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品秋香
东山翠柏
对美的诱惑难以抗拒
关注数: 114
粉丝数: 35
发帖数: 1,155
关注贴吧数: 17
如果只留一把壶,你会选哪一种? 最近因生活改变超出意料之外,造成心境波动,心态不佳,连原来比较喜欢的紫砂壶,都有点厌而远之。但生活总得过下去,不能因为生活中的失误而惩罚自己,而是要调整好心态,积极地面对,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就象照镜子,如果你脸上是笑容,那镜子里就是笑脸,反之亦然。 今天早上有点时间,便想泡壶茶,放松一下心情,想来想去,只有仿古这种壶型才适合目前这种需要调整的心境。确实,仔细想想,那么多的壶型,只有仿古这种丰腴敦厚的体态,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如果规定那么多的紫砂壶只准留一把下来,我想我会选仿古。那么,你呢?你会选那一种?
这样的梅桩都瞧不上,你到底在要什么样的紫砂壶? 这把紫泥梅桩,买得比较早了。400多将近500毫升,是容量比较大的紫砂壶了。这把壶曾经在贴吧晒过,关注得不多,即便有人关注了,也是拍砖的多。这也是怪我拍照技术太差,没有抓住壶的神韵,给吧友提供了有误差的信息所致。今天重拍,算是拍照的技巧有了一点进步,多少抓住了壶的神韵。 这把壶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壶之一,落的是某位名人的款。这位老师非常有名,她的壶有很多人在仿,借她的名气在赚钱,所以这把壶是否是她本人真品,这也很难说。加上她老人家已驾鹤西游,她的同辈朋友、家人徒弟恐怕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笔糊涂账更难清算。姑且撇开真伪不说,仅仅就壶而言,个人觉得还是一把挺不错的紫砂壶,砂粒感明显,是真紫砂料无疑,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说明用料非常实在,符合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为人做事老老实实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非常宝贵,可惜时代变迁,如今回不去了),虽然在形状的仿生仿真上没有做到极致,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身筒的拍打成型也颇见功力,总体很耐人寻味,说明作者是在认真设计制作的,是颇花了一番心思的,是一件作者认真创作且达到较高水平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可以实用的紫砂壶,也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得到这样一把紫砂壶,难道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实际上,对于认真的人来说,做紫砂壶,玩紫砂壶,都是一件很个人的事,自己认真创作的作品,能跨过时空遇到欣赏的人,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回过头来,这样的一件梅桩紫砂壶,你都觉得不称心如意,那你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紫砂壶?
两把仿古壶,一而再可乎? 慢慢的看,觉得仿古的这种壶型确实非常耐看。前后相隔一年,收了同一作者的两把仿古壶。一把光素无饰,一把有刻绘,大小差不多,泥料颜色不一,砂粒感明显,都颇为油润可爱。对于紫砂壶的做功和泥料不是很懂,纯粹是外行看热闹,感觉挺不错,发给大家看看。
经常有吧友在问降坡泥,我这把算不算? 经常在紫砂壶吧看见有吧友在问:大佬,这是不是降坡泥的紫砂壶?对紫砂壶泥料我是门外汉,对这一问题不敢回答。只是我有一把刘凤英老师做的四方壶,证书上说泥料是降坡泥。是不是我也不懂,但看起来非常干净,颜色很纯正,做工也很好,应该是一把非常不错的壶。如果是,那我也算有一把降坡泥的了。
一把新壶,今天开壶 最近忍不住心中的躁动,又偷偷买了一把(老婆反对我玩壶,恨不得把我的壶砸了),说是本山段泥,500多毫升的容量。壶脚是三只胖腿,有点古鼎的韵味。壶的一面刻梅花,一面刻字“约梅同醉一壶春”。在我的壶中,还缺一把段泥,样式又喜欢,就食言而肥,又伸手买了。这种买紫砂壶的坑,何时能填平? 今天开壶,开泡普洱熟茶。也不是特别喜欢普洱,只是喝多喝惯了,再说本人喝茶志不在品茶,纯粹是解渴,惯作牛饮,因此买壶十把有九把是大壶。
玩紫砂壶,谁说泥料不重要? 曾在紫砂壶吧看到有吧友发言,说紫砂壶的泥料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做工的技艺和壶型的韵味。对此是不敢苟同的。泡茶的器具那么多,为什么很多玩家偏爱紫砂壶?就是因为紫砂壶具备其它茶具没有的特质。愚以为,玩紫砂壶,首先要论泥料,在此基础上再说其它,否则就没有谈论的必要。我之所以持此观点,是因为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谈紫砂壶,必须泥料是原矿的紫砂泥料,如果做壶的原材料不是原矿紫砂,那还叫什么紫砂壶? 二是所谓紫砂壶,首选的必是江苏宜兴丁蜀镇的紫砂壶。其他地方也有紫砂泥料,但质量没有宜兴的好,做出来的紫砂壶,以江苏宜兴的最佳,最令人心动不舍。宜兴紫砂壶,这是赋予很高文化价值的地域保护性产品,是一个文化符号。因此进一步,紫砂壶还必须是江苏宜兴丁蜀镇本山的原矿紫砂泥料。 因此,玩紫砂壶,首先必须是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的原矿紫砂泥料做的紫砂壶。在此基础上,再来论其他。抛开泥料论紫砂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在我看来,宜兴紫砂,关键是这一区域的紫砂泥料,油性比较足,在经过做壶手艺人的制作、入窑烧制之后,泡茶时又吸收了茶叶的油气,经壶主人的用心爱惜、岁月的积累,于是平凡的泥料,竟然呈现出玉一样的滢润,这是其他地方的泥砂料所不具备的特质,这是宜兴紫砂壶令人爱不释手的最基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做壶艺人在型体韵味的精益求精,文字绘画装饰的审美拓展、相得益彰,使紫砂壶不仅能泡茶喝、消烦解渴,还能通过养壶获得乐趣,更高层次的是通过欣赏精美刻绘获得艺术享受,成为雅俗共赏的雅玩。因此,玩紫砂壶,泥料是最基本的东西,抛开泥料谈其他,没有什么意义。 上两把壶的图片给路过的吧友看看,爱紫砂壶,不就是首先爱她的材质的独特韵味吗?
一把石瓢壶,入君青眼否? 浏览紫砂壶吧,不少壶友把拥有一把石瓢壶为人生乐事,甚至有的壶友声称,男壶友若没有一把瓢儿不算真正的紫砂壶玩家,当时对此并不是很理解,只是觉得好笑,可能是某些方面爱到深处,旁人不免觉得怪异吧。对石瓢壶,本人不是特别的喜欢,但还是可以欣赏的。当时之所以收下这一把石瓢壶,觉得泥料、架子都还挺好,在紫砂壶藏品中拥有这样一把石瓢壶也是不错的。泥料是紫泥,光润由內而外,颜色沉著内敛,浑穆典雅,拿捏的感觉非常好。对紫砂壶的喜欢是非常个人化的,不知这一把石瓢壶,入君青眼否?
紫砂壶的紫泥,最漂亮的是哪一种? 在紫砂壶的泥料中,紫泥类应该是数量最多的,呈现出来也是最丰富多彩的。在我的感觉中,带暖色调的艳而不妖的紫红泥,是最让人心动、最漂亮的紫砂泥料了吧。不论其它,只说泥料,你喜欢紫红泥做的紫砂壶吗?
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这把紫泥集思壶,是去年秋天买的,具体的时间已记不清了。买这把壶,除了喜欢集思这种壶型,更重要的是壶身上刻的字:“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刻字落款“一粟书”,壶底落款“徐汉棠制”,字是否是“一粟”(毛国强)亲手所刻,壶是否徐汉棠大师本人所亲手做,不知道,也很有可能是仿品。但壶的泥料和型韵不错,特别是刻的字所表达的意境颇耐人寻味,壶的一面刻字,一面光素无修饰,这样的设计也颇具巧思,于是忍痛割肉收下了。 壶的图片,前面两张是灯光下拍的,后面两张是自然光下拍的。这把壶也是本人比较喜欢的壶之一。这把壶也有缺陷,特别是壶把,有点变形,可能是比较长,不太好把握,这可能是手工壶难以避免的吧。
天气炎热,泡茶消暑 笔者生活的地方,往年没有这样热,以前最高也就31一32度,但今年远远超过。一个月前,在一个朋友家吃饭,据他亲自测量,室外达到52度。今年不但气温高,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去年之前,高温天气也就持续一周左右,今年差不多有两个月了。为什么高温天气如此之长,最主要的因素应该是全球气候上升造成的吧。 天气炎热,只有泡壶茶来消渴解暑了。这把梅桩歪把子壶,到手的时候,泥料和壶型都觉得一般,之所以没退,就是退货嫌麻烦,也想养一段时间看看。今天泡茶,也就有三、四次吧,仔细端详,已经开始有点油润了,但要出漂亮的包浆,还得继续养一段时间,估计大概要两三个月左右。看多了,架子也不觉得难看了,也许是日久生情的缘故?通过肉眼的角度来看,觉得上下的大小是差不多的,壶的型韵还不错,但拍出来的效果却有差别,也许是拍摄的手法太不专业吧。管他的,套用西方哲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我也胡说一句,我见即我得,只要我的眼睛看去觉得还好就好。
继续晒壶,砖拍不顾 今天还有一天假期,早起无事,继续泡茶养壶。这把大彬款僧帽壶虽是仿品,但泥料的油性还不错,架子也还可以,没理由任他藏之高阁,偶尔还是要泡茶养养。现在打算不再乱买新壶了,以前买的壶还是要认真养养的,要不然真对不起掏出去的那些钱。 闲着没事,心情愉悦的时候,喜欢读一点唐诗宋词,看心情来,想与哪个古人会面就抽出哪位古人的书。和喝茶相匹配的还是唐诗贴切一点。喜欢的唐代诗人中,也就那么几位,李白是其中之一。本也想买一套李太白全集,但想想没有必要多花钱,买选本就够了。在李白的诗选集中,郁贤皓选注的这一本还挺不错,很多选集选李白的古风不多,而这一本选得比较多,这也是我觉得这个选本不错的原因之一。 来来,且喝茶,有心情有时间喝茶读古诗,难道不是一件赏心乐事?
继续养,享受养壶的快乐 今天是自治州建州日,全州放假一天,今天不用上班。小孙儿被他父母亲带出去玩几天,缠人的小家伙不在家,难得这样悠闲的时光。继续把这两天拿出来的三足云肩如意泡茶养壶,希望养出满意的效果。 也许是见识有限,本人觉得挺好的这一把紫砂壶,还是有人看不上眼,未免难受过一会儿。后来想想,壶在我手,买到即有缘,只要是真的紫砂壶,个人觉得好就好,没有必要为别人的不同意见而患得患失。再说,还是有一些壶友是比较赞赏的,这不就挺好吗? 从壶友展示的和网上搜索到的,三足云肩如意紫砂壶目前发现至少有几把不同类型的,包括最近几年新做的不算):一是大小有差异,有象本人这把500多毫升的大品壶,也有300多毫升的中品壶;二是落款不同,顾景舟款的就有两种,有盖款“景洲”底款“武陵逸人”的,有盖款“顾景舟”底款“宜兴汤渡陶业合作社出品”的,扑朔迷离难辨真假;三是泥料颜色不同,有紫红色的有紫黑色的;四是壶流出水口不同,有渐渐收小水口垂直显得比较秀气的,也有象我收到的这把一刀斜切干脆利落比较霸气的。 不知是为什么,选壶的时候,我比较注意看壶内部的出水口和壶流出水口,看壶内部的出水口是否干净规整,壶流出水口是否干脆利落,最欣赏的是那种看起来象是用一把锋利的刀快速斩切、切口锋锐的壶流出水口。
好壶还需耐心的细养,方不辜负与之结缘的好运 这把三足云肩如意紫砂壶,应该是我收到的紫砂壶中最好的一把了,无论是泥料的珍稀程度还是做工的精湛程度,都是最好的一把紫砂壶。泥料是老紫泥,幽深沉着,浑朴静穆,油性并不是很强,现在新做的一些紫砂壶,只泡过几次,就显示出比较明显的油润度,而这把却不同,应该是前年秋天到手的,到现在大概泡茶十次左右了,才开始有点油润。这可能是与我养得不够勤有关,但主要的还是泥料的油性不是很强的缘故。这把壶就象一个不愿哗众取宠、不屑随波逐流的孤高之士,低调内敛,默默地在尘世中坚守自己的一角方寸之地。这样的壶,养出包浆的时间要长一点,不能很快地带来欣喜,但只要耐心细心地养,一旦养出油润的包浆,给壶主人带来的喜悦应该是非同一般的。这把壶的泥料给我的感觉,象是几十年前开采的紫砂泥料,现在应该没有这样的好泥料了,拥有这样的一把壶,是上苍的恩赐。
这样一把紫泥梅桩,入君青眼否? 对于紫砂壶,花器若做得耐人寻味,还是喜欢收下的。这把紫泥梅桩,泥料和造型都还算不错。到手后,放在锅里煮涨30分钟以上,没发现有什么油腥之类的东西,看来还是干净的。之所以买下这样一把,主要是之前也买了同一作者的一把壶,造型差不多,略微有差异,应该是作者的系列作品。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为顺眼又动心才买下,但你所喜欢的別人不一定看上。虽然有款,姑且省略不谈,只论做工和造型,这把紫泥梅桩,入君青眼否?
一把本山绿泥莲子,请壶友们看看 这是下决心不再买壶之前收的倒数第二把紫砂壶,商家说是本山绿泥,壶型为莲子,480毫升容量。作者是应卢风,刚刚升为国工。之前买过他做的一把小品紫泥僧帽壶,泥料和做工都很好,可惜在泡茶的时候心不在焉,把壶盖和壶脚都磕破了,碧玉有瑕,心痛呀。买他的这把本山绿莲子壶,是看壶型非常不错,料子应该也没问题。懂壶的各位老师,指点指点吧。
这把时大彬款僧帽壶,被药得有多重? 一看这把僧帽壶,火眼金睛的大佬们,肯定是忍不住喷饭了吧。不用说,大佬们一眼就看出,这是一把时大彬款的僧帽壶,但是不是出自时大彬之手,对紫砂壶有一定了解的都知道不是。时大彬是明末制壶大家,在紫砂壶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从明末到现在,差不多四百年了,经过岁月的洗礼,侥幸留到现在的紫砂壶,会是这样半新不的样子吗?再说,时大彬好歹也是一代制壶大师,刻绘的字画会是这样粗劣的水平吗?不过当时我刚掉进紫砂壶坑,对紫砂壶很不懂,一看是僧帽壶,又落的时大彬款,牌号吓死人,稀里糊涂就掏钱买下了。东西倒不贵,也就5张多不到6张的价格,但东西不在贵贱,而是掏了不必要的钱,纯粹是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现在看去,虽然不是时大彬的壶,但材料还是紫砂性质的,容量超大,东西笨重,泡茶费茶费水,只能摆着装装样子。忘掉时大彬吧,就当是一把普普通通的紫砂壶,看着也还行。
玩壶上瘾,喝茶口味也越来越重 不小心陷入紫砂壶坑后,发觉玩紫砂壶是很容易上瘾的。不得不说,紫砂壶是个奇妙的东西,宜兴丁蜀镇黄龙山的紫砂泥料,原本就是个很平平常常的泥土材料,经紫砂艺人手工制作成型,壶身或光素无饰,或刻绘山水诗文人物,或饰以松竹梅等植物、虎狮象猴鼠等动物,再入窑高温烧制,就成了让人爱不释手的事物。紫砂壶妙就妙在不但能泡茶喝满足口腹之欲,又能通过盘玩观赏壶的奇妙变化,泥料上佳、制作精湛、刻绘精妙的紫砂壶,还能得到心旷神怡的艺术审美享受。一入紫砂壶坑,终身难走出了。 闲话且放一边,且请大家分享这把壶吧。这把壶应该是前年秋天进的,300多不到400毫升的容量,一个人可以用,两三个人也可。壶的作者是国高工胡敖君老师,制作比较精细,拿捏的感觉也挺不错。看过较多风格比较素净的紫砂壶之后,难免审美疲劳,换一下这种装饰风格的紫砂壶也可以。 今天壶里面泡的是称之为“茶化石”的普洱茶,又称为“碎银子”。喝过这种茶后,再喝其他的普洱茶,感觉就太粗劣了,没有这种茶的深沉隽永,有难以下咽的感觉。
一把紫泥方斗,慢慢养着也不错 下决心不再买新壶后,已有一个多月确实不再买壶。不再买壶的一个感觉是,虽然看起来是省了一笔钱,但好象钱反而更不经用了。虽然如此,但目前能暂时戒掉买壶的心瘾,还是挺不错的。不再买新的紫砂壶了,就把以前买的拿来慢慢养吧。这把紫泥的方斗壶,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买的了。容量大概400毫升左右,泡茶大约十来次,泥料的油性还不错,已逐渐的油润起来。当时是冲着名人款去买的,但现在已经明白,这把壶可能与那位没有什么关系。好在壶的泥料还不错,做工也还好,刻的字确实很一般,没有笔锋可言,达不到书法的层次,只是常人的随手字,但刻的梅花也还过得去。就这样吧,虽然不是名人真品,但只要是真的紫砂壶就好,泡茶喝的时候,能够让本人带来一点愉悦的心情,也不算亏。也许有人骂我阿Q,我确实也阿Q了,
泡一泡紫泥笑樱壶,虚度下午时光 这把紫泥笑樱壶,400毫升左右,是去年早些时候收的。底款“自怡轩”,有点吓人。看泥料的颜色和韵味,大概有二十年左右的样子。买来后泡茶大概有十次左右的样子,已相当油润。大师做的紫砂壶,不仅难遇更难求,我等白菜玩家,就不要去奢望了。虽不是大师手泽,但有一把名人款的大师仿品,且泥料和做工都还不错,也算是一点小小的乐趣吧。
范小兰的一把紫泥升方壶,做得很精美 这是到目前为止,收的最后一把紫砂壶。因开始对紫砂壶不是很了解,两年时间买了三十把左右的紫砂壶,以现在的认识来看,得失参半,有大概四、五把确实是被呛水了,交了学费,也有几把做得非常不错,物超所值,但更多的是一般的实用壶,虽然是真的紫砂壶,但确实没必要买那么多。泥料佳、做工好、刻绘妙,让人赏心悦目的紫砂壶,有那么几把也就够了,多的确实没必要,但因为当时没有这种体会,后悔也晚了。有这种认识之后,也想就此收手,但还是陆陆续续又买了几把。爱壶、买壶,也是一种心瘾,戒掉还真不容易,戒掉这种习惯,就象挖掉自己心上的某个部分,痛在心中啊!虽然难受,还是下决心,这把是最后一把了。壶的作者是范小兰老师,国家助理工艺师,是宜兴丁蜀紫砂壶世家范氏后人。泥料是紫泥,壶型为升方,400多一点毫升容量,刻绘的山水非常漂亮,刻字“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意境很美。试泡过茶,实用性还可以。闲暇无事,心境闲适的时候,用这么一把壶泡茶喝,悠闲自得,还是很不错的。
漂亮的茶盏,你喜欢哪一个? 所谓喝茶,除了有几把好的紫砂壶,还得配几个漂亮一点的茶盏。这几个茶盏,釉色非常漂亮,让人忍不住喜欢。但你,喜欢的是哪一把呢?
开壶泡茶,尝尝老壶泡陈年普洱的味道 用前段时间收的四方老朱泥紫砂壶,泡茶养一养,顺便解解渴。这把壶约420毫升,壶肩和壶角饰一圈如意纹,没有其他刻绘和修饰,壶盖和壶底都没有落款,也不知是哪一位高手的作品,做工还是比较认真的。出水孔是单孔,从泥料的颜色来看,颇有一些年份,七八十年的时间大概是有的。商家说是老朱泥,大约也没说错。管他呢,买到手了,慢慢养她就好。
新收一把朱泥四方老壶,听听大家点评 今天新收到一把四方壶,400多点毫升的容量,商家介绍说是老朱泥。壶肩和底脚饰如意纹,壶颈饰回纹,全身光素无刻绘,出水口是方形独孔,壶盖和壶底均无印章落款,做工看起来不错,是全手工,也不知是谁做的。应该是老壶,虽然商家出售前清洗得比较干净,但壶口和底的内部有一个角还残留有污垢。可能商家收到手时比较脏,所以比较认真的清理了一下。这种无名氏做的壶,收藏上应该没有什么价值,纯粹只是个人喜好而已。
紫砂壶的缺陷,用了才知道 所谓实践出真知,是非常有道理的。买了不少的壶,用紫砂壶泡茶喝,也有一段时间了,发现紫砂壶不但要好看,还要好用才行,里子面子都要有,才是一把合格的紫砂壶。用的多了,慢慢发现,符合审美要求的紫砂壶,多半也是很实用的好壶,反之,从审美角度看起来怪异、不协调的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比如这把梅花报春,壶流部分就比较怪异,壶流的弯曲比较突兀,向内弯曲又向外撇出,象是要折断了一样,很不顺眼,如果壶流稍微往外撇一点,角度柔和一点,看起来要好一点。实际在使用中,这把壶一点也不好用,必须要把壶抬得比较高、比较急,而抬高了壶口又漏水,而且断水不干净利索,壶嘴流口水。所以兄弟们,买壶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从审美角度看是否协调合理,否则你拿到的是一把不合格的壶。
收一把玉成窑造,被药了吗? 记得是去年上半年,收了一把底款“浙宁玉成窑造”的紫砂壶,盖款“心舟”,壶身刻“饮之长寿,东石刻”,壶流下是“玉成窑制”印章。看得出来,泥料和江苏宜兴的紫砂料不同。出水口是独孔,壶型也有一点古的韵味。试泡过茶,出水一点也不爽快。心想,何心舟毕竟是清末的制壶大家,不会做出一把不好使用的紫砂壶吧?加上刻的字也没有文人的气息,与“玉成窑造”紫砂壶的文人风格有明显差距,应该是民间打着“玉成窑”的牌子仿做的。这把壶,是被药了啊!
新收一把紫泥升方,王玉芳做的 对于方型紫砂壶,特别是四方的,总是难以言喻的痴迷。本想着就收最后一把了,但遇上入眼的四方紫砂壶,还是忍痛收了。就不说这是不是最后一把了,因为说了之后不久就自己打脸,这也挺没脸的,虽然别人也不会对你怎样,但毕竟说了不算数,还是很不好意思的。这是王玉芳做的,查了查网上的资料,2017年的时候是国家工艺美术师,本人的资料介绍说是国家级高工,应该是这两年新升级的。壶确实型韵不错,泥料纯正,刻绘的也还好,是全手的。
一个黑色的小茶盏,颇有古雅趣味 有时候吧,有了几把好的紫砂壶泡茶,还得配上几个有趣一点的茶杯茶盏,这样喝起茶来才更有味道。最近买的几个小茶盏中,这只茶盏还算是比较有意思的,颜色幽深透亮,颇有些古雅趣味。
一把小茶盏,挺有意思的 有时候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我是比较喜欢,你喜不喜欢,我没办法管了
两把四方壶都泡一泡养一养 前一段时间陆续收了两把四方的紫砂壶,一把黑铁砂,一把紫泥,都是400毫升以上的容量。黑色的紫砂壶看起来有点神秘,虽然比较喜欢,但是否健康比较疑虑,目前只是泡茶养壶,喝不喝以后再说;紫泥的这把颜色醇正,非常干净,健康方面倒不用担心,已经在试喝了,边泡茶喝边养壶。两把都落的名人款。实际上在泡茶赏壶的时候,首先第一眼看的是壶的材料好不好,做工佳不佳,是好壶,就能给人带来心情的愉悦,这个时候,是否名人做的其实已经不重要。
一把小品,泥料做工都还不错 这应该是去年收的壶了,紫泥,容量大概150毫升,助工朱丽萍的作品。一面刻“陶缘”“若问人生如意事,茗壶雅士两相亲”“辛丑年小渔书”,一面刻山水人居,精巧秀气,做工、韵味都还不错。
这样的茶盏也挺有意思 最近突然对用一般的茶杯茶盏喝茶不太满意,于是在微拍堂拍了几个,每个都不一样。先发一个上来,请大家看看。个人觉得还挺好看的,不过用来喝茶觉得有点可惜,没事把玩把玩也挺不错。
这把四方壶的瑕疵,算严重吗? 前段时间手痒,把就买最后一把壶的决心置之脑后,又买了一把紫泥的四方壶,今天拍照片才发现,壶流安得不够端正,壶盖与壶口的吻合度也不够紧密,当时没有仔细看就收下了,现在已无法退货。好在泥料还算好,就是不知是全手还是半手。但如果是半手,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明显的瑕疵吧?
纯看做工,这把壶可以不? 不说泥料,卖家说是黑铁砂,是或不是我也不懂;也不说款,说出款来我怕砖头砸来,名头越大砸得越重。只看做工,拿在手上感觉还不错。大家看看可以不?
这算不算是全手工壶? 去年收了一把壶,梨型,独孔,裴永林款。买来后只泡过一次茶,因为容量大,加上泡茶也有更好的壶,这把壶只是用来接开水淋烫其他壶的,之后一直没有泡茶。经过开水的经常淋洗,这把壶紫砂泥料的本色逐渐显露出来,放在桌上偶尔玩赏还是可以的。网上搜索的资料,裴永林系清代人,生卒年不详。这把壶不知是不是本人做的,也有很大可能是现在的人仿做的。从壶口随意切削的刀口,和壶底壶壁非常明显的接痕,应该是全手工无疑。至于壶为什么做的这样粗糙,应该只是纯粹用来泡茶喝的普通生活实用壶,就象平常人家的吃饭碗一样,所以也做得随意,不漏水就行。由此个人也有一个难认证明的揣测,即便是很有名气的紫砂壶名家,如果是以做紫砂壶谋生的,他一生做的壶可能分有几个层次,一个是最低级的生活用品壶,一个是高层次的撑门面的高档壶,还有一些中间层次的壶。只要是挂有“大师”名牌,每把必是精品级,太过武断。而且大师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大师的,他也有学习、成长的过程,而且达到大师级别的紫砂壶,应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师也有一些做的档次不怎么高的普通壶。象这把壶,就是一把普通壶,销量应该不少,没有什么价值,收下它,纯粹是出于对古旧物品的癖好。不怕方家们拍砖,只要是拍得有道理,本人虚心接受。
新收一把顾景舟款捂灰紫砂壶,感觉还不错 原本要打住见紫砂壶就买、买、买的踉跄步伐,但见了这把顾景舟款的捂灰德钟壶,还是忍不住掏腰包了。最近确实是有停买紫砂壶的想法,一方面是感觉确实买得太多,感觉撑到了,起了一种反感的条件反射,另一方面家人也强烈反对买这么多壶,花了不少钱,心痛,于是下定决心打住了。同时也感觉好的紫砂壶不断出现,也不可能每一把都收来手上,确实也没必要,除非要搞一个紫砂壶博物馆。但打住也不容易,就象有了一个心魔,要止住惯性,要有一个忍痛割爱的过程。如果能做到,这把应该是最后买的一把壶了。商家说是黑金刚,但据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应该是捂灰的,壶到手后,打开壶盖,确实是闻到一股烧灰味和土腥味。我不太喜欢德钟,但觉得这把德钟型韵不错,盖款“顾景舟”,底款“景舟制匋”,印章清晰,可以确定是全手工制作的。容量500cc,拿在手里感觉比较顺手。管它是不是顾景舟大师本人做的,即便是仿品,拿在手上,就当是对已作古大师的怀念,聊作思古之幽怀。
石黄料紫砂壶,靠谱吗? 去年收了一把国工莫顺仙做的一把紫砂壶,有收藏证书,资料介绍说是石黄料。查询网上资料,有的说石黄量很少,只是作为一种佐助调色的材料,加上泥料的特性,很难烧制成型,市面上的所谓石黄料紫砂壶,其实是添加化工料调制而成,不靠谱。也有资料说,以前由于泥料稀少和烧制工艺的限制,没有石黄料紫砂壶,但近年来由于烧制工艺的进步,以前难以烧成的石黄料紫砂壶,现在也可次烧了,而且石黄紫砂壶含铁量高,可以软化水质,是一种养生壶,说得挺玄乎。收的这把石黄紫砂壶,泡过几次茶,泥料油性倒不错。在本人收的紫砂壶中,紫泥类的紫砂壶是最多的,收这一把石黄紫砂壶,纯粹是猎奇,有点聊胜于无的意思。
又收一把天青泥四方汉铎,收不住手啊 几个月之前就觉得买的紫砂壶有点多,早就想剁手了,但后来又看到不错的壶,心痒难耐,又找各种理由陆陆续续收了几把。之前觉得有的紫砂壶玩家家中几百把壶不可思议,现在终于明白,应该也是这样来的。虽然后来又多买了几把,但其中有那么三四把确实还不错,也算是花钱如流水出去之后的自我安慰了。最近几天又收了一把天青泥汉铎四方壶,之所以收,是因为手上没有一把是天青泥的,又是汉铎又是四方,虽然做壶人不是特别出名,但手艺还不错,壶做得还精巧,所以咬咬牙还是收了。最近感觉确实能不买就不买了,壶太多养不过来也是一个难题,所谓的紫砂壶收藏其实也就那么回事,期待有一天手上的紫砂壶成为古董大涨特涨成为富翁更是虚无缥缈。我等一介平凡的紫砂壶玩家,手上有几把喜爱的壶,没事泡泡茶养养壶解解渴,得到一种愉悦和满足,就已经赚了。
现在的大器紫砂壶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喜欢紫砂壶的玩家都发现,现在新出的紫砂壶,容量在500毫升以上的大器紫砂壶非常非常少,400以上500以下的中大品比较少见,300以上400以下的还算正常,300以下的就非常多了。为什么是这种现象?个人认为,可能是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做工方面的原因,大容量的紫砂壶要做好还是很不容易的,就象书法,把大字写得象小字一样结构紧凑是需要功夫的,做大紫砂壶也同样道理,应该功夫过硬的紫砂壶艺人才敢碰大紫砂壶。二是黄龙山原矿紫砂泥料越来越少,现在的做壶人舍不得用越来越少的泥料来做大紫砂壶了,做小紫砂壶在经济效益上更划算。三是300毫升以下的小紫砂壶也有很多人喜欢,经济效益非常好。这三个原因导致500毫升以上的大紫砂壶越来越少。我这样分析应该有一定的道理的。
刘凤英老师的两把四方壶,都算精品 有缘收到了刘凤英老师的两把四方紫砂壶,从泥料和做工来说,可以算是精品吧。降坡泥的这把是去年收的具体时间已记不清,前后泡茶有十来次,不知不觉已经很油润了。紫泥的这把是最近才收的,今天是第二次泡茶,看得出再泡一段时间应该也很油润。两把都是全手工,泥料也很正,做工也挺好,这正是我们玩紫砂壶的人所需要的。据网上资料,刘凤英老师1951年生,生肖属兔,所以在章的右下角刻有一只小兔。
再收一把刘凤英老师的四方雄狮紫泥壶 在紫砂壶中,相对于圆形的紫砂壶,似乎更喜欢方形的紫砂壶,而在方形的紫砂壶中,最喜欢的是四方的紫砂壶。去年收了一把刘凤英老师的一把四方紫砂壶,是降坡泥的,400多毫升,泡了十多次普洱茶,现在已经很油润了。现在收的这一把是紫泥的,500毫升,泡一段时间茶养养看。
喝口茶,消消戾气 收了三把范泽洪老师做的紫砂壶,三把平均下来,一把不到两张,够便宜的。虽然便宜,但壶做得确实不错,泥料可以,做工比较好,我比较满意的一点是断水很好,不流涎。三把,其中一把顶珠已经送人,两把仿古,这是其中的一把,还有一把是泥绘的紫泥壶。最近俄乌冲突,吧里非常热闹,持各种观点的有,有的挺俄(本人属挺俄派),有的挺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脸红筋胀,不亦乐乎。唉,吵架,都想自己吵赢,难免有些戾气,不吵了,喝茶。
又收一把大师款笑樱,感觉还不错 在紫砂壶的各种壶型中,笑樱这种壶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陆陆续续收了几把顾景舟大师款紫砂壶,虽然明知是仿品,还是止不住喜欢,就算交学费,我也捏鼻子认了。盖款“瘦萍”,底款“自怡轩”,400毫升左右的容量。刚刚到手,只来得及用开水内外淋烫,还没有泡茶,但非常滢润。
杨水定的松段仿古壶,艺术趣味也不错 本来要收手了,但看到杨水定的松段仿古壶,又忍不住出手,150毫升,比较小了。做工、泥料颜色给人的感觉还比较舒服。
济人强的白段鱼罩紫砂壶,象精美的艺术品 刚刚收到国工济人强的一把白玉段泥鱼罩紫砂壶,做工还不错,主要是喜欢壶上的刻绘,黑白相衬,象一幅国画山水作品,闲暇无事时,用这把壶泡茶慢慢消磨时光,好象也很不错。容量200多毫升,正合适一个人泡茶喝。
现在这种壶,不多了 直桶,松根壶把壶流,知了壶纽,壶身泥绘,独孔,700多毫升的容量,这种风格气韵的壶现在很少见了。盖无款,底款双龙抢珠式“贡局”款。泥料、做工倒也有几十年的气息,不排除是后来仿做的。
傻开门的香瓜壶,700毫升的大品壶 也许是个人的嗜好,相对于新壶,更喜欢有一定岁月沉淀积累的老壶,买的紫砂壶中十把有六、七把属于上个世纪以前的老壶。相对而言,如果仅仅是用来喝茶,只要质量过关,新壶相对于老壶要让人放心一点,但偏偏更喜欢老壶。这不,前段时间还下决心不再买壶了,但还是收不住手,又买了几把。这把香瓜壶,700毫升的,属于大容量了。盖款“云根”,底款“宜兴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出品”。之所以说是傻开门,是因为壶外面的沁进去的灰尘,开水淋过多次也去不掉,太有沧桑感了,给人的气息,也比较符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现在的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许有人要拿砖头砸我,那就砸吧,没关系。
又收一把仿的老壶,有砖头就砸过来吧,让我清醒 盖款“友兰”,底款“友兰秘制”,独孔,壶经过清洗,比较干净,但壶内仍然可以看到茶垢,有使用的痕迹。壶做得还可以吧。懂的吧友评论一下,拿砖头砸也可以,让我清醒清醒。
一把老梅桩,没事泡茶且养养 个人觉得这把壶还是很不错的,老紫泥,做得挺有味道。为了安全,曾经煮过几十分钟,还是这个样子。自然光状态下拍摄的,照片与实物差不多。
你们的云肩如意紫砂壶是什么颜色的,不妨晒晒? 有幸得到一把盖款“景洲”、底款为“武陵逸人”的三足云肩如意紫砂壶,颜色为紫黑色,大约500毫升容量。据方家说,这是仿款。即便是仿款,也妨碍不了我对她的喜欢。有一段时间没用这把壶泡茶了,:云肩如意壶,是什么颜色的?晒晒呗
一把紫泥集思壶,陷进去了 年前买的一把集思壶,原想到手后如果不满意就退掉,但到手后用开水淋了里面和外面几次,感觉还挺不错。紫泥料,颜色幽深,从壶的外观和内部来看,可以确定是全手的。既然看着还不错,比较喜欢,那就留下来吧。
一把真正的歪把子壶,别有奇趣 新收一把壶把和壶流有意做得歪歪扭扭的壶,当时就一眼看上了。虽然歪歪扭扭的,却歪中有正,别有一番奇趣。盖款“吴”“云根”,底款“吴云根制”,大家且忽略,纯粹看这把壶做得如何?
一把李宝珍紫泥传炉仿品,用来泡茶也挺好 去年收了一把后仿的李宝珍传炉,紫泥,字和竹子都还刻得不错,架子也挺好,今天年后上班第二天,暂时无事,姑且泡茶养养。
国工储立强的竹报春,壶嘴有点小磕 吧里挺有意思,只要是牵涉到“大师”壶,砖头就狠狠地拍来,满头是包。好吧,不上“大师”壸了。这是去年四、五月份收的国工储立强的竹报春,400毫升左右的容量,清洗的时候不小心,壶嘴磕掉了一小块,好好的一把壶搞残缺了,心痛啊。
这应该就是顾景舟大师最爱的底槽清泥料? 这把壶是我最早买的三把紫砂壶之一,两把已经送人,就留下了这一把,两年前在一家古董店买的,600元。之所以留下这一把,是因为喜欢壶上刻的两句诗:“客至何妨煮茗候,诗清只为饮茶多”。泥料深沉浑朴,醇和典雅,也是我喜欢的。加上对方纯粹的喜欢喝茶,对诗啊词的一窍不通,给他浪费了我的一番心意,不如留着自用,于是就留了下来。盖款“顾”“景舟”两个小章,底款“啜墨看茶”。当时刚入坑,以为这是顾景舟大师的壶,现在经过呛了几口水交了学费后,已经不这样想了。现在管他是不是大师壶,就是纯粹喜欢,难以言喻的一种感觉。泥料淘得很细,但近看砂粒感非常明显。泥料呈猪肝色,泡茶的时候尤为明显。虽是普普通通的泥巴,但一种油润由内而外,给人温润如玉的感歼觉。据说底槽清料烧成之后,泥料的颜色就是猪肝色。莫非这就是顾景舟大师最喜欢用的底槽清吗?不懂,还请方家指教。
泡茶养两把比较难养的紫砂壶,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 大年初二,儿子儿媳带着五个多月的孙儿,去给外公外婆拜年去了,暂停含饴弄孙的虽苦也乐的日子;又还在春节假期之中,暂时免除公文尺牍之劳。这样难得的闲暇时光,且把两把比较难养的壶拿来泡茶养养。一把是国工方勤平的半手工紫泥掇只壶,200毫升左右,泡了大约六、七次,还未出现油润;还有一把180毫升的小品壶,查了半天网上的资料,也没查到这种壶型叫什么名称,也是泡了七、八次了,油润也很少。也许要耐心的慢慢来吧。养出来应该比较漂亮。
竹报平安,万事如意,家和万事兴! 今天是牛年除夕。虽说城市禁发鞭炮,但外面还是鞭炮阵阵,浓浓的年味。今年收的紫砂壶,质量可靠,寓意吉利,就是这两把了,对于今天非常应景。一把张红华老师的竹报春,寓意竹报平安;一把顾景舟大师款的三足云肩如意,寓意事事如意。真品仿品姑且不论,壶是全手工做的好壶。祝大家今晚吃好喝好,祝大家虎年日日平安,事事如意,家和万事兴!
一方一圆,开心过年 前段时间收了两把壶,一方一圆,都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方的是陈国良制作、毛国强刻绘,630毫升,一个人泡茶喝有点浪费,适合三、五个人共饮;圆的380毫升,底款“景舟制陶”,盖款“顾景舟”,一个人泡茶喝可以,二、三个人也可。可能有的吧友会对我的“大师”壶嗤之以鼻,我自己也对它们是不是大师做的也没有奢望,只是它们确实让我喜欢。有钱无钱,都要过年。我等平民百姓,快乐也简单。爱上紫砂壶,得两把一方一圆的紫砂壶,就开开心心的过年了。祝各位吧友春节快乐!
这把大红袍梅报春应该是牛年的最后一把壶了 虽然总是要下定决心不再买紫砂壶,但还是做不到毅然决然拂袖而去,终于还是买了两把,这把郝彤彤做的梅花报春大红袍紫砂壶是今天到手的,开箱验看,还是决定收了。算上这把,手上的报春壶共有三把,最好的应该是张红华老师的底款落“中国宜兴”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竹报春老壶,大约400cc的容量,最让我喜欢;另有一把是储立强老师做的,大约380cc,上刻“明月午夜生虚籁,误听风声是雨声”,另一面刻一个老翁在树下闲坐,使用的时候不小心,壶嘴磕掉了一点,不过不影响使用,只是不太完壁,未免有些遗憾;再有就是这一把了。这一把200来毫升,全手做的,泥料看起来没有问题,在用开水淋烫过几次后,用普洱茶开了壶。如果没有意外,这一把大红袍梅花报春就是今年收的最后一把壶了。明年,我将尽量少买壶了,控制在3把以内。
新收一把壶,大家看看可以吗 入了紫砂壶的坑,太难收手回头了。前段时间发誓只买最后一把,不过后来还是食言而肥,又陆续的收了几把(到手不满意退了两把),这把是今天新到的,明天还有一把,牛年就这样了。虎年再下定决心,辛苦地按奈买壶的心魔。今天这把壶就不说是谁的款了,说出来也是被拍砖伺候,就不劳大家辛苦了。就请大家看看是不是真紫砂壶,壶做得怎么样吧。见仁见智,大家随意评说。
大家看看这把壶,真的是汪寅仙做的壶吗? 第一次这种类型的紫砂壶,觉得有点怪,就参加网上竞拍,结果只有我一人出价。底款“中国宜兴”敏写篆书,盖款楷书“寅仙”。壶做得还算工稳,盖子上六瓣叶子,叶尖都对着壶身凸起的脊线。半手工。突然又不太想要了,大家帮帮拿一下主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