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茨120 萨文柯夫
发关于契丹辽国的东西,我帖子里的东西可以拿去用,不是恶意用途就行了。
关注数: 140 粉丝数: 114 发帖数: 20,104 关注贴吧数: 3
大延琳之乱是辽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起义 大延琳之乱是辽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规模很大、动摇辽国国本、影响深远的起义,就算是在中国历史上它也是有重要性的。但对于这场起义从来没有人好好研究过,因为网上和学术界对耶律隆绪有极其荒谬的看法,看庙号以为他很强,就去高估他的能力,把他的罪行淡化和忽略了。 耶律隆绪亲政以后,辽国国势就有了衰弱的迹象,历时九年的辽丽战争伤亡惨重,辽国军事自此疲软。西北爆发大暴动,辽军连年征战。他在文治上是很平庸的,且劣迹斑斑。晚年还丢了甘州。辽国经历了耶律隆绪的治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到他快死的时候,渤海人又暴动了。 作为辽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起义,大延琳之乱在《辽史》、辽代石刻、《高丽史》等史料上面都有记载的。在耶律隆绪亲政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规模的起义。东京城在辽代历史上被占领了两次,一次是耶律隆绪亲政时期,一次是天祚帝时期,天祚帝时期国家已经完全乱了,那里怎么都控制不住。 按照《辽史》、《高丽史》的记载,大延琳之乱发生在太平九年(1029),但按照《韩橁墓志》、《耶律宗福墓志》的记载,大延琳之乱发生在太平八年(1028)。 “八年秋,逆贼大延琳窃据襄平,盗屯肃慎。鲸鲵横海,怒张吞小之喉;蛇豕凭江,暴启食中之吻。将以泰山而压卵,登高屋以建瓴。……然而虎夷效逆,鹤野罹灾。俘劫井閭,剽掠烽戍。来如蚊蚋,肆毒噬人;去若虺蜴,蓄奸伏莽。”——《韩橁墓志》。 “辽府叛乱,东国遄征。”——《刘日泳墓志》。 “粤自太平八年,贼魁渤海大延琳不臣,肆志据我东都,右断河关,左截塞门。仍结援于女直,为祸非细,怀忧者众。”——《耶律宗福墓志》。 大延琳之乱的起因就是耶律隆绪重用萧耨斤家族,他所任命的官员在东京道的横征暴敛,以及南京道所发生的饥荒。 萧耨斤的两个哥哥,萧孝穆、萧孝先,一个是南京留守,一个是东京留守。当时南京道发生了饥荒,萧孝穆没有处理好,难民都越过了界河逃到了宋朝境内,当时宋朝的执政太后刘娥就给了他们粮食和土地。此时身为东京留守的萧孝先想要帮助自己的哥哥,用船去运粮食。但此时东京正在横征暴敛,“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来附,未有榷酤盐刉之法,关市之征亦甚宽弛。冯延休、韩绍勋相继以燕地平山之法绳之,民不堪命。”《辽史》。东京已经民怨沸腾了。东京此时就是火药桶。但是萧孝先让他们运粮食出海,结果船翻了,死了很多人。遇难者家属向官府申诉的时候,官府不仅不受理,还拷打恐吓他们。 这时火药桶就彻底引爆了。 东京是渤海人的聚集地,一直是有反辽情绪的,但是在平稳时期,这是不会怎么样的。但是到了这种时候,这帮渤海人就忍不了了。大延琳之乱是耶律隆绪重用萧耨斤家族,他所任命的官员在东京道的横征暴敛,以及南京道所发生的饥荒,还有渤海人长期的反辽情绪,种种矛盾所集合成的集中爆发。 大延琳是大祚荣(渤海国开国之君)的后代,按照高丽史的记载,他是大祚荣的七世孙。但是按照时间来看,七世是不可能的,十七世才合理。这应该是史书误记。也有可能他不是大祚荣的后代,但是要号召大家起义,打出大祚荣的名号是最好的。 太平九年(1029)八月初三,渤海贵族大延琳振臂一呼,渤海人纷纷响应。 “绍勋,仕至东京户部使。会大延琳叛,被执,辞不屈,贼以锯解之,愤骂至死。”《辽史》。大延琳先把在东京横征暴敛的韩绍勋用锯子锯死了。他还把提出用船运粮食到南京的王嘉给杀了,王嘉怎么死的不知道。这两个人是东京民众最憎恶的,起义军自然要先拿他们开刀。 类似的情况还有耶律隆绪亲政后的西北之乱,那里的酋长把节度使的全家都杀了,然后背叛。这种用极端方式来表达反抗的例子在辽国历史上是很少的。 大延琳杀了四捷军都指挥使萧颇得,囚禁东京留守萧孝先和他的妻子南阳公主(耶律隆绪的女儿),随即在东京城登基,国号“兴辽”。年号“天庆”(高丽史作天兴)。那块地方本来就是辽东,他叫自己“兴辽”没有什么问题。 灭亡了一百零三年的渤海国复国了。 大延琳的国家有太师、大府丞、水部员外郎、行营都部署、刺史等官职,就是一个国家的规模。在兴盛期在国家内部又搞出一个国家,耶律隆绪的确很厉害。 当时大延琳起义,耶律隆绪的女婿大力秋也参与了,他是渤海人,自然向往故国。事后他被处死。 大延琳走的是一条必死之路,但是他没有别的路可走。他在辽国的兴盛期造反,肯定不会成功,但他没有办法。大延琳之乱就是因为耶律隆绪对东京的糟糕治理,种种矛盾的集合爆发。东京民众已经忍耐到了极限,他们不是继续被迫害就是奋起反抗。 大延琳是想西进的,但是他找到的人背叛了他,东京副留守王道平和黄龙府部将黄翩一起,把大延琳的谋划告诉了耶律隆绪。耶律隆绪迅速做出反应,他自然是害怕的,他本来就是庸君,面对起义自然是又惊又怕。 大延琳之乱只有大量的渤海人支持,大延琳能够获得资源很有限,这是一场从开始就注定失败的起义。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国##辽金史##大延琳之乱##渤海人#
耶律隆绪丢了甘州 太平六年(1026)五月,耶律隆绪任命萧惠去征讨甘州。“癸卯,遣西北路招讨使萧惠将兵伐甘州回鹘。”《辽史》。萧惠是一个庸将,就是从他手上开始任命的。萧惠是萧排押的侄子,和耶律隆绪的第一任皇后是亲戚,他靠这层关系得到了耶律隆绪的重用。耶律隆绪的第一任皇后应该和萧排押兄弟有关。 “八月,萧惠攻甘州不克,师还。自是阻卜诸部皆叛,辽军与战,皆为所败,监军涅里姑、国舅帐太保曷不吕死之。诏遣惕隐耶律洪古、林牙化哥等将兵讨之。”“(十一月)戊辰,西北路招讨司小校扫姑诉招讨萧惠三罪,诏都监奥骨祯按之。”“太平六年,讨回鹘阿萨兰部,徵兵诸路,独阻卜酋长直剌後期,立斩以徇。进至甘州,攻围三日,不克而还。时直剌之子聚兵来袭,阻卜酋长乌八密以告,惠未之信。会西阻卜叛,袭三克军,都监涅鲁古、突举部节度使谐理、阿不吕等将兵三千来救,遇敌于可敦城西南。谐理、阿不吕战殁,士卒溃散。惠仓卒列阵,敌出不意攻我营。众请乘时奋击,惠以我军疲敝,未可用,弗听。乌八请以夜斫营,惠又不许。阻卜归,惠乃设伏兵击之。前锋始交,敌败走。惠为招讨累年,屡遭侵掠,士马疲困。七年,左迁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寻迁南京统军使。”《辽史》。 耶律隆绪不仅没攻下甘州,还搞得诸部皆叛,前去平叛的辽军都被打败。之后甘州被李元昊攻下,西夏自此壮大。到了耶律隆绪亲政后期,西夏已经有崛起之势。西夏本来就是要崛起的,对此宋辽都有责任,但耶律隆绪确实给他们送了甘州。萧惠担任招讨使的时候,是“屡遭侵掠,士马疲困”的破败景象。《辽史•圣宗纪》后面的“赞”的大部分功绩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 耶律隆绪给儿子留下的是一个对内有后族之争,对外西夏日渐崛起的局势。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国##西夏##李元昊##甘州##回鹘##辽金史##宋朝#
契丹统治者对于耿氏家族的宠遇 耿崇美死后,他的子孙都是在辽国受到重用的,他有五个儿子,绍基、绍忠、绍纪、绍邕、绍矩。耿崇美的妻子耶律氏死于保宁二年(970)。耿绍基担任太后宫通事、检校司空。在《耿崇美墓志》里面,介绍了耶律氏的死亡以后,后面介绍了耿崇美的五个儿子,说耿绍基很悲伤,太后就让他回去服丧了。保宁年间是没有太后的。在写到耿绍基的时候,墓志有这样的用语,“悲结匪莪,恸兴陟岵”,“恸兴陟岵”有思念死去的父亲的意思。耿崇美死于天禄二年(948),当时的太后就是耶律阮的母亲。并不是述律平,述律平当时被软禁着。耿崇美的次子耿绍忠娶了北院大王的女儿,这个北院大王可能就是勃古哲(蒲奴宁、蒲奴隐)。第三子耿绍纪娶了韩匡嗣的女儿,即韩德让的姐妹。 上谷耿氏虽然达不到韩氏家族那样的地位,但他们也是过得很好的。乾亨元年(979)六月,北汉灭亡,北汉的宗室刘继文和驸马卢俊跑到了辽国。耶律贤安抚了他们,还把耿绍纪的长女嫁给了刘继文,把自己的庶女淑哥嫁给了卢俊。但是淑哥在婚后过得并不好,还是萧绰帮她离的婚,之后把她嫁给了后族。 统和四年(986)三月,宋朝发动雍熙北伐,当时时任同州节度使的耿绍忠正跟着萧绰,一行人在遥乐河。萧绰就任命耿绍忠为蔚州监城使,当时耿绍忠和蔚州节度使萧啜里都不信任部下。蔚州左右都押衙李存璋、许彦钦等人先发制人,把萧啜里给杀了,然后挟持着耿绍忠入宋。宋太宗把耿绍忠等人骂了一顿,然后授予他右千牛卫将军。萧绰听说他是被挟持的,就没有处罚他的家人。而且上谷耿氏和韩氏家族联系紧密,她也不好处罚他们。 签订澶渊之盟的后一年(1005),萧绰又给耶律隆绪选女人了,耿绍忠的女儿耿氏入宫。耿氏家族是和韩氏家族关系密切的,应该是韩德让想帮衬一下耿氏家族。耿氏给耶律隆绪生下了皇子宗愿(侯古),在耶律隆绪亲政后被封为淑仪。耶律隆绪亲政后期,萧耨斤家族崛起。萧耨斤上台后,就杀了萧菩萨哥和与之相关的人。和菩萨哥、韩氏家族有关系的耿淑仪吓得直接出家。清宁九年(1063),耿淑仪在上京善终,活了八十岁。 #契丹##辽朝##萧绰##宋朝##雍熙北伐##宋太宗##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耿崇美 耿崇美家族是辽国很重要的汉族世家,也可称为“上谷耿氏”,这个家族和契丹人(耶律氏)、玉田韩氏都有通婚,在耶律德光的契丹后晋战争、萧绰的对宋战争中都发挥了作用。 耿崇美的曾祖父耿俊并没有入仕,从祖父耿用开始担任军职。其父耿邕(去賦)在李存勖手下干过事。契丹人南下的时候,耿崇美全家都被俘虏了。 这个家族被俘虏的时间应该是阿保机的这次用兵,“(神册元年,907)十一月,攻蔚、新、武、妫、儒五州,斩首万四千七百馀级。自代北至河曲阴山,尽有其地。”“二年春二月,晋新州裨将卢文进杀节度使李存榘来降。进攻其城,刺史安金全遁,以文进部将刘殷为刺史。”《辽史》。耿崇美一家自此入辽。 耿崇美出生于唐景福二年(893),入辽的时候刚好二十出头。阿保机欣赏他,把他任命为通事(翻译)。阿保机和述律平都很喜欢他,应该是把他收为养子了。五代的军阀喜欢收养子,契丹人不知道是否受他们影响,阿保机夫妇也喜欢收养子。韩匡嗣就是他们养子一样的地位。韩氏家族、上谷耿氏都是很重要的汉族世家,和契丹统治者的关系很亲近。胡人政权就是这样的,地位高的不仅是他们自己,和他们亲近的汉人地位也很高。 耿崇美刚入辽,就能和契丹人通婚了,他的妻子是耶律氏。耿崇美的次子绍忠娶了北院大王的女儿耶律氏,这个北院大王有可能是勃古哲(蒲奴宁、蒲奴隐)。勃古哲是在萧绰早期的对宋战争中发挥作用的。耿崇美的妻子可能和这个北院大王的家族有关。耿崇美的第三子娶了韩匡嗣的女儿,也就是韩德让的姐妹。耿氏家族和契丹人、韩氏家族的联系都很紧密。 阿保机去世,耶律德光继位,上谷耿氏继续受到重用。耿崇美的孙子耿延毅墓志,说耿崇美身材魁梧,面容紫黑,胡子卷曲,通晓契丹语。石敬瑭被后唐进攻,耶律德光去救援,耿崇美随行。耶律德光拿到燕云十六州,自此契丹壮大,“自此万方入贡,中夏来朝。”《耿崇美墓志》。后面契丹后晋战争爆发,耶律德光屡次攻打易州,都被刺史郭璘挡住。在第三次契丹后晋战争中,杜重威投降了,耶律德光就让耿崇美去易州招降,那些部将都投降了,郭璘拒绝,耿崇美就把他杀了。 耶律德光灭亡后晋,入主中原,荣光升到了顶点,危机也随即降临。他不懂怎么治理中原,还让契丹人横征暴敛,中原是很混乱的。《资治通鉴》对耿崇美有记载的,他一直跟随着契丹人平定中原的动乱。 “契丹主闻帝(刘知远)即位,以通事耿崇美为昭义节度使。”“契丹昭义节度使耿崇美屯泽州,将攻潞州。”“会契丹河阳节度使崔廷勋以兵送耿崇美之潞州,行德遂乘虚入据河阳,众推行德为河阳都部署。行德遣弟行友奉蜡表间道诣晋阳。”“时耿崇美,崔廷勋至泽州,闻弘肇兵已入潞州,不敢进,引众而南。弘肇遣诲追击,破之,崇美、廷勋与奚王拽剌退保怀州。”“帝(刘知远)以弘肇兵少,欲召还。苏逢吉、杨邠曰:‘今陕、晋、河阳皆已向化,崔廷勋、耿崇美朝夕遁去;若召弘肇还,则河南人心动摇,虏势复壮矣。’”“崔廷勋、耿崇美、奚王拽剌合兵逼河阳,张遇帅众数千救之,战于南阪,败死。武行德出战,亦败,闭城自守。拽剌欲攻之,廷勋曰:‘今北军已去,得此何用!且杀一夫犹可惜,况一城乎!’闻弘肇已得泽州,乃释河阳,还保怀州。弘肇将至,廷勋等拥众北遁,过卫州,大掠而去。契丹在河南者相继北去,弘肇引兵与武行德合。”《通鉴》。耿崇美跟着契丹人逃回了辽国。 耶律德光死后,耶律阮继位,耿崇美仍然受到重用,不过他很快就死了。天禄二年(948)十一月,耿崇美去世,时年五十六岁。 耿崇美有五个儿子,绍基、绍忠、绍纪、绍邕、绍矩,他的子孙都是在辽国受到重用的。 #耿崇美##上谷耿氏##耶律德光##萧绰##契丹##辽朝##宋朝##辽金史#
耶律隆绪亲政时期的西北之乱 在辽国历史上西北特别乱的情况有两次,一次是耶律隆绪亲政时期的西北之乱,一次是耶律弘基时期的磨古斯之乱。但是对前者没有多少研究,对后者就一直骂死。 这是因为网上和学术界对耶律隆绪有极其荒谬的看法。 统和二十九年(1011)六月,萧图玉对耶律隆绪进言,说阻卜已经顺从辽国,可以在那里设置节度使了。耶律隆绪听从了。“(六月)丁巳,诏西北路招讨使、驸马都尉萧图玉安抚西鄙。置阻卜诸部节度使。”“(萧图玉)上言曰:「阻卜今已服化,宜各分部,治以节度使。」上从之。”《辽史》。然后暴乱就开始了,“自後,节度使往往非材,部民怨而思叛。”耶律隆绪在那里设置的节度使都有问题,西北部落的部民都心怀不满。开泰元年(1012)十一月,就在耶律隆绪在给自己上最夸张的尊号(没有一个字符合)的同月,西北乱成一团。“甲辰,西北招讨使萧图玉奏七部太师阿里底因其部民之怨,杀本部节度使霸暗并屠其家以叛,阻卜执阿里底以献,而沿边诸部皆叛。”《辽史》。而且是很血腥的杀光全家。耶律隆绪在那里安排的节度使到底有多差劲,能让部落酋长怒火冲天,把人家全家都杀了。当然他也只能把怒火倾泄到节度使和他的家人身上,他是没有能力对耶律隆绪怎么样的。 一边是不要脸的皇帝在给自己上尊号,一边是西北部落在糟糕的政策下痛苦呻吟,奋起反抗。辽金史学界的学者对此放出一个屁了吗?他们去客观真实地写耶律隆绪了吗? 有叛乱就要去镇压,这是开头。“开泰元年十一月,石烈太师阿里底杀其节度使,西奔窝鲁朵城,盖古所谓龙庭单于城也。已而,阻卜复叛,围图玉于可敦城,势甚张。图玉使诸军齐射却之,屯于窝鲁朵城。明年,北院枢密使耶律化哥引兵来救,图玉遣人诱诸部皆降。”开泰二年(1013)春正月,“乌古、敌烈叛,右皮室详稳延寿率兵讨之。是月,达旦国兵围镇州,州军坚守,寻引去。”此时耶律隆绪对萧图玉发火了,“帝以图玉始虽失计,後得人心,释之,仍领诸部。请益军,诏让之曰:「叛者既服,兵安用益?且前日之役,死伤甚众,若从汝谋,边事何时而息。」遂止。”《辽史》。 西北部落造反,杀了节度使的全家,在耶律隆绪晚年,东边爆发大延琳之乱,把他在那里的官员用锯子锯死了。都是很极端的反抗方式。这种事在辽国历史上是很少的。耶律隆绪在那里任命的官员,施行的政策有很大问题,逼得他们不得不用血腥的方式来解决。 “(开泰二年,1013)三月壬辰朔,化哥以西北路略平,留兵戍镇州,赴行在。”《辽史》。西北稍微平静一点了,耶律化哥可以回来跟他说了“五月辛卯朔,复命化哥等西讨。”“秋七月壬辰,乌古、敌烈皆复故疆。”“己酉,化哥等破阻卜酋长乌八之众。”“十一月甲午,录囚。癸丑,枢密使豳王化哥以西征有罪,削其官封,出为大同军节度使。”《辽史》。 开泰三年(1014)“(四月)癸亥,乌古叛。”“九月丁酉,八部敌烈杀其详稳稍瓦,皆叛,诏南府宰相耶律吾剌葛招抚之。辛亥,释敌烈数人,令招谕其众。壬子,耶律世良遣使献敌烈俘。”《辽史》。 开泰四年(1015),“四年春正月乙酉,如瑞鹿原。丙戌,诏耶律世良再伐迪烈得。”四月,“枢密使贯宁奏大破八部迪烈得,诏侍御撒剌奖谕,代行执手之礼。”“壬申,耶律世良讨乌古,破之。甲戌,遣使赏有功将校。”“世良讨迪烈得至清泥埚。时于厥既平,朝廷议内徙其众,于厥安土重迁,遂叛。世良惩创,既破迪烈得,辄歼其丁壮。勒兵渡曷剌河,进击馀党,斥候不谨,其将勃括聚兵稠林中,击辽军不备。辽军小却,结阵河曲。勃括是夜来袭。翌日,辽後军至,勃括诱于厥之众皆遁,世良追之,军至险厄。勃括方阻险少休,辽军侦知其所,世良不亟掩之,勃括轻骑遁去。获其辎重及所诱于厥之众,并迁迪烈得所获辖麦里部民,城胪河上以居之。”《辽史》。 开泰七年(1018),“(三月)丙午,乌古部节度使萧普达讨叛命敌烈,灭之。”《辽史》。 “(太平)六年(1026)蒲卢毛朵部内多有兀惹民户,诏索之。术不姑诸部皆叛。”《辽史》。 耶律隆绪亲政时期的西北部落是时不时叛乱的,而且这是在兴盛的局面下。而耶律弘基的磨古斯之乱是在衰败的局面下。在兴盛时期还能够发生各种叛乱。 怎么学者看到耶律隆绪亲政后的西北之乱就眼瞎了,对耶律弘基就大书特书?耶律隆绪是一个平平无奇、劣迹斑斑的人。 开泰年间,耶律隆绪一直在对高丽用兵,损失惨重,同时国内还有叛乱,他不断地派兵镇压。耶律隆绪亲政以后辽国是局部混乱的,而且外战很难看。学者有批判过他吗?他们不仅没有而且还帮他遮掩,对他不会说任何不好的话。学术道德极其败坏。 经过对高丽的漫长战争,和耶律隆绪对辽国平庸的治理,辽国国势已经拉垮了,不再是萧绰执政时期的极盛局面。耶律隆绪对高丽的战争,西北之乱,东边爆发的大延琳之乱,都是辽国历史上很大的祸乱,但是没有多少人批判过他,极度荒谬。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国##西北之乱##磨古斯之乱##乌古敌烈#
耶律隆绪被李德明打败 耶律隆绪是攻打过西夏的,只不过对手是李德明,“(天禧)四年,辽主亲将兵五十万,以狩为言,来攻凉甸,德明帅众逆拒,败之。五年,辽复遣金吾卫上将军萧孝诚赍玉册金印,册为尚书令、大夏国王。”《宋史》。 天禧四年就是1020年,辽开泰九年,这次战争应该就是一场袭扰战,五十万是李德明那边夸大的,但十几万肯定是有的,耶律隆绪喜欢大场面。 萧绰所扶持的西夏打了她儿子的脸。 耶律宗真被李元昊打败,被骂死了,怎么耶律隆绪在李德明那里没吃到好果子,没人说?而且他的对手是李德明,李德明是没有什么军事能力的,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存在感都在他的儿子身上。 要是耶律隆绪遇到的是李元昊,他会打成什么样?会不会和耶律宗真一样惨?耶律隆绪的对手王询、李德明,还有那些西北部落,都是军事能力不强的,体量也不大。但他们都能揍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人到中年才亲政,他是最喜欢显示存在感和大场面的,喜欢到处耀武扬威,展现辽国皇帝的权威。耶律隆绪是急躁、煎熬的,但他在对手那里往往没有好果子吃。 耶律隆绪就是这种人,对外显得强硬,但又没能力,被打败,最后没办法又跟别人和好。他就是很喜欢折腾,然后搞出事来,最后又接受现实的。这种人是很容易出事的。 到他死时,内部有后族之争,外部西夏已经有崛起之势,他留给儿子的是这种局面。而且耶律宗真继位后不久,西夏的领袖已经不是李德明,而是比李德明强大很多的李元昊。辽、宋、夏真正形成“三国”的局势。 #辽圣宗##耶律隆绪##李德明##西夏##李元昊##契丹##辽国##宋朝##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萧孝资 萧孝资出自后族里面的楮特部(初鲁得、锄得),楮特部是遥辇阻午可汗八部之一,其首领原来是夷离堇,阿保机改为令稳,萧绰改为节度使。 萧孝资的祖父就是萧德顺,前面写过帖子的。萧德顺有两个儿子,萧惟信(乙信)、萧惟忠(燕留)。萧惟信在《辽史》有传的,萧惟忠没有。萧孝资就是萧惟忠的长子。 楮特部经常出任南府宰相,萧孝资墓志说从他的始祖到他的父亲,共有十一个人出任南府宰相。 萧孝资出生于清宁二年(1056),沉默寡言,善于骑射。萧孝资出仕牌印班,当日被擢为夷离毕郎君,又进御院通进。当时萌骨德(萌骨德可能就是萌古、萌骨子)背叛辽国,耶律弘基派萧孝资去解决。之后他又担任旗鼓司徒宿直官、延昌宫副使、遥辇克、静江军节度使等官职,并且出使宋朝。墓志说他对宋朝君臣的强弱,军队百姓的虚实,都看得很清楚。外交人员都是带有情报工的性质的。在澶渊之盟以后,宋辽仍然是角逐的,虽然没有大冲突了,但仍然以各种方式角逐。获取关于宋朝的情报是所有契丹统治者都要做的事。不管耶律弘基的内政如何,这种事他肯定是要去做的。之后他又被授予永兴宫使、左金吾卫大将军。 墓志说他性格沉静、谨慎,不轻易说话,但如果有好想法了,他就会说得很有水平,别人往往比不过。跟他在一起共事的人都被他震慑到。他的大伯父萧惟信也是如此,耶律宗真说耶律弘基喜欢别人捧着自己,让他去教导他。后面耶律宗元(重元)起兵,萧惟信参加了平叛。在《焚椒录》里面,萧观音受迫害的时候,萧惟信为她出头。后面他又为耶律濬求情。萧惟信和萧孝资都是严肃的人。 耶律弘基和天祚帝畋猎的时候,萧孝资必然跟随。他会检阅各个地方,在那里部署好护卫。萧孝资跟在耶律弘基、天祚帝身边三十几年,但并没有受到重用,因为他不善于谄媚。他被别人排斥,那些排斥他的人应该就是耶律乙辛、张孝杰、萧奉先。 乾统九年(1109)十月,萧孝资去世,时年五十四岁。萧孝资的妻子耶律氏就是古代很常见的那种女人,不管萧孝资亲近她还是疏远她,她都不会介意。萧孝资有两个孩子,儿子斡朵。女儿萧氏,在萧孝资死时还没有出嫁。他有两个弟弟,孝思、孝宁。萧孝资这个人要是在《辽史》有传,那肯定是很有趣的。 要是萧孝资活久点,一直活到辽末,可能辽国在面对金军的时候,还不会那么不堪。这个人就是没赶上好时候,他要是遇到阿保机、耶律德光、萧绰那样的贤君,那肯定会大受重用。但他偏偏遇到了耶律弘基和天祚帝。 #萧孝资##契丹##辽国##辽道宗##天祚帝##宋朝##辽金史##楮特部#
辽国军事疲软始自耶律隆绪 耶律隆绪亲政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帝,证明自己的能力,以高丽弑君、朝贡不时等理由,发动了第二次辽丽战争,第二次辽丽战争历时九年(1010—1019),是一场旷日持久、伤亡惨重,危害性很大、毫无意义的战争。 但是这场战争鲜为人知,或者被说成好的,这是因为网上对耶律隆绪有极其荒谬的看法,看到庙号以为他很强,就把这场战争淡化和忽略了,或者把他当成好的。辽丽战争鲜为人知,没有什么人批判它,除了网络风气的荒谬,更主要的还是辽金史学界学术道德极其败坏。他们吹捧耶律隆绪,不会说他任何不好的话。他们会在论文和专著里面这样篡改历史,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或者把她和耶律隆绪并列,割到他头上。或者把萧绰写得平平无奇。或者拔高亲政后的耶律隆绪。这样看论文和专著的会以为是耶律隆绪在做事,或者以为功绩是两个人的,或者以为萧绰执政能力平平无奇。或者以为亲政后的耶律隆绪很强。而且他们不会说他任何不好的话,会让人以为他形象很好。 辽金史学界的恶劣程度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了解耶律隆绪就去看史书(辽史),这个人1009年(统和二十七年)才亲政,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这个人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他就是最名不符实的皇帝。“赞”里面的功绩大部分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 耶律隆绪亲政以后,就急匆匆地发动了第二次辽丽战争。辽丽战争只有两次(第一次,992—993,萧绰发动的。第二次,1010—1019,耶律隆绪发动的。)百科写成三次,因为百科就是按照各种垃圾论文和专著去编的。了解历史人物就去看史书。他对高丽的军事行动只有亲政后的那一次(1010—1019),是连续性的,没有所谓的第三次。耶律隆绪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不要去高估他的行为。 耶律隆绪亲征高丽(真正意义上的亲征),自己都后悔了,“(高)正以势不可敌,与麾下壮士突围出,士卒死伤者众。上悔轻发,释其罪。”《辽史》。耶律隆绪一直有一个“征伐梦”,高丽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以往的亲征他都是跟着萧绰,作为没有实权的皇帝他自然得是去的。他的对手从来都不是宋太宗和宋真宗,而是高丽显宗王询。 之后耶律隆绪害怕后路被切断,只能从高丽退兵,“二十九年春正月乙亥朔,班师,所降诸城复叛。至贵州南峻岭谷,大雨连日,马驼皆疲,甲仗多遗弃,霁乃得渡。”《辽史》。“契丹兵爲諸將鈔擊,又因大雨,馬駞疲乏,甲仗皆失。渡鴨緑江引去,鄭成追之,及其半渡,尾擊之,契丹兵溺死者甚衆,諸降城皆復之。”《高丽史》。“及是,契丹又大举来伐,询与女真合兵拒之,契丹大败,帐族卒乘罕有还者,官属战没大半。乃令幽蓟选尝干仕进及稍知书者以补其乏,归取介胄万副,隆庆以疑间不给,拔寨遁归。”《续资治通鉴长编》。此后他一直在对高丽用兵,高丽是他证明自己能力的地方,他对此是有执念的。就算毫无收获,还时不时被高丽揍到,他也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对高丽人来说他就是神经病,王询一辈子都在和耶律隆绪打仗,他是防守方,守住就行了。耶律隆绪打高丽能有一大堆理由,高丽弑君、江东六州、朝贡不时,勾结女真、宋朝,对外用兵都是要找正当理由的。 开泰七年(1018)十月,耶律隆绪再度派萧排押等人入侵高丽,这是第二次辽丽战争中最后的战斗,也是辽国败得最惨的一次。“十二月丁酉,宋遣吕夷简、曹璋来贺千龄节。是月,萧排押等与高丽战于茶、陀二河,辽军失利,天云、右皮室二军没溺者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等皆死之。”《辽史》。“(1018年十二月)戊戌,契丹蕭遜寧以兵十萬來侵,王以平章事姜邯贊爲上元帥、大將軍,姜民瞻副之,帥兵至興化鎮,大敗之。遜寧引兵直趨京城,民瞻追及於慈州,又大敗之。”《高丽史》。这次辽军有十万,高丽军有二十万,是以少打多。耶律隆绪一直在给高丽送钱送人头,高丽能不越来越强吗?而且经历了那么漫长的战争,耶律隆绪拿不出那么多人了。“時邯贊爲西北面行營都統使,王仍命爲上元帥,大將軍姜民瞻副之,内史舍人朴從儉、兵部郎中柳參爲判官,帥兵二十萬八千三百屯寧州至興化鎮。選騎兵萬二千伏山谷中,以大繩貫牛皮塞城東大川以待之,賊至,决塞發伏,大敗之。遜寧引兵直趍京城,民瞻追及於慈州來口山,又大敗之。侍郎趙元又擊於馬灘,斬首萬餘級。”《高丽史》。 #辽圣宗##耶律隆绪##辽丽战争##高丽契丹战争##高丽##契丹##辽朝##辽金史##王询#
辽丽战争的危害性远大于辽夏战争 辽丽战争的危害性远大于辽夏战争,第二次辽丽战争(1010—1019)是耶律隆绪发动的,辽夏战争(1044、1049—1050)是耶律宗真发动的。但是前者没什么名气,还被说成好的。后者一直被骂死。 其实辽丽战争的危害性远大于辽夏战争,辽丽战争持续时间长,伤亡更大。耶律隆绪最后入侵高丽的惨败是辽国开国以来到他亲政对外最大的败仗。 耶律宗真一直被网上和学术界骂死,因为他们高估了耶律隆绪,以为耶律隆绪很强。耶律隆绪1009年才亲政,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他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赞”里面的功绩大部分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吹捧耶律隆绪是网上和学术界最荒谬的现象。学术界不会说他不好的话,全网吹捧他,就跟精神病院一样。耶律隆绪就是最名不符实、评价最荒谬的皇帝。 你们看《辽史》耶律隆绪亲政后的记载,再看对耶律宗真的记载,能看出来他比耶律宗真强很多?这个人并没有比耶律宗真强很多,他对耶律弘基也没有那么大的优势,是萧绰对耶律弘基有那么大的优势。 而且耶律隆绪亲政后就是实权皇帝,耶律宗真亲政后有萧耨斤捣乱,萧耨斤被迎回来以后就是参政和有很大权力。他的处境是比耶律隆绪恶劣的,但他仍然做出了成绩。耶律宗真不是耶律隆绪之下的贤君,他是萧绰之下的贤君,耶律隆绪前二十七年是萧绰执政的。他在某些方面能被称为贤君,他做得好的地方是有萧绰身影的。耶律宗真是很求治的,也很注重边防,但他没有什么军事能力。 辽国不是从耶律宗真开始衰落的,是从耶律弘基开始衰落的。 耶律宗真的对手是李元昊,他要怎么才能打败李元昊?耶律隆绪的对手是王询,高丽显宗。而且耶律隆绪是打过西夏的,“(天禧)四年(1020),辽主亲将兵五十万,以狩为言,来攻凉甸,德明帅众逆拒,败之。”《宋史》。他遇到的是李德明,他要是遇到的是李元昊会怎样? 耶律隆绪在统和二十八年(1010)亲征高丽率军四十万(真正意义上的亲征),他自己都后悔了,“(高)正以势不可敌,与麾下壮士突围出,士卒死伤者众。上悔轻发,释其罪。”《辽史》。他还差点被高丽切断后路,为了防止被切断后路,他从高丽落荒而逃。耶律隆绪亲征高丽应该是契丹统治者亲征规模数一数二的战争,和天祚帝亲征女真部落有点像。耶律宗真亲征西夏就带了十七万左右,“遂亲将骑兵十万出金肃城,弟天齐王马步军大元帅将骑七千出南路,韩国王将兵六万出北路,三路济河长驱。”《宋史》。他是真的去打仗,不是为了耀武扬威,去证明自己的能力的。耶律隆绪从高丽落荒而逃,耶律宗真大败于西夏,“契丹主遂亲将至境上,各据山严兵相持,元昊奉潖酒为寿,大合乐,折箭为誓,乃罢。契丹夜以兵劫元昊,元昊有备,反以兵拒之,大败契丹主,入南枢密萧孝友寨,擒鹘突姑驸马。契丹主从数十骑走,元昊纵其去,寻复与契丹解仇如故。”《续资治通鉴长编》。耶律隆绪带的人要是没有那么多,会不会也和耶律宗真一样?而且耶律宗真的对手是李元昊。李元昊是故意放耶律宗真走的,小国是不敢过度得罪大国的。王询也没有让人死命追耶律隆绪。 之后耶律隆绪一直在对高丽用兵,疯狂地攻打高丽。最后一次败得最惨,“(1018年)十二月丁酉,宋遣吕夷简、曹璋来贺千龄节。是月,萧排押等与高丽战于茶、陀二河,辽军失利,天云、右皮室二军没溺者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等皆死之。”《辽史》。“(1019年二月)契丹兵奔北,我軍追擊之,涉石川,至于盤嶺,僵尸蔽野,俘獲人口、馬駞、甲冑兵仗,不可勝數,生還者僅數千人,契丹之敗,未有如此之甚。”《高丽史》。“天圣三年,契丹常伐高丽,是年,朝廷遣利瓦伊奉使,高丽杀契丹兵二十万,匹马只轮无回者。自是契丹常畏之,而不敢加兵。”《长编》。天圣三年(1025)应为天禧三年(1019),写错年号是常见的事。二十万太吓人了,应该是十万,辽军总数并没有二十万。应该是死了十万人左右,只有几千个人生还。这是辽国开国以来到耶律隆绪亲政时对外最大的败仗。 要是这场战争耶律隆绪是亲征的,他会不会仅以身免? 耶律宗真在被李元昊打败以后,就去搞边防了,他是很注重边防的。当时辽国的局势不同于以往,西夏已经有坐大之势。耶律隆绪接手的辽国是最强大的,但被他一通折腾,辽国已经拉垮了,留给儿子是一个内部有争斗,外部西夏日渐崛起的局势。 重熙十八年(1049)七月,耶律宗真再度亲征西夏,这时李元昊死了,他去捡便宜。这次是局部失利。辽军接受了西夏的请和,辽国还是要用西夏牵制宋朝的,不能对西夏太过分,而且辽要灭它是有难度的。 #辽圣宗##耶律隆绪##辽丽战争##高丽契丹战争##辽金史##辽兴宗##耶律宗真##辽夏战争##西夏##宋朝#
第二次辽丽战争是辽国对外最大的败仗 第二次辽丽战争历时九年(1010—1019),是一场旷日持久、伤亡惨重,危害性很大,毫无意义的战争。但是这场战争鲜为人知。因为网上和学术界对耶律隆绪有极其荒谬的看法,看到庙号以为他很强,就把这场战争给淡化和忽略了。 耶律隆绪亲政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帝,证明自己的能力,以高丽弑君、朝贡不时等理由发动了第二次辽丽战争。萧绰发动过第一次辽丽战争(992—993),但她只是想让高丽称臣纳贡而已,不规律也没关系。耶律隆绪违背了她的政策。 统和二十八年(1010)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亲征,他自己都后悔了,“正以势不可敌,与麾下壮士突围出,士卒死伤者众。上悔轻发,释其罪。”《辽史》。因为害怕后路被切断,他从高丽落荒而逃。“二十九年春正月乙亥朔,班师,所降诸城复叛。至贵州南峻岭谷,大雨连日,马驼皆疲,甲仗多遗弃,霁乃得渡。”《辽史》。此后他持续地对高丽用兵,死了很多人。高丽是他用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地方,没有很大的成果,他是不会罢休的。开泰七年(1018)十月,他再度派萧排押等人入侵高丽,这次是以少打多,辽军有十万,高丽军有二十万。耶律隆绪一直在给高丽送钱送人头,高丽能不越来越强吗?而且连年征战,耶律隆绪已经拿不出很多人了。 耶律隆绪对高丽的举动是很疯狂的,一次次地打,失败了也要打。他是最看重高丽战争的。耶律隆绪一直有一个“征伐梦”,高丽战争才是他当统帅梦想的实现。 耶律隆绪还吓唬高丽人,“仍谕高丽守吏,能率众自归者,厚赏;坚壁相拒者,追悔无及。”《辽史》。但是高丽人搭理他吗?高丽人并没有搭理他,经过数年的辽丽战争,高丽人已经看出了辽国军事的疲软,耶律隆绪色厉内荏。 “十二月丁酉,宋遣吕夷简、曹璋来贺千龄节。是月,萧排押等与高丽战于茶、陀二河,辽军失利,天云、右皮室二军没溺者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等皆死之。”《辽史》。“(1018年十二月)戊戌,契丹蕭遜寧以兵十萬來侵,王以平章事姜邯贊爲上元帥、大將軍,姜民瞻副之,帥兵至興化鎮,大敗之。遜寧引兵直趨京城,民瞻追及於慈州,又大敗之。”《高丽史》。“十年(1019)春正月辛酉,蕭遜寧至新恩縣,去京城百里。王命收城外民户入内,清野以待。遜寧遣耶律好德賫書至通德門,告以回軍,潛遣候騎三百餘至金郊驛。我遣兵一百,乘夜掩殺之。”“二月己丑朔,丹兵過龜州,邯贊等邀戰,大敗之,生還者僅數千人。”《高丽史》。“二月,契丹兵過龜州,邯贊等邀戰於東郊,兩軍相持,勝敗未决,宗鉉引兵赴之,忽風雨南來,旌旗北指,我軍乘勢奮擊,勇氣自倍,契丹兵奔北,我軍追擊之,涉石川,至于盤嶺,僵尸蔽野,俘獲人口、馬駞、甲冑兵仗,不可勝數,生還者僅數千人,契丹之敗,未有如此之甚。”《高丽史》。“天圣三年,契丹常伐高丽,是年,朝廷遣利瓦伊奉使,高丽杀契丹兵二十万,匹马只轮无回者。自是契丹常畏之,而不敢加兵。”《续资治通鉴长编》。按照富弼的奏折,辽军在此战中死了二十万。天圣三年(1025)应为天禧三年(1019),天圣三年辽丽战争已经结束,写错年号是常见的事。二十万太吓人了,应该是十万,辽军总数并没有二十万人。应该是死了十万左右,只有几千个人生还。 耶律隆绪对高丽的惨败是辽国开国以来到他亲政时期对外最大的败仗。但是由于辽丽战争鲜为人知,知道的人并不多。 此后高丽还是称臣纳贡了,此外它也没有别的道路可走,耶律隆绪也不可能再对高丽用兵,双方都给了对方台阶。他用漫长的战争来证明自己能力的幻梦破灭了。 萧绰给耶律隆绪留下了最强大的辽国,他自然能够尽情折腾,他折腾了高丽十年,直到遇到惨败。而且他也不止折腾高丽,他还折腾西北,西北在耶律隆绪亲政时是时不时叛乱的,他得派兵去镇压。而且东边爆发了前所未有的起义,渤海国复国。 太平十一年(1031)五月,耶律隆绪这辈子最大的对手王询死了。六月,耶律隆绪也死了。 耶律隆绪对于辽国的危害性是很大的,但是没有多少人了解他。这是因为辽金史学界学术道德极其败坏,他们不会说他不好的话,淡化、忽略他的罪行。辽金史学界就是最差、最落后、最该死的学术界。吹捧耶律隆绪的学者就是学术败类。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事实,但是这帮学术败类帮他遮掩、隐恶,拔高他的形象。这样看论文和专著的人会以为他形象很好,很多人不会去看史书的,而是通过论文、专著来了解历史,遇到好的论文、专著还好,遇到差的那就糟糕了,被带到哪里去都不知道。而辽金史史学界是没有多少好论文和专著的,极其恶劣。了解耶律隆绪就去看史书,这个人1009年(统和二十七年)才亲政,“赞”里面的功绩大部分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他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看史书自然能看出这个人怎么样。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朝##辽金史##辽丽战争##高丽契丹战争##高丽##宋朝#
辽国向宋朝借兵 在《五朝名臣言行录》(南宋朱熹撰)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契丹遣使借兵伐高丽,明肃欲与之,文靖公(吕夷简)坚执不可。后云:‘适已微许其使矣,不与恐生怨,柰何?’公曰:‘但以臣不肯拒之。’既而后语其使曰:‘意非不欲应,但吕相公坚不可耳。’使人无语而去。” 这段记载,朱熹引自吕希哲《吕氏家塾记》,吕希哲就是吕夷简的孙子。 这段话就是说契丹向宋朝借兵讨伐高丽,宋朝的摄政太后刘娥想同意,吕夷简坚决不同意,刘娥说我都已经同意他了。吕夷简说,你就说我不同意。刘娥就对辽使说,不是我不愿意,是吕相公坚决不同意。辽使不说什么就走了。 在《龙川集》(南宋陈亮著)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天圣初,契丹借兵伐高丽,明肃太后微许其使,吕夷简坚以为不可而塞之。” 应该是引申自《五朝名臣言行录》,只不过多了“天圣初”。刘娥的上台时间就是天圣元年(1023)。《言行录》没有说具体的时间,《龙川集》说是天圣初。总之这件事发生在刘娥执政时期。刘娥上台的时间是天圣元年(1023),此时第二次辽丽战争战争(1010—1019)已经结束,辽国去向宋朝借兵了?有可能是耶律隆绪又想对高丽用兵,所以向宋朝借兵,但是被宋朝拒绝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萧耨斤借的兵,耶律隆绪死后,萧耨斤称制,执政三年。刘娥是明道二年(1033)死的,当时执政者还是萧耨斤。耶律隆绪发动的第二次辽丽战争导致辽丽关系恶化,到了耶律宗真时期还没有解决,萧耨斤应该有对高丽动兵的心思。她向宋朝借兵未果,便作罢。之后高丽又称臣纳贡了。萧耨斤借兵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辽国为何要向宋朝借兵呢?他们内部出了什么问题,辽军为何从萧绰执政时期的不可一世沦落到了要向宋朝借兵的地步? 耶律隆绪发动第二次辽丽战争,伤亡惨重,尤其最后一次,败得最惨。是辽国开国以来到他亲政时对外最大的败仗。辽国军事实力大受损害,辽国的军事疲软是从耶律隆绪开始的。从他发动辽丽战争开始,别人就知道了辽军不怎么样。以至于萧耨斤想对高丽用兵,都得向宋朝借兵,但她又想到这样不现实,对高丽用兵也没什么好处,最后她放弃了。经历了耶律隆绪发动的辽丽战争,辽军处于疲软之态,萧耨斤也不好轻易用兵。 辽丽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伤亡惨重,危害性很大,毫无意义的战争。它的危害性远甚于辽夏战争。但由于辽金史学界学术道德极其败坏,他们淡化和忽略了这场战争,使这场战争鲜为人知。耶律隆绪对辽国的危害性是很大的,但是这帮学术败类不会说他不好的话,学术道德极其败坏。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朝##萧耨斤##辽兴宗##耶律宗真##宋朝##刘娥##宋仁宗##辽丽战争##高丽##高丽契丹战争##辽金史#
耶律隆绪是很急躁的 耶律隆绪亲政的时候是38岁的中年人,他当然是很急躁的,他想做什么就得迅速地去做。长期没有实权的皇帝亲政后都是要证明自己和发泄的,耶律隆绪证明自己和发泄的方式就是攻打高丽(第二次辽丽战争:1010—1019)。耶律隆绪一直有一个“征伐梦”,自己当统帅,自己打仗,但萧绰亲征的时候他就是作为傀儡待在军中。统和二十八年(1010)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亲征。 本来辽国人是不知道高丽发生弑君事件的,但是在统和二十八年(1010)五月,由女真人告诉辽国了。就算高丽不发生内乱,耶律隆绪也是会攻打它的,他会千方百计找到借口。萧绰曾经在统和十年(992)攻打过高丽(第一次辽丽战争:992—993),她只是想让高丽称臣纳贡而已,从来没想过对它大规模用兵。耶律隆绪违反了他的政策。 耶律隆绪亲征高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弄死韩德让,他让韩德让跟着他去。一个七十来岁的老人在寒冷的高丽会怎样是不用说的,他回来以后很快就死了。 耶律隆绪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帝,证明自己的能力,以高丽弑君、朝贡不时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辽丽战争。他带兵四十万,比以前的契丹统治者亲征时带的都要多。耶律隆绪人到中年才亲政,他是辽国皇帝里面最爱彰显皇权和最爱大场面的。带了那么多人到高丽耀武扬威。 辽丽战争只有两次,没有三次,第一次是萧绰发动的(992—993),第二次是耶律隆绪发动的(1010—1019),有的学者还把第二次期间的战争又分开一次,去高估他的行为,很荒谬。耶律隆绪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不要去高估他的行为。耶律隆绪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他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 真正意义上的亲征,他自己都后悔了,“(高)正以势不可敌,与麾下壮士突围出,士卒死伤者众。上悔轻发,释其罪。”《辽史》。耶律隆绪在开京放了一把火,“二年春正月乙亥朔,契丹主入京城,焚燒太廟、宫闕、民屋皆盡。是日,王次廣州。”《高丽史》。 此时投降辽军的城市都开始反叛,耶律隆绪怕后路被切断,从高丽落荒而逃。“二十九年春正月乙亥朔,班师,所降诸城复叛。至贵州南峻岭谷,大雨连日,马驼皆疲,甲仗多遗弃,霁乃得渡。”《辽史》。在此后他一直在对高丽用兵,辽国和高丽之间打了九年时间,双方都没捞着好处。耶律隆绪还让王询(高丽显宗)亲朝,彰显权威。但人家并没有过来,人家过来了还能回去吗? 耶律隆绪就以江东六州为理由,还说高丽勾结女真、宋朝,是有什么居心,一直在给高丽安罪名。“昔庚戌之歲(1010),契丹問罪書云:‘東結構於女真,西往來於宋國,是欲何謀?’”《高丽史》。对高丽人来说耶律隆绪就是神经病,王询一辈子都在跟他打仗。高丽对于辽国就是防守,他们守住就行了,结果辽国在高丽死了很多人。 开泰七年(1018)十月,他再度派萧排押等人入侵高丽,他还给高丽放了狠话,“仍谕高丽守吏,能率众自归者,厚赏;坚壁相拒者,追悔无及。”《辽史》。耶律隆绪内心是煎熬、着急的,他疯狂地在攻打高丽,辽丽战争是他证明自己能力的方式。但一直都没有成果,还死了很多人。 这是最后的用兵,也是败得最惨的一次,“十二月丁酉,宋遣吕夷简、曹璋来贺千龄节。是月,萧排押等与高丽战于茶、陀二河,辽军失利,天云、右皮室二军没溺者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等皆死之。”《辽史》。这次辽军有十万,高丽军有二十万,是以少打多。耶律隆绪一直在给高丽送钱送人头,高丽能不越来越强吗?而且这期间的战争辽国已经伤亡惨重,耶律隆绪拿不出那么多人了。“(开泰八年,1019)二月,契丹兵過龜州,邯贊等邀戰於東郊,兩軍相持,勝敗未决,宗鉉引兵赴之,忽風雨南來,旌旗北指,我軍乘勢奮擊,勇氣自倍,契丹兵奔北,我軍追擊之,涉石川,至于盤嶺,僵尸蔽野,俘獲人口、馬駞、甲冑兵仗,不可勝數,生還者僅數千人,契丹之敗,未有如此之甚。”《高丽史》。“天圣三年,契丹常伐高丽,是年,朝廷遣利瓦伊奉使,高丽杀契丹兵二十万,匹马只轮无回者。自是契丹常畏之,而不敢加兵。”《续资治通鉴长编》。按照宋朝富弼的奏折,辽军此战死了二十万人。天圣三年(1025)应为天禧三年(1019),天圣三年辽丽战争已经结束,写错年号是常见的事。二十万太吓人了,应该是十万,辽军总数并没有二十万。应该是死了十万左右,只有几千个人生还。 耶律隆绪对高丽的惨败是辽国开国到他亲政时对外最大的败仗。但是由于辽丽战争鲜为人知,网上和学术界对耶律隆绪又有极其荒谬的看法,所以知道的人很少。耶律隆绪就是这样的,很喜欢折腾,然后犯下很大的罪过,他对辽国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此后高丽仍然称臣纳贡,小国就是这么生存的,不称臣纳贡是不可能的。耶律隆绪折腾了这么久,还是得按照萧绰的政策。而且他绝不只是折腾,这期间还有无数尸骨。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丽战争##高丽契丹战争##高丽##辽朝#
契丹人物志——王师儒(天祚帝的老师) 王师儒是生活在辽代后期的人物,曾祖父王惟忠,任天成军节度掌书记,祖父王诂,未曾任官。父王祁,重熙七年(1038)中了进士,墓志说是“重和七年”,重和就是重熙,天祚帝叫做耶律延禧,辽国人为了避讳,在回忆这段时间的时候会把重熙说成重和。 王师儒出生于重熙九年(1040),二十六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之后连续担任将仕郎、守秘书省校书郎、儒林郎、直史馆、史馆修撰等职务。大康九年(1083),九岁的天祚帝出阁,耶律弘基让王师儒、耶律固教他读书。 他还参与了南京的赈灾,在王师儒担任枢密副使(任命于大安八年,1092)的时候,南京一带发生了天灾。灾害发生的时间应该在大安八年(1092)左右。大安年间南京一带的灾害是很多的,大安三年(1087)正月“甲戌,出钱粟振南京贫民,仍复其租赋。”二月“甲辰,以民多流散,除安泊逃户徵偿法。”四年(1088)正月“甲戌,以上京、南京饥,许良人自鬻。”“八月庚辰,有司奏宛平、永清蝗为飞鸟所食。”八年(1092)十一月“丁酉,以通州潦水害稼,遣使振之。”墓志记载王师儒参与的赈灾“燕民赖以活者数百万。”墓志会夸大一件事,但这里夸大的程度应该不大,当时就是天灾频仍的,而且不止南京,其他地方也有天灾。《辽史•刘伸传》:“适燕、蓟民饥,伸与致政赵徽、韩造日济以糜粥,所活不胜算。” 王师儒参与的修史工作应该就是《七帝实录》,大安元年(1085)“辛亥,史臣进太祖以下七帝实录。” 宋使钱勰来到辽国的时候,先由王师儒招待,后面由大臣窦景庸招待。钱勰就跟窦景庸说了王师儒的好话。当时耶律弘基乔装打扮,听了他们说的话。此后他就对王师儒宠遇有加。 宋人庞元英的《文昌杂录》还提到了王师儒:“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尊,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 王师儒是天祚帝的老师,除了耶律固以外,和他一起教育的还有萧兀纳。耶律弘基曾对王师儒、耶律固说:“兀纳忠纯,即使是狄仁杰辅佐唐祚,屋质辅立穆宗,也未必能超过他。你们要让燕(国)王(天祚帝)知道这一点。”寿昌六年(1100),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辽国派使者去祝贺。宋朝使者往来的时候,辽方在国书里面把“嗣位”写成了“登宝位”,耶律弘基把宰相郑颛、韩资让、韩君义等人贬官,王师儒也在贬谪之列。但很快耶律弘基就把他召了回来,任官,仍然让他陪伴着耶律延禧。第二年耶律弘基去世,天祚帝继位。同年十一月,王师儒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天祚帝看他陪在自己身边十八年,一直在教导他,深为哀悼,赠王师儒为太子太师。 王师儒的妻子是韩造的女儿,韩造出身于韩延徽(安次韩氏)家族,是韩延徽的曾孙。王师儒有四个孩子,长子元孙,早死。次子德孙,考中进士。女儿春宫,嫁给了宣徽判官、崇禄少卿贾煇。次女芝香,嫁给了枢密都承旨时立爱,早死。 #王师儒##契丹##辽朝##辽道宗##耶律弘基##天祚帝##辽金史#
再论耶律隆绪的性格 《契丹国志》抹黑萧绰和耶律贤的为人,吹捧耶律隆绪的为人,和亲政后的能力。但就算是契丹国志,它对于耶律隆绪也是有真实的东西的。 比如耶律隆绪的性格。 “承平日久,群方无事,纵酒作乐,无有虚日。与番汉臣下饮会,皆连昼夕,复尽去巾帻,促席造膝而坐。或自歌舞,或命后妃已下弹琵琶送酒。”耶律隆绪的性格是纵欲的,就是萧绰活着的时候不敢表现出来。萧绰是一个沉稳、自律的人,她是不会也不允许别人纵欲享乐。 耶律隆绪接手的是辽国最好的局面,他闲着没事,再加上他压抑太久了,就开始虚荣、奢侈、纵欲。“幸诸臣私第为会,时谓之‘迎驾’,尽懽而罢。”一般认为耶律宗真的性格是荒唐的,其实耶律隆绪的性格也是比较荒唐的。萧绰活着的时候他是不能去做这种事的。他的真实性格在她死后才暴露出来。 因为太喜欢喝酒,他出现了喝酒误事的现象,在辽国皇帝里面喝酒误事的只有辽穆宗和辽圣宗。“乙巳,诏太尉化哥曰:「朕醉中处事有乖,无得曲从。酒解,可覆奏。」”(穆宗)。“壬辰,诏政事省、枢密院,酒间授官释罪,毋即奉行,明日覆奏。”(圣宗)。只不过耶律隆绪前二十七年是萧绰执政的,他的庙号比耶律璟好看太多。 因为他的庙号好看,史学界有人帮他遮掩,说他很优秀,只是难免会有小错误。你们脑子有病吗?他什么时候优秀过了?他的前二十七年是萧绰执政的,他亲政后的能力史书没记载吗?他是一个守成之主,一个庸劣的人。这个人能力很平庸,性格也没有什么特色,没有任何魅力。 耶律隆绪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 有人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能力,但因为他的庙号好看,在那里很尴尬地夸他。又可悲又可耻。 耶律隆绪在亲政以后仍然活在萧绰的阴影下,是一个很乏味、很黯淡、很压抑的人,一辈子精神压力都很大。纵欲给他带来的片刻欢乐改变不了整体的压抑。 契丹国志记载,耶律隆绪快死的时候,不让别人提死亡和父母的尊号。他亲政才二十二年,他当然不想死。耶律隆绪一辈子都死气沉沉的。 网上的人喜欢拿耶律隆绪和李显、李旦比较,说武则天对孩子不好,萧绰对孩子好。他们看耶律隆绪叫“圣宗”就以为他过得很幸福。没有实权的皇帝还有幸福的?他是一个很压抑的人。这个人比起李显、李旦没有那么大的优势。萧绰从来没想过把他培养得有多好,只是想让他守成而已。说萧绰最会教育是网上最荒谬的现象之一,要说会教育那也是冯太后,从来都不是萧绰。耶律隆绪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还萧绰有辽圣宗这样的继承人,神经病。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朝##辽金史#
耶律隆绪是很虚荣的 耶律隆绪在位四十九年(982—1031),亲政二十二年(1009—1031),他是辽国历史上最虚荣、最纵欲,也是最爱彰显皇权的皇帝。 耶律隆绪二十七年没有实权,内心是很压抑的,他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想做什么事只能等萧绰死了再做。他的弟弟耶律隆庆(萧绰最爱的儿子)是生活很奢侈的,他不是不想奢侈,而是不能。萧绰是一个沉稳、朴素、自律的雄主,她是不会奢侈的,而且她还下诏禁止过奢侈,统和九年(991)七月“乙巳,诏诸道举才行、察贪酷、抚高年、禁奢僭,有殁於王事者官其子孙。”《辽史》。 耶律隆绪的性格是纵欲的,有一次高丽进贡妓乐,以他的性格是想接受的。但当时辽国是太后执政的,自然拒绝了。 萧绰去世后,耶律隆绪的真实性格就暴露了出来,他是辽国皇帝里面最爱彰显皇权,最爱大场面的。他在萧绰活着的时候一点都不像皇帝,刚刚接手了辽国,自然得好好显示皇帝的权威。 耶律隆绪一直有一个“征伐梦”,自己当统帅,自己打仗。但萧绰亲征的时候他就是作为傀儡待在军中。他在萧绰死后立刻决定发兵攻打高丽。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亲征,比以往的契丹统治者亲征时带的都要多。真正意义上的亲征场面自然要很大。 耶律隆绪开启了辽国的奢侈之风和谄媚之风,辽国宫廷从萧绰执政时期的清新变得乌烟瘴气。耶律隆绪和菩萨哥过着很奢侈的生活,因为他们有资本奢侈,耶律隆绪接手的就是辽国历史上最舒服的时期。 萧绰统治时期是很忙的,所以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事,她就马上做出处理了。统和五年(987)“秋七月戊辰,涅剌部节度使撒葛里有惠政,民请留,从之。”统和八年(990)“夏四月丙午朔,严州刺史李寿英有惠政,民请留,从之。”诸如此类的有很多。 耶律隆绪就很闲,“复奏谛居、迭烈德部言节度使韩留有惠政,今当代,请留。上命进其治状。”他闲得能够慢慢地去了解那个人。耶律隆绪亲政以后,四方无事,对内也不需要改革,他自然很轻松很悠闲。 萧绰打拼,他挥霍。 耶律隆绪喜欢让别人捧着自己,他的性格刚好和萧绰相反。萧绰是沉稳、自律、朴素,他是虚荣、纵欲、奢侈。太师柘母迎合萧绰,被她命侍卫用铁骨朵打了二十下。耶律隆绪让大臣们尽情捧着自己,给自己上最夸张的尊号。 耶律隆绪很喜欢搞各种礼节,享受当主角的快感,显示自己。他是很招摇,很爱彰显皇权的,处处证明自己是皇帝。 “十一月癸未,上御昭庆殿,文武百僚奉册上尊号曰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广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赞天辅皇帝”,耶律隆绪的最后尊号长达二十二个字,比萧绰的最后尊号多四个字。他让大臣给自己上最夸张的尊号,没有一个字符合。 没有什么功绩,但让别人给他上最夸张的尊号。 他在亲政后自然能尽情折腾,搞礼节、穷兵黩武(辽丽战争),让大臣捧着自己。把萧绰留下的盛世搞得乌烟瘴气。 耶律隆绪的性格是令人作呕的,要是评选中国历史上最不要脸的皇帝,辽圣宗必须榜上有名。 他在亲政后第一次给自己上夸张的尊号,也就在当月,西北的部落酋长不满他的政策,把节度使的全家都杀了。“十一月甲午朔,文武百官加上尊号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广孝聪睿昭圣神赞天辅皇帝。大赦,改元开泰。……甲辰,西北招讨使萧图玉奏七部太师阿里底因其部民之怨,杀本部节度使霸暗并屠其家以叛,阻卜执阿里底以献,而沿边诸部皆叛。” 耶律隆绪虚荣、奢侈,西北酋长不满他的政策,把节度使的全家都杀了。一边是不要脸的皇帝在给自己加尊号,一边是西北部落在糟糕的政策下痛苦呻吟,奋起反抗。辽金史学界放出一个屁了吗?他们有客观真实地去写耶律隆绪了吗? 耶律宗真看出耶律弘基喜欢让别人捧着自己,就让萧惟信多注意这种现象,“十五年,徙燕赵国王傅,帝谕之曰:「燕赵左右多面谀,不闻忠言,浸以成性。汝当以道规诲,使知君父之义。有不可处王邸者,以名闻。」惟信辅导以礼。”《辽史》。耶律弘基也喜欢谄媚,这是隔代遗传了。 耶律宗真是萧绰之下的贤君,不是耶律隆绪之下的贤君。耶律隆绪前二十七年是萧绰执政的。耶律隆绪并没有比耶律宗真强很多。 《辽金元秘史》记载萧绰觉得大凤辇太奢侈,把它给烧掉了。虽然是野史,但是是符合萧绰的性格的。如果是耶律隆绪,他肯定死都要坐。 耶律隆绪还让王询亲朝,但人家搭理他了吗?不仅没搭理他,还在辽丽战争中让他很难看,最后一次败得最惨。 太平七年(1027)七月“乙巳,诏辇路所经,旁三十步内不得耕种者,不在诉讼之限。”《辽史》。耶律隆绪是个神人,他的辇所经过的地方,两旁三十步以内不能耕种,并且不能提起诉讼。 #辽圣宗##耶律隆绪##契丹##辽朝##辽金史##辽代##辽丽战争#
嘲瑰应该是耶律德光的庶女 耶律德光有两个女儿,吕不古和嘲瑰,吕不古应该是皇后萧温生的,嘲瑰可能是庶女,萧海瓈娶她的时候,她的封号只是翁主。 嘲瑰是庶女出身,那么她生于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她的母亲可能就是天德、敌烈他们的母亲,也有可能是另一位出身较低的妃嫔。根据考古,床金沟五号墓的墓主人应该是太宗或穆宗的嫔妃,或是与之相关的女人(墓主人应该姓萧)。如果是嫔妃,那么这个墓主人也有可能是嘲瑰的生母(墓葬壁画的等级比较低)。不过也有说法称这个墓的年代是太平到重熙年间。 从《耶律遂正墓志》和《耶律宗福墓志》可以判断出,萧胡辇应该出生于会同五年(942)左右,那么吕不古应该生于天赞四年(925)左右。吕不古应该是穆宗的亲姐姐。嘲瑰是穆宗的异母姐妹。 萧海瓈出自后族里面的乌隗氏,是遥辇阻午可汗八部之一。他先娶了察割的姐妹照国公主蔼因,后面察割把耶律阮杀了,蔼因受到牵连,降封翁主。萧海瓈就和她离婚,又娶了嘲瑰翁主。此时嘲瑰不知道多大了,应该不会特别小的。她在此之前有没有丈夫未可知。 《辽史》说萧思温是穆宗的“密戚”,萧海瓈是他的“近戚”,吕不古应该是穆宗的亲姐姐。嘲瑰是异母姐妹。 穆宗应该是想给嘲瑰进封的,但她在他继位不久后就死了。嘲瑰后面又被追封为魏国大长公主,应该是耶律贤继位后追封的。吕不古和嘲瑰是耶律贤的姑姑(虽然比较远),嘲瑰是萧绰的姨妈。耶律贤没有给庶出的女儿淑哥(当宗室时生的孩子)封号,倒是给了庶出的姑姑封号。他跟萧绰在一起,而且感情很好,他是不好给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同时也是庶出)待遇的。淑哥没有封号,嫁得也很一般,后面还是萧绰帮她离的婚。 《辽史》说萧绰和萧图玉是戚属,就是因为萧绰的母亲吕不古,和萧图玉的母亲嘲瑰是姐妹。在耶律贤时期,耶律贤和萧绰把萧胡辇的女儿钵国娘子嫁给了萧图玉。这样萧胡辇既是萧图玉的表姐,又是他的丈母娘。 萧绰上台后,把萧图玉的女儿北也嫁给了韩昌(又名遂正,后改名耶律遂正,韩德让弟弟韩德威之子)。萧图玉在西北跟着丈母娘一起打仗,就跟萧绰的三个女婿跟着她一起打仗一样,这种现象只能在辽代看到,在世界历史上都很罕见。 #辽太宗# #耶律德光# #契丹# #辽国# #辽金史# #宋朝# #女统帅#
契丹人物志——萧阿古(耶律弘世妻子) 萧阿古的名字出自契丹小字《萧迪烈郎君墓志》,她的父亲是萧善宁,萧善宁就是萧罕的儿子。萧罕是萧排押(萧绰二女婿)的三弟,他的妻子是韩德让的姐妹。萧善宁先娶了耶律隆绪的女儿泰哥公主,生了十二个孩子。当然也有可能,是把别的女人生的某些孩子也纳入公主名下了。在泰哥公主去世后,他又娶了东京留守耶律呕里思的女儿,云独,生下了两个孩子,阿古、九圣。 这个耶律呕里思有可能是,耶律隆绪亲政后重用的耶律室鲁的儿子,即欧里斯。《辽史》有传的。 萧阿古是一个漂亮女人,她有一个堂姐乌骨里,就是兴宗的丽妃,更是貌美。她俩都是出自萧罕家族的美女。 清宁六年(1060),太后萧挞里要为幼子弘世选妃,让几十个后族女子都来到行宫。萧挞里亲自挑选,最终选中了萧阿古。萧罕家族和萧耨斤家族是远亲,都出自述律平家族。萧挞里是萧耨斤的侄女。关于萧罕家族和萧耨斤家族的关系前面几个帖子写过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那么萧挞里选萧阿古是有合理性的。 耶律弘世体弱多病,而且很好色,有一堆小妾。他那么好色,但一辈子只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可能是跟阿古生的。由于身体虚弱,他的生育能力是极为衰弱的。 萧阿古是一个贤妻,一边照顾多病的丈夫,一边宽容以待他的小妾。任何朝代都是讲究女德的,辽国虽然风气开放,女强人很多(可能是最多的),但她也是讲究女德的,逆来顺受的女人有很多。 耶律弘世对她并不好,他有很多女人,本来就很病弱的身体也在纵欲中每况愈下。 萧阿古基本上是没有一点自我的,丈夫对她并不好,她却对他那么好。她一直在照顾病秧子丈夫,可能觉得调养好他的身体,让他多支撑几天,她也不会陷入孤独的状态。 萧阿古看着耶律弘世和别的女人寻欢作乐,然后卧床不起、虚弱不堪,可能内心会有一点触动。但她是一个恭顺的女人,已经顺从了自己的命运。 大安三年(1087)七月,耶律弘基外出打猎,耶律弘世随行。此时耶律弘世的身体已经虚弱得要命。酷暑一来到,他就立刻撑不住了。耶律弘基急匆匆地让弟弟留下养病。第二天,耶律弘基亲自来探望他。十一日,下起了暴雨,这对于病人的影响是很糟糕的。二十八日,耶律弘世去世。 在耶律弘世死后,萧阿古一直在为他守墓,一辈子都在为这个体弱多病、好色的男人付出。寿昌二年(1096)正月,萧阿古去世,时年五十岁。 #辽道宗##耶律弘基##契丹##辽朝##萧罕家族##辽金史##宋朝#
契丹人物志——耶律弘世(阿琏,辽道宗三弟) 耶律宗真有六个孩子,儿子耶律弘基、宝信奴、耶律弘本(和鲁斡)、耶律弘世(阿琏)。女儿跋芹、斡里太。宝信奴是嫡子,只有嫡子的出生和死亡会被本纪记载。这个孩子有可能是萧挞里生的,其他高级妃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他夭折了,所以没有被记载在皇子表。有时夭折的皇子是不会被皇子表记录的。 不管宝信奴是不是萧挞里生的,这样一来,弘世的排行应该是第四子,但由于宝信奴夭折了,他就变成了第三子。 跋芹和斡里太应该是耶律弘基的妹妹,耶律弘基出生于重熙元年(1032),在此之前耶律宗真有女儿的可能性不大。弘基和弘本之间差了九岁,弘本和弘世差了一岁。两个女儿出生在弘基和弘本之间最合理。出生在弘世之后也不是不可能,但那个可能性很小。因为在弘世出生以后,耶律宗真就把萧乌骨里(丽妃)接进宫里宠幸了。 斡里太在大康元年(1075)以前已经死了,《萧德温墓志》(刻于大康元年):“驸马都尉讳德良,尚故齐国长公主。” 耶律宗真的汉文化修养是比较深的,擅长丹青,他给几个儿子起的名字也很讲究,弘基、弘本、弘世。 耶律弘世出生于重熙十一年(1042),又名阿琏、寿千、康时,是耶律宗真的第四个儿子,但由于第二子宝信奴夭折了,说他是第三子也可以。 墓志说耶律弘世精通诗书、音律、骑射,文武双全。墓志对一个人的能力和为人是会贴金的,这种皇室墓志,只会贴金得更厉害。他应该是有这方面的能力,但到底强不强就不知道了。而且骑射几乎是每一个契丹男人必备的。 墓志还说他为人谦卑,墓志会夸大一个人的能力,而且几乎每块墓志都会说这个人为人很好。他的真实为人到底如何,不得而知。 重熙十七年(1048),耶律弘世被封为楚王。重熙二十三年(1054),进封越王。重熙二十四年(1055),兴宗去世,道宗继位。当时耶律弘世十四岁。 清宁四年(1058),耶律弘世被封为秦国王。清宁六年(1060),授上京留守、判临潢尹事。也就在这一年,太后萧挞里要给幼子选妃,让后族的几十位姑娘来到行宫,由她亲自挑选。最后挑中了萧善宁的女儿阿古,萧善宁就是萧罕的儿子,萧罕即萧排押(萧绰二女婿)三弟,娶了韩德让的姐妹。 清宁十年(1064),耶律弘世进封秦越国王。咸雍六年(1070),授西京留守、判大同尹事。 耶律弘世体弱多病,但他有一大堆小妾,这样他的身体就更加虚弱。萧阿古是一个很典型的贤妻,照顾多病的丈夫,宽容以待他的小妾。耶律弘世一辈子只有一个女儿,无论耶律弘世的墓志还是秦越国妃(阿古)的墓志,都没有说明这个女儿是谁生的。但从她嫁的人的高贵出身来看,这个女儿应该是萧阿古生的。 耶律弘世有一大堆小妾,但由于他的身体很虚弱,始终只有一个女儿。这个人的生育能力是极为衰弱的。 阿古就过着贤妻的日子,一边照顾多病的丈夫,一边宽容以待他的小妾。 但耶律弘世的身体还是日渐虚弱。 可能是因为纵欲,他的大限终于到了。大安三年(1087)七月,耶律弘基外出打猎,耶律弘世随行。当时正值酷暑,耶律弘世在路上就撑不住了,病得很厉害。耶律弘基就让他留在那里调养。第二天,耶律弘基亲自去探望他。 但耶律弘世已经油尽灯枯。 七月十一日,下起了暴雨,一行人就停止了狩猎。暴雨对病人来说更加危险。七月二十八日,在经过多日的竭力治疗以后,耶律弘世去世,时年四十六岁。 耶律弘基辍朝七日,当年十月十四日,耶律弘基“罢节度使已下官进珍玩。”可能就与弟弟的去世有关。 二十五日,他追封耶律弘世为秦魏国王。 耶律弘世的女儿嫁给了兴圣副宫使、同签中丞司事萧德崇,萧德崇就是萧孝诚(萧耨斤兄弟)之子知行的儿子,也就是《辽史》有传的药师奴。 耶律弘世去世后,萧阿古就一直在为体弱多病又好色的丈夫守墓,直到自己去世。 #辽道宗##耶律弘基##耶律弘世##契丹##辽朝##辽代##宋朝##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王悦 王悦,《辽史》无传。其曾祖父是王处直,熟悉五代史的肯定知道他。王处直有八个儿子,王郁、王都(养子)、王鄑、王郇、王邠、王邯、王彬、王郹(即王威,原字左边为昊)。其中出名的是王郁和王都,王郁入辽。王都把王处直软禁了起来。王郁入辽以后,这一支在辽国过得挺好的。王都被李嗣源攻打,耶律德光派人去救,结果战败,王都举族自焚。王郁这一支的命运就不一样。王郁有两个儿子,王廷鹗、王廷阮。王廷鹗的第三子王裕(即王悦的堂兄弟)跟着耶律贤和萧绰出行,在他俩宴饮的时候在一旁伺候。 王悦就是王廷阮的第三子,出生于应历三年(953),他快要到三十岁的时候,耶律贤死了。萧绰上台称制。王悦被任命为辽兴军节度衙内都指挥使。后任严胜、龙卫兵马都部署、银青崇禄大夫、武骑尉等职。他应该参加了统和四年(986)的战争,被出为飞狐招安副使。又任祁沟兵马都监。战争结束后,任燕京西南面巡检使,又任行宫市场巡检使。之后他又参加了两场战争,第一次是萧绰的亲征。有可能是统和四年(986)十一月或统和六年(988)九月的征伐。也有可能是萧绰后期的亲征,统和十七年(999)九月或统和十九年(1001)十月。 第二场战争就是澶州之战,因为墓志在描述他参军以后就写“方临桑水,忽起薤音”。他应该是身体不好了。澶州之战在统和二十二年(1004)。统和二十三年(1005)五月,王悦去世,时年五十三岁,之后被葬于利州。 按照《辽史》的记载,利州是统和二十六年(1008)建立的,但是王悦死于统和二十三年(1005),在当年安葬在利州。那时就有利州了。按照《金史》和《元一统志》的记载,利州是统和十六年(998)建立的。《金史》和《元一统志》更靠谱。就算不是统和十六年(998)建立的,那么也应该是统和二十三年(1005)或早于这一年。萧绰早就想建造中京了,只不过事太多她抽不开身。直到澶渊之盟的三年后才建造中京。 王悦娶了保静军节度使、太保赵匡尧的长女,有三个儿子,王莹、王凝、福哥。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金州防御使张近武的次子日行。次女妲哥,情况不明。 #王处直##王郁##王悦##契丹##辽朝##萧绰##宋辽战争##辽中京##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萧汉宁 萧汉宁,《辽史》无传。他的曾祖父母是素剌王和四公主,素剌王属于奚王家族,四公主不知道是谁。素剌王的儿子是沙姑,也就是《耶律万辛墓志》里面的“索胡”。沙姑就是《驸马赠卫国王沙姑墓志》的墓主。沙姑的妻子就是阿保机的次女袅胡。“公主讳袅胡,大圣皇帝之次女也。”《萧汉宁墓志》。辽史没有记载袅胡,就记载了阿保机的长女。其实阿保机有两个女儿。而且袅胡是述律平生的。为什么说是述律平生的?因为《卫国王墓志》写到了他娶公主的场面,提到了阿保机和述律平。卫国王墓志是残缺得比较严重的,所以不知道他娶的是哪位公主。而且因为辽史只记载了长女质古,所以之前让人以为他娶的是质古。这是以为阿保机只有一个女儿的情况下。 质古嫁的人是屈列,屈列和沙姑不是一个人。沙姑娶的是阿保机的次女袅胡。辽国早期史官制度不完备,而且老是打仗,造成了资料缺失。袅胡有可能生于耶律德光和李胡之间,德光和李胡差了九岁,在此之间有个女儿是很合理的。按照古代人的生育频率,九年没有孩子是不太可能的。 墓志紧接着写道“祖母耶律氏”,这个耶律氏可能是沙姑在袅胡去世后又娶的夫人。按照卫国王墓志的记载,沙姑有二子四女,两个儿子分别叫做达妲阿钵、徒鲁斯阿钵。萧汉宁墓志关于墓主父亲这一块刚好残缺,但能从墓志信息看出来是长子。因为他被授予银青崇禄大夫、检校太傅、行左神武大将军等职。墓志说“太傅之弟无子也”。 达妲阿钵娶了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生三子,第二位妻子生二子。萧汉宁就是第二位妻子所生的长子,也就是耶律万辛墓志里面的何你。 萧汉宁出生于乾亨元年(979),在统和十七年(999)参加了对宋战争,并隶属于耶律隆庆的麾下。耶律隆庆事后向萧绰邀功,奖赏了他。萧绰的对宋战争和澶渊之盟是辽国对外最大的事,参与的人是数不清的,萧汉宁只是其中一员。在辽国,契丹人和汉人(还有其他民族)自然要为此竭心尽力。 统和二十四年(1006),萧汉宁入朝。之后他连任本帐敞史、积庆宫汉儿渤海副部署、右千牛卫大将军等职务。之后又被任命为奚王、西南面都招讨大王。太平十年(1030)正月,萧汉宁去世,时年五十二岁。 耶律万辛娶了萧汉宁的小女儿中哥,中哥是他的第三位妻子。 #契丹##辽朝##宋辽战争##耶律隆庆##宋朝##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张守节 张守节,《辽史》无传。他的高祖父张建立本来是平州人,阿保机派人南下的时候把他给俘虏了。之后张建立担任过榆州刺史,兼番汉都提辖使。张建立有六个儿子:彦琋、彦英、彦珀、彦皋(原字为王+皋)、彦胜、彦彬。 张守节就是张彦英的后代。其实阿保机、耶律德光和五代军阀的纠缠是很有趣的,不比萧绰和宋朝的纠缠少趣味性,就是没多少关心。 张彦英任榆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其子张荣任北王府衙内都指挥,张荣之子文煦任榆州刺史。这个家族都是在榆州任职的。张守节就是张文煦的儿子,出生于乾亨三年(981),墓志没有写他参加的是哪些宋辽战争,不过肯定不是萧绰早期和宋朝的战争,那个时候他才几岁?统和七年(989)以后,萧绰就有十年时间没有南下,到了统和十七年(999)才再度南下。张守节应该参加了两次宋辽战争,墓志没有直接写是哪两次,只是写都是亲征的。 第一次应该是统和十七年(999)或者统和十九年(1001)。萧绰后期的对宋亲征只有三次,统和十七年(999)、统和十九年(1001)、统和二十二年(1004)。而张守节的第二次随从亲征墓志是有讯息表明的,就是澶州之战。 在统和十七年(999)或者统和十九年(1001),萧绰在南京调兵遣将,任命张守节为静寇军都指挥使。张守节跟着萧绰杀入宋朝,建立战功。 第二次就是统和二十二年(1004)的澶州之战。“直得来宾,始迴端拱,自兹干戈永息,歌谣倒载之声。礼乐互兴,烂漫交修之世。”(《张守节墓志》)。指的就是澶渊之盟。签订盟约以后,萧绰回到国内,任命他为北王府诸糺都部署。之后他仍然在榆州任职。 重熙二年(1033),张守节在榆州刺史的任上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张守节的妻子是六司空的长女鲜于氏,墓志说她不会妒忌,说明张守节还有妾。张守节有一个儿子张新。还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供奉官刘志和,次女嫁给了大将军的孙子田承俊。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契丹##辽朝##宋朝##宋辽战争##辽金史#
为何宋朝皇帝无人吹捧? 这里说的宋朝皇帝仅指北宋,而且包括刘娥,执政太后就和皇帝去比。 宋朝皇帝在网上几乎都是被贬低的,也就三个人被吹捧,赵匡胤、刘娥、宋哲宗。而且这三个人里面刘娥是被吹捧得最厉害的。刘娥能跟赵匡胤比吗?他俩能比什么?刘娥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守成之主,什么能力史书有记载的,不要跟着网络风评走。 宋朝被贬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军事,在宋朝皇帝里面,被抹黑得最厉害的就是宋太宗和宋真宗。在网上已经是昏君代名词。网上的人很容易把某人的一处或者几处黑点当成全部,而不是从整体去评价。而且这么做的人往往不看史书。 你们看史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能觉得宋朝皇帝很差?北宋的皇帝除了最后两个,其他都是可以的。可能宋英宗差点,他在位就四年。 还有中规中矩的守成之主刘娥,是怎么被捧上神坛的?她遇到李元昊和耶律宗真,反应并不会比宋仁宗更强。 宋朝皇帝并不差,只不过多数人都根据网络刻板印象看待他们。 网上最荒谬的现象就是贬低宋太宗、宋真宗,吹捧辽圣宗。辽圣宗前二十七年都是傀儡,他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不要因为庙号就过度高估。 耶律隆绪就是最被高估的皇帝,没有之一。 你们打开辽史耶律隆绪亲政后的记载,再打开宋史宋太宗、宋真宗的记载,能看出来他比宋太宗、宋真宗强?耶律隆绪比他们更差。 1009年萧绰死了,耶律隆绪上台后,辽国立刻变得拉垮了,攻打高丽死了很多人,西北乱成一团,东部爆发大延琳之乱,他在文治上也劣迹斑斑,而且搞不好后族平衡,死后直接内乱。 吹捧这种东西是互联网上最荒谬的现象。 宋朝皇帝没有那么差,了解一个人就去看史书,史书永远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好途径。 在网上极少见到吹捧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别说吹捧,客观评价的都很少。就算有也是偶尔有,而且没有什么影响力。 有人说宋朝皇帝没血性,就赵匡胤和宋哲宗有血性。契丹统治者很有血性?除了阿保机、耶律德光、萧绰、耶律大石,谁有血性了?契丹统治者也就这四位优秀,其他的都是平庸或者昏庸,而且昏庸的是异常昏庸。 不要根据网络刻板印象去看待别人,了解一个人就去看史书。史书永远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好途径。 还有说宋太宗是最差太宗的,最差太宗肯定轮不到他。应该评选最名不符实的皇帝,第一肯定是耶律隆绪。 把一个平平无奇、劣迹斑斑、乏味、毫无魅力的人拿来吹捧,也就网上的人干得出来。看庙号就吹捧,那顺治是不是清朝第一?人家可是“世祖”。 吹捧耶律隆绪的某些人就因为他是男的,要是萧绰是男的,你们觉得会有人去吹捧耶律隆绪吗? 在b站极少能看到评论正常的历史区,就算是比较正常的,在里面也藏污纳垢。 #宋朝##宋太宗##宋真宗##刘娥##宋仁宗##赵匡胤##辽圣宗##耶律隆绪#
《契丹国志》记载的“蒙兀”是否是耶律德光的儿子? 关于耶律德光和他的子女,可以去看我的帖子《耶律德光以及他的子女》,其实在《契丹国志》里面,提到了耶律德光的一个“儿子”,蒙兀。“生二子,长曰述律,后为穆宗,述轧篡弑之时,众所拥立;次曰蒙兀。”《国志》。这个蒙兀出现在“太宗皇后萧氏”这篇列传里面。按照辽史,德光的儿子没有叫蒙兀的,但是契丹人是有很多契丹名的,有可能蒙兀是他某个嫡子的别名之一。而且是皇后生的,自然是嫡子。 这个蒙兀有可能是当时有存在感的契丹贵族,被混成他的儿子了。也有可能是他的《辽史》记载之外的某个嫡子,也有可能是有记载的嫡子别名之一。 《国志》上的“太宗皇后萧氏”和萧温有出入,萧温是萧室鲁的女儿,这个萧氏是萧延思的女儿。萧室鲁和萧延思可能是一个人,也有可能不是一个。而且萧温早就去世了,死在耶律德光之前。这个皇后萧氏死在耶律德光之后。而且萧温生的是耶律璟和罨撒葛,这个萧氏生的是耶律璟和蒙兀。有人根据《契丹国志》认为这个萧氏是德光的继后。 萧温去世时,德光正当盛年,他是有可能另娶的。但是耶律璟是萧温生的。蒙兀被国志记载为次子,那他可能是萧温的次子罨撒葛吗?这是有可能的,还有可能,这是德光另外的嫡子的别名。还有可能这是《辽史》未记载的嫡子。蒙兀应该是嫡子,把低级嫔妃生的孩子混成嫡子的可能性不大。德光除耶律璟、罨撒葛以外,还有嫡子提离古、只撒古。蒙兀可能是罨撒葛和提离古、只撒古的别名之一,也有可能他是别的嫡子,没有被《辽史》记载。 《契丹国志》错误多,对于“太宗皇后萧氏”记载得非常乱。这个蒙兀有可能是一个契丹贵族,被混成耶律德光的儿子了。也有可能是辽史有记载的,耶律德光嫡子之一的别名,也有可能是辽史无载的耶律德光的嫡子。这个所谓的继后,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不存在。 #辽太宗##耶律德光##萧温##契丹##辽国##辽金史#
契丹统治者的质量是比较低的 契丹统治者的质量是比较低的,这里说的契丹统治者不包括耶律大石以后的西辽执政太后、皇帝,因为他们的资料太少了。 契丹统治者里面只有四位是优秀的,阿保机(太祖)、耶律德光(太宗)、萧绰(承天太后)、耶律大石(德宗)。其他人都是什么阿猫阿狗、牛鬼蛇神。 契丹(辽国)虽然有萧绰这种人,但质量还是比较低的,这里看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平均值。 来看看各个契丹统治者: 太祖耶律阿保机,很标准的开国之君,建立辽国、制定制度、平定内乱、征服西北、逐鹿中原、攻灭渤海。这人跟完颜阿骨打一样,都是异族政权里的传奇人物。 太宗耶律德光,优秀的继承者,他可以位列辽国老三。但要是有耶律大石参选,那么他就是辽国老四。因为耶律大石复国了,而且记载少。耶律德光记载多,记载多意味着被挖出黑点的概率越大。耶律德光对外做的那些事中原史料都记载得清清楚楚。耶律德光对内改革,对外扶持石敬瑭灭后唐,拿到燕云十六州,后面又灭后晋,入主中原,只不过最后失败了。这个人是被网上和史学界低估和无视的。 在辽国只有两个人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改革,“辽太宗改革”和“萧太后改革”。阿保机类似于彼得一世,萧绰类似于叶卡捷琳娜二世,耶律德光类似于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在英法战争取得显著成果时突然间死了。 耶律德光死后,上天就把重任交给了一个小女孩。 世宗耶律阮,庸君,他除了一些制度建设,两次南伐,没做过什么,当然他在位时间也短。他在位时期内部是很混乱的,他也不会搞平衡,最后被贵族所杀。耶律阮在网上是被高估的,因为他在位时间短,在他后面是残暴的耶律璟,所以他容易被高估。说他要汉化改革更扯,在辽国进行改革的只有耶律德光和萧绰。 穆宗耶律璟,为人残暴,不管事,辽国在他的时期是比较黑暗的。他还把关南丢给柴荣了。在他在位时,混乱继续,不时有贵族造反。耶律璟肯定是有脑子的,那么多叛乱,他都给平了。不过耶律贤装得好,篡位成功。不过这个人的存在对中原来说是好事,他没有南侵过。 景宗耶律贤,他做的事就是休养生息,他能力平庸,就是勉强维持住了守成的局面。宋辽战争从他的时期开始,有个“高梁河之战”的高光,但是“满城之战”的损失程度和高梁河是差不多的。只不过网上日常高估辽国。 承天太后萧绰,辽国盛世的开创者。再造辽国,在她之前和在她之后的辽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上台就对外用兵,对内理性治国。击败宋朝雍熙北伐,并两次对宋亲征。花了十年时间(989—999)制定制度、对内改革、开疆拓土、镇服周边,制定辽代政府运作规范,把国力推到极盛。之后三次南下,并签订澶渊之盟,晚年建造中京。从全面性来说她就是辽国第一。 圣宗耶律隆绪,平平无奇、劣迹斑斑的守成之主,他上台以后辽国就变得拉垮了。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攻打高丽,死了很多人(十年辽丽战争,1010—1019)。西北乱成一团。东边爆发大延琳之乱,这是辽代前所未有的起义。他在文治上也劣迹斑斑。他搞不好后族平衡,死后辽国直接内乱。他就是最名不符实的皇帝。 兴宗耶律宗真,辽国在他的时期还是兴盛的,并没有开始衰败。他性格荒唐,容易冲动,做过不少很奇葩的事。第一次辽夏战争打不过李元昊,第二次辽夏战争捡了便宜。对外增加岁币,也体现了辽国不怎么信守承诺的一面。他在内政上小问题很多。但并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差,他是一个还能看的守成之主。你们打开耶律隆绪亲政后的记载,再打开耶律宗真的记载,能看出来耶律隆绪比他强很多? 道宗耶律弘基,辽国的掘墓人。性格刻薄多疑,胡乱杀大臣,诛妻灭子,宠信耶律乙辛等人,佞佛。辽国从他开始走向衰落。在位时间又爆发重元之乱、磨古斯之乱。对外和宋朝有“争界事件”。他搞出的事是最大的。他和萧绰是两个极端,萧绰一直在建设,他一直在破坏。他就是掘墓人。 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亡国之君里面也算差的,军事白痴,完全不是阿骨打的对手。和祖父一样多疑、刻薄,也干了诛妻灭子的事。而且他基本上是一路昏到底的,真比较起来,还不如耶律弘基,因为后者好歹还能维稳。辽国最后在他的手里走向终结。 德宗耶律大石,复兴辽国。萧太后以后契丹最后的英雄。这个人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面做到最好了。“德宗”都是流亡过的,唐德宗、清德宗(光绪),实际上这个庙号是配不上他的,他配拥有更好的庙号。 契丹统治者的质量是比较低的,只有阿保机(开国)、耶律德光(壮大)、萧绰(全盛)、耶律大石(复国)这四个人是耀眼的。 #契丹##辽国##阿保机##耶律德光##萧绰##萧太后##承天太后##耶律大石##西辽##辽金史#
关于耶律隆庆的三位妻子 耶律隆庆总共有三位妻子:秦国妃萧氏、宋魏国妃萧氏、秦晋国妃萧苏。 第一位秦国妃萧氏,是他的姐姐观音奴的长女,萧绰把观音奴的长女嫁给了耶律隆庆。耶律隆庆和秦国妃生了三个女儿:韩国(吴国)公主、陈国公主、某公主。 秦国妃生平不明,只知道她死在了观音奴前面(观音奴去世于重熙十四年,1045)。 第二位宋魏国妃萧氏,是豳国夫人的女儿。这位豳国夫人并不是萧排押的后妻长寿奴(萧绰次女),而是前妻沈吴,因为从年龄来看不可能,宋魏国妃的长子宗政出生于统和二十一年(1003)。而且长寿奴是公主,如果豳国夫人是长寿奴,那应该直接说公主。萧绰把萧排押和前妻的女儿嫁给了隆庆。 宋魏国妃萧氏和耶律隆庆生了三个儿子:宗政(查葛)、宗德(遂哥)、宗允(谢家奴)。在宗政去世(清宁八年,1062)的时候,宋魏国妃还活着。在宗允去世的时候(清宁十年,1064),她已经死了。 第三位秦晋国妃萧苏(1001—1069),是隆庆在开泰五年(1016)娶的,她是萧排押和后妻长寿奴的女儿。隆庆娶了她的当年,就去世了。隆庆的死是有疑点的。当年耶律隆绪终于有了嫡子(即兴宗),这对耶律隆庆来说不是好事。在隆绪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隆庆就是他的皇位威胁。在当年隆庆去见他,在回去的路上就死了。可能是暗害或者病死。如果是病死,他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为何又要娶妻?当然这是政治联姻,跟身体好不好没有那么大的关系。隆庆可能是病死,也可能是非正常死亡。 隆庆死后,耶律隆绪让耶律宗政娶了萧苏,这是游牧民族的风俗。耶律宗政拒绝。此后耶律隆绪又让萧苏嫁给了汉人刘二玄,就是兴宗朝名臣刘六符的哥哥,也有可能是让刘二玄在身边照顾她。 萧苏是一个女强人,家中有数千卷藏书,精于骑射。她时常在家里开沙龙,和男人们坐在一起谈论事务。她还是耶律弘基的女顾问,耶律弘基请她参与朝政。 耶律隆庆是契丹第一贵公子,他是辽国历史上最幸福的亲王。他生活在辽国的全盛期(萧绰统治时期),又是萧绰最爱的儿子。而且他位极人臣,地位几乎与耶律隆绪平等,是他的皇位的威胁。耶律隆庆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很丰富,他这个人性格狂妄,对女人自然也很随便。当他的妻子过得就那样。 萧排押前妻沈吴和秦晋国妃萧苏的名字皆出自契丹小字《萧迪烈郎君墓志》。 #耶律隆庆##契丹##辽国##辽代女性##辽金史#
关于耶律隆庆的三个女儿 耶律隆庆是萧绰执政时期、耶律隆绪亲政时期的重要人物,是辽国中期的重要人物。但关于他的子女记载很少(辽代史料本来就匮乏),关于他的儿子的讯息都很少,那女儿就更少了。 耶律隆庆总共有三个女儿,韩国(吴国)公主、陈国公主、某公主(封号不明)。都是和秦国妃萧氏生的。秦国妃萧氏是他姐姐观音奴的长女。 萧绰把观音奴的长女嫁给了隆庆,在辽国甥舅婚是很常见的。 韩国公主嫁给了萧匹敌,陈国公主嫁给了萧绍矩。陈国公主出生于统和十八年(1000),十八岁的时候死了。韩国公主比她大,辽国女孩的婚龄大概在12岁—22岁之间,假设韩国公主出生在统和十五年(997)甚至更早,萧绰在统和二十七年(1009)驾崩,那么她完全有可能给韩国公主的婚姻做主。也有可能是隆庆自己做主的,萧匹敌是萧恒德(萧绰三女婿)的儿子,萧恒德的妻子是隆庆的妹妹延寿奴,那么他自然可以把女儿嫁给萧匹敌。 萧耨斤上台以后,韩国公主劝萧匹敌跑到女真国,他拒绝了。随后萧耨斤就把他给杀了。韩国公主自然没事。在辽国的政治斗争中,很少有把公主杀掉的。萧匹敌有可能不用死的,他是萧恒德的儿子,属于萧耨斤(述律平)家族,不是萧绰家族。但他是萧菩萨哥的养子,可能站队比较坚定,萧耨斤就把他也给杀了。 韩国公主后事不明。 陈国公主嫁给了萧绍矩,就是萧隗因(道宁)的儿子,萧隗因是萧绰的弟弟(堂弟或族弟),他有个女儿叫萧菩萨哥。萧隗因估计体弱多病,萧绰上台以后让他去防备宋朝,后面他又跟着姐姐到处巡幸,她又让他参与高丽事务。有可能劳累过度,他就死了。萧绰家族就是这样的,人少,短命,或者患有疾病(比如耶律斜轸娶的萧绰侄女,长年卧病)。当然还有正常人,但是这些人帮不上她什么忙。耶律隆庆把次女嫁给了萧绍矩,萧绍矩是萧绰的侄子,萧菩萨哥的哥哥,他自然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按照考古显示,萧绍矩死的时候三十五岁左右,估计也跟他的父亲一样,体弱多病。他死在了陈国公主前面。不过陈国公主自己活得也很短,在开泰七年(1018)去世,年仅十八岁。 陈国公主墓葬是很出名的,墓葬本身比她这个人要出名。 第三个女儿,封号不明的某公主,嫁给了萧阿剌(知足),萧阿剌是萧孝穆的儿子,萧耨斤的侄子。但他娶某公主的时间是重熙二十一年(1052),或之后不久。那么这个公主的出生时间就很奇怪了,那个时候耶律隆庆都死了多久了,他的女儿才出嫁?就算这个女儿是在隆庆死的那一年(开泰五年,1016)出生的,那么她也应该在太平八年(1028)左右出嫁,就算婚龄不固定,这个出嫁时间也太晚了。有可能的是她还有一个前夫,这个前夫去世了,或者离婚了。她的婚事应该是耶律隆绪做主的。之后兴宗又把他嫁给了萧阿剌。萧阿剌死后,这个公主后事不明。 #耶律隆庆##契丹##辽国##辽代公主##辽代女性##辽金史#
萧绰没有一本标准传记 萧绰是没有一本标准传记的,一个大帝级别的人物没有一本标准传记,你们能相信? 那么萧绰研究为什么这么差? 这自然跟厌女有关系,国内的学者遇到男性皇帝,马上跪下来舔他,磕头磕出脑浆。遇到执政太后,立刻变得无比自信,冲上去大卸八块。国内的学术界是奴性最重的。 我很好奇,你们是怎么做到把萧绰写得平平无奇的?你们是不是有两种脑子,对男性皇帝就能客观评价、理性分析,对执政太后就是随意扭曲,随意抹黑。对中国学者来说所有女主似乎都是一样的,不是平庸就是差。你们史学界是不是有一条硬性规定,女主一定要写得平平无奇或者差? 你们管这种叫历史研究? 萧绰研究差首先就是女性歧视。对和萧绰能力一样的男性皇帝,学者:强得不得了。对萧绰,学者:挺强的。 萧绰研究差还有别的原因,契丹人、割据、和宋朝打仗。所有的萧绰传记都是从宋朝视角看她,就很搞笑,那你们写宋太宗、宋真宗的传记要不要从辽国的视角看他们?看萧绰不应该用普世价值吗?现在是21世纪。 很多男人不喜欢有侵略性的女人,但历史研究是,她怎样就怎样,不是你喜不喜欢,就能随意篡改和抹黑的。你们管这种叫历史研究? 所有萧绰传记都是对她带着恶意的,还是第一次看到写传记这么不尊重传主的。 而且写萧绰传记的还没有一个女学者,萧绰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的女主,她是最值得研究的。辽金史也是最需要女学者、最适合女学者的。但是她的传记没有是女学者写的,女学者对她不感兴趣吗? 所有萧绰传记都是低估她的能力、扭曲她的用意、抹黑她的为人。其实只要看过史书的,都会发现萧绰传记都是乱写的,都是乱分析。没有一本是能看的。李丹林、李景屏的《萧太后评传》是最差的。 萧绰是能够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并列的,但你们看看俄国人是怎么研究叶二的,中国人是怎么研究萧绰的,后者简直惨不忍睹。萧绰是一个能力极强、功绩极大、性格极其复杂的人,但她的传记一直在把她单薄化、丑化。每一本传记都形同儿戏。 这样看了她的传记的人会以为她就那样。 俄国人会把叶卡捷琳娜二世写得平平无奇吗?我真的要吐了。 而且关于萧绰的史料是很多的,通过对于史料的运用,好好分析,她的传记是能写厚厚两大本的,但关于她的传记都很单薄。 所有传记都是以论代史,还往她头上搞阴谋论。先预设她是哪种人,再去找这方面的史料,不符合的就不用或者加以扭曲。 恶意都是溢出来的,要是契丹人看到不会火冒三丈吗? 他们在分析萧绰的行为时,会往阴谋论头上扯,比如她搞个联姻,他们马上去找她国内是不是有叛乱了。实际上只要看过史书的都会知道她做什么都是有规划的。萧绰统治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平静的,可以去看我的帖子《萧绰执政时期内部并不混乱》,他们喜欢给她搞阴谋论。内部有叛乱的是耶律隆绪,他亲政以后西北时不时叛乱,更别提在辽国鼎鼎大名的大延琳起义。他的战绩也很难看。但学者就是这样的,对于女主,明明没事,他们能给她编出有事。对于男性皇帝,明明有很大问题,他们眼瞎看不到。 萧绰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主,也是辽代最重要的人物。她能力极强,执政时间长(仅次于慈禧),影响力大。对她的研究理应很盛大,应该成立一个“萧太后研究学会”的,对于她能写数不清的论文、专著、传记。 萧绰就是实际上的辽国盛主,她执政时期是辽国的巅峰期,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期。 写传记的时候除了写她,还写当时的各个人物的生活,他们是怎么辅佐她的。那传记自然显得很有趣。 萧绰就是一部契丹史诗。 对于萧绰传记,我看的不算多,是别人看了一大半,跟我说没有一本是能看的。 有个学者景爱,在关于她的传记里说韩德让是宦官。其实辽国的供奉官多数都是正常男人,辽代石刻可以大量印证的。学者是很喜欢胡说八道的,很多谣言就是学者那里传播出来的,而且因为有个学者头衔,误导性更大。 关于萧绰的传记,我翻的比较多的是顾宏义的。这个人在传记里面抹黑了她很多。而且据说有的论文和专著就是引用他的传记的。怎么,一个人写得不好,你们也跟着写得不好?很多学者都是这样的,不知道找什么资料,结果找了很差的。还有就是盲从,比如这个人很出名(出名≠实力),就把他的东西拿过来用。 所有萧绰传记都把她写得残忍、暴躁,你们看史书能看出她残忍、暴躁?萧绰是一个沉稳、理性、厚道的人,她是最高明的契丹统治者,她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这样一个人从来没被好好研究过,荒谬绝伦。 还有萧绰的性格并不张扬,辽代女性是普遍参政的,并不需要她张扬。她是性格直率。觉得她张扬的就是用中原思维在看她。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契丹##辽国##辽金史#
刘娥是网上风评最好的女主 刘娥是网上风评最好的女主,而且她的出名程度仅次于武则天、吕雉、慈禧。你们随便发一个女主话题,下面的回复必有刘娥。刘娥就是因为《清平乐》出名的,然后由营销号带节奏,自然就出名了。 刘娥在网上都是好评,关于刘娥最流行的看法:为人最好的女主。穿衮袍,想称帝就能称帝,只不过她自己放弃了。执政能力很强。 这些显然都是营销号说法。 关于刘娥的史料基本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她是什么样子的有记载的。 先说为人,提起刘娥就是“无吕武之恶”,这不是史书评价,而是蔡东藩写的,他是小说家。就别管是谁说的了,无吕武之恶,是她不想恶吗?宋朝在平稳时期几乎不会杀士大夫,她杀一两个还想继续执政?是她不能杀,不是不想杀,她的为人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好。而且寇准和曹利用都是她间接杀死的。 再说穿衮袍,她的确穿了,不过她能称帝吗?她穿完衮袍没多久就死了,就是完成心愿。现在都传出来她是武则天以后最接近皇位的太后了。她怎么称帝?宋仁宗不是她亲生的,刘娥没什么外戚,大臣都不支持她。刘娥不称帝不是因为她不想,而是根本称不上。现代人很看重虚名,穿衮袍等于能称帝。也不看看宋朝的背景和局势。 还有执政能力很强,刘娥时常被说成女主第一,其实她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守成之主。这里说的中规中矩指的是执政能力,不是她的穿衮袍行为。而且你们要是细看史书,会发现她的治国有不少毛病。 刘娥在网上就是女强人标杆,她的热度应该仅次于武则天,但对她的看法都是营销号式的,不是真实的(史书记载的),什么事业型大女主,不爱宋真宗。刘娥是很爱宋真宗的,都记载在史书里面。 而且和吕雉、萧绰、慈禧比起来,刘娥的权威是更小的,她一直在和大臣斗法,是被忤逆最多的太后。其他太后基本不会或者不会被忤逆。有人说主导刘娥朝堂的是政治不是政策,很有道理。她是时时被士大夫限制的,她对宋朝的影响力也很有限。一些学者和营销号不说你们就不知道了? 这些例子是很多的,“始,太后受尊号册,将御天安殿,(王)曾执不可。及长宁节上寿,曾执不可如前,皆供张别殿。”《长编》。刘娥举行太后册礼,想在天安殿(皇帝专用宫殿),王曾反对。她想在天安殿过生日,王曾又反对。“丁未,刑部郎中、判户部勾院李若谷为契丹妻生辰使,内殿承制、合门祗候范守庆副之。若谷等辞日,不俟垂帘请对,遽诣长春殿奏事,太后不悦,寻命刑部郎中直史馆章得象、供奉官合门祗候冯克忠代焉。”《长编》。李若谷出使辽国,无视刘娥,直接去见仁宗,刘娥就把他换掉了。“帝与太后将同幸慈孝寺,欲以大安辇前帝行,(鲁)宗道曰:「妇人有三从,在家从父,嫁从夫,夫殁从子。」太后命辇后乘舆。”《长编》。刘娥出行想在宋仁宗前面,鲁宗道对她规训三从四德。耶律隆绪出行要是敢在萧绰前面,萧绰会一巴掌扇死他。萧绰是和宋真宗通信的,刘娥不能和耶律隆绪通信,只能和他的妻子通信。这自然也是什么宋人的限制手段。“冬至,上率百官上皇太后寿于会庆殿,乃御天安殿受朝。秘阁校理范仲淹奏疏言:「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疏入,不报。”《长编》。宋仁宗冬至给刘娥上寿,范仲淹反对。当然仁宗还是顺从了她。 “太后临朝久,公愤政令不出天子,平胡郁咤终日。累上疏恳切,其大略:天子春秋已盛,皇太后还宫颐养圣体,今其时也。疏入不报。凡所上章奏,先天子,后太后。太后尝曰:‘魏某小儿,乃敢慢我!’公晏然不惧。”《魏处约墓志》。魏处约上奏折先仁宗,后刘娥,刘娥发火了。 “(滕宗谅)又言:「国家以火德王天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因请太后还政。而越请太后还政,言尤鲠直,皆不报。”《长编》。皇宫着火,大臣说是“政失其本”,完全否定她的统治。 “始,太后临朝,有求内降补军吏者,德用曰:「补吏,军政也,敢挟此以干军政,不可与。」太后固欲与之,卒不奉诏,乃止。兴国寺东火,近张耆宅,耆乞兵防护,德用不遣。太后崩,有司请卫士坐甲,德用曰:「故事无为太后丧坐甲者。」又不奉诏。”《长编》。刘娥用内降补个军吏,王德用拒绝。刘娥死后,要用士兵担任警卫,王德用说,哪有为太后的葬礼担任警卫的?又拒绝。 类似的记载在史书上还有的。 哪里来的天下皆服?宋朝大臣基本都是忠于仁宗的,他们一直在和刘娥斗法,维护仁宗的权威。就算是依附刘娥的也会在关键时刻维护仁宗。 如果说吕雉、萧绰、慈禧是主宰者,那么刘娥就是处处受限制的。这个人的能力、为人、权威都被高估。 刘娥在政治上处处受限制,所以喜欢在礼志上提升自己,但她在礼志上也是受限制的 她其实是挺艰难的。 #刘娥##章献明肃太后##宋仁宗##宋朝##北宋##宋真宗##宋史##历史#
关于明朝《唐愚士诗》里面的辽国史料 《唐愚士诗》是明朝诗人唐之淳的诗集,里面有些诗是关于辽国的。他曾在洪武二十年(1387)随军北征,并在大宁城待了一段时间。大宁城就是辽代的中京大定府,是萧绰在统治后期所修建的都城。他的诗集对于辽代和萧绰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 统和二十五年(1007)正月,萧绰下诏建造中京。萧绰就是这样的,只要有一丝气息,她就会不断创造功绩。她就是那种不创造功绩就浑身不舒服的。到了耶律弘基时期,中京已经是“四方之极”,“道宗即位,将行大册礼,北院枢密使萧革曰:「行大礼备仪物,必择广地,莫若黄川。」六符曰:「不然。礼仪国之大体,帝王之乐不奏于野。今中京四方之极,朝觐各得其所,宜中京行之。」上从其议。”《辽史》。 大宁 辽时昔有国,凭陵我中华。 中华岂无人,豢养如龙蛇。 噬肤尚靡顾,称谓殊等差。 皮币岁不足,视之若尘沙。 峨峨大宁城,萧后之所家。 晚节秽中冓,牝鸡鸣日车。 秦国乃犹子,贵宠莫与加。 作嫔帝王室,而乃事毗耶。 范钟创塔寺,祝寿期无涯。 迨今四百秋,变灭随云霞。 碑文蚀土翳,隧道生蓬麻。 万室无一廛,安能恤其他。 空余坏雉堞,日夕啼寒鸦。 仰怀庆历间,踯躅以兴嗟。 这首诗对女主的偏见是很明显的,诗的前四句说的就是宋辽战争,宋朝给辽国岁币。“峨峨大宁城,萧后之所家。”中京是萧绰在晚年建的都城,自然能说是她的家。不过萧绰在统和二十七年(1009)就去世了,她就住了两年。“晚节秽中冓,牝鸡鸣日车。”前半句指的就是她和韩德让的事,后半句说她“牝鸡司晨”。辽国人并没有“牝鸡司晨”的观念,他这么说就很讽刺。明朝人是很厌恶女主的。 “秦国乃犹子,贵宠莫与加”,这里的“秦国”指的是韩匡嗣,他把韩匡嗣和韩德让混在一起了。他在他写的其他东西里面把萧绰和述律平混在一起了,那么他自然会把韩匡嗣和韩德让混在一起。韩匡嗣封秦王,是阿保机和述律平的养子一样的地位。这个人不怎么懂辽史,能把萧绰和述律平混一起,也能把韩匡嗣和韩德让混一起。 他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萧绰宠爱韩德让,韩德让贵宠无比。但是他把韩匡嗣和韩德让混在一起了。 “作嫔帝王室,而乃事毗耶。”这里的偏见就很明显。 “范钟创塔寺,祝寿期无涯。”这里指的是辽国为了庆祝萧绰的生日,修建了寺院和大钟。他为何知道这是为了庆祝萧绰的生日建的?应该是看了当时寺院的碑铭。建造这座寺院的时间只能是统和二十五年(1007)、二十六年(1008)、二十七年(1009)。 后面的诗写的是这里只剩下遗址了,只有乌鸦在这里终日啼叫,为萧绰过生日修建的寺院已经颓圮了,中京的街道建筑也已经颓圮了。 野营曲 野营无城复无栅,掘水为濠倚沙碛。 乌旗焰焰起中军,毡帐重重插戈戟。 帐前健儿椎大鼓,旗下才官彀弓弩。 烟飞𪿫火夺天星,风点柝声传夜雨。 时将铁骑哨东西,沙草生香入马蹄。 白狼河边狐豕尽,红螺山外雪云低。 就中借问何官属,半是公侯半藩牧。 圣人三殿授兵符,列校两边听约束。 幕府深沉昼刻迟,烽堆寂静羽书稀。 裹粮束甲行分垒,走狗呼鹰看打围。 东飞金乌西走兔,九州四海皆王土。 凯归莫忘野营歌,归向朝中作歌舞。 途中览古 沧海桑田几陆沉,两朝谁复问辽金。 铜驼泣雨浮云湿,石马西风宿草深。 城郭废多空夜柝,人烟去尽灭秋砧。 数行青史灯窗恨,不及凭高见古今。 寓宁轩记(节选) 维兹大宁,实古东北夷白霫之界,而契丹应天后萧氏所家也。其故宫壊陵,狼籍荒榛霜雨中,与夫官寺民庐、颓垣废址之出没瓦砾者,尚可想见其当日庻富之余风焉。斯轩也,地势爽垲,庭樯井级,皆循其初。欲求其为何人之居,为贵富为贫贱也,已不可得。但见环城诸山,浮青沃黛,起伏映带,蔚有殊态,屈指而数之,得大小之峯百有八十焉。昼夜多大风,盛夏不见暑气,非亭午不少热,值雨輙重裘不能胜,非复南中风景,赖有山可以寓吾心思。是则吾身虽寓于宁,有若不知所以为寓者。行见徳威所被,流民四归,种落欵附,变狐兔为牛羊,化赤地为沃野。继自今而来寓者,耕凿生息,长为土著之民。吾则旦夕从公,卧鼓偃旗,凯奏京阙。回视今日之居,则诚寓矣。因记斯轩,首述国家命将用兵之初意。将书诸石,以告诸宁人。是月辛未日,唐之淳谨书。 他在这里就把萧绰和述律平混在一起了,他想表达的是萧绰,但是把她的尊号弄错了。他在这里见到一片废墟,但仍然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是多么繁盛。 辕门晓望 曙色满军麾,辕门纵目时。 星河收鼓角,城郭露旌旗。 马踏荒园井,牛冲野庙碑。 涂阳新入贡,白霫旧名夷。 有勇思三捷,无谋效六奇。 前瞻辽水外,烽火杂烟炊。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唐之淳##唐愚士诗##辽中京##辽金史#
辽丽战争只有两次,没有三次 辽丽战争,就是辽国与高丽的战争,总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萧绰执政时期,第二次发生在耶律隆绪亲政时期。 第一次辽丽战争是萧绰发动的,992年—993年,以高丽称臣纳贡收尾。 第二次辽丽战争是耶律隆绪发动的,1010年—1019年,辽国死了很多人,最后还是高丽称臣纳贡。 有的学者把辽丽战争分为三次,第一次是992年—993年,第二次是1010年,之后又分一次。其实辽丽战争只有两次,是由两个不同的统治者发动的。 有的学者还在论及第二次辽丽战争(1010—1019)的时候不提萧绰刚归政的事,不管是出于无知还是故意。无知和故意的恶劣性质差不多。 萧绰归政和去世以后,耶律隆绪为了证明自己是皇帝,证明自己的能力,找借口发动了第二次辽丽战争。1010年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亲征。 辽圣宗是一个很愚蠢的人,不要去高估他的行为。 辽丽战争的损失和危害性远甚于辽兴宗发动的辽夏战争,但是这场战争并不出名,因为很多人对耶律隆绪的看法很荒谬,看到他的庙号以为他很强,就淡化忽略了这场战争,甚至帮他的行为去找合理性。在给他贴金的时候,他造成的恶劣影响自然就无人注意了。 耶律隆绪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他在亲政后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 “赞”里面的功绩大部分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 耶律隆绪就是最名不符实的皇帝。 辽国军事疲软就是从耶律隆绪开始的,从他开始,别人就知道了辽国的军事不怎么样。 王询(왕순,高丽显宗,고려 현종)几乎一辈子都在和耶律隆绪打仗,他们也是在同一年死的,1031年5月王询死了,6月耶律隆绪死了。 耶律隆绪对辽国有什么功绩和影响吗?他在亲政后做过任何值得一提的事吗?罪行倒是有不少,打高丽死了很多人,西北乱成一团,大延琳之乱(前所未有的起义)。他在文治上也劣迹斑斑。对内搞不好后族平衡,死后辽国直接内乱。他上台以后辽国就变得拉垮了。 耶律隆绪就是那种很普通的皇帝,像他这样的皇帝有一大堆,扔到人堆里面根本认不出来。他就是那种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的皇帝。 耶律隆绪在辽国排不上号的,他的能力和他的父亲耶律贤差不多,军事还要更差点。更远远比不上耶律德光、萧绰、阿保机。这个人并没有比耶律宗真强很多,他对耶律弘基也没有那么大的优势,是萧绰对耶律弘基有那么大的优势。 #辽丽战争##高丽##萧绰##萧太后##承天太后##耶律隆绪##辽圣宗##王询##辽金史#
萧罕(萧排押三弟)家族是很重要的 萧罕就是萧排押的三弟,关于他我写过帖子的,《契丹人物志——萧罕家族(萧排押三弟)》。萧排押是阿古只(述律平的亲弟弟)曾孙,耶律贤的母亲撒葛只就是阿古只的女儿,而且撒葛只有可能和萧排押的祖父迷骨里是同胞兄妹(或姐弟)。萧排押就是耶律贤母亲家族的。耶律贤母亲家族的,萧绰肯定要拿来用,她把二女儿长寿奴嫁给了萧排押,三女儿延寿奴嫁给了萧恒德(萧排押二弟),把韩德让的姐妹韩氏嫁给了萧罕。萧排押四弟萧札剌娶了摆撒夫人。 萧排押、萧恒德在辽史是有传的,萧罕无传,应该是被脱脱删了。辽史很多重要人物都没有传。不然辽史会有很多料的,萧绰也会有更多料。 萧罕家族是很重要的,萧罕的长子就是常败将军萧惠。他的一个孙女乌骨里,嫁给了耶律宗真,当了他的丽妃。他的一个孙子萧旦(就是辽史有传的萧迭里得)参加了重元之乱,被处死。萧罕家族在萧绰执政时期、耶律隆绪亲政时期、耶律宗真时期都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不过由于辽史的匮乏,我们对它的了解有限,就算有墓志,所能得到的讯息也有限。其实了解一个人物和家族最好的途径就是史书,但辽史是一本怎样的史书? 谁让脱脱不当人。 #萧罕##萧排押##萧恒德##萧绰##萧太后##宋辽战争##契丹##辽金史#
把萧绰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的人都会下地狱的 萧绰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性统治者。但对她的研究也是最差的。她的功绩经常被算到耶律隆绪头上。你们随便在哪个平台搜索,都会发现萧绰的功绩被算到耶律隆绪头上。耶律隆绪的百度(维基)百科写的都是萧绰的功绩,她自己的百科倒是没什么内容。萧绰执政期间的事件百科条目主语也是耶律隆绪。在网上到处都能看到吹捧耶律隆绪的,而且吹捧他的基本上都是把萧绰的功绩算到他头上,跟精神病院一样。萧绰就是被抹黑得最厉害的历史人物。 耶律隆绪前二十七年是萧绰执政的,这个人叫“圣宗”,并不是因为他有能耐,而是事都不是他做的,但是他刚好在位,和顺治叫“世祖”是一个道理。有了萧绰执政时期他才叫“圣宗”,他在亲政后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没有萧绰执政时期,他得不到这个庙号的,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 顺治叫“世祖”是因为有多尔衮执政时期,到男的头上就搞得清楚了,到女的头上就搞不清楚了。果然男女之别就是最大的区别。要是萧绰是男的,没有人会把她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女性执政者会被低估和忽略,萧绰就是被低估和忽略的,但她恰恰是中国的女性统治者里面最强的。比萧绰差很多的女主拿来吹捧,萧绰这种最强的,把她的功绩算到她的儿子头上。你们这帮畜牲。萧绰是能够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并列的,但你们看看俄国人是怎么研究叶二的,中国人是怎么研究萧绰的,后者用惨不忍睹、猪狗不如来形容还是太轻了。俄罗斯人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太伟大了。 中国人对萧绰:把她的功绩算到她的儿子头上。辽金史学界经常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辽金史学界就是最差、最该死的史学界,这个史学界有正常人吗?“景圣中兴”、“辽圣宗改革”,就因为萧绰是女的,他们不承认她的功绩,就要拔高她的丈夫,把她的功绩算到她的儿子头上。跟你们说个笑话,当萧绰的功绩被算到耶律隆绪头上时,他就强得不得了。当萧绰的功绩没算到他头上时,萧绰就平平无奇。这就是中国史学界,男的必须强,女的必须差,你们管这叫历史研究?!!!! 学者带头篡改历史,误导别人,你们写的论文、专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自身也会遗臭万年的。辽金史学界的恶劣程度是用什么语言形容都不过分的,恶魔都做不出他们做的事。萧绰就是生错了国家,国内史学界是极度厌女的,她要是生在西方,关于她的论文专著传记会层出不穷,还会有研究学会。但是她生在了中国,她就什么也没有。b站很多做视频的估计就是根据论文去做的,他们看了这些禽兽论文,就把萧绰的功绩算到了耶律隆绪头上。你们看不出学者对萧绰的极其恶毒吗?! 极度荒谬的是,在母权发达、太后自由度最大、皇族与后族休戚与共的辽国,把太后的功绩算到皇帝头上。极度荒谬的是,女性参政程度最高、女主起到最大作用的辽国,是一群最恶毒、最厌女、学术道德最败坏的人在研究辽金史。 辽金史就是历史研究里面最差的,当然是人为搞差的,历史本身怎么差?辽金史学界的学者接受过现代教育吗?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恶毒的?你们为什么这么反人类?萧绰就是被抹黑得最厉害的历史人物,别人被抹黑,都是能力、为人被抹黑,而在她的身上,是把她的功绩算到了别人头上。全世界能找出另一个人是被这样对待的吗?世界上有哪个人的功绩是被算到另一个人头上的?找出来?!!!!冯太后的功绩被算到孝文帝头上,有一大堆人帮她说话。但是没有人帮萧绰说话,因为辽国受到关注更少,辽金史学者学术道德极其败坏。有哪个学者站出来帮她说话了?有哪个人在b站做视频帮她说话了?萧绰的功绩被疯狂地算到耶律隆绪头上,但有人帮她说话吗?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把他们并列,把她的功绩割到他头上。“萧太后母子”、“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1009年才亲政,你们把他们并列干什么? 港台的辽金史研究和这边的一样烂,他们是精于细节的,但是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估计是受了日本人影响,而且他们写的论文跟机器人一样。而且他们会把萧绰和耶律隆绪并列,耶律隆绪1009年才亲政,你们把他们并列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对她这么恶毒? 萧绰是一个大帝级别的人物,她就是辽国盛主,古代是不会把女人称为盛主的,她就是实际上的辽国盛主。但她在现代得到的待遇和她的成就极不相符。这一切都是愚蠢和偏见导致的。 萧绰执政时期就是辽国最强盛的时期,而且用“圣宗朝”来命名也不合适,萧绰的功绩还要用这个平平无奇、劣迹斑斑的人来命名?笼统地说成圣宗朝,方便你们抢功绩?萧绰和耶律隆绪的能力不知道差了多少,他们是能力差别最大的太后和皇帝。 萧绰是辽国历史上最强大、最重要、最复杂的人物,她的一辈子就是史诗。 但是有人好好研究她吗?关于982—1009年之间的论文、专著必须是萧绰研究,主语也必须是萧绰。 #萧绰# #萧燕燕# #萧太后# #承天太后# #契丹# #辽金史#
辽金史学界的女学者为什么这么少? 有一个极度荒谬的现象,在母权发达、女性参政程度最高、女主发挥了最大作用的辽国,研究的女学者是很少的。 女学者未必不厌女,很多女学者的思维方式和男学者差不多,都无比恶臭。但女学者再厌女,厌女的主体肯定是男学者,这是不用说的。 你们能相信,萧绰这个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性统治者,没有女学者去研究她。 辽金史学界是最差、最该死的史学界,这个史学界有正常人吗?辽金史学界会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或者把她和耶律隆绪并列,割到他头上。或者把萧绰写得平平无奇。在论文和专著里面篡改历史,误导别人。你们能叫自己史学界吗?篡改历史的叫自己史学界? 这些论文、专著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他们自身也会遗臭万年的。 研究辽金史的就是一群恶棍,是全世界道德下限最低的地方。 极度荒谬的是在母权发达、女性参政程度最高、女主发挥了最大作用的辽国,是由一群最愚昧、最恶毒、最厌女、学术道德最败坏的人在研究。 你们接受过现代教育吗?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么恶毒的,你们为什么这么反人类? 辽金史就是历史研究里面最差的,当然是人为搞差的,历史本身怎么差?辽金史一直在被一帮畜牲糟蹋。 关于萧绰执政时期的论文、专著极少有能看的,都恶心得不得了。一个最强的女性统治者被搞得最差。 萧绰就是辽国盛主,古代是不会叫女人盛主的,她就是实际上的辽国盛主。 辽国最伟大的统治者不是任何一个皇帝,而是太后萧绰,不明白这一点的永远研究不好辽史。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权,因为它最伟大的统治者不是任何一个皇帝,而是太后萧绰。 萧绰自然是最值得研究的女主。 辽国的全盛期是萧绰执政时期,不是辽圣宗时期,耶律隆绪上台以后,辽国立刻变得拉垮了。萧绰和耶律隆绪是很不同的两个人,他们各自的执政时期也是很不同的时期,他们是能力差别最大的太后和皇帝。你们笼统地说成辽圣宗时期干什么? 耶律隆绪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他在亲政后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赞”里面的功绩大部分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 辽金史学界的学术败类从来不会说他不好的话,因为他是男性皇帝,还有一个“圣宗”的头衔。你们见过这么奇怪的现象吗?一个皇帝得到的都是好评,就算真正厉害的皇帝也不会得到好评,也会有人说他们,更别提耶律隆绪这个庸君。辽金史学界公然篡改历史,给这个很平庸的人脸上贴金。耶律隆绪是一个平平无奇、劣迹斑斑的人。这个人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 没有人会给顺治贴金,但是有人给耶律隆绪贴金,因为萧绰是女的,多尔衮是男的,女性可以随意践踏。 辽金史学界自然是最需要女学者,也是最适合女学者研究的史学界。因为萧绰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统治者,她是辽国盛世的开创者,极盛之主。她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主,也是辽代最重要的人物。她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藏,一个极其丰富的人,她和辽代都是极其激动人心的。 在有萧绰这种大帝型人物的辽代,却没多少女性学者,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辽代女性是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萧绰是最值得研究的女主,辽代自然也是最需要女学者、最适合女学者研究的时代。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契丹##辽国##辽金史#
女性主义者为什么不宣传萧绰? 又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女性主义者为什么不宣传萧绰? 女性主义者是有的,在b站和微博。她们宣传最多的人是武则天,这是不用说的,唯一女皇。武则天可以例外,这里谈论的就是执政太后。其次她们宣传的就是刘娥,刘娥都成女强人标签了,她就是因为《清平乐》出名的,然后靠很多营销号带节奏,就出名了。刘娥是一个守成之主,并没有网上说的多么强。这个人的资料基本都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她的能力怎么样可以看到的。 这些女性主义者都是用营销号、百度百科、ai、垃圾论文做视频的,做出来的视频能看吗?她们倒是偶尔会宣传萧绰,但是宣传得不到位。都是只宣传她的军事。只知道萧绰军事的肯定是不看史书的。看史书的能不去注意她的文治?萧绰文治极强,武功很强。打仗只是她的能力之一而已。萧绰是一个大帝级别的人物,论能力就是女主第一,也是女性统帅第一。她的亲征的确很威武,萧绰亲征了六次(986年3月、986年11月、988年、999年、1001年、1004年)。萧绰自然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女性统帅,只不过因为她是异族,所以很多人宁愿去宣传那些没什么能力和成就的女统帅,也不愿意宣传她。 而且就算女性主义者提到萧绰,对她的功绩总结也不全面,说明没看过史书或者对史书不熟悉。萧绰是辽国盛世的开创者,她就是实际上的辽国盛主,她是无与伦比的。 还有的女up主会这样,“萧太后与辽圣宗”,你们有事吗?耶律隆绪1009年才亲政,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你们把他们并列干什么?萧绰执政时期和耶律隆绪亲政时期是很不同的时代,辽国在耶律隆绪上台后就拉垮了。他们是能力差别最大的太后和皇帝,你们把他们并列干什么? 萧绰在契丹统治者里面独树一帜,论建设性、全面性,对政务的负责任程度,没有比得过她。萧绰在中国的女性统治者里面也独树一帜,她太强了,强得根本不像国内的女性统治者,而与西方类似。 萧绰自然能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并列,她在世界上也是排得上号的。 这个人是一个史诗般的人物,你们无论看她整体,还是从任何角度去看她,她都是极其炫目的。 还有一种女性主义者,就是写书的,她们也很少宣传萧绰。你们宣传女性主义不会挑一个最强的吗?最强的才能代表女性力量。萧绰就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性统治者,她也是辽代最重要的人物。 你们在宣传武则天之余不会在执政太后里面挑一个最强的吗?描述萧绰的一生是极其激动人心的,她的一生就是一部契丹史诗,她是契丹民族所能表现出的能力的极致。 而且她要不是契丹人,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辽国女主的自由度远高于中原女主,而且在萧绰身上,是看不到人格限制和能力限制的。 萧绰的性格是最接近现代女性的,不卑不亢,坚强自信,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萧绰不被宣传跟民族有关,很多人习惯性地把中原女主放在异族前面,哪怕那个人的能力和萧绰隔了十几条街。还因为割据。还有,她和宋朝打仗,导致她会被歧视。 女性主义者不宣传萧绰是异常奇怪的,放着一个巨人不宣传,去宣传比她差很多的人。萧绰文治极强,武功很强,执政时期是辽国的巅峰期。而且她是性格最复杂的女主。她也有爱情。这个人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很晃眼的。而且她统治辽国二十七年,执政时长仅次于慈禧。她是完全符合女性主义者所要宣传的标准女主的。 她自然是武则天以外最应该被关注、研究、宣传的女主。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契丹##辽国##辽金史#
女主专题研究为什么不选萧绰? 女主专题研究为什么不选萧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女主专题研究很少有选萧绰的。这应该跟缺心眼和认知能力太低有关,还跟民族有关。萧绰是契丹人,割据。很多学者会把中原政权排在辽国前面。而且萧绰跟宋朝打仗,她的改革是影响本国,没有影响中原,这容易让她受到偏见。你们见过有哪个论文、专著是好好研究萧绰的吗?不管是整体研究还是从各个角度的研究。 而她恰恰是中国的女主里面最强的。萧绰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主。她也是辽代最重要的人物。 有一本书叫做《帝制中国的女主与政治》,作者米莉。这本书选了三个人,武则天,吕雉,刘娥。选刘娥不选萧绰,就很奇葩。而且这本书的参考资料里面有李丹林、李景屏的《萧太后评传》,就是萧绰传记里面最差的一部。也可见这个作者对萧绰的认知有多低。你们了解萧绰不去看史书的吗?瞎看什么论文专著传记,萧绰的传记没有一本是靠谱的,都是低估她的能力,扭曲她的用意,抹黑她的为人。看史书的谁不知道萧绰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女主? 萧绰是辽国历史上最强大、最复杂、最重要的人物,再造辽国,对辽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刘娥是一个守成之主,对宋朝的影响很有限。选刘娥不选萧绰,就很奇怪。 你们不知道重要性的吗?研究萧绰自然比研究刘娥意义大得多。萧绰是一个大帝级别的人物,各方面都很优秀,文治极强,武功很强。自身的性格也极其吸引人。这个人是极其丰富的。她就是辽国盛主,古代是不会把女人称为盛主的,她就是实际上的辽国盛主。 萧绰在国内一直被严重低估,这跟她的异族身份、割据有关,还跟她的儿子庙号有关。耶律隆绪叫“圣宗”,傻子会以为他很强。然后就开始低估和忽略萧太后了。耶律隆绪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他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赞”里面的功绩大部分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看到他的庙号就高估他的都是脑子有病的。没有人会去给顺治贴金,因为清朝很出名,大家都熟悉顺治,但是没多少人熟悉耶律隆绪。而且多尔衮是男的,萧绰是女的,女性可以随意践踏。 萧绰被严重低估,自然也跟辽金史学界的学术道德极度败坏有关。辽金史学界的学术败类会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或者把两个人并列,把萧绰的功绩割到他头上。有的人看到这些禽兽论文,就会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故意把萧绰写得平平无奇,这样看到论文的还以为她能力不强。极度荒谬的是,在女性参政程度最高、女主发挥了最大作用的辽国,是由一群最愚昧、最恶毒、最厌女、学术道德最败坏的人在研究。 辽金史学界就是最差、最该死的史学界,这个史学界有正常人吗? 国内对萧绰的研究是一片贫乏,就是极度荒谬,萧绰这个能力最强的女主,研究得最少,研究得最差。就很搞笑,放着一个巨人不研究,去研究比她差很多的女主。 在古代除了武则天,吕雉、萧绰、慈禧的权力是最大的,但对吕雉、慈禧的研究是怎样的,对萧绰的研究又是怎样的?萧绰执政二十七年(982—1009),是辽国实际上的女皇,执政长度仅次于慈禧。但她受到的关注和研究有慈禧的三分之一吗? 萧绰有什么知名度?有学者好好研究她吗?网上聊历史的有提到她吗?最强的最不出名。 萧绰做什么都是有规划的,982—989年之间理性治国、对外用兵、击败宋朝雍熙北伐,并两次亲征报复(三十几岁)。989—999年之间制定制度、对内改革、开疆拓土、镇服周边(四十几岁)。这十年对辽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十年,辽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国力达到极盛。999—1004年之间发动对宋战争,三次亲征宋朝,签订澶渊之盟(五十几岁)。1004—1009年之间彻底结束太祖三支的斗争,确立皇室尊严,建造中京(晚年)。萧绰还制定了辽国政府的政治运行规范,从萧绰到天祚帝,一百多年。 写萧绰的传记是能写厚厚两大本的,她的资料是有很多的:《辽史》,圣宗本纪的一到五卷本质就是萧绰本纪,还有后妃传,大臣列传等其他地方。这里推荐陈述的《辽史补注》,他应该把生前能找到的跟辽国有关的资料都补在这里面了。《全辽文》(也是陈述编的)、《辽代墓志校注》(注解很低级,主要看原文)、《续资治通鉴长编》(982—1009)、《宋史》、《契丹国志》(主要抹黑了萧绰的为人,需要读者有判断力)、《东都事略》、《宋会要》、《奉使辽金行程录》等宋人笔记,行程录记载了宋人出使辽国时的见闻,其中的乘轺录对萧绰有详细描写,不过抹黑的也很多。《高丽史》。等等。 萧绰的功绩是极其炫目的,就算把她的功绩简化了,那也是很炫目的。这样一个人无人关注无人研究,你们敢相信? 比起国内的女性统治者,萧绰显然更接近西方的女性统治者,因为她很强,而且性格极度复杂。她自然能够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并列。她在世界上也是排得上号的。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契丹##辽国##辽金史#
为何辽国女强人无人宣传?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朝代,贵族女性普遍参政,是女性参政程度最高的朝代。辽代的贵族女性都是自发性极强的。而且辽代母权发达,在所有政权里面,太后的地位是最高的。别说萧绰这种位同皇帝的执政太后,就算是萧挞里那种只是参政的,她的权力也很大。 在所有政权里面,辽国皇后的地位也是最高的,几乎所有辽国皇后都是参政的。皇后在各种重要场合都和皇帝待在一起,在军国大事的场合,皇后应该是必不可少的。 辽代的太后和皇后的自由度是最大的,见大臣几乎没有限制。在辽代后宫和前朝的区别本来就不明确。 因此,在这种风气下,辽国女强人应该是最多的。关于辽国女强人可以去看我的帖子《自发性极强的辽国女人》、《有趣的契丹文化》。辽国女强人的代表自然是萧绰,统治辽国二十七年,开创盛世。她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主。其他的女强人,随便举几个例子,述律平,辅佐阿保机开国,确立耶律德光的皇位。萧胡辇,萧绰的大姐,在西北开疆拓土。的鲁,丈夫拨里得被耶律阮杀死,她和察割一起杀了耶律阮,后因儿子的缘故获免。岐国夫人耶律氏,应为奚王萧观音奴的妻子,辅佐萧绰的政务。秦晋国妃萧苏,耶律隆庆的妻子,被耶律弘基聘请为女顾问。 辽国女人自然是激动人心的。 但有一个极度荒谬的现象,女性参政程度最高、女主发挥了最大作用的辽国,辽国女性无人问津、无人宣传。什么唐朝、北魏、西夏,都有关注度,辽国没有。 唐朝在中期以后就很少有女性参政了,北魏不了解,西夏和中原一样,太后执政必然站在宗室的对立面。而辽国是皇族与后族休戚与共的,不存在这个问题,辽国是最特殊的。辽代女性的参政也是从始至终的,是她们的一种风气。 辽代女性不为人所知,或者说不出名自然跟辽金史学界的学术道德败坏有关。辽金史学界是最差、最该死的史学界,这个史学界有正常人吗?极度荒谬的是女性参政程度最高、女主发挥了最大作用的辽国是由一群最愚昧、最恶毒、最厌女、学术道德最败坏的人在研究。 辽金史学界的学者就是一群恶棍,他们的道德下限应该是全人类最低的。 他们做的最恶劣的事就是经常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这群人能叫学者吗?篡改历史的能叫学者?他们有本事把风气开放的辽国搞得比中原还要闭塞,写的论文和专著在写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一塌糊涂。 辽金史学界的恶劣程度是用什么语言形容都不过分的。 一个激动人心的朝代被搞得这么令人作呕。 萧绰不出名,连带着辽代女性不出名,自然跟辽金史学界的学术道德败坏有关。其次是营销号,营销号不宣传辽国,它就自然鲜为人知。 和营销号比起来,学术败类的危害性更大,因为带证书的畜牲比不带证书的畜牲更容易让人追随,误导性更大。 就是这么变态,最应该被关注、研究的辽代女性最无人问津、无人宣传。 萧绰是辽代最强大、最重要、最复杂的人物,你们见过有谁好好研究她了吗? 萧绰能够发挥出这么大的能量自然跟她是契丹人有关,她要是是汉人,是不会那么自由、那么强大的。萧绰并不像国内的女性统治者,而是更接近西方,因为她很强。辽国在她的手里登峰造极。她是一个大帝级别的人物。 萧绰就是辽国盛主,古代是不会把女人称为盛主的,她就是实际上的辽国盛主。 但是有人好好研究她了吗?这个极其优秀的人有着极其恶劣的待遇。 有人写书宣传唐代女性、北魏女性,甚至宋代的都有,偏偏是女性参政程度最高、女主发挥了最大作用的辽国无人宣传。不知道这些人是缺心眼还是认知能力太低。 从执政能力上看,萧绰就是古今第一女强人(限于中国历史),她武功很强,文治极强,就算放在男性皇帝里面也是很前列的。但她得到她应有的待遇了吗?她连她应该得到的待遇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一个最强大、最复杂、最值得研究的女人,有着最差的待遇,真是变态至极、荒谬至极。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契丹##辽国##辽金史#
网上关于宋太宗、宋真宗以及辽圣宗的评价 在网上,宋太宗、宋真宗和辽圣宗是两个极端,前两者被低估,后者被过度拔高。你们随便上网看一下,都是贬低宋太宗宋真宗,吹捧辽圣宗的。宋太宗宋真宗在网上已经被黑成炭了,而且有人要是想说哪个皇帝很差,就拿他俩举例子,说谁谁谁和宋太宗宋真宗一样差,已经变成了昏君代名词。 能够觉得宋太宗、宋真宗很差,辽圣宗很强的,平时必然是不看史书的。 耶律隆绪在位49年,亲政22年,他的前27年是萧绰执政的。耶律隆绪叫“圣宗”,并不是因为他有能耐,而是事都不是他做的,但是他刚好在位,和顺治叫“世祖”是一个道理。有了萧绰执政时期他才叫“圣宗”,他在亲政后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没有萧绰执政时期,他得不到这个庙号的,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 在网上到处能看到吹捧耶律隆绪的,而且吹捧耶律隆绪的基本上都是把萧绰的功绩算到他头上,跟精神病院一样。 耶律隆绪1009才亲政,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 你们打开《长编》、《宋史》关于宋太宗、宋真宗的记载,再打开《辽史》关于亲政后的耶律隆绪的记载,能看出来他比宋太宗宋真宗强?以前我以为他和宋太宗宋真宗差不多,但经过别人提醒,发现比他们更差,也的确比他们更差。 耶律隆绪何时打败过宋军了?宋辽战争是萧绰打的。萧绰亲征的时候,他就是作为傀儡待在军中。 他打的是高丽,1010年是他真正意义上的亲征。他的对手从来都不是宋太宗和宋真宗,而是王询(왕순),高丽显宗(고려 현종)。 网上往往觉得耶律隆绪很英勇,老是去前线。宋真宗就很懦弱。耶律隆绪是傀儡,他当然得待在军中。他真正意义上的亲征只有1010年那一次。西夏的小梁太后也带着李乾顺亲征,所以李乾顺是不是很英勇? 耶律隆绪继位以后如果是自己执政的,不是萧绰执政的。他还想那么轻易地抵抗宋朝的北伐?耶律隆绪应该会和宋朝打得很费劲,把燕云的几个州丢给宋太宗。当时虽然有耶律休哥这样的人,但将领是要听君主调动的。耶律隆绪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宋辽战争不会好看的。有可能他还会打败仗,然后坐着驴车跑,不过耶律隆绪是个大胖子,驴车可能会被他坐塌。如果宋朝北伐时,执政的不是萧绰,而是耶律隆绪,宋朝收复燕云的概率会大大提升。辽国也别想强大,应该仍然跟耶律贤时期差不多,勉强维持住守成的局面。 耶律隆绪比宋太宗宋真宗更差,了解一个人就去看史书,不要看营销号和b站视频。宋太宗有高梁河之战和雍熙北伐的惨败,别人就记住这两点了,以为他很差。宋真宗有澶渊之盟和天书封禅,也被人记住这两点了,以为他很差。耶律隆绪比他们好看吗?他在亲政后攻打高丽,死了很多人。西北乱成一团,东部爆发辽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起义。在文治上也劣迹斑斑。内部有后族之争,死后辽国直接内乱。萧绰死后,耶律隆绪上台,辽国立刻变得拉垮了。这个人比起宋太宗宋真宗是更差的。 网上对宋太宗和宋真宗各种贬低,对耶律隆绪就是一味夸,在夸一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耶律隆绪就是最名不符实的皇帝,一个平平无奇、劣迹斑斑的人。 了解一个人就去看史书,不要跟着网络风评走。觉得宋太宗、宋真宗很差,耶律隆绪很强的就是很典型的史盲。耶律隆绪1009年才亲政,你们从他的亲政记载能看出他能力强?而且他也从来都不是宋太宗宋真宗的对手,他的对手是王询。吹捧耶律隆绪就是网上最荒谬的现象。 “辽圣宗”能吹捧,顺治是不是也能吹捧,顺治叫“清世祖”,他不应该很强吗? 耶律隆绪对辽国有什么功绩和影响吗?他在亲政后做过任何值得一提的事吗?罪行倒是有不少,打高丽损兵折将,西北乱成一团,大延琳之乱,搞不好后族平衡,死后辽国直接内乱。他上台以后辽国就变得拉垮了。 耶律隆绪就是那种很普通的皇帝,像他这样的皇帝有一大堆,扔到人堆里面根本认不出来。他就是那种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的皇帝。 耶律隆绪在辽国排不上号的,他的能力和他的父亲耶律贤差不多,军事还要更差点。更远远比不上耶律德光、萧绰、阿保机。这个人并没有比耶律宗真强很多,他对耶律弘基也没有那么大的优势,是萧绰对耶律弘基有那么大的优势。 #宋太宗##宋真宗##赵光义##赵恒##宋朝##辽圣宗##耶律隆绪##辽金史#
b站为什么不宣传萧太后? b站应该是聊历史最多的地方,那里也有很多傻子。最典型的就是对耶律隆绪的吹捧。 耶律隆绪在位49年(982—1031),亲政22年(1009—1031),他的前27年是萧绰执政的,他在亲政后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 在网上到处都能看到对耶律隆绪的吹捧,而且吹捧他的基本上都是把萧绰的功绩算在他头上,跟精神病院一样。吹捧耶律隆绪的人多数是因为无知,他们估计连辽国的存在时间都不知道,估计也不知道萧绰是谁,或者以为她是参政辅佐的。就是无知和跟风,别人怎么吹,自己就怎么吹。 耶律隆绪前二十七年都是傀儡,是萧绰执政的,这个人叫“圣宗”,并不是因为他有能耐,而是事都不是他做的,但是他刚好在位,和顺治叫“世祖”是一个道理。有了萧绰执政时期他才叫“圣宗”,他在亲政后就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没有萧绰执政时期,他得不到这个庙号的,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 看到他的庙号就高估他的都是脑子有病的。 在网上最荒谬的现象就是吹捧耶律隆绪的现象。这个人1009年才亲政,你们看他的亲政记载能看出他能力强?觉得他强的是眼睛有问题还是理解力有异于常人? 网上的立绘还把他画得很聪明,中等身材。耶律隆绪跟脑子灵光有一点关系吗?他长成什么样史书有记载的,“孙仅尝言国主气浊而体肥”《长编》。他是一个平庸的胖子。立绘还把他画得很严肃、很负责任,谁严肃?谁负责任? 耶律隆绪就是最名不符实的皇帝。 在b站没见过宣传萧绰的,哪怕讨论都很少。萧绰没有人宣传,是因为辽代知识普及不够。还有营销号不宣传她。耶律隆绪的百度百科写的都是萧绰的功绩,萧绰自己的百度百科倒是没什么内容。b站讨论女主很少有提到萧绰的,她一直默默无闻 萧绰是中国历史上能力最强、功绩最大、性格最复杂的女主,然后她最默默无闻。 比她差很多的女主拿来吹捧,萧绰这种最强的,把她的功绩算到她儿子头上。你们这帮畜牲。 辽金史学界经常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b站很多做视频的估计就是看了这些禽兽论文(专著),把萧绰的功绩算到了耶律隆绪头上,你们看不出他们对她的极度恶毒吗? 辽金史学界就是最差、最该死的史学界,学术道德极度败坏。 萧绰就是被抹黑得最厉害的历史人物,别人被抹黑,都是为人和能力被抹黑。而在她的身上,是把她的功绩算到了别人头上。 所有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的人都会不得好死的,你们的家人也会遭到报应的。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把萧绰和耶律隆绪并列,耶律隆绪1009年才亲政,你们把他们并列干什么?耶律隆绪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萧绰和耶律隆绪是能力差别最大的太后和皇帝,你们把他们并列干什么? 萧绰死后,耶律隆绪上台,辽国立刻变得拉垮了,攻打高丽死了很多人,西北乱成一团,东部爆发大延琳之乱(前所未有的起义),内部有后族之争,耶律隆绪搞不好后族平衡,死后辽国直接内乱。他在文治上也劣迹斑斑,辽国皇帝里面喝酒误事的只有耶律璟和耶律隆绪,只不过耶律隆绪前二十七年是萧绰执政的,他的庙号比耶律璟好看太多。 连耶律隆绪这种牛鬼蛇神都有人吹捧,也可见网上风气荒谬到了什么地步。 萧绰有个屁的名气,你们去网上问问有几个人知道萧绰是谁,有几个人不知道耶律隆绪是谁? 萧绰就是辽国盛主,古代是不会把女人称为盛主的,她就是实际上的辽国盛主。 最强的女性统治者无人宣传,甚至没多少人知道,神经病。 #萧绰##萧燕燕##萧太后##承天太后##契丹##辽圣宗##耶律隆绪##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刘日泳 刘日泳的先祖是刘仁恭,熟悉五代史的朋友肯定知道他。刘仁恭三个儿子,守文、守光、守奇,刘守光把刘守文给杀了,囚父自立。后面李存勖把他们父子都给杀了。只有刘守奇跑到了契丹。 刘守奇跑到契丹以后,又跑了回去,先投靠了李存勖,后面又投靠后梁。刘守奇被后梁任命为沧州节度使,之后就死于任上。 刘守奇跑回去的时候并没有带上幼子刘承嗣,刘承嗣这一支就一直待在辽国,过得很好。刘承嗣是刘守奇的第四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是否有弟弟未可知。 刘承嗣墓志说他跟着耶律德光搞礼节,指的应该是会同元年(938),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所举行的上尊号大礼。刘承嗣有九个儿子,死了五个,还剩四个。第六子刘宇杰就是刘日泳的父亲。刘日泳是刘宇杰的长子,出生时间不详,他担任过西头供奉官、银青崇禄大夫、中京天积库副使、中京大盈库副使,后又任中京绫锦使、遂州刺史等职务。 太平九年(1029)八年,大延琳起兵。“辽府叛乱,东国遄征。”《刘日泳墓志》。大延琳之乱是辽国前所未有的起义,耶律隆绪都要吓死了。他本来就是庸君,庸君产生害怕情绪不是很正常的么?所幸他接手的是萧绰留下的最好家底,虽然被他所发动的辽丽战争和他所导致的西北之乱祸害了不少,但辽国总体还是兴盛的局面的。这次叛乱并没有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刘日泳因为守住了城市受到耶律隆绪嘉奖。之后连续任职,“受宣诏而遍历州封,临边景而颁行通检。”《刘日泳墓志》。大延琳之乱后不久,耶律隆绪死了,耶律宗真继位。刘日泳继续任职,并于重熙十五年(1046)去世。墓志并没有记载他去世时的岁数。 刘日泳有两位妻子,先娶燕京故永兴宫口口(缺字)使梁公长女,后又娶故翰林使李公次女。有六个儿子,从敏,早死。从举,娶了故尚药奉御李公的长女。从文,娶了燕京故制衙提辖使梁公的长女。刘湘,娶了故兴中府节度使左威卫上将军韩公的次女。刘济,娶了故尚药奉御庄公的第六女。刘润,在刘日泳死时未婚。三个女儿,在刘日泳死时都未婚。 #契丹##辽国##刘仁恭##刘守光##大延琳之乱##耶律隆绪##辽金史#
辽太宗耶律德光和承天太后萧绰 耶律德光和萧绰是有相似之处的,执政太后就和男性皇帝去比。萧绰执政二十七年,耶律德光执政二十年。耶律德光比不上萧绰,这是不用说的,不过他也算一个优秀的君主。耶律德光是一个内政优秀,对内极其负责,对外残暴的人。他是一个严肃,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会自省的人,属于有缺陷的雄主。在辽国只有阿保机、耶律德光、萧绰是优秀的,其他人各有各的烂。 耶律德光是萧绰的外祖父,萧绰小时候估计听母亲说起过他的故事。说萧绰受到耶律德光影响是比较有道理的。萧绰是契丹统治者里面最勤政、最负责任的,她自然会想起很负责任、勤勉的太宗皇帝。萧绰的斡鲁朵就是耶律德光斡鲁朵的旧名,孤稳。五代的人能够看到威风凛凛的耶律德光。宋朝人能够看到威风凛凛的萧绰。 在辽国,只有耶律德光和萧绰进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辽太宗改革”和“萧太后改革”。辽国在耶律德光时期兴盛过一次,但因为他早死,辽国陷入了三十几年的混乱。在耶律贤时期是相对稳定,到了萧绰上台才进入很稳定的时期,并走向全盛。以萧绰打下的雄厚根基,辽国在此之后存在了一百多年。之后不管发生了什么,耶律隆绪亲政时期,耶律宗真、耶律弘基时期,一直到天祚帝早期,国家大体上都是稳定的。 耶律德光和萧绰都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耶律德光听萧翰的话,让契丹兵步战,有了阳城之败。在事后他立刻反省自己了。太师柘母迎合萧绰,被萧绰命人用铁骨朵打了二十下。雄主自然都是会对自己不满足的,他们会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耶律德光是一个偏执狂,因为入主中原失败把自己气死了。萧绰是不会把自己气死的,她是契丹统治者里面最会调整自己的,比如胡里室撞了韩德让,第二天她就带着儿皇帝去拉拢耶律休哥了。一夜之间就好了。耶律德光就是一个能力强但是性格有问题的人,需要好好研究。他就是太会反省自己了,最后把自己气死了。耶律德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他很有自己的一套,固执起来不听别人的意见,这种人是很容易出事的。萧绰虽然有理想的一面,但那种实现不了的理想,她是不会去想的。萧绰从总体来说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耶律德光去世以后,上天就把重任交给了一个小女孩。 而且萧绰的对外态度比耶律德光温和,耶律德光对外是很残暴的,这也是他在中原待不长久的原因之一。萧绰攻打宋朝是有缓和的时间的,耶律德光对后晋没有,一直穷兵黩武,搞得两国都很不满。 萧绰作为君主更完美,耶律德光属于有能力但是有各种问题的,他在性格上的缺陷也注定了他没法取得更大的成就。 #辽太宗##耶律德光##承天太后##萧绰##辽太宗改革##萧太后改革##契丹##辽金史#
耶律德光向张砺道歉 耶律德光本来就是优秀的,在辽国排名第三没问题,就是他并不出名。辽国是由阿保机开创,由耶律德光壮大,由萧绰达到极盛的。耶律德光是一个严肃、很会自省的人。他能力强但是性格有问题,需要好好研究。 “後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辽史》。 张砺本来是后唐人,耶律德光南下增援石敬瑭的时候,他被俘虏了。他想跑回去,被耶律德光抓住,耶律德光问他,你为什么要跑?张砺回答,我不习惯北方的风俗、饮食、住处,心里时常感到郁闷,就跑了。耶律德光就把通事高彦英(通事就是翻译)教训了一顿,以后把高彦英打了一顿,向张砺道歉。 “砺素耿直,嗜酒无检。始陷契丹时,曾背契丹南归,为追骑所获,契丹主怒曰:“尔何舍我而去?”砺曰:“砺,汉人也,衣服饮食与此不同,生不如死,请速就刃。”契丹主顾通事高唐英曰:“我常戒尔辈善待此人,致其逃去,过在尔辈。”因笞唐英一百,其为契丹主善待也如此。”《旧五代史》。 “张砺自契丹逃归,为追骑所获,契丹主责之曰:“何故舍我去?”对曰:“臣华人,饮食衣服皆不与此同,生不如死,愿早就戮。”契丹主顾通事高彦英曰:“吾常戒汝善遇此人,何故使之失所而亡去?若失之,安可复得邪!”笞彦英而谢砺。”《资治通鉴》。 #辽太宗##耶律德光##契丹##辽国##辽金史##五代#
宋朝《文锐墓志》 夫水之有原,原出之深者,其流長;人之本祖,祖德之厚者,其嗣昌。噫!原深而德厚者,見之於吾祖祠部府君矣! 府君諱鋭,字挺之。本姓敬,當晉室,以犯高祖御名,改賜今姓,取文之象也。至聖朝,以避翼祖廟諱,遂不復舊。有媯之裔,遷育於姜,子完之孫,以謚爲姓。自時厥後,冑緒益蕃,或占數於平陽,或派居於蒲阪。八代祖、太尉平陽王有大勳力於中宗,載於國書,可以復視。高祖晤,大和中由鴻臚丞辟北都留守判官。曾王父穟時,以明經中第,守汾州參軍。未幾,留判歸老於西河,參軍榮侍於膝下。且又嘉是山水,樂其土風,乃自河東縣之同果里徙居於是。故府君今爲西河介休縣人也。王父沼,澤州錄事參軍。烈考崇遠,長興中守遼州平城簿,與晉高祖有豐沛之舊。天福初,龍興大夏,鳳起晉陽,遂以協贊之功,亟昇出宰之任,授代州崞縣令,稍遷并州太谷縣令。雖幄中之助居多,而綿上之封蓋薄。方將偕隱,以保天和,屬劉氏偏霸於太原,選用俊賢,縻以要職。而又兩宰劇縣,載更郡轄,而考終於家。有子二人,其長蚤亡,府君即其次也。始以廕補郊社署丞,尋辟石州軍事推官。太平興國中,武車載駕,王師有征,後主率并民因壘。太宗皇帝霈陽春之澤,封歸命之侯,凡劉氏之舊臣,率度材而被用。時府君方以疾退,便於家居,且以頤養爲懷,無復出處之意。雖詔書搜訪,州司敦遣,竟以疾辭,不克上道。常以杖履浮沉於鄉里,頗用文酒燕樂於友朋,故與進士温夢説、詩僧崇果、紹休輩有世外莫逆之契。藥喜弗驗,壞梁斯及。以至道二年九月三日啓手足於晉陵里之第,享年五十有三。 府君始娶王氏,故户部郎中丕之女也。生慶善之門,禀柔懿之德,天奪其算,先府君而亡。有子三人:長曰洎,今爲司勳員外郎、荊湖南路轉運使。次曰淳,郊社齋郎。次曰淵,未仕而亡。有女一人,適史氏。載娶郭氏,有子一人,曰渭。府君以長子之登朝遘慶,凡四追命爲尚書祠曹員外郎,夫人追封臨沂縣太君。洎娶耿氏,有子一人,曰彥博,即府君之嫡孫。天聖五年春登進士甲科,今爲殿中丞、知并州榆次縣,權倅西河郡事。而耿氏蚤亡,亦以彥博預殿閨之引籍,遘農壇之展禮,得援恩例追封扶風縣君。再娶申氏,封永樂縣君。有子一人,曰彥若,應進士舉。有女二人,長適將作監主簿鞠齊卿,故天章閣待制詠之子也,次適進士成偉,殿中丞元吉之子。府君之次男淳,始娶郭氏、冀氏,皆蚤亡,今娶武氏,有子四人:長曰彥先,次曰彥國,其次皆幼。渭娶王氏。斯皆府君貽謀積德之至厚,故子孫錫美流光之寖昌也。 彥博之生也後,不獲逮事,捧遺硯以出涕,瞻畫像而下榻。嘗立侍於父、叔,因習聞於話言。曰:惟府君局量閎深,性資端厚,信行著於鄉黨,仁愛洽於族姻。希蜀嚴之沉冥,達羲《易》之素履。善教諸子,俾紹家聲。嘗曰:「扶陽之門,滿籝非寶;劉氏之室,七業俱成。吾素志也,爾曹勉之!」惟以清白傳家,不以業産爲事。識者以府君爲林宗、干木,西河之後出也,所不至者壽爾。 府君棄代之年,權窆於里第之西原。今歲在作噩,利即真宅,即以明道二年十月十七日己酉得吉卜於靈石縣之孝義原。祖母臨沂太君,先葬於介休縣之西原,陪祖考之舊封,松檟美茂,不復遷祔,從古禮也。《禮》曰:「銘者,稱先祖之美,旌孝孫之心也。」庸刻沈礎,以識佳城。銘曰: 王父之德,柔嘉維則。行有枝葉,信著金石。州黨胥化,宗姻是式。跌宕文石,涵泳典籍。美璞中存,含華內蘊。道屈當世,慶流後昆。祠曹追命,密印推恩。綿山南峙,汾流東瀰。吁嗟佳城,兹焉寧止。圓石勒銘,徽音無已。 #宋朝##宋史##历史##宋灭北汉战争#
《金史》记载的辽代宗室耶律怀义 耶律怀义,本名孛迭,辽宗室子。年二十四,以战功累迁同知点检司事。宗翰已取西京,辽主谋奔于夏,怀义谏止之,不见听,乃窃取辽主厩马来降。太祖自燕还师,留宗翰、斡鲁经略西方,怀义领谋克从军。天会初,帅府以新降诸部大小远近不一,令怀义易置之,承制以为西南路招讨使。乃择诸部冲要之地,建城市,通商贾。诸部兵革之余,人多匮乏,自是衣食岁滋,畜牧蕃息矣。 从宗翰伐宋,降马邑,破雁门,屯兵,进攻太原。以所部别降清源县徐沟镇,遂与诸将列屯汾州之境。时河东、陕西路兵来救太原,刘光世、折可求栅于文水西山,怀义捕得生口,尽知宋兵屯守要害,乃分兵袭败之。明年,再伐宋,从娄室取汾州及其属邑,遂过平阳,出泽、潞以趋河阳,所至皆降。及大军围汴,怀义屯京西,汴城既下,宋兵之出奔者,邀击尽之。从攻郑、邓州及讨平郑州叛者,攻下濮州及雷泽县,从破大名、东平府、徐、兖等州,皆有功。七年,还镇。十年,加尚书左仆射,改西北路招讨使。 怀义在西陲几十年,抚御有恩,及去,老幼遮道攀恋,数日不得发。天眷初,为太原尹,治有能声。改中京留守。从宗弼过乌纳水,还中京,以老乞致仕,不许。改大名尹,命不赴治所,止以俸傔给之。每岁春水扈从,余听自便。明年,再请老得谢,给俸傔之半。海陵即位,封漆水郡王,进封莘王。久之,进封萧王。正隆例封景国公。其子神都斡为西北路招讨都监,迎侍之官。神都斡从海陵南征,怀义卒于云中,年八十二。 #金史##金国##契丹#
契丹人物志——耶律宗教(耶律隆庆庶长子) 耶律宗教是耶律隆庆的庶长子,他的母亲萧氏,是渤海圣王的外孙女迟女娘子。“渤海圣王”就是大諲撰,渤海国的末代君主。耶律贤当宗室时娶的渤海妃,应该也和渤海王族有关,可能也姓萧。耶律倍当过东丹王,他的后代和渤海人通婚是很正常的。 按照外国学者对契丹小字《耶律宗教墓志》的解读,萧氏因为性格好,深受萧绰宠爱。有可能是别人介绍的,也有可能是隆庆遇到了她,他就向萧绰表示想娶她,萧绰同意了。 耶律隆庆是萧绰最爱的儿子,契丹第一贵公子。他长得自然比耶律隆绪好看,他是个瘦子,耶律隆绪是个大胖子。 萧绰应该是宠爱隆庆所有的妻妾和孩子的,爱屋及乌。萧绰作为一个性格很自然的人,她是不会喜欢虚荣、放纵、招摇的人的(隆庆例外),萧氏的表现让她很满意,有可能人家根本不是那种性格,但在萧绰面前他们自然得装着,不然就完蛋了。 耶律隆庆是很想让萧绰废了隆绪,立自己当皇帝的,他自然得和妻妾一起把萧绰伺候好。耶律隆绪长期没有嫡子,萧绰是有废长立幼的想法的。耶律隆庆只比他小两岁,实际上一岁。等隆绪死了,他有没有都不知道了,即使可以传给侄子,但自己当皇帝和儿子当皇帝还是不一样的。 耶律宗教出生在统和十年(992),是耶律隆庆的第一个儿子。之后隆庆又和萧氏生了宗诲(苏撒)。宗教和宗诲都是同母的事在汉语的宗教墓志没记载,在契丹小字的宗教墓志记载了。墓志不是什么都记载的。耶律隆绪的庶子宗训(吴哥)的出生时间应该与他们相近,这三个人的名字意思是接近的。之后耶律隆庆就娶正妻了。 宗教又名驴粪,宗诲又名猪粪,文化差异,也不好说什么。 随着萧绰的归政和去世,耶律隆庆能当皇帝的可能性不大了。开泰五年(1016),耶律隆绪刚生出嫡子,耶律隆庆去见他,在回去的路上突然间死了。耶律隆绪的心腹大患解除。 开泰八年(1019),宗教被任命为王子郎君将军。太平年间又任始平军节度、南面林牙。太平七年(1027),出领彰国军节度使,不久换为崇义节制。耶律宗真继位后,他连续担任天德军节度使、契丹诸行宫副部署、东北路达领将军、左夷离毕、大内惕隐等职。重熙十七年(1048),宗教被封为广陵郡王,这是他第一次封王,因为他是庶子。在辽国,嫡庶之间的待遇差别是很可怕的。封王后没多久,他就被任命为辽兴军节度使,第二年又去了兴中府。重熙二十一年(1052),移镇显州。并在第二年在官邸里面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耶律宗教娶了妵古只涅里衮相公的女儿萧氏,生了两个儿子,崇骨德、铁离。两个女儿,特每,嫁给了国舅突德太师的儿子信陵郎君,胡覩古,嫁给了国舅阿没郎君的儿子控骨里太尉。 #耶律宗教##耶律隆庆##萧绰##萧太后##契丹##辽国##辽金史#
宋朝《吴元载墓志》所提供的讯息 《吴元载墓志》就是《吴元载及妻二郭氏张氏合葬志》,里面记载了他出使辽国的事迹,“太平兴国三年, 补充阁门祇候。不出年, 敕借西上阁门使, 充契丹国正旦国信使。公春秋未壮, 辞气迈伦, 情动单于, 弥欲相脔。虽生睚眦, 我乃不惧于临危;纵发咆哮, 我乃不忘于报命。单于都兹骨鲠, 许促康庄, 高格莫俦, 大节难夺。”太平兴国三年就是978年,吴元载出使辽国的事迹,《长编》也有记载的,“十一月丁亥,遣供奉官合门祗候□元载、太常寺太祝毋宾古为契丹贺正使。”按照墓志的记载,他应该受到了耶律贤的恐吓,只不过他没害怕。墓志是会把一件事夸大的,但恐吓应该是存在的。按照《长编》的记载,耶律贤不仅搞过他,还搞过辛仲甫,只不过也被他怼了回去。按照墓志的记载,耶律贤应该还吼了吴元载。不管是不是吼,当时的场面是不太好看的。 耶律贤本来就不是病秧子,是宋朝一定要说他有病。关于他为什么不是病秧子,前面的很多帖子里面写过了。宋朝把他代入了李治,把萧绰代入了武则天。萧绰的权力的确和武则天差不多,但耶律贤并不是李治。辽国几乎所有皇后都是参政的,皇后参政并不需要皇帝有病。 所有有耶律贤出场的不管影视剧还是小说、纪录片,他的形象都是错的,他并不是病秧子。让人看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多数契丹统治者的行事风格都是粗暴的,也就萧绰特别细腻(尤其内政),因为他们是男的。 #契丹##辽国##辽景宗##耶律贤##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萧义 萧义,《辽史》有传,就是萧常哥。萧义的先祖是萧敌鲁,萧敌鲁出自述律平母亲的前夫之族,是述律平同母异父的哥哥。《萧义墓志》说他是哥哥,《辽史》说他是弟弟,前者更靠谱。萧敌鲁与萧绰关系深,他的族弟忽没里(胡母里、胡毛里)就是萧绰的祖父。 两支的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忽没里→(X)→(X)→萧敌鲁→萧干 忽没里→尤鲁古→(X)→忽没里→萧思温→萧绰 萧思温去世后,萧绰就认萧敌鲁之子萧干为义父。 萧义的曾祖父是萧恭,但是墓志并没有提到他的祖父,有可能萧恭就是他的祖父,在这里写错了。如果萧恭是祖父,那么萧恭就是辽史里面的约直。萧恭一直没有入仕,韩德让觉得很奇怪,就举荐了他。当时辽国大臣都在辅佐萧绰,壮大国家。萧恭这种置身事外的性格是不符合当时的风气的。萧绰执政时期是辽国人最忙的时候,他们各尽其职,尽力辅佐好她,国力达到极盛。 萧恭参加了辽国对高丽的战争,墓志没有说明是萧绰发动的第一次辽丽战争,还是耶律隆绪发动的第二次辽丽战争,只是很含糊地写“时东韩夷弗逊,公讨有功,殁赠守司空、中书令。”萧恭可能是萧义的祖父,他参加的应该是第二次辽丽战争。他参加了耶律隆绪对高丽发动的傻缺战争。“(三月)乙亥,东平王萧韩宁、东京留守耶律八哥、国舅平章事萧排押、林牙要只等讨高丽还,坐失律,数其罪而释之。”要只可能就是萧恭(约直)。耶律隆绪亲政以后,打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仗让人看不懂。 萧义的父亲是宗石,就是辽史里面的实老。宗石有三个儿子,萧重、萧辅、萧义。 史书记载萧义“魁伟寡言”,寿昌二年(1096),耶律弘基把萧义的女儿萧师姑嫁给了耶律延禧,封为燕国妃。耶律弘基临死,萧义和别人一起奉遗诏辅佐耶律延禧。 天祚帝继位后,封萧师姑为德妃,德妃有一子挞鲁。萧师姑举行再生礼,天祚帝让宗室和比较显赫的后族,“礼可往者,悉如之。”《萧义墓志》。再生礼,“惟帝与太后、太子及夷离堇得行之。”《辽史》。耶律休哥是唯一一个举行过再生礼的大臣。耶律休哥功劳大,萧绰可以为了他破例。 墓志的这条记载也表明到了天祚帝时期,高级妃也能举行再生礼。萧师姑举行再生礼是在乾统四年(1104),也就在这一年,挞鲁死了,萧师姑悲伤过度而死。萧师姑的死应该紧随着挞鲁,不会太久的。但在墓志里面,介绍萧义的子女时,“今皇帝赞睿德妃,即其次也。”墓志是天庆二年(1112)的,似乎这时候萧师姑还活着。一般已经死去的人会加一个“故”字。有可能辽史把萧师姑的死亡时间写错了,但这种因为孩子夭折悲伤死了,这么具体的事都写出来了,写错的可能性不大。还有可能有两个德妃。但辽史的德妃就是萧义墓志的德妃,两个德妃的可能性也不大。有可能萧义墓志指的就是死去的德妃。只不过德妃是萧义的亲生女儿,没有写明她早就去世比较奇怪。 乾统五年(1105),萧义被拜为北府宰相。天庆元年(1111),萧义致仕,同年十一月去世,活了七十三岁。 萧义娶了北大王团宁的侄女耶律氏,生有一子三女,儿子冲之,娶了南王帐南大王仲达的孙女。长女出家。次女为萧师姑。第三女嫁给了南面承旨耶律圭。 #萧敌鲁##萧义##萧绰##萧太后##契丹##辽国##辽金史#
执政太后就和男性皇帝去比 执政太后就和男性皇帝去比,都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有什么不能比的?但是没见过把执政太后和男性皇帝进行比较的学者,因为中国史学界极度愚昧,他们和封建时代的人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身上穿的衣服是现代的。 比如他们会把执政太后划入后妃,把她们当成后妃研究,把执政太后和那些只是参政的甚至没有参政过的后妃进行比较。极度荒谬。 就算是清朝人见到也会觉得他们愚昧得要死。 你们把她们划入后妃是什么意思?你们脑子有问题吗?现在是多少世纪了? 中国历史上的执政太后是很少的,汉朝的吕雉,北魏的冯太后,辽朝的萧绰,宋朝的刘娥,清朝的慈禧,执政时间太短的或者没什么影响的不计入内。也就这么点人,你们再怎么比较还能比较出什么来?而且萧绰就是最强的,你们在那里比较什么呢? 执政太后就和男性皇帝去比。 皇帝只和皇帝比,那傀儡去和实权皇帝比?权臣或太后打败了对面的实权皇帝,等于傀儡比对面的实权皇帝强?这得有病到什么地步。 执政太后、权臣、(实权)皇帝都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有什么不能比的?你们还去管统治者是男是女?现在是21世纪,你们不要这么反人类。 太后做的事和皇帝做的事是一样的,而且萧绰是最特殊的太后,她是辽国盛世的开创者,是辽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辽国最伟大的统治者不是任何一个皇帝,而是太后萧绰,不明白这一点的永远研究不好辽史。 辽国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权,因为它最伟大的统治者不是任何一个皇帝,而是太后萧绰。 中国的执政太后自然能和国外的女王(女皇)去对比,萧绰是能够与叶卡捷琳娜二世并列的。 只要是统治者自然都可以拿来比较功绩。 执政太后就和男性皇帝去比。 #执政太后##历史##萧绰##萧太后##辽金史#
了解一个人就去看史书 网上很少有人是看史书了解历史的,他们了解历史无非这几个途径: 一,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是可以随意修改的,你们想吹捧一个人,把他改成宇宙第一都没事。耶律隆绪的百度百科写的都是萧绰的功绩,萧绰自己的百科倒是没有什么内容。百度百科可以随意改,维基百科当然也可以。 二,营销号。营销号应该是各种风气和谣言的源头,这也是大众看得最多的东西。很多“特别强”的人物就是营销号塑造出来的。而且营销号往往是把平庸的人吹捧得很强,因为差的吹成强的不容易,平庸的就要容易很多(尤其冷门人物)。 三,b站视频。b站视频很多都是营销号,误导性很强。尤其那种几十万粉丝甚至几百万粉丝的营销号,批量制造傻子。大众对历史的印象就是被这些东西左右的。 四,电视剧。电视剧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影响很大,因为很多人会把电视剧当历史。而且电视剧播出后,营销号会跟着带节奏。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因此出名的。 五,教科书。教科书也是可以改的,要是教科书不出错,那为什么不用七十年前的(历史)教科书,要更改版本?而且教科书会在不同时代对一个人做出不同的看法。还有教科书篇幅有限,不是谁都写的,教科书不提的人不代表他不强。 六,名人评价。名人评价跟教科书一样,也会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人做出不同看法。比如之前是褒的,后面是贬的。那为什么之前要去褒扬他?因为时代需要。还有但凡评价必然带有主观色彩,不用太当真。比如某些大学者也发表过暴论,暴论就是很不合适的看法。任何人都是有主观偏好的,主观偏好会影响他对事物的看法。 七,论文和专著。论文和专著是会有很多错误的,还会有极端平庸的论文,说了等于没说。学者还会带头篡改历史,比如辽金史学界就经常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辽金史学界就是最差、最该死的史学界,这个史学界有正常人吗?很多b站up主估计就是看论文和专著去做视频的,把萧绰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你们看不出学者对她极度恶毒吗?萧绰是女主里面最特殊的,因为她是辽国盛世的开创者。但因为她是女的,他们不承认她的功绩,把她的功绩算到耶律隆绪头上。还有以论代史,先预设一个人怎么样,再去找这方面的史料,不符合的就不用或者加以扭曲。还有论文里面的暴论,很多学者都爱暴论,提出的看法完全不符合事实和逻辑。论文和专著不是不能看,但看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甄别能力,不能盲目地去相信。垃圾论文和垃圾专著起到的作用和百度百科、营销号是一样的,都是把人带走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垃圾论文、垃圾专著的危害性比营销号之类的更大,因为带证书的畜牲比起不带证书的畜牲,更容易让人追随。能看的论文(专著)永远比不能看的论文(专著)要少。 了解一个人就去看史书,史书永远是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好途径。 #史书##辽金史##萧绰##历史#
契丹人物志——张昌龄 张昌龄祖上出自清河张氏,按照墓志的说法,他的父亲张守琼在统和二十一年(1003)出使辽国,被耶律贤留下。但是统和二十一年处于宋辽战争期间,双方并没有出使。耶律贤更是早就死了。从宋朝攻打北汉到澶渊之盟以前,彼此都没有使者。从萧绰上台到到澶渊之盟结成,都没有使者。按照辽史、宋史、韩国华神道碑的记载,在萧绰执政时期,宋朝三次派使者和谈,辽国曾派萧宁(萧排押)与宋和谈。但是这几次和谈真实性存疑。按照张守琼孙子《张郁墓志》的记载,张守琼也是作为宋使出使辽国的,被耶律贤扣下。那么张守琼最有可能的入辽时间应该是在宋辽第一次议和期间。耶律贤在位时于保宁六年( 974)与宋和谈,一直到了乾亨元年(979)宋朝灭亡北汉时,双方都是有通使的。张守琼可能在此期间使辽,被扣留了,扣留使者是契丹统治者经常干的事。也有可能是宋朝攻打北汉的时候,双方往来使者,耶律贤出于气愤把他给扣留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己跑过去的,在耶律贤在位时他跑到了辽国。至于张昌龄的墓志写“统和”,墓志写错东西是很常见的。墓志是会给墓主和他的亲属贴金的。辽代墓志会这样写,耶律德光、萧绰南下的时候,某人主动归顺了。他们是被抓住的,还是主动归顺的就不知道了。就算是被抓住也会写成主动归顺的。张昌龄的母亲是“大内都点检、陇西继迁之女”,这个继迁并非李继迁,应该就是陇西李氏。张郁墓志说张守琼娶了辽西州李史君息女,这个李继迁就是李史君。 张昌龄出生于统和十三年(995),开泰二年(1013),亲政的耶律隆绪任命他为内右班殿直,兼监察御史、武骑卫。耶律宗真继位后,在重熙三年(1034)命张昌龄参与铸钱事务。重熙六年(1037),以功授牛羊副使。重熙十三年(1044),耶律宗真因为他有“富国之能”,任命他为上京大盈库使。之后他又担任工部尚书、持节温州诸军事、温州刺史,知银绢使事。重熙二十三年(1054)正月,张昌龄去世,时年六十岁。 张昌龄的第一任妻子是乾州节度使、高阳延琳之女,这个延琳有可能是耿崇美的孙子或者侄孙,就是负责韩德让葬礼的。上谷耿氏是辽国的世家大族,和韩氏家族联系紧密。耿延琳的女儿早死,她生的儿子庆孙也夭折了。张昌龄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出自上谷耿氏,具体出身不清楚,生了两个儿子,张郁、慈哥。孙子二人,和尚奴、龙哥。 #宋辽关系##耶律贤##辽兴宗##耶律宗真##上谷耿氏##辽金史#
契丹人物志——萧德顺 萧德顺(高八),《辽史》无传。他的家族是楮特部(初鲁得、锄得)人,“楮特部。其先曰洼,阻午可汗以其营为部。隶南府,节度使属西北路招讨司,司徒居柏坡山及金革山之侧。”《辽史》。楮特部的首领原来是夷离堇,阿保机改为令稳,萧绰改为节度使。 萧德顺的曾祖父是污孤里•辖拽曷(霞赖),祖父是铁领•污孤鲁(乌古、乌古邻),父亲为阿古只(阳永、杨宁)。萧德顺出生于统和六年(988),按照他的长子萧惟信传的记载,萧德顺“多智数,博览古今。”先任大国舅都监、权大内惕隐事、惕隐都监等职。后面又任北面转运承旨、临潢尹事、南王府都监等职。耶律隆绪嗝屁以后,萧德顺作为使者把他的遗物带给宋朝。这是宋辽之间的流程。 耶律宗真时期,萧德顺任夷离毕、知岛里闼离(倒塌岭)事。燕云的陵青作乱,萧德顺只是处死了领头的。这件事在萧惟信传有记载。到了他的孙子萧孝资墓志里面就很夸张,“民赖以活者且数万家”。墓志都是贴金的,很会吹牛,牛都被他们给吹死了。重熙十四年(1045)三月,萧德顺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萧德顺娶了枢密太师耶律留宁的女儿,有两个儿子,萧惟信(乙信)、萧惟忠(燕留),萧惟信辽史有传。女儿嫁给了左千牛卫大将军耶律何你。两个孙子,萧孝恭、萧孝资。关于这两个孙子以后会写的。 #契丹##辽国##楮特部##倒塌岭##萧绰##萧惟信##辽金史#
《辽史》列传没有记载的重要人物 辽史是激动人心的,要不是丢了那么多的人,只会更加激动人心。 要是列传没有丢那么多的人,还能看到很多萧绰和大臣的互动,那会很有意思。 阿保机、耶律德光、萧绰的对中原战争中俘虏了不少人,但是在辽史没有多少列传,甚至没有记载。能够在石刻上(主要是墓志)看到。 《辽史》列传没有记载的重要人物: 耶律德光时期: 耿崇美(893—948),被阿保机俘虏,后跟随耶律德光入汴。 许从赟(902—958),本为后唐将领,在耶律德光支援石敬瑭时归附,后跟随耶律德光入汴。 耶律阮时期: 的鲁,耶律拨里得的妻子,丈夫被耶律阮杀死后,与察割一起杀死耶律阮,后因为儿子的缘故获免。 耶律璟时期: 耶律罨撒葛(934—972),耶律璟的弟弟,继承人。 萧绰执政时期: 耶律隆庆(973—1016),萧绰最爱的儿子,耶律隆绪皇位的威胁。萧绰执政时期、耶律隆绪亲政时期极其重要的人物。 耶律隆裕(979—1012),萧绰第三子,在萧绰亲征时负责监国。 萧胡辇,萧绰的大姐,辽国西北的女统帅。 萧罕,萧排押的三弟,娶了韩德让的姐妹。 王悦(953—1005),参与对宋战争。 常遵化(943—1007),在澶渊之盟后负责宋辽边境的榷场贸易。 王说(951—1007),负责中京的营建。 耶律元宁(安世,939—1008),参加高梁河之战、第一次辽丽战争。主持来远城的事务,后任东台省左相。为辽国东疆的重要人物。 耿延毅(968—1019),耿崇美之孙,统和十九年(1001),萧绰南下时,击退趁机入寇的宋军。 张昭莹,统和十九年(1001),萧绰南下时,击退挡路的宋军。 耶律隆绪亲政时期: 韩昌(975—1027),韩德威之子。 韩橁,出使沙州册封曹恭顺。镇守大延琳余党作乱的沈州。 萧忠,萧罕之子,娶了耶律隆绪的女儿耶律钿匿。 刘日泳,参与平定大延琳之乱。 耶律宗真时期: 萧乌骨里,萧忠之女,耶律宗真的丽妃。 耶律宗政(1003—1062),耶律隆庆嫡长子。 耶律宗德,耶律隆庆嫡次子。 耶律宗允(1005—1064),耶律隆庆嫡三子。 秦德昌(997—1074),在第一次辽夏战争中去见李元昊。 萧袍鲁(1018—1089),参与第一次辽夏战争。 耶律弘基时期: 耶律弘本(和鲁斡,1041—1110),耶律宗真第三子。 耶律弘世(阿琏,1042—1087),耶律宗真第四子。 张晋卿(1021—1082),其祖上被萧绰南下时俘虏,后在辽任职。 贾师训(辽史记载为贾士勋,1032—1096),对抗耶律乙辛。收集关于宋朝的军国情报交给耶律弘基。 张世卿(1043—1116),在大饥荒中出力。 杜悆(1052—1119),杜防的侄孙。 梁援(1034—1101),对抗耶律乙辛。 梁颖(1025—1088),参与“争界事件”。 天祚帝时期: 耶律定,天祚帝第五子。 耶律宁,天祚帝第六子。 王师儒(1040—1101),辽国史官,天祚帝的老师。 #阿保机##耶律德光##萧绰##契丹##辽国##辽金史#
再论《辽史》列传缺漏的问题 辽国存在了二百多年,比北宋长,要是算上西辽,就是三百多年。西辽记载少,可以不算进去。就辽国两百多年时间而言,《辽史》的列传人物少得可怜,和《宋史》没法比。《辽史》的列传缺漏了一大半的人,很多重要人物都没有记载。 元修《辽史》的主要史源是辽代耶律俨的《皇朝实录》和金代陈大任的《辽史》,这两部史书到了元末的时候可能已经残缺不全。在这种基础上,元朝史官还对此进行了删减。“搜罗剔抉,删润研劘。”《辽史•进辽史表》。 元朝史官并没有好好地去修辽史,他们在本来就残缺稀少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不少删减。实际上他们并不重视辽史。辽国没有入主中原,对他们来说重要性不如宋和金。元朝史官修辽史的态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他们在进行删减的时候并不是按照重要性去做的,而是删减得很随意。比如很多重要人物都没有传,一些不重要的人物倒是有传。像澶渊之盟这种对外的大事,辽史里面记载得并不多,反而一些小事还有所记载。而且列传详细的地方是很详细的,比如“横渡之约”,在场的人的语言、神态都很细腻。辽史不是时时简略的。还有可能,缺失的部分未必就是史官删减的,有可能是那两本史书本来就是缺失的。但史官对不少地方做了删减这是可以明确的。 关于列传的问题: 后妃传,“耶律俨、陈大任辽史后妃传,大同小异,酌取其当着于篇。”史官是摘抄了他们认为恰当的,编成后妃传,是他们认为恰当的,并不是真的恰当的。他们所认为的“不恰当”的就不摘录了。而且有的人物内容和《契丹国志》里面的很像,可能是那两本史书的内容缺失,让他们不得不到契丹国志里面去摘录。 史官可能没有从两本辽金旧史里面摘录萧绰和韩德让的事,还有她和两个姐姐的事,应该还有其他的内容没有写上去。关于辽金旧史的残损度我们也不知道。 《后妃传》还缺失了耶律隆绪的第一任皇后萧氏、萧贵妃。兴宗的丽妃萧乌骨里。 宗室传,辽国的宗室是有很多的,但是宗室传里面的人物很少。辽史的宗室传据说是根据陈大任的史书的《皇族传》,被元朝史官改成《宗室传》和《皇子表》了。有可能原本的《皇族传》是包括皇帝的儿子和他们的后代的。但是在被改成表以后,内容有所删减,这些皇子的子孙只剩下一个名字。《宗室传》里面的人物很少,有说法称是只选取有大功劳和很大罪过的人,编成传。但其实并非如此,耶律贤的那些没有野心的叔叔为什么也有传?他们有什么大功劳?而且耶律隆庆的儿子宗政参与了拥立耶律弘基的过程,这个算大功劳,为什么他没有传?元朝史官应该是出于对耶律倍的喜爱,所以把他的两个平平无奇的儿子也作了列传。他们对列传的态度是很随意的。至于喜隐为何没有进逆臣传,可能是因为萧绰上台后要拉拢贵族,她就把喜隐恢复爵位了,萧绰的二姐是赵(王)妃,赵王就是喜隐。还有大罪过,那么耶律天德也应该有传,耶律天德谋反失败,又越狱,被杀。 辽国的很多宗室应该有传的,牙里果,阿保机庶子,在契丹后唐战争中被俘虏,经历丰富。罨撒葛,耶律德光嫡次子,耶律璟的继承人,后追封皇太叔。耶律隆庆,萧绰最爱的儿子,耶律隆绪皇位的威胁,随母出征建立战功。赐铁券,追封皇太弟。耶律隆裕,萧绰第三子,监国。还有隆庆、隆裕的子孙。隆裕第三子宗熙(贴不),参与重元之乱,削爵为民,后面好像又恢复了。兴宗之子弘世、弘本,弘本一度参与道宗朝的立储之争,之后也受到天祚帝的礼遇。还有天祚帝诸子。史官就是在这么多宗室里面,选了几个人列成传。 #契丹##辽国##辽金史##萧绰##萧太后##承天太后##阿保机##耶律德光#
关于《契丹国志》上面的问题 《契丹国志》是一本杂抄了宋代文献的书,作者题为南宋叶隆礼。关于作者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叶隆礼,有人认为是元代书商。认为后者的根据之一是这本书有不少错误,存在机械抄书、前后矛盾的现象。 其实作者是一个人也不是不可能,一个人在状态很差的情况下,或者很憎恶一样事物的情况下,他能把东西写好吗?但元代书商抄了宋代文献编成本书的可能性,要比叶隆礼的可能性更大。 这本书往往关注的是和中原(尤其宋朝)有关的事物,对于辽国内政关注的并不多,因此这本书对萧绰的为人做了抹黑。萧绰和宋朝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宋辽战争(虽然中间有沉寂),宋朝自然对她态度不好。 《契丹国志》抹黑了萧绰的为人,说她残忍。也顺带抹黑了耶律贤,说他好色,是病秧子。你们从辽史能看出萧绰残忍?耶律贤好色也是,没有任何证据。而且《续资治通鉴长编》只是写他有风疾,到了契丹国志里面就变得很惊悚,什么整天躺着,萧绰执政。耶律贤大概率不是病秧子,这在前面的很多帖子里写过了。 萧绰当皇后的时候是辅佐,当太后的时候是执政,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契丹国志吹捧耶律隆绪的为人和亲政后的能力,耶律隆绪二十七年没有实权,他们很同情他。萧绰和宋军作战的时候,耶律隆绪就是作为傀儡待在军中。宋人自然不反感他。 了解耶律隆绪就去看《辽史》,耶律隆绪叫“圣宗”是因为有萧绰执政时期,他在亲政后是一个很平庸的守成之主,不要因为庙号好看就过度高估。“赞”里面的功绩大部分都是萧绰的,“东有茶、陀之败,西有甘州之丧”倒是他的。 《契丹国志》把辽国皇帝的尊号当成了谥号。 把耶律璟和他的弟弟罨撒葛弄混了,变成了“齐王述律”。 耶律璟并不是“恶见妇人。”并非“嫔御满前,并不一顾。”从辽代石刻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能看出他好色的,《册府元龟》更是说他“耽于内宠”。他是酗酒导致的无法生育(也是残暴的源头),并不是厌恶女人。 甄氏并没有生六个儿子,她也不是耶律贤的生母。耶律贤的母亲要不是后族他是没有资格继位的。甄氏和耶律阮应该只生了一个只没。作者是把耶律阮的兄弟当成他的儿子了。在一篇论文里面也写甄氏有六子,垃圾论文是数不清的,能看的论文永远比不能看的要少。这样的学者有很多。 耶律贤并不是病秧子,这个在上文已述。他也并不好色,他是辽国皇帝里面最忠诚的。契丹国志抹黑了萧绰的为人,也顺带抹黑了她的丈夫。关于耶律贤好色是没有什么证据的,在没有什么证据的情况下,学者们接受了这种说法,因为国内的学者大多厌女,耶律贤是他们用来抹黑萧绰的工具人。 作者还写耶律贤得到了一个虚名,耶律隆绪得到的才是虚名。 《契丹国志》可能是第一个称呼萧绰为“萧太后”的史料,此后这变成了对萧绰最普遍的称呼。 契丹国志写萧绰对耶律隆绪很严厉,萧绰对他的确是严厉的,但在国志里面有所夸张。萧绰会不会当面骂他就不知道了。 萧绰和韩德让是有情人关系的,她执政主要用韩氏家族和一帮契丹大臣。宋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做了扭曲和夸大,但不代表这种关系就是不存在的。这本身就是说得难听,“太后有辟阳侯之幸。”说萧绰当皇后的时候就跟他有关系了。但萧绰跟他有关系是在当太后以后。 关于耶律贤去世时的情况,契丹国志写得很戏剧性,但按照辽史记载,萧绰是去拉拢贵族了。“时赵王等俱在上京,隆运奏召其妻子赴阙。”赵王就是喜隐,早就被耶律贤赐死了。一个死人怎么会在上京的?耶律隆绪并没有对韩德让“父事之。”萧绰宠爱的隆庆和他关系不好,去行礼也不太可能。 萧绰去世后,耶律隆绪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高丽用兵,顺带弄死了韩德让。让他在寒冷的高丽得病,韩德让回来后两个月就死了。 至于说什么韩德让的葬礼和萧绰的一样,这种很明显的抹黑就不用去深究了。 《契丹国志》还在耶律隆绪的纪里面弄错了萧绰的尊号,把述律平和萧菩萨哥的尊号混在一起变成了萧绰的尊号。 契丹国志写萧绰是在耶律贤当宗室时嫁给她的,但萧绰是在他继位后才嫁给他的。这在前面的很多帖子里有论述。对于萧绰为人的抹黑,“后天性忮忍,阴毒嗜杀。”类似的记载在《长编》和《宋会要》里面也有。但你们看辽史能看出她性格残忍?能说出她具体杀了多少人吗?看过辽史的都知道萧绰是一个宽容、亲切的人。还有这样的记载,“自南北通和后,契丹多在中京。武功殿,圣宗居之;文化殿,太后居之。好华仪而性无检束,每宴集有不拜不拱手者。”这段话的原文来自宋摶的奏折,指的是一群人,不是单指萧绰。怎么会被人误解为她性格放荡打扮奢侈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辽国人喜欢中原的礼节,但是性格无拘无束,在宴会上有不拜不拱手的。 萧绰是一个大帝级别的人物,但怎么会了解和研究她的人那么少的?难道你们平时关注的都是平庸的和差的?萧绰是封建时期能力最强的统治者之一。 #契丹国志##契丹##辽国##萧绰##萧太后##承天太后##辽金史#
关于路振《乘轺录》的问题 《乘轺录》是路振在统和二十六年(1008)年末出使辽国期间所写的笔记。关于辽代的史料是比较匮乏的,因此这个笔记是很有价值的。 这本笔记对于研究辽国的地理、中京的建设、萧绰都是很有价值的。 作为宋人的见闻录,他自然会有意无意地对辽国进行抹黑,他也的确抹黑了辽国和萧绰。 以下是关于《乘轺录》的问题: 一,关于萧绰和韩德让的婚约问题。乘轺录写萧绰和韩德让自幼有婚约,而且这个所谓的婚约就出自萧绰之口。韩氏家族是和萧氏通婚的,但不是萧绰那一支萧氏。但婚约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萧思温是把希望寄托在大女儿身上的。在耶律璟活着的时候,他是不敢把二女儿、三女儿嫁给耶律喜隐、耶律贤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会把她们许给别人。那么萧绰要嫁给韩德让也不是不可能。 路振还说萧绰杀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韩德让的妻子可以是病死的,也有可能是被杀,这个说不清楚,而且存不存在都不清楚。韩德让大哥韩德源的嫡妻就是李氏,韩德让这个传说中的妻子可能与之有关。 萧绰和韩德让是有情人关系的,宋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扭曲和夸大,并不是情人关系就是不存在的。 路振还说萧绰和韩德让生了两个儿子,“楚(国)王”(隆裕)和“韩氏子”。这自然是不真实的。萧绰所有孩子都是和耶律贤生的,“韩氏子”也并不存在。这种很明显的抹黑就不用去深究了。“内外制服与萧氏同,柩而葬。”《长编》。还有类似于这种也是很明显的抹黑,就不用去深究了。 按照《宋朝事实类苑》的记载,关于婚约的事是路振听幽州客司刘斌说的,刘斌是听家中的七十多岁的老人刘迎说的。刘迎曾担任过幽州军政校。刘迎的年纪比萧绰大得多。他是怎么知道的就不知道了。一般太后在私底下说的话,别人是不容易听到的,更何况是听得这么仔细。这件事的源头是哪里就不知道了,你们觉得源头是哪里? 还有这种人,在否认萧韩私情的同时反手给萧绰扣上一个贤妻的帽子,性质之恶劣和路振说她跟韩德让生孩子是一样的。 叶卡捷琳娜二世都多少男宠了?萧绰有一个男宠很难理解?怎么到萧绰头上就不道德了? 二,路振说辽国横征暴敛。其实萧绰执政时期的仁政是最多的,萧太后是辽代第一贤君。 三,“加以耶律、萧、韩三姓恣横。”辽国是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休戚与共,韩氏家族在萧绰的提拔下,地位已经仅次于他们。这在辽国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 四,燕云之人心向宋朝。燕云十六州自耶律德光时期划入辽国以后,的确是有很多人想回到中原的。最近的就是高梁河之战和岐沟关之战。但是经过萧绰的治理,燕云的民众已经真正对辽国产生了认同。萧绰就是要凝结契丹人、汉人的力量,壮大辽国。此后在耶律隆绪亲政时期、耶律宗真时期、耶律弘基时期、天祚帝早期都是很稳定的。路振所谓的心向宋朝可能是虚构的,也有可能他所说的人有这种情绪,但是并不强烈,被他给夸大了。 五,韩瑜的问题。路振说有一个“韩统军”被巨弩打死了,辽国人很沮丧。韩瑜是在统和五年(987)去世的,距离路振出使辽国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他怎么会扯到韩瑜的?他有可能是把韩瑜和萧挞凛扯到一起了。两个人的死亡方式类似。韩瑜的死距离他出使辽国已经过去很久了,而且统和五年的战争对辽国人和宋人来说没那么重要。韩瑜的死对辽国人来说也不重要。澶州之战和萧挞凛的死才是真正影响辽国人的。路振可能是从别人那里听说了关于韩家的事,然后他平时又不关心军事,某个重要的辽国将领在澶州被打死又太出名。他就把韩瑜和萧挞凛混在一起了。 他还说韩瑜娶了萧胡辇(萧绰的大姐),萧胡辇大概率没有嫁给韩瑜,她为何要以皇太妃(皇太叔的妻子)之尊嫁给韩瑜?而且韩瑜的后妻是萧氏,要是是皇太妃,那应该直接写成皇太妃。 路振并没有对耶律隆绪进行详细的描写,他对萧绰进行了很详细的描写,萧绰穿什么衣服,他是观察得很仔细的。连她身边的侍女都有详细描写。不过他并没有写萧绰长什么样子。耶律隆绪是傀儡,有谁会去注意傀儡? 萧绰身边的侍女都打扮得很好看,估计都是贵族子弟。还有所谓的“韩氏子”,这个孩子可能是耶律宗福(韩涤鲁),他是韩德让的侄孙、韩德威的孙子。耶律宗福的存在感很高。萧绰、耶律隆绪、耶律宗真,三任统治者都爱他。萧绰在宴会上让他在她身边玩,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如果说韩德让是韩氏家族里面地位最高的,那么耶律宗福就是韩氏家族里面的幸运儿。 萧绰吃完饭,把没吃完的肉赏赐给了宋使。这应该是某种草原礼节。属于最高待遇。萧绰没吃完的肉自然只会赏赐给最尊贵的大臣和远方来的宋使。 六,路振还把萧绰治理下的辽国写得很残暴,“昨者,征兵燕、蓟,以备南,敢有言于汉使者,诛及其族”。其实萧绰是对百姓最温和的契丹统治者。 #路振##乘轺录##萧绰##萧太后##承天太后##宋辽战争##澶渊之盟##辽金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