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神客的九叔 小神客的九叔
关注数: 115 粉丝数: 332 发帖数: 13,773 关注贴吧数: 32
《三傻》其实就是《人体蜈蚣》 今天我又看了一遍《死亡诗社》,高中生的题材拍摄的激情飞扬,而且没有任何幼稚牵强的剧情。让我又一次想起了同是教育题材的《三傻》。 印度电影统一的风格就是——“极具侵略性的幼稚” 印度导演就是明摆着低估观众的智商,一律将观众视为低幼低智、品位低俗的畜生来对待——“你们就是一群儍逼,我是儍逼导演,我拍最儍逼的电影给你们看,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三傻》是讲大学生活的,讲的却像初中生或小学生的生活,学生那么怕老师,老师也那么儍逼,那么弱智,儍逼老师还把儍逼学生逼的跳楼了。兰彻那个儍逼自觉得很牛逼,最后还捉弄另外一个儍逼,这剧情是什么?是屎。 其实,不仅是《三傻》,印度人拍电影就像农村散养垃圾猪的方式一样,无论多么恶俗的腐烂变质的题材和情节,都会一股脑地塞给你,加点水,拌点儿糠,大瓢大瓢地把屎一样的猪食一坨一坨地倒进槽子里,让你吃。 去年我去河北农村,见到农民家里厕所就连着猪圈,我去大解的时候吓了好大一跳,因为茅坑里就有猪嘴正在拱,而且那个茅坑非常干净,看不见任何污物,可见这只猪一定是把头顶上大白屁股生产的天降美食照单全收的。于是我就放弃了上厕所,改到树林里去方便了。 看印度电影的感觉就是如此,印度导演,比如《三傻》的导演“拉裤马拉稀泥”(你看这曹丹的名字都有拉屎的韵律)他就是这样,直接把自己的排泄物拉到观众的嘴里。 而且他自己也不吃什么好东西,他也是吃其他印度导演的屎长大的,无数的糟糠在这些印度导演的胃里变成了屎, 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而且不仅在印度,《三傻》达到了另一个高潮,跨越国界,在中国菊口相传,形成了一条巨长无比的人体蜈蚣。 《三傻》其实就是《人体蜈蚣》,就如同《让子弹飞》的片名寓意了这部电影的功能。 还有那些印度歌舞,我不知道他们为何热衷于跳那样神经病的舞蹈,一边摇晃脑袋一边重复那些巨傻无比的动作。如果让我从事爱情动作片的职业我不会抗拒的,但是如果让我跳这样的舞蹈,我绝对要在自己脸上打上马赛克。 爱情动作片是优美的,是人类的本能,但是跳印度舞的人纯粹就是一群触电了的杂种,他们那些白痴之极的动作根本就违背了这个宇宙的真理。
王小波所说的《好人先生》究竟是哪部电影? 《好人电影》 作者:王小波 我在国外时看过一部歌颂好人好事的电影,片名就叫《好人先生》。现在我们这里正好提倡拍这样的电影。俗话说得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好人先生》里,也许可以找出可供借鉴的地方。这位好人先生是个意大利人,和我现在的年龄相仿,比我矮一个头,头顶秃光光的,在电影院里工作。和一切好人一样,他的长相一般,但他的天性就是助人为乐,不管谁需要帮助,他马上就出现在那人身旁,也不说什么豪言壮语,挽起袖子就开始工作。 影片一开始时,他在帮助一位失业青年。这位青年有表演天才,只可惜没有演出的机会。好人先生要帮他的忙,就去找夜总会的老板。他到了人家那里也不说话,先帮老板擦桌扫地。老板知道他的意思,就说:你不要这样,我不能叫某某到我这里演出——我的生意不坏,弄个棒槌来出洋相,这不是毁我的生意吗?好人也不说话,接着帮老板干活,天天如此,终于叫老板不好意思了,说道:好吧,叫你那个人来吧,只准演一晚上。好人还是没说话。当晚他把那位青年送来了——顺便说一句,好人有一辆汽车,非常之小,样子也很古怪,像个垃圾箱的模样,我看不出是什么牌子的——把那青年送到夜总会的后门,陪他到了后台,此时电影已经演了老半天了,好人还没说一句话呢。我一边看一边想:真可惜,这么好的人是个哑巴。然后,那位青年的演出大获成功。好人在后台看他谢幕,忽然说了一句:新的明星诞生了。然后就开车走了。我看到这里非常感动,而且也挺高兴:好人不是哑巴。我们的电影里,好人满嘴豪言壮语,效果倒未必好。 在那部电影里,好人开着他那辆古怪汽车跑来跑去,忙得不可开交。那部电影头绪繁多,有二十条以上的线索,这是因为他在帮助二十个以上的人。有时你简直看不出他在干什么。比方说,他抽出大量的时间来陪一位年轻的单身母亲。这位女士非常的可爱,我觉得他对她有意思了。这也没什么不好的:好人是光棍一条,有个伴也没什么不好。走到大庭广众之中,他老请她唱歌给他听——她的嗓子非常之好,但不喜欢在生人面前歌唱,但终于拗不过好人。终于有一回,在一个大商场里放声歌唱起来,简直就像天使在歌唱。大家停下来听,给她鼓掌,她也陶醉在歌唱之中——这时候好人又跑了。人家唱得这么好,他也不听。这时我忽然想到:这个女人原来心理是有问题的,既孤僻,又悲观,好人帮助她克服了心理危机——他其实并不想听她唱歌,不过是做件好事而已。好人做好事,做得让你不知是在干啥,这样可以制造悬念——这是一种电影技法,警匪片常用,好人片里也用得上。 《好人先生》是根据真人真事拍成的,像这类影片总是有点沉闷。这部电影也有这个缺点。这电影我讲不全,因为中间睡着了几次,每次都是我老婆掐醒的。平时我睡觉不打呼噜,可那回打得很响,还是在电影院里,所以她不掐也不行——影片结尾并不沉闷:好人遇上了一个特殊的求助者——一个四五十岁的寡妇。这女人一看就很刻薄古板,身上穿着黑色的丧服,非常不讨人喜欢。她把好人叫到家里来,直截了当地说:我要你每月到我这里来两次,每月第一个星期一和第三个星期一,晚上八点来,和我**。你要对我非常温柔——你不能穿现在穿的茄克衫,要穿西服打领带,还要洒香水。你在我这里洗澡,但是要自带毛巾和浴衣嘀里嘟噜说了一大堆,全是不合理的要求,简直要把人的肺气炸——看起来,和那寡妇**比到车站卸几车皮煤还要累。就我个人来说,我宁愿去车站卸煤。你猜好人怎么着?他默默地听完了,起身吻了寡妇一下,说:到下个星期一还有三天。就去忙他的事了。这就是好人真正令人感动之处:他帮助别人是天性使然,只要能帮人干点事,他就非常高兴,不管这事是什么,只要是好事他都做。这种境界非常的高,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了,因为国情不同,我们的好人不一定也要和寡妇**。 这部电影的结尾是:好人从寡妇那里出来,开车到另一处做好事,半路上出了车祸,被卡车撞了,好人也就死了。好人总是没好报,这世界上一切好人电影都是这么结束的。我们的电影也是这样,所以就用不着借鉴了。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6年12月6日《戏剧电影报》
宫崎骏自述《千与千寻》 宫崎骏自述:   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在困惑,我还要继续做导演吗?对人类的怀疑在电影里色彩浓重,不停作画给身体带来的压力也不小,我质疑自己这种作品是否还应该出现。   已经做母亲的侄女带着孩子来到山上小屋渡假,当我看见她可爱的面容,就会想,我还没有给她这样大的孩子做出过合适的动画。少女漫画扔的满屋都是,我看了看,内容大都是如何吸引男生的浪漫故事,怎么潮流已经变成这样了呢?我深信这绝不是一个10岁女孩所渴求的。难道我们就不能创作一些能引起她们共鸣的故事吗?无论如何,我要重新动笔作画,为了所有的孩子,在没有被恋爱和思考打扰的年纪里,让他们拥有童年的快乐。同时,我还是没有放弃过去的理念,尽量有所批判和思考,有所把握。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成年人追求不断的娱乐,以填补心灵的空虚。这同时反映在孩童身上。过剩的娱乐,使他们的知觉淡化了,天赋的创造力减退了。我们的电影创作,就是要刺激那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舍不得让孩子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出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出了这部电影。   我刻意将千寻塑造成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毫不起眼的典型的10岁日本女孩。我要让每个10岁女孩,都从千寻那看到自己。她不是一个漂亮的可人儿,也没有特别吸引之处,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更是惹人生厌。我要给大家这样的感觉:一见之下不过尔尔,发展下去觉得“还是有些可爱”,最终经历千山万水走到她身边,才惊呼“啊,原来她有这样的魅力” ——大吃一惊而记忆深刻。   为什么选择“现代”作为故事背景呢?毕竟还是活在现实里的人多嘛。可怕的是活在“现在”太久了,人会变得麻木,有时忘记了来时的道路。我一直没怎么们对现实发言过,不过身边的人总是七嘴八舌,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现在该轮到我说话了吧?
给初级影迷简析一下为何美版无间道爆了港版无间道18条穆赫兰道 港版远远不及美版,喜欢港版的都是初级影迷,根本不懂电影。所以如果我从深层的电影语言、色彩风格、质感风格、节奏风格等方面来分析,或者从拍摄表现方式、趣味性、写实性、节奏把握、平衡性、协调性来分析,初级影迷绝对以及肯定会看不懂,这种情形更会加深他们的愤怒,对美版做更多无谓的攻击。 有鉴于此,我只用大白话来简述一下,为何美版无间道爆了港版无间道18条穆赫兰道。 港版的玩深沉、耍帅、装酷浮于表面,连教父的十分之一深度都不够,也就是沾染了一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二气冲天的所谓文艺腔,毫无艺术价值可言。所以这部所谓的黑帮片散发着一股醋酸小资的酸臭味儿。还不及《古惑仔》的表现更实在。 像这种东西,根本是影风强悍的马丁西科塞斯不屑于玩的。看看马丁以前的黑帮电影,哪个不是拳拳到肉,极度写实,彪悍残酷的。马丁在这部电影中所发挥的纯现实主义风格的整体设置也非常写实。 更不可能如港版那样肤浅——把场景布置的精致华丽,处处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发达,到处华丽的闪光,其实香港是这样的吗?真正的香港黑帮生活的杂乱无章的街道都铲掉扔进维多利亚湾了吗?这是黑帮片还是奥运宣传片?还有令人厌烦的小资腔,耍酷装13的各种毫无价值的刻板的泡丝,低眉顺眼的梁朝伟小鸡子一样的小身板,刘德华毫无霸气的脸和一成不变的假装有信心胸有成竹的微笑,导演只会选这样的明星,做毫无价值和突破的表演,简直太低端、太幼稚了。 这部电影的所有价值都在剧情故事而已。马丁只购买了这一部分,不要以为马丁购买了这一部分,港版就是原版,美版就是盗版了,其实马丁把这个故事讲的更精彩,更写实,更好地讲了一个阴谋,而且用最好的方式讲出来了。 港版是一个失败的电影,风格把握的失败,和为了迎合初级影迷低俗的需求,糟蹋了这个很好的剧本。是暴殄天物的行为。马丁翻拍的美版,事实上不是翻拍,而是纠正了港版的错误,彻底让这部电影获得了重生,有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伟大的马丁消灭了这个遗憾。让这部电影真正体现了它的价值。感谢马丁西科塞斯拯救了《无间道》。 事实也证明了马丁的功绩: 无间道风云的获奖情况 2007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导演 2007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剪辑 2007年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影片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