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T三世 失心的三
经历的并不多,感觉到痛苦只是因为敏感和脆弱。
关注数: 6 粉丝数: 1,191 发帖数: 25,106 关注贴吧数: 13
基于运动康复视角的BIKE FITTING 又名《bike fitting到底是什么》 每次贴吧开始争论fitting,都会有很多奇怪的观点,诸如新手不适合做fitting,fitting只是些建议和参考,fitting只会让人骑的更pro更激进,或者没上锁不能做fitting,不训练就不需要做fitting,便宜车不值得fitting,应该先买车再fitting,一次fitting的结果换车就会失效,新手不懂fitting做了也白做等等…… 每个人眼里的fitting似乎都是不一样的,于是从每个人的主观层面出发,fitting被赋予了许多不存在的功能,比如fitting治百病;也有拿掉了许多步骤,变成了简单的人体测量。 许多新出现的内容创作者也会不断的提到这么个名词,不过也只是重复些人云亦云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可以是主观的,也可能是部分客观的。 我更想问的是,每一次争论开始之前,大家对fitting有统一下来的认识吗?大家眼里的fitting流程,功能,意义是相同的吗? 如果没有统一,那么大家在争论什么呢? (按照惯例免责声明,本次额外强调不是任何自行车相关行业从业者,无任何利益牵扯,做内容到今天一毛钱也没赚到过,天天被白嫖。所以也不提供任何有关fitting机构,车辆设定,运动损伤之类的建议,别看我,我什么都不知道,问也不回。 也别对着我搞什么“飞艇不普及,何不食肉糜”之类的情绪输出,这不是我的错。)
关于某吧友车照出现在闲鱼引起的一些个人争论回应 当然主要是集中在攻击我个人的。 我看见这个贴子的时候,已经100多楼了。 作为吧务要对贴子进行定性和归类,然后方便管理,刚开始我以为是曝光贴或求助类,看完发现63楼已经出现了另一方当事人的回应,此时性质发生变化,后续可能会出现纠纷,澄清或赔偿之类……总之问题会发生更多的转折。 而双方的回应很迷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补偿”,原楼主没有接话茬,考虑到互联网的奇特性以及多年水帖经验,对另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性也存疑,所以我对当前事件的回复是“不好评价”。 现在原贴内只有单方面的情绪上头,没有更多后续来证实或证伪,连所谓的“商家”也没有做更多回复来解释问题,所以贸然站队很容易被某一方带节奏当枪使,这在每一次互联网事件中并不常见,所以不评价等待后续进展才是正确选择。 结果一些人开始质疑我的身份,指责我是收钱奸商,还对我发出线下威胁言论,甚至为此小事上升到家人,实属想逼迫我下场站队。 作为吧务,我没有任何自行车相关行业的利益关系,包括写内容也没有为此产生一毛钱的收益,完全用爱发电。也一直保持中立,没有与吧内任何人有私人的联系方式,与所有人交流也只使用贴吧私信功能,我自信比任何人屁股都干净,但想让我学六子剖腹证明自己吃了多少粉,实属把我当傻子。 一整晚了都没有更多后续出来,有人私信我说当事商家正在找我联系方式,我不知道他想干什么,这也跟我没有关系,我没有回复。 但同样的,后续没有出来之前这件事就是“不好评价”,我不能靠单方面说辞认定一个人是坏人,也不能靠另一方的说辞判断此人无辜,更不能靠目前少量信息就草率的给整件事定性站队。 逼我站队的行为才是在刻意带节奏,有自己的小算盘,想把人当枪使。 再次声明,我与全吧任何人,与整个自行车相关行业都没有利益关系,不接受也不屑于接受这种利益关系,我在贴吧内永远保持绝对中立,也不使用主观情绪来行使权限。 我不计较这些抹黑和攻击,但这些人最好先想想,造谣攻击我的是故意带节奏的还是被人带节奏的。 别永远年轻,永远热血,永远感情用事,永远被当枪使,永远不长记性!
万字迭代,2024的公路车完整入门必读 在看这个文章的时候,相信各位已经从各处了解到了公路车运动这个东西,就不废话了,今天不谈来处,只聊去路(本文近15000字,涵盖从车架几何学习到实际踩踏几乎全部流程,考虑到串联众多文章,信息量庞大,可供新手持续进阶提升)。 在买车之前,大部分人以为的公路车是酷炫车架,帅气弯把,高框碳刀,超越电驴…… 实际上的公路车是呼吸急促,口腔干燥,肺部灼烧,心跳爆表,肌肉酸痛,汗透衣裤…在新手身上甚至会出现努力抬头看不到路,肩颈不适,手掌过度压力,手指麻木,够不到脚踏,摸不到车把,腰被抻长,膝盖疼痛……不管是新手老手,最后都是一身臭汗灰头土脸的回家。 这才是运动的本质,而以竞技为目标的运动则更艰难更复杂。 一辆竞技型公路自行车,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体育竞技,即使是下属分类的耐力型公路车也是一样,竞技需要足够的能力去支撑(这句话很重要,非常重要)。 以体育竞技为目标设计的器材是不考虑日常生活场景的使用的,为了达到铺装路面的竞技目标还要舍弃一切累赘,所以在竞技用公路车上,没有减震前叉与宽大齿胎,不考虑颠簸路况,看不见车筐货架脚撑等等东西。 自行车这种东西西方玩了上百年,而我们这边才刚刚脱贫,在文化基础,群众认知,使用环境,甚至牵扯到路权等等方面,公路车运动都是小众里的小众,弱势里的弱势。 使用公路自行车时,会出现诸多障碍,如城市非机动车道路况复杂,路面坑洼颠簸屁股疼,条状下水道口卡轮子等等因素大幅影响使用体验;还要承受外行诸如趴着骑累腰,细胎容易爆,紧身衣像变态,几千块不如买电动车等误解和风凉话… 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使用者的需求变化而消失,只会放大在非对应场景里的缺点,如果需要些非铺装路面非竞技用途的设计,请放弃公路车,寻找对应功能的车型;如果承受不了风凉话,也建议放弃。如果坚持要买竞技型公路车在各种非对应场景下使用,那就准备好应对使用时的各种不便。 如果非要在一个以专业运动竞技为目的的器材身上,寻找它在非对应场景里面的不合理设计,那我认为法拉利的车身太薄弱了,得贴爆反。 (按照惯例免责声明,同时额外强调本贴不提供任何关于器材选择,设定调整或运动损伤之类的咨询与意见,仅提供公路车运动的入门认知框架。 我不想做复读机,所以一些经常提到的,或者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不会提供具体方式方法,对一些每天要吵800遍的,诸如要不要戴头盔之类的车轱辘废话没有兴趣。也别跟我说太长,看不懂看不下去,让我出省流版,越省流信息量越低,质量越差。嫌长请去看一分钟教你学xx那种没营养的复读机视频)
万字迭代,2024的公路车完整入门必读 在看这个文章的时候,相信各位已经从各处了解到了公路车运动这个东西,就不废话了,今天不谈来处,只聊去路(本文近15000字,涵盖从车架几何学习到实际踩踏几乎全部流程,考虑到串联众多文章,信息量庞大,可供新手持续进阶提升)。 在买车之前,大部分人以为的公路车是酷炫车架,帅气弯把,高框碳刀,超越电驴…… 实际上的公路车是呼吸急促,口腔干燥,肺部灼烧,心跳爆表,肌肉酸痛,汗透衣裤…在新手身上甚至会出现努力抬头看不到路,肩颈不适,手掌过度压力,手指麻木,够不到脚踏,摸不到车把,腰被抻长,膝盖疼痛……不管是新手老手,最后都是一身臭汗灰头土脸的回家。 这才是运动的本质,而以竞技为目标的运动则更艰难更复杂。 一辆竞技型公路自行车,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体育竞技,即使是下属分类的耐力型公路车也是一样,竞技需要足够的能力去支撑(这句话很重要,非常重要)。 以体育竞技为目标设计的器材是不考虑日常生活场景的使用的,为了达到铺装路面的竞技目标还要舍弃一切累赘,所以在竞技用公路车上,没有减震前叉与宽大齿胎,不考虑颠簸路况,看不见车筐货架脚撑等等东西。 自行车这种东西西方玩了上百年,而我们这边才刚刚脱贫,在文化基础,群众认知,使用环境,甚至牵扯到路权等等方面,公路车运动都是小众里的小众,弱势里的弱势。 使用公路自行车时,会出现诸多障碍,如城市非机动车道路况复杂,路面坑洼颠簸屁股疼,条状下水道口卡轮子等等因素大幅影响使用体验;还要承受外行诸如趴着骑累腰,细胎容易爆,紧身衣像变态,几千块不如买电动车等误解和风凉话… 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使用者的需求变化而消失,只会放大在非对应场景里的缺点,如果需要些非铺装路面非竞技用途的设计,请放弃公路车,寻找对应功能的车型;如果承受不了风凉话,也建议放弃。如果坚持要买竞技型公路车在各种非对应场景下使用,那就准备好应对使用时的各种不便。 如果非要在一个以专业运动竞技为目的的器材身上,寻找它在非对应场景里面的不合理设计,那我认为法拉利的车身太薄弱了,得贴爆反。 (按照惯例免责声明,同时额外强调本贴不提供任何关于器材选择,设定调整或运动损伤之类的咨询与意见,仅提供公路车运动的入门认知框架。 我不想做复读机,所以一些经常提到的,或者没有标准答案的东西不会提供具体方式方法,对一些每天要吵800遍的,诸如要不要戴头盔之类的车轱辘废话没有兴趣。也别跟我说太长,看不懂看不下去,让我出省流版,越省流信息量越低,质量越差。嫌长请去看一分钟教你学xx那种没营养的复读机视频)
有多少人认为“自行车解锁=扭脚腕”? 许多人在谈解锁的时候都会说“脚腕发力”“脚腕一扭就开了”,然后更多发明轮子的自行车UP主也借鉴这一说法不断的拍着视频重复着这样的论调。 于是很多萌新抵触上锁的理由又多了一个,毕竟扭脚腕这种事,基本上都跟“崴脚”“扭伤”这种事联系在一起,听着就很不健康,很危险,很反人类,尤其是要在紧急解锁的时候做这么反人类的动作就更反人类了。 “上不上锁”这种事,很多年前就有结论,我不想讨论这种没意义的话题。不过我倒是很好奇一直排斥自锁的人有多少是能够熟练使用锁踏的,这就是题外话了。 (惯例免责声明:非大佬,也不是运动康复师,或者职业fitter和健身教练,谢谢你们如此高看我。 所以内容定义为个人学习思考,请结合自身情况客观判断,不提供线上器材设定,fitting,体态等方面的具体建议,有健康问题请左转骨外科,右转运动康复科。自行车专项问题请线下做高阶fitting,谢谢合作。)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锁踏的解锁方式是锁片(锁鞋)绕踏板做一个水平面上的旋转,对应的脚也发生了水平面上的旋转,于是依靠直觉我们得出结论:发生了水平面旋转的位置是脚,而脚是通过踝关节跟腿连接的,所以解锁是踝关节的动作,俗称扭脚腕。 基于这个结论做推断,想顺利解锁需要强化踝关节的旋转能力。 问题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多少人认为“自行车解锁=扭脚腕”? 许多人在谈解锁的时候都会说“脚腕发力”“脚腕一扭就开了”,然后更多发明轮子的自行车UP主也借鉴这一说法不断的拍着视频重复着这样的论调。 于是很多萌新抵触上锁的理由又多了一个,毕竟扭脚腕这种事,基本上都跟“崴脚”“扭伤”这种事联系在一起,听着就很不健康,很危险,很反人类,尤其是要在紧急解锁的时候做这么反人类的动作就更反人类了。 “上不上锁”这种事,很多年前就有结论,我不想讨论这种没意义的话题。不过我倒是很好奇一直排斥自锁的人有多少是能够熟练使用锁踏的,这就是题外话了。 (惯例免责声明:非大佬,也不是运动康复师,或者职业fitter和健身教练,谢谢你们如此高看我。 所以内容定义为个人学习思考,请结合自身情况客观判断,不提供线上器材设定,fitting,体态等方面的具体建议,有健康问题请左转骨外科,右转运动康复科。自行车专项问题请线下做高阶fitting,谢谢合作。)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锁踏的解锁方式是锁片(锁鞋)绕踏板做一个水平面上的旋转,对应的脚也发生了水平面上的旋转,于是依靠直觉我们得出结论:发生了水平面旋转的位置是脚,而脚是通过踝关节跟腿连接的,所以解锁是踝关节的动作,俗称扭脚腕。 基于这个结论做推断,想顺利解锁需要强化踝关节的旋转能力。 问题真的是这样的吗?
下肢力线歪斜正在抹杀你的努力 大多数人对于自行车运动的理解就是踩踏(下肢屈伸),就是猛蹬,属于谁都会的东西。认为只要踩踏的力量足够大,车骑的就足够快,就能拉爆所有人,于是顺着这个方向的训练思路就是伸髋伸膝肌群的无限加强 这个思路不能说错误,只能说部分正确,因为忽略了许多底层基础。这也是骑行明明是公认的对膝关节伤害小的运动,却一样有大量骑行受伤案例的原因 踩踏和踩踏也是有区别的,很多人都会讲姿势要稳定,踩踏要顺畅,因为不同姿态设定和(或)不同控制能力下的踩踏,最后的动作完成度也是不同的,会刺激到的肌肉也是不同的。动作完成度直接影响后续训练的效果,比如为了追求高力量或者高速度开始全身使劲,最后动作变形失稳。所以在正确设定的前提下,学习并训练稳定的踩踏能力,才是之后去进行踩踏力量训练的基础。 可仍然有许多人在下肢屈伸(踩踏)过程中膝盖上下翻飞左右摇摆,内扣外翻旋转跳跃,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稳定,而是他们的身体做不到这件事,这是“使用”方面的事,也涉及到一部分无关自行车的训练 “知道”和“做到”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关心膝关节的健康,而很少有人能说出膝盖到底如何做到健康,只是在复读一些“正确的废话” (事实上我并非你们口中的大佬,也不是什么运动康复师,或者职业fitter和健身教练,谢谢你们如此高看我 所以内容定义为个人学习思考,请结合自身情况客观判断,不提供线上器材设定,fitting,体态等方面的具体建议,有健康问题请左转骨外科,右转运动康复科。自行车专项问题请线下做高阶fitting,谢谢合作。)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抢先完整版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read%2Fcv17590257&urlrefer=ea03f5ec3e5f61415b4701683d94e7e9
下肢力线歪斜正在抹杀你的努力 大多数人对于自行车运动的理解就是踩踏(下肢屈伸),就是猛蹬,属于谁都会的东西。认为只要踩踏的力量足够大,车骑的就足够快,就能拉爆所有人,于是顺着这个方向的训练思路就是伸髋伸膝肌群的无限加强 这个思路不能说错误,只能说部分正确,因为忽略了许多底层基础。这也是骑行明明是公认的对膝关节伤害小的运动,却一样有大量骑行受伤案例的原因 踩踏和踩踏也是有区别的,很多人都会讲姿势要稳定,踩踏要顺畅,因为不同姿态设定和(或)不同控制能力下的踩踏,最后的动作完成度也是不同的,会刺激到的肌肉也是不同的。动作完成度直接影响后续训练的效果,比如为了追求高力量或者高速度开始全身使劲,最后动作变形失稳。所以在正确设定的前提下,学习并训练稳定的踩踏能力,才是之后去进行踩踏力量训练的基础。 可仍然有许多人在下肢屈伸(踩踏)过程中膝盖上下翻飞左右摇摆,内扣外翻旋转跳跃,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稳定,而是他们的身体做不到这件事,这是“使用”方面的事,也涉及到一部分无关自行车的训练 “知道”和“做到”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关心膝关节的健康,而很少有人能说出膝盖到底如何做到健康,只是在复读一些“正确的废话” (事实上我并非你们口中的大佬,也不是什么运动康复师,或者职业fitter和健身教练,谢谢你们如此高看我 所以内容定义为个人学习思考,请结合自身情况客观判断,不提供线上器材设定,fitting,体态等方面的具体建议,有健康问题请左转骨外科,右转运动康复科。自行车专项问题请线下做高阶fitting,谢谢合作。 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抢先完整版传送门: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read%2Fcv17590257%3Fspm_id_from%3D444.41.list.card_article.click&urlrefer=04159822d6326726b55c6d46c53ea57c
(核心2.0)骑车需要练后腰?解构公路车的核心肌群使用 公路车的骑行姿势到底是“屈髋直背”还是“立骨盆弯腰”,到现在还能接着吵个几百楼;也不乏许多萌新初骑车腰酸背痛;或者明明落差很大还要使劲的立骨盆弯腰,使整个后背呈现一个圆润的弧形…… 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喜欢去大谈特谈“要做什么”,而聊到“为什么这么做”就噤若寒蝉,我觉得后者的内容远比前者重要。 但公吧一堆黄标大佬不上,只能我这种水平的上了,诸位看官多担待。 —— 先插个小作文,上一版其实是写着玩的,只想怼一怼弯腰党。 平心而论,上一版写的都什么玩意儿,没有深入分析核心肌群的组成,和公路车运动的联系,结论什么的都过于牵强附会,没想到能被加精,已经联系吧务撤掉了。 作为一个公路车运动领域的精品贴,它是不合适的,虽然我本身更愿意去写一些通用的东西,哪怕有一天不骑车了也能够接着应用那些知识。 本着彻底解决问题的心态重写一版,这一版本质上属于上一版的豪华精装加强版,而不是彻底回炉重做,所以看过上一版的估价会觉得有部分眼熟,但没看过也不用特意回去看。 考虑到贴吧的审核速度,估计至少发帖48小时以后才能看到完整内容。想提前看完整版指路B站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bilibili.com%2Fread%2Fcv15519963&urlrefer=77ba6f946ac977e0b5019cb8160d0b2f 或者前往公路车训练吧,以后公吧是最后一个发的。 —— 一切都要追溯到两个概念:身体的“训练”和“使用”。 “训练”的概念大家都明白,但是许多人训练以后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使用”方面的事。大部分的运动损伤都是对于身体的错误使用,就算是正确的训练也不妨碍一个人错误的去使用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的运动模式还没有调整,经训练后的肌肉仍然没有进行它本该进行的工作,这时候强大的肌肉只不过是一堆各自为战的混乱。 其实“使用”是跟“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训练是在“正确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强,所以只谈训练是不够的,没有“正确使用”作为前提的训练,是朝着受伤的方向闭眼狂奔。
(核心2.0)骑车需要练后腰?解构公路车的核心肌群使用 公路车的骑行姿势到底是“屈髋直背”还是“立骨盆弯腰”,到现在还能接着吵个几百楼;也不乏许多萌新初骑车腰酸背痛;或者明明落差很大还要使劲的立骨盆弯腰,使整个后背呈现一个圆润的弧形…… 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喜欢去大谈特谈“要做什么”,而聊到“为什么这么做”就噤若寒蝉,我觉得后者的内容远比前者重要。 但公吧一堆黄标大佬不上,只能我这种水平的上了,诸位看官多担待。 —— 先插个小作文,上一版其实是写着玩的,只想怼一怼弯腰党。 平心而论,上一版写的都什么玩意儿,没有深入分析核心肌群的组成,和公路车运动的联系,结论什么的都过于牵强附会,没想到能被加精,已经联系吧务撤掉了。 作为一个公路车运动领域的精品贴,它是不合适的,虽然我本身更愿意去写一些通用的东西,哪怕有一天不骑车了也能够接着应用那些知识。 本着彻底解决问题的心态重写一版,这一版本质上属于上一版的豪华精装加强版,而不是彻底回炉重做,所以看过上一版的估价会觉得有部分眼熟,但没看过也不用特意回去看。 考虑到贴吧的审核速度,估计至少发帖48小时以后才能看到完整内容。 —— 一切都要追溯到两个概念:身体的“训练”和“使用”。 “训练”的概念大家都明白,但是许多人训练以后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使用”方面的事。大部分的运动损伤都是对于身体的错误使用,就算是正确的训练也不妨碍一个人错误的去使用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的运动模式还没有调整,经训练后的肌肉仍然没有进行它本该进行的工作,这时候强大的肌肉只不过是一堆各自为战的混乱。 其实“使用”是跟“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训练是在“正确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强,所以只谈训练是不够的,没有“正确使用”作为前提的训练,是朝着受伤的方向闭眼狂奔。
骑车出现的矛盾,原因都不在骑车。 蹭个热度写点社会人文类的东西,我不知道会不会违反吧规被删,但是我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观点,而非情绪,希望吧务至少全部看完再下结论。 前因后果是某吧友(当事人)想骑50KM回家结果被父亲说是怪胎,不合群,该买点为人处世的书看,后来自称是父亲的那位发了另一个视角的帖子,阐述了理由为家人生病,不过标题又给当事人加了一个“不懂事”的帽子,不过这个帖子被删了,但是部分内容还在当事人的帖子里进行了留言。 想分析矛盾要先了解双方的诉求,当事人的诉求是“因为想骑50KM回家被当做怪胎然后指责”,这时候没有前情提要,不知道事件背景。 父亲后续出现解释了前情提要和事件背景,为当事人母亲生病,但没有解释自己指责当事人的原因,也没有表达自己的处境。 父亲的后续解释其实不算解释,他并没有正面回应为什么要说当事人是怪胎,为什么说当事人不合群等等,只是用家庭环境的变化来指责当事人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且认为这种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自己的指责具有正当合理性。 当事人介意的是自己被无端指责,而父亲却认为在当前家庭环境下自己的无端指责具备合理性,双方都没有找到矛盾的点,都是在用各自的立场,观点,逻辑,自说自话的对另一方进行情绪输出。 OK客观事实先到这里。从旁观者的角度上说,双方的表达和诉求都是情绪输出,没有有效沟通,没有解决问题,继续制造矛盾和冲突,继续敌视和攻击……这种情形的后续发展我是很了解的,长辈的一方继续使用自己作为长辈的威严进行打压,晚辈的一方在这种挤压中继续叛逆,直到有一天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最终以战争的形式两败俱伤。 我很不喜欢这种随便什么小事都发出来上纲上线的,如果我只是单纯的反驳这种行为,那我也是这样的人。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我想发表观点。
当只提到柔韧性的时候,被忽略掉了什么? 吧里每次谈落差谈尺码,总会提到柔韧性,柔韧性说白了只是关节活动度,只讲这个概念是片面的,因为活动度只是你的身体能够达到一个位置的可能性,而不是达到这个位置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一个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维持足够久的能力取决于这个位置附近所有肌肉的力量。 所以只问一个人身体软不软没有意义,还得问ta具体能软到什么程度,以及在这个程度上能维持多久。 有的人有足够的活动度,但是自己始终到不了这个活动度的极限,必须靠外力再推一把才能到活动度的极限位置,这就是肌肉力量不够的问题。 同时到达这个极限位置的能力也可能是以代偿或者多级代偿的方式出现的,这时候本该干活的那几个肌肉仍然可能无力,也仍然有受伤风险,所以也不要片面的认为自己身体能做很大幅度的动作是好事(体前屈可以出来挨打)。 活动度要看的是单个关节的活动度,而不是许多个关节加起来的活动度,所以测试活动度应该先把目标关节限制起来,不让周围的关节动。多级代偿就是其中某一个关节活动度不足,它相邻的关节产生运动进而带动目标关节运动,造成了目标关节能动了很多的假象。 举个简单例子,髋外展的角度一般是45°,假设髋外展肌群无力的人只能外展到30°再多抬不起来,但是ta可以通过腰侧屈来带动骨盆倾斜15°,最终呈现出大腿与躯干有45°的夹角的样子,本质上髋外展角度还是只有30°。同时因为外展肌群无力,当ta抬到自己能抬到的最大的角度时候腿就会抖的厉害,这时候动作的稳定性也是没有的。 以这种状态去运动,ta自己首先就会把自己的正确姿态破坏掉。
当只提到柔韧性的时候,没有忽略掉什么吗? https://tieba.baidu.com/p/7364847923?red_tag=2949611574 建议先看完前面一个帖子关于肌肉使用的逻辑,再来看这个帖子,因为这个帖子的内容是建立在肌肉正确的使用逻辑上面的,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分开发。 吧里每次谈落差谈尺码,总会提到柔韧性,柔韧性说白了只是关节活动度,只讲这个概念是片面的,因为活动度只是你的身体能够达到一个位置的可能性,而不是达到这个位置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一个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维持足够久的能力取决于这个位置附近所有肌肉的力量。 所以只问一个人身体软不软没有意义,还得问ta具体能软到什么程度,以及在这个程度上能维持多久。 有的人有足够的活动度,但是自己始终到不了这个活动度的极限,必须靠外力再推一把才能到活动度的极限位置,这就是肌肉力量不够的问题。 同时到达这个极限位置的能力也可能是以代偿或者多级代偿的方式出现的,这时候本该干活的那几个肌肉仍然可能无力,也仍然有受伤风险,所以也不要片面的认为自己身体能做很大幅度的动作是好事(体前屈可以出来挨打)。 活动度要看的是单个关节的活动度,而不是许多个关节加起来的活动度,所以测试活动度应该先把目标关节限制起来,不让周围的关节动。多级代偿就是其中某一个关节活动度不足,它相邻的关节产生运动进而带动目标关节运动,造成了目标关节能动了很多的假象。 举个简单例子,髋外展的角度一般是45°,假设髋外展肌群无力的人只能外展到30°再多抬不起来,但是ta可以通过腰侧屈来带动骨盆倾斜15°,最终呈现出大腿与躯干有45°的夹角的样子,本质上髋外展角度还是只有30°。同时因为外展肌群无力,当ta抬到自己能抬到的最大的角度时候腿就会抖的厉害,这时候动作的稳定性也是没有的。 以这种状态去运动,ta自己首先就会把自己的正确姿态破坏掉。
这是我为什么建议第一次骑车的萌新也要去做fitting的原因,同时反驳一下“有一定骑行经验再去fitting更好”这个观点。 最近看到了不少的新手案例,因为缺乏公路车的经验和认识,用淑女车的骑行逻辑套用到公路车上面,结果就是直挺挺的上半身,耸着肩抻直胳膊仍然费劲的够着弯把,最后得出前伸量太大车架大了的结论。——对此我深刻的理解了摸老师说的“感觉车架买大的其实都是买小了”的原因。 这些案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萌新缺乏公路车骑行经验的同时,因为认识和逻辑的问题甚至无法获得正确的骑行经验,就算把淑女车的骑行逻辑套用过来,也永远学不会公路车的骑行逻辑。 见过无数的新手骑的不舒服,至少在设定和发力模式上都能描述出各种问题,他们无法通过“多骑”来“积累经验感受”以“了解自身风格和需要”,站在错误的起点上努力带不来正确的结果,骑的越多错的越多反而越加剧他们的问题,这类人群不在少数。 所以“有一定经验再去fitting”这个观点,至少得加个前提,就是“有老鸟全程帮带”。失去这个前提完全靠萌新自己去领悟,就出现了一些明明是公路车,却用把立增高器把弯把抬升到负落差的极端情况。这两张图充分证明,一个萌新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想获得“一定的公路车骑行经验”基本上要走非常非常多的弯路,多到有可能断送整个骑行生涯。如果碰见学习反思和探索能力较差的人,甚至永远无法靠自己的能力去摸索出正确的道路。 这其中的难度不亚于自己重新发明一次公路车骑行逻辑,而发明出来的这套逻辑还要跟已有的正确逻辑高度重合,才能使他们最终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否则大概率最后要回归保守主义,坚持淑女车骑姿为正统。 fitting对萌新最大的作用就是让萌新能够找到并站在正确的起点上,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作为一个走过无数弯路的人来讲,这其实比什么都重要。 在很多车友的说法里好像一次fitting只有一次机会,所以做fitting要做的“物有所值”,就出现了“要有一定骑行经验再去fitting效果才会更好”的判断。而实际fitting都是两次的,有后续同样水平的调试,因为就算第一次往往是基于当前不合适尺寸的配件进行的设定,后续更换配件以后第一次的设定就发生了变化而失去了参考价值,所以fitting都是两次。 这两次的间隔时间往往也在很多人理解的“一段时间身体发生变化”的区间内,fitting这玩意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了,第一次fitting是找到正确的起点,第二次才是完美的设定,两次fitting结束才是一次完整的fitting。 越早的站在正确的起点上,会走的弯路就越少,将要面临的损失和损伤也就越少,所以我永远都建议你去做fitting,特别是在你在骑行过程中有了明显不适的情况下。 除非有一天有比fitting更好用更高效的东西面世,我才会放弃现在的观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