鳄雀鳝原产于北美,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墨西哥湾沿岸河流和河口水域、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下游,以及尼加拉瓜境内的两个湖泊。作为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鳄雀鳝因其鲜有天敌、性情凶猛、无所不吃等特点也被称为“水中杀手”。 澎湃新闻(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thepaper.cn&urlrefer=e2791fa5e5039714f07f6bbf80fb1bc6)注意到,近一个月内,除河南汝州外,北京、湖南、广西、山东多地先后报告发现鳄雀鳝。其中,湖南长沙近日发现的鳄雀鳝系该省首次发现。 据北京日报客户端8月1日报道,前几天,北京百旺茉莉园小区的居民遛弯时,在小区内的水系内看到了一条半米多长的“鳄鱼”。后来在小区业主的努力下,最终将水系内的“鳄鱼”——鳄雀鳝抓获。 据红网时刻新闻8月26日报道,今天下午,湖南长沙市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电话称,有市民在岳麓区钓起一条“怪鱼”,长长的嘴巴与鳄鱼有几分相似。经专家鉴定,这条首次在湖南现身的“怪鱼”名为“鳄雀鳝”,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外来入侵物种。 据微信公众号“新桂平”8月27日消息,8月25日,广西桂平市农业农村局在西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的有力配合和协助下,在西山风景区莲池内成功捕获2条鳄雀鳝(均长约1米,重约7.5公斤)、20多只巴西龟和约70公斤罗非鱼。 据大众报业·齐鲁壹点8月27日报道,近日,有群众反映,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小区内人工湖中出现了数条“怪鱼”,有一米多长,长嘴尖牙,以湖中的其他鱼类为食,疑似外来物种鳄雀鳝。当地政府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小区物业,进行抽水捕捞。8月27日,两条鳄雀鳝被捕捞上岸。据了解,湖内仍有未被捕获的鳄雀鳝,捕捞仍在进行中。 此外,江苏靖江市、青海西宁市、云南昆明市也在近期报告抓获鳄雀鳝,发现地点包括小区景观池、公园湖泊等。其中,据微信公众号“今靖江”透露,在靖江市某小区景观池发现的鳄雀鳝咬伤了一名男孩,男孩家长称,“孩子伤口当时流血了,我们给他清洗消了炎,上面有六七条伤痕,大概1cm左右吧”。
澳洲男子海边戏水踩到“怪石” 捞起原来是世界上最毒鱼类:石鱼 据CTWANT:炎炎夏日,到海边或河边戏水消暑可是个不错的选项,但是海里暗藏危险的生物,一不小心都可能因此受伤。澳洲有一名男子到海边戏水,期间发现一颗怪石头,因此便伸手进海里捞,发现它竟是一只海底最危险、「世上最毒的鱼」! 来自澳洲的朱利亚诺(Juliano Bayd)热爱大海,他在7月19日于海滩散步时,不小心踩到「一颗石头」,抬脚看才发现那是某种生物,立刻兴奋地伸手逗弄,并且拍摄TikTok影片询问「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吗」?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朱利亚诺当时正在布里斯班(Brisbane)以东一座小岛的海滩上散步,「我穿着沙滩鞋,不小心踩到它的头,之后才把它安置到其他地方」,当时,朱利亚诺以手指戳毒鮋下巴,让鱼儿看起来就像在说话,脸庞距离这个危险生物仅几公分。 朱利亚诺事后看见粉丝警告,上网查询才知道,那竟是许多专家公认「世上最毒的鱼」石鱼(stonefish),而他也坦言,当时根本什么也不知道,事后想起来,深感自己「真的非常幸运」。 另外据《每日邮报》报导,2020年,同样来自澳洲的男子杰佛瑞(Jeffrey Coleman)也曾上传类似影片到抖音上,只见当时他至海边游玩,漫步期间发现海中有一颗看起来怪怪的石头,便伸手进海里捞,只见它竟然是一条鱼,外表却伪装成石头,完全融入周遭的环境,杰佛瑞接着表示「这是一条石鱼」。 根据杰佛瑞表示,「我几乎站在它的身上,唯有头部才有刺,让我们捡起来看看」,只见他将手伸到石鱼底下,缓缓的将它捞了起来,近看鱼身上的刺凹凸不平,看起来就像是一颗石头,而鳍肢则呈现红色,随后又将它放回海里,事后建议民众千万不要模仿。 根据《镜报》等外媒报导,石鱼因外型又被昵称「毒鮋」,其背鳍呈现针状,上头布满分泌毒液的腺体。石鱼是世界上最致命的鱼类之一,其中代表品种为玫瑰毒鮋。 石鱼在澳洲又分为礁石和河口两种,通常生活于西海岸、昆士兰州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州北部,是动物界的伪装高手,能够像石头一样「潜伏」在海床上,等待猎物上门,背上的刺甚至能抵御鲨鱼或其它捕食者的进攻。如果人类被螫伤,释放的毒液会导致暂时性瘫痪症,若未立即治疗,不到1小时就能杀死成年人,但也有可能感受剧烈疼痛持续数日,其他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肌肉麻痹、休克及心脏衰竭。
“水中大熊猫”长江白鲟正式宣告灭绝 1993年葛洲坝下发现的白鲟,这可能是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鲟照片(危起伟 供图)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21日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根据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达氏鲟)野外灭绝。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是在2003年,而长江鲟(达氏鲟)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IUCN发布的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世界现存的26种鲟鱼正全部面临灭绝风险。经过仔细计算的评估结果表明,鲟鱼在过去三代中的下降速度比以往预想的还要快。在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鲟鱼极危17种,濒危3种,易危5种。 报告同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据此前报导,白鲟被誉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它和中华鲟一样,距今已存在一亿五千万年,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2020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接受央视专访时表示,最后一次见到活体白鲟是2003年,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专家救助一条白鲟后,给其装上超声波追踪器并放流,但是因为水急滩险,半夜时分,追踪船不慎触礁,导致跟丢白鲟。此后经过多次寻找,几千公里的追寻,始终未找到白鲟下落。 危起伟表示,专家曾人工养殖过白鲟,但最长只养了29天,白鲟无法在人工条件下生存,若野外灭绝就是这个物种灭绝。
美国纽约最高法庭裁定布隆克斯动物园大象“快乐”不能被视为人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RACHEL FOBAR 编译:钟慧元):美国纽约最高法庭裁定大象「快乐」不能被视为一个人,这项判决驳回了将布隆克斯动物园的大象移往保留区的努力──也终结了美国司法史上离曙光最近的动物权诉讼。 「快乐」(Happy),是纽约布隆克斯动物园(Bronx Zoo)里一只51岁的亚洲象。纽约最高法庭已经裁定,它并不是一个「人」,就此为这个案件画下句点,而此案也迫使法庭与大众反思,人类社会到底有什么权力亏欠这些高度智慧的动物。最高法院在6月14日以五比二作出判决,意味着快乐并未被赋予人身自由、也就是没有不被监禁的基本权利。 去年,纽约上诉法院同意审理由「非人类权利计画」(Nonhuman Rights Project,简称NhRP,是一个位于佛罗里达的动物公民权利组织)提出的案件。该组织在5月18日指出,快乐应该被视为有法理地位的人,并送往保护区。这是该组织为快乐发声的第四次法庭,也是动物权案例在美国司法史上触及位阶最高的法院。 法律人格地位是一种合法称谓,指的是某实体有资格拥有权利或责任。世界各地的企业、水体及其他动物,都曾被认定为人。在美国,非人类的动物并未被指定特定名称。在美国,动物是物品。 14日的裁决也维持了此一观点,解释说尽管大象非常聪明,人身保护令──或是免于受到不合法监禁的自由──只适用人类。 「虽然说没人会怀疑大象能力惊人,我们仍驳回了诉愿人为快乐的人身保护令寻求法律补救的权力。」首席法官珍奈.迪菲欧里(Janet DiFiore)写道:「人身保护令是一种程序手段, 目的在于确保受到非法监禁的人类的自由权,而不是非人类的动物。」 罗温威尔森(Rowan Wilson)法官则有不同观点,他对于人身保护令只适人类的这种见解提出论点,指出当「奴隶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财产的时候,〔这份令状 〕曾被用于强力挑战对奴隶的拘留。」 在一份陈述中,非人类权利计画赞许「这强有力的异议」,是为动物争取权益的奋战中的「巨大胜利」,但该团体也为快乐不会被送往保护区的事实而感到难过。 「这不只是快乐的损失,它的自由在这个案例中受到了危害,而它还被关在布隆克斯动物园作展演。对于所有关心维护和加强我们最珍视的价值观和正义原则──自主、自由、平等和公平──并确保我们的法律制度没有任意推理、也没有人因为自己的身分而被剥夺基本权利的人来说,这也是损失。」 布隆克斯动物园的代表并未立刻针对请他们评论的要求做出回应。 史蒂芬.卫斯(Steven Wise)是NhRP的创始人也是主席,他去年曾告诉《国家地理》说快乐是一只「忧郁的大象」,并补充说「大象演化成需要不断走动──而快乐只能站着。」他提出快乐应该被送到合格的保护区,在比她目前独居的一英亩围场更大、也更自然的环境中和其他大象在一起。身为社会化且聪明的生物,大象需要同伴,他说──而不是「单独监禁。」 快乐住在布隆克斯动物园,此处是四十多年前由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核准的。在一封发给NhRP支持者的电邮中,动物园主任詹姆斯.布雷尼(James Breheny)写道:「快乐并没有受什么苦,她相当知足、也常常由最了解她的人评估,包括照顾她多年的兽医,还有每天都和快乐互动好几个小时的照护员。」 动物园也反驳说,快乐并不孤单,因为动物园的另一只大象帕蒂(Patty)就住在她的隔壁,之间隔着一道围篱。她们有「接触」。园方在2020年的一份声明中说,两只大象能看到彼此,甚至偶尔会从各自的围场中碰触对方。但想把她们安置在一起的努力一直不成功。 「她俩对于另一只的出现都感到不自在,两只大象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但很明显的紧迫。」布雷尼在2019年写道。他后来告诉一位记者,这两头大象就像不想住同一个房间的姊妹。 」 尽管在美国有少数独居大象,但NhRP选择为快乐发声,部分是因为她在协助科学家了解大象认知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2005年,她成为第一只通过动物智商镜子测试的大象。研究人员在快乐的额头上写了一个白色的「X」,当她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时候,她不断用象鼻碰触那个记号,显示她知道镜子里的映象是她自己,这也是仅有少数物种才有的能力。
“巨鱼计划”研究人员在柬埔寨北部湄公河捕获巨无霸查菲窄尾魟 人们将这条重达300公斤的查菲窄尾魟──有纪录以来最大的淡水鱼,暂时从水中移出来秤重。当地人和研究人员动作迅速进行测量作业,并在放生之前不断泼水到它身上。 PHOTOGRAPH BY S. OUNBOUNDISANE, FISHBIO利用绿色帆布可以在测量查菲窄尾魟的同时,保持它接触到淡水并限制活动。 PHOTOGRAPH BY S. OUNBOUNDISANE, FISHBIO 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STEFAN LOVGREN 编译:曾柏谚):经过近20年的追寻,「巨鱼计划」的研究人员终于发现这条重达300公斤的河中巨兽。 柬埔寨,湄公河──穆尔.图恩(Moul Thun)知道在鱼线末端的巨大淡水魟比以前他见过的任何鱼都还要大。但这位来自高柏岛(Kaoh Preah,一座位于柬埔寨北部湄公河上游的偏远岛屿)的42岁渔民不知道的是,这条魟鱼最终将得到「世界有纪录以来最大淡水鱼」的名号。 对于近20年来持续记录大型淡水鱼的泽布.霍根(Zeb Hogan)来说,发现这条已被放生的魟鱼让他充满希望。 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鱼类生物学家暨国家地理探险家的霍根说:「它证明了这些极度濒危的水下巨兽依然存在。」 霍根对大鱼的追寻称为「巨鱼计划」(Megafishes Project),并得到国家地理学会的支持。这个计划始于2005年,当时泰国北部的渔民在湄公河中捕到一条293公斤的湄公河巨鲶(Mekong giant catfish),而在东南亚研究湄公河巨鲶多年的霍根随即判断这是当地捕获过最大、也是最重的个体。这也让霍根开始怀疑:其他地方会有更大的河中巨兽吗? 为了找出答案,霍根开始搜索世界各地的河流,并经常担任国家地理节目《寻找超级大鱼》(Monster Fish)的主持人。但问题的答案比霍根预料中还要难以捉摸,不仅渔民容易夸大不实,而且缺乏淡水鱼的科学资讯、无法核实的证据,以及老旧的图纸和相片等后勤困难也接踵而来。 虽然他曾遇过亚马逊河中能直接呼吸空气的巨骨舌鱼(arapaima)、会吃掉鸽子的欧洲巨鲶(wels catfish)等无数巨物,但霍根还是找不到任何有科学依据的淡水鱼捕获纪录,能超越当初激发他走上「寻鱼之路」的那条湄公河巨鲶。 直到约两周前,霍根在柬埔寨领导并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支持的研究小组「湄公河奇迹」(Wonders of the Mekong),接到了穆尔.图恩的电话。图恩告诉研究团队,他意外捕到了一条巨大的查菲窄尾魟(giant freshwater stingray),比起自己曾经看过的任何魟鱼都「大得多」,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种的鱼。 抵达高柏岛(Kaoh Preah)之后,研究团队确定图恩捕到的这条是一只健康的查菲窄尾魟雌鱼,而且图恩对它的体型判断也相当准确。这条查菲窄尾魟从吻端到尾巴超过3.96公尺长,并在研究团队将它放在三个并排的磅秤上测量后,以重达300公斤的体重大大震惊研究人员,更刷新了世界纪录。 金氏世界纪录在6月24号证实了这项纪录,并宣布高柏岛的查菲窄尾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淡水鱼,更与湄公河巨鲶并列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鱼种。 古老的生物 「巨鱼计划」最初的目的是寻找、研究并保护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类。这项计划着重在那些至少能长到一个人那么大──至少1.8公尺或是90公斤──并且只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种,比如会在淡水与咸水间洄游的欧洲鳇(beluga sturgeon)就不在计划考虑之内。在计划之初,霍根拟定了一份约30个物种的清单并聚焦在它们身上。 但霍根很快了解到,这项计划的挑战在于清单上的许多鱼种都很难找到。它们生活在偏远、难以抵达的地方,而且通常生活在混浊的水域中;有时即便是在巨鱼栖地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也从未听说过这些生物,更不用说看到它们了。此外在搜寻初期,研究这些巨鱼的科学家也相对稀少。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河中巨兽的数量在一系列威胁下正在减少。诸如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对食物的竞争、水污染,以及阻碍这些鱼类迁徙完成生活史的大坝。 研究显示,全球淡水巨型动物的族群下降幅度是陆生或海洋脊椎动物的两倍,许多巨鱼都处于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的保育状态。比如世界上最大淡水鱼的重磅候选人──长江白鲟(Chinese paddlefish),就在霍根搜寻的初期阶段灭绝。 随着霍根的计划持续发展,重点也逐渐转移到保育身上。霍根说:「重点从来不在找到大鱼,而是找出保护这些非凡动物的方法。某些鱼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但如今正在消失。」 打破纪录的魟鱼 淡水魟鱼有几十个物种,霍根一直怀疑最大的河中巨兽一定会出自这个家族。在一次前往阿根廷拍摄《寻找超级大鱼》的途中,霍根亲手捉到了一条约181公斤的短尾江魟(Short-tailed river stingray),但他深知东南亚的查菲窄尾魟可以长到比这大得多。 好几年来,霍根和一个泰国研究团队在曼谷附近的两条河流研究魟鱼。在这段期间,该团队捕到了好几条魟鱼,体型甚至似乎足以媲美2005年的湄公河巨鲶,但霍根和同事一直没能得知它们切确的重量。 到了2016年,泰国湄公河上游的化学污染事件导致至少70条巨型魟鱼死亡。两年后当科学家回到河边,他们发现不仅魟鱼的整体数量下滑,也几乎看不到大型的魟鱼。 近来,霍根的「湄公河奇迹」计划加快了在柬埔寨北部研究的脚步。这里的湄公河两岸都是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季节性洪溢林(seasonally flooded forest),据信每年可以孕育多达2000亿条鱼,更被认为是包含查菲窄尾魟在内许多湄公河巨型鱼类在旱季重要的庇护所。 研究团队与当地社区合作建立渔民关系网,鼓励渔民在放回魟鱼及其他濒危鱼类前回报捕获纪录。虽然在柬埔寨捕捞魟鱼并不违法,但人们认为魟鱼不太好吃,所以很少将它们当成目标鱼种;不过偶尔意外上钩还是难免,就像6月13号晚上钓到的那条破纪录雌鱼一样。 在接到图恩的电话后,驻点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团队成员迅速赶往河岸,并在河边与同样于当地从事研究的美国科学家团队会合。研究人员迅速在魟鱼尾部植入声音发报器,希望借此能一窥这物种难以捉摸的行为,例如它们在哪里觅食、迁徙以及生育。 霍根说:「图恩的这通电话证实了与在地社群合作的重要,渔民们可以成为保护这些动物的伟大盟友。」 当魟鱼要被送回河里时,包括柬埔寨渔业官员以及村中支持者在内的一群人早已聚集在旁。其中有许多人正忙着拍摄这条巨大生物,它被科学家取名为「Boramy」(高棉语「满月」之意),因为它的身体是圆盘状的,野放的当天也正值满月,而这个名字通常也被用来形容美丽的女性。 希望的迹象 对霍根来说,发现魟鱼的湄公河河段不仅是查菲窄尾魟的潜在热点,也是所有受威胁巨型鱼类的希望之源。霍根表示,尽管世界上许多河中巨鱼的情况很糟糕,但仍然有理由保持乐观。 举例来说,在北美洲保育工作已经帮助鳄雀鳝(alligator gar)、湖鲟(lake sturgeon)等好几种大型淡水鱼的族群数量回升;无独有偶,亚马逊当地的原住民社区也已经限制捕捞巨骨舌鱼这些呼吸空气的大家伙。 「当人们发现这些动物的存在,并开始欣赏它们有多么不可思议,就会受到启发。」霍根说:「2005年那条打破纪录的鱼最后被切成肉块贩售,但现在我们正利用发报器追踪全世界最大的淡水鱼。正是这样的前后对比,代表这一切仍有希望。」
西班牙的阿尔比尔海滩野猪冲出海面 咬伤妇人腿 据CTWANT:西班牙贝尼多尔姆(Benidorm)以北的阿尔比尔海滩3日发生野猪袭击事件,野猪突冲出海面,接着往沙滩人群冲,过程中还咬了一名妇人的腿,所幸妇人送医后无大碍。救生员表示,野猪之后朝酒吧、咖啡馆方向冲去,目前下落不明。 根据《太阳报》报导,有船员在海中发现野猪的踪影,眼见野猪越来越接近海滩时,立即向岸上的人员发出警告。游客惊恐地看着野猪冲出水面,朝他们狂奔。救生员则一脸错愕,赶紧疏散躺在海滩上晒日光浴的民众,大家吓到四处逃窜。 据悉,野猪似乎来自附近的塞拉格拉达自然公园(Serra Gelada Natural Park),但尚不清楚野猪是如何落入海中的。从曝光的画面可以看见,野猪从人群中跑过时,游客尖叫躲避;期间野猪撞上一名67岁的妇人,接着往妇人的脚咬了一口。事后,人员赶紧冲洗妇人的伤口,为了预防伤口恶化,请她接受抗生素治疗。 救生人员表示,众人设法将野猪从海滩上赶走,之后野猪朝着海滨酒吧和咖啡馆的方向狂奔,目前找不到它。报导也指出,疫情大流行期间,野猪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野猪进入城镇觅食。
阿根廷发现生活在8600万年前的巨型翼龙Thanatosdrakon amaru 据东网:阿根廷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8,600万年前的巨型飞行爬行动物,命名为“死亡之龙”(Thanatosdrakon amaru),其原大模型周二(24日)在门多萨省一间博物馆公开展出,吸引大批传媒到访。 这新种翼龙展翼后长达9米,站起来高度与长颈鹿不相伯仲,是在鸟类出现前,地球上其中一种最古老的飞行猎手。古生物学家团队去年首次在阿根廷西部安第斯(Andes)山脉找到这种翼龙的化石,包覆遗骸的岩石可追溯到8,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 科学家推测,在6,6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引发生物大灭绝前,这些新种翼龙至少在地球生存了约2,000万年。化石开采计划负责人欧提兹(Leonardo Ortiz)表示,这种生物的史前生活方式细节很少,但因同时发现一对不同大小的标本,证明了它们是群居生物。
牙买加动物园管理员在游客面前戏弄狮子 被狠咬无名指 据ETtoday(记者 张靖榕):牙买加一名管理员带着游客参观动物园,在游客面前表演戏弄狮子,没想到真的把狮子惹怒,下秒右手无名指被狠狠咬住,奋力一阵后终于挣脱,但他的手指皮肉全被撕扯下来,只剩一截白骨。影片上传后,网友纷纷留言,「只能说他自找的」、「有些人就是非狠狠教训一顿不可」。 综合外电报导,该则影片在推特流传,画面中管理员隔着铁网戏弄狮子,尽管狮子已经发出不悦的低吼,而且明显也想咬住他,但充满自信的管理员仍不断将手指伸进铁网内,还趁机摸几把狮子,没想到下一秒无名指就被死死咬住。 管理员紧张挣扎时,一旁由他带领参观的观光客都还拿着手机拍摄,以为是表演的一部分,直到他用力挣脱倒在地上后,众人才发现大事不妙,因为他一部分的手指没了,整层皮也被咬下,可以清楚看见无名指的白骨。 一名目击者表示,所有人都以为这是管理员熟悉的桥段,所以当时大家只是拿手机录影,之后管理员倒在地上,他们仔细一看才看到他的手指皮肤整层消失,而且一节指节也不见了,但可能事发突然过于震惊,当他往车辆走去时,脸上看来没有多大痛苦。 一名推特网友表示,他之前给该名管理员导览过,他认为管理员「就是自找的」。其他人则留言,「那老兄在戏弄的对象可是只狮子啊,这种下场不意外」、「永远不要唬弄野生动物」、「不然他以为他会有什么好下场」、「笑死,所有人都呆呆看着,也没人想说要准备打电话叫救护车」、「想问狮子好吃吗」、「真的他自己活该」。
瑞士阿尔卑斯山高处发现2.05亿年前鱼龙化石 瑞士阿尔卑斯山高处发现2.05亿年前鱼龙化石 据cnBeta:对几十年前发现的化石的重新审视有助于填补古生物学家对2亿多年前繁荣的大型海栖动物的理解。晚三叠世巨型鱼龙--有时被称为“鱼蜥”--的化石记录有点少,这一直是科学家们的头疼问题。波恩大学古生物学家Martin Sander称:“直到今天,它仍是一个巨大的谜。” Sander是对1976年至1990年间在瑞士阿尔卑斯山高处发现的肋骨碎片、脊椎骨和一颗巨大牙齿进行研究后发表的文章的第一作者。本周发表在《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的论文对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化石进行了解释。 虽然鱼龙可能类似于鲸鱼和海豚,但它是爬行动物。研究人员估计它们的重量可能达到80吨。而重新审查的化石来自三种动物。一块脊椎骨表明,其中一只的长度约为66英尺(20米)。 Sanders称这颗牙齿“特别令人兴奋”,并称以鱼龙的标准来说是巨大的。论文指出,该化石证实了至少一些巨型鱼龙有牙齿。 虽然牙齿是巨大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它的主人是巨大的。“这是因为研究假设极端巨大化和捕食性生活方式(这需要牙齿)是不相容的,”波恩大学方面说道。据悉,这种水生爬行动物可能只是一种鱼龙,它的牙齿特别大,并可能不比现代的抹香鲸大。 苏黎世大学的Heinz Furrer是这项研究的论文共同作者,他最初是在阿尔卑斯山一个以冰川著称的地区--在海拔9200英尺(2800米)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发现了这些非凡的化石。它显示了一个地方的地貌在几百万年内可以发生的巨大变化。该地区可能是发现更多化石的一个潜在热点。“也许在冰川下面隐藏着更多的巨型海洋生物的遗迹,”Sander说道。
广西百色市发现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粗壮百色鱼龙 百色鱼龙(上)和巢湖鱼龙(下)复原图(石顺义、Nobu Tamura绘)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者保地区发现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粗壮百色鱼龙 据中国科学报(冯丽妃 庞伟红 任纪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韩凤禄与合作者近日报道了一具来自中国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者保地区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这个世界范围内的全新属种被命名为“粗壮百色鱼龙”。该鱼龙长达3米、外形憨萌,具有更强的游泳能力,是目前中国发现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和医学领域开放获取期刊PeerJ。 2017年,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在广西隆林的野外区域调查中发现了疑似脊椎动物的椎体和肋骨。经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学系的江海水、韩凤禄以及陈龑前往考察发掘,进一步确认为脊椎动物的椎体和肋骨化石。 研究团队利用电锯等发掘工具将含有化石的围岩一并取回,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修复。研究表明,该化石主要包含了躯干的前半部分,包括前部背椎(椎体和椎弓)、肋骨、腹膜肋和一块肢骨。化石发现于海相地层中,且具有双凹型椎体等海生爬行动物的典型特征。但由于化石未保存头骨和大部分肢骨等关键部位的特征,给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经过多方对比研究,他们最终识别出了一些关键特征,如肋骨比较纤细且在近端不加厚,腹膜肋中部具有长而细的突起。“这件标本虽然保存不完整,但具有鱼龙类所独有的一些特征,不同于鳍龙类等其他海生爬行动物。”韩凤禄对《中国科学报》说。 据悉,鱼龙是繁盛于三叠纪和侏罗纪的海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约2.5亿年前,在9000万年前灭绝,大约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它们高度特化,具有流线型、类似鱼类的身体外形以及大的眼睛和强有力的尾鳍。 鱼龙可能是从陆生爬行动物演化而来,但是关于它们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目前发现的鱼龙最早出现在早三叠世,在日本、加拿大、北欧和中国湖北、安徽等地有过正式报道,多为长度不超过1.5米的小型个体,其化石材料和分布范围都较为有限。 中国此前发现的早三叠世鱼龙类主要以巢湖龙为代表,这些早期鱼龙类都是小型的,多数都在1米以下,分布地域性较强的动物,其游泳和迁徙能力被认为较弱。 此次发现的标本体型较大,据估测全长可达3米,远大于此前国内发现的早三叠世鱼龙。同时,该标本保存的一块肢骨(鉴定为桡骨)长而粗壮,且形态十分规整,各个方向上都具有较高的对称性,近端关节面略微凸出,远端具有2个大小相近的平整关节面,复原后的外表与现代的海豚相近。 近几十年内,中国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只在安徽和湖北省发现过。百色鱼龙是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在广西的首次发现,拓宽了国内早三叠世鱼龙类的地理分布,也增加了早三叠世鱼龙类的形态多样性。 “相比其他早期鱼龙类,百色鱼龙有着更长的、更强壮的前肢骨,这暗示了百色鱼龙可能具有更强的游泳能力,或许可以在古特提斯洋中进行较长距离的远洋活动和迁徙,同时百色鱼龙也是中国体型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可能在当时的海洋中扮演了一种高级掠食者的角色。”韩凤禄表示。(原标题:长3米,中国最大早三叠世鱼龙重现天日) 相关论文信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7717%2Fpeerj.13209&urlrefer=a765ac00e717c0b78b136a8aa1d9b0af
福井县立大学将在2025年4月成为日本国内首个拥有“恐龙学系”的 据参考消息网4月7日报道:日本《东京新闻》6日报道,福井县立大学将在2025年4月成为日本国内首个拥有“恐龙学系”(暂定名)的高校。福井县是日本为数不多的恐龙化石产地,此举意在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类似的个性化院系近年来也开始在其他大学出现。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报道称,设立恐龙学系的计划在今年2月首次曝光,一时间引发网络热议。网友表示“超级感兴趣,想试试”,“如果能够再来一次高考,很想报考恐龙学啊”。 据福井县立大学恐龙学系筹备办公室介绍,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恐龙学、地质、古气候学等等。校方计划在县立恐龙博物馆附近建设新校区,方便学生就近参与发掘调查和地质研究。校方还计划引进包括CT扫描设备在内的数字技术,以便在不破坏化石的情况下进行分析。 报道称,福井县的恐龙化石发掘工作已经进行了30余年,“恐龙王国”已经成为该县的一张名片。校方相关负责人解释说:“随着少子高龄化进程的加快,学校希望突出差异化教学,从而提升存在感。”计划开建新校区的胜山市也面临年轻人流失等问题,校方期待学生的到来能够激发地方活力。 报道还称,随着时代发展,大学里的院系设置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系、医学系,比如明海大学在1992设立了“房地产学系”,京都精华大学在2006年开设了“漫画学系”。 曾经有过大学管理经验的岩田雅明认为,院系设置多样化主要是适应社会变化的结果。 教育记者山内太地则警告说,大学原本是作为研究机构存在的,现在却正在变成职业学校。但他也表示,今后还会有更多新奇的院系出现,不过随着年轻人数量持续减少,如果它们不能发展为专业学科,也可能遭到淘汰。
新研究提出更多关于“河中巨怪”棘龙生活在水中的证据 据cnBeta:CNET报道,科学家们在一篇新的论文中提出了更多关于棘龙科物种生活在水中的证据,他们现在正在研究恐龙的骨密度。最近的研究指出,棘龙可能是一种水生动物。在河流沉积物中发现的桨状尾骨和牙齿表明了水生生活,研究人员称这种恐龙为 “河怪”。然而,对于它是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还是水里,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即使生物不是明显为水下生活而进化的--比如河马,它没有脚蹼或鳍--骨密度也可以用来确定它们是为河流还是海洋中的生活而进化的。 在这项新研究中,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tteo Fabbri比较了380种不同动物的肋骨和腿骨的密度,包括恐龙、哺乳动物、蜥蜴、鳄鱼和鸟类。 “我们发现棘龙类动物的水生习性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该论文总结说,“骨密度明显增加,这在更明显的解剖学修改的进化之前,这种模式也在其他水生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中观察到。” 虽然棘龙类最初生活在陆地上,但骨密度数据表明,它们在大约 2 亿至 1.46 亿年前与侏罗纪早期的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分化后,大约在 1.45 亿至 1 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开始适应水生环境
韶关市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仙八色鸫 据东网: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近日在区内安装的红外相机中,首次发现了被誉为“鸟中仙女”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仙八色鸫的清晰影像。该自然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肖家亮指出,仙八色鸫在全球还不到1万只,已经被确定为全球性易危鸟类,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仙八色鸫的羽毛有八种颜色,是一种中等体形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为八色鸫科,八色鸫属。雄鸟前额至枕部深栗色,有黑色中央冠纹,眉纹淡黄,自额基有黑过眼并在后颈左右汇合;背、肩及内侧飞羽辉绿色;翼小覆羽、腰、尾上羽辉蓝色尾羽黑色;飞羽黑色具白翼斑;颏黑褐、喉白,下体淡黄褐色,腹中及尾下覆羽朱红;嘴黑,脚黄褐色。雌鸟羽色似雄但较浅淡;虹膜褐色;嘴及脚偏黑。 近年,南山保护区先后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鬣羚、斑林狸、白眉山鹧鸪、豹猫、红角鸮等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物种。这得益于保护区内森林群落结构完整,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觅食、繁衍、休憩场所。
中国重庆中侏罗下沙溪庙组新剑龙——元始巴山龙 中国重庆中侏罗下沙溪庙组新剑龙——元始巴山龙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中国科学报(张晴丹):在3月4日(农历二月初二),中国传统的“龙抬头”这天,一种来自中国重庆的新属新种恐龙—元始巴山龙(Bashanosaurus primitivus)问世。这篇研究论文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报》(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元始巴山龙的发现,为剑龙起源于亚洲增加新证据。”剑龙专家Susannah表示。 该研究由重庆市地勘局208地质遗迹保护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代辉、研究人员李宁,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Susannah,重庆市地质调查院研究馆员魏光飚,自贡恐龙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光照等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恐龙分为蜥臀类和鸟臀类两大类,其中蜥臀类又分为兽脚类(如普安云阳龙)与蜥脚类(如普贤峨眉龙);鸟臀类又可分为剑龙类、鸟脚类、甲龙类、角龙类及肿头龙类。本次命名的元始巴山龙就属于鸟臀类中的剑龙类。元始巴山龙化石材料来自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已发掘形成的沙溪庙组下段原址化石墙,包括肩胛骨、乌喙骨、背椎、尾椎、股骨、胫骨、腓骨、蹠骨、剑板、尾刺等部位的骨骼化石。 1874年,剑龙化石最先于英国发现。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剑龙化石在全球除澳洲及南极洲外各个大洲被发现。国外剑龙化石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葡萄牙、南非、阿根廷等地。在国内,1923年于山东省发现了的第一批剑龙化石材料。我国作为世界上剑龙类化石的重要产地,化石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 元始巴山龙的形态特征与其它剑龙有着明显的差异,其肩胛骨的肩峰突在背侧向上凸出,背椎副突非常发育,前部尾椎的横突不存在背突,后部尾椎狭长。这些形态特征与早期的有甲类(剑龙的祖先)以及其它早期的剑龙(如华阳龙)相似,表明了元始巴山龙属于早期的剑龙类群。 全世界目前发现最早的剑龙化石均来自中侏罗世,包括4种:摩洛哥的Adratiklit boulahfa、阿根廷的Isaberrysaura mollensis、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太白华阳龙以及本次报道的元始巴山龙。地层测年结果表明,元始巴山龙生活于1.69亿年前,时代早于太白华阳龙,与Adratiklit boulahfa时代相当,使得元始巴山龙成为亚洲最古老的剑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剑龙之一。 中国剑龙属种类型丰富,约占全世界的40%。元始巴山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剑龙类型,而且使得在全球4种最古老的剑龙中,中国独占一半。因此,无论从剑龙属种数量,还是古老程度,元始巴山龙的发现均为剑龙起源于亚洲提供新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doi.org%2F10.1080%2F02724634.2021.1995737&urlrefer=77c740b195bee51ec237f9648040a703
奇旺发生犀牛母子被虎猎杀事件 一头22岁的成年母犀牛和它四个月大的幼崽被发现死于老虎爪下(母犀牛尸体上有大量穿透和抓伤,且犀角完整)。在过去一年里奇旺共有27头犀牛被发现死亡,其中两头死于盗猎分子,剩下25头皆是自然因素死亡。 另一起事件,在奇旺国家公园(CNP)的巴格马拉哨所附近的Kavretaal,一头犀牛被发现死亡。公园的信息官员Ganesh Prasad Tiwari说,大约两岁的犀牛在一次老虎袭击中被杀死。犀牛的蹄是安全的。在本财政年度,奇旺有24头犀牛死亡。其中2只死于偷猎,22只死于自然原因。去年进行的全国犀牛普查发现,尼泊尔有752头独角犀牛,其中694头在奇旺。
秘鲁亚马逊热带雨林发现新品种青蛙Synapturanus danta 据东网:美国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等科学家在秘鲁洛雷托省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发现一种新品种青蛙,浑身皮肤呈深棕红色,会发出“哔哔”的独特叫声,外形酷似电影《哈利波特》中的巧克力蛙。 这种青蛙被命名为“Synapturanus danta”,体长只有1.79厘米,体色呈斑点状,胸部和腹部都呈奶黄色。它最独特之处是有一个长而弯曲的鼻子,与食草哺乳动物貘相似,体形和外形非常适合挖洞。 研究人员在2019年通过追踪该蛙叫声,花了几个星期在一个盆地找到它,本月在生物科学期刊《进化系统学》发表相关论文。研究小组未来想确认该蛙是否局限于泥炭地的栖息地。
《历史生物学》:骆驼山金远洞发现的化石填补美洲豹演化地理空白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洲豹(Panthera onca)作为现生第三大猫科动物,广泛分布于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历史时期于北美洲也有分布。但美洲豹的祖先冈巴左格豹(Panthera gombaszogensis)曾盘踞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的欧亚大陆,所以其迁徙路线和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金毅研究员与北京大学博士后江左其杲等报道了来自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的豹类化石材料,为一件近乎完整的下颌骨化石。经过研究人员的详细比对和形态分析,确认该材料属于冈巴佐格豹,为美洲豹的演化与迁徙路线填补了新的证据。该研究发表于专业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 更新世的冈巴左格豹主要生存于欧洲地区,在西亚、南亚也有少量的发现记录。北美洲的美洲豹形态上更接近现生美洲豹,出现于埃尔广登阶晚期(约85-100万年前)。研究人员发现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的下颌材料在形态特征上介于典型的冈巴佐格豹和北美的美洲豹之间,并且显示出一些独有的特征,如粗壮的前臼齿(尤其P3和P4)。基于各类研究,研究人员根据这一新发现的材料建立新亚种—金普冈巴佐格豹(Panthera gombaszogensis jinpuensis)。此次大连材料的发现对于理解美洲豹由旧大路至新大陆的迁徙分布路线具有重大意义,填补了美洲豹演化证据链中东北亚地区的化石缺口,进一步验证了“美洲豹欧亚祖先由亚洲北部经白令海桥向新大陆迁徙”这一学说的真实性。
日本鹿儿岛海滩发现新的甲壳类寄生虫 获别名“咬尾虫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东网:日本鹿儿岛大学近日宣布在出水市的海滩发现了新的甲壳类寄生虫,因为其形态像咬着鱼的尾巴,又获别名“咬尾虫”。这发现周一(24日)刊于英国《寄生虫分类学》期刊。 23岁硕士1年级学生是枝伶旺去年5月采集了身长15厘米的须鳗虾虎鱼,在其尾鳍上附着身长1.3毫米的甲壳类。它身体为棕色且表面上有甲鳞,本应分为桡足类,但因下颚形状特别,水族寄生虫学副教授上野大辅将认为它是新科的物种。 咬尾虫的名字来自日本电视节目中的人气卡通角色,角色的作者对此感到惊喜,称没想到凭空创作的角色会有一天成真。上野大辅表示,在人们熟悉的海滩发现这未知的生物,希望大众会因其名字亲切而尝试了解咬尾虫。
澳洲大阿尔卑斯公路「爱的隧道」 大阿尔卑斯公路穿过澳洲东南部,威胁极度濒危的山地姬袋貂生存。图片来源:Australian Alps(CC BY-NC-ND 2.0) 大阿尔卑斯公路穿过澳洲东南部的维多利亚阿尔卑斯山,是极度濒危的山地姬袋貂的生存威胁。尽管小希金博特姆山上只有大约150只有袋动物,但检测发现被道路隔开的亚群之间已存在遗传差异,而这些亚群也受到野火、食物来源消失和入侵物种的威胁。 保育人士决定在孤立的群体之间盖一条「爱的隧道」,以改善族群间配对状况,增加它们的存活机会。在过去的两个夏天,爱的隧道中已观察到30只袋貂,通常在它们从冬眠醒来的春天就开始活动。这些小型有袋动物可以在短短15秒内穿过近15公尺长的隧道──有时快到感应式相机无法捕捉到。
西藏墨脱县发现全亚洲最高的秋海棠品种 正在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cnBeta:秋海棠(Begonia)有2050多个已知品种,是最大的植物属之一。由于大多数秋海棠是小型杂草,因此发现比人还高的秋海棠品种是一种非常不寻常的现象。然而,新发现的巨大秋海棠是少数例外之一。 2019年,田代科博士和他的同事在西藏启动了一项关于野生秋海棠品种的实地调查。2020年9月10日,当田博士在墨脱县的调查中看到一株异常高大的秋海棠时,顿时激动不已。在检查了它的花朵后,他确信这代表了一个新品种。 田博士从一个只有几十个个体的小种群中,收集了两个最高的个体,对其进行测量,并为进一步研究准备必要的标本。其中一株秋海棠有3.6米高,其地面茎的最粗部分直径接近12厘米。为了正确测量它,他不得不要求司机站在车顶上。为了将它们运回上海并准备好干燥的标本,田博士不得不将每株植物切成四段。 迄今为止,这株植物是整个亚洲记录的最高的秋海棠品种。 Begonia gigantica,最近在开放性期刊《PhytoKeys》上被描述为一个新品种,生长在海拔450-1400米的沿溪森林下的斜坡上,在西藏南部零星分布,这也是其保护状态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类别和标准被定为濒危的原因之一。 在标本馆进行干燥处理后,装在一块大板上,经测量,这个干燥标本高3.1米,宽2.5米。据悉,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秋海棠树种的标本。2020年10月,在上海辰山植物园举办的首届秋海棠展上,看到它的参观者都被它的巨大尺寸所震惊。 目前,辰山植物园标本馆的工作人员正在为这个标本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由人类养大的伊朗黑猩猩巴兰(Baran)回归自然过程中被同类打死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记者 吴美依/编译):伊朗黑猩猩巴兰(Baran)因早产而遭母亲遗弃,辗转进入德黑兰动物园(Eram Park Zoo),由兽医亲手喂奶、抚养长大。它年满4岁后,被转移至肯亚生活,回归自然栖地,并且逐步学习与其他黑猩猩相处,未料才经过1个多月,竟因一场意外,遭同类活活打死。 《每日星报》报导,在园区里,巴兰的社交接触仅限于动物园兽医梅里安(Iman Memarian),一度被安排与母亲团圆,却不幸失败。但是,专家们一直没有放弃让它与同类好好相处,并于今年稍早决定,将其转移至超过4000英里(约6400公里)的肯亚「甜水黑猩猩保护区」(Sweetwaters Chimpanzee Sanctuary),学习社会化。 动物园发言人当时表示,「黑猩猩是群居动物,必须与社会群体生活在一起,学习维持健康及自然社交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动物园园长也说,「尽管园方能够拯救巴兰,但仍认为它必须被转移至肯亚的国际黑猩猩照顾中心,因为它在那里的必要设备及环境下,可以生活得更好」,甚至促进身心健康。 巴兰抵达保护区后,第一阶段成功隔离90天,随后进入第二阶段,可以远距离观察同类,但它却一时好奇、破坏门锁,竟逃脱隔离笼舍,闯入一个黑猩猩家庭聚落,被视为不友善的入侵者。保护区动物管理员慌忙抵达、介入时,它已经被痛殴至重伤,最终不幸死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