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不透明 现场不透明
关注数: 0 粉丝数: 403 发帖数: 8,082 关注贴吧数: 9
海南公安厅回应“来岛‘候鸟’人员偷盗瓜果蔬菜”:严厉打击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2024-02-08 12:46来源:澎湃新闻 ∙ 直击现场 >字号 据人民网“领导留言板”2月5日消息,针对网民反映“来海南岛的‘候鸟’人员跑到农户的田地偷盗瓜果蔬菜”的留言,海南省公安厅回复称,将严厉打击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这位网民2月1日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反映“偷盗农户农产品现象”。其称,海南省多个地区都有类似的案件发生,来岛的“候鸟”,总有一些低素质的人员跑到农户的田地偷盗瓜果蔬菜。在这些外人的眼里,只要是没人管就是野生的,偷了没被抓就无所谓,这种行为是可耻的,也是不尊重当地的老百姓。如果是喷洒了农药,被拿去吃了,出事该谁来负责?希望海南省政府能够出台相关的政策,约束一下不文明的偷盗行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海南省公安厅2月5日回复称,网民反映的问题已收悉,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严厉打击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创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海南曾发生来岛“候鸟”老人因结伙偷盗芒果被行政拘留的案件。 2019年2月22日上午10时30分许,三亚市公安局崖城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事主发现位于三亚市崖州区马丹村路口的田地里有6名疑似“候鸟”老人在盗窃芒果。接到报警后,崖城派出所出警,并通过对讲机呼叫路面警力协助。民警快速到达现场后,立即下令包围芒果地,将6名盗窃芒果的“候鸟”老人当场抓获,缴获芒果110.9公斤、作案用的口袋等工具。三亚警方经查询发现,6名盗窃芒果的“候鸟”老人分别为:安某云(女,64岁,黑龙江人,无前科)、孙某杰(女,57岁,黑龙江人,无前科)、冯某(女,64岁,辽宁人,无前科)、于某绵(男,60岁,黑龙江人,无前科)、石某海(男,67岁,黑龙江人,无前科)、李某伦(男,68岁,黑龙江人,无前科)。以上6名“候鸟”老人结伙用塑料袋装盗窃所得芒果。经三亚市公安局崖州分局领导批准,分别对6名“候鸟”老人行政拘留13日。 责任编辑:汤宇兵图片编辑:陈飞燕校对:丁晓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帖]十问特区海南,为何至今没有发展起来 转自猫眼看人 ⊙为什么我们资源禀赋独特,却难以转型摆脱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二产企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完整,结构性矛盾突出,规上拉动效应不足,规下抗风险能力弱? ⊙为什么我们农林渔资源丰富,却止步于小农自产、初级加工,菜价高而菜农不富,林农禽畜深加工短腿,农商不大不强,发展方式难富农? ⊙为什么中部市县要素成本低,后发潜力大,格局规划应有可为,但在县域经济和产业资源上却未能互联互通互补,融入全省一盘棋发展? ⊙为什么我们地处南海门户,背大陆面东盟毗邻粤港澳,区位优势明显,本应成为航空、海运综合交通枢纽,但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不强? ⊙为什么昨日海南经济特区能先试先行,成为改革前沿和资源洼地,但如今只能伤仲永,缺席多少次时代逐浪,而其他省市特区薪尽火传,一骑绝尘,我们的行政服务有没有让企业满意、人才满意、市场满意?有没有提供适宜成长的土壤、温度、水份? ⊙为什么我们拥有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等多项政策红利,拥有博鳌亚洲论坛、海上丝绸之路南国门第一站等好平台,习习南风理应成为改革开放信风,但开放型经济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我们几十年来不缺乏行业品牌,不缺乏领军企业,不缺乏创业英雄,但大都荒草一堆草没了,鲜有连片成林常青树?我们有没有积极培育、珍惜呵护、靠前服务好? ⊙为什么我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海岛文化独树一帜,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海洋产业体量不大、品牌不响、效益不高?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建成区不大,人口流动不多、节奏也不快,但县、镇、村的卫生、文明水平不高,我们怎样在城市治理的科学规范、人性灵活,精细严谨上契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扫净一屋以揖天下客。 ⊙为什么我们在发展,楼越建越密,候鸟越聚越多,游人越来越热闹,却叫座不叫好、过客而不留,是因为配套不够齐全,政策不够吸引,还是氛围不够包容,我们有没有底气和资本像深圳一样也吹起“来了海南就是海南人”的集结号? ——大研讨中的小思考 文/小民小名阿升
质疑强捐也要被拘留? 转自 猫眼看人 言罪权限下放基层,必然乱象频现。涉县农民因吐槽医院餐厅“价贵量少”被拘,远不是唯一荒唐的个案。 涉县之外还有华县,据网友爆料,陕西渭南华县一教师因网上质疑强捐而被拘留。(新浪陕西) 涉县那件事还有当事人报警,也算师出有名,而华县这一桩,却是由当地网警巡查发现,更令人毛骨悚然。网上曝出的拘留决定书中显示:网友“刘铭”在西部网发表了标题为《华州区强制所有公职人员捐款200元请问是否合理?》的不当言论,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更恶劣的是,涉县起码给找了个“虚构事实”的帽子,而华县仅凭一句“不当言论”就能治罪,任性度无疑就更高了。 网民所质疑的强捐情况是否存在?——华州区人民政府官网上有一封6月8日的公告:《关于渭南市华州区建立健康扶贫基金相关情况的说明》,明确区委区政府曾号召公职人员踊跃捐助,并承认“个别单位在组织募捐活动时,存在攀比思想,急于求成,工作粗疏,导致个别公职人员对募捐活动产生误解”,将及时予以纠正、整改,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也对媒体和网民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通告一方面印证了“强捐”并非凭空捏造,还承诺了纠正整改,一方面还假惺惺地感谢网友监督,也算是中规中矩的回应,万万想不到口蜜腹剑,说一套做一套,第二天(6月9日)质疑的网民就被处以拘留——原来就是这样的“感谢”法么? 衔接配合如此流畅,貌似警方已经沦为地方政府的家丁,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抓人,回头政府官网上还在装好人。 不解决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有关法律、有关部门早已明确禁止强捐,以及各种变相强捐,当地所谓“个别单位”的强捐行为违法违规,引发民怨,最后被处罚的,却是依法行使监督举报权利的职员? 之所以能如此任性,根源在于治安处罚权的滥用。治安拘留也是剥夺人身自由,本质上跟坐牢没什么区别,然而它却无须经过法院审理,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滥权隐患,一直以来为人诟病。权力之手最怕没有制衡,如果权力没有笼子限制,就必然会把无辜者关进笼子,依法治国无从实现。 虽然治安拘留没有几天,即便搞错了也够不上严重摧残,当事人也很难拿到什么国家赔偿,犯错成本极低,所以基层也不是很怕被抓滥权典型。譬如涉县那名出镜的警员,竟然因错案而成为网红,还在院内跟人合影,其满不在乎可见一斑。 但另一方面,它对当事人的伤害不可小觑,一个普通人失去自由,蹲号十天、十五天,并不是特别容易接受的打击。尤其在言论行为上的滥用,更令广大群众噤若寒蝉。吐槽餐厅被拘、质疑强捐被拘,合理合法的言论权利都要被拘,老百姓还敢说啥? 一些知名律师认为,治安处罚权不应随意扩大至网络和言论范围,如果局限于现实中的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尚可算方便简捷的处置工具,而如果专用来打击异议,就完全扭曲了保护人民的属性,而成为任性权力的帮凶了。 作者:纸上建筑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