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品秋香 东山翠柏
对美的诱惑难以抗拒
关注数: 114 粉丝数: 35 发帖数: 1,155 关注贴吧数: 17
这样的梅桩都瞧不上,你到底在要什么样的紫砂壶? 这把紫泥梅桩,买得比较早了。400多将近500毫升,是容量比较大的紫砂壶了。这把壶曾经在贴吧晒过,关注得不多,即便有人关注了,也是拍砖的多。这也是怪我拍照技术太差,没有抓住壶的神韵,给吧友提供了有误差的信息所致。今天重拍,算是拍照的技巧有了一点进步,多少抓住了壶的神韵。 这把壶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壶之一,落的是某位名人的款。这位老师非常有名,她的壶有很多人在仿,借她的名气在赚钱,所以这把壶是否是她本人真品,这也很难说。加上她老人家已驾鹤西游,她的同辈朋友、家人徒弟恐怕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笔糊涂账更难清算。姑且撇开真伪不说,仅仅就壶而言,个人觉得还是一把挺不错的紫砂壶,砂粒感明显,是真紫砂料无疑,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说明用料非常实在,符合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为人做事老老实实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非常宝贵,可惜时代变迁,如今回不去了),虽然在形状的仿生仿真上没有做到极致,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身筒的拍打成型也颇见功力,总体很耐人寻味,说明作者是在认真设计制作的,是颇花了一番心思的,是一件作者认真创作且达到较高水平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可以实用的紫砂壶,也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得到这样一把紫砂壶,难道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实际上,对于认真的人来说,做紫砂壶,玩紫砂壶,都是一件很个人的事,自己认真创作的作品,能跨过时空遇到欣赏的人,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回过头来,这样的一件梅桩紫砂壶,你都觉得不称心如意,那你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紫砂壶?
玩紫砂壶,谁说泥料不重要? 曾在紫砂壶吧看到有吧友发言,说紫砂壶的泥料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做工的技艺和壶型的韵味。对此是不敢苟同的。泡茶的器具那么多,为什么很多玩家偏爱紫砂壶?就是因为紫砂壶具备其它茶具没有的特质。愚以为,玩紫砂壶,首先要论泥料,在此基础上再说其它,否则就没有谈论的必要。我之所以持此观点,是因为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谈紫砂壶,必须泥料是原矿的紫砂泥料,如果做壶的原材料不是原矿紫砂,那还叫什么紫砂壶? 二是所谓紫砂壶,首选的必是江苏宜兴丁蜀镇的紫砂壶。其他地方也有紫砂泥料,但质量没有宜兴的好,做出来的紫砂壶,以江苏宜兴的最佳,最令人心动不舍。宜兴紫砂壶,这是赋予很高文化价值的地域保护性产品,是一个文化符号。因此进一步,紫砂壶还必须是江苏宜兴丁蜀镇本山的原矿紫砂泥料。 因此,玩紫砂壶,首先必须是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的原矿紫砂泥料做的紫砂壶。在此基础上,再来论其他。抛开泥料论紫砂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在我看来,宜兴紫砂,关键是这一区域的紫砂泥料,油性比较足,在经过做壶手艺人的制作、入窑烧制之后,泡茶时又吸收了茶叶的油气,经壶主人的用心爱惜、岁月的积累,于是平凡的泥料,竟然呈现出玉一样的滢润,这是其他地方的泥砂料所不具备的特质,这是宜兴紫砂壶令人爱不释手的最基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做壶艺人在型体韵味的精益求精,文字绘画装饰的审美拓展、相得益彰,使紫砂壶不仅能泡茶喝、消烦解渴,还能通过养壶获得乐趣,更高层次的是通过欣赏精美刻绘获得艺术享受,成为雅俗共赏的雅玩。因此,玩紫砂壶,泥料是最基本的东西,抛开泥料谈其他,没有什么意义。 上两把壶的图片给路过的吧友看看,爱紫砂壶,不就是首先爱她的材质的独特韵味吗?
继续养,享受养壶的快乐 今天是自治州建州日,全州放假一天,今天不用上班。小孙儿被他父母亲带出去玩几天,缠人的小家伙不在家,难得这样悠闲的时光。继续把这两天拿出来的三足云肩如意泡茶养壶,希望养出满意的效果。 也许是见识有限,本人觉得挺好的这一把紫砂壶,还是有人看不上眼,未免难受过一会儿。后来想想,壶在我手,买到即有缘,只要是真的紫砂壶,个人觉得好就好,没有必要为别人的不同意见而患得患失。再说,还是有一些壶友是比较赞赏的,这不就挺好吗? 从壶友展示的和网上搜索到的,三足云肩如意紫砂壶目前发现至少有几把不同类型的,包括最近几年新做的不算):一是大小有差异,有象本人这把500多毫升的大品壶,也有300多毫升的中品壶;二是落款不同,顾景舟款的就有两种,有盖款“景洲”底款“武陵逸人”的,有盖款“顾景舟”底款“宜兴汤渡陶业合作社出品”的,扑朔迷离难辨真假;三是泥料颜色不同,有紫红色的有紫黑色的;四是壶流出水口不同,有渐渐收小水口垂直显得比较秀气的,也有象我收到的这把一刀斜切干脆利落比较霸气的。 不知是为什么,选壶的时候,我比较注意看壶内部的出水口和壶流出水口,看壶内部的出水口是否干净规整,壶流出水口是否干脆利落,最欣赏的是那种看起来象是用一把锋利的刀快速斩切、切口锋锐的壶流出水口。
这算不算是全手工壶? 去年收了一把壶,梨型,独孔,裴永林款。买来后只泡过一次茶,因为容量大,加上泡茶也有更好的壶,这把壶只是用来接开水淋烫其他壶的,之后一直没有泡茶。经过开水的经常淋洗,这把壶紫砂泥料的本色逐渐显露出来,放在桌上偶尔玩赏还是可以的。网上搜索的资料,裴永林系清代人,生卒年不详。这把壶不知是不是本人做的,也有很大可能是现在的人仿做的。从壶口随意切削的刀口,和壶底壶壁非常明显的接痕,应该是全手工无疑。至于壶为什么做的这样粗糙,应该只是纯粹用来泡茶喝的普通生活实用壶,就象平常人家的吃饭碗一样,所以也做得随意,不漏水就行。由此个人也有一个难认证明的揣测,即便是很有名气的紫砂壶名家,如果是以做紫砂壶谋生的,他一生做的壶可能分有几个层次,一个是最低级的生活用品壶,一个是高层次的撑门面的高档壶,还有一些中间层次的壶。只要是挂有“大师”名牌,每把必是精品级,太过武断。而且大师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师的,他也有学习、成长的过程,而且达到大师级别的紫砂壶,应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师也有一些做的档次不怎么高的普通壶。象这把壶,就是一把普通壶,销量应该不少,没有什么价值,收下它,纯粹是出于对古旧物品的癖好。不怕方家们拍砖,只要是拍得有道理,本人虚心接受。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