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无语 余无语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关注数: 39 粉丝数: 26 发帖数: 2,776 关注贴吧数: 16
老郭教子 甲午年,正月初九。我儿子十八了,正所谓成人长大。学名奇临,取奇妙降临之意。后下海,艺名麒麟,乃仿周大师之遗韵。人生一世,极不容易。   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过去有句话:既落江湖内,便是薄命人。我本不愿儿从艺,奈何人自有志,无法横拦。但有几句话,要说清楚。艺人分几类,相隔种种。一是普通艺人,有一技之长,凭能耐吃饭。一是名演员,知名度高,但不代表艺术高,此类要两说。一是角儿,何为角儿?舞台上的顶梁柱,剧团班社的灵魂。贴出你的名字要保证卖得出票,全团老少指着你吃饭。角儿是有责任的艺人。   郭麒麟刚十八,我不希望儿子大红。人红麻烦多,一大三大,名气大后,开销大压力大是非大。红起来容易,难的是接住自己。年三十吃顿饺子容易,之后呢?得天天吃饺子才行啊,可你有那么多的面和馅儿吗?所以,要多下功夫,并且要保持一个好心态。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太尊重自己了。   一个人刚出道,不狂是没有出息的。但如果一直狂,是肯定没出息的。你眼中的你,和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一回事。无限赞美自己,只是一种胆怯。我一直认为,恐惧到头就是愤怒。发挥无敌想象,给自己描绘了一个童话世界,白衣如雪来去如风。剑影刀光闪过后,你满脸冷酷的立于珠峰顶端,傲视苍生无比英武。此时我要问的是:孩子,你怎么下去?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良。   有的演员,三级能耐,享受一级待遇,有艺术家的脾气,心里是大师的状态,结果看上去象个相声爱好者。至于艺术,一言难尽。记住了,小俗便雅,大雅则俗。有人夸你,别信。有人骂你,别听。周围人随意捧骂,不可与之交,因其无至性也。另外,凡事要慎重。   一入江湖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此语虽玩笑,但话中话要三思。江湖子弟,拿得起来放得下。身边人很重要。一根稻草,扔街上就是垃圾,捆上白菜就是白菜价,捆上大闸蟹就是闸蟹价。包括脚下的平台,也极重要。同样是一个人,步行一小时能走多远?骑车呢?开车呢?坐飞机呢?平台会决定你的速度,且记且记。   此外,钱财要珍惜,但不可看得太重。财乃天地至公之物,假手于人罢了,雨打残花风卷流云。轮番更转而已,穷转富,富转穷,哪有百世富家翁?至于交友,吃点亏也无妨。记住,言语多反复,当防欺诈。忘恩思小过,定会反戈。开口说大义,临大难必变节。逢人称兄弟,即深交也平常。人每所谓穷通寿夭为命所系,岂不知造物之报施,全视人之自取。芸芸众生富贵贫寒,不是谁都可以傲视乾坤。其中有命有运,要知因果懂善恶,我儿且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转载,我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说到相声界拜师的历史渊源,就要讲到师承,那么为什么相声界为什么及其注重师承关系?   我们就不能不提相声开山祖师朱少文了,朱少文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末民初,那时候社会上青红帮很流行,像朱少文在为生活必定要跑码头来挣钱养家糊口!那时候每个码头上都有青红帮盘踞,如果你想讨饭吃,就必须和正帮人打交道,甚至要加入青红帮,你才能在码头上立足讨饭吃。在刘连群写的《马三立别传》里就提到了马三爷和刘宝瑞大师(刘宝瑞大师是张寿臣的徒弟,马三爷的师侄)在济南混饭吃时就因为不是“门槛”里的人最后刘宝瑞因冒充而被打!说明那时候在“门槛”里很重要!   再回来说相声祖师朱少文,创立相声师承时极有可能是借鉴青红帮里的规矩,同时朱少文本身就清末的秀才!这点很重要,在中国历来只有文人参与一个帮会或行会的制度建设才能使这个帮会或行会能有长久的发展!   我们现在就具体讲相声里的门规:   首先拜师相声行拜师还有个特殊的地方,要先认引、保、代三师,引师负责介绍师父,保师是双方保证人,代师则可替师授业,教授基本功、小段活路之类。保师一般由外行充任,引、代二师就必须是相声艺人了。这只是拜师前的准备,拜师时要有饭局,要向长辈磕头!据说赵心敏拜师时都磕得头重脚轻立足不稳,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就这样老艺人张寿臣还大声喊:“磕!让他杂种X的记住……”   其次再说门长,相声每一代都门长,“德”字辈是玉德隆,“寿”字辈的是张寿臣,“宝”字辈的是赵佩茹,“文”字辈的是赵心敏(相声演员赵伟洲的父亲)。为什么要设立“门长”,很简单,师傅不在时不但可以代替师傅教导师弟还可以解决同辈间的纠纷!   上述这些基本上和青帮入门的规矩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也有几点,这也是跟据相声的发展有关!   第一、就是可以代师收徒。在相声行里代师傅收的师弟叫做“代拉子”师弟,比如常连安就是张寿臣的“代拉子”师弟,马志明就是侯宝林的“代拉子”师弟,侯耀文就是李伯祥“代拉子”师弟等等,这种规矩有助于扩大说相声的人员,同时也扩大了相声的内容,不妨说常连安本来是北京富连成科班“连”字辈的弟子,后来因为嗓子倒戗开始变戏法,在后来成为张寿臣的“代拉子”师弟,人才的引入对扩大相声里的“活”很重要!这就与青帮的规矩不同了,两百多年的青帮从来就不能在师父“过方”(死后)之后代师收徒,唯一的例外就是民国是袁世凯的二公子非要入青帮当“大”字辈的弟子,当时上一辈的青帮弟子都已经“过方”,最后只能代师收徒!这是唯一的例外!   第二,在相声界没有拜师就不能说相声,如果说相声就会被相声界人杂场子。比方说民国时在北京有位很有名的相声演员叫戴少甫,从北京到天津说相声,因为不是相声门里出身,没有内行师父,根本不许登台,后来后台管事的出面说合联系拜师,又让他拜辈份较低的小蘑菇为师,算“徒孙”。后来多方疏通总算约定拜小蘑菇的师父张寿臣为师,摆下入门宴席,小蘑菇、赵佩茹都到场认了师弟,一场风波才告平息。还有为什么长马三爷一岁的阎笑儒要拜马三爷为师的原因之一。   相声界师承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被打破了,但是并不是没有,马季就在建国后拜侯宝林大师为师的,刘宝瑞大师建国也收了寇庚儒、王文林、唐杰忠等等,而文革之后这种风气又慢慢刮起,少马爷马志明就是文革后侯宝林大师在去天津看马三爷演出后收少马爷为“代拉子”师弟的,据说只是在家里吃了一顿羊肉馅饺子(马三爷家是回族,跟我一样,嘿嘿!)。到现在这种拜师的风气越来越盛,原因可以理解相声界人员扩大了,派系也就多了,你我之间相互因为演出之类会出现很多问题,无形之中也助长这种风气!   就拿目前最火的郭德刚来说吧,他的相声启蒙老师是常宝丰,“宝”字辈的,最后却拜比常宝丰小一辈“文”字辈的侯耀文为师,究其原因想在北京相声圈里混没有靠山是不行的!
1 下一页