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酋龙
巨酋龙
关注数: 36
粉丝数: 71
发帖数: 3,421
关注贴吧数: 15
泛滥难驱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拟把野猪从保护名单剔除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东网:野猪在内地受野生动物法保护,禁止民众随意捕猎;面对野猪闯入田地啃食作物,农民只能被动驱赶。国家林草局防控野猪危害专家组成员邱英杰忧虑,野猪见人类对其无可奈何,或会逐渐改变食性,频繁从自然界入侵田地。内媒周日(12日)报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拟把野猪从保护名单剔除。 四川广元市青川县新华村74岁农民张丽蓉(化名)忆述,当地村民多年之前会一同守夜监察野猪动静,一见野猪在田地出没,大家便会敲锣打鼓、大吼大叫,甚至唱山歌,驱赶野猪。随着年纪老迈,村民遂渐改以大灯、稻草人,扩音器等方式驱赶,然而野猪似乎已习惯此类招数,更变得大摇大摆落山,逼得张丽蓉只能掟烧红的木炭阻吓。 内地野猪主要出没于山区,基本不算富裕。过往由于农民猎杀野猪不受法律限制,且每只可卖逾千元人民币,令野猪一度遭遇严重捕杀。2000年,内地把野猪列入“三有动物”(有益、有重要经济、有科学研究价值)名单,官方同时收缴民间枪械、撤下有误伤人之虞的电网,才令野猪种群逐渐恢复。 在法律之外,农民也会捕猎野猪作野味食用;青川县不少人更承认曾食过野猪肉。不过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内地颁布新规禁止民众猎捕滥食陆生野生动物,更令民间猎杀野猪活动销声匿迹。现时,野猪已成为内地致害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野生动物。 今年6月,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野猪危害防控工作的通知》;部分地区获准设狩猎队,截至今年10月底已捕猎1,982只野猪。不过,当局日前最新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指出,国家林草局在充分考虑种群变化动态、面临威胁、社会关注等多方面因素后,提出把野猪从三有动物中剔除。
两个强烈的火山爆发期引发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生物灭绝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cnBeta: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两个强烈的火山爆发期引发了全球变冷和海洋中氧气水平下降时期,而这造成了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之一。研究人员通过跟来自奥尔登堡大学、利兹大学和普利茅斯大学的同事合作研究了在约4.5亿年前的极端环境变化时期火山灰和熔岩对海洋化学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杂志上。 这一时期带来了强烈的行星冷却,最终导致了冰川运动和重大的“晚奥陶纪大灭绝”。这次大灭绝导致居住在海洋中的约85%的物种消失,并重塑了地球上生命的进化过程。 这项研究的论文第一作者Jack Longman表示:“有人认为,全球变冷是由输入海洋的磷的增加驱动的。磷是生命的关键元素之一,决定了像藻类这样的微小水生生物能够利用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有机物的速度。”这些生物体最终会沉淀到海底并被掩埋,并最终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然后导致冷却。 “未解决的难题是,为什么冰川和灭绝在这个时候分两个不同的阶段发生,相隔约1000万年,”南安普顿大学副教授、该研究的共同作者Tom Gernon博士指出,“这需要某种机制来推动磷的供应,这很难解释。” 研究小组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有两次特别大的火山活动脉冲,发生在今天的北美洲和中国南方的部分地区,这跟冰川运动和灭绝的两个高峰期非常吻合。“但强烈的火山爆发更典型地跟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有关,这应该推动全球变暖,所以另一个过程必须对突然的冷却事件负责,”Gernon博士解释道。 这促使研究小组考虑是否有一个次要的过程--火山物质的自然分解或“风化”--可能提供了解释冰川现象所需的磷的激增。 “当火山物质沉积在海洋中时,它经历了快速和深刻的化学变化,其中包括磷的释放,这有效地肥沃了海洋,因此,这似乎是可行的假设,当然也是一个值得测试的假设,”研究论文共同作者Martin Palmer说道。 普利茅斯大学有机化学讲师Hayley Manners博士表示:“这促使我们的团队研究更年轻的海洋沉积物中的火山灰层,以比较它们在与海水相互作用而改变之前和之后的磷含量。”掌握了这些信息,研究小组就能更好地理解奥陶纪期间巨大的火山喷发产生的大量火山层的潜在地球化学影响。 利兹大学副教授、该研究的论文共同作者Benjamin Mills博士指出:“这促使我们开发了一个全球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从而了解迅速增加从火山沉积物中浸出的磷进入海洋对碳循环的连锁反应。” 研究小组发现,在奥陶纪时期,铺设在海底的广泛的火山物质毯将释放足够的磷到海洋中,以此推动了一连串的事件--包括气候冷却、冰川、海洋氧气水平的广泛减少和大规模灭绝。 虽然认为向海洋中播撒磷可能有助于解决当前的气候危机可能非常诱人,但科学家们警告炒年糕,这可能会产生更多的破坏性后果。“来自农业化肥等来源的过量营养物径流是海洋富营养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藻类迅速生长,然后腐烂,消耗氧气,这会对目前的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损害,”Mills博士指出。 最终科学家们的结论是,虽然在短期内大规模火山爆发可以通过二氧化碳排放使气候变暖,但同样地,它们可以在几百万年的时间尺度上推动全球变冷。Longman博士总结称:“我们的研究可能促使人们重新调查地球历史上的其他大规模灭绝事件。”
半边爱吧吧主竞选:NO.0001号候选人
不要对新冠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感到恐慌 疫苗口罩仍是最好保护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美国国家地理(撰文:SANJAY MISHRA 编译:涂玮瑛):请不要对Omicron变异株的出现感到恐慌,这种新型高关注变异株有大量突变,而且正在迅速扩散。但专家说,目前有许多未知数,而疫苗和口罩仍是现有最好的保护。 专家曾警告,低接种率地区可能让导致COVID-19的病毒更快演化,进而可能产生传染力更高或具有抗体抗性的变异株,使这场大流行恶化。如今,这项预测可能已经成真。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1月底将一种新型SARS-CoV-2变异株命名为Omicron,分类为高关注变异株,就跟Alpha、Beta、Gamma、Delta一样。这种变异株在南非被发现,该国只有23%的人口已经接种,部分原因是大部分疫苗都送往北美洲及欧洲。然而,在如此早期的阶段,关于Omicron及其加剧COVID-19大流行的潜力,科学家仍有很多无法确定的地方。目前与这种变异株有关的突破性病例似乎都很轻微,我们也还不清楚突变会对疫苗效用削弱多少。现在也还不确定Omicron是否会导致比Delta更严重的疾病。 来自南非的初步证据显示,Omicron或许比先前的变异株更容易传播:Omicron是在11月9日于豪登省兹瓦尼地区首次被检测到的,当地的Omicron阳性病例在过去三周内从采集样本的不到1%增加到超过30%。 (截至11月30日)。如今在南非定序的所有SARS-CoV-2中,Omicron占76%,使它成为该国最盛行的变异株。它取代其他变异株的速度比Delta取代Beta的速度更快。 剑桥大学的临床微生物学家拉文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说:「〔它〕提醒了我们,这种新变异株就是感染控制失败的结果。」古普塔是全球顶尖的COVID-19研究人员之一。 Omicron与之前的高关注变异株有许多共通的关键突变,但它的棘蛋白上也累积了十几个新型突变,棘蛋白是该病毒感染人类细胞的重要部位。这种新型变异株在棘蛋白上共有32个突变,而科学家担忧,这么多突变可能会削弱现有抗体中和变异株的能力,降低目前疫苗的效果。 在亚利桑那大学研究病毒演化的麦可.沃罗比(Michael Worobey)说:「它几乎在现有抗体会结合的每个部位都有突变。」Omicron也有一些突变能让它更快感染细胞,也更容易人传人。古普塔说:「这件事令人担忧,自从Delta之后我就没说过这句话了。」 东京大学的病毒学家佐藤佳(Kei Sato)警告说:「虽然我们知道〔Omicron〕这种变异株有很多突变,但我们还不知道这些突变的整体影响是什么。」截至11月30日,只有大约1000人确诊感染Omicron,科学家目前从南非获得的样本和基因序列也非常少,这使专家难以确定Omicron的传染性,以及它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幸运的是,从首先自然感染然后接种的人身上取得的抗体,依然能够在实验室中和合成的Omicron型病毒。这表示追加一剂mRNA疫苗或许依然能提供抵抗Omicron的充分保护。 Omicron「是令人关注的原因,不是引起恐慌的原因。」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在周一早晨的记者会上说:「对抗这种新型变异株或我们已经在应对的任何变异株时,最佳保护措施就是完整施打疫苗及注射追加疫苗。」 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各种证据表明,疫苗仍然能有效预防重症及并发症。」南非约翰尼斯堡金山大学的传染病专家伊恩.桑涅(Ian Sanne)说:「但是这些资料很少,而且都是早期的。」
美国威奇托波尼一头母鹿头卡塑胶桶4天无法进食 居民帮助脱困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CTWANT:美国威奇托波尼草原公园(Pawnee Prairie Park)日前有一头母鹿被发现在公园内徘徊,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头上卡着塑胶桶,无法进食、喝水,模样看起来非常痛苦。所幸经过4天的努力,居民终于帮助鹿脱困,让它重回大自然。 综合外媒报导,波尼草原公园在脸书上表示,头上卡着塑胶容器的鹿是在周末发现的,它在公园附近徘徊,虽然大家无法成功靠近它,但鹿也没有逃跑。居民们一直想着,该如何在让鹿不受惊、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救它。 连续参与4天救援过程的居民内维尔(Jessica Nevil)表示,23日晚间发现鹿试图喝池塘里的水,但准备靠近时,鹿就逃跑了,只好连夜再搜寻,幸好最终顺利把鹿引到院子里,众人一起把它按住,同心协力取下头上的塑胶桶。 救援人员有感而发地说,希望这件事可以提醒人们妥善处理垃圾,否则没有人发现的话,可能会导致一起悲剧发生。
日本4岁男童与父亲钓鱼时发现鲜红小虾 证实是新品种Postodius 据东网:日媒周日(14日)报道,岛根县一名男童去年与父亲钓鱼时,在岸边意外发现一种外壳呈鲜红色、体形微小的虾,经生物学家研究后,证实是新品种,男童对此感到相当高兴。 住在岛根县松江市的摄影师森久拓也透露,去年4月初与当时4岁的儿子外出钓鱼,儿子因无鱼获而到岸边收集依附在墙壁的小生物解闷,其后更在小生物堆中发现一只身长仅4毫米的红虾,便向父亲高呼:“有什么东西在这里!”森久用相机拍下虾只后,从网上找不到近似的物种,遂寄电邮予大坂市立自然史博物馆研究员有山启之,希望对方帮忙调查。 两父子在去年5月底再访该岸边寻找更多同类虾只,森久指儿子很快就感到厌倦,但他用零食利诱后,最终成功多找10只虾以供研究。有山在上周五(12日)证实该为新品种,取名为“Postodius sanguineus”,并将研究刊于生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上。森久表示,发现新品种曾是他儿时的梦想,爱儿今次发现如为其圆梦,令他觉得很感动。
南非卡列加禁猎区犀牛为保护小孩攻击水牛 却被包围落荒而逃 据ETtoday(实习记者 徐敬璇):南非卡列加禁猎区(Kariega Game Reserve)出现一场罕见的野兽斗争,一头水牛因为太靠近白犀牛母子,引发公犀牛不满,不幸遭到比自己体重重3倍的犀牛攻击,水牛在一番挣扎后奇迹般逆转局势,激烈的打斗过程也让全车游客看傻眼。 据《纽约邮报》报导,导游韦恩·霍华斯 (Wayne Howarth) 9月23日带团游览南非卡列加禁猎区,意外撞见两头巨兽的重量级对决,只见一头重达2.5吨的白犀牛攻击700公斤的非洲水牛,将它从地面抬起来顶飞,双方体重与实力差距悬殊。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受到攻击后的水牛,依旧勇敢面对比自己重3倍的强力犀牛,正面交锋的气势招来同伴支援,其他水牛成群结队的向对手慢慢靠近、包围,让犀牛意识到情况不对,最后落荒而逃。 霍华斯表示,这场战斗的爆发点,应该是因为水牛太靠近公犀牛的妻小,让它心生不满才引发冲突,「我在卡列加担任了11年的导游,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情况,连我的游客们也被霸主决斗的场面吓到了」。 霍华斯补充,这场混战长达4分钟,值得庆幸的是2只动物都没有受伤,「我不知道这只体型占极大优势的犀牛为什么会退缩,不过水牛的数量确实会让人感到害怕
科学家在西北太平洋城市中心发现一种新的食肉植物 据cnBeta:外媒报道,一种生长在西北太平洋城市中心附近的漂亮的白色小花竟然是一个杀手。居住在沼泽地的西部假水仙--Triantha occidentalis于1879年的科学文献中首次得到描述。研究人员在周一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这是近20年来发现的第一种新食肉植物。 “我们不知道它是食肉动物,”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植物学家Sean Gramham说道,“这不是在一些异国热带地区发现的,而是在我们温哥华的家门口。” 不到1000种植物是食肉的,并且这些植物往往生活在阳光充足、水源充足但土壤贫瘠的地方。 Graham的团队正在做一个与之无关的植物遗传学项目,他们注意到西部假水仙有一种基因缺失,这种缺失有时在食肉植物中也能看到。研究人员开始思考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花生长在各种其他食虫植物的环境中。 “然后它们有这些粘性的茎,”Graham说道,“所以,你知道,这有点像,嗯,我想知道这是否可能是一个迹象,表明它可能是食肉动物。” 为了研究植物是否真的能从昆虫那里吸收营养,米西索加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员Qianshi Lin给果蝇喂食氮-15同位素,这样氮就可以用作追踪器。然后他把这些苍蝇粘在这种植物的茎上。 后来,一项分析表明,死昆虫体内的氮确实进入了植物体内。事实上,Triantha一半以上的氮是从猎物那里获得的。Lin和他的同事在周一在线发表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文章中指出,这跟其他食肉植物的情况类似。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花茎上粘性的毛发会产生一种消化酶,这是许多食肉植物都在使用的酶。 当研究小组观察保存在植物标本室的这种植物标本时,他们发现茎上有粘着小小的死昆虫。 哈佛大学的植物学家Aaron Ellison并不是研究小组的成员,他指出,这一发现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思考链条”的结果。另外他还表示,所有其他已知的食肉植物都是借助转基因叶子来捕捉猎物的。 Ellison说道:“没有人会把花茎看作是食肉动物的主要模式。这真让人吃惊。” 通常食肉植物会让致命的陷阱远离花朵,这样就不会有意外杀死传粉者的危险。但在这种情况下,看起来茎只能诱捕像蠓虫这样的小昆虫,而不能诱捕跟授粉有关的大蜜蜂或蝴蝶。这种植物不仅生长在加拿大,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指出,这种花是在“太平洋海岸的几个主要城市中心”附近发现的。 整个经历让Graham想知道还有什么在外面秘密地吃昆虫。毕竟,植物有粘性茎并不罕见,这被认为是一种防御机制,它可以防止昆虫吃掉植物。 “我怀疑,”Graham说道,“那里的食肉植物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北美西部发现一种新的食肉植物——Triantha occidentalis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cnBeta: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植物学家们,刚刚在北美西部新发现了一种食肉植物。这种名叫Triantha occidentalis的植物,主要生长于湿地和沼泽中,遍布从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以及内陆到蒙大拿等区域。夏天的时候,它会长出高大的花茎,上面覆盖着粘稠的毛发,以捕捉蚊、蠓等小昆虫。 科学家们发现,通过消化这些被诱捕的昆虫,Triantha occidentalis 能够获取自身所需氮元素的一半以上。在营养频发的栖息地,这显然是一个相当明智的进化方向。作为植物界已知的第 12 个独立食肉进化,这也是研究人员首次在泽泻目(Alismatales)中发现这一特征 —— 该分类主要包含了一组水生开花植物。此外它也是单子叶植物(Monocots)中的第四个食肉实例,尽管单子叶植物是主要的开花植物群之一。 研究一作、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博士生 Qianshi Lin 表示:这种食肉植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会在昆虫授粉的花朵附近捕捉昆虫。基于常人的理解,食肉与授粉似乎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毕竟进化的大方向是不杀死有助于植物自身授粉的昆虫。然而 Triantha occidentalis 这种植物,似乎具有独特的敌我分辨能力!研究合著者、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植物学教授 Tom Givnish 补充道:我们相信 Triantha occidentalis 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它的腺毛不是很粘,只能诱捕蠓、蚊等小昆虫。而作为传粉媒介、体型更大也更强壮的蜜蜂和蝴蝶,并不会被它给捕获。 有关这项研究的详情,已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原标题为《A new carnivorous plant lineage (Triantha) with a unique sticky-inflorescence trap》。
澳大利亚的巨型海蟾蜍入侵种群存在同类相食的迹象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cnBeta:外媒报道,本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对澳大利亚的巨型海蟾蜍入侵种群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这些蟾蜍,似乎已经进化到不仅针对其他物种的竞争,而且针对它们自己同伴的竞争。科学家们表明,这些蟾蜍--在它们的蝌蚪阶段--已经进化出“对脆弱的孵化阶段有强烈的行为吸引力,并增加了吞食这些年轻同伴的倾向”。 研究人员Jayna L. DeVore等人表明,现在在被入侵的栖息地的蟾蜍阶段之间存在着一场 “进化军备竞赛”。 在被入侵的栖息地的蔗蟾种群中,有同类相食迹象的蝌蚪的兴起对这一物种的较小阶段造成了压力。卵和孵化阶段正在发生变化,该物种正在“减少脆弱孵化期的时间”,以避免被吃掉。 对这些入侵蟾蜍种群的观察表明,与没有同类相食压力的同类蟾蜍相比,它们在脆弱阶段已经产生“更强的构成性防御和更大的相食诱导的塑性反应”。当这些种类的变化出现时,所述个体在生命的后期阶段有“性能降低”。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显示了 “种内冲突在推动快速进化方面的重要性”,以及进化过程如何能够产生“调节入侵种群的机制”。
日本小田原市海滩发现身长超过14米的抹香鲸尸体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俄罗斯卫星网:日本小田原市的民众在一个海滩上发现了一头身长超过14 米的抹香鲸尸体。当地时间早上6时40分左右,小田原市市一名居民报告说,一头抹香鲸被冲上海岸。当地政府称,这头鲸的身长超过14米。 一位70岁的当地居民向日本放送协会(NHK)表示,虽然抹香鲸每隔几年就会被冲上海岸一次,但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鲸鱼。 抹香鲸的死因尚未确定。当地政府正在考虑如何处理这头抹香鲸的尸体。当地博物馆的检查员告诉电视频道,他打算收集材料进行研究,他对这头抹香鲸进行了测量。
鸟类学会避开生活着有毒昆虫的植物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cnBeta:认识带有明显警告颜色的有毒昆虫的鸟类,通常会向潜在的捕食者宣传它们的毒性,很快群体就学会了避开带有同样标记的其他猎物。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表明,鸟类不仅会学习危险猎物的颜色,它们还能学习这种昆虫习惯生活环境的植物的外观。 为了做到这一点,科学家们将以亮黄色和黑色条纹为特征的朱砂蛾幼虫目标同时暴露在野生鸟类的捕食下,区别在于将它们分别放在蒲公英和一种无毒植物 - 大豕草上。蒲公英不是朱砂的天然宿主,实验证明,当有经验的捕食者在群体中大量存在时,两种目标类型在豕草上的存活率都比在蒲公英上的存活率高。 科学家还对鸟类是否利用蒲公英的亮黄色花朵作为回避的线索感兴趣。他们通过从绞股蓝上摘下花穗并将其钉在荆棘上,然后记录目标在两种植物上的存活率来测试。结果发现,朱砂毛虫有真正可识别的、有条纹的黄色和黑色外观,但它们也只生活和取食于大豕草,豕草本身有独特的黄色花朵,鸟类了解到这种草里的虫子可能危险的提示,所以可以避免靠近有毒的猎物。避免整片植物比对个别毛虫作出吃还是不吃的决定更有效。 共同作者、心理科学学院的尼克-斯科特-萨穆埃尔教授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专门研究容易识别宿主植物的昆虫食草动物获得了更好的的保护而免受捕食,这与它们外观上的警告信号本身无关。" 构思这项研究的Innes Cuthill教授补充说:"有趣的是,任何生活在同一植物上的伪装毛虫也受益于鸟类对豚草的学习性警惕,尽管它们完全可以吃。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一个全新的讨论提供了开端,即毒性最初是如何在昆虫猎物中进化的,以及在何种条件下,警告性的颜色是或不是有利的。"
美国宣布“上帝之鸟”象牙喙啄木鸟灭绝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ETtoday(记者 李振慧):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部门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宣布,象牙喙啄木鸟(ivory-billed woodpecker)与其他22种生物从「濒危名单(Endangered)」中移除,列入「灭绝(Extinct)」。象牙喙啄木鸟是美国南部原始森林的象征,醒目的羽色让它们有「上帝之鸟」的美名。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宣布23中动物列入灭绝名单,包括象牙喙啄木鸟、黑胸虫森莺(Bachman's warbler)、2种淡水鱼、8种东南淡水贻贝与另外11种夏威夷与关岛等太平洋群岛物种。其中象牙喙啄木鸟是美国体型最大的啄木鸟,身上披着黑色与白色羽毛,雏鸟与雌鸟头顶有戳醒目的红毛,它们最后一次被目击是在1944年,当时出现在路易斯安那州。 象牙喙啄木鸟栖息在密林沼泽与针叶林,随着美国南部森林大量被砍伐,它们顿失栖息环境,也导致数量锐减。据了解,在1938年野外只剩下20只象牙喙啄木鸟,其中有6到8只栖息在一个私人原始林中,然而后来这个森林也被砍伐开发,最后一只雌鸟在1944年离世。虽然后来曾有相关目击、听见声音等情报,但都无法得到确切的证实。 黑胸虫森莺则是生活在美国南部沼泽与低地森林的一种小型雀,它们原本就很稀少,最后确切的目击是在1988年于路易斯安那州。它们体型娇小,只有10.8公分,而它们的灭绝也与栖地破坏有关。
全球海洋中超过1/3的鲨鱼和魟鱼因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环境资讯中心(姜唯 翻译;林大利 审校;稿源:ENS):一项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受胁物种红皮书进行的研究发现,全球海洋中超过1/3的鲨鱼和魟鱼现在因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 研究:热带地区鲨鱼和魟鱼的灭绝风险特高 这份研究有24位共同作者,由IUCN鲨鱼专家小组联合主席、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加拿大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育研究主席尼可拉斯.杜维(Nicholas Dulvy)领军,其他作者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鲨鱼和魟鱼专家。 在这首次的全球性重新评估中,科学家们根据IUCN红皮书准则测量了1199种鲨鱼、魟鱼和银鲛属物种,发现391(32%)种属于极危级、濒危级或易危级。评估结果为这三个IUCN受胁等级的物种属于受胁物种。 研究结论指出,热带地区鲨鱼和魟鱼的灭绝风险特别高,有可能丧失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 研究者警告:「有三种物种已超过80年未被目击,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可能已经灭绝)。」他们相当肯定,「这些物种的枯竭是人类对食物持续需求所致。」 濒危物种包括银鲛属,一种鲨鱼和魟鱼的近缘鱼类。专家们发现,自2014年第一次全球评估以来,受威胁物种数增加了一倍,濒危和极度濒危物种数增加了两倍多。 2009年第一次针对64种公海或远洋鲨鱼和魟鱼进行的全球保育状况研究显示,32%的物种面临灭绝风险,IUCN鲨鱼专家小组认为主因就是过度捕捞。 世界危机重重 灭绝危机迫在眉睫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呼吁各国政府和区域渔业机构立即采取行动,停止过度捕捞并防止全球灭绝危机。 WWF全球鲨鱼和魟鱼保育计画负责人安迪.康尼逊(Andy Cornish)博士说:「鲨鱼和魟鱼的处境非常危险⋯⋯我们可能开始一个物种接着一个物种地失去这些古老的生物。现在起,我们需要政府更有魄力的行动来限制捕捞,将这些具有重要功能的动物从灭绝边缘救回。」 「这是个关键时刻。如果我们现在采取行动,仍然很有机会拯救这些攸关海洋健全的掠食者。然而,如果维持现状,缓慢地改善管理,那么鲨鱼和魟鱼物种开始在我们的眼皮下消失也不意外。」 最濒危的鲨鱼和魟鱼需要复育计画,减少意外死亡或被渔具缠住的事件。 对于那些仍然可以维持捕捞的物种,应严格执行以科学为基础的捕捞限制,防止数量下降甚至得以复育。 在捕捞限制不可行的情况下,保护鲨鱼和魟鱼的重要栖息地,并减少意外死亡或被渔具缠住的机会,可以缓解过度捕捞的后果。 终结过度捕捞的其中一个关键是有效监测捕捞量和海上捕捞活动。为此,WWF正在推动在商业渔船上使用录影系统和船舶监控系统,提高合规性并收集更准确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
既然这么厉害咋还和我一样玩禁言 在狮子吧信誓旦旦的说退出狮虎斗,看起来不像呗@伦的床边故事
鲨齿龙科的东西没人转吗!!!! 中国中部河南省汝阳早白垩世晚期鲨齿龙类牙齿化石的古地理含意 Pale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carcharodontosaurid teeth from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of Ruyang, Henan Province of central China Junchang Lü,Li Xu, Hanyong Pu, Songhai Jia, Yoichi Azuma, Huali Chang & Jiming Zhang 作者描述2009年在中国中部河南省早白垩世晚期发现的鲨齿龙科恐龙牙齿化石。这些大型牙齿化石表明在这动物群里一些大型掠食性恐龙和巨型植食恐龙(汝阳龙和黄河巨龙)共存,此外,该化石也进一步证实鲨齿龙科恐龙不是仅限于冈瓦纳大陆而是广泛分布。 两个牙齿41HIII-0093 和41HIII-0094 的CBL为 38.6mm和37.1mm。作者指这两个牙齿的冠长约7cm相当于在鲨齿龙最大的上颌骨牙齿,认为汝阳鲨齿龙类和鲨齿龙的体形接近。
都别动那种有地址的贴 一点自动转发
安徽发现暴龙超科的同地区可能有巨大的蜥脚亚目 tp://konglong.5d6d.net/thread-17730-1-1.html 时代目前卡在7000万年前后
非洲的无节制偷猎还在继续,现在是白犀了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slide.tech.sina.com.cn%2Fd%2Fslide_5_453_25348.html%23p%3D1&urlrefer=455a0966f466744ae1f9c7fe6166ec6a
无聊发两篇新闻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除了多毛猛犸之外,更新世时期代表性物种便是剑齿虎了。这种现已灭绝的剑齿猫科动物是北美洲灭绝巨型动物群的代表,但同时它也是冰河时期一种神秘生物。虽然剑齿虎明显类似于其它猫科动物,但是它的尖牙却令古生物学家迷惑一个多世纪,科学家认为剑齿虎的尖牙是一种切断和刺穿攻击武器,同时,它还利用尖牙像吸血鬼一样吸食猎物的血液。 尽管考古学家挖掘发现大量的剑齿虎骨骼化石,但是没有人知道剑齿虎是如何进行捕猎的,如何利用这种杀戮武器。之前的研究报告声称,剑齿虎的尖牙起到齿刀的作用,在攻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颈部和后头部的强有力肌肉组织,尖牙咬住猎物之后头部向后甩动,期间下颚以一个较大的圆弧轨迹移动,从而保证尖牙相当于一个刺穿武器。 但是剑齿虎还具有另外一个微妙的特征,在对猎物攻击完毕之后,古生物学家指出,剑齿虎长有波状牙龈覆盖在硬腭,这一特征有利于吸食血液,可以想像一只剑齿虎蜷缩在刚被杀死的史前马尸体旁,尖牙最大限度地插入伤口处,不断地啜食伤口的血液。 然而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剑齿虎和其它剑齿类掠食动物是独特的“吸血鬼”,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寻找相关证据。古生物学家表示,剑齿虎通过尖牙咬住猎物的脖颈或者腹部,最终制服猎物,它们的猎物包括:史前马、骆驼、野牛、幼年猛犸和其它中等体型的食草动物。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